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一、引言近年来,国内外高等教育齐头并进,发展的速度迅猛。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模式和发展水平各异。

中外高教模式比较与借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旨在分析中外高教模式的特点,探究其差异性和优劣势,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我国高校发展的现状及未来方向的建议。

二、中外高教模式比较1. 中外高教模式的概念中外高教模式是指各国高等教育的主流模式,也是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 中外高教模式的分类据统计,全球高等教育主要分为三大体系:即美国体系、欧洲体系和东亚体系。

美国体系与欧洲体系之间有较大差异。

美国高等教育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欧洲高等教育则注重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

东亚体系则更倾向于应用研究,以德、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高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中较为重视“工程化”和“方法论”等应用学科。

3. 中外高教模式的比较综合来看,中外高教模式的比较,大致可以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学生管理和科研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同体系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比较明显。

三、中外高教模式的借鉴1. 借鉴美国高校自由开放的校园文化模式美国高等教育的校园文化极具特色,学生拥有充分自由,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参与讨论等。

这种自由的校园文化模式非常有利于学生自由思考、启发创新思维,发展综合素质。

2. 借鉴欧洲高校精英教育的优势欧洲高校重视学术研究和理论知识,注重以小班制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思维。

借鉴欧洲高校的优势,可以提高我国研究型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3. 借鉴东亚国家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以德、日、韩为代表的亚洲高校在教育与科研领域中较为重视“工程化”和“方法论”等应用学科。

在这些国家,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不断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四、我国高校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在我国高校的发展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中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中美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比较及启示
D OI :1 0. 3 9 6 9 /i .i s s n . 1 6 7 1 - 6 3 9 6 . 2 0 1 3 . 0 1 . 0 4 8
中美高等教育在教学管理方面存在非 常明显的差异,本 文主要 从 以下三个方面来对二者进行 比较 。
学术 自由权利的重要途径, 教 学方面 的任何建议和设想都必
室或者院、系只是一个听命于上级、被动执行决策的角色 。
3 高等学校内部教学人员与行政人员在管理中的 关系
中美两国的高等学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主体 , 承 担着所 有的教学活动 。但是在教学管理上 ,中美 高等学校 内 部的教学 人员与行 政人 员发挥的作 用和影响 却存 在着 显著
2 高等 学校 内部各组织层级在教学管理 中的作用 程 设置问题 、教学计划 问题、教学评估 问题等 ,都必须经 由 和 关 系 教师委 员会 讨论、决策 ,提 出政策性和措施性建议 ,供校 内
中美两 国高等 学校在 内部组织 层级 结构 上具有相 似性 各层 次的行 政机 构选 择采 用。 行政人员则在执行高等学校 的 教 学政策 、计划 以及协调 高校教学活 动等方 面发 挥主要作 用 。可 以说 ,教师控制着美 国高等学校 的教学管理工作的政 策, 这也体现 了美 国高等学校 由来 已久 的教授治校的传统和

的调整和社会发展 的需要 而有所扩展和侧重 , 但教学始终是 中关两国高等学校 的核 心学术活动 。 高校 内部组织机构也都是 围 绕着人 才培 养和根据教 学的需求 出发组织构建起来 的。高等教 育的教 学管理在 中关两国的高等学校 中都具有举足轻 重的地 位 。本文通过比较 中关 高等教育 的教 学管理 ,以期从 美国高等教 育的教 学管理 中得 到启示,借鉴 其先 进成 功经验 。 关键 词:高等教 育;教 学管理;美 国教育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教育成为了世界各国重要的议题之一。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展开比较分析,以期探讨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

一、教学目标在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高等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在学业结束后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且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

与此相对应的是,中西方的教学目标则更加强调学习知识和传授基础的学科知识。

在传统的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因为相对于西方国家的学生更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因此在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受到了更多的训练。

二、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方面,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倾向于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开展独立思考。

教师多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更多地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传授知识,教师会主导课堂,强调学生的消化和吸收知识。

这也导致了学生在西方国家更多地接触实践,而在中国学生则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知识。

三、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

在西方国家,师生关系强调平等和尊重,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指导者。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随时提出问题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教师则会尊重学生的意见并给予回应。

相比之下,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师生关系更加注重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

