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2018年3月15日第I卷阅读题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也就是这个国家国民的读书史。
鉴于官员在国家机器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他们对于读书和从政二者关系的态度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官场风气,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社会风尚。
②在中国古代,官员读书是持续性的普遍性的历史现象,也是官场的显性规则。
中国封建社会官本位色彩非常浓郁,实现个人价值的唯一途径就是入仕为官。
因此,读书成为古代文人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不二选择。
这些文人士子秉承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价值理想,经过儒师的悉心调教和官场的耳濡目染,入仕时大都谙熟治乱兴衰之道,知晓为人处世之理,成为一名合格的朝廷命官。
但有一点必须承认,文人士子们通过经年累月的读书,不仅蓄积了丰赡学养,而且提升了高迈人格,换言之,读书造就了称职的官员,而官员继续读书则成就了更大事业。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只有经过漫长苦读且深入传统文化肌理的人,才能通过严苛的科举考试,才能在官场里登堂入室。
因而,但凡具有读书天赋、家境又允许的学子,大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为官之后依然读经诵史,赋诗作文,以此颐养性情、陶冶操守、净化心际、提升境界。
另外,凡是国盛民阜、天下太平的朝代必然是推崇文化和学术的朝代,此时考核检验官吏的准绳,不仅要看其政绩大小,也要看其文化修养的高低。
③中国古代官员把读书和从政合二为一,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设计有一定关系。
秦汉统治者将偃武修文、重用儒生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了隋唐逐步建立并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者选人用人的主要途径,它把考查文人学子对古典文化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文字的组织能力,作为公开选拔官员的基本依据,所以不读书者不能入仕为官。
士子们一旦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目标,在读书为文方面更加勤勉笃毅,成为为官和为文两方面的典范,他们既是垂范后世的出色政治家,又是名留青史的杰出文学家。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7—2018学年上学期2017级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2017年9月14日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1.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反映的是分封制。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的统治疆域,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因此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故A项正确。
分封制是关于中央与对方的关系,而且周朝时统治集团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制度是在秦统一后正式确立的,排除B;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实现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C;从题中的“武王弟”“周公长子”“召公奭”可以看出,分封的对象多为贵族,但没有反映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左传·宣公三年》记载:“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该故事反映了A. 春秋时期战乱频繁B. 西周宗法观念淡化C. 周王室以仁政治国D. 礼制等级关系松弛【答案】D【解析】从“楚王问鼎”的材料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礼乐制度逐渐瓦解,故D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战乱频繁,故A项错误;“公元前606年”是东周时期,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
3. 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
题干中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二次双周考试题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1.据《汜胜之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这最能说明A.人们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2.据《国语》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这种现象给当时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是A.私田开垦的规模扩大B.精耕细作的程度提高C.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D.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3.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
’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由此可见,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是A.封闭性B.落后性C.脆弱性D.分散性4.封建小农经济困顿却又高效,《管子·乘马》中说:“是故夜寝蚤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西方有学者甚至指出,小农作为“经济人”,毫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封建小农经营效率高,可与资本主义农业比肩B.“困顿”表现为规模小、工具简陋、农民负担重C.封建小农不逊色于任何资本主义企业家D.“高效”是指土地私有制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5.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B.封建社会以农为本C.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D.封建社会商业兴盛6.宋代江苏吴郡“地沃而物夥……其稼,则刈(收割)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说明A.垄作法得以推广B.代田法的普及C.一年两熟制出现D.一年三熟制产生7.殷墟甲骨文中有“王令众人曰:劦田”的记载。
据史学家考证“劦田”是三耒共耕的意思,由此可知商朝的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精耕细作C.男耕女织D.集体耕作8.八卦是我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字的右边“卜”字,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
“卦”字左边的“圭”字意思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湖北省荆州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
荆州中学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AAAAA:官飞审题人:陈才忠一、选择题(50 分)1、《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这一农具:是。
A.由西域传入B.属水力灌溉工具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2、右图为河北省南杨庄遗址出土的距今5500 多年的陶蚕蛹,同时还出土了当时纺丝用的纺轮。
这一考古发掘可以证明:A.该地是我国蚕丝业的发源地B.蚕丝业可以上溯到夏朝之前C.丝、棉纺织品成为主要衣料D.古代官营的丝织业发展起来3、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4、右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推测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A.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B.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6、某一学校的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列出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职业结构,如下表,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C.宋代关中地区D.明代江南地区7、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8、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2013—2014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第一次双周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题2.5分,共50分)1.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2.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末日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
据此判断,欧洲的这一时期开始于:A.20世纪30年代初 B.20世纪40年代中期C.20世纪70年代初 D.20世纪80年代末3.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美国与中国发展关系的必要性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重要性4.下图是1952年刊登在前苏联报刊上的一幅漫画,漫画中较小的美国政治家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较大的美国军人正在欧洲地图上勾画,关于该漫画说法不正确的是:A.美苏国家利益的矛盾日益加剧B.美苏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C.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D.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5. 它“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它”是指:A.马歇尔计划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6.美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7.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高一全册历史试题
某某省沙市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 《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 牛耕的出现B. 井田制的瓦解C. 铁农具的使用D. 周王室的衰微【答案】A【解析】材料“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指的是用作祭祀的牲畜在农田里耕作,这说明了牛耕的出现,故选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说明井田制的瓦解,故B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的含义,即原来用于宗庙祭祀的牲畜成为在农田里耕作劳力。
