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 第三章 第2讲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课件(共18张PPT) (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课件(共18张PPT) (2)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铝的重要化合物
一、氧化铝
红宝石
蓝宝石 耐火材料
手表品牌钻石基本是 人工制造,主要成分是 氧化铝。
手表钻石的作用是: 第一,硬度高,
具有很强的耐磨性,用 作轴承和其它机件,不 易磨损。
第二,光洁度好, 与钢制的机件接触时, 摩擦力很小,可增加机 件转动的灵活性。
由以上材料,你能归纳出氧化铝的哪些性质?
C. ① ② ③ ④
D.全部
3.实验室中,要使AlCl3溶液中的Al3+全部沉淀出来, 适宜用的试剂是( D )
A.NaOH 溶液 B.Ba(OH)2 溶液 C. 盐酸 D.氨水
[生活小提示]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老年性痴 呆症与铝的摄入量有密切关系。铝同时对人体 的脑、心、肝、肾功能都有损害。因此,世界 卫生组织于1989年正式将铝定为食品污染物而 加以控制。提出成年人每天允许铝摄入量不超 过60 mg。如经常吃油条、油饼、面窝等油炸 食品,喝铝制易拉罐罐装饮料,或是经常食用 铝制炊具做成的饭菜,都会使人的铝的摄入量 增加,从而影响脑细胞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 思维能力迟钝,并有患老年性痴呆症的危险。
Al(OH)3+NaOH =NaAlO2 + 2H2O
Al(OH)3+ OH- =AlO2- + 显酸性(一元弱酸HAlO2·H20) Al(OH)3+3HCl =AlCl3 + Al(OH)3+ 3H+ =Al3+ +
2H2O
3H2O 3H2O
显碱性(三元弱碱)
3、 热分解性 2Al(OH)3 Al2O3+3H2O
2、化学性质
Al2O3 + 6H+ = Al3+ + 3H2O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知识点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镜观察: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讲义测试第三章第二节海水的性质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海水温度的基本因素:海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01收支情况,热量来源主要是□02太阳辐射,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是□03海水蒸发。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04递减,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05较小,保持低温。

(2)水平分布:表层水温由□06低纬向□07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夏季普遍□08高于冬季。

3.影响水温的其他因素表层水温还受到□09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因素的影响。

4.海水温度的地理意义(1)影响渔业资源的分布: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10结冰期,通航时间□11较短。

(3)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12调节作用。

1.判断正误。

(1)相同纬度海区的海水温度没有差异。

(×)(2)大气运动不影响海水运动。

(×)2.影响海洋表层水温的主要因素是()A.海水深度B.海水运动C.大气运动D.太阳辐射答案 D解析海洋表层水温自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

3.说明海水对气温调节作用的表现。

提示海水比热容大,因此海水温度变化幅度小于陆地。

沿海地区气温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

二、海水盐度1.概念:海水中盐类物质的□01质量分数。

2.平均盐度: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0235‰。

3.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1)气候: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03高;蒸发量越□04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越大,盐度越□05低。

(2)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06较低。

4.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07副热带海域海水盐度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08赤道和两极逐渐□09降低。

5.海水和海洋盐类物质的开发利用(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10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

(3)发展海水养殖。

(4)发展海水淡化补充□11淡水。

,1.判断正误。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3第2讲

高中物理必修一必修3第2讲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必修 1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1页
返回导航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2页
返回导航
第三章
牛顿运动定律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9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三章 § 3.2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3.连接体的处理方法 (1)整体法:连接体中各物体如果有共同的加速度,求加速 度可把连接体作为一个整体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隔离法:如果要求连接体间的相互作用力,必须隔离出 其中一个物体,对该物体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此方法为隔 离法. 隔离法解题时要注意判明每一隔离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
§ 3.2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知识梳理
考点题组
思维深化
误区反思
高效作业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3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三章 § 3.2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知识梳理
阅读识记
对应学生书P55
轻轻松松温教材·提纲挈领学要点
考源教学资源网
度方向. (3)整体法解题或隔离法解题,一般都选取 地面为参考系.
考源教学资源网
第10页
返回导航
必修1 第三章 § 3.2
高考进行时 一轮总复习· 物理(新课标通用版)
考点题组
对点落实
对应学生书P55
考点分类抓基础·点点击破我能行
考源教学资源网
图3-2-4