在中国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更多地接受教师的观点和意见,而不会过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第一篇: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看了许多文章讲述了中外大学在很多方面的不同,我也谈谈我对中外大学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方面的差异。

教学体制:国外的大学内部的组织管理是体现教授治校的特点,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基本由讲座教授负责,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支配权。

教授还有权利开设自己研究领域的课程,并自由安排教授时间。

而中国大学的内部组织是按行政组织的方式对校、院、系进行权力分配,并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级别,确立管理中的隶属和服从关系,存在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失衡的现象。

因此没有体现大学的服务职能,而成了指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

大学还有种变成官场的趋向,这样会影响到学术的发展和对学生的教育。

国外的大学城是开放性的,不仅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便于与外界联系;而且各个校园没有围墙、没有校门,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而且学校的内部是向社会开放的,身处在城市中,又在小由在校园内。

而中国的大学城处在相对偏远的环境,脱离社会环境,“人文氛围缺失”使大学城成为“学生的村落”,学生难以与社会发生积极的互动,严重缺乏社会实践和创业的机会。

教育理念:在国外的大学,评价一个学校不是看最后的升学成绩,而是主要看学生在这个学校提高的幅度。

国外的大学老师特别擅长问为什么和怎么样,老师不会对你说你错了,即使他不接受你的意见,他也会和你说好的,只是用其他的方式去暗示学生,你的想法需要补充很完善,老师永远是鼓励学生的。

而在中国的大学,学生在从小到大,一直处于在不断别纠正错误的过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越强,如果经常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否定,就会觉得丢面子,因为怕出错,所以大多数学生变得沉默寡言。

中国的老师总是用标准答案来限制学生,总是告诉学生他做错了,因此学生容易有挫折感,慢慢对自己教学方法:在国外的大学,它们都是追求真理的,而不是传授知识,教授从事研究并且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方法以理论化、系统化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而是采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都是积极主动,主动发言。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2 、 ’ 教 育 管理 模 式 对 比分 析 虽 然 全 球 教 育 管理 因地 域 、文 化 、 制 度 等 方面 的不 同 而 存在 差 异 , 但 主 要 表 现 为 三种 基 本 模 式 :中央 集 权 型 、地 方 分 权 型 和 中央 与 地 方交 叉 型 。 中 央集 权 型是 国 家权 威 的 中央教 育 部 门对 全 国 高校 进 行 统一 管 理 , 我 国主 要 是 这 种 教 育管 理 模 式 。 但 是 这种 教 育 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方办学 的积 极 性 和创 造 性 ,我 国地 域 广 阔 ,地
划策。 我 国 可 以借 鉴 西 方 发达 国家 高校 “ 竞 争环 境 ” ,引 入 市 场 , 建 立 资 金 筹 集 、 教 育管 理 、专 业 设 置 、 课 程 设置 、
多, 但 两 者 在教 育管 理 理 念 和模 式 上仍 然 存在 显著 差 异 ,为提 升我 国高 校 教 育 管 理 的 高效 性 , 探 讨 和 分 析 中外 高 校 教 育 管理 理 念 和 模 式 上 的差 异 , 并 形 成针 对 性 发展 对 策 具 有重 要 的 应 用价 值 。 二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对 比分析 1 、教 育管 理 理 念对 比分 析 大众化教育管理理念是高校教 育最
早形 成的理念 ,目的在于普及 高校教 育 国外 高 校在 大 众 化 教 育 方面 远 远 早 于 国 内 ,以美 国 为例 ,美 国 很 早就 倡 导 高 校 教 育大 众 化 、普及 化 ,并且 通 过 公 立高校、 社 区院 校等 积 极 推 动 高校 教 育 大 众 化 发展 , 在2 O世 纪 5 0年代 初 步 实 现 了高 校 教 育 大 众 化 ,2 O世 纪 末 期 高 校 教 育 入 学率 达 到 5 3 . 7 %,标 志美 国进 入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 我国高校教育 大众化开始比较晚。 建 国后高校教 育主 要为公立学校 ,民办高校被取消,学校 教育资源十分有限,高校教育大众化难 以开 展 ;改 革 开放 后 ,公 立 高校 、民办 高校快速发展 ,学校资源得到丰富,教 育体 制 不 断深 化 , 高校 教 育 大 众 化趋 势 加速提升,到 2 0 1 1年 我 国 高校 教 育毛 入学 率达 到 2 6 . 9 5 %, 高校 教 育 大 众 化

