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合集下载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涵义
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2、什么是旧课程概念和新课程概念 3、校本课程开发有几种途径 4、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5、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代表性定义: 1、代表性定义:
2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 发工作, 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 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课堂中知识的新结构
A: 教 科书提 供的知 识
B: 教 师 个人知识
C:师生 互动产 生的新 知识
课堂控制的新方式
B
A
B A C C
3、校本课程开发的两大渠道
主渠道 辅渠道
以校为本, 以校为本,实现国家课 程的校本化。 程的校本化。
以校为本, 以校为本,开发独立的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
课程改编 课程补充 课程拓展 课程整合
挑战:单一计划体制下形成的课程制度和课 挑战: 程思想的惯性与新的课程制度的实施存在深 刻的矛盾。 刻的矛盾。 对策: 对策:树立民主意识
(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就是服务) 教育行政部门
习惯于专权与命令
大独裁者到若干个小独裁者
(不做“奴隶” 要当主人)
学校与教师: 学校与教师:
习惯于盲从与执行
我站惯了
第二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三
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有利于民间社区的资源走进学校的课堂;
第四
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 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各色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教师学与教学论复习答案第五章课程

教师学与教学论复习答案第五章课程
6、阐述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基本含义及其编写原则。0(1)课程计划也称为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编写基本原则:1.保证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实现。2.依据科学的课程理论,以教学为主合理安排各类课程和各项活动。3.注意初中、高中教育阶段的相对完整性和衔接性。4.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2) 课程标准(以往称为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于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具体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体系,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编写原则:1. 根据课程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2. 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确定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结构。3. 编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必须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4. 编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必须研究本学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最佳方式。(3)教科书,通常称为教材(虽然二者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能系统地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主要包括教师用书、学生用书(又称课本)。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均有相应的教科书。编写原则:1. 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帮助。2. 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与选择性。3.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4.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5. 协调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心理结构之间的平衡。
第五章习题库参考答案: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如何理解课程的五种层次?0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的价值取向,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组织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具体内容和实施的方法,并且有一套可以具体实施的策略以及恰当评价的方法。按照课程理论专家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的层面:(1)理想课程。(2)(3)理解课程。(4)实施课程。(5)经验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56.

课程与教学论56.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内容一、填空题1.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具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种形态。

2.课程内容的三种不同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社会生活经验或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3.泰勒是从、、和等四个方面来考察课程资源的含义。

4.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5.按照课程资源的成熟程度,课程资源可以划分为、和。

6.课程人力资源主要包括:、、和等各个部分。

7.课程财力资源可按来源分为三部分:、和。

三、是非判断题。

请判断下列题目陈述的对错。

1.课程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两个子系统。

2.课程改革就是更换教材。

3.课程资源不包括教师和学生。

9.课本不是课程资源。

四、名词解释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五、简述题1. 试述如何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要选择恰当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内容,需要在以下几对关系上作出取舍:(1)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意味着既要尊重学科知识的内在的逻辑体系的要求,又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2)科学、艺术与道德的关系,科学、艺术、道德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具有内在统一性。

教育的终极目的指向于人的自由。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对等与融合,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向是重视技术课程(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并谋求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的融合。

(4)概念原理的知识与过程方法的知识之关系,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

2.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⑴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景的,因而是具体的,个别的,并能体现差异。

⑵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教育文化-
方法 ■ 4、 变革起来难度较大
■ 二、 经验课程 ■ (一)、经验课程的涵义 ■ 又叫活动课程、生活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 它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二)、经验课程的典型理论形态: ■ 1、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
贝尔) ■ 特征: ■ a 人性善 ■ b 教育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 2、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杜威) ■ 特征:223-224 ■ 3、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 特征: ■ 由“经验课程”发展到“体验课程”(略)
■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课程教材的组织框 架256
十 班级授课组织
■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 257-258 ■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 258-259
■ c、强调对不同科目设置的计划性,与儿童 的发展、学习阶段相适应
■ 2、 学术中心课程 ■ 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而开发的课程 ■ 3、 综合学科课程
■ 把两门或以上的学科整合起来,形成一门 新的学科。
■ (二)、学科课程的基本特征;
■ 1、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科目 的基本来源,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 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
■ 4、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范例
■ 轮形课程(布拉梅尔德)
■ 轮轴代表学年教学中心主题
■ 轮辐代表集体讨论、知识技能学习、职业 训练、社会性经验等各类课程
■ 轮辋代表统一地联合所有相关课题学习, 使整个车轮成为一个有机结构
■ Sts课程(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初中物理课程和教学论