必修1第三章第2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

必修1第三章第2讲大气的垂直分层、受热过程

(2)根据乙图简要分析逆温层变化的规律。
(3)根据材料二分析,居住在我国北方某重工业城市的学生执行
“冬跑令”,在清晨跑步是否科学?请分析原因,并说明在什么
时候跑步最适宜?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精讲考点·精析疑难
考点一
气温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
掌握核心 有的放矢
解析
本题结合时事,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逆温现象等知识。我国 自南向北气温年较差逐渐增大。图乙反映日出后随太阳辐射 增强,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当出现逆温 时,空气对流运动受阻,污染物不易扩散。
层次
主要特点
原因
高层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 大气 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 作用
作用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 紫外线
平流 大气以水平 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层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 水汽杂质少、水平运动 高空飞行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夯实基础·整合体系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技能提升
练出高分
精讲考点·精析疑难
考点一
气温空间的分布和时间变化
掌握核心 有的放矢
答案
(1)C (2)日出以后随着地面温度的升高,逆温层变薄减弱,直至消失。 (3)不科学。清晨,大气逆温层存在,大气对流运动微弱。大气中 的污染物不易向高空扩散,污染物浓度高;同时日出前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弱而呼吸作用强,此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应 该在下午或傍晚跑步最适宜。
内容导航
基础梳理
考点再现

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化学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年级化学化学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设计

铁的重要化合物——铁盐和亚铁盐许昌高中范慧婷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1的第三章第二节,介绍的是铁的重要化合物。

从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的知识。

铁的重要化合物的学习安排在钠和铝之后,能进一步的使学生明白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规律。

同时它又作为一种变价元素而区别于钠和铝。

不仅使学生从元素的角度认识物质,又学会从价态的角度去研究物质。

通过一系列金属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按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性质的顺序编排,使知识结构非常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规律性的知识网络。

从而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和规律,使学生驾轻就熟地学习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二章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这有利于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了解本章内容编排体系,了解研究元素化合物的一般顺序和规律。

另外学生具备一定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可以使他们从价态的角度更进一步了解铁这种变价元素。

学生已经做好了研究铁的重要化合物的知识储备工作。

本节课上需要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二价铁的还原性和三价铁的氧化性,学生有了前边知识的储备,也已经设计过简单的实验方案,比如:粗盐的提纯、离子的检验等,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等,可以在小组同学合作下和教师指导下完成实验。

高一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望比较强烈,自我意识也较为强烈的阶段,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另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能明白合作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学生仍在处在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初级阶段,加上铁这种元素又有别于钠和铝,对于氧化还原知识的应用并不特别熟练,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有效的引导学生。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②了解Fe3+的检验方法;③通过实验认识+3价和+2价铁的重要化合物,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力,以及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④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不同价态的铁的化合物的性质;⑤掌握铁与铁的化合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高中地理同步讲义选择性必修1(新教材)第三章 第二节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课时2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学习目标1.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2.掌握季风的形成、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 1.原因:海陆的热力差异。

(1)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2)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2.影响(1)北半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①1月份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使副极地低压仅保留在海洋上。

②7月份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判断1.1月份亚洲高压势力强大。

( √ )2.气压带的纬向分布北半球较南半球明显。

( × ) 二、季风环流1.季风: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变换,形成季风。

2.分布及成因(1)东亚季风区⎩⎪⎨⎪⎧⎭⎪⎬⎪⎫冬季:西北季风夏季:东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区⎩⎪⎨⎪⎧冬季:东北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西南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思考 为什么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答案 因为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亚欧大陆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陆地,东亚在海陆交界地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明显,因此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探究点一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实际的气压带往往不能呈现出明显的带状分布。

