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地震属性分析
层序地层学-第2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界
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也
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地震 剖面中较常见。
开阔台地
开阔海陆棚
前斜坡
斜坡脚
停滞缺氧盆地
陆棚坡折
(3) 顶超界面
T8
复 合 不 整 合 面
Tg3
Tg5 Tg5-1 Tg8
塔西南隆起
塔中隆起 满加尔凹陷 塔北隆起
Z4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复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南北向
l300_t8
T3 T6 T2
T8
T82’ Tg
复合不整合面
Tg3
Tg5-1
Tg5
Tg8
L300线,按T8(第三系底界)拉平。示Tg与上覆、下伏众多不整合面在塔东地区组成的复 合不整合面,剖面近北东东向,从塔西南到塔东北
•
3、七十年代
以数字地震仪为主,资料质量显著提高,并可以获得丰富的各种参数,产生了地震地层学、 岩性地震学、烃类检测技术和储层参数估计技术。
•
4、八十年代
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交互式人机联作解释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取得重大进展,地震与 地质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科朝宏观和微观发展,分别产生了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地震学,走 向综合。
三、学习方法和要求
思路和技能
• 脑袋 • 手足
2.1 地震层序分析
• 2.1.1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1.2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1.3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1.4 地震反射界面的地层学意义
地震属性分析

内容提要
• 引言
•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地震属性研究方法 • 地震属性应用 • 结论及发展前景展望
历史回顾与研究现状
• 20世纪60年代,随着数字记录的发明以及亮 点技术在墨西哥湾取得的巨大成功,地震属 性分析技术应运而生。世界各地的地球物理 家首次认识到从地震资料中可以得到比地质 构 造 更 多 的 东 西 。 例 如 Rummer field (1954)、Savit(1960)等,已经意识到地 震特征中含有宝贵的地层学线索,但他们在 当时并不属主流派。
能源地震勘探开发历史回顾
• 早期以各种处理、成像技术的发展为重点,在 地震资料的使用上也主要以解决构造问题为主。 到后期,如何充分挖掘地震资料中所包含的岩 性、流体信息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 • 地震勘探技术重点已经从如何得到高质量的地 震资料转为如何更好地利用地震资料,如何充 分利用昂贵采集、处理得到地震资料来解决能 源生产中急需解决的生产问题。 这就是地震 属 阴 影 的 过 程 中 , A. H. Balch (1971)遇到了用定量方法表示频率变化颜色 “语图”的强大挑战。他的论文在《地球物 理杂志》上首次发表后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因为这是第一张用彩色显示的地震资料。尽 管意识到很多属性也可以用彩色显示,但他 仅仅显示了频率属性。虽然Balch的论文在今 天看来不过是历史的好奇心而已,但它仍然 建立了显示地震属性的方法:将属性显示成 彩色的,其上叠覆原始以变面积方式显示的 地震资料,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地震勘探方法及应用 ----地震属性分析
内容提要
• 引言
–能源地震勘探技术回顾 –什么是地震属性? –为什么要进行地震属性分析? • 历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 地震属性研究方法 • 地震属性应用
第三章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层序地层学 及其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教学课件

频带宽度及不适当的处理程序,人为地制造了一些又黑又粗的反 射同相轴。这样虽然突出了某些同相轴,便利于构造图的编制, 却模糊或压制了具有更重要的地质意义的层序界面。因此,从层 序地层学研究的需要出发,适当地提高频率、适当地选择叠加速 度、适当地作子波处理和选择合适的叠加方式、精细的静校正以 及正确的处理程序,尽可能地排除噪声,尽可能多地显示出地下 反射界面,应当成为当前地震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当然,即使如
通过研究地 震相单元的外部 几何形态及其空 间展布,可以了 解总的沉积环境、
标 沉积物源和地质
志 背景。
外部几何形
态可以分为席状、
席状披盖、楔形、
滩形、透镜状、
丘形和充填型等
(图3-5)。
第三章
二 、 地 震 相 概 念 及 划 分 标 志
地震层序与地震相分析
①席状 (或板状):它是地震剖面上最常见的外形之一,
已形成一套统一的波组划分方案,并指导着地震解释和油气勘探。不 过它们主要是用来进行构造解释。
层序地层的分层则是为了满足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根据地震反
射特征中提出的分层意见。这一工作近年来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形成 各大探区统一的分层方案。尽管上述3种分层方案应当是统一的,然而 由于客观地质现象的复杂性,由于地震资料垂向分辨率的限制,以及 其它技术上的原因,在目前状况下,要做到完全的统一还有困难。
的形势下,地震相分析正在日益显示巨大的潜力,引起 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广泛注意。
根据地震相的定义,在地震剖面上反射特征的任何
及 变化,只要与岩性或沉积特征变化有关,并且有一定的
划 空间范围,都可定义为地震相。
分 标 志
至于一些与构造有关的现象,如地层挤压变形、泥、 盐和火山岩刺穿体等,在地震剖面上也有清楚的表现。
地层的地震解释方法

地层的地震解释方法地层的地震解释方法就像是一场神秘的寻宝之旅。
咱们都知道地层那可是地球的“历史书”,一层一层地记录着地球的过去。
可这地层在地下,咱们又不能像挖土豆似的把它挖出来看个究竟,这时候地震解释方法就闪亮登场了。
地震解释方法,简单说就是通过地震波来解读地层的信息。
