《子夜》教案新部编本2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八单元人在都市15子夜教案2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吴老太爷进城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茅盾及其作品《子夜》(二)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初到上海的心理感受从而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以及该形象的象征意义。
(三)学习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及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一)分析吴老太爷的人物形象以及该形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现代文明与封建思想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学习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及突出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小说环境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以及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果你爱他,就送他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上世纪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
然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对一位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吴老太爷而言,是天堂,还是地狱?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吴老太爷。
(出示PPT《吴老太爷进城》)二、作品介绍、作者简介1.解题:小说节选自《子夜》,“子夜”,有什么深意?明确:“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2.谈谈你对茅盾的了解。
三、研讨赏析1、小说题目是《吴老太爷进城》,你从这个题目当中有些什么思考,然后提出一些问题。
(分析小说从题目入手)如:(1)“吴老太爷”是谁?(理清人物关系)(2)“进城”中的“城”是哪座城?吴老太爷为什么要进城?(3)吴老太爷期待进城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环境描写)2、学生朗读第一段,分析该段。
然后结合后文找出吴老太爷的见闻及感受。
所见:摩天建筑、汽车、路灯杆、城里人(男人、女人及其着装)、各种灯光(红、黄、绿、黑、发光的等)所闻:汽车鸣笛、“轰、轧、啵“等嘈杂的声浪、儿女的交谈所感:身体反应:闭眼、抖、旋转、脸色变、目眩、耳鸣、头晕心理反应:难受教养多年的“金童玉女“一到上海就受到诱惑。
《子夜》教案(最新整理)
茅盾《子夜》教案一、作者简介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子夜》标志着茅盾的创作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成熟阶段,是我国现代文学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
它从一九三一年十月写起,至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完稿。
在动笔以前,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准备和构思的过程。
二、主要情节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是贯串《子夜》全书的主线。
环绕这条主线,《子夜》反映了一九三零年左右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的面貌。
1930年5月的一个夜晚,上海滩工业大亨吴荪甫和吴二小姐芙芳、姑老爷金融财阀杜竹斋正在戴生昌轮船局迎候从老家双桥镇避乱而来的吴老太爷。
靠《太上感应篇》作精神依托、二十五年不曾跨出书斋半步的吴老太爷,实际上已是一具古老的僵尸,一到上海,资本主义都市的气息立刻使他风化了。
吴老太爷因刺激过度得了脑溢血,当晚就咽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各种人物云集吴家。
主人公吴荪甫因投有巨大资产的家乡双桥镇农民造反,城里的裕华丝厂工人怠工,显得很是忧愁。
但当他听到杜竹斋讲到金融买办赵伯韬、尚仲礼要拉他们组织秘密“多头”公司,搞公债投机时,眼里马匕闪出兴奋的光彩,丢下丧事立即找赵伯韬谈判,心里构思着一个大计划:吞下一切中小实业家,成为工业霸主。
他和太平洋公司总经理孙吉人、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几番筹划终于成功,组成了实业界财团“益中信托投资公司”。
吴荪甫在公债投机中得手,“益中”仅花五六万就吞并了估价30万的八个厂。
吴把汇集的全部资产做起公债来,先做“空头”,后改做“多头”。
赵伯韬是上海公债市场里的魔王,有美国人撑腰,又和军政界有联络,神通广大。
他要搞金融托拉斯来控制工业资本,并扬言要“直逼到吴老三垮台,益中公司倒闭!”吴荪甫既要扩厂搞实业,又要搞公债投机,资金紧缺。
杜竹斋又在节骨眼上退出益中。
《子夜》教案2
《子夜》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形象意义和艺术成就.学习分析小说联系当时社会背景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失败的必然性,继续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形象意义和艺术成就.教学设想1、关于《子夜》的情节,印发故事梗概,让学生预习时进行再压缩。
2、综合各种赏析,写了一篇《<子夜>赏析》。
我准备让学生在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品味《子夜》。
3、把精彩片段赏析和分析艺术成就结合了起来。
阅读指要阅读茅盾的《子夜》,体验和把握茅盾小说的成就和特点,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心理描写和语言方面的特征。
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二、走近作家与作品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点拨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的《子夜》横空出世,轰动整个文坛。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那么,《子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今天,我们且来品味《子夜》。
⒈出示学习目标。
⒉出示作者简介。
三、分析作品内容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新人教版选修《子夜》教案
本课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子夜》的思想内容。
理解并掌握吴老太爷的心理感受。
鉴赏本文独特的景物描写。
概括当时的社会环境。
文本知识链接◇1.题目解说《子夜》1933年1月出版,它标去着茅盾创作的成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民族工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 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
从纵的方面看,是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经营他的庞大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果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