下面的两图分别为7月和1月全球海平面气压中心分布。

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案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北半球冬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答案1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仅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创新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配套学案:第三章 第2讲 弹力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创新设计】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1配套学案:第三章 第2讲 弹力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第2讲弹力[目标定位] 1.知道形变的概念,并会区分某种形变是弹性形变还是非弹性形变.2.知道弹力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会判断两个物体间是否存在弹力,并会判断弹力的方向.3.掌握胡克定律并能用此定律解决有关问题.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2.弹性形变:物体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3.弹性限度:如果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4.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想一想:两个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有弹力作用吗?答案不一定.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接触,不一定有弹性形变,所以不一定有弹力.二、几种弹力1.压力和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物体的接触面.2.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绳中的弹力常常叫做张力.想一想:图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与桌面相互挤压,书对桌面产生的弹力F1竖直向下,常称做压力.桌面对书产生的弹力F2竖直向上,常称做支持力,如图1所示.F1与F2分别是哪个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答案书;桌面.三、胡克定律1.内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弹力的大小F跟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x成正比.2.公式:F=kx,其中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单位:牛顿每米,符号:N/m,它的大小反映了弹簧的“软硬”程度.想一想:对于同一根弹簧,被拉得越长,弹簧的弹力就越大,那么弹簧的弹力大小是否与其长度成正比?答案不是.弹簧的弹力在弹性限度内与形变量成正比,不是与长度成正比.一、弹力1.产生弹力的条件:(1)两个物体直接接触;(2)接触面上发生弹性形变.2.注意:任何物体受力后都会发生形变,只是有的物体的形变较为明显,有的物体的形变不明显,用特殊的办法才能观察到.如图2甲所示,柔软的弹簧受力后发生明显的形变;桌面受到压力后会向下弯曲,但是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用图乙的方法可观察到桌面的形变.(其中M、N是两块平面镜)图2例1下列关于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必然有弹力存在B.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能存在弹力C.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一定有弹力D.在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间才产生弹力解析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两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所以D正确,A、B、C错误.答案 D针对训练在各项体育运动中,有弹力出现的情况比较普遍,如图3所示的就是一个实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3A.跳板发生形变,运动员的脚没有发生形变B.跳板和运动员的脚都发生了形变C.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D.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解析跳板和运动员的脚因为都受到力的作用,所以都要发生形变;运动员受到的支持力是跳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跳板受到的压力是运动员的脚发生形变而产生的.B、C正确.答案BC二、几种弹力及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作用在迫使物体发生形变的那个物体上,几种常见情况如下: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接触面是曲面,则垂直于接触面的切线;若接触面是球面,弹力方向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过球心,如图4所示.图42.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例2在如图5所示的各图中画出物体P受到的各接触点或接触面对它的弹力的示意图,各图中物体P均处于静止状态.图5解析甲中属于绳的拉力,应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因此弹力方向沿绳向上;乙中P与斜面的接触面为平面,P受到的支持力垂直于斜面向上;丙中A、B两点都是球面与平面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平面,且必过球心,所以A点弹力方向水平向右,B点弹力方向垂直于斜面向左上方,且都过球心;丁中A点属于点与球面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球面的切面斜向上,且必过球心O,B点属于点与杆相接触,弹力应垂直于杆向上.它们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图针对训练在如图6所示中,画出甲图中球和乙图中木杆受到的弹力和重力.(图中O点是物体的重心,P点是球的球心)图6解析点与点接触间的弹力方向与切面垂直,指向受力物体.受力示意图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图三、胡克定律对胡克定律F=kx的理解(1)胡克定律的成立条件:必须在弹性限度内.(2)x是弹簧的形变量,是弹簧伸长或缩短的长度,而不是弹簧的总长度.(3)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反映弹簧本身的属性,由弹簧自身的长度、粗细、材料等因素决定,与弹力F的大小和伸长量x无关.(4)由F=kx可知,弹簧上弹力的变化量ΔF与形变量的变化量Δx也成正比,即ΔF=kΔx. 例3竖直悬挂的弹簧下端挂一重为4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2cm;挂一重为6N的物体时弹簧长度为13cm.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则弹簧原长为多少?劲度系数为多少?解析弹簧下端悬挂物体时弹簧要伸长,由胡克定律知:弹簧的拉力与弹簧伸长量成正比,即F=kx,其中k为劲度系数,x为弹簧伸长量,x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后总长度L减去弹簧原长L0,即x=L-L0.改变悬挂物体的重力,伸长量变化,这样可以列出两个方程,通过方程组可求出弹簧原长和劲度系数.设弹簧的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设挂G1=4N的物体时弹簧的长度为L1,挂G2=6N的物体时弹簧的长度为L2,则L1=0.12m,L2=0.13m,由胡克定律得:G1=k(L1-L0)G2=k(L2-L0)代入数据解得:L0=0.10m,k=200N/m即弹簧原长为10cm,劲度系数为200N/m.答案10cm200N/m对弹力的理解1.下列关于常见的几种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绳拉物体时绳对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B.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受到的支持力,是汽车轮胎发生了形变而产生的C.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施加的弹力,是桌面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D.用细竹竿拨动水中漂浮的木块,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竹竿形变而产生的解析绳上弹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故A正确;静止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受到的支持力,是地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B错误;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施加的弹力,是水杯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C错误;用细竹竿拨动水中漂浮的木块,木块受到的弹力是竹竿形变而产生的,故D正确.