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称谓分析

合集下载

原型理论与基本范畴理论

原型理论与基本范畴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①‚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一个事物要么符合充要条件属于这今范畴‘要么不符合充要条件被排除在范畴之外。

②‚特征是二元的‚,对于某一特征,个体只有两种可能,具备或者不具备;因此范畴可采用二元划分法、即。

某一个体要么属于该范畴,要么不属于该范畴。

③‚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符合范畴定义特征的实体就是范畴成员,不符合的实体肯定就不是范畴成员,即‚范畴并无内部结构‛。

①‚范畴成员之间地位平等,成员之问没有典型性差异,不存在某一成员比另一成员更为典型。

家族相似性——例如,我们称之.为‚游戏‛的事情吧。

我指的是棋类游戏、纸牌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等。

对所有这一切,什么是共同的呢?……如果你观察它们,你将看不到什么全体共同的东西,而只看到相似之处.看到亲缘关系。

甚至一整套相似之处和亲缘关系……例如。

看一看棋类游戏以及它们的五花八门的亲缘关系。

再看一看纸牌游戏,你会发现,这里与第一组游浅有许多对应之处。

但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丢失了,也有一些其他的特征却出现了。

当我们接着看球类游戏时,许多共同的东西保留下来了,但也有许多消失了。

——它们都是‚娱乐性的‛吗?——看一看技巧和运气所起的作用.再看看下棋的技巧和打网球的技巧的差别。

现在再想一想转圈圈游戏那类游戏;这里有娱乐性这一要素。

但是有多少别的特征却消失了。

一组形式为AB,BC,CD,DE的项,每一项都同一个或几个其它项拥有至少一个或者几个相同的要素,但是没有或几乎没有一个要素是所有项共有的。

①范畴成员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

例如+[游戏]中的牌类游戏、球类游戏、奥林匹克游戏等并不享有一组足以区别[游戏]和[非游戏]的共同特征。

②并非所有的范畴都遵循二元思维。

多数情况下.要看具体的模糊限制词,例如,‚严格地说‛,坚果不属于[水果]这一范畴,但若一放宽标准而言‛,坚果就能归入[水果]范畴。

这里‚严格地说‛以及‚放宽标准而言‛就是一种模糊限制语。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以期通过分析语言形式、语义特征及社会文化内涵,更深入地理解并研究网络用语。

本文将首先介绍原型范畴理论,讨论其基本构成要素,同时概述网络用语分析及其特征;其次,结合现有研究,从语言形式与句法特性、语义特征和社会文化内涵等方面概括与说明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最后,本文将对该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应用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前景作出总结和展望。

第一部分,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理解为语言使用者创造出的抽象模式,通过该模式来表达他们见解中的概念,从而使其他听众也能理解这些概念。

原型范畴理论主要由三个构成要素:原型、范畴和类型构成。

原型是对客体的抽象表达,是由语言使用者理解概念而构建出来的最基本单位,它提供了客体的可认知性特征。

范畴则是由原型组成的有系统的概念集合,它构成了概念的层次关系,且有助于语言使用者关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类型构成将原型和范畴结合在一起,从而使概念的表达更加具体,便于语言使用者更充分地理解概念。

接下来讨论网络用语分析及其特征。

网络用语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互联网上使用的表达形式,通常具有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涉及的话题以及与众不同的使用方式,具有信息量大、描述模糊等特点,特别是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网络用语越来越多地流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基于此,如何分析网络用语及其深层含义成为语言研究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部分,原型范畴理论在网络用语分析中的应用。

首先,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用语的语言形式与句法特性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原型范畴理论可以用来细化新词的概念,使其具有更多的解释性;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用来分析复杂句及其在网络用语中所表达的含义;此外,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用来研究网络用语中的高度复杂句法现象。

另外,原型范畴理论也为网络用语的语义特征提供了有效参考。

原型范畴理论能够帮助语言研究者理解概念表达的结构及其组建过程,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并研究语义特征。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构式及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构式及认知解读
( 搜 狗新 闻 , 2 0 1 6 - 0 2 - 2 2 )
“ 互联 网+ ” 的流行构式及演变 , 以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理论为基
础分 析 网络流 行语 。
二、 研 究背 景
认知语言学 中所谓“ 原型范畴” 是指范畴中同时含有原型和 非原型的成员 , 原型是范畴的典型 , 它是范畴的核心成员。范畴内 各成员的地位不相等, 以典型成员为中心不断向外辐射扩展。隐 喻是一个由始源域向 目 标域映射的心理过程 , 相似性把两个认知
网络流行语 的流行构式及认知解读
O吴 佳 欢
( 北方民族 大学 ,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 摘 要】 本 文 以语 言文 字期刊《 咬 文嚼 字》 评选的 2 0 1 5年 度 十大 流行语 为语 料 , 从认 知语 言 学 的角
度 , 探讨 网络流行语“ 互 联 网 +” 的流 行 构 式及 演 变 , 再 以 原 型 范 畴 理 论 和 隐 喻 理 论 为 理 论 基 础 分 析 网络 流
构式就是 “ 经过框架提取和规则化形成具有能产 } 生的关系 构式” ( 刘大为 , 2 0 1 0 ) 。每个构式都可以从 中提取出一个框架结 构, 其 中需要替换填充的空位是名词性成分, 是框架的变项 , 剩
下 的语 言成 分是框 架 的常项 。
记录着时代印记 , 同时助推汉语出国。
会经济领域各生产要素 “ 相加” , 即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
合, 重构、 再造新的发展业态。如 :
( 1 ) 核 电如何 “ 互联 网+ ”
要特征有 : 主要存在但不局限于网络场域 ; 大多与社会事件或现
象紧密相关 ; 网民自发生产与传播 ; 不可预期的兴衰时段性 ; 使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用语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用语也出现了很多变化。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语言描述方式,即根据原型定义和社会经验的相关联系,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不同的草案。