初中物理课程和教学论

认知心理学家、教育家。
主要观点: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
程,学生应当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探 索未知,通过自己独立阅读思考,去发
现教材的结构、结论和规律,最终达到 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认知发现学习模式的教学过程:
操作或阅读 —— 诱导 —— 再操
(1)学习过程 (2)直觉思维 (3)内在动机 (4)信息提取
操作;
(2)能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强化问题意识;从多方面培养和
提高学生能力与科学素养。
4.实现条件
“实现条件”指促使教学模式 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诸如教师、
学生、教学内容、手段、时间、空 间
等的最佳组合。它常常通过教学流
二、认知发现学习模式 创始人: 布鲁纳( J.S.Bruner )美国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章 物理教学原则 与教学模式
物理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 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
学生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
的基本要求。它既是教学规律的反 映,也是社会要求的反映;既涉及
教师的教,也涉及学生的学。
从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教学原则有:
教学整体性原则,即教学的思想性与 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案例
一、关于“认知发现模式”举例 初中物理有关“密度”的教学设计

二、关于“先行组织者模式”举例
高中物理关于“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节的教学设计
三、关于科学探索教学模式的分析和举例
1. 正确把握“猜想与假设” (1)正确处理猜想与假设的依据问题 (2)学生有问题困惑是提出猜想与假设的前提 2 . 正确把握实验验证 (1)单纯的动手做实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 (2)不是所有的猜想和假设都需要实验验证; (3)恰当地对假设与猜想的依据提出要求。 3. 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 每一步只是定性或定量研究其中两个变量之间的 关系,而把其余变量控制不变,这是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常用的控制变量法。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章 小学课程研制原理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五章 小学课程研制原理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第二节
小学课程结构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研制的层次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一)国家课程研制
国家课程研制是指由国家教育行政机构领导的课程研制 活动,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 织或委托特定的机构、团 体或人员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统一研制。国家课程研制的 范围主 要包括制定基本的培养目标、课程计划、课程标 准,编写适用于全国的教材等,反映了国 家对全国基础 教育学校的基本要求。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二)课程实施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课程实施 (implementation),就是把规划好的计划、方 案和标准等付诸实际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把计划落实为教与 学的行动。对课程实施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种认识的相 应 课程价值观,形成了 “课程实施取向”。有学者划分出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即忠实取向、 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 向。也有学者提出基于教师经验的课程实施、基于教科书的 课程 实施和基于课程标准的课程实施三种课程实施取向。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三)学校课程研制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学校课程研制是指由校长或学校行政部门组织本校师生 研制适用于本校的课程。学校 课程研制的范围主要包括 拟订学校总体课程方案,确定各个年级、班级的课程表,
开发具 有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等。学校层次的课程研制 是为了适应学校的具体需要,有利于调动学校师生的积极 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实施。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二)地方课程研制
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地方课程研制是指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的课程研制 活动,即省、市、县等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组织课程专家 和学科专家等研制适用于本地区学校的课程。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五章)

第五章语文教材语文教材广义:一切对人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产生积极影响的口头语言材料及书面材料。

狭义:依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制的,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或审查通过的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文本材料,即常说的教科书。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有四方面:智德启迪功能、语文历练功能、语言积累功能、知识扩展功能。

第一节从课程视角看语文新教材正因为语文教材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所以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国传统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学一直顶替着课程,研究的重心一直放在教材与教学上。

20世纪90年代,“语文课程”逐渐成为语文教育研究的焦点。

下面,从课程视角呈现新教材的主要特色。

一、新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新教材比较好地演绎了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的理念,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的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的实践创造的主体;教材不再是只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善的预设,而是要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

为此,新教材不但增加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特点的作品,而且还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

新教材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思考和研究的过程。

二、新教材贴近生活世界(一)课程与生活课程是什么?课程即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是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和体验。