答案AD几种弹力及方向2.按下列要求画出图7中每个小球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图7要求:甲斜面对球的支持力;乙墙壁对球的支持力;丙大球球面对小球的支持力.解析所受支持力如图所示答案见解析图胡克定律3.关于弹簧的劲度系数k,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有关,拉力越大,k值也越大B.与弹簧发生的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k值越小C.由弹簧本身决定,与弹簧所受的拉力大小及形变程度无关D.与弹簧本身特性、所受拉力的大小、形变大小都有关解析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及材料有关,是由弹簧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与所受的拉力、形变量无关,C正确.答案 C4.在水平桌面上有一根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对其施加30N的拉力时,其长度为20cm,对其施加30N的压力时,其长度为14cm,试求该弹簧的自然长度和它的劲度系数.解析设弹簧原长为L0,劲度系数为k,对其施加拉力时,由胡克定律有:F1=k(L1-L0)对其施加压力时,有:F2=k(L0-L2)代入数据,解得:L0=17cm,k=1000N/m.答案17cm1000N/m(时间:60分钟)题组一弹性形变和弹力1.关于弹性形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弹性形变B.一根钢筋用力弯折后的形变就是弹性形变C.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来形状的形变,叫弹性形变D.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的形变,叫弹性形变解析弹性形变指物体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C正确,A、D错误;钢筋用力弯折后,无法恢复到原来形状,不属于弹性形变,B错误.答案 C2.一辆汽车停在水平地面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没有发生弹性形变,所以汽车不受弹力B.地面受到了向下的弹力,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因为汽车也发生了弹性形变C.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弹性形变;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汽车发生了弹性形变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解析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施力物体是汽车,故是汽车发生弹性形变对地面的力,A、B 错误;汽车受到向上的弹力,施力物体是地面,故是地面发生弹性形变对汽车的力,C正确,D错误.答案 C3.已知甲、乙两物体之间有弹力的作用,那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物体一定直接接触且都发生了弹性形变B.甲、乙两物体一定直接接触但不一定都发生弹性形变C.甲、乙两物体不一定直接接触但一定都发生弹性形变D.甲、乙两物体不一定直接接触也不一定都发生弹性形变解析物体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才能产生弹力.答案 A4.杂技演员有高超的技术,能轻松地顶接从高处落下的坛子,如图1所示.关于他顶坛时头顶受到的压力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图1A.坛的形变B.头的形变C.坛子受到的重力D.人受到的重力解析头顶受到的压力是由于坛的形变而产生的,间接原因是坛本身的重力,跟人的因素无关.答案 A题组二弹力及方向5.一杆搁在矮墙上,关于杆受到的弹力的方向,图中画得正确的是()解析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指向受力物体,D对.答案 D6.体育课上一学生将足球踢向斜台,如图2所示,下列关于足球和斜台作用时斜台给足球的弹力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图2A.沿v1的方向B.沿v2的方向C.先沿v1的方向后沿v2的方向D.沿垂直于斜台斜向左上方的方向解析足球与斜台的作用是球面与平面的相互作用,足球所受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斜台指向足球,即斜向左上方,故D正确.答案 D7.在图3中画出物体A所受弹力的示意图.图3答案如图所示题组三 胡克定律8.关于胡克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F =kx 可知,在弹性限度内弹力F 的大小与弹簧形变量x 成正比B.由k =Fx可知,劲度系数k 与弹力F 成正比,与弹簧的形变量成反比C.弹簧的劲度系数k 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与弹力F 的大小和弹簧形变量x 的大小无关D.弹簧的劲度系数在数值上等于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弹力的大小解析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遵守胡克定律F =kx ,A 正确;弹簧的劲度系数是由弹簧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弹力F 及形变量x 无关,B 错,C 正确;由胡克定律得k =F x ,可理解为弹簧伸长(或缩短)单位长度时受到的弹力的值与k 相等,D 正确. 答案 ACD9.如图4所示,弹簧测力计和细线的重力不计,物重G =1N ,则弹簧测力计A 和B 的示数分别为( )图4A.1N,0B.1N,2NC.2N,1ND.1N,1N解析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上的拉力,与弹簧测力计外壳受力无关,物体平衡时绳对物体的拉力F 与物重G 大小相等,所以F =G =1N.两弹簧测力计钩上的拉力均为F =1N ,所以只有D 正确. 答案 D10.一根轻质弹簧一端固定,用大小为F 1的力压弹簧的另一端,平衡时长度为l 1;改用大小为F 2的力拉弹簧,平衡时长度为l 2.弹簧的拉伸或压缩均在弹性限度内,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 A.F 2-F 1l 2-l 1B.F 2+F 1l 2+l 1C.F 2+F 1l 2-l 1D.F 2-F 1l 2+l 1解析 根据胡克定律有:F 1=k (l 0-l 1),F 2=k (l 2-l 0),由两式可解得:k =F 2+F 1l 2-l 1,故C 正确.答案 C11.如图5所示为一轻质弹簧弹力大小和弹簧的长度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图5A.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N/m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0N/mC.弹簧的原长为6cmD.弹簧伸长0.2m 时,弹力的大小为4N解析 图线与横轴交点为弹簧原长,即原长为6cm ;劲度系数为直线斜率,即k =ΔF ΔL=22×10-2N /m =100 N/m ;弹簧伸长0.2m 时,弹力F =kx =100×0.2N =20N.所以B 、C 正确.答案 BC12.由实验测得某弹簧弹力F 和弹簧的长度L 的关系图象如图6所示,求:图6(1)该弹簧的原长为多少? (2)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多少?解析 解法一:(1)弹簧不产生弹力时的长度等于原长,由题图可知该弹簧的原长为L 0=15cm.(2)据F =kx 得劲度系数k =F x =ΔFΔL ,由图线可知,该弹簧伸长ΔL =25cm -15cm =10cm 时,弹力ΔF =50N.所以k =ΔF ΔL =5010×10-2N /m =500 N/m.专业文档珍贵文档 解法二:根据胡克定律得F =k (L -L 0),代入图象中的两点(0.25,50)和(0.05,-50). 可得50=k (0.25-L 0)-50=k (0.05-L 0)解得L 0=0.15m =15cm ,k =500N/m.答案 (1)15cm (2)500N/m13.如图7所示,一根弹簧没有悬挂重物时,其自由端B 正对着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挂上100N 重物时,正对着刻度20,弹簧始终在弹性限度内,试问:图7(1)当弹簧分别挂50N 和150N 重物时,自由端B 所对刻度尺的刻度是多少?(2)若自由端B 所对刻度是18,这时弹簧下端挂了多重的重物?解析 由题意可知,弹簧与刻度尺组成了一个弹簧测力计.(1)由F =kx 得G 1G ′=x 1x, 其中G 1=100N ,x 1=20将G 2=50N 代入得:x 2=10将G 3=150N 代入得:x 3=30.(2)设所挂重物重为G ,则G 100N =1820, 解得G =90N.答案 (1)10 30 (2)90N。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第三章 第二节 海水的性质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课程标准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海水性质和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1.分析影响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2.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说明海水性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海水的温度1.影响因素(1)主要因素: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①热量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的热量。