这种方式更加准确地描述用语在实际应用中潜在的意义,从而为翻译等任务提供依据。

原型范畴理论可以在分析互联网上的用语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首先,使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网络用语,可以帮助把握其隐性含义,比如字面意义已经不能体现网络用语的深层含义。

这就要求研究者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根据经验进行推断和分析判断,以最大限度地把握网络用语的原型定义。

例如,“划算”这个词,字面上是“收费合理”的意思,但它实际上暗含的是价格低廉,所以如果价格变得很高,该词也没有太多意义。

其次,作为语义学的一种分析方式,原型范畴理论还可以把握网络用语的社交性特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准确把握出网络用语在不同社交场合中所具有的不同程度的情绪性、义理性或口头性。

例如,“博客”这个词,更像是在社交场合中使用的一种口头词汇,其本质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话语。

另一方面,在科技领域,“博客”则表示一种网络信息服务,有其自身的特点。

最后,从语言学的角度看,原型范畴理论也可以用来分析网络用语的历史发展。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可以全面地了解网络用语所涉及的具体应用领域,以及语义变化的时间范围、原因与背景等。

具体到研究中,研究者还可以将该用语与其他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了解不同语义概念的发展历史、社会意义及其具体的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分析网络用语,从而帮助认识不同用语的暗含意义,抓住历史发展脉络,及时发现用语变化的时机。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

网络词语探源、探因及其理论阐释网络新词的产生、流行和理论阐释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以近年出现的“五毛”为个案,探求其新义来源,描述新义使用开来的网络时代背景及语义的进一步变迁,并运用空位、竞争、模因论等理论来分析它产生、流行的动因。

新词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描述上,更需要运用最新的理论来解释,甚至需要创设出新理论。

标签:网络词语五毛流行动因模因一、引言语言三要素中,最易变动的是词汇。

当社会处于巨大变革的时代,汉语词汇也会随之大变动,如新文化运动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进入21世纪,网络在我国更加普及。

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已逾5亿,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据预测,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7.5亿,发展迅猛。

网络不仅是一个传播信息的平台,更是一个展现自我、与他人互动交流的平台。

因为自身独特的语用领域,网络上的语言常带有不同于人们日常用语的鲜明特色,形成网络语言。

随着庞大网民的使用、推动和传播,有些词语会快速兴起、流行、拓展等,甚至超越虚拟的网络语域,进入社会新闻用语以及日常用语领域,像“芙蓉姐姐”“艳照门”“犀利哥”“给力”“浮云”“屌丝”等等。

中国学术界,最早发表的网络语言文章是1997年3月迥的《网络文化中的新语言》和1998年初立鑫《谈谈网络语言的健康问题》,前者算一般性介绍文章,后者则是研究型论文。

进入21世纪之后,网络语言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也不断有其他领域的学者从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哲学等诸多角度展开研究,只是取向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研究网络语言的本体,而后者大多从语言外围着手。

就网络语言本体来看,词语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我们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以“网络词语”为关键词搜索核心期刊,发现有14篇论文,涉及个案分析、修辞手法、构造方式、词语由来、词语特征及其反映的社会心理等。

实际上成果更多,据我们检索,核心期刊上的相关论文大约有80多篇,涉及个案和描述的最多,理论探讨、解释性论文不多,而将个案描述分析和理论探究阐释结合的论文更少。

原型范畴理论下out的语义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out的语义分析

0前言在传统的语言学中,隐喻(metaphor)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

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模式,是我们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

正如考恩所言,“隐喻渗透了语言活动的全部领域并且具有丰富的思想历程,它在现代思想中获得了空前的重要性。

”Lakoff将隐喻分为三类:空间隐喻,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其中最根本的应为空间隐喻。

大量语言现象证明,人类的多数隐喻概念都是参照空间概念而组建的,在空间方位中,out图式产生了很多隐喻意义,从认知经验出发考察这一图式能更好地解其隐喻意义的演变过程。

1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是建构范畴的基础”,是“人类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人类能够在千差万别的世界中找到相似性,并据此对其进行分类的过程”。

原型(prototype)是范畴内的典型成员,是与同一范畴成员有最多共同特征的实例,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而其他成员则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

Rosch和Lavobe在维特根斯坦提出的“经典范畴理论”中“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型范畴”(prototype category)这一概念。

2空间隐喻Lakoff&Johnson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个认知域到另外一个认知域的过程。