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庞大的,它围绕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等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2.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了开明的教育。
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期满后因家庭困窘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担任编辑工作。
1921年和王统照、郑振铎发起成立我国第一个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提出了“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
茅盾积极开展革命文艺运动,与鲁迅并肩战斗,促进了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
1932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麦和“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抗战爆发后,茅盾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和《风景谈》。
建国后,茅盾先后担任了文化部长、中国文联名誉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
1981年临终前,茅盾捐献25万元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
整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 子夜 教案 精品
《子夜》教案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子夜》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对社会性质的解释以及史诗性艺术特征,进而认识《子夜》的文学史地位,以及茅盾对社会剖析小说的贡献。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重点: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描摹及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子夜》的文学史地位。
教学内容:一、作家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沈雁冰1928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蚀》的时候开始使用的笔名。
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开明家庭,接受了良好的中小学教育。
1913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同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自己的文学事业。
1921年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而艺术”,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同时接编并革新《小说月报》,使之成为崛起于南方的重要的纯文艺阵地。
从这时起,他便致力于扶植创作,倡导新文学理论,开展文学批评工作。
在中外文化的交流中,茅盾作为传递者,在世界文学的翻译和介绍方面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茅盾转入创作,陆续发表《蚀》三部曲,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茅盾作为小说家的地位,从此得到社会的认同。
《蚀》之后,在创作上自觉贴近生活、迅速反映时代变化的极富历史感和时代感的艺术特征,越来越清晰地贯穿在茅盾以后的创作中。
茅盾在运用思想对社会现象不懈的理解和分析中,构思长篇巨制。
他是彻底改变“五四”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中长篇小说从《蚀》三部曲,到《子夜》,标志着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长篇艺术所达到的高峰。
在创作上,茅盾适应了三十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所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茅盾借鉴和译介外国文学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一直以自觉创造革命文学的理论和实践来建立、发展、完善中国现代小说,而且绝不割断它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从而显示出他独特的文学史地位和作用。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子夜》阅读指导设计
高中阅读指导目录《子夜》阅读指导设计《子夜》阅读指导一、内容简介《子夜》创作于1931至1932年间,呈现了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奋斗、发达、失败的悲剧。
这位曾经游历欧美、精明强干并具有丰富的现代企业管理经验的工业巨子,有一个发展实业、建立强大工业王国的梦。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雄心勃勃地拼搏,也获得了相当的成功,甚至一气兼并了八个工厂,成为同业的领袖。
但是,在公债交易市场上,他受到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双桥镇的农民暴动,又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
三条战线,条条不顺利,“到处全是*”,终因在公债市场上和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
小说以吴荪甫、赵伯韬的矛盾为贯穿全书的主线,围绕着这条主线,把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纷纭复杂的矛盾和形形色色、多姿多态的人物,编织进一幅广阔、鲜明而又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图画,结构谨严而宏大,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社会历史小说写作。
它还被译成多种外文,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日本著名文学研究者筱田一世认为《子夜》是一部可以与《追忆似水年华》《百年孤独》相媲美的杰作。
二、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曾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著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他捐赠稿酬设立的专门奖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的“茅盾文学奖”,成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
三、艺术手法1、结构《子夜》的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繁多而又纵横交错。
小说深广的社会内容和约八十个人物都集中在两个月的时间、34万字的篇幅中加以表现,情节安排十分紧凑,而且做到了波澜起伏而又有条不紊。
小说一开始,借助吴老太爷的葬礼,作者就让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露了面,同时又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二子夜备课参考
《子夜》备课参考一、主要情节与主题《子夜》1933年1月由开明书店出版,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三个月内重印四次。
它的完成标志着茅盾创作的成熟,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小说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由振兴实业到最终破产的悲剧命运为轴心,以吴荪甫与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冲突为焦点,展示了1930年5月到7月的社会生活,通过这两个月的历史横断面充分表现了当时的时代风貌。