2. 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 播种方式的变革B.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 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幅图片中的内容均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农业翻土工具,所以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应该是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故答案选C,ABD三项含义与材料主题不相符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生产工具的进步3. 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某某兴隆县一次出土铁X87件,大多为农具X。
某某新X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X300余件,其中农具X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 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B. 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 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D. 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工具知识点。
根据材料信息“铁X87件,大多为农具X”.“陶X300余件,其中农具X占60%以”.“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墓葬及铁作坊遗址中铁农具占据了大多数,C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开始”一词,错误,春秋时期就开始了;题干信息没有提及牛耕,排除B;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铁农具的制作技术问题,排除D。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资料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 B.井田制的瓦解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衰微2.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5%。
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5.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6.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7.唐代诗人张籍在《贾客乐》描述了商人“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
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
”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B.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C.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 D.商人赋税沉重,被迫弃商经农8.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1)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三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下表反映出的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B.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C.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2.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自强运动缺乏政治保障B.中国现代化处于困境C.国家实权掌握在皇帝手中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3.据台湾学者张玉法《中国现代史》统计。
1862—1910年清朝中央政府主持开办了许多工业企业,主要的类型有:兵工厂、纺织厂、铸钱厂、造船厂等.以上各类企业对应的数量最有可能是A.42、7、5、2 B.7、42、5、2 C.5、7、42、2 D.2、5、7、424.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A.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C.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5.有学者写到:太平天国之役后,清室开始以西法练兵,购置新械,设立军事学堂,但所学的仅是西人的皮毛,加以将士骄惰,暮气已深,遂有甲午之战的大败。
甲午战后,更积极训练新军,但新军对外战争,并无绩效,反成为野心军阀攘夺政权的资本。
材料说明的核心问题是A.军队近代化是强国之本 B.全方位现代化的必要性C.学习西方的必然性 D.政治体制变革是必由之路6.19世纪中后期有一所新式学校的课程安排有读诸经、习洋语洋操、进驾驶科和管轮科、习操机轮舰船。
湖北省沙市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周练试题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3分,共60分)1、你见过国书什么样吗?国书是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公使时,由国家元首致接受国元首的正式文书。
右图是第—号国书(由、亲自签发)的局部,该国书的接受国应是A.朝鲜 B.苏联 C.印度 D.2、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有A.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 B.美苏争霸局面的出现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D.协约国集团的成立3、“求同存异”原则体现了我国政府在处理对外关系时A.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B.不以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否来决定亲疏、好恶C.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观点,求得一致的意见D.应放弃与他国相互冲突的利益,在妥协的基础上求得一致利益4、由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十二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
其中能够反映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5.尼克松在其对外政策报告中说:“中国人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说明美国与中展关系的必要性C.主张建立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 D.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秩序的重要性6.右图是1952年的一幅苏联漫画,漫画中较小的美国政治家在呼吁“和平、防卫、裁”,较大的美国正在欧洲地图上勾画,关于该漫画说法不正确的是: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B.美国与苏联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C.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7.学者们评论某一时期的欧洲,使用了“欧洲的审判”、“欧洲的政治崩溃”、“欧洲时代的消失”、“别了,欧洲历史”等标题。
【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分)1.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表中摘编自明清相关史志资料,显示了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①商品经济比较发达②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③市镇经济繁荣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
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要从历史史实出发,即论从史出。
从表格中的内容可知,这一时期商品经济比较发达;“郡城之东、盛泽镇、王江泾镇、南浔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的繁荣。
故①、③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纺织业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故②错误,故A项排除,故B项排除。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计日受值”只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不能说明其发展迅速,故④错误,故D 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明清商业2. 北宋王巩在《闻见近录》中写道:“南京(地名,在开封附近)去汴河五里,河次(河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故至今俳优曰河市乐人者,由此也。
”从材料中可见北宋时期①形成了政治中心之外的商业中心②在通商要道上兴起了繁荣的市镇③出现了文娱活动商业化的趋势④商业活动开始突破坊和市的划分。
A. 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河畔)谓之河市”“四方商贾孔道也”“凡群有设宴,必招河市乐人”等,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②③三项均能够从材料体现出来,说法正确,故答案为B项。
④项表述本身正确,但题干材料无从体现“突破坊和市的划分”,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④的选项AC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北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1、“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
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
"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建立北约2、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3、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空中秘密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A.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 B.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 D.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4、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 B.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 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5、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政治大国外交”。
