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信者熟悉度在伴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作用时的影响

合集下载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导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希望,其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其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外向、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而内向、消极的人则相对较难建立起稳固的人际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虚伪、自私的人则会导致他人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 社会背景大学生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其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在对待他人的信任和信任感上可能存在着差异。

在家庭和社会文化中,是否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人际信任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3. 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同学、室友、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信任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建立和巩固,而破裂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际信任受到冲击和挑战。

4. 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人际信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对他人的审美和期待等,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形成,而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人际信任的破裂和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乐观开朗、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等。

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的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加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背景的引导和培养,提供必要的教育和资源支持。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信任观念和态度,使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中都能够获得健康的人际信任感。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指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的一种信任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人际信任对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是非常有必要的。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之一是个体特征。

每个人的性格特征、人格特点、态度和价值观等个体因素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信任他人,乐于相信他人的善意,而有些人则对他人持怀疑态度,很难建立起信任关系。

了解个体特征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是分析其影响因素的重要一环。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之一。

社会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校园环境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

家庭环境的稳定与支持、父母对大学生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信任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校园环境的友善与和谐、师生关系的互信以及同学间的相互信任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积极的影响。

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道德价值观念、守信观念以及社会公德心等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个人经历和人际交往经验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个人经历,包括成功与失败、受骗与欺骗等,会对人的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人在过去的经历中屡次受骗和欺骗,可能会导致他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下降,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

而人际交往经验则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交往中积累的,当一个人在过去的人际交往中积累了良好的人际信任经验时,他将更加容易建立起信任关系。

针对以上影响因素,可以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

对于个体特征的干预,可以通过培养大学生的自信心、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良好的人格特质来提升他们的人际信任。

对于社会环境的干预,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和加强社会文化的教育等措施来营造一个良好的人际信任环境。

对于个人经历和人际交往经验的干预,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培训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增加他们与他人建立信任的成功率。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个体特征、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和人际交往经验都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近年来,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信任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年龄较小但接触到大量的信息。

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价值观的多样化,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日益复杂。

有的大学生对他人持有较高的信任度,能够建立稳固的友情和合作关系;而有的则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对待人际关系较为冷漠。

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到他们在人际信任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和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供依据。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

人际信任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点、家庭教育、社会经验等。

个人特点包括性格、情绪稳定性、自尊心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个体对他人的信任态度和行为;家庭教育是人际信任形成的重要基础,家庭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信任意识和能力起着重要作用;社会经验则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通过与他人的接触和交流,个体逐渐形成了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对于了解大学生的信任行为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可以为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和信任水平提供参考。

通过了解大学生的信任行为和影响因素,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教育措施,帮助大学生建立稳固的友情和合作关系,提高大学生的信任水平。

这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阶段的人群来说,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任度低、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工作及日常生活,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他人的信任要求相对较高,提倡“以诚待人、以信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这种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

2. 个人心理因素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因素对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其对别人的信任程度。

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期望也会影响其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一些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都可能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或者使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态度。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同学朋友关系、学校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学校氛围不够团结和睦,都会降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而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则会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增加和不同人群的接触,逐渐培养自己的人际信任之心。

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社交能力,这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信任度。

2.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大学生应当通过自我认知,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程度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可以通过调查来了解。

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大学生人际信任的调查,共有500名大学生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5%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人持有高度的信任,而有45%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人持有中等程度的信任,还有30%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人持有低度的信任。

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

我们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的原因。

社交媒体的普及和过度使用是一个重要因素。

大学生大量的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而不是与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互动。

这导致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减少,难以建立深层次的信任。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假象和不信任。

这使得大学生更加谨慎对待他人,并对他人持有怀疑态度。

家庭教育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家庭环境中缺乏信任和亲密关系,导致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缺乏信任基础。

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应意识到社交媒体的使用只是一种工具,而不是取代真实人际交往的方式。

他们应该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并积极参与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大学生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会相信他人,并给予他人一定的信任。