你可以把地震波想象成一群小信使,它们在地层里跑来跑去,然后把地层的各种消息带回来给我们。
这就好比你想知道一个黑箱子里装了啥,你就往里面扔个小石子,听听声音来判断,地震波干的就是这个事儿。
那怎么从这些小信使带回来的消息里解读出有用的东西呢?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有一种方法叫反射地震法。
这就好比你在一个空荡荡的大房间里大喊一声,声音碰到墙壁会反射回来一样。
地震波在地层里传播,碰到不同的地层界面也会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就像一个个小镜子,反射出地层界面的模样。
我们得到这些反射回来的地震波信号之后呢,就开始分析它们的时间和振幅等信息。
这时间啊,就像是小信使跑一个来回的表,从地震波发射出去到反射回来用了多久,这个时间可以告诉我们地层界面的深度。
比如说,一个小信使很快就跑回来了,那说明它碰到的地层界面离得近;要是过了老半天才回来,那这个地层界面肯定在很深的地方。
振幅呢,就像是小信使的嗓门大小。
不同的地层界面,反射回来的地震波振幅不一样。
这就像不同的墙壁,对声音的反射强度不同。
如果某个地层界面让地震波的振幅变得很大,那就像是一堵特别结实的墙,把声音反射得很强烈。
我们通过这个就能判断地层的一些特性,比如这个地层是硬的还是软的。
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地震相。
这就好比是地层的“外貌”。
不同的地层在地震图上会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就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一样。
有的地层在地震图上是一片光滑的区域,就像一个文静的姑娘,这可能代表这个地层比较均匀;有的地层在地震图上是乱七八糟的一团,就像一个调皮捣蛋的小孩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这可能说明这个地层比较复杂,可能是有很多小的地质构造在里面。
地震解释7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瞬时相位
瞬时相位的余 弦
基于分贝的反 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 值滤波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 分贝的能量
平均振动路径 长度
特定能量与有 限能量之比
第一个谱峰值 频率
第二个谱峰值 频率
第三个谱峰值 频率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针对地震属性技术研究隐蔽型油气藏中岩性的纵横 向变化、砂体的纵横向分布、流体及油气水界面的 变化特征,针对隐蔽型油气藏储层的层位属性提取 分析,针对地震属性与隐蔽型油藏特征参数之间的 表征关系研究,TS2A的地震属性分类:
与
油气地质解释或油藏数值模拟
解 释
主要内容
一.地震属性的概述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三.地震属性的提取 四.地震属性的优化分析 五.地震属性的模式识别 六.地震属性的时移分析 七.应用实例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Taner的两分法(1994):
几何属性-反射结构
物理属性-反射特征
同相轴的中断 同相轴的连续性 同相轴的协调性
特定能量与有限 能量之比
相邻峰值振幅之 比
自相关峰值振幅 之比
目标区顶-底振幅 比
目标区顶-底频谱 比
正负振动之比
相关KLPC之比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Quincy Chen的分类(基于储层特征,1997):
亮不 含 薄 地 灰 构 岩
点整 油 储 层 岩 造 性
与合 气 层 不 与 不 尖
暗圈 异
连 碎连 灭
相关极大值
相似系数
瞬时真振幅乘以瞬时 相位的余弦 反射强度 基于分贝的反射强度
反射强度的中值滤波 能量
反射强度基于分贝的 能量 反射强度的斜率
滤波反射强度乘以瞬 时相位的余弦 平均振动能量 复合包络差值 主功率谱 主功率谱的中心 有限频率带宽能量 特定频率带宽能量
应用地震进行层序划分和对比的原则和依据

3.2 削截与视削截的区分
? (1)削截是地层向上倾方向消失,视削截是地层向下 倾方向消失。
? (2)掀斜型削截往往发育在盆地边缘,地层向盆地边 缘消失。褶皱型削截可在盆地任何地方发育,但它一般 表现为倾向相反的削截面成对出现。而视削截在一般发 育在盆地内部,尤其是发育在陆棚边缘。地层向盆地内 部消失。
3.4 退覆型顶超与削截的区分
? 退覆型顶超发育于盆地边缘。与 褶皱削蚀不整合面相对应的削截可 见于盆地内部各处。
3.5 退覆型顶超与沉积过路型顶超的区分
? 二者在顶部形态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 ? (1)前者一般在盆地边缘发育,顶超带以外地层很快
尖灭,后者一般与三角洲、浊积扇等沉积体相伴生,顶 超带以外地层通常并不尖灭。 ? (2)前者一般不与前积反射构型相伴生,地层单元底 部一般无下超。后者则与前积反射构型相伴生,地层单 元底部具有下超。
2.2.2 视削截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下倾方向逐渐终止于该 界面上,且地层单元很快侧向尖灭。往往与最大 水进期的沉积饥饿面相对应。
? 此外因海平面下降而造成的陆棚边缘的削截 有时也可形成视削截界面,在顺侵蚀峡谷走向的 地震剖面中较常见。
2.2.3 顶超界面
? 其下同相轴呈切线向上逐渐终止于该界面上, 界面之下地层单元的厚度在横向上变化不大。 可划分为两种成因类型:
2.1.2 不平整整一界面
? 指有局部起伏或下切 ,但其上下的同相轴与总的产状 趋势一致 。其振幅、频率横向上变化较大。
? 不平整整一界面有两种成因, 一种是没有达到准平原 化的平行不整合面 。如果侵蚀地形达到一定强度就可以 在地震剖面上反映出其不平整整一的特点。但若侵蚀地 形高差较小,则尽管间断时间很长,也不能在地震剖面 上识别出来。而是表现为平整整一界面。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

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过程,包括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本概念和步骤:1. 地震层序分析:地震层序分析是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基础,主要通过地震剖面来确定地层的时间顺序。
在这个过程中,会识别出地层中的不整合面和整合面,这些面可以作为地层分界的参考。
2. 地层划分:基于地震层序分析的结果,地质学家将地层划分为若干个时间地层单位,这些单位被称为沉积层序。
每个沉积层序都是一个完整的、上下统一的地层单元,具有共同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