②热量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所消耗的热量。

(2)其他因素: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

2.分布规律(1)垂直分布: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3)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海水温度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2)海水温度影响海洋运输。

(3)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判断1.某海域水温高,是因为该海域太阳辐射多。

( × )2.垂直方向上,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较大。

( × )二、海水的盐度1.含义:海水中盐类物质的质量分数,通常用千分比表示。

2.影响因素(1)温度: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2)蒸发量: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

(3)降水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

(4)入海径流:有河流注入的海域,海水盐度一般较低。

3.分布规律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

4.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利用海水晒盐,日照充足、降水较少的沿海地区适宜建造晒盐场。

(2)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3)对海水养殖而言,盐度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4)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海水也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

判断1.赤道海域因温度最高,蒸发强烈,盐度最高。

( × )2.一般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水盐度较低。

( √ )三、海水的密度1.概念: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必修1第3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1第3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必修1第3章第2讲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右图为“某区域洋流环流简图”,右侧为相应风带的盛行风。

据此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海区位于南半球B.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C.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D.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2.流经①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右图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个地点中1月份降雨较多的是①甲②乙③丙④丁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4.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①同属暖流②同属寒流③增温增湿④降温减湿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下图为世界四大渔场附近洋流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甲乙丙丁5.四渔场中成因与其他三大渔场不同的是A.甲B.乙C.丙D.丁6.有关①洋流性质和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北半球大洋西岸B.寒流,北半球大洋东岸C.暖流,南半球大洋西岸D.寒流,南半球大洋东岸读右图,回答7~8题。

7.根据左图中等温线分布特点可知,该海区A.在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B.在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C.在南半球,A处有暖流经过D.在南半球,A处有寒流经过8.A洋流可能出现在右图中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哥伦布航海期间,每天都用船上的象限仪观察北极星,只要数据为28°,他就坚信自己航向正确,读“哥伦布航海线路图”和“所使用的象限仪图”,据此回答9~10题。

9.按哥伦布的最初计划,他将一直沿A.4°34′N航行B.28°N航行C.41°34′航行D.62°N航行10.为加快航速,下列洋流中哥伦布航海时可利用的是A.加那利寒流B.拉布拉多寒流C.本格拉寒流D.东格陵兰寒流读某区域风向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中季节为北半球冬季B.此时,北冰洋极冰范围最广C.图中的风主要是来自南太平洋的东南信风D.图中海洋北部海区洋流为顺时针流向12.此风能引起洋流运动,图中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上升流的是A.①海区B.②海区C.③海区D.④海区13.读右图,回答下面问题。