他们可以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和志愿者工作来培养亲密关系和信任感。

家庭教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应该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信任感和亲密关系,为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普遍较低,但我们可以通过减少社交媒体的使用、保持开放心态以及家庭教育的改善来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引言人际信任是社会交往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是一项关键的能力。

本文旨在调查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调查方法和过程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回收率为79.6%。

问卷包括了个人基本情况、人际关系满意度以及人际信任感的量表。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人际信任感整体较为薄弱。

有58.3%的大学生表示对陌生人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只有41.7%的大学生能够较为自然地与他人交流和建立信任关系。

这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2. 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本调查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1)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指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问卷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与人际信任感密切相关,自尊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

性格外向的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也更高。

(2)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着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感受到社会支持时,更愿意去信任他人,同时也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

(3)互动因素互动因素是指大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的方式和频率。

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参与集体活动和团队合作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更具信心。

通过积极参与互动,大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人际信任感。

三、影响因素分析以上分析结果可知,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互动因素对大学生人际信任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之间也存在内在的联系。

个人因素是影响人际信任的基础,大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尊和外向的性格特点。

而社会因素则提供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社会支持对于大学生信任他人的积极引导是至关重要的。

互动因素通过具体的实践和互动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感,同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机会。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与解决策略

大学生人际信任危机的表现与解决策略

价值观与信仰
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信仰正处于形成和稳定期 ,对人际信任的态度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影响因素及后果
影响因素
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如家庭关系紧张、社会负面新闻、个人 经历等。
后果
人际信任危机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学习和生活质量;同时,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 紧张、社交障碍等,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自我保护
在人际交往中过于谨慎,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因此采取防 御性的沟通方式。
负面解读
对他人的言行进行负面解读,将他人的好意视为别有用心,从而加 剧了人际信任危机。
缺乏真诚
在沟通中不愿意展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导致他人难以了解和 理解自己,进而影响了人际信任的建立。
04
教育环境及家庭因素影响探究
和支持。
信任缺失
02
友谊关系中缺乏信任,使得大学生难以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
感受和经历。
友谊短暂
03
由于缺乏信任和深度交流,大学生之间的友谊往往难以持久。
团队合作困难
协作不畅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往往表现出 协作不畅,无法有效地共同完成
任务。
信任危机
团队成员之间缺乏信任,导致团队 合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人们面 临的生活压力、竞争压力等逐渐增大 ,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逐渐降低 ,进而引发人际信任危机。
大学生群体特点
年龄与心理特征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阶段, 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 理能力有限。
社交环境与需求
大学生社交环境相对封闭,主要集中在校园 内,对社交的需求强烈,但缺乏足够的社交 经验和技巧。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作者:李红郭安安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8期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是一个受多重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群体,虽远离社会的复杂环境,却又生活在以学校为单位的小社会中。

近些年来,随着大学生群体发生犯罪、自杀等负能量事件频率明显增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成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究竟大学生目前的人际信任状况如何,有哪些因素作用其上,要怎样改善不好的状况?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4-0190-02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疆域的辽阔、民族的众多、习俗方言的差异、贫富差距过大等都是影响中国社会状况的重要因素。

社会状况的复杂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人际信任状况。

关于中国社会人际信任状况的分析,不少学者采用理论分析或实证研究的方法抒发自己的观点。

韦伯、福山等认为,中国是一个低信任度的国家;王雪飞等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有较低信任水平;刘爱玉、刘明利、程胜利分别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进行调查,均发现他们具有低信任水平[1]。

一、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针对现今中国社会人际信任程度普遍低的状况,着眼于在校大学生,对其人际状况进行深入分析,化大为小。

大学生是我国的人才储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更是民族复兴的积极力量。

研究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拓宽了社会学、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研究的主题,为我国的社会信任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路。

其次,研究大学生人际信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也为研究大学生人格差异提供了新视角。

以往的人格研究大多从个性差异和认知方面两个维度出发,忽视了人际信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2]。