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基石,而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对于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

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管理方式,并从中吸取借鉴,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概述1.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定义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是指在教育机构内实施和运用的一系列规范、制度和手段,旨在保证高校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国家所需的人才。

2.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结构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结构主要包括组织机构、决策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质量保障和人才培养等方面。

二、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之间的异同点比较1.组织机构:中西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在组织机构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中方高校通常采用严密的层级制度,包括校委会、教务处、人事处等机构。

而西方高校更加注重管理的扁平化和灵活性,决策权下放给更多的学术部门和教师。

2.决策层:中西方高校在决策层的组成和权力运作上也产生了差异。

中方高校的决策层通常由校长、校党委书记等领导组成,决策权较为集中。

而西方高校的决策过程更加民主,通常由教师议会或校董事会等多方共同参与。

3.教学管理:中西方高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中方高校注重考试成绩和学科知识的传授,通常采用集中授课和集中管理的方式。

而西方高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参与式教学和独立思考的培养。

4.科研管理:中西方高校的科研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中方高校通常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科研成果更多地在学术界流转。

西方高校则更加注重科研产出的商业化和社会化,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5.质量保障:中西方高校在质量保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方高校通常依赖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和认证机制,通过政府的强制性干预来保障教育质量。

而西方高校更加注重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通过不同的评估机构来确保教育质量。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

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差异的比较分析与研究【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评价体系、课堂氛围和互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在指出了中西方教育体系中存在的各种差异,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对比。

在总结了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异同之处,提出了一些启示和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和认识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评价体系、课堂氛围、互动方式、异同比较、启示、建议、研究展望、研究背景、研究目的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引起了广泛关注。

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教育理念和教学传统,因此在教学模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和比较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异同,对于促进教育国际化、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灌输式教学为主,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也反映在课堂氛围和互动方式上。

深入研究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比较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从而促进教育交流与发展。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评价体系以及课堂氛围和互动方式的差异,探讨中西方教育体系的优劣势,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总结中西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异同之处,提出相应的启示与建议,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比较及启示

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比较及启示

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比较及启示【摘要】本文主要对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资源、方法和成果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对比发现,美国高校注重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更贴近市场需求;而中国高校更注重理论体系建设,强调知识传授。

教学资源方面,美国高校拥有更多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中国高校在师资力量和研究成果方面较为突出。

教学方法上,美国偏向于小班教学和案例分析;中国更注重大班授课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教学成果的比较评估,可以看出美国高校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提出了应当借鉴美国的教学模式、加强中美高校合作、推动管理类课程的国际化办学等启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比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成果评估、国际化办学、合作交流、教学模式、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管理类课程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培养未来商业领袖和管理精英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美两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比较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资源、方法和教学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随着全球经济的加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趋势,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比较成为探讨的热点话题。

中美两国在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和互补性,比较研究有助于发现优势和不足,为提升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启示。

对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比较中美高校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方式、内容、资源、方法以及教学成果评估,探讨两国在管理类课程教学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发现中美两国在管理类课程教学上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改进和提高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及启示

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及启示

第27卷 第6期2008年12月理 工 高 教 研 究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V ol.27 No.6 December 2008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及启示*葛玻,孙孟乐(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摘要: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比较,找出其异同及成因,指出国内目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发展趋势。

同时,借鉴国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对国内构建多主体、多客体、多类型的评价体系等进行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比较研究; 质量评价*河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6233).作者:葛玻系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一、国内外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之比较1.评价理念的比较国外高校趋于一种以教育为本、以教育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评价价值观,实行的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1]强调所有参与评价活动的人们应交互作用,共同构建统一的观点,使评价对象从传统的客体变为评价活动的主体。

在美国,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高校自我管理的一种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聘请、续聘、提职、年度评价、绩效评价、申请终身职务评价等都依据教学评价进行。

这种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综合性的,已形成一种制度。

教师十分看重评价,自觉主动积极参与,争当受益者,评价活动已成为具有现实客观意义上的双向需求。

国外大学积极参与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通过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来得到社会承认,获得政府、社会的资助,从而促进学校发展。