“隐喻是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结构映射”。

隐喻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

意象图式(image schema)是由Langacke所提出,是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它们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

它主要由射体(trajector,TR)、界标(landmark, LM)和路径(path)组成。

TR为主体,其空间方位有待确定,LM为参照物,为主体的方位提供参照。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

谈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原型及基本层次范畴论认知语言学话题:认知语言学心理学家经验主义美国心理学家范畴摘要: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新兴的一个语言学派。

认知语言学以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主要基础理论。

它所提出的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强调了原型是物体范畴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和范畴等级结构包括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和下属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而其中的基本层次范畴又是典型的原型范畴。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原型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1. 引言哲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等历来都关心一个重大问题即语言与认知的问题。

认知语言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新的语言学科。

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60-70年代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基础上建立的,提出了语言与认知不可分隔这一崭新的认知语言观,强调了语言并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的感知。

其哲学基础是经验主义哲学,这里的经验主义不是指人被动的感知,而是指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

赵艳芳(2000:10)指出认知语言学是基于人们对世界的经验和对世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的学科。

认知语言学近年来研究的焦点有意象图示(image schema),象似性(iconicity),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及原型理论基本层次范畴等。

2. 范畴化的原型理论范畴可以由一个事物和其类似事物构成或一类事物及其包含事物构成。

赵艳芳(2000:55)指出这种主客观相互作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过程即范畴化过程(categorization),其结果即认知范畴(cognitive category)。

传统范畴理论强调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特性并且地位平等。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

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

知识文库 第06期32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李佳唐爽从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人类的语言和现实世界就有了一定的联系。

我们可以通过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来理解语言,研究语言。

在面对万千世界中形形色色的各类事物时,将它们进行合理的范畴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

而范畴又是围绕原型这个认知参考点建构的,所以理清认知视角下的原型与范畴的意义无论对于语言还是其他领域的研究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概述范畴化,范畴与原型之间的关系认知语言学认为,对事物分类的心理过程被称为范畴化,其结果就是认知范畴。

范畴化是人的认知赋予世界万物以一定结构的心理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了解范畴化能力也是对人类思维和语言现象进一步理解的重要内容。

但具体来说,范畴化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下面将从心理学的观点分析这一过程。

首先,刺激的选择。

在我们的感官系统所能感知到的丰富的刺激中,只有极少数被选择进行认知处理。

比如,设想当你在去上班的路上看到了一只类似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时,可能是因为从没有见过这种动物,亦或是这在你平时无聊上班的路上实在算是一个外来闯客,所以它成功的引起了你的注意。

其次,识别和分类。

这是通过比较选定的刺激和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知识来实现的。

也就是说,接着上面的例子,在这个动物进入你注意的认知范围后,你会通过你所观察到这个动物的特点与原本在你记忆中有相类似的特征的生物进行比较。

最后,命名。

在大多数认知范畴中,我们可能因为某些事物高的使用频度或突出的独特性为其命以新名。

比如,上面的动物,可能因为仔细观察发现它会在松树下面捡食松子,再联想到前面和老鼠相类似的特征,所以给它命名为松鼠。

这样一来,我们对于范畴化的过程就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其结果就是我们对于像老鼠却拥有着浓密蓬松的尾巴的动物给予了松鼠这一“概念”。

也就是对具有这类特征的生物有了一定的认知范畴。

那么在松鼠这一范畴中,某些松鼠比较典型,比如一提到松鼠这一概念,脑海中第一个出现的图像就是最能代表松鼠这一范畴的最典型成员,这最典型的成员就是松鼠范畴中的原型。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

原型范畴理论下对“?”的分析发布时间:2021-12-08T06:33:36.412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李梦欣[导读] 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河西区 300200摘要:先语末语尾“?”在韩国语中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语法形态之一。

许多学者都曾从形态学和句法学的层面探讨过“?”的意义与语法功能。

众所周知,“?”不仅有表示将来时的时制意义,同时它还可以表示意志、推测等超时制意义。

本文主要利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进行研究,以期能对“?”的理解和运用有所帮助。

关键词:?;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意义1.引言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认知的角度看,范畴化可以说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中最基本的一种。

它指人类在现实社会中看到相似性并据以将可分辨的不同事物处理为相同的,由此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

①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有着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原型是最具代表性与典型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而其他成员与原型有一定的相似性,是边缘成员,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近年来对“?”进行研究的学者也很多,(1977)认为“?”有着“猜测”、“意志”的意义;(1980)则认为“?”表达了“推断”和“意图”;(1979)认为“?”可以表示“可能”和“推断”。

因此,大概可以看出“?”在除了可以表示将来时制之外,还可以表示“推测,意图和可能”等意义。

本文将主要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的多种意义进行分析和解释。

2.“?”的形态学意义和句法学特点为了更好地探究原型范畴理论下的“?”,首先来分析一下“?”有哪些形态学上的意义和句法特征,然后以此为基础再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它进行分析。

“?”的形态学意义在韩国语中,“?”的一个最基本的用法便是表示将来时。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

网络流行语“XX本X”的认知解读作者:齐奇来源:《锋绘》2018年第03期摘要:流行语“戏精本精”意为某人就是戏精,该网络流行语的出现既体现了构式的形成机制又体现了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其背后蕴藏着典型的认知体系。