(二)实践意义本次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程度的调查不仅旨在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也是从侧面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政策的实施是否能够为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起到有效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使社会与学校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从而起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能维护社会的稳定;最后,也为高校开展思想教育活动提供了新主题与思路。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引言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是指一个人相信他人会按照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去行事。

在大学生群体中,人际信任对于建立友谊、合作和提升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并探讨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因素。

一、调查方法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进行调查。

问卷设计包括了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信任的对象、以及信任行为的具体表现等内容。

问卷对象为不同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涵盖了不同群体的个体特征。

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将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测量和分析。

二、调查结果分析1.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普遍较高。

超过75%的大学生表示相信他人会按照共同的利益和价值观去行事,且大多数人表示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经验。

这表明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人际信任水平,愿意与他人建立互信的良好关系。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元化,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普及等因素影响了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信任。

大学生可能会通过虚拟社交平台与他人交往,这种非面对面的交往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个人价值观因素个人的价值观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信任程度与其个人的价值观相关性较大。

如果一个人在个人利益、成功和荣誉上取得较大的满足感,他很可能会对他人持有较高的信任程度。

(3)经济因素经济因素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前社会的竞争压力较大,就业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

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自身经济状况不佳而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因为他们认为他人更有可能对自己构成威胁。

三、结论与启示通过本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人际信任水平,愿意与他人建立互信的良好关系。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聚焦教育JUJIAOJIAOYU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査及影响因素分析吴志雄1駱祥添2(1.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肇庆526000;2.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人际信任是Rotter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及书面或口头陈述的可靠 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

大学阶段是人际信任发展、形成的重要阶段,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对其合作精神、共处意识以及和谐人际关 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笔者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情况的调查,了解其人际信任的现状,并探讨影响的相关因素,旨在帮助他们 了解人际信任的情况,进而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水平,也为高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人际信任;心理健康;大学生笔者考察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基本情况,探讨了影响因素。

其 表1各变量人际信任情况使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对2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用Sp SS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调查发现,医学生人际信任偏低,各变量差异均不显著。

人际信任得分总分上女大学生高于男大学生,农村高于城镇,非独生子女大学生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高年级学生人际信任普遍高于低年级学生。

由此可见大学生人际信任偏低,应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自我意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际信任度的提高。

一、 大学生人际信任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在校大学生250 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査,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20份,回收率为88%。

其中男生108人,女生112人;生源地为城镇的86人,为农村的134人;独生子女51人,非独生子女169人;大一39人,大二68人,大三56人,大四57人。

2.研究方法。

人际信任量表(ITS堤由美国心理学家RotterLB编 制,有较好的信效度。

该量表共25道题,2个维度,分别是普遍信任和特殊信任,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_125分(信赖程度最高)。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可信度和守信度的信任感。

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人际信任对于建立良好的社交网络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从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和干预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个人人格特质:个人人格特质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情况下,具有乐观、开朗、谦逊、诚实、善良等人格特质的大学生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

同时,如果一个人有自私、狭隘、偏执、心理不健康等不良的个人人格特质,那么他的人际信任就会遭到打击。

一项研究表明,具有较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更高,这是由于这些大学生具有更强的信心和自我价值感。

另外,大学生的年龄、性别、民族等身份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2. 经历和过去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经历和过去的人际关系也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过去的人际关系中受到了伤害或背叛,那么他就会对他人产生更多的猜疑和不信任。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积极的人际关系背景和亲密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际信任。

3.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其人际信任。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于人际信任的理解和定义都不同。

在某些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际信任可能更看重个人的高度诚信和稳定性;而在其他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人际信任可能更看重家庭和社会的信任关系。

1. 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加入社团组织等方式扩大他们的社交圈子,并在这些关系中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关系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人,提高对他人的信任感。

2. 提高大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应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自信心。

这样有益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和建立长期的良好关系。

3.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技巧,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交往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的基础,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我们进行了一项实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仅有4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信任自己的室友,而仅有3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信任自己的同学。

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整体较低。

在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方面,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 家庭教养: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家庭教养对其人际信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家庭氛围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养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信任感和信任他人的能力。