所以在国外,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已成为高校生存发展及追求自身完善的需要。

[2]在国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尚处在初级阶段,办学主体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认识不到位,面对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显得相对被动。

2.评价客体的比较(1)评价学生。

国外高校很重视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以评价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已经完成,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已趋完善。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教师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教师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

浅谈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外教师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摘要:针对江苏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培养方案,特别是中外教师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价方式上的特点,比较分析了其差异,提出培养方案要把目标定位为“基础扎实、应用突出”、教学内容要精挑细选、授课方式要讲练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要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为标准等观点,旨在最终能使学生达到循序渐进地熟练掌握和运用课程内容的目的,以利于最终提高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论文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培养方案;教学方法;教学质量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

教育部也相继颁发了《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和一系列管理文件,为中国各类办学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办学理念、提升办学条件、加强办学力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办学规范和政策导向,有利于我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跨国型专业人才。

江苏科技大学顺应高等教育和国内外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及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形势要求,与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联合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至今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在合作办学伊始,双方就充分结合各方办学的特色和理念,进行了人才培养的定位,制定了培养要求、培养规格、培养计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管理方法。

而且随着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新的专业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法国巴黎高等计算机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理念上,强调学生对计算机领域新型实用软硬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着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传统地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理念产生影响。

因此,双方在对学生培养模式的制订上就开展了融合研究,形成了“基础扎实、应用突出”的培养方案。

在教学具体实施上,一些专业课特别是技术专业课的教学任务由法方承担,授课教师由法方派遣,而基础课的教学任务由中方承担。

为了搞好中外合作办学,对每一门由外方教师承担的课程我校都配一名中方“合作教师”,负责沟通、协调、引导等工作,辅助外方教师和中方学生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考与建议

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思考与建议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师资、课程、教材等, 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促进跨文化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 助于拓展师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推动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促进科研合作,共同开展研究项目,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 和创新能力。
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整合和共享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 量和效益。
推动教育改革创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 中国教育改革创新,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以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学校的 国际竞争力。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有效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需要建立长期、稳定、互信的合作关系,并具备灵活性和适应性以应对划、有效的沟通与协调、以及共同的评 估和改进机制是关键要素。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成功经验还表明,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是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有 助于提高参与者的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单击添加标题
案例总结:上海纽约大学 的成功案例表明,中外合 作办学项目需要注重创新、 开放和合作,以培养具有 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同时,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还需要 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提高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
性。
经验总结与分享
成功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常具备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以及双方深度参与和合作的意愿。
促进教育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够推动学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国 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培养国际化人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国际交流机会,培养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下大学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比本文阐述了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上的不同体现。

在教育理念上,中国秉承“社会本位”,西方则倡导“个人本位”;在管理模式上,中国实行“行政型管理”下的大众教育,而西方则实行“学术型”管理下的精英教育。

建议中国大学教育应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保证中国大学教育健康发展。

标签:传统文化;中西方大学;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中西文化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其差异性在大学高等教育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一、教育理念上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1、中国大学教育的“社会本位”在中国,“教育”一词无论是从其内涵意义还是发展过程来说都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强调的是“社会本位”。

从老师角度来看,教育具有“教授”、“示范”和“培育”的含义;从学生角度来看,教育具有“听从”、“效仿”和“学习”的含义。

而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又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所以教育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来看,社会需求则一直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主导方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荀况认为,教育不应从“人的本性”出发,而应基于“礼”这种社会需要。

由此而知,中国古代的教育以“社会”为其价值取向,还要借助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将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因此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国家借助教师“教育”个体的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在这种自上而下的传统文化熏陶下,“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依然影响着中国大学的高等教育。

“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满堂灌”传统课堂和“集体第一,个人其次”的传统价值观会导致大学缺乏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制约中国大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并不能真正实现“社会本位”的教育理念。

当然,“社会本位”文化培育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和集体责任感也是西方大学教育所不能企及的。

2、西方大学教育的“个人本位”在西方(以英美国家为例),教育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的传统文化和人文主义精神的影响,西方大学教育强调的是“个人本位”。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比较