在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理论的基础之上,笔者分析了“戏精本精”的语义特点及其结构,并发现它的原型构式是“XX本r,构式。

研究发现,该构式可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典型性,在语义上体现了原型范畴理论的典型代表,是具有最大家族相似性的成员,在结构上则体现了形式与意义的相互制约。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理解“XX本X”构式不仅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还有利于对网络语言的认知理据及其构式化有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认知;网络流行语;原型范畴理论;构式“戏精本精”是由网络上流行的“XX本X”体发展衍生出来的新生网络语,该构式最早出现的时间大致为2016年7月,最早的出处是在粉丝群体中。

“戏精本精”褒贬不一,褒义就是单纯的赞美,很有戏剧张力的意思,贬义就是爱作秀(百度百科)。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戏精本精”?为什么能用其来形容演技到位或很会作秀?怎样用认知语言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先前已有学者对“被XX”、“舌尖上的X”等流行语的构式化、构式形成机制,构式演变及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但很少有研究将原型范畴理论与构式理论结合起来对流行语进行分析。

基于先前研究的不足,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以原型范畴理论和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以网络流行语“XX本X”为研究对象,对“戏精本精”等进行实例解读,以期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对网络流行语“XX本X”的意义建构进行尝试性分析。

1 理论基础1.1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古典哲学或客观主义哲学的对立面,体验哲学为原型范畴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

在原型范畴理论下:范畴的划分并非独立于建构者本身,而是依赖于人类自身经验;范畴成员的边界界限不分明,而是模糊不清的;范畴的本质不能脱离概念和推理,而是要充分考虑隐喻、转喻等想象机制。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CategorizationTheory,PCT)是一种分类理论,它对分类的最小单位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述。

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各种概念,例如词汇、生活场景以及其他形式上的表象。

它表明,概念由典型的原型(prototype)和若干变体(variant)组成,每个变体都与原型拥有同样的特征,有关系。

首先,原型范畴理论认为,每个概念都有一个或多个原型,这些原型是受影响最大的概念,在理解、表达以及应用某一概念时,都会先想到原型的可能性。

这种情况下,原型理解的概念就被称为“主流”。

此外,还有一些变体,它们也在成为概念的一部分。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只要一个概念的变体与原型都具有共同的特征,那么这个概念就可以被归为同一个概念单元。

因此,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原型和变体之间的关系当作一种模式,原型和变体可以作为一个系统来理解,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来描述。

其次,原型范畴理论有助于理解词汇和概念的生成和表达。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来看,每一个词语(言语)就是一种建构或构造,其中包括原型、同义词以及其他变体。

在概念过程中,原型可以看作是最重要的概念要素,而其他变体可以作为原型的扩展,在原型的基础上提供更具体、更联想的内容。

另外,原型范畴理论还给能够解释词汇对概念理解、表达和记忆的影响。

例如,一个含义已经存在的词语会影响人们对于概念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他们表达的方式。

最后,原型范畴理论也可以用来解释多种形式的概念表象。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不同概念的表象也具有原型和变体的结构特征,而且这些表象的表述也可以用原型范畴理论的结构原则描述。

这意味着,概念表象也可以以原型-变体的形式被描述。

例如,某一概念可以有“鸟”作为原型,而变体可以包括“鸵鸟”、“孔雀”等。

有了这种表象模式,人们可以通过概念表象来掌握概念,并对其进行进一步表达。

综上所述,原型范畴理论是概念理解和表达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揭示概念的结构,概括概念的内涵,也能够解释概念的表象。

解析网络流行语中的人物称谓

解析网络流行语中的人物称谓

解析网络流行语中的人物称谓作者:杨萍萍来源:《文学教育》 2014年第2期杨萍萍内容摘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改变,旧的语言表达形式已不能满足喜好标新立异、追求多元化文化的年轻人的需要,因为有了互联网这个平台,随之便诞生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流行语,本文单从网络语言中的人物称谓来解析,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形式特点和产生这一语言背后广大网民的心理特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人物称谓形式特点心理需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创新和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语言世界里,伴随网络诞生了新成员——网络流行语。

网络宽松的语言环境,技术条件,年轻化的网民为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并且塑造了流行语的形态,也加快了流行语的传播速度。

现实社会的发展带动网络流行语的不断发展更新,与此同时,网络流行语中丰富多彩的人物称谓也在不断的涌现。

下面从两个方面,对网络流行语中的人物称谓的进行浅析。

一.网络流行语中的人物称谓,它的构成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基本上概括为以下几种形式特点。

1.词语的谐音。

网络中盛行的某些词语故意通过谐音的手法把习成的音义组合别解为新的语义这种方式除了出于便捷输入的考虑外,更多的则具有调侃、幽默的意味。

A.汉语拼音的读音谐音。

比如“大虾”是“大侠”的谐音,指计算机高手,由于一些水平较高的电脑爱好者因长期沉迷于电脑而弯腰驼背,形似大虾,因而经“大侠”的谐音“大虾”的出现,凭空多了些诙谐幽默。