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地点是上海。
从纵的方面来看,是吴荪甫为发展民族工业而做的种种努力,写他如何苦心孤诣地经营他的庞大的企业,如何吞并小企业,如何用残酷的手段剥削工人,如何收买工贼,破坏罢工,最终却被外国资本支持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所击败。
从横的方面来说,有内地乡镇土豪劣绅曾沧海、冯云卿的没落,农民的暴动,工人的罢工,交际花的活动,青年男女的恋爱……作品牵涉了从城市到农村的众多头绪。
可以说,小说的构思是宏大的,它围绕着中心事件,把复杂万端的人物、情节,包括中原大战、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投射在中国的阴影,以及买办、投机者、军官、知识分子、资本家、工人等一并浓缩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
小说为我们提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衰史,突出描写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和统治阶级多重压迫下必然失败的悲剧命运。
作者曾这样叙述他写作《子夜》的动机:“1930年……正是中国社会论战进行得激烈的时候……我所要回答的,只是一个问题,即是回答了托派:中国并没有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是更加殖民地化了。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虽有些如法兰西资产阶级性格的人,但是因为1930年半殖地的中国不同于18世纪的法国,因此中国资产阶级的前途是非常暗淡的。
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性,当时,他们的出路是两条:(一)投降帝国主义,走向买办化;(二)与封建势力妥协。
他们终于走了这两条路。
”这种创作意图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构成了小说的写作基础。
《子夜》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子夜》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子夜》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子夜》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子夜》是著名文学家余华所著的短篇小说,通过一个九岁的小男孩贝尔的视角,讲述了他与母亲在挫折与困境中相互支持,逐渐重建幸福生活的故事。
这个故事显示出了母爱的伟大、孩子的天真与对未来的向往,也让人深思亲情、人性、互相支持的重要性。
本教案通过《子夜》故事,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增强人生的信念和勇气。
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子夜》故事内容,理解故事传递的深刻含义。
2.通过阅读和讨论,让学生了解人生中的重要态度和价值观念,如勇敢、努力、坚韧、乐观、包容等。
3.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理解和创造故事、叙述、诗歌和其他文本的能力。
4.鼓励学生表现互相支持行为和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的行为,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通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并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2.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如“母爱”、“支持”、“勇气”、“信念”、“坚持”等。
3.鼓励学生学会表现出支持行为和满足基本的情感需求的行为。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选取《子夜》短篇小说作为阅读材料,准备教学所需的图片和音频视频资源。
2.准备合适的课堂环境:课堂布置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如母亲的爱心、互相关怀和领悟等。
教学过程Part 1. 前置任务:1.引入故事教师介绍故事背景,让学生预测故事情节。
鼓励学生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2.学生预览和下载故事材料学生通过浏览和下载相关的故事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故事内容。
Part 2. 阅读和讨论1.朗读和默读教师先朗读故事,然后让学生独立默读,理解故事情节和含义。
2.分组阅读和分享教师分配小组让学生分组阅读故事,然后分享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鼓励学生组织语言,讨论互相支持的行为和正确处理关系的能力。
3.教师点拨根据学生的表达和分享,教师介绍故事中一些重要的情节和内容。
《子夜》教案
《子夜》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围绕电影《子夜》展开,旨在通过观影、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现代社会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和探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培养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加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影《子夜》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观影理解能力;2. 分析电影中呈现的道德、伦理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对应的价值观;3.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4. 增进学生对现实社会的认知,拓宽视野,加深对人性和社会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1. 电影情节的理解和分析;2. 道德、伦理问题的引导和讨论;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观影要求学生在课前观看电影《子夜》,并做好相关笔记和思考。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并做好记录:- 电影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是什么?- 电影中的道德、伦理问题有哪些?你对这些问题有什么看法?- 电影中的人物是否符合你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价值观的认知?为什么?3. 小组展示和总结请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并对其他小组的发言进行评议和补充。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并总结学生的发言。
4. 主题探究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概念,并与电影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与讨论。
5. 思辨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些道德、伦理问题的案例,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辩论。
例如:- 当目睹一起抢劫事件时,你会选择报警还是默不作声?- 在遇到难民问题时,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六、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再次观看电影《子夜》,并以写作或口头的形式,撰写个人观影感想或讨论结果。