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比较

一、中美两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差异一政府与高校在中国,政府作为国家意志的贯彻者、高等教育的决策者以及社会利益的代表者,占据主导地位,享受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资格和权力,高校处于从属地位,接受其领导和管理。

1.中国政府本位的历史原因。

第一,我国百年的高等教育史都是基于政府办学的。

从以前的京师大学堂,到现在的北大、清华等名校,无一例外。

第二,高等教育虽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但缺少自治的权利,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政党和政府的约束与管制。

第三,高等教育与政治、哲学联系紧密,无论是其政治功能还是经济功能,都离不开政府对大学的指导、监督、管理与调控。

[1]2.中国政府本位的制度基础。

教育是面向社会的,应该依法办学,民主管理。

第一,大学校长任命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四十条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副校长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任免。

目前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是在上级党委组织部门的组织下进行的,其本质上属于传统的行政领导干部的遴选方式。

[2]遴选的一般程序为1上级党委组织部门通过一些民意测验活动对竞选人进行初步摸底与审查;2通过小范围的推荐活动考核;3综合统计分析结果,并向主管领导提呈;4由上级主要领导做最终决定。

[1]政府处于主导地位,拥有对大学校长罢免的权力,从而使得高校不能自主选拔人员,自主办学的展开也受到制约。

第二,行政与立法。

中国的高等教育行政与立法虽有明确的规定与记录,但或多或少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相当多的法律规定缺少可操作性,约束力不强,部分行政决策往往是实施以后才来立法,使得立法成了行政的工具。

第三,大学拨款制度。

我国各个时期的大学拨款制度是符合当时国情的,从1986年至今,一直以综合定额和专项补贴模式向下级院校发放。

综合定额按学生人数划拨,弹性很小;专项补贴按项目划拨,弹性很大。

[1]第四,社会中介组织。

我国的社会中介组织于改革开放后逐步建立,本意是为高校自身的意志提供一个渠道,实际上,本身缺乏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中外大学制度模式的比较

中外大学制度模式的比较

中外大学制度模式的比较摘要: 通过对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四国大学制度特点的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大学制度的发展现状,探求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大学制度自主权政府管理任何组织都与其相应的制度密不可分,“组织要生存和运作,就必须有制度化的安排”。

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根据的、确定大学生存与发展的规则体系。

正如夸美纽斯所说:制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

在现代大学发展史上,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占有了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

大学的成功意味着大学制度的成功,所以有人说:“一部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制度的演进史。

”当今大学的四种模式: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这种划分方式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背景下,我们应在立足国内现状的基础上,放眼世界,借鉴国外大学制度模式的有益经验,用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发展。

1 国外高等教育制度主要模式国外四种大学模式中,德国和英国都是早期大学的诞生地,有很长的大学历史,具有原生性特点。

美国与日本的大学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借鉴、学习前两国大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移植性特点。

因此,四种模式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1 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模式德国大学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与政府有着密切的关系。

德国大学制度是基于法令、法规和最终决定权的政府权利,由于研究者个人赢得政府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研究者个人的实际自由而得到调和。

政府对大学直接控制,大学享有很少的自主权,学者个人则享有高度自治和自由。

政府通过教育部门对大学重大事务、经费使用和人事管理的最终决定权,对大学进行管理。

而在学校内部的组织管理上则典型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特点,其组织结构由大学评议会、学部、讲座三级构成,越向下一级延伸,拥有的权力越大。

学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基本由讲座教授负责,讲座教授不仅拥有领导研究所、设置课程、组织考试和自主进行研究的权利,而且直接从政府获得研究资金与设备,完全拥有资金的支配权。

简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

简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

简述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体系问题及对策1 引言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的活动[1]。

目前,经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本科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总数达到294个,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2]。

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了相当一部分优质资源和先进理念,对我国高教改革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合作办学虽然发展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国家宏观调控机制与市场运作机制协同下的科学运行机制[3],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其中,教学管理体系一直是合作办学中争议较大的焦点,如何建立规范合理、高效有序的教学管理体系,是保障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提高合作办学质量和效率的组织框架,亦是确保合作办学专业健康有序、良性运行和发展的根本。