“斑竹”是版主,这些都是由拼音输入造成的美妙谐音。

又比如“驴友”是“旅游者”的代称。

B.英文汉译的谐音。

比如“粉丝”是英文fans的谐音,原义是“热心的追随者”,什么“迷”之类的。

因为在中文里,说“我是他(她)的迷”这样的话在许多场合用起来并不方便。

例如:说我是某人或者某种品牌的粉丝。

这样就很方便了。

于是“粉丝”一词就产生了。

又如“沙发”,指的是第一个回帖的人。

“一群人在看贴,突然很新的一个资源出来,第一个回帖的感叹了一句:so fast,之后所有的新资源都有人上去感叹‘so fast’。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对象和情境,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些事物,我们会将它们归类到特定的范畴中。

范畴化理论通过研究认知过程中的对象分类机制,揭示了人类如何基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快速有效地对新事物进行理解和归类的方式。

而原型理论则是范畴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人类如何将范畴中的典型成员(即原型)作为参考标准,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范畴的认知。

范畴化是人类认知中的一种基本心理过程,它帮助我们组织和操纵信息,使我们能够将相似的对象归为同一类别,并根据归类的结果进行思考和行动。

人们在范畴化过程中会根据一定的规则和特征来判定一个对象是否属于某个范畴,这些判定规则和特征是基于我们对范畴的认知和经验所形成的。

一般来说,范畴化是建立在原型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原型是指范畴中具有最代表性的成员,它具有这个范畴其他成员所共有的最突出的特征。

比如,在动物这个范畴中,狗作为一个典型的原型,它具有四条腿、长长的尾巴和毛发等特征,而其他动物如猫、猪等则是相对非典型的成员。

通过将新对象与原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它是否属于该范畴。

原型理论不仅适用于数量有限的范畴,也适用于大量无法穷尽的范畴。

比如,对于"家具"这个范畴,我们可以想到一些典型的原型,如桌子、椅子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具的形态多种多样,无法用有限的原型来代表范畴的全部。

在这种情况下,原型理论提供了一种认知策略,即通过与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进行比较,来判断新对象与该范畴的相似度。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为我们理解人类认知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它们不仅有助于揭示认知的本质,还为认知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和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范畴化和原型理论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在产品设计中,设计师可以根据人们对特定范畴的典型成员的期望和喜好,设计出更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

在教育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个概念的认知特征,选择更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进行解释和教学。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

浅谈原型范畴理论原型理论是关于范畴的理论。

该理论立足于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观察、对范畴的划分和性质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范畴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

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时期,范畴的"经典理论"或称“亚里士多德理论”一统天下。

该理论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特征联合定义的;特征是二分的;范畴有明确的边界,"范畴内所有的成员地位相等"(Taylor,1995)。

然而这一理论却受到了来自实用主义哲学的有力挑战。

Rosch(1975)在其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原型理论”。

Rosch 通过对焦点色的大量实验研究后发现,原形具有普遍意义,概念主要是由其原型来表证的,范畴具有原型结构,范畴中的其他成员与原型具有相似性。

其核心成员具备范畴的理想值,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范畴的典型成员,"边缘成员缺乏丛集特征中的一部分"(沈家煊,1997),它们根据其与核心成员的相似程度被赋予不同程度的非典型成员的地位。

现代原型理论的范畴观基本观点总结如下:(1)范畴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什么必要和充分的条件所建立起来的“完形”概念;(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隶属程度差异;(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可以构成一个连续体;(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章可循。

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

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概括性较弱的低层次范畴。

语言不完全是形式的东西,不是一套规则系统,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手段,它反映了人类如何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高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低层次范畴构成了语言的等级结构,我们通过这一结构来认识世界、解读世界。

语言中的基本单位一词是以许多(实际上是无限的)方式互相联系的。

词汇以一个巨大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储存在记忆中。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作者:郭玫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15期摘要:目前,网络流行语以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思想的主要渠道,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社会现象。

原型范畴理论是 Eleanor Rosch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首次提出来的,认知语言学建立在其基础之上。

近年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本文主要从语义和语法两方面,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析,以帮助人们理解其演变的内在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它的认识。

关键字:网络流行语;原型范畴理论;词义范畴;词类范畴化原型范畴理论是 20世纪 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它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试图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从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分析研究网络流行语。

一、原型范畴理论概述认知语言学是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的。

范畴化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对外界的现象、事件、事物等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王寅,2007:89)。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人们只有对客观世界进行对比、概括及分类,才能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否则,人们根本无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现象,更无法理解各类事体间的种种关系。

二、原型范畴理论下的网络流行语分析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会首先对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或归类,认知语言学将其称作范畴化。

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语大量涌现并被人们所接受、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流和网络交际的重要途径。

但是这些网络新词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借助于旧词构成新词。

下文主要从语义、语法两个层面来对其进行研究分析。

(一)语义层面的研究分析语义研究的是自然语言中的词语意义,即符号与在客观世界中其所指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认知语义学里,语义被定义为从语言表达到概念结构的映射。