3. 地质解释:这一步骤涉及到对地层的深入分析,包括研究地层的厚度、形态、岩性等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反映古地理环境、构造活动和沉积过程。
此外,还会利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来进一步理解地层的性质。
4. 地质模型建立:在收集和分析足够的地质信息后,地质学家会建立一个地质模型来描述地层的分布、结构和演化。
这个模型可以帮助预测未被直接观察到的地层特征,并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5. 动态模拟:为了更好地理解地层形成和演化的过程,地质学家会利用计算机模型进行动态模拟。
这些模型可以模拟地层的形成、演变和改造过程,从而提供对地层形成机制的深入理解。
6.地震地质统层解释的应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在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成果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指导钻井、完井、生产等环节,提高矿产资源的开发效率。
同时,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还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7.数据管理与共享:地震地质统层解释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珍贵的地质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对于提高地质研究水平和推动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地质数据管理和共享机制,有助于促进地质研究的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
8.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地震地质统层解释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学科领域,涉及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
第三章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层序地层分析层序地层分析是地质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于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层地层结构。
通过对层序地层的分析,可以揭示出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有助于确定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的分布。
层序地层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沉积地层的时空相变化,将地层划分为一定的层序单元。
这些层序单元包括顺序层序、退化层序和复发层序等,它们之间的转变反映了沉积环境的变化。
岩心是指通过钻井获得的地层样本,在实验室里进行岩石学、沉积学等分析。
岩心分析可以获得地层的物理性质、成分组成等信息,从而进一步了解沉积环境的变化。
测井资料是通过测孔仪器在钻井过程中获取的地层参数,包括测井曲线、电性测井、声波测井等。
这些测井曲线可以反映地层的物理性质、含油气性质等信息,对于研究地层结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进行层序地层分析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层序单元的划分。
常用的原则包括地层对比原则、沉积旋回原则、尺度分析原则等。
地层对比原则是指通过对不同地点的地层进行对比,寻找地层单元的连续性和变化趋势。
沉积旋回原则是指通过对地层的其中一特征进行分析,比如颗粒度、颜色、化石含量等,在空间上划定其变化的范围,从而确定层序单元。
尺度分析原则是指根据地层的垂直堆积关系和时间序列,判断不同尺度的层序单元。
层序地层分析的意义在于揭示地球历史的演化过程,对于研究地质现象的形成机理、资源勘探、地质灾害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层序地层分析可以帮助确定沉积构造、岩相留存、储层展布等方面的信息,提高油气勘探的成功率。
当然,层序地层分析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数据获取困难、地质解释的主观性等问题,需要结合其他地质学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总之,层序地层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地质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球历史的演变过程,并且在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理论的深入研究,层序地层分析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地震属性分析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迅 速发展阶段,出现大量的属性定量提取方法, 并向多个领域延伸,但缺乏地质意义的分析 和解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为基本成熟 阶段,以相干、倾角、方位角等多维属性为 标志,并涌现了大量的属性标定与优化方法, 标志着地震属性向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一、地震属性的概念
32+94+122+82+12+76+87+83+71+117+46+22+57+38+86+40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振幅特征统计类—求和类
11、Total Amplitude 振幅总量
每一道的总振幅是,在层内对采样点求取总的振幅值。适合大套地层变化
趋势分析, 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 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振幅特征统计类
振幅统计类属性 能反映流体的变化、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河 流三角洲砂体、某种类型的礁体、不整合面、地层调协效应和地层层序变化;反 映反射波强弱;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 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