此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强调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的作用的动态的情境,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二)新教材与生活传统的语文教材几乎把注意力全部投向“选文”,坚持选文的“文质兼美”,然而在反映“生活”、联系“生活”方面却有明显不足。

而新课程语文教材在坚持选文标准的同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新教材重视言语实践活动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全面整合语文学习的诸多要素,言语实践不再是局部的、单项的,而是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PPT课件
课程内容:寓个性于共性之中
.
21
§ 关系处理
选修课与活动课是以前 国家课程计划预留给学校 自主开发的课程,具有与 校本课程相似的特征。所 以,校本课程开发与活动 课、选修课有继承和发展 的关系。
校本课程开发并不局限 于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 课程、学科课程或者其他 类型课程都可以纳入校本 课程。
.
22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及其意义
()
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
从课程开发的角度看


校本课程开发的
它作为一种课程开发的

责任方是学校和
模式,在开发主体、开
课 程
教师,是一种较
发范围、教师脚色、对

为民主的课程决 策机智.
学校/教师/学生的影响 等方面均有自身特色。
发 的 特

校本课程根本特征: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属于学校。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 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 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方教育教育当局对权力、
责任重新分配。
综上所述:校本课程
开发就是学校按照自
15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自下而上的民主 决策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 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
.
5
课堂思考
为什么要实施三级课程
(1)一级课程体制有什么问题 (2)三级课程有哪些优点 (3)实施三级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6
(1)传统一级课程有哪些缺陷
(本质:与经济、政治体制不适应) 模式:钉子模式(效果差)
将课程真正的主人学校、教师、学生排斥在外: 压抑了主观积极性 束缚了创造的手脚 内容适应性差 管理效益差 教学质量差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五章-课程概论与教学概论PPT课件

课程与教学论-第二、五章-课程概论与教学概论PPT课件

《钦定学堂章程》
壬寅学制
由清末管学大臣 主 持拟定, 1902年8月15日 颁布,详细规定了各级 各类学堂的目标、性质、 年限、入学条件、课程 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 " 壬寅学制"虽已公布,但 尚未施行。 1903年"癸卯 学制"颁布后废止。
18
.
"壬寅学制"虽已公布,但尚未施行。于是,张百熙会同 张之洞、荣庆二人共同历经半年之久,七易其稿反复修订 之后,于1904年1月13日上奏所拟初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 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附通儒院、初级师范学堂、优 级师范学堂、任用教员、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附实业补习 普通学堂及艺徒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高等农工商 实业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的十个章程,实业学堂、各学 堂管理的两个通则,学务的一个纲要,共7章72节。这是大 学堂的第三个章程,称为《奏定学堂章程》。由于该年为" 癸卯年",所以又叫"癸卯学制"。这个章程对学校系统、课 程设置、学校管理都作了具体规定。它不仅使大学堂办学 逐步走向正规,而且改变了原有的官学、私学、书院等旧 形式,为我国实行现代的新式学制开了先河,并且,它一 直沿用到清朝终结的1911年,对后世影响较大。
19
.
第八次课程改革
2001年我国启动了解放以后规模最大、深度最深的一次课程改革, 我们都知道叫做“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它的标志就是2001年颁布 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改造课程:跨学科的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科世界的整合 变革学习方式:接受到探究 改变学业质量观念
新的学业质量:学生,是否能够综合在学科里学到的知识、技能以及学科特有的认 识和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去解决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有意义的真实性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5-8章教案

课程与教学论5-8章教案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目标:了解有关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理论知识深入理解现有的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方面的问题,以便更加有效的进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不同意义,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关系。

本章学习重点在于掌握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和原则,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选择不同的课程与教学内容。

建议教学中结合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分析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原则。

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如何选择需要教的内容。

在课程编制过程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也是许多课程问题的集结点。

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的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都可以理解为围绕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及其结果展开的: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的组织安排,课程目标是选择和决定内容的依据,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即教材,这是一种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

即将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为要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采取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这种观点有利于考虑到各门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使教师与学生明确教与学的内容,从而使课堂教学工作有据可依,但是,也就会顺理成章地把课程与教学内容看作是事先规定好了的东西,对师生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二种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即学习经验,因为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之所以参与,是因为环境中某些特征吸引他,学生是对这些特征做出反应。