2 合作办学本科教学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本科教学是高校的核心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其中,教学管理体系是本科教学的组织基础和运行框架,在教学资源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教学管理体系将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与传统本科教学相比,合作办学本科教学既有传统教学的部分性质,又有自身的特色,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体系并不适用于合作办学专业,而直接采用国外管理方法,忽视国内外高校在体制、文化方面的差异,更将对合作办学教学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如何设置一条全新的、既符合国情、又能满足合作办学教学需要的教学管理体系,是高教研究工作者面临的一个理论课题。

我国的本科教学一般遵循校—机关、学院(系部)—教研室的组织结构。

这种体系也被大部分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引入。

随着教育国际化、信息化和大众化的发展进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存在诸多模糊、无效甚至冲突的现象[4],也即,原有体系本身就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合作办学中直接采用传统体系,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当前合作办学专业在教学管理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多头管理,职权不明。

表面上各教学管理部门有严格的分工,职权明确,业务互补,但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难以预料或单个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多部门协同工作,共同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相互推诿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合作办学管理混乱,直接影响到合作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国内高校
强调统一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课程 设置较为固定,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 完整性。教师教学需遵循学校统一规 定和要求。
高校学生管理体制比较
国外高校
注重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事务多由学生自主管理 机构负责。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机会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国内高校
学校主导学生管理工作,设有学生工作处、团委等部门负责 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注重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培 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03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比较
高校教师管理模式比较
国外高校
高度自治,教师聘用与晋升机制灵活 ,注重学术成果和教学水平。
国内高校
行政主导,教师聘用与晋升机制相对 固定,注重学术成果和科研能力。
高校课程设置模式比较
国外高校
课程设置多样,强调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国内高校
课程设置统一,强调专业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
信息化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信息化技术使得中外高校可以更方便地共享教育 资源,包括课程、教材、师资等,促进教育公平 和质量提升。
信息化对教育管理模式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需 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和管理 需求。
国际化对中外高校教育管理的影响
国际化提升高校竞争力
01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高校可以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
交流与合作的意义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的交流与合作 有助于促进双方互相学习、共同
进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交流与合作的途径
中外高校可以通过互派留学生、 教师访学、合作办学等方式进行 交流与合作,同时还可以通过参 加国际学术会议、加入国际组织

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融合
03
将创新驱动与协同发展理念融合,推动高校教育管理的可持续
发展和创新升级。
05
结论与建议
结论总结
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和高校的教 育管理理念、模式和制度,发现不同 高校教育管理的特点和优势,为我国 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思考
针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促进我国 高校教育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目的
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旨在发现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为我 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内外高校教育管理现状
国内现状
重视教学和科研:国内高校普遍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将两者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 的重要指标。
行政化管理:国内高校普遍采用行政化管理方式,以层级管理和科层制为主要特点 。
建立完善的高校教育管理体系
在引入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高校 教育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 管理等方面。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01
02
03
加强教师培训
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培训班 、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
建立激励机制
通过设立奖励制度、提供 晋升机会等方式,激励教 师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
国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
国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学校自主管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管理层次较为简洁, 但有时决策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国外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注重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的传统,设立教 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等机构,加强学术权力的监督和管理。
国内外高校教育管理方法比较
国内高校教育管理方法

最新-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精品

最新-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 精品

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与思考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对比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以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为切入点,分析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在理念与模式两方面的差异,在比较中引发对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深入思考,切实关注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发展。

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分析比较;思考1前言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育是学生教育中的拔高阶段,在高校教育中学生不仅仅储备大量的学术知识,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学生的个人能力,为投入社会工作做好前期准备,正式由于高校教育分厂重要,人们往往更加关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值得人们深入思考。

2中外高校教育管理比较分析在我国各项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是关乎民生的热门话题,不同阶段人群的教育工作成为了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学生教育问题,加之国外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其优势越来越突出,国内与国外的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高校教育,对于国家人才定向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人们也更加的关注这一问题,以下是对中外高校教育管理差异的具体分析。

21教育管理理念比较分析高校教育管理理念为全面推进大众化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才。

然而,国内外在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方面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大众化理念普及的早晚,例如美国,很早就认识到高校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性并积极通过各种途径例如成立公立学校、社区院校、私立学校等全面实现高校教育大众化,让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相关数据表明,美国教育发展至今,高校教育入学率高达537,远超其他发达国家入学率,成为了高校教育理念最为深入人心的、效果最为良好的国家。