A
△t
-22 -57
多属性联合分析,定性预测各油层组砂体的展布特征。
波形聚类
分频相位切片
沿层振幅切片
三维透视显示
主要内容
地震分析技术
地震属性的概念 地震属性的分类 地震属性的拾取
地震属性分析基本流程
地震反演技术
二、地震属性的分类
地震属性的分类方法有很多,主要有四种分法:
第一类是在我国较流行的分类方法,即从运动学与动力学角度,将其分为振幅、
实验三 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

实验三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分析一、实验目的:通过地震反射终止关系的识别,划分和识别层序和体系域边界,利用Exxon 模式对地震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分析,确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陆相断陷盆地两种不同构造背景的层序地层样式,通过海(湖)岸上超点的变化推断海(湖)平面升降特征,撰写地震资料层序地层分析实验报告。
二、地震资料地质背景:三维地震剖面JN87-0lB为澳大利亚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第四系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混积沉积剖面。
过陆参3井的三维地震剖面为辽河油田陆家堡坳陷断陷湖盆侏罗系碎屑岩沉积剖面。
三、实验结果:一.JN87-01B剖面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的识别及层序和体系域的划分,自上而下分为五个层序,分别为A、B、C、D。
层序A,为具陆棚坡折的海相碎屑岩沉积,发育LST、TST和HST,其中LST底部可以见到明显的盆底扇和斜坡扇反射特征。
根据海岸上超点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根据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越过陆棚的第一个上超点为首次海泛面FFS,最远的滨岸上超点为最大海泛面MFS。
首次海泛面FFS与SB1之间为LST;首次海泛面FFS和最大海泛面MFS之间为TST;最大海泛面MFS 与SB2之间为HST。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1。
层序B,是缓坡样式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根据层序A中的方法可以识别出FFS以及MFS。
在层序中可以看到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特征。
可以识别出层序的底界面SB2。
层序C,是具有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缺失LST,发育TST和HST,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与首次海泛面。
但该层序中存在明显的S型加积和S型-斜交型前积。
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3。
层序D,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LST、TST和HST。
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是具陆棚坡折的沉积层序,发育SMST、TST和HST。
根据上超关系可以识别出层序界面SB4。
根据地震反射剖面中的下超终止关系,可以识别出最大海泛面MFS。
层序地层学教案-地震

2.3 体系域的地震解释
沉 积 体 系 域 (depositional systems tracts)是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 体系组合(Brown和Fisher,1977)。在层 序地层学中,体系域作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 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两 种 主 要 层 序 类 型 及 其 特 征
钻井资料用于识别三级层序及其体系域在 盆地的立体分布。随着采集与处理技术的 日益进步,地震技术的分辨能力越来越强。
层序地层研究手段
• ④ 年代地层分析技术:主要指能测定岩石 绝对年龄的各种技术和古地磁分析。测定 岩石绝对年龄的有钾–氩,氩–氩,铀–铅, 铷–锶等同位素年龄测定方法,磷灰石裂 变径迹,石英氧空位浓度测定等。由于测 定设备和技术上的原因,分析结果常有争 议,因而未能普遍使用。
2.2 层序界面的地震解释
地震层序的分级
表 2-1 沉积层序级次划分标准
层序 R.M.Mitchum & P.R.Vail
R.K.Goldhammer
M.E.Tucker
级次 时间跨度/Ma 层序性质 时间跨度/Ma 层序命名 时间跨度 层序机理
一级
>50
>100
>100 全球大地构造
二级 5~50 叠加层序(组) 10~100 超层序 10~100 拉张和热沉降
低位体系域
低位体系域
• 1型沉积层序的底部体系域被称为低位体系域 (Lowstand Systems Tract) ,低位体系域是在以相对海 平面下降(亦即全球海面降落速度超过退覆坡折 带处的沉降速度)和随后的相对海平面缓慢上升 为特点的阶段中沉积的。
• 如果低位体系域是沉积在一个具有陆架边沿坡折 的盆地内,通常可以把它分成两个独立的、不同 时期的组成部分:低位扇和紧跟着的低位进积楔。 低位扇是受沉积物经由陆架通过活跃的下切谷时 的海底扇沉积作用支配的。随后的低位进积楔以 比较细粒的楔形陆坡沉积为主。
浅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Ξ
收稿日期: 2007- 12- 22
124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年第 4 期