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个人观影感想或讨论结果的写作,并提交给教师。
同时要求学生继续学习相关的社会学、伦理学和心理学知识,以丰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
八、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反思,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子夜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子夜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一直是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子夜》作为一部经典文学作品,拥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将以《子夜》为例,设计一套完整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深入理解《子夜》中的主题和情感,拓展学生的思维;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准备1.准备足够数量的《子夜》原版书籍;2.设计一套针对本书的教学PPT;3.准备一些相关文学批评文章和资料。
四、教学流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整本书阅读(3-4节课)(1)课前导读:为学生呈现《子夜》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猜测和畅想。
(2)分段阅读:将整本书分成若干段落,每节课指定学生阅读其中的一段,要求学生仔细品味文学语言和描写,理解其中的情节和意义,并根据指导问题展开讨论。
(3)整本书复述:每节课结束时,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读的部分进行复述,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3.文学创作(2节课)(1)写作体裁介绍:通过PPT等讲解,介绍《子夜》中所涉及的不同写作体裁,如散文、诗歌等,并引导学生理解不同的写作特点和表现方式。
(2)创作实践:学生根据自己对《子夜》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篇短文、一首诗歌或其他适合的文学作品。
4.文学鉴赏(2节课)(1)名句赏析:选取《子夜》中的经典名句,进行解读和欣赏,帮助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
(2)文学批评观摩:选取几篇与《子夜》相关的文学批评文章,让学生阅读并探讨其中的分析和看法。
5.课外拓展(1节课)鼓励学生自行阅读与《子夜》相关或其他优秀文学作品,并进行读后感的撰写和分享。
六、总结通过以上的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子夜》这一经典文学作品。
通过阅读与创作的实践,他们能够培养出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子夜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子夜》(茅盾著)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子夜》这部小说的历史背景和作者茅盾。
2.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1. 理解《子夜》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2.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介绍《子夜》的作者茅盾及其生平事迹。
2. 简述《子夜》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
二、阅读课文,分析主题思想1. 学生分组阅读《子夜》的相关章节,如第一章、第二章等。
2. 各小组讨论,总结小说的主题思想。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分析人物形象1. 学生阅读《子夜》中的人物形象,如吴荪甫、赵伯韬等。
2. 各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心理活动及人物关系。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子夜》的相关章节,思考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子夜》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分析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1. 学生阅读《子夜》中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相关章节。
2. 各小组讨论,分析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探讨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1. 学生阅读《子夜》中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的章节。
2. 各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象征意义。
3.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子夜》全文,撰写一篇读后感。
子夜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正确读写“子夜、更鼓、江水、波涛、涌动”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关爱他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事物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事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感受夜幕降临的宁静。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欣赏过美丽的景色呢?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课文中有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2. 小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深入理解1. 提问:课文中的“子夜”指的是什么时间?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事物的特点。
3.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
(五)拓展延伸1.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战争的资料,谈谈对和平的认识。
2. 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分享自己的收获。
(七)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撰写一篇关于和平的作文。
五、板书设计子夜- 时间:夜晚- 情感:渴望和平,厌恶战争-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子夜教案模板范文小学
课题:《子夜》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子夜》,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小说的叙事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中的人物情感,理解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追求与困惑。
教学重点:1. 小说主要情节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1. 小说叙事手法的把握。
