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药理学重点整合共8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述血浆半衰期及其临床意义
1、药物消除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2、一级动力学(恒比)消除时,t1/2=0.693/Ke,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为一常数。
意义:(1)确定给药间隔时间:通常约为一个t1/2 (2)一次用药经过5个t1/2体内药物基本消除。
(3)反复用药约经4-5个t1/2基本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3、零级动力学(恒量)消除时,t1/2=0.5Co/ko,与初始血药浓度成正比,即给药剂量越大,t1/2越长。
First-pass effect首关效应(首过消除)及其临床意义
1、首关效应: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关效应。
2、临床意义:首关效应强时,生物利用度低,机体可利用的有效药物量少。要达到治疗浓度,必须加大给药剂量。但因给药剂量的增加,代谢产物也会明显增加,可能出现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因此,在应用首关效应大的药物而决定加大给药剂量时,应先了解其代谢产物的毒性反应和消除过程。
简述药物efficacy效能和potency效价强度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1、efficacy效能:又称最大效应,指药物在最大治疗量时达到的最大效应。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意义:一是表明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potency效价强度:药物能引起一定效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所需剂量,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意义: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与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液循环的药物所占的百分比。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
=A/D*100%,A为体内药物总量,D为给药剂量。
Enterohepatic cycle肝肠循环
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过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之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可使药物消除缓慢,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治疗指数TI,therapeutic index及其意义:
1、=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
2、TI大的药物相对TI小的药物安全;但以TI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并不完全可靠。化疗指数CI,chemotherapeutic index及其意义:
1、=化疗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ED50
2、评价化学治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化疗指数越大,表面该药物毒性越小,临床应用价值越高。
tolerance耐受性和drug resistance耐药性:
1、耐受性:机体连续多次用药后反应性降低。增大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可消失,再次连续用药又可发生
2、耐药性: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小时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
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抗菌后效应,PAE: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first expose effect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明显。
suprainfection二重感染(菌群交替症)
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由原来的趋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
肾上腺素作用的翻转现象
酚妥拉明等α受体阻滞药妨碍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使肾上腺素升压作用翻转为降压作用。这是由于α受体收缩血管作用被取消,表现出β受体激动后的血管舒张作用。
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CNSA):能杀灭处于增殖周期各时相的细胞甚至包括G0期细胞的药物。对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较强,杀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如破坏DNA结构以及影响其复制或转录功能的药物(烷化剂、抗肿瘤抗生素及铂类配合物等)。
细胞周期(时相)特异性药物(CCSA):仅对增值周期的某些时相敏感而对G0期细胞不敏感的药物。对肿瘤细胞作用较弱,杀伤作用呈时间依赖性。如作用于S期的抗代谢药物,作用于M期细胞的长春碱类药物。
调节痉挛:毛果芸香碱作用于睫状肌的M胆碱受体,睫状肌上的M受体被激动→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变突,屈光度增大→眼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
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退向外缘,悬韧带向周围拉紧,使晶状体处于扁平状态,导致屈光度降低,不能将近
距离的物体清晰地成像于视网膜上,看近物模糊不清,只适于看远物。
反跳现象:一些药物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病人对激素产生了依赖性或并且尚未完全控制,骤然停药或减量过快而致原病复发或恶化,这种现象称为反跳现象。常需加大剂量再行治疗,症状缓解后再缓慢减量、停药。
首剂现象:首次应用哌唑嗪后,可发生严重的体位性低血压、晕厥和心悸等,在直立体位、饥饿等状态下较易发生。
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和早产儿肝功能发育不全者,使用大量的氯霉素易引起积蓄中毒,表现为腹胀、呕吐、呼吸抑制乃至皮肤灰白、紫绀,最后循环衰竭、休克,称灰婴综合征。
继发反应: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后果,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之后的一种不良反应,又称治疗矛盾。如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产生的二重感染。
简述SMZ+TMP(复方新诺明)的药理依据(作用机制、组方依据)
是SMZ磺胺甲恶唑和TMP甲氧苄啶按照5:1比例制成的复方制剂,二者的主要药代学参数相近。SMZco通过双重阻断机制(SMZ抑制二氢蝶酸合酶,而TMP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协同阻断细菌四氢叶酸合成;抗菌活性是两药单独等量应用时的数倍至数十倍,甚至呈现杀菌作用,且抗菌谱广大,并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简述吗啡治疗心源性哮喘的药理依据(哌替啶即度冷丁,同吗啡)
(1)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2)镇静与欢欣作用有利于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减少耗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