高一教科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误差分析(讲义)

高一教科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误差分析(讲义)

重点:理解实验原理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难点:理解变形实验的原理。

实验拓展的总体思路:一、由于本实验中拉力小于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而实验中记录的砝码和砝码盘的重力,用来替代小车所受合外力,导致原理上出现误差,所以从出现误差的原因角度,改进实验具体思路如下:1.在小车前端安装拉力传感器,直接得到拉力。

2.改进实验装置,用弹簧测力计直接读出拉力。

如下图,拉力即为小车所受合外力,所以不需要m<<M 。

3.改进装置及原理消除系统误差(如下图)调节长木板的倾角,轻推小车后,使小车能沿长木板向下做匀速运动。

取下细绳和砝码盘,记下砝码盘中砝码的质量m ,则mg 即为小车所受合外力,不需要m<<M 。

4.转换研究对象法:保证小车、砂和砂桶的总质量不变(如下图)从固定在小车上的盒子中取出一些砂子,装入砂桶中,称量并记录砂桶的总重力mg ,小车及砂子的总重力M ,此实验可保证M +m 为定值,即可认为系统所受合外力为mg 。

注意:实验原理的改进需要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利用所学规律去拓展、研究。

例题1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可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小车上固定一个盒子(图中未画出),盒子内盛有砂子,小车的总质量(包括车、盒子及盒内砂子)记为M ,砂桶的总质量(包括桶以及桶内砂子)记为m 。

(1)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

从盒子中取出一些砂子,装入砂桶中,称量并记录砂桶的总重力mg ,将该力视为合外力F ,对应的加速度a ,则从打点纸带中计算得到。

多次改变合外力F 的大小,每次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加速度。

以合外力F 为横轴、加速度a 为纵轴画出a -F 图象,图象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①a -F 图象斜率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把砂桶的总重力mg 当作合外力F 是否合理?答: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

高考复习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二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解析版)

高考复习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第三单元 大气变化的效应 第二讲 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解析版)

高考复习(2)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三单元大气变化的效应第二讲气压带、风带与气候【备考导航】考点呈现知识线索素养解读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3.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4.季风的形成与季风气候。

太阳辐射、纬度差异―→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影响气候直射点移动―→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受海陆分布影响―→季风环流1.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全面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综合思维:依据区域定位,综合分析气压带、风带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的原因、影响。

3.地理实践力:观察周边环境的景观变化,感受气候的季节特征,归纳季风气候的特点。

【必备知识】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注1】(1)注意三圈环流与热力环流的区别,热力环流是指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基础。

(2)我们平时所指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三圈环流中形成的气压带、风带以及季风环流等。

2.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辨】气压带的形成不都是由气温高低造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流运动造成的。

一个是热力原因,一个是动力原因。

【记1】同一半球,信风带与西风带风向相反,与极地东风带风向相同。

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注2】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纬度数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纬度数,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

其不同季节的纬度不同,可参照副热带高气压带与30°N的位置。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在30°N以北,为北半球夏季;在30°N以南为北半球冬季;正好穿过中间为春、秋季。

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气压带气候特征自然地理景观特征赤道低气压带高温多雨森林高大茂密,动植物种类繁多副热带高气压带炎热干燥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副极地低气压带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温暖而短促多呈现出亚寒带针叶林景观极地高气压带酷寒干燥多呈现出寒带冰原或者苔原景观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1)信风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多荒漠景观。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1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讲细胞呼吸课件

2025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1第3单元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2讲细胞呼吸课件

延|伸|探|究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比如 慢跑、骑自行车等。在有氧运动时,体内积存的糖分会被氧化而消耗, 同时脂肪也会加快“燃烧”,是健康的减肥方法,并且能增加心肺功 能。无氧运动是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例如,举重、百 米冲刺、摔跤等。无氧运动过后能增大肌肉和脂肪的比率,增加肌肉新 陈代谢率,提高身体免疫力。两种运动过程中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供 能比例不同。
4.若分解底物均为葡萄糖,则无氧运动中肌肉细胞CO2产生量大于 O2消耗量,是否正确?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由于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CO2,只有有氧呼吸 才能产生CO2,因此肌肉细胞O2的消耗量都会与CO2的产生量相等。
剖析难点 · 考点突破 重|难|精|讲
1.细胞呼吸过程中[H]和ATP的来源和去路分析
2. 有氧呼吸和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各物质间的关系比(以葡萄糖为呼 吸底物)
(1)有氧呼吸中葡萄糖∶O2∶CO2=1∶6∶6。 (2)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中葡萄糖∶CO2∶酒精=1∶2∶2。 (3)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产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产生的 CO2摩尔数之比为1∶3。 (4)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摩尔数与有氧呼吸和产 生酒精的无氧呼吸产生CO2摩尔数之和的比为3∶4。
精|准|命|题 考向一 考查细胞呼吸的过程
例 1 (2022·全国甲卷)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人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通常比缺乏锻炼的人多。 下列与线粒体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有氧呼吸时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都能产生ATP B.线粒体内膜上丙酮酸分解成CO2和[H]的过程需要O2的直接参与 D.线粒体中的DNA能够通过转录和翻译控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 牛顿第二定律 两类动力学问题
知识点 1 1.内容
牛顿第二定律