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第五章教学基本理论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论(王本陆)第五章教学基本理论第二节
第二节 现代教学及其特征
一、古代教学及其特征分析
中国:原始社会(口耳相传、身体示范)→ 夏商周(学校的产生、六艺、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百家争鸣)→秦汉清 末(官学私学、四书五经) 西方:宫廷学校→古希腊(雅典教育、斯巴 达教育、七艺、苏格拉底“产婆术”)→罗 马(中世纪宗教教育、圣经、教会学校、骑 士学校)→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
古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⑴培养统治人才是教学的基本宗旨, 是古代教学价值的追求点。
中:学而优则仕、察举、科举 “人生四大喜事 ”
外:希腊罗马:演说家 中世纪:僧侣
⑵教学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中:四书五经 外:七艺
⑶面向少数学生,教学具有等级性; 中:唐朝的“六学二馆” 弘文馆、崇文馆:皇帝亲戚 和宰相的儿子 国子学:三品以上官员子弟 太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 四门学:七品以上官员子弟 书学、算学、律学:八品及以下人员子弟 外:印度种姓教育 ⑷以个别教学为主,教学质量和效益较低 中:私学,无统一要求,进度安排不同 外国:骑士教育、家庭教育、宫廷教育
20世纪60、70年代,受“左”思想的影 响,学校大搞开门办学和生产劳动,十 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
20世纪80年代,教学改革的经验 1、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遵循教学规律 2、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发挥师 生创造性。
3、探索多样综合的教学样式,不断丰 富和优化教学过程、方法、手段和形式。
三、现代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是以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取知识技能为主 的活动教学模式。杜威三中心:儿童、活动、 经验
二战以后,现代教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发 展的时代。 美国英国: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和规范性 日本苏联:弘扬学生个性和倡导教学民主
共同趋势: 1、积极应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 新挑战,处理好一般要求和学生个性、规 范性与民主化之间的矛盾关系,求得合理 平衡。 2、努力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反映科技发 展的新成果,注意知识结构化 3、大力推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灵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扩大教学对象,实施 终身教育,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和效 益。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共6张PPT)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共6张PPT)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案例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谈---结谈合语学文生教的学实目际标与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语文教材中单元目标的关系。 语了文解教 语学文目教标学的目陈标述的案基例本框架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确述立技与术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语---有文益教于学促目进标学设生置的个方性法发: 展 语---结文合教学生目的标实的际确立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语--结文合教学生目的标实的际定义和本质 -语--结文合教学生目的标实的际陈述理论 掌---有握益语于文促教进学学目生标的个设性计发展 语---符文合教学科目的标特设点置依据: 语---考文虑教到学课目程标的设阶置段依目据标:及单元目标
---考虑到课程的阶段目标及单元目标
---结合学生的实际 ---符合学科的特点
---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的方法:
语文教学目---有益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技术 -语--结文合教学生目的标实设际置的方法:
了谈解谈语文教学目标的与基课本程框标架准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及语文教材中单元目标的关系。 根谈据谈课 语程文内教容学及目教标学与实课际程的标要准求的,总确目定标教、学阶目段标目标及语文教材中单元目标的关系。
第五章 语文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框架 掌握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实际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与新课程标准的关系
语文教学目标概说
语文教学目标的定义和本质 语文教学目标的类型 语文目标的特点和功能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置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要求: 语文教学目标设置依据:
讨论
试确定《观沧海》、《孔乙己》、《我有个梦想》、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论,章节测试 第五章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单项选择题1.物理学中的“力”、化学中的“元素”生物学中的“细胞”等,属于课程要素中的()。

A.概念B.原理C.技能D.方法【解析】A 概念是诸种课程计划的最基本的构成,如物理学中的“力”、化学中的“元素”、生物学中的“细胞”、文学中的“风格”,等等。

故选项A正确。

2.下列不属于课程组织基本标准的是()。

A.连续性B.顺序性C.整合性D.创造性【解析】D课程组织包括两个维度,即“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

垂直组织的两个标准是“连续性'、“顺序性”。

而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

故选项D正确。

3.迄今为止,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A.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分科课程D.综合课程【解析】A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故选项A正确。