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日本外交侧重点由经济变为政治 B.日本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C.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重点 D.战后日本的外交姿态由高变低6、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沙市区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2021年整理)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的全部内容。
1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国语•晋语》载:“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这反映了:A.牛耕的出现 B.井田制的瓦解 C.铁农具的使用 D.周王室的衰微2.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A.播种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D.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3.据考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87件,大多为农具范。
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60%以上,出土铁农具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63。
5%。
这些考古资料说明:A.铁器已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主要农耕方式C.铁农具的使用己很普遍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5.观察下图,图中的犁耕方式开始于:A.春秋战国B.西汉末年C.三国两晋D.隋唐时期6.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2故不敢怠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双周考试历史试题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8分)1、“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还有多数美国人相信,苏联笃定要牢牢控制中东欧,进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进攻。
美国政府由此制定了—套全球性的遏制战略。
”材料中“遏制战略”的开端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 )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 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 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3、在朝鲜战争的初期,苏联空中秘密支援中国时,要求参战的苏联飞行员使用汉语或者朝鲜语通话,参战的米格飞机涂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外装,同时飞机不准在海上作战。
这表明( )A.苏联响应中朝两国的战略请求B.苏联与美国争霸中处于劣势C.中国与苏联的关系已出现裂痕D.苏联不愿与美国发生全面冲突4、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不结盟运动的目的,是要使大国认识到,世界命运不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由此可知不结盟运动( )A.是小国反对殖民主义的产物B.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C.彻底打破旧的国际政治格局D.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5、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经历了四个阶段:全盘接受美国政治经济改革的“政治侏儒”外交;美国庇护下的“经济外交”;以美日关系为基轴的“多边自主外交”;“政治大国外交”。
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日本外交侧重点由经济变为政治B.日本外交性质由追随变为自主C.美日关系仍是日本外交的重点D.战后日本的外交姿态由高变低6、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 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7、1960年3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会谈时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
这表明截高乐时期的外交( )A.重在突出法国在西欧的地位B.能够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C.企图把美国势力排挤出欧洲D.注重加强西欧内部的团结8、“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
”该会议的召开(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9、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超国家机构”可以解决一些技术性问题,它“没有政治上的权力和效能”, “只有国家才是有权命令并有权要求服从的实体”。
这反映出欧洲一体化( )A.遭到重要国家的反对B.面临主权让渡难题C.缺少政治方面的约束D.阻碍国家权力实施10、萨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
”其依据主要是( )A.美国的冷战战略遭遇重大挫折 B.西欧经济发展陷入困境C.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解体 D.多个力量中心日益崛起11、1964年第二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
”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
材料强调不结盟运动国家( )A.把斗争矛头主要指向了霸权主义的美国B.不满美、苏两国对第三世界的激烈争夺C.从反帝、反殖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认识到发展民族经济与争取国家独立的重要性12、2011年10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欧盟国家要求对叙利亚采取制裁措施草案进行表决,印度等4国投弃权票,美国等9个国家赞成,但因俄罗斯和中国投反对票而未能通过。
就国际格局而言,上述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中俄再次结为同盟 B.中俄在世界事务中拥有决定权C.当今世界政治力量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美国再也无力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3、据《商君书》所载:“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依据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上古时期已经出现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B.神农氏建立了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C.农耕生产方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活D.此史料可以作为神农氏真实存在的史证14、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C.宋代 D.明清15、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记载:“(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 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C.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D.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16、据统计,在唐代323项水利工程中,农田灌溉工程为255项,漕运交通为21项,防治水害为33项,居民用水为14项。
这说明唐朝时期( )A.政府执行重农抑商政策B.小农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C.民生问题被长期的忽视D.财政支出的主体是水利工程17、我国古代农业发达。
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这些措施体现出(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18、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
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C.千耦其耘 D.集约经营19、在灌钢法的发明为世界冶炼技术做出划时代贡献的同时,制瓷业中的新品种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后期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这一品种是( )A.白瓷 B.青瓷C.秘色瓷 D.青花瓷20、造纸业在唐代达到新水平,宣州产的宣纸,洁白柔软,为书画家所钟爱;浙东产的藤纸,坚固耐用,颇受欢迎;益州产的麻纸,品种多样,美观精致,多用于皇帝诏敕和官府文书。
这反映了( )A.南方文化水平的提升B.手工业的地区特色明显C.官营手工业技术先进D.社会需求决定生产样式21、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2、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3、《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24、《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13分)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要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图12 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基本经济区位置图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今天从事很多目的在于在各国间创造持久的和平关系的国际活动。
我们一直在向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大量援助,帮助这些国家维护国家完整,反对外来压力。
但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最重要的努力是支持重建世界经济,我们正在设法恢复受战争毁坏的世界贸易体制和医治许多国家发生的经济瘫痪。
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国会应核准于1948年4月l日至1952年6月30日期间对欧洲复兴计划的支持。
——据杜鲁门《国情咨文》(1948年1月7日)整理材料二 1958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毅然抛弃法德宿怨,1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
1964年1月,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
1966年3月,戴高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
10月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
翌年3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
——摘编自余伟民《世界当代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评价“欧洲复兴计划”。
(6分)(2)概述材料二法国在外交上挑战美国的措施(6分),并分析其产生的国际影响。
(3分)参考答案25、(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