单位制

它受到的作用力 物体的质量 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__成正比,跟___________ 作用力的方向 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_____________相同。 2.表达式 F=ma _____。
3.
累的过程,不会发生突变。
【变式训练】如图,天花板上用细绳吊起两个用
轻弹簧相连的质量相同的小球,两小球均保持静 止,当突然剪断细绳时,上面小球A与下面小球B 的加速度a1、a2分别为( A.a1=g a2=g C.a1=2g a2=0 ) B.a1=g D.a1=0 a2=0 a2=g
【解析】选C。分别以A、B为研究对象,对剪断前和剪断时进行 受力分析。剪断前A、B静止,A球受三个力,竖直向上的绳子的 拉力F1,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弹簧的弹力F2。B球受两个力,竖 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弹簧拉力F(大小等于F2),对A球 有F1-mg-F2=0,对B球有F-mg=0,解得:F1=2mg,F2=mg,剪断时,绳
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所受合力大的物体,其质量可能也
很大,产生的加速度不一定大,故(5)错;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 惯性参考系和解决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问题,不能用来处理微 观粒子的高速运动问题,故(6)错;基本量的单位是基本单位,力 学中的基本量只有质量、时间和长度,力不是基本量,其单位也 不是基本单位,而是导出单位,故(7)错。
A.一定变小
B.一定变大 C.一定不变 D.可能变小,可能变大,也可能不变
【解析】选B。受力分析如图所示:
沿斜面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gsinθ-Fcosθ=ma。若F减小,
则a增大,故B正确。
考点 2
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三年2考) 拓展延伸
【考点解读】牛顿第二定律瞬时性的“两种”模型
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为F=ma,其核心是加速度与合外力的瞬
时对应关系,二者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具体可
简化为以下两种模型: (1)刚性绳(或接触面)——不发生明显形变就能产生弹力的物 体,剪断(或脱离)后,其弹力立即消失,不需要形变恢复时间。
(2)弹簧(或橡皮绳)——两端同时连接(或附着)有物体的弹簧 (或橡皮绳),特点是形变量大,其形变恢复需要较长时间,在瞬 时性问题中,其弹力的大小往往可以看成保持不变。
惯性 静止
匀速直线
宏观 低速
4.单位制 基本单位 导出单位 (1)单位制:由_________和_________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基本量 (2)基本单位:_______的单位。力学中的基本量有三个,它们分 质量 时间 长度 千克(kg) 别是_____、_____和_____,它们的国际单位分别是_________、 秒(s) 米(m) ______和______。 基本量 (3)导出单位:由_______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
解得:v=5.2m/s
(3)撤去外力后,木块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mg=ma2 解得:a2=2m/s2 由运动学公式得:v2=2a2x2 解得:x2=6.76m 答案:(1)2.8N (2)5.2m/s (3)6.76m
【总结提升】解答动力学两类问题的基本程序
(1)明确题目中给出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特点,如果是比较 复杂的问题,应该明确整个物理现象是由哪几个物理过程组成 的,找出相邻过程的联系点,再分别研究每一个物理过程。 (2)根据问题的要求和计算方法,确定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并画 出示意图,图中应注明力、速度、加速度的符号和方向,对每一 个力都明确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以免分析力时有所遗漏或无
B正确。
2
考点 3
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三年3考) 解题技巧
【考点解读】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的解题步骤
(1)选取研究对象。根据问题的需要和解题的方便,选出被研究
的物体,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 (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注意画好受力分析 图,明确物体的运动过程和运动性质。
考点 1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三年6考)
深化理解
【考点解读】牛顿第二定律的“五性”
【典例透析1】(2012·海南高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的质量和速度大小的乘积成反比 B.物体所受合力必须达到一定值时,才能使物体产生加速度 C.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所受作用力中的任一个的大小成正比 D.当物体质量改变但其所受合力的水平分力不变时,物体水平
中生有。
(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求解,通常先用表示物理量
的符号运算,解出所求物理量的表达式,然后将已知物理量的数 值及单位代入,通过运算求结果。
【变式训练】(2013·德州模拟)质量m=10kg的物体,在F=40N的 水平向左的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桌面从静止开始运动。物体运
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Ff=30N。在开始运动后的第5s末撤去水