相比之下,我国的高校教育大众化管理理念形成较晚,由于人口众多,教育资源有限,教育体制不完善,教育压力逐渐加大,高校大众化教育实现过程较长,实施过程难度较大,相关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高校入学率已达到2695,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与思考主要对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初步比较。

希望在与国外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时能发现国内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加以改进,挖掘国内教学管理模式的长处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提出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融合、国际性和中国特色等建议。

标签: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比较研究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在高校教学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是高校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

而对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与外国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寻找到我国教学管理模式的不足和独有的特点。

不足之处要进行改进,而独有特点要发扬光大。

一、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异同点探寻对各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比较会发现一些规律,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我们改正自身错误更好地向前发展。

从时间的发展顺序看中国高校管理模式的发展,会发现有着明确的阶段性变化。

反观国外亦是如此。

又因为地域、观念的不同,各地又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但仔细观察研究会发现现存不同教学管理模式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多或少又都遵循着同一条规律发展。

只要摸清了这条规律,就能在我们自身发展中做到有所借鉴,少走弯路。

国内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有一种较多人提及的分类方法是以理论基础分类,这种分类方法把我国现有教学管理模式分为经验型、行政型和科学型等三种。

而国外现有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因各国历史、地缘等多种原因又有不同的分类:以英国为代表的社团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以欧洲大陆(法、德)为代表的科层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是国外最为明显的三种分类。

两者表面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用心比较思考会发现其中的微妙关联。

本文试着从以下几点进行比较。

(一)经验型教学管理模式与社团型管理模式虽然这两者一个是从管理理论理念命名,一个是以管理者命名,但深究其本质会发现一些有趣的共同点。

两者可以说都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经验型早于其他两者最早出现在中国高校中;而社团型更是可以说有着最悠久历史的现代高校教学管理模式。

不管是人类思维模式大致相同,还是各种社会发展都遵循着相同的规律,中外高校教学管理模式都选择了大致相同的起点。

之所以说两者是大致相同的可以从分析其本质见得。

所谓经验型教学管理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以经验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模式。

经验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以及劳动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或者技能。

经验型教学管理模式中的经验可以理解成两方面意思:一是教学管理人员在自身以往的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的关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和心得;二是教学管理人员从以前教学管理人员那里获得的经验和心得。

基于这两种不同的经验,理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与沉淀上升为原则或科学。

经验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为后来行政性和科学型模式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些意义上看,它在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史上具有极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英国社团式教学管理模式。

人们一般习惯将12世纪以来牛津与剑桥大学的先后建立作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开端,这两所大学也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确立了规范,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大学一样,牛津与剑桥大学也倡导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政权而告终。

政治上的相对稳定使得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基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

另外,保守主义作为英国文化的主流也决定了其高等教育发展的命运。

英国学者认为,改革以不变革传统为原则,传统的东西只要还没有证明它一点用处也没有,就不得丢弃。

许多大学校长也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机构,学术如同生物体一样,使用进化的、暴风骤雨式的改革不利于大学的发展。

因此,英国高校的管理,政府沿袭了其宽松的作风,与法、德为代表的欧洲模式相异,政府采取所谓“支持而不控制”的原则。

大学不受政府部门直接领导,仅受其所制定的法令法规的约束。

就大学内部的管理而言,英国高校重视学术团体的权威与传统,故而形成了社团式的教学管理模式。

其实,传统就可以看成是前人积累的经验。

传统也不是自来就有的,前人探索的经验积累下来就成了传统。

经验型和社团型所不同的就是,经验型是在一边探索一边积累经验,而社团型则是固守着已经存在的传统而行事。

可以想象经验型缓慢发展下去就会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最终成为可以延传下去的传统。

从另一方面讲我们可以参照着社团型发展的历史和分析其现在优劣来规划自身的发展路线。

(二)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与科层型教学管理模式“行政”一词源于拉丁文“Administrate”,意指公共事务的管理。

行政管理与“行政”的意义十分接近,即指国家行政组织依法对国家政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这一概念指明了行政管理的三大要素即行政管理的主体、客体及运行依据。