2. 学校环境:学校是大学生交际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学校的文化气氛、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课程设置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3. 个人经历:大学生的个人经历也会对其人际信任产生一定影响。

曾经受到过欺骗或背叛的大学生,往往对他人的信任水平较低。

在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措施方面,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2. 建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信任教育,提供适当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培养人际信任感。

3. 培养个人的信任意识:大学生应该通过自我学习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信任意识。

大学生可以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信任水平。

熟悉度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实验研究报告

熟悉度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实验研究报告

熟悉度对人际吸引影响的实验研究报告一、实验目的人们的交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不同的情境下的交往常常是不一样的。

这种情境因素作为人际关系的载体,反映了人际关系的结构和性质,对人际吸引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中,熟悉度这个因素尤为重要,到底熟悉度对人际吸引有何影响,这是本次实验的目的。

二、实验假设熟悉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毫无疑问是很大的。

我们大胆假设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人们会越来越喜欢某事物,对于人际吸引而言,也能由浅入深,喜爱程度增加。

三、理论基础从心理学家对人际吸引的研究来看,决定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很多。

总结社会心理学家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和互补等。

其中,情境因素就包括熟悉度与现代居住环境等。

四、实验准备1.由一名小组成员主持实验。

2.随机选择了20名大学生,10男10女,作为被试。

3.在百度图片搜索上收集了50张展示他人的面部的照片,50张图片包含了男性、女性、小孩以及老人,每幅图片所呈现的表情不尽相同。

将所有照片编号并制作成幻灯片,共制作了113张幻灯片。

4.选择一间教室,播放幻灯片。

五、变量分析在这个实验当中,用50张照片所制作的113张幻灯片中,我们控制图片呈现的次数,按照1次、2次、5次、10次和25次的标准,把编号为14、50、22、43、27、37的图片重复呈现2次,把编号为2、9、31的图片重复呈现5次,把编号为6、44的图片重复呈现10次,把编号为17的图片重复呈现25次,其余的图片只出现一次。

此外,每幅图片呈现的时间均为5秒钟。

六、实验操作步骤1.由主试说明实验的步骤,大屏幕依次放出图片,每幅图片都有自己的编号,被试需要认真观察图片并给所有出现的图片打分,分值共有五个等级:1、2、3、4、5,分数越高表明喜爱程度越高。

2.实验开始,大屏幕随机播放出被编号的图片,每幅图片出现的时间都为5秒钟,被试认真记录自己心中所喜爱的图片。

3.幻灯片放映结束,由主试收集所有被试的打分记录,并统计出每张图片所得的平均分,并分析实验结果。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留守大学生是指那些在家庭常住地与父母分离,一个或两个父母在异地工作,由其他成员照顾的大学生。

这种家庭状况使得留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特定的情绪易感性。

留守经历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

由于长期分离,留守大学生常常感到与家人和朋友的疏远,无法打开心扉与他人交流。

这种孤独感使得留守大学生对待人际交往更加谨慎,更加担心被他人伤害。

这样的情绪易感性会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度警惕,难以融入群体,与他人产生深入的连接。

留守经历还会增加大学生的依赖感。

由于长期依赖其他人(例如其他家庭成员)的照顾,留守大学生对于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产生了强烈的依赖需求。

这种依赖感使得留守大学生对他人的期待较高,对他人的行为有着较高的情绪反应。

当有人未能满足他们的期待时,他们容易感到失望和受伤。

这种依赖感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过度敏感,很容易陷入情绪波动和冲突中。

留守经历也会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同。

长期分离让留守大学生对于家庭和文化的认同感产生一定的动摇。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不属于一个团体,或是感到不知道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

“谁是我?”和“我在哪里属于?”等问题可能会困扰留守大学生的内心。

这种自我认同的困惑会影响他们与他人建立联系和发展亲密关系。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情绪易感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留守大学生常常感到孤独、依赖和自我认同的困惑,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情绪易感性。

了解这一点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支持和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非常重要。