构造运动对火山岩储层物性影响主要表现为两 4. 2 研究区主要发育五种相, 即火山通道相、 溢流 方面 , 一方面构造运动中断裂活动在岩体中形成大 相、 爆发相、 火山沉积相、 次 ( 潜) 火山岩相 , 对应十种 量裂缝, 在形成新的储集空间的同时也连通了岩石 亚相。 中的原生孔缝 , 使得岩石中的孔隙之间连通性大为 4. 3 研究区火山岩储层裂缝较为发育, 裂缝使孤立 提高 , 同时, 由于构造运动产生的大量裂缝, 使得溶 的孔、 洞得以连通 , 改善了火山岩的储集空间。 解作用和溶蚀作用在构造裂缝集中区表现的更为突 〔 参考文献〕 出, 从而形成大量溶蚀孔缝, 进一步改善了火山岩储 [1 ] 赵 海 玲, 火 山岩 储 层 [ J ]. 现 代地 质 , 1998, ( 01) : 62. 集物性。 另一方面, 构造运动使得火山岩岩体处于地 表或近地表环境, 经历各种风化淋滤作用, 使岩石中 [2 ] 邱家骧 , 火山岩 [M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6. 原生孔缝进一步溶蚀扩大, 孔缝间的连通性进一步 [3 ] 王德滋, 周新民, 火山岩岩石学 [M ]. 北京: 地 提高 , 从而形成优质储层〔5〕 。 质出版社, 1982. 4 结论 [4 ] 陆加敏, 升平气田火山岩岩性、 岩相及孔隙特 4. 1 研究区主要发育十一种岩石类型, 即玄武岩、 征 研究 [J ]. 石油天然气学报 ( 江汉石油学院 安山岩、 流纹岩、 英安岩、 凝灰岩、 辉绿岩、 斜长花岗 学报) , 2007, 29 ( 3) : 364 ~ 366. 岩、 花岗碎斑岩、 沉凝灰岩、 沉火山角砾岩、 凝灰质泥 [5 ] 罗. 马朗凹陷火山岩储层特征描述 [J ]. 吐哈 岩。 油气, 2007 , 12 (1 ) : 16~ 19. Reservo ir Character istics Descr ip tion of Volcan ic Rock in D eep of Chang li n g Fau lt Depress ion , , CH EN Z h i lia ng L IN X iao y u n L IU J ia n (1. Co llege of Geo sciences, Yang tze U nive rsity , J ingZhou 434023, H uB ei, Ch ina; 2. Key L abo ra to ry of Exp lorat ion Techno logies of O il and Gas R esou rce, Yangt ze U n iver sity) Abstra ct: B a sed on com p rehens ive app lica t ion of core da ta , w ell da ta analysis and seism ic da ta analysis, charac teris tic s of vocan ic rock reservo irs in Chang ling fault dep res sion is studied. The type of vocan ic rock, the dis tr ibu tiong sta tus of rock facies and t he characteris t ics of reservo ir space are exp lo red. M eanw h ile, m any k inds of fac to rs w hich effect on reservoir phys ica l p ropert y a re analyzed and all of these p rovide bas is for furthe r vo lcan ic rock ga s- o il exp lo ra tion. Key W ords: C hangling Fau lt D ep res sion ; V ocan ic Rock ; R ock F acies ; R ese rvoir ( 上接第 121 页 ) 从测井曲线上识别出单井岩性 的沉积微相。 ⑤ 根据单井岩芯和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A �S 比 值变化, 划分单井基准面旋回 , 一般先划分短期基准 面, 然后根据短期旋回叠加样式, 确定较长基准面旋 回界面 ( 图 2) 。
谈层序地层框架下的地震相分析及相关应用

2017年09月谈层序地层框架下的地震相分析及相关应用衡亮(大港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孔南油气开发研究所,天津300280)摘要:在不断增多的大面积的高分辨率相关地震资料背景下,层序地层相关学说和地震地层学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以层序地层学说为基础理论,将地震资料实行重新的处理,进而得出一种新的层序地层框架建立方法,在这样的框架下,可以对多属性的地震相体进行分析,对其的划相可以从纵向和横向同时开始,进而得出地震的相体,并利用其展开地震层序识别以及解释,也就能实现对沉积环境相关细致分析以及储层的预测。
为此,本文分析了谈层序地层框架下的地震相分析及相关应用。
关键词:层序地层框架;地震相分析;相关应用依照层序地层学相关理论,去识别地震层序以及沉积层序时,应该将地震资料做一些新的处理,也就是建立出层序地层(等时地层)框架,开展地震相分析,能够对沉积环境实施细致分析和储层的预测。
在这一思路下,有必要对层序地层框架为基础的地震相分析方法还有储层的预测方法展开一些研究的工作,并在这一框架下构建出实行储层预测有关工作方法以及工作的流程。
1方法以及主要流程1.1总体方法和主要流程第一点,对地震反射的终止进行识别,将其视为框架顶底的界面;第二点,运用顶底界面重新处理原始性地震数据。
(古地理的坐标转换)也就能够构建出层序地层理论下等时地层框架为基础的新型地震资料相关数据体;第三点,在新型地震相关数据体的基础上,开展多属性地震相的分析工作,并且划相能从纵向和横向同时进行,得到了地震相体;第四点,应用地震相对地震层序进行识别与解释,同井标定相结合,得到沉积层序,能够预测出储层物源、沉积的环境、空间的展布、岩性物性的纵横变化的相关结果。
在这样的方法流程下,基础以及核心是地震相关数据体下的古地理坐标的拉平转换以及地震相体的分析技术。
1.2等时地层框架构建方法构建等时地层框架方法通常指的是:将地震数据依照层序地层相关学说观点进行重建,主要有两种主流方法:年代地层变换构建等时地层框架、以地质模型的等时地层框架为基础的建立方法。
层序地层约束下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研究

层序地层约束下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研究作者:李长红余红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04期摘要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的地震属性技术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序及准层序组、进一步认识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从而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以此达到层序控制下的精细储层预测。
本文以东营凹陷牛2井区沙三中段浊积岩为例来探讨一下在层序约束下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精细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牛2井区位于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中期为断陷活动鼎盛期,目的层段内发育大规模三角洲及浊积岩沉积体系;浊积岩砂岩具有厚度变化大、面积小、横向变化快等特点;地层岩性主要是以厚层块状灰色的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夹多套的细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灰质泥岩、灰质砂岩等,地层厚度400~1100m;地震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S型前积反射结构。