2. 对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材、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小说《子夜》的作者和创作背景。
2. 提问:同学们对《子夜》有什么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阅读1. 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小说情节。
2.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三、课堂讨论1. 讨论小说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人物、事件、环境等要素。
2. 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命运走向等。
四、总结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小说的叙事手法,如倒叙、插叙等。
2. 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如对旧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搜集关于作者和时代背景的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提问:同学们还记得小说的主题思想吗?二、深入探讨1. 学生分享课后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
2.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说人物的行为动机和命运走向。
三、角色扮演1. 学生分组,进行小说片段的角色扮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2. 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
四、总结评价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叙事手法和主题思想。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评价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课后作业1. 写一篇关于《子夜》的读后感。
子夜教案初中美术
子夜教案初中美术年级:初中学科:美术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2. 通过欣赏《子夜》画作,让学生感受中国水墨画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1. 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
2. 欣赏和分析《子夜》画作的方法。
教学难点:1. 中国水墨画技法的运用。
2. 学生创作过程中的创新。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子夜》画作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介绍等。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毛笔、墨水、宣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子夜》画作,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的内容和形式。
2. 学生分享自己对画作的感受和认识。
二、基本技法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中国水墨画的基本技法,如泼墨、勾勒、皴擦等。
2. 学生跟随教师示范,进行简单的水墨画练习。
三、欣赏《子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线条、构图等方面分析《子夜》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子夜》的欣赏和理解。
四、创作练习(15分钟)1. 学生根据《子夜》的特点,进行自己的创作练习。
2.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子夜》的特点和自己的创作过程。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收获。
二、深化技法学习(10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在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2. 学生跟随教师练习,提高自己的水墨画技法。
三、创作展示(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作品,分享创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水墨画的认识和喜爱。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水墨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基本的水墨画技法,并在创作中得到了实践和提高。
同时,学生通过欣赏和分析《子夜》画作,感受到了中国水墨画的魅力,培养了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子夜 初中美术教案
子夜初中美术教案课程类型:美术鉴赏课时:1课时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子夜》这幅画作的基本信息,包括作者、创作背景等。
2. 培养学生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对《子夜》的鉴赏,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子夜》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 分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印象派绘画风格。
2.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子夜》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美术鉴赏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子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2. 学生分享对这幅画的第一印象。
二、作品介绍(10分钟)1. 教师介绍《子夜》的作者及相关背景。
2. 学生了解画作创作的年代及艺术流派。
三、作品分析(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子夜》的画面构图、色彩运用、光影效果等。
2. 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理解。
四、鉴赏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幅印象派画作,分析其艺术特色。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印象派绘画风格创作一幅画作。
2. 学生现场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印象派绘画风格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鉴赏《子夜》这幅画作,使学生了解了印象派绘画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创作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印象派绘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子夜》教案
《子夜》选读面授辅导教案教学目的:1、通过阅读,使学生在专科阶段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子夜》的思想成就与艺术成就;2、重点琢磨有关吴老太爷的“都市感觉”的文字,体味语言的声、色变幻和节奏感,并注意作者(或通过人物之口)所作的分析性文字,进而体会本节描写的象征意义,与全书结构上的作用,从而把握矛盾的“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