教育机构、家庭和社区可以共同努力,为留守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积极应对情绪易感性,促进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研究引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在这个阶段面临着许多情感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恋爱、友情、家庭关系等方面。

然而,这些情感问题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处于成长阶段的群体,他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情感问题。

其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恋爱问题。

大学生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常常会面临到拒绝、失恋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友情和家庭关系也是大学生情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友情的背叛、家庭关系的矛盾等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困扰。

第二部分: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大学生的情感问题会对他们的人际信任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在经历情感问题后可能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

他们可能会认为别人都会背叛自己,从而导致对他人的信任度降低。

其次,情感问题也可能让大学生变得封闭和孤独,他们不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情感问题,从而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减少,进一步降低了人际信任。

最后,情感问题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自信的情绪,这也会影响他们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

第三部分:解决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的方法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

首先,大学生应该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

通过与专业人士的交流,他们可以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从而解决情感问题,恢复对他人的信任。

其次,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通过与不同的人交往,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人,从而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

此外,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心理辅导课程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情感问题,并建立起健康的人际关系。

结论:大学生情感问题对人际信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情感问题,如恋爱、友情和家庭关系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使他们变得封闭和孤独,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自信的情绪。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引言:在大学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人际信任是构建健康人际关系的基础,但是人际关系中的人际距离会对信任产生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并着重介绍了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

一、人际距离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1.1 熟悉程度与人际信任人际信任重要程度与熟悉程度相关。

对于大学生而言,与陌生人相比,与熟悉的同学或朋友建立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建立信任。

在日常交往中,人们通过观察和互动逐渐了解对方的行为、价值观和动机,从而形成信任的基础。

1.2 亲密程度与人际信任人际信任与亲密程度也紧密相关。

亲密关系意味着更多的分享、支持和真实性,因此亲密的人际关系更易建立信任。

在大学生活中,他们与室友、恋人和亲密朋友之间的信任通常比与普通同学之间的信任更强。

这是因为亲密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感知和经验,减少了不确定性,增加了信任感。

二、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2.1 什么是依恋回避依恋回避是一种依恋风格,指个体在建立或维持亲密关系时常常避免接近和表达感情。

回避型依恋者往往抵制他人的接近并拒绝依靠他人。

大学生期间,他们可能遭遇了伤害或失望,导致选择回避式依恋方式,对人际关系保持距离。

2.2 依恋回避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回避者在人际关系中通过维持较远的人际距离来保护自己,这导致他们难以建立和维持信任。

由于回避他人的接近,他们无法体验到亲密关系带来的支持和安全感,从而疏远他人。

长期以往,依恋回避者容易形成对他人的怀疑和不信任。

2.3 依恋回避在人际距离与人际信任之间的中介作用依恋回避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影响着人际距离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

人际距离通过依恋回避的中介作用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依恋回避者的人际距离较大,难以建立亲密关系,从而导致信任水平较低。

因此,依恋回避在人际距离和人际信任之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留守经历大学生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群体。

他们在家乡长大,父母在外打拼,自己则选择在外地求学,经历了独自承受孤独、思乡情绪的煎熬。

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的陪伴和温暖,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情感的渴求与依赖。

他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更为迫切,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关爱。

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敏感性,对于他人的态度和言行容易产生过分解读,导致情绪波动较大。

由于留守经历大学生在家乡长大的经历,他们在社交方面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不安全感和缺乏自信心的倾向。

在家乡的留守经历可能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内向、胆怯,甚至缺乏自我表达和自信心。

这种反应可能源自于对家庭关系的不适应,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在外地的求学过程中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际关系,没有得到足够的社交锻炼和成长经验。

留守经历大学生可能会表现出一种依赖性的倾向,更加需要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关心。

他们可能会对于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希望借此来填补家庭和内心的空虚。

这种依赖性可能会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种过分追求亲密关系的倾向,可能产生不健康的依赖关系,甚至导致精神上的伤害。

留守经历大学生可能会对人际交往产生一种疏离感和隔阂感。

他们在外地求学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异乡的环境和他人的交往产生了一种不安全感,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对他人的防备和疏离的态度。