通过目前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层的地震识别难度较大,浊积体期次和边界难以准确描述。
原始地震剖面上同相轴的连续性并不能代表岩性的必然连续,所以单纯的根据周围已知井追踪并描述砂体,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储层预测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约束下开展地震属性技术研究,从而实现储层的精细描述。
1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同时考虑界面性质、类型和级别、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根据地震反射及测井响应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将沙三中亚段地震反射层划分为7个四级地震层序,分别对应钻井层序划分的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认为,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于7个砂组。
该区沙三中亚段发育的多期三角洲及浊积岩储层,物源来自东营三角洲,储层较发育、分布较广,为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通过测井旋回划分及体系域划分,层序界面以水进面为界进行层序划分,因此识别的等时界面为泥岩环境下的地震反映。
浅谈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地震属性分析

浅谈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地震属性分析摘要: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的地震属性技术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序及准层序组、进一步认识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从而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以此达到层序控制下的精细储层预测。
本文以东营凹陷某井区沙三中浊积岩为例来探讨一下在层序约束下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精细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为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要,各项新的地球物理技术不断涌现,目前的地震属性技术主要包括相干数据体、地震属性体、地震相分类、谱分解、正演模型制作和波阻抗反演等技术。
从层序地层学理论出发,在建立等时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在某一个准层序组或一个沉积旋回内开展层序地层学与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应用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加精细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从而实现对储层的精细预测。
某井区位于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中期为断陷活动鼎盛期,目的层段内发育大规模三角洲及浊积岩沉积体系;浊积岩砂岩具有厚度变化大、面积小、横向变化快等特点;地层岩性主要是以厚层块状灰色的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夹多套的细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灰质泥岩、灰质砂岩等,地层厚度400~1100m;地震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S型前积反射结构。
通过目前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层的地震识别难度较大,浊积体期次和边界难以准确描述。
原始地震剖面上同相轴的连续性并不能代表岩性的必然连续,所以单纯的根据周围已知井追踪并描述砂体,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储层预测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约束下开展地震属性技术研究,从而实现储层的精细描述。
1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同时考虑界面性质、类型和级别、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根据地震反射及测井响应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将沙三中亚段地震反射层划分为7个四级地震层序,分别对应钻井层序划分的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认为,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于7个砂组。
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