4.“泛智课程”说的创立者是()。

A.博比特斯B.夸美纽斯C.杜威D.卢梭【解析】B “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由夸美纽斯所创立。

故选项B正确。

5.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基本特点的是()。

A.学术性B.逻辑性C.结构性D.专门性【解析】B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专门性,不包括逻辑性。

故选项B正确。

6.“人本主义的经验课程”所追求的终极目的是()。

A.培养“善的意志”B.使人的善的天性充分展开C.持续生长D.个体的独立自由【解析】D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以培养“善的意志”为根本目的;卢梭倡导的“浪漫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使人的善的天性充分展开;杜威所倡导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持续生长”,即个人的经验的不断生长和社会整体的不断生长;“人本主义的经验课程”在终极目的观上指向于个体的独立自由。

故选项D正确。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重点

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一.课程组织的含义与基本标准课程组织的含义:即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要素的含义:第一,概念。

第二:原理。

第三,技能。

第四,方法。

第五,价值观。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包括垂直组织的标准所谓“垂直组织”是将各种课程要素按纵向发展序列组织起来。

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连续性”和“顺序性”“连续性”是指将所选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顺序性”是指将所选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标准所谓的“水平组织”是指要各种要素按横向(水平)关系组织起来。

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整合性所谓的“整合性”,是把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

课程的整合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学生经验的整合(2)学科知识的整合(3)社会生活的整合或称“社会关联”二.课程类型及组织结构课程结构的含义:课程结构是“课程的组织结构”的简称,是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里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影响其因素包括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美国课程论专家麦克尼尔曾指出,影响课程的组织结构的因素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课程流派(2)课程的功能(3)课程开发所处的层次学科课程的含义: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

学科课程的基本类型:1.科目本位课程:是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所组成的课程{而确立起“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中国的六艺西方的科目本位论包括一下几种思想形态第一”要素课程“说。

{七艺}就是典型代表第二“泛智课程”说。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课程与教学论 第5章 课程与教学方案研制
科的学年/学期课程纲要或某一门校本课程纲 要为该门课程内的单元设计方案提供依据。 一个单元包含多个课时,教师在设计每一课 时的教案/学历案时以课时所在的单元设计方 案为参考。
(二)学校层面方案之间的关系图
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基本规范
一、学校层面课程 与教学方案的 撰写要件
二、学校层面课 程与教案/学历案
的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目标确定 内容组织 评价安排
总体撰写规范 各要件撰写规范
背景分析
背景分析是学校对整体性的课程与教学或教师规划与设计一门课之前基于现 状的回顾与评判。学校课程与教学规划方案的背景分析可以围绕学校的师资队伍、 生源情况、可利用的人财物资源展开,同时分析当下学校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课程设计与开发即以某种方式对各类学生学习 活动进行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与结果, 重点是课程 的组织形式或结构。需要考虑2个层面的因素:
第一,基本的价值选择,包括学科、学生和社 会三个基本方面;
第二,方法与技术,即对课程各要素的组织与 安排,包括横向的组织与纵向的组织两类。 根据课程设计的价值选择,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的 课程设计,分别是:学科中心的课程设计、学生中 心的课程设计、问题中心的课程设计、项目式课程 设计。
一、国家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二、地方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三、学校层面的课 程与教学方案
四、方案之间 的关系
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设置 方案与课程方案
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地方课程方案(计划) 地方课程标准
学校课程规划/实施方案
学年/学期课程纲要
单元设计方案
教案/学历案 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方案
基本形式 主要包括“活动—经验”设计(activity- experience design)、开放教室设计(openclassroom design)和人本主义设计(humanity-centered design)

课程与教学论配套优质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论配套优质PPT教学课件-第五章

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
教师的社会实践或 师生共同的实践活动
实践说
教学并不是从做中学 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学习间接经验
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交往说
教学是特殊的交往活动
关键问题
师生关系是教学的基本关系,师 生交往是教学的前提条件
区分教学交往与人际交往
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01 02
特殊认识说
03
特殊特认殊识性说