教学时间:2002年10月4课时教学媒体:文字教材、VCD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简介茅盾生平与文学活动;第二课时:《子夜》评析第三课时:播放VCD第四课时:师生讨论第一课时(一)简介矛盾生平与文学活动茅盾是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之一,他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时期,即通常所说的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中,他的长篇小说《子夜》和一系列短篇小说,成为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茅盾”是他192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茅盾幼年时受到比较开明的家庭教育,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预科,开始接触进步的新思想.北大预科毕业后,他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茅盾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和早期共产主义活动。
1921年,他在上海先后参加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并曾参加党的筹备工作和早期工作。
作为1921年成立的最早的新文学社团研究会的发起人和主要成员之一,他主持了《小说月报》的革新,使其成为促进新文学建设的重要阵地。
这一时期他的文学活动主要是从事理论批评和译介外国文学。
他积极倡导爲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注重譯介俄国进步文学,苏联文学和被压迫民族的文学作品。
大革命开始后,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茅盾的文艺思想有了重要发展。
1925年发表的《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已开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论述文学艺术的问题。
“五卅”运动爆发以后,他直接参加了群众的革命运动,曾领导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
子夜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子夜》这部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
2. 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对小说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合作,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体会到小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 培养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作品简介:- 简要介绍茅盾及其作品《子夜》的背景和意义。
2. 人物分析:-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吴荪甫、林佩瑶、曾家驹等。
- 副要人物形象分析:孙吉人、赵伯韬等。
3. 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情节梳理:吴荪甫的创业历程、家庭生活、社会关系等。
- 情节高潮和转折点的分析。
4. 主题思想:- 分析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 探讨小说对民族资本家和工人阶级命运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或讲述,激发学生对《子夜》的兴趣,引出主题。
2. 作品分析:-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作品,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吴荪甫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创业历程中的成功与挫折。
- 第二课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人物形象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
3. 课堂讨论:- 学生就小说的主题思想进行讨论,如民族资本家的命运、工人阶级的觉醒等。
-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4. 拓展延伸:- 学生撰写读后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读后感和辩论稿,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讨论效果:- 通过讨论,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确保教学效果。
初中美术子夜教案
初中美术子夜教案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初中美术教材》人美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子夜》作品的背景、作者及艺术特点,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子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培养学生对传统中国画的认知和欣赏。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1. 了解《子夜》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2. 分析《子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3.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子夜》的艺术特点。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子夜》作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
2.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子夜》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觉得这幅作品表现了什么样的氛围?你们对这幅作品有什么疑问吗?”Step 2: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子夜》的作者、背景及艺术特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子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子夜》的理解和感受。
Step 3:创作实践(15分钟)1. 教师提出创作要求:以《子夜》为灵感,发挥想象,创作一幅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2. 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建议和鼓励。
3. 教师选取几幅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评价和交流。
Step 4: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子夜》的艺术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反思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3. 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子夜》的艺术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在创作实践中,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具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美术的热爱。