这种疏离感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不够真诚和热情,难以真正融入到他人的圈子和关系网络中。

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产生了一系列深远的影响。

他们往往表现出一种对情感的渴求与依赖,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表现出一种依赖性的倾向,以及产生一种疏离感和隔阂感。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和理解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心,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走出心理困境,健康成长。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056-2019年第3期(总第151期)摘 要:人的一生中要与不同的人接触,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亲密程度的关系。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基础的关键时刻,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是极为重要又具备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理论依据中图分类号:G444文章编号:2095-624X(2019)03-0056-02一、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由因为亲密而相信的模式变成了因为利益相近或者价值观念、世界观念、人生观念相似而相信的模式。

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一部分社会问题。

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进步也提供了帮助。

本文从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个人因素角度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伴随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的问题。

二、人际信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1.人际信任的含义人际信任,顾名思义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群体的信任。

按层面来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愿,是一种行为,是双方对彼此的相信程度;第二个层次认为一个人对对方信任并对对方持有积极的态度,以及相信对方,愿意为对方做出一些事情方叫信任;第三个层次认为信任是一种风险状况,具体应该在两种难以选择的困境中作出选择,这样的程度叫作信任。

从普遍意义来讲,这里我们所研究的是第一层次的信任,又叫一般信任[1]。

2.人际信任的理论依据关于人际信任,不同的学者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有预测理论、意图理论、能力理论三个种类。

(1)预测理论认为交往双方在交往了一定时间之后都掌握了彼此的一些习性、做事习惯和风格,一方便可通过对另一方以往的了解,预测对方下一步的行为动作,当被预测者与之前的行为高度吻合的时候,双方之间的信任就更容易深化。

(2)意图理论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动作行为的意图进行观察研究,确定对方的意图是否自己可以接受,这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经历,或者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两者之间的共同经历越多,或者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越高,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就越高。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留守经历大学生情绪易感性对人际交往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家远行,留学求学、工作转移等原因使得许多大学生也成为了留守人群中的一员。

留守经历的不同对不同大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其中之一便是情绪易感性的增强,这种情绪问题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各种影响。

一般来说,情绪易感性增强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比较敏感、易怒、易冲动等特点,这些特点会对他们的人际交往产生多种影响。

首先,在与同学朋友的交往中,大学生的敏感性可能会导致他们对于他人的言行举止过于敏感,甚至会对于一些无意义的细节产生过度反应。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朋友可能会觉得与他们相处很累,并逐渐疏远他们。

其次,易怒易冲动也会使得大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得显得比较难以接受,比如说,在与别人发生小矛盾或不满的时候,大学生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第三,易感情绪还可能导致大学生在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抵触情绪或戒备心理,更加成为孤独者。

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而避开与他人的交往,从而错失了许多交友机会。

然而,情绪易感性增强的大学生也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特点。

首先,这种情况下的大学生更加重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容易与他人建立起真诚的友谊。

其次,他们的情绪波动也会使得他们比较容易被别人感染、理解和关注,从而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

最后,他们的情绪易感性也会使得他们比较懂得关爱、关心他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深刻地体验过情感的波动和需要支持的感受,因此更加能够体察他人的需要。

因此,对于大学生而言,情绪易感性的增强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

在掌握了适当的情绪管理技巧后,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通过交往来调节自己的情绪,提升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信者熟悉度在伴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作用时的影响
摘要该文对受信任者的熟悉度在伴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
任作用时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伴随情绪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存在显著作用;②伴随情绪和对信任目标的熟悉度之间存在相互作用;③在陌生人条件下情绪条件对大学生的信任评价有显著的影响;④在熟悉的关系状态下情绪条件对信任评价影响不显著;⑤积极情绪条件下的信任判断要比在中性情绪条件下的信任判断要显著的高。

