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山悠久的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山悠久的历史

一、自古人烟稀少的“北大荒”

密山是一片美丽神奇而古老的土地,是人们印象中的亘古偏远之地“北大荒”。其实,早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密山人经历了早期的渔猎艰辛和部落繁荣以及民族的融合,为中华多民族形成的伟大国家建立做出了贡献。新开流古墓葬的发现,见证了肃慎先民生产生活及远古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文明的蕴育。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商、周时期,“肃慎与西周来往频繁”,肃慎居“不威山(长白山)北(老爷岭及完达山)”、“东滨大海(日本海)”。这里的先民虽地处蛮荒之地,却与中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进步的脚印,完成了他们向文明时代跨跃的伟大进程。唐初,设“拂涅固地为东平府”(《新唐书·渤海传》),先民经常去唐朝贡。明代,密山一带为东海女真,他们对明朝十分顺从,从不违抗。

(一)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活动——新开流遗址

1.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址

在烟波浩瀚的兴凯湖北侧大、小兴凯湖之间的湖岗上,黑龙江省考古队于1972年夏季在此新开流东1.5公里处,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同年秋季进行考古挖掘。该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80米;面积2.4万平方米。挖掘发现27座古墓葬和鱼窖,出土陶器、石器、骨器2 000余件。陶器为夹砂褐陶烧制,饰有鱼鳞纹、鱼网纹,还出土若干件陶塑神像;骨器中以骨雕海东青猎鹰头像为代表,并有骨制渔钩、渔叉、渔镖、渔卡子、匕首等器物。据对5号墓人骨进行放射性碳14的年代检测,认定该遗址年代是前6080±130年,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1981年1月27日,该遗址被列入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序列,定名为“新开流文化遗址”。在墓葬考古中发现,形式上分为单身葬、二次葬、屈肢葬等,在单身葬墓穴中有着大量陪葬石、玉、骨、陶等器物,可见远古时期先民已产生了地位上的差别。经考古后学术界认为:此处是肃慎先民的文化遗址,新开流遗址。

2.蕴育着古代文明的渔猎经济

密山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从旧石器时代文化基础上发展形成,迄今并未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而中晚期遗存则有所发现。密山向北100公里处从南山遗址(宝清县境内),距今约7 500年;兴凯湖新开流遗址,距今约6 000多年。新石器时代,密山地区渔猎文化和农牧业文化均有着显著发展。

(1)猎鹰“海东青”昭示渔猎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密山新开流遗址1972年出土骨雕鹰头“海东青”,证明了远古人类渔猎经济状况与发展进步。猎鹰是北方远古人类射猎、捕鱼、放牧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他们豢养的珍禽。鹰是勇敢、力量和远见卓识的象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位置崇高(精神图腾);人们不但在精神文化生活中欣赏它,而且在生产活动中依靠并需要它;所以,密山先民便用雕刻这种艺术手段把它们表现出来并珍藏。猎鹰“海东青”就是后来文献记载中的“隼”、“海青”或“海东青”,这反映出密山先民对猎鹰在生产生活中的依赖和在精神上的崇拜。

(2)文明起源的见证。密山新开流遗址中出土文物,为当地古人类的文明起源起到重要见证作用。

石镞,琢制精致,为远古人类射猎重要工具。骨制渔镖,远古渔民捕鱼工具。夹砂陶罐上饰网纹、鱼鳞纹,均为原始渔业在原始艺术上的反映。出土之岫玉制成器,经考古鉴定无生产上实用价值,只作为祭祀用礼器或饰物。反映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社会已有分工,有了专制玉器匠人和作坊,证明了社会分工的进步和社会的等级分化。纵观世界文明史,黄河文明、希腊文明、玛雅文明等无一不是以农业经济和文化发展而形成之农业文明;而密山地区新石器时代发达的渔猎经济和文化,证明了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问题,即渔猎经济和文化见证了文明之起源,亦能够蕴育古代文明。

(二)明代以前的密山为真人乐园

泱泱中华系多民族国家,仅黑龙江省就有少数民族10多个。按民族系统分类,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锡伯等属于通古斯系统,是历史上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清系统之后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北抚山戎、发、息慎”。息慎即肃慎。“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方大国也”。周朝已把肃慎居地视为自己北方疆土,并申明“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密山地区是古代肃慎先民活动区域。两汉时期肃慎改称挹娄,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北齐时期(536年)勿吉改称靺鞨,后唐元成年(926年)靺鞨改称女真。明代,密山域内居民为东海女真(野人女真)。

汉、南北朝时期,挹娄东滨大海,在老爷岭、完达山之间和兴凯湖畔均有活动。经济生活是原始农业与畜牧业并存的,《后汉书·东夷传·挹娄》记载“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又善射,发触入人目。张四尺,力如弩。矢用木苦,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卒不能服”。在密山市北100余公里的宝清县和友谊县接壤处发现挹娄旧城与七星祭坛,将挹娄聚居城郭比渤海上京与金上京向前提早了500年和800年;此发现反映出挹娄最先走向礼制森严的国家阶段,正是这一大的民族系统,创建了古挹娄国、渤海、金朝和清朝,实现了民族系统历史上的四次飞跃,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

唐代,密山地界为靺鞨渤海国东平府所辖,在自己固有生产力基础上,汲取其它民族先进生产技术与经验,使农业、手工业、贸易、交通等均有长足发展。后唐靺鞨改称女真,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败辽建金称帝;1234年,金朝被蒙古汗国所灭。元初,密山女真人仍以游牧游猎为生,“各仍旧俗,无市井城郭,逐水草为居,以射猎为业”。明代,活动在密山一带先民为野人女真(又称东海女真),他们不树五谷,不种蔬菜,身穿皮衣,头戴皮壳帽,男子光头,女人打缝垂戴桦皮筒,过着无忧无虑的游猎生活。

(三)明前密山的设置

自汉代开始,黑龙江地区就已经设置,西部地区归玄郡管辖,密山归东部地区真番郡管辖。唐初,万岁迪无元年(696年),靺鞨人首领拒绝朝廷册封,率众东渡辽河返回故里。途中首领之子大祚荣带领众人击败朝廷将领李楷固率领之追兵(靺鞨首领已死),于圣历元年(698年)来到太白山(长白山)东北奥娄河(牡丹江)一带筑城定居(今吉林敦化敖东城,亦称“旧国”),大祚荣自立为震(亦作振)国王,仍称靺鞨。开元元年(713年),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