浅析网络绰号

浅析网络绰号



草根舆论之绰号
号 以抨 击 、 讽 、 视 的 方 式 揭 露 和 批 判 某 些 不 道 德 嘲 蔑 不光 明的做 法 的, 用 于 反面人物 。 多
2 后 期 代 表 : 犀 利 哥 ” “凤 姐 ” 、 “ 、 此 类 绰 号 以“ + 亲 属 称 谓 ” 基 本 结 构 , 其 中 X 为 但 的亲 属 称 谓 已 经 泛 化 ,可 以用 于 任 何 人 而 不 限 于 亲
跑 , 学 生 的 生死 于 不顾 , 此 其 人 品不 言 而 喻 , 置 如 讽 刺 意 味浓 烈 ; 一方 面 , 种绰 号还 是一 个 事件 的浓 另 这 缩 报 道 , 仅 有 人 物 — — 范 某 , 有 事 件 — — 自顾 逃 不 也 命 , 这 样 简 单 的三 个 字 就 交 代 了叙 述 的 两 大 要 素 。 就 “ 跑 跑 ’ 紧 急 时 刻 弃 学 生 于 不 顾 , 犯 了 为 人 师 范 ’ 在 触 表 的 道 德 底 线 , 后 又 语 出惊 人 , 固 然 是 他 名 声 大 而 这
捧 , 队 伍 也 越 来 越 壮 大 。 其 中 的“ ” 示 特 征 的 形 其 x表 容 词 , 以 是 事 件 的 中 心 名 词 或 动 词 , 可 以 是 取 本 可 也
名 中 一 个 字 等 等 。 与 前 期 代 表 “ 跑 跑 ” 绰 号 不 同 范 式 的 是 ,犀 利 哥 ” 没 有 了 鲜 明 的 褒 贬 态 度 , 是 对 某 “ 式 只 些 个 性 人 物 的 戏 谑 称 呼 , 衍 生 出来 的 样 式 也 比较 丰
旗 袍姐姐 、 鱼 哥 、 告哥 、 轮 哥、 睡哥 、 跑 哥 、 章 广 三 瞌 奔 板 凳 哥 、 闪 哥 、 士 哥 、 车 哥 、 利 哥 的 哥 、 斗 快 骑 火 犀 熨 哥 、 醒 哥 、 来 哥 等 。 同 时 还 产 生 了其 它 人 称 名 词 装 未 作 后 缀 的绰 号 , 风 娘 、 利 妹 、 德妹 、 仙 爷 爷 、 如 犀 祖 神 担忧爷 、 礼娃 、 物 女 、 料 女、 铁 女 、 走 男 、 敬 宠 饮 磁 裸 粉 色 男 、 妻 帝 、 情 帝 等 。 这 类 绰 号 在 当 下 十 分 受 追 杀 表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及动态发展分析——以2009年至2012年汉语网络新词为例

认知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特点及动态发展分析——以2009年至2012年汉语网络新词为例

0.40
3
0.51
0
0.00
连动式
5
1.26
0
0.00
6
1.01
8
1.37
兼语式
0
0.00
3
0.60
0
0.00
0
0.00
附加式 前加式
22
5.56
13
2.60
4
0.68
8
1.37
后加式
106
26.77
138
27.6
170
28.72
134
22.91
总计
396
100.00
500
100.00
592
100.00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为指导来分析 2009 年至 2012 年的网 络新词,从而理清这四年间网络新词产生的背景,网络新词 特点及其动态发展的线路,以及对于网络社交的影响。
2 网络新词的定义及特点分析
nese neolog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0.05
4
0.80
0
0.00
2
0.34
合成型 复合式 偏正式
212
53.54
297
59.4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47
58.61
396
64.27
并列式
0
0.00
3
0.60
11
1.86
21
3.59
主谓式
25
6.31
12
2.40
24
4.05
14
2.39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Ungerer and Schmid 认为,相对于科学分类而言,通俗分类更适合人类的范畴 化。通俗分类将人类的范畴化分为三类; 基本层次范畴(如’猫,狗,椅子,小车 等);上位范畴(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等):下位范畴(如”狼狗,波 斯猫,扶手椅,敞篷车“等)日常生活中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基本层次范畴内的 事物,因为同一基本层次范畴内的事物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 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因而人们能最快地辨认其类属。认知科学表明, 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对周围的具体事 物进行分类的工具,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经验中最熟悉的部分,是人类语言的基本 词汇。
英语时态中的原型效应
范畴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原则不 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英语时态系统的范畴化过程 也具有这种延展性(expansion),它以首级时态 (primary tense) (Halliday,2000)为中心成员和原 型样本(prototypical examplar),以次级时态 (secondary tense)(Halliday,2000)为边缘成员不 断向外扩展,形成时态意义链(mean-ing chain),最 终构成一个时态网络微系统。原型理论对于英语 时态范畴的建构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当我们谈及英 语时态系统,首先反映在大脑中的是它的原型样 本———首级时态“过去时”、“现在时”和 “将来时”,动词词组的逻辑结构实现了时态系统。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分类
•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人们所赖以生 存的世界纷繁复杂,多姿多彩,人类如何区别这些千差万别的客观事 物呢?这就涉及到分类问题。 分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 人类日常生活中触目可及的是有机体和常用物件:人,动物,植物; 书,桌,椅等。正常情况下,我们可以毫无困难地对它们进行分辨和 分类,因为它们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而另外一些事物,比如冷水, 暖水,热水之间的分类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分界线。再比如细雨,雪, 谁能准确的判定细雨什么时候变成雨,雨又变成了雪呢?像这样的分 类就没有自然明确的分界线将它们分开,但事实上人们又确实将它们 认定为不同的事物,那么这样的分类认知语言学家称之为心理过程的 分类,而分类的心理过程通常被称为“范畴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称谓分析-汉语言文学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网络称谓分析辛庆连彭建武摘要: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一些词汇的语义范畴得以扩大,从而获得了新的语义,而新的语义又与先前的原型语义存在某种联系。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网络称谓语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对网络称谓进行语义分析,以帮助人们理解其演变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加强对网络称谓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网络称谓原型范畴理论词义范畴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作为时代产物的网络流行语日益兴起。