主体是国家的行政组织,客体为国家政务与社会公共事务,而依循法律法规则是其运行依据。

在我国,行政型教学管理模式,可看作是行政管理在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体现。

行政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国家或者地方上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依据各自职能颁布相应行政法规及执行程序,要求高校管理以强制性遵循的方式对高校教学工作进行管理的一种模式。

欧洲大陆的高校,以法、德为代表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上体现出鲜明的科层组织管理特点。

科层制管理毫无疑问是以韦伯(Max Weber)的科层管理理论为基础的管理。

法、德高校对高校内划分科层,以相类似于行政管理的手段确定院校各层次职能与职权,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所处科层进行管理的模式。

可见,这两种教学管理模式都是由政府部门以法律的形式强制进行管理的。

这有其好处,当然也有其弊端。

(三)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与市场型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是对行政型和经验型的提高和升华。

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环境的变迁,经验型与行政型已经趋显“疲态”,面对新时代高校发展已经不能很好地完成高校教学管理工作。

而这时出现的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就是对解决方法的一种探寻。

它既强调管理过程中的理性分析、逻辑思维与方法的科学性,又凸显了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较为准确地定位了管理活动的本质特点与一般规律。

科学型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克服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诸如“一刀切”、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等问题。

是我国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的探索与改进,极大地促进了教学管理方法的革新,为高校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美国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正如美国这个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一样,与众不同,处处透露着活力与激情。

美国高校教学管理因美国地理位置以及其特立独行的行政政策,走出了一条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路子。

美国人以管理公司的模式去管理学校,又令人惊奇地取得了突出成绩。

虽说美国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都是想要在相互竞争中确定优胜,可每所高校又有着或大或小的差别。

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模式去概况全美的教学管理,正如你很难用一个具体的模式去形容美国公司的管理一样。

科学型与市场型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但却有着同样的目的。

不管是采取管理科学化的方法,还是借鉴企业管理的优点,都是为了使教学管理工作更能适应时代发展,更加有效地顺利完成工作。

二、借鉴国外教学管理模式改进我国教学管理模式的建议(一)管理方法科学化、管理理念人文化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教学管理模式如何发展区分,总体来讲就是两种价值核心的碰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强调教学管理应采取科学严谨的模式与方法,而人文主义则更加注重人的需要,也就是人的情感与其他心理因素。

随着时代的不同,各种环境的差异,科学观与人文观此消彼长却又不停地对立着。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文主义占据着主导地位,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科学主义迅速占领主动甚至日趋达到垄断的地位。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单一的教育价值观都无法完美地适应当今高校发展的需求。

这使得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迫切要融合在一起,共同促进高校教学管理的发展。

在融合中,应该遵循和谐的准则。

单一的人文主义,不免是对科学的管理方法的忽略,方法工具不与时俱进自然要被淘汰。

而单一的科学主义,又显得“冷冰冰”,在讲究学术氛围和人际沟通的高校管理中又显得格格不入。

方法上讲求科学化,而管理理念上则要遵循人文主义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教学管理应该走的路子。

(二)适应国际化发展同时突显中国特色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传统的国界日益淡化,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日益频繁。

时代热切地呼唤着面向世界、具有国际交往能力与竞争能力的新兴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到了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的关口。

唯有创建出一批一流的大学,实施一流的教学管理,才能最终屹立于世界高等教育之林。

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进时,应该放宽眼界做到“海纳百川”。

国外高教教学模式中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毫不避讳地拿来借鉴,当然已被证明是不合时宜的地方就要刨除在外。

但是借鉴的同时又要做到主观能动地去伪存真,不能囫囵吞枣,不加辨别地统统拿来就用。

除了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还要保留具有自身特色的先进的东西。

我们对教学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并不意味着我们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无是处,而是要走一条既与国际接轨又独具中国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三、结语虽说本文试图通过中外高校教学管理的相互比较,找出一条借鉴规律。

但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所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没有哪个是完美无缺,没有“最好”,当然也没有“最坏”。

只有最适合的,这个最适合也不是现成的,是要高校管理者和决策者根据本校自身情况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1]樊明武.信息化促进高校管理国际化[J].中国软科学,2002(4).[2]綦开军.高校管理的信息化与国际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3]吴结.英国政府与大学关系的现状、特点及成因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