关键词受信者熟悉度伴随情绪人际信任
1 引言
大学生个人生活范围比以往有了进一步扩大,除了接受学校和家庭的主导教育之外,还要接触并适应社会,进行社会交往并形成自己的社会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对人性的态度往往以人际信任程度表现出来。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信任量表及其分量表上的平均得分均低于理论水平,而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大学生的社会信任度极低,表现在团队协作精神缺乏、人际交往中自我封闭、很难与他人沟通、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等。

然而,个人如果缺乏起码的信任感,对一切事物都有所怀疑,做事难免就会谨慎过度,久而久之便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焦虑不安之中,形成心理亚健康,对自己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

因此,对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就变得意义重大。

以往有关人际信任影响因素的研究,无论是理论性还是实证性
的,在很大程度上都忽视了情绪状态这个因素在信任判断中的作用。

然而,事实上很多重要的信任决策都是在丰富的情感背景中做出的。

一方面,信任判断本身就是在丰富的情感背景中做出的;另外,进行信任判断之前已有的情绪,即伴随情绪(incidental emotion)总是会影响到个体的另一个不相关的决定或判断。

同时,有研究发现对受信者的熟悉程度对其作信任判断时存在显著的影响。

因此,本研究试图从实证的角度探究对受信者的熟悉度在伴随情绪对大学生人际信任产生影响的过程中的作用。

以期对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完善人际交往模式、提高心理健康程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工作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实验假设对受信任者的熟悉程度会影响伴随情绪和人际信任
两者间的关系。

实验目的之一,证明在陌生的的受信任者与熟悉的受信任者两种不同条件下情绪对人际信任的影响是不同的。

第二,证明愤怒、感恩和中性的情绪状态会对人际信任有不同的影响作用。

2.1被试
在陕西三所高校抽取181名在校生作为被试。

总共有175名被试完成了在实验情境中的调查。

其中男生73人、女生108人、平均年龄19岁(sd=1.10)。

另外,有6个无效调查。

实验中将被试随机的大概平均分派到12种情境中(每一种情境中被试的数量在14到17个之间)。

每一次调查安排2到20个被试在同时进行。

2.2实验设计
本实验是一个2(熟悉度)×2(顺序)×3(情绪)的实验设计,根据设计将被试随机的分配到十二个状态中。

本实验使用了两种熟悉度条件(陌生人、熟人)、三种不同的情绪条件(愤怒、感恩、中性)、两种顺序条件,一个顺序条件是情绪诱发前选择,即让被试在情绪诱发之前选择受信任者;另一个顺序条件是情绪诱发后选择,即让被试在完成情绪诱发之后选择受信任者。

也就是让被试在不同伴随情绪状态下对不同熟悉程度的对象进行信任判断。

这种处理可以使我们从伴随情绪对信任判断的影响中发现对受信者的熟
悉程度的影响作用。

2.3实验材料
(1)内容为包括多个人物的生活场景照片,用多媒体呈现;(2)情绪诱发问卷:第一页中要求列出令被试愤怒或感恩的三到五件事,第二页要求被试对令他最愤怒或最感恩的一件事进行详细描述;(3)信任问卷,采用大学生态度信任量表,本量表改编自johnson-george和swap(1982)的特定人际信任量表,改编的主要目的是使问卷的内容符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本研究所采用的信任量表包括10个项目,每项都采取7点评分,等级范围从1(完全同意)到7(完全不同意)。

这些项目包括的问题,比如:指定的这个人有多大可能会兑现承诺,送给你他答应过的礼物;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会偿还从你这儿借走的100元钱。

量表里的其它一些项目还测量了信任的意图,例如,被试会在多大程度上信任指定的受信
任人,让他帮忙把一个重要的邮件拿去邮寄。

这个信任量表的各项目之间是密切相关,该问卷的alpha=0.86。

用于在调查的最后一个阶段收集人口统计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关于被试与受信任者之间关系的详细情况的调查表。