它以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已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并倍受人们的喜爱,俨然成为社会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原型范畴理论是Eleanor Rosch基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首次提出来的,是对经典范畴理论的一次革命,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寅;2007:109)。

本文选取了颇具代表性的网络称谓语,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其进行认知解读,以分析网络称谓语产生和演变的内在动因及深层机制。

一、网络称谓语的特点网络称谓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络上使用的称谓,是由网民在网络的语言环境下创造出来的具有某种语用特点和修辞风格的词汇。

它不仅是网络主体用来表达人际关系的名称,也是人们传达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基础。

网络称谓语反映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和现象。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网络称谓语倍受人们喜爱,它丰富了语言形式,具有新奇性、调侃性、时代性、短暂性等特点。

当今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新事物的出现给网络称谓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原型范畴理论简介认知语言学是以原型范畴理论为基础的。

范畴化是人们基于自身经验,对外界的现象、事件、事物等进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王寅,2007:89)。

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

范畴化的结果即产生了许多认知范畴,如:碗、杯子、鸟、狗、水果、蔬菜、家具等。

人们只有对客观世界进行对比、概括及分类,才能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否则,根本无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复杂现象,无法识记五彩缤纷的世界中无穷尽的事体,更无法理解各类事体间的种种关系。

Eleanor Rosch(1975)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的观点是:①范畴成员有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范畴内的成员拥有不同的地位。

原型是范畴内最典型、地位最高的成员,具有最大的家族相似性,其他成员依据与它的相似程度不同而被划分为典型成员或边缘成员。

②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具有模糊性。

如我们提到“高”“矮”“冷”“热”等形容词或“鸟”“水果”“家具”等名词范畴时(王寅;2007:126),我们很难确定它们的标准,并且我们对它们的认识含有一定的主观性。

③范畴特征的二分性是不全面的,在二分之间可能会存在一个中间值或过渡区。

原型范畴理论者使用“属性”这个术语,属性可以不是二分的,具有渐变性、多值性(王寅,2007:124)。

例如我们有各种形状、颜色、大小、材料的杯子,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我们却可以将它们统称为“杯子”这一范畴,这就说明了范畴的概括性。

三、从原型范畴看网络称谓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的所有成员是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范畴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的。

词义也是如此,以中心意义为核心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

(一)“楼主”“楼上”“楼下”在2007编纂的《新华汉语词典》中,“楼”被定义为:①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房屋:楼房;②楼房的一层:三楼;③房屋或建筑物顶上加盖的一层房子:城楼;④某些娱乐场所或店铺的名称:酒楼;⑤姓。

“楼主”:楼房的物业所有人。

“楼上”:楼房中的某一楼层之上,相对于底层或下面的楼层而言。

“楼下”:楼房中所处的某一楼层之下。

相对于上面的楼层而言。

如今,“楼主”“楼下”“楼上”被广泛应用于互联网社交“论坛”中,并被赋予了新的语义。

在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楼主”“楼上”“楼下”又被增添了一层新的含义。

“楼主”:网络BBS上指提出某一话题或发起某一讨论的人。

“楼上”:网络BBS上指上面的帖子。

“楼下”:网络BBS上指下面的帖子。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能力的提高,人们不断认知和创造着新的事物,事物的范畴也在不断扩大(赵艳芳,2005:103)。

然而,人们在开始认识新事物时,并不总是创造新的词语,而是在脑海中搜寻已有的、熟悉的、易懂的概念。

然后根据新事物的特点、功能等将其与已知事物联系在一起,找到两者之间的关联点,从而通过已有事物的特征来认识未知的、陌生的、难懂的事物,表达新的抽象概念。

这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投射。

隐喻投射是词语不同语义之间联系的主要手段,这些语义构成了词义范畴。

(赵艳芳,2005:69)“楼主”的最初含义是指楼房的物业所有人。

“楼上”指楼房中的某一楼层之上,相对于底层或下面的楼层而言。

“楼下”指楼房中所处的某一楼层之下,相对于上面的楼层而言。

这是人们最初使用这几个称谓语的含义,属于它们的原型意义。

当网民在论坛上发帖或回帖时,看到帖子逐渐增多时,一层一层的,好像一栋楼。

这时人们就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以隐喻为认知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拓展延伸,最终将脑海中“楼”这一具体事物的概念投射到网络论坛中去,于是就有了网络BBS上的“楼主”“楼上”“楼下”这些抽象概念。