子夜小说的教案
子夜小说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子夜小说的魅力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子夜小说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2. 培养学生对子夜小说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子夜小说的定义和特点。
2. 理解子夜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
3. 分析子夜小说的文本结构和情节构建。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难点:1. 理解子夜小说的文本结构和情节构建。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准备:1. 子夜小说的相关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笔记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子夜小说的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子夜小说有什么了解?你们最喜欢的子夜小说是什么?为什么?二、学习子夜小说的定义和特点(15分钟)1. 讲解子夜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包括:以夜晚为背景,描写人物内心世界,重视心理描写等。
2. 请学生阅读一篇子夜小说的片段,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特点和元素。
三、了解子夜小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1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子夜小说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让学生了解子夜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分组讨论:你认为子夜小说有哪些文学价值?请举例说明。
四、分析子夜小说的文本结构和情节构建(20分钟)1. 选择一篇子夜小说的完整作品,让学生分析其文本结构和情节构建,包括开头引入、发展过程和结尾总结等。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篇子夜小说的片段,进行文本结构和情节构建的分析,并展示给全班。
五、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20分钟)1. 选择一篇子夜小说的片段,让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包括对语言运用、形象描写和主题思想的分析。
2. 学生小组合作,选择一篇子夜小说的片段,进行批判思维的讨论,包括对作者意图的推测和对作品的评价。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子夜》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形象意义和艺术成就.学习分析小说联系当时社会背景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失败的必然性,继续培养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和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子夜》中吴荪甫形象、形象意义和艺术成就.教学设想1、关于《子夜》的情节,印发故事梗概,让学生预习时进行再压缩。
2、综合各种赏析,写了一篇《<子夜>赏析》。
我准备让学生在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中品味《子夜》。
3、把精彩片段赏析和分析艺术成就结合了起来。
阅读指要阅读茅盾的《子夜》,体验和把握茅盾小说的成就和特点,首先应理解茅盾小说的史诗性特征,即注重题材与主题紧贴时代的变迁,自觉追求“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
茅盾注重以社会斗争为故事的轴心,并常以历史代言者的姿态进入创作,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性。
茅盾长篇小说注重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及其变化中来展现人物性格和命运,追求对人物行为、情感、心理的多面性和立体化的描写。
还应了解茅盾小说的结构方式、心理描写和语言方面的特征。
教学环节(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进措施)一、导入二、走近作家与作品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点拨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茅盾的《子夜》横空出世,轰动整个文坛。
瞿秋白曾撰文评论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一九三三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那么,《子夜》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今天,我们且来品味《子夜》。
⒈出示学习目标。
⒉出示作者简介。
三、分析作品内容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人。
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
1896年7月4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1920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活动,成为最早党员之一。
1921年1月茅盾参加发起组织了我国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主编并改革了有重大影响的文学刊物《小说月报》。
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
1927年9月到1928年6月,他完成了处女作《蚀》三部曲,包括三个中篇:《幻灭》、《动摇》、《追求》。
1932年前后,又相继完成了获得巨大声誉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代表作《林家铺子》、《春蚕》。
1933年又接续《春蚕》的人物和故事创作了《秋收》、《残冬》,构成了广有影响的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
40年代初,写下了《白杨礼赞》、《风景谈》等优秀散文。
他创作的长篇小说还有《腐蚀》和《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1年辞世。
1981年3月27日茅盾在北京逝世,生前留下遗嘱,用他的稿费设立“茅盾文学奖”,专项奖励长篇小说创作中取得突出成就的作家作品。
⒊时代背景。
“子夜”,原指夜半子时,也就是深夜11时至凌晨1时。
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这个时刻一过,黎明就要来到。
作者以此作书名,形象地概括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特点,寓意是很深的。
《子夜》的情节,是被镶嵌在一九三零年五月到七月这一真实的历史时空里的。
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
⒈检查预习:压缩《子夜》故事情节。
《子夜》是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写于1932年12月。
故事从1930年5月的一个傍晚开始,三辆雪铁笼汽车闪电似地驶过外白渡桥,戛然停止在内河小火轮的汇集处——戴生昌轮船局大门口。
工商界巨头吴荪甫和他的二姐夫,金融界大亨杜竹斋夫妇,来此迎候从老家双桥镇前来避乱的吴老太爷。
吴老太爷的守旧思想,与新式企业家的儿子吴荪甫格格不入。
一到上海,他就受到强烈的刺激。