【解析】选D。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成正比,与 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选项A错误;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有
合力,物体就有加速度,它们之间有瞬时对应关系,不存在累积效
应,选项B错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它受到的合力的大小成正比,
选项C错误;根据矢量的合成和分解得Fx=max,选项D正确。
【总结提升】力与运动的关系 (1)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状态变化快
慢的物理量,定量地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加速度与速度无
关,力产生加速度,所以力也与速度无关,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 的原因。 (2)作用于物体上的每一个力各自产生的加速度都遵从牛顿第 二定律,而物体的实际加速度则是每个力产生的加速度的矢量 和,分力和分加速度在各个方向上的分量关系也遵从牛顿第二 定律。
【变式训练】(2013·揭阳模拟)如图所示,位于光滑固定斜面上 的小物块P受到一水平向右的推力F的作用。已知小物块P沿斜面 加速下滑。现保持F的方向不变,使其减小,则加速度( )
提示:①撤力前:木块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②撤力后:木块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请画出撤去外力前后木块的受力分析图。 提示:
【解析】(1)木块受力如图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竖直方向:FN+Fsin37°-mg=0
Ff=μFN 解得:Ff=2.8N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水平方向:Fcos37°-Ff=ma1 解得:a1=2.6m/s2 由运动学公式得:v2=2a1x1
加速度大小与其质量成反比
【解题探究】(1)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力是否存在累积过程? 提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只要合力不为零,物体就有加速
度,它们之间具有瞬时对应关系,不存在累积过程。
(2)物体的每一个分力是不是可以独立产生加速度?
提示:牛顿第二定律具有独立性,每一个分力都可以独立产生各
自的加速度。
【典例透析2】(2013·银川模拟)如图所示,A、B球的质量相 等,弹簧的质量不计,倾角为θ 的斜面光滑,系统静止时,弹簧 与细线均平行于斜面,在细线被烧断的瞬间,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两个小球的瞬时加速度均沿斜面向下,大小均为gsinθ B.B球的受力情况未变,瞬时加速度为零 C.A球的瞬时加速度沿斜面向下,大小为2gsinθ
可以
不能 不能 可以
只有拉力没有支 持力 只有拉力没有支 持力 处 处 相 等
既可有拉力也可 有支持力
既可有拉力也可 有支持力
不计
(2)在求解瞬时性加速度问题时应注意: ①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是时刻对应的,当外界因素发生
变化时,需要重新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
②加速度可以随着力的突变而突变,而速度的变化需要一个积
2
总位移:x=x1+x2=16.7m 答案:16.7m
求解,具体逻辑关系如图:
【思考辨析】 (1)物体加速度的方向与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可以不同。( )
(2)对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施加一水平力,当力刚开始作
用瞬间,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
)
)
(3)物体由于做加速运动,所以才受合外力作用。(
(4)物体所受合力变小,物体的速度一定变小。(
(5)物体所受合力大,其加速度就一定大。( (6)牛顿第二定律适用于一切运动情况。( (7)单位“牛顿”是基本单位。( ) ) )
)
分析:物体的加速度是由合外力产生的,其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
相同,故(1)错;物体的加速度与合外力具有瞬时对应关系,当力
作用在物体上的瞬间,物体立即获得加速度,故(2)对;物体的加 速度与所受合外力具有因果关系,合外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并不是由于物体有加速度,而使物体受到了合外力,故(3)错;物 体所受的合力变小,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物体的加速度变小, 而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的方向关系不确定,无法判断物体 速度的变化,故(4)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跟它受到的合外力
子拉力瞬间消失,但由于弹簧的形变不可能瞬间恢复,所以A球
受两个力,A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弹簧的弹力F2。同理B球 受竖直向下的重力mg和竖直向上的弹簧的弹力F。对A球有 mg+F2=ma1,对B球有F-mg=ma2,解得a1=2g(方向竖直向下),a2=0, 故选项C正确。
【变式备选】(2013·济南模拟)一轻弹簧的上端固定,下端悬
挂一重物,弹簧伸长了8cm,再将重物向下拉4cm,然后放手,则在 释放重物瞬间,重物的加速度是(
A. g 4 B. g 2 C. 3g 2
)
D.gBiblioteka 【解析】选B。假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第一次弹簧伸长了 x1=8cm,第二次弹簧伸长了x2=12cm,第一次受力平衡,则有kx1mg=0,第二次由牛顿第二定律得:kx2-mg=ma,解得:a= g ,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