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技术杨巍;姚清洲;张小容;况昊;肖传桃【摘要】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等时界面的建立,可帮助确定层序边界、最大湖泛面等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关键界面,并可在建立的等时格架内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序边界、准层序组的边界以及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因此如何充分利用各项地球物理新技术、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地震资料的潜在信息,为层序地层研究所用并最终落实岩性圈闭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年(卷),期】2010(030)003【总页数】5页(P337-341)【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精细解释;层位标定;储层预测【作者】杨巍;姚清洲;张小容;况昊;肖传桃【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兰州,730020;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层序地层学是地层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年代地层学框架内岩石之间的关系,其中岩石继承顺序是周期性的,且由有相关成因的一组整一地层组成。
层序地层学为沉积系统和沉积相解释提供了框架。
层序地层学地震解释是建立在层序地震地质模型基础上的。
三维地震技术给地震解释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地震解释一般利用地震反射的振幅、连续性、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来进行地震相的研究工作,但这些参数受人为影响较大,同一个地震体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有可能做出不同的解释,因此这种解释是很困难的,并且具有不确定性。
在实际工作中将层序地层学与地震解释有机结合,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依据建立等时格架进行更加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将有效提高解释精度,可以精确进行储层预测。
地震属性原理

地震属性原理振幅统计类属性能反映流体的变化、岩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的变化、河流三角洲砂体、某种类型的礁体、不整合面、地层调协效应和地层层序变化。
反映反射波强弱。
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1.均方根振幅(RMS Amplitude)均方根振幅是将振幅平方的平均值再开平方.由于振幅值在平均前平方了,因此,它对特别大的振幅非常敏感.适合于地层的砂泥岩百分比含量分析,也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2.平均绝对值振幅(Average Absolute Amplitude)平均绝对值振幅没有均方根振幅那样,对特别大的振幅敏感.适于地层的岩性变化趋势分析,地震相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3.最大波峰振幅(Maximum Peak Amplitude)最大波峰振幅的求取方法是,对于每一道,PAL在分析时窗里做一抛物线,恰好通过最大正的振幅值和它两边的两个采样点,沿着这曲线内插可得到最大波峰值振幅值。
PAL画一个使这三个采样点适合曲线并且沿这一曲线确定出最大值。
最大波峰振幅= 125最大波峰振幅是分析时窗内的最大正振幅,最适合绘制层序内或沿着特定的反射体上的振幅异常图;这些异常可能是由于气体和流体的聚集,不整合,或是调谐效应而引起的。
适于沿某一层面进行储层分析,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4.平均波峰振幅(Average Peak Amplitude)平均峰值振幅是对每一道在分析时窗里的所有正振幅值相加,得到总数除以时窗里的正振幅值采样数得到的。
适合研究某一层的岩性变化,也可用于地层岩性相变分析,计算薄砂层厚度,识别亮点、暗点,指示烃类显示,识别火成岩等特殊岩性。
用于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几何属性

用于地震地层学解释的几何属性T OMAS V AN H OEK ,壳牌马来西亚勘探开发S TEPHANE G ESBERT 和J IM P ICKENS ,壳牌国际勘探开发层序地层学在地震解释中的应用证明了它在盆地解释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为理解地层演化提供了框架,并且是预测储层、盖层和烃源岩空间分布的关键因素。
地震层序地层学传统的方法用到了对叠加类型、地震相特征的观察,以及它们的分布来构建地下模型。
我们给出了一系列从地震上导出的几何属性,它提高刻画这些观察,允许在早期解释中构建层序地层框架。
经典的地震层序地层从把地震资料细分为原始反射包开始,并把它当作地震层序和系统区。
这是在识别地震反射终止处(上超、下超、截断、顶超和假截断)基础上进行的。
利用地震相分析(对地震反射参数如几何形态、连续性、振幅、频率和层速度的描述和地质解释)把地层和系统区再细分为地震相单元,这有助于环境背景、沉积过程和岩性预测的解释(Vail ,1987)。
可以在一定范围上(时间和空间)做出观察报告和结论,但是层序地层模型一般在分区和局部水平上进行整合。
地震属性在地震不连续性、频率、振幅和层速度特性上的测量已经存在许多年了,但是这些传统推导并没有把大尺度构建模型图1 用来说明几何属性和伪Wheeler 显示的Vail 的种子系统区的合成图。
(Vail ,1987)垂直轴是ms ,水平轴是道集。
图2 图1的放大,剖面上有大幅下降的倾角场。
几何信息限定在倾角场上,正如所示的发散、汇聚和平行区。
体现到层序地层上来。
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把地震资料放置在局部尺度上(单道到3-9图3 薄层属性突出了反射终端(如,上超、下超),在时间和空间上直接描述了反射区。
系统区和系统区要素可以进行解释。
HST 为高水位系统域,TST 为海侵的系统域,LST 为低水位系统域。
道,使计算上比较直接)。
作为对比,与层序地层学相关的地震几何特性包括外部形态和反射几何形态;(例如 Mitchum 等人,1977),做了大量努力得到如地震属性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层序地层格架建立与地震属性分析
发表时间:2015-02-05T15:29:16.397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14年第12期下供稿作者:金沙[导读] 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质工程专业金沙摘要:层序地层学理论在三维地震精细解释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的基础上利用各种新的地震属性技术进一步验证并划分地震层序及准层序组、进一步认识各体系域相对应的沉积相带的演化过程,从而实现目标岩性体形态的精细雕刻,以此达到层序控制下的精细储层预测。
本文以东营凹陷某井区沙三中浊积岩为例来探讨一下在层序约束下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研究。