这样,两者就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层级性—联系起来而形成了一个范畴。

如同原型范畴有原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一样,一个词的词义范畴也有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

当提及某一范畴时,一般而言,人们最先想到的会是其原型成员,因为原型成员具有某一范畴最大的家族相似性,且心智处理最容易、费时最短。

类似的,当提及“楼主”“楼上”“楼下”这几个词时,人们最先想到、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现实世界中“楼房”的含义,同时它们也是引申出其他语义的那个本义,因此属于该词义范畴中的原型义项。

而网络BBS中的“楼主”“楼上”“楼下”这几个抽象概念则具有该词义范畴中较小的家族相似性,它们是以原型义项为认知参照点,通过隐喻机制,利用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出来的,因此属于该词义范畴中的边缘义项。

它们在同一范畴中具有不等同的地位。

这样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机制,“楼主”“楼上”“楼下”的语义就不只局限在对客观世界中的楼房的描述之中,而是围绕原型义项不断向外扩展而逐步形成一个更大的词义范畴。

(二)对“X奴”的分析“奴”字结构简单,音节少,构词能力强。

在2001年修订的《新华词典》中,“奴”只有一种含义:受剥削、压迫和役使而没有人身自由的人,如:奴隶、农奴、奴仆。

这是“奴”最初出现时的含义,根据原型范畴理论,该含义被称为该词的原型义项。

而在2007编纂的《新华汉语词典》中,“奴”多了两层含义:①比喻心甘情愿供人驱使、帮助作恶的坏人,也指甘愿受某些事物驱使的人,如守财奴;②把人像奴隶一样使用,如奴役。

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语义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或缩小,逐渐派生出许多与基本意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受到各方各面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为了生活不得不辛苦工作,很少有自由时间,成了不同角色的“奴隶”。

网络词汇“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不断流行,并受到人们的欢迎,被人们所接受。

据此,在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奴”字又多了一层含义:生活中某方面的压力远远超出其承受能力的人,特指为了偿还贷款而不得不辛苦工作、劳动的人,如:房奴、车奴、卡奴、孩奴。

这些网络称谓语最终被纳入汉语规范语言的范畴。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人们对范畴的认知是以原型为认知参照点,然后根据其成员的典型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最后形成一个更大的范畴。

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来实现的。

近几年出现的“奴”的多种含义都是围绕其原型义项通过隐喻的方式不断被派生出来的意义。

Lakoff和Turn(1989)指出,“隐喻不是一种语言表达,而是从一个概念域到另一个概念域的映射”。

然而这种映射并不是完全对称的,而是局部的,它在突出某一特征的同时,淡化和掩盖了其他特征(束定方,2012:141)。

网络称谓“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词正是人们将“奴”所具有的“受役使”这个特征投射到人们为了支付贷款而忙碌的现实生活中,它在突出人们受“车、房、卡、孩子”等役使的同时,掩盖了其受剥削和压迫等特征。

隐喻投射并不是任意的无条件的投射,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由此可见,虽然“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词具有“奴”这一词义范畴中最少的典型性,语义逐渐离开原型,属于该范畴的边缘义项,但是无论边缘义项怎样变化,语义怎样抽象,它始终与原型义项通过家族相似性联系在一起。

(三)对“潜水”“冒泡”的分析类似的网络称谓还有“潜水”“冒泡”等。

根据2015年1月首次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潜水”的原型义项指“潜入水面以下活动”,而边缘义项指在网络论坛上仅仅浏览帖子,既不发帖也不回帖。

“冒泡”的原型义项指由下往上或往外冒出水泡,而边缘义项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偶尔出来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

在网络论坛中,有些人只在网上浏览帖子,不发表任何自己的见解,如同潜藏在水下一般。

相反,有些人会偶尔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从而受到他人的关注。

这就类似于在平静的水面上冒出的水泡。

当人们认识这种现象时,就会结合现实世界中的经验,意识到在互联网上不发表见解的网民就好像潜藏在水面以下;而发表见解的人如同在水面上冒出的水泡。

据此,人们基于家族相似性的原则,运用隐喻映射,将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潜水”“冒泡”)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不发表意见”“发表意见”)中。

始源域的“隐藏”及“易于被察觉”这一结构被大规模地、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中,并成为目标域结构的一部分。

这样,人们就分别赋予“潜水”“冒泡”这两个旧词新的含义,使其在旧意义基础上产生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新义,从而扩大它们的词义范畴。

综上所述,“潜水”“冒泡”这类网络称谓语的边缘义项都是人们后来根据隐喻机制,利用其与原型义项的相似性认知到的含义,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可见,这些网络新称谓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以词的原型意义为核心,通过隐喻、转喻等方法不断向外扩展,从而构成了一个更大的词义范畴。

四、结语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人们结合自身经验及某些特定的社会现象,不断创造出倍受大众喜爱的网络新词。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为人们分析研究网络称谓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原型是范畴中的典型成员,网络称谓正是基于人们对原型的认识,以自身的认知心理为基础而产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