机械的噪音,耀眼的霓虹,薰人的香气,时髦的男女,都令他神经发疼。
一进吴府大门,他就因脑溢血而断了气。
第二天,吴府大办丧事。
纷至沓来的客人中,既有企业老板、金融巨头,也有官场政客,寄生文入。
他们名为吊丧,实则各怀鬼胎,或寻欢作乐,或暗作交易。
这时,吴荪甫的思想也不在丧事上。
家乡农民暴动与丝厂工人罢工,他得布置对策。
杜竹斋拉他和金融魔王赵伯韬合伙做公债多头,他忙着筹划谈判。
双桥镇农民暴动的成功,打破了吴荪甫建设“双桥王国”的幻想。
但这时,他与杜竹斋等人正在筹建“益中信托公司”,妄图一举吞并一系列中小企业。
他决定将双桥镇劫后的余产折合现金,投放益中信托公司,干一番大事业。
他起用丝厂职员屠维岳,蒙骗分裂工人,平息了里的工潮。
这时,杜竹斋驱车前来,报告了公债投机得手的喜讯。
吴荪甫一一突破了重围,志得意满,感到更大的胜利在向他招手。
然而好景不长。
端午节后,传来了省政府的命令;为支撑双桥镇市面,吴府在那里经营的工厂、商店不得关闭。
抽回资金的计划落空了,吴荪甫勃然大怒。
但一想到“益中”即将吞进七、八个小厂,又不由回嗔作喜,爽快地表示顺从省政府的命令。
可是,新的矛盾又使他陷入窘境:要扩充、整顿那些亏本的小厂,要资金;要搞公债投机,牟取暴利、也要资金。
吴荪甫日益感到资金兜转不灵。
在这种关键时刻,赵伯韬又堵住了吴荪甫的去路。
慑于赵伯韬的压力,杜竹斋退出了“益中”。
吴荪甫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雄心勃勃的吴荪甫并不甘心失败,他决意要在公债市场上同赵伯韬较量。
他收买了赵伯韬的姘头刘玉英,又笼络了交易所经纪人韩孟翔。
但是,时局的发展对吴荪甫十分不利。
有消息说:阎军全线出击,四五天内就要打进济南。
公债猛跌,“多头”面临惨败的危险。
吴荪甫再也沉不住气了。
尽管厂里新的工潮一触即发,他仍然决定把公债投机上的损失转嫁到工人头上。
他断然下令:裁人,减工资,延长工时。
工人被激怒了,他们举行了罢工。
屠维岳束手无策。
被围困在厂内的吴荪甫,也只得从后门溜走。
前程的暗淡,事业的危机,咬啮着吴荪甫的心。
为了排除心头烦闷,他疯狂地寻求着刺激。
他带着交际花徐曼利,乘坐小火轮,在长江上寻欢作乐。
上岸后,他又寻访秘密艳窟。
回到家里,他仍然感到精神颓丧。
突然,不速之客赵伯韬来访,他要用吴荪甫吞并小厂的办法来吞并“益中”公司了。
吴荪甫当然不会善罢甘休。
他和同人们商量决定,以适当的价钱,将“益中”顶给西方的“洋行”和东方的“公社”,再将办厂的资本投放公债市场,与赵伯韬作最后的决斗。
谁知在紧要关头,收买的人倒戈了。
吴荪甫孤注一掷,把住宅也押上去。
交易所挂出的牌子步步下跌。
这时,如果杜竹斋能与吴荪甫合作,“空头”便全胜了。
可是,杜竹斋最终站到了赵伯韬一边。
吴荪甫倾家荡产,彻底失败了。
曾经显赫一时的工业巨头,如今成了丧家之犬。
他绝望地用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胸膛,但又立即镇静起来。
他命令少奶奶赶快叫家人收抬行装,当晚就登上了去外地避暑的轮船。
四、分析艺术成就上海滩上的工业巨头,财力雄厚,开办有近万人的裕华丝厂。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明能干,有雄心、有魄力,心狠手辣,富有冒险精神,是一个铁碗人物。
在他和其他民族资本家的关系中,表现出他的心狠手辣、无情兼并的性格特点。
吴荪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软弱空虚。
吴荪甫的形象充分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吴荪甫的性格是复杂丰富的,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对现代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⒋分析形象意义: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是全书一切事件和人物的连接点和矛盾冲突的中心。
全书展现的种种矛盾,都把焦点集中在吴荪甫身上,作者是把吴荪甫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复杂的阶级关系中来表现的。
吴荪甫形象充满了鲜明的个性矛盾:他精明强于,有魄力,有灵活的手腕,雄心勃勃地想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但这种愿望的根本目的则又是个人利益;他对外来的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本家有憎恨的一面,但他又反过来镇压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残酷地剥削压榨工人;他不仅同官僚买办资本家矛盾重重,而且同中小民族资本家也结下了许多矛盾;在家里,他和妻子貌合神离,他既有道貌岸然,专干事业的一副面孔,同时又有奸污女仆、玩弄交际花的卑劣丑行。
小说在重重矛盾中塑造的这个典型,十分真实可信。
可见,吴荪甫是30年代初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在他身上反映了软弱的中国民族阶级企图摆脱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幻想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而最终破产的历史悲剧。
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个人悲剧,而是阶级的悲剧。
它揭示了实业救国此路不通,中国现实社会不仅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①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性历史遭遇和命运。
②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业救国道路在中国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说明中国当时社会的性质,不是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而依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驳斥了托派中国社会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㈠分析《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茅盾的里程碑式的现实主义力作,是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
作品以“子夜”为名,象征着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社会现实。
《子夜》思想成就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表现民族工业的艰难处境和悲惨命运,说明实业救国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当时中国社会的性质,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
驳斥托派的中国已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谬论。
③民族工业为要自保,拼命从加强剥削工人中寻找出路,引发工人的反抗斗争。
㈡《子夜》艺术成就有哪些?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结构、布局很细密。
《子夜》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多种多样的。
语言也精炼生动,笔调富于变化。
心理描写出色。
⒈《子夜》的人物描写特点。
描写手法的多样性。
对于典型人物的刻画,小说主要是采用心理描写手法,作者善于捕捉人物一刹那的内心活动去表现他们的性格特征,常常达到细致入微、生动可感的境地。
同时,小说在人物塑造上还巧妙的运用了典型细节,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①把人物安置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通过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多侧面多层次地深刻刻画人物性格。
②把人物放在各种境遇中描写,其中特别是逆境困境绝境中描写,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质方面。
③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心理描写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