2.4实验过程
首先要求被试完成直接书写任务,以诱发情绪。

本实验包括两个被试间的情绪条件,这个设计用来诱发愤怒和感恩两种情绪。

在情绪诱发完成之后,用多媒体向被试呈现实验材料中提到的人物照片,要求被试在照片的人物中自己指定一位,随后要求被试将选定的人物作为自己的受信任者。

接下来,要求被试针对指定的受信任者完成信任问卷,也就是让被试在伴随情绪状态下完成对一个陌生人的信任判断。

其次是进行启动操作,先让被试完成启动任务,就是回想一段他本人曾经感受到某种情绪(因某个人感到非常的愤怒或非常感激)的事件,以此完成情绪诱发。

之后的操作跟直接书写任务中的一致,先呈现照片,再指定受信任者,最后完成信任问卷。

在中性情绪条件下,要求被试详细描述刚刚离开的那个教室,细致到其他人都能根据描述完整的把它画出来,如此要求的目的在于保持在各种条件下的任务用时和性质是一致的。

在被试完成了以上调查之后,要求被试回答他们认为的这两项研究的意图是什么;并且询问他们是否认识照片中的人物。

2.5结果分析
首先检验顺序条件和人口统计变量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结果发现两者对信任判断均没有显著性的作用。

因此在随后的分析中从顺序条件中分离出了数据。

因为有3个陌生受信任者组的被试认识他的信任目标,因此我们在结论中没有采用他们的数据。

在方差分析中,用信任作为因变量,情绪状态和熟悉状态作为自变量,结果发现伴随情绪(f(2,163)=10.53,p﹤0.001)对信任目标的熟悉度(f(1,163)=99.61,p﹤0.001)的主要效应,发现伴随情绪和对信任目标的熟悉度之间存在相互作用(f(2,163)=10.18,p﹤0.001)。

因为情绪和信任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显著的,因此可以深入到两种熟悉程度条件下来分析数据,并分别检验每一种熟悉状态对情绪的影响力的作用。

从试验结果可以发现在陌生人关系状态下(f(2,82)=18.46,p﹤0.001)情绪条件对大学生的信任评价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在熟悉的关系状态下(f(2,87)=0.36,n.s.)情绪条件对信任评价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点支持了本实验最初的假设。

本文在图1描述了各种条件下的信任分数的均值。

尽管对熟悉的受信任者的高的平均信任分数可能会表现出天花板效应,但是对于愤怒和感恩的反应区分是基本一致的。

在陌生关系条件下,实验结果表现被试在愤怒状态下的信任判断比在感恩状态下(均数分别是4.43和5.76,t(55)=6.02,p﹤0.001)的信任判断及中性状态下(均数分别是4.43和5.05,t(54)=2.76,p﹤0.01)的信任判断要显著的低。

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被试在感恩条件下表现出的信任判断要比在中性条件下(t(55)=3.26,
p﹤0.01)表现出的的信任判断要显著的高。

3 结论
本实验在情绪条件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上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区分
条件,当受信任者是陌生人,伴随的的愤怒会降低信任评价而伴随的的感恩会增加信任评价。

然而,当受信任者是熟人,伴随的的情绪将不会对信任评价产生影响。

这一发现也支持了本研究关于情绪状态作为信任关系的重要信息的界定。

当相关的信息是有限的,个体在对一个陌生的人进行可信度判断时,结果可能取决于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

然而,当相关信息不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个平常的情境下对一个熟悉的受信任者进行可信任度的判断时,便不会取决于个体的情绪状态;取而代之,个体可能会采取原先形成的信任判断进行评价。

尽管在本实验发现情绪对熟悉的受信任者的信任判断没有影响,但非常有可能的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或在一种积极效价和消极效价混合的体验下,情绪也可能影响信任者对熟悉的受信任者的信任判断。

参考文献:
[1]井维华.青少年学生的人际信任度与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6,61-65
[2]郑信军.青少年学生人际信任问题调查[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63-66
[3]简佳等.人际信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j].国际精神病
学杂志,2007,02:122-125
[4]jones g.r.& george j m,the experience and evolution of trust:implications or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23, 531-546
作者简介:
白小薇(1978.3-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财经学院高职学院,心理学硕士,讲师,从事大学生情绪问题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