总结


总结
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是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科学文 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 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教学
你学会了吗?
Thank you
课 程 与教学论
教学基本要素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你 可以观察到一些教学要素,如 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等。 但哪些要素对教学来说是必不 可少的呢?各种要素间又是如 何联系的呢?
内容大纲
Ta b l e of C o n te n t s
教学本质 多样探索
01
教学本质 是一种特 殊认识说
02
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发展说
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
A
发展说
B
单纯的把教学概括为发展
除教学外,训导、社会实践、游戏、文体活动等也都促进 儿童身心发展,难道它们是一回事吗?
教学本质的多样探索


总结


三者的关系
总结
教师、学生 教学内容
你学会了吗?
Thank you
课 程 与教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校运 用有关资源,通过合作、讨论、计划实验、评价来
开发适合学生需要的课程。
5 1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自下而上的民主
决策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 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 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
3
综上所述: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第一,确立课程目标(三个来源、两个筛子) 三个来源:
1、对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2、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旨在获得当代生活中可能 对教育目标有实际意义的信息 3、学科专家的建议 两个筛子:
1、教育哲学(社会和学校信奉的教育哲学)
2、学习心理学(了解本阶段学生能够达到的) 采用集体审议确定目标,选择适当取向表述目标
3.实践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实践)
☆课程开发实践模式的运作方式——集体审议
1.集体审议的含义:在特定情境中对问题情境进行反复权衡而达成一 致意见 。 2.集体审议主体:课程集体。通常由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社区 代表、教材专家、心理学家及社会学家. 3.开发的基本要素包括:教材、教师、学生、环境,集体审议的重要 内容就是谋求四要素相互协调和平衡。
☆它发展了学校能够进行课程决策的信念;从理论上确 立了国家、地方、学校在课程开发方面的职责和权限, ☆开拓了课程管理民主化的有效途径,为解决课程的同一
性要求与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关系提供了一条思路;
☆它丰富了课程观,发展了课程开发的模式;它也丰富了 教师的教育理论;给教师提供一种实验机会。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
2.地方分权机制
☆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依 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的发展需要而进行课 程开发。 ☆典型代表:美国(学校—学区——州教育行政 部门—联邦教育部)。 ☆美国课程案例
3.学校自主机制
☆学校自主课程开发机制,也叫校本课程开发机制, 指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发学校课程。 ☆案例:美国私立学校。 ☆在大多数情况下,公立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权 利是由限度的,即在执行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 门规定的课程体系基础上,有一定范围自主开发 课程的权利。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和 地方课程有益的补充。
2.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五化)
校本课程开发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已形成一个普遍性的潮流。
第一决策民主化
从课程管理的体制改革上来说,赋予了学校开发课程的权力和职责,走向 课程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学校特色化 对学校来说,学校能结合自身的教育哲学和资源开发课程,促进特色化。
☆过程模式基本涵义
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不宜从详细描述目标开始,而是要 先详述程序原则与过程,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应在 课程实践过程中将课程研究、编制与评价合而为一,为此,教师应成为课程研究者。
3.实践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实践)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
(三)课程开发的几种模式
1.目标模式(泰 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实践模式(施瓦布)
1.目标模式(课程开发中特别重视目标环节) ☆代表人物: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
☆ 四个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什么学习经验达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第四、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 习经验、评价课程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第三,组织学习经验(三个层面)
﹡ 组织学习经验的两种组织形式: 一种是纵向组织,即同一学习领域在不同年级之间的关系; 另一种是横向组织, 即同一年级不同学习领域之间的关系。 ﹡ 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 课程的呈现方式有三个层次: 最高层次(具体科目、广域课程、核心课程、单元课程) 中间层次(按时间顺序组织的课程、以学期或以学年为单位的) 最低层次(课、课题、学习单元)
第二,选择学习经验(五条原则)
1、给学生提供的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 有机会实践教育目标所蕴含的行为; 2、必须使学生在从事教育目标所蕴含的 行为的过程中获得满足; 3、学习经验必须适合学生目前的水平 及心理倾向; 4、有许多特定的经验能够用来达到同样 的教育目标;
5、同样的学习经验通常会产生几种结果。
第三教师专业化 第四学生个性化 第五技术普及化
对教师来说,给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是促使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特色课程,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在体制内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的机会。 使课程开发走向民间,促进了课程理论知识与开发技术的普及。
§(2).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意义
1
发工作,该课程开发工作大部分依赖学校 教职员以及学校的现有资源。
4
校本课程开发,其结果
可以是教材的选择、改编, 也可以是教材的新编。
校本课程开发是由学校教育人员负责学生学习方
案的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
3
2 6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自 发的课程开发过程,在 此过程中需要中央与地 方教育教育当局对权力、 责任重新分配。
(二)课程开发的具体机制
☆机制: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系统, 简单说就是谁开发?怎么编制、实施、管理和评价。 ☆中央集权机制 ☆地方分权机制 ☆学校自主机制
1.中央集权机制
☆中央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代理机构作为课程开发主体, 对课程进行统一研究、编制和推广。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 科书和考试要求都有统一规定。 ☆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三 级课程的管理体制,是我国课程开发机制的一种 有益探索
思考:他为什么“混”不下去?