关键词:层序地层格架;精细解释;地震属性分析;储层预测为适应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需要,各项新的地球物理技术不断涌现,目前的地震属性技术主要包括相干数据体、地震属性体、地震相分类、谱分解、正演模型制作和波阻抗反演等技术。
从层序地层学理论出发,在建立等时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在某一个准层序组或一个沉积旋回内开展层序地层学与地震综合解释技术应用研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更加精细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从而实现对储层的精细预测。
某井区位于东营凹陷东部,在沙三中期为断陷活动鼎盛期,目的层段内发育大规模三角洲及浊积岩沉积体系;浊积岩砂岩具有厚度变化大、面积小、横向变化快等特点;地层岩性主要是以厚层块状灰色的湖相暗色泥岩为主,夹多套的细砂岩、粉砂岩及薄层灰质泥岩、灰质砂岩等,地层厚度400~1100m;地震特征主要表现为明显的S型前积反射结构。
通过目前勘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储层的地震识别难度较大,浊积体期次和边界难以准确描述。
原始地震剖面上同相轴的连续性并不能代表岩性的必然连续,所以单纯的根据周围已知井追踪并描述砂体,已经不能满足精细储层预测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在建立的等时格架约束下开展地震属性技术研究,从而实现储层的精细描述。
1层序地层格架建立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同时考虑界面性质、类型和级别、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根据地震反射及测井响应特征,对研究区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
将沙三中亚段地震反射层划分为7个四级地震层序,分别对应钻井层序划分的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分析认为,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于7个砂组。
该区沙三中亚段发育的多期三角洲及浊积岩储层,物源来自东营三角洲,储层较发育、分布较广,为本区的主要含油层系。
通过测井旋回划分及体系域划分,层序界面以水进面为界进行层序划分,因此识别的等时界面为泥岩环境下的地震反映。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可以以四级等时界面的顶底界面为参考层分别开取时窗,不会影响宏观预测结果,通过开不同时窗进行实验分析,结论与分析结果相吻合。
2层序约束下的地震属性分析及应用效果
2.1砂体地震响应模式建立
结合地震剖面与钻井、测井资料,在等时格架控制下设计了二维连井线地质模型来模拟实际地震响应特征。
从正演模型看,浊积岩砂体其地震响应为中弱振幅、中高频率,眼球状或透镜状反射特征;然后通过井震标定,分析砂体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关系,认为该区砂体的发育程度与地震、频率、相位连续性等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通常中低频中弱振幅中等连续的地震相是砂体比较发育的反应,而低频强振幅连续的地震相往往反映的是泥岩或灰质泥岩的反射,砂体不发育。
通过去灰去砂实验统计分析,认为平均振幅在1000-3000之间、频率在35-43Hz之间为砂岩的有效值。
在等时格架控制下,建立了砂体与地震响应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以前三角洲亚相中的浊积岩作为砂体分布规律预测的约束条件,在地震属性分析时应选取与振幅和频率类(中弱振幅、中高频率)相关的属性进行分析。
2.2地震属性分析及应用效果
2.2.1地震属性体
地震属性参数种类众多,结合本区的具体条件,根据砂体的地震响应特征,对各个中期旋回层序提取了振幅类、频率类属性,根据层序间的相关程度最终选取了均方根振幅、瞬时频率、弧长属性等属性组成,再结合区内已钻井在层序内的录井、测井参数参与属性分析流程,使得储层的平面展布更有规律性。
沿顶底界面开时窗后的弧线长度属性平面图中-弱振幅值区呈带状及团状展布,与实钻井6砂组砂体的厚砂区十分吻合。
该区6砂组发育物源来自东南方向的前三角洲和来自南部的一条水道,由此可推断该砂体具有水下分流河道的沉积分布特点,带状为水道,团状为前三角洲浊积体沉积。
2.2.2地震沉积学分析
地震沉积学主要是利用地震资料的平面特征而不是垂向特征来提供与地貌学和沉积模型相关的地震属性模式的高分辨率图像。
在与地质年代等价的地震参考同相轴之间按比例地进行切片,可以部分克服时间切片和沿层切片的缺点,因此,简化了沉积特征在等时沉积面上的地震映射。
而地震相波形属性分析原理是通过地震道波形变化综合反映地震信号各种属性参数的变化,所以该属性具有“综合性”。
因此通过wheeler域转换后得到的地震相波形属性分析更符合地质规律。
沿具有地质意义的等时界面的顶底开取时窗进行地震相波形分类。
可以看出东南部砂体为扇状分布,与地震属性分析结果一致。
通过地震沉积学的研究,可以看出:①运用地层切片技术,划分了沉积相带,地质现象明显;②中弱振幅区且呈团状分布的地方为储层发育区,与常规地震属性分析结果吻合。
2.2.3谱分解技术
谱分解技术是一项基于频率域的储层解释技术,在进行薄储层和地质体的非连续性检测方面具有高清晰成像的技术特点。
在等时格架内,完成了40Hz谱分解属性图,见图3。
结合地震相、沉积相,从图上可以得出,在该区内发育的浊积岩砂体边界特征清晰,落实了该砂组砂体的确切的分布范围及边界。
通过属性优化,结合测井统计的砂体厚度,利用Geoframe提供的LPM地质统计包得到了6砂组的砂体厚度图(图1),分析认为与实钻井结果吻合较好。
3结束语
基于层序地层约束的地震属性技术应用及储层预测方法在某井区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利用东营凹陷沙三中浊积岩在层序格架下的沉积特点,从建立属性与地质体的地震响应模式出发,通过研究地震相、频谱特征对浊积岩砂体进行了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构造复杂、钻井稀少的地区开展储层预测提供了较为可靠的预测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希源,李思田.等.陆相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2]李秀鹏,曾洪流等.地震沉积学在识别三角洲沉积体系中的应用.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5(6):62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