山东青岛的高中语文教师王泽钊,从教18年,单枪匹马进行语文
教学改革实验,......其实验在语文教学界是具有颠覆性 的。从18年前起,他开始自编教材,并追随时代节拍,不断增删,
把鲁迅的散文诗、卡夫卡的小说和崔健的摇滚歌词都收进了自己
的教材,每学期用一周的时间讲完统编教材后便启用自编教材。 配合自编教材,他还完全打破常规的教学秩序和方式,带着学生 走出教室,来到山野,做游戏,编节目,还组织辩论。这样的实 验,令学生欣喜若狂,他也取得了成功。更难可贵的是,他与学 生之间建立起了非常密切的朋友关系,很多学生视他为最难忘的 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然而,他从教18年来,已经换了四个学校,
编 制 方 案
组 织 实 施
承担具体课程开发的人员应编制 所开发课程的《课程纲要》,提交学 校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学校课 程审议委员会要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 目标与该课程开发者的课程开发能力, 对所申报的课程进行审核,并报区教 研科研中心主管部门审议。审议通过 后,编制《校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 《课程纲要》至少需要包含课程目标、 内容、实施和评价四个基本问题。《校 本课程目录与课程介绍》应简捷明了, 说明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的意义和特 点,为学生的选择创造条件。
评价修订
评价不是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终结,而是校 本课程开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前一轮评价的 结论将是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评价要贯 穿在课程开发的各个阶段,通过这些评价,及时 获取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修改学校课程设计, 以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第四,课程评价(四个步骤) 1、界说教育目标。要想知道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必须首先了 解教育目标要期待学生产生哪些行为变化。 2、确认评价情境。要保证评价的效度,就必须为学 生提供一种评价,使其将所获得的行为变化充分表现出来。 3、编制评价手段。编制评价手段时要注意确保评价手段的客观 性、信度和效度。
而且,每次都是被“逐”出去的。
二 校本课程开发
(一) 校本课程开发含义
1、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案例 2. 校本课程开发有几种途径 3、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注意的问题
1、代表性定义:
2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的课程开
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参与 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人 员,如教师、行政人员、 学生和家长,为改善学 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 指导的各种活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谁开发?
教师是开发主体(教师小组或者全体教师), 同时专家、学生、家长、学校行政都作为辅助人员 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2、怎么开发?
目前中小学常用的方法
课程引入、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
拓展及课程新编
在短期内,公立学校想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对学校课程进行整体改 造可能性不大,最实际的是,在国家教育大政方针下,在不增加学校 和教师负担前提下,将国家给的10%-25%的课时用足、用好,体现 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
拟定目标
编制方案
评估需求
组织实施
成立组织
评价修订
成立组 织
学校要建立健全组织机制, 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明 确其成员组成及各自职责;成 立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负责 审议学校课程开发过程中的重 大决策等工作。
评估需求
学校要通过访谈、观察、 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 分析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要, 明晰学校的育人目标以及学校 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在实施 的过程中,还要进行阶段性调 查,以不断改进和调整课程设 置,优化课程内容。
第四章
课程开发及校本课程
本章我们将学习:
(一)课程开发
☆什么是课程开发? ☆怎样开发?(机制和模式)
(二)校本课程开发
☆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 ☆为什么是进行课程开发? ☆怎么实施校本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一)什么是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指 使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 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和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课程的编订、实验、检验、改进、 再修订、实验、检验。包括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 选择和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