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近代史东大精神

合集下载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

东北大学13年复名历程东大沧桑变迁史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由张学良将军的父亲张作霖创设,校址在沈阳北陵附近(现为省政府、省军区等单位所在地)。

东北大学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因没有满足日本提出的在东北开矿、设厂、移民等无理要求,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在皇姑屯炸死。

张学良主政东北后,于1928年8月亲自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直至1937年1月。

其间,他把父亲留下的遗产差不多都捐出来,用于东北大学建设和高薪聘请教师及资助学生等。

到1930年,东北大学已有教授300名、学生3000名,拥有文、法、理、工、教育、农学6个学院24个专业,另外还有体育专修科,成为20世纪30年代国内学生最多、经费投入最多的大学,当时北京大学只有学生2000人,每年经费90万元(大洋),而东北大学每年经费高达160万元(大洋)。

1931年,“九•一八”一声炮响,东北随即沦陷,东大成为第一个流亡大学,先后迁校北平、开封、西安、四川三台。

抗战胜利后由四川三台迁回沈阳原校址,恢复了工学院、农学院。

内战爆发后,东大二次迁校至北平。

1946年2月,为了培育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大学,校址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并任命张学良将军的四弟张学思为校长。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2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大学委员会、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在北平东北各校学生处理办法的规定》,将东北大学解体,其中的工学院迁回沈阳称沈阳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与佳木斯东大合并。

1950年,以沈阳工学院为主,联合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组建东北工学院,成为冶金部直属院校。

全国解放后,佳木斯东大迁到长春,20世纪50年代院校改组后改称东北师范大学,至此,原东北大学名实皆亡。

恢复校名的首倡者明确提出恢复东大校名是在1980年,先后经过13年的艰苦努力。

始作俑者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的中坚力量就是早年毕业的东大校友。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政局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多了起来,人们的思想也比过去活跃了,一些社团组织开始萌发,北京“老同学合唱团”就是其中之一。

东北大学校史感悟

东北大学校史感悟

东北大学校史感悟
东北大学是名声赫赫的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大学,是著名的“重阳学府”的摇篮,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东北大学本着“生命之全景,无疆之天地”的精神,凝聚着一百多年来各个时代流淌下来的人文精神以及教育精神,成就了它现今充满着活力的校园文化。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东北大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在这个祖国的五十年间,东北大学的发展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学术研究、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东北大学一次次地突破自身局限,勇于探索,从成立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始,到后来建立中国第一个“双一流”大学,东北大学可以说是在历史舞台上一次又一次地展现出它所拥有的精神力量和创新力量。

东北大学的发展,有赖于它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和创新力量,以及许多身处困境之中的英雄式的教职员工的不懈追求。

在这些精神力量的引领下,东北大学迎来了它的百年纪念。

正是因为这些精神力量,东北大学在发展史上,成功地创造了一处具有百年传统的学术耀眼的舞台。

从1917年百年前创办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开始,到后来第一个“双一流”大学,再到现在成为国家重点大学,东北大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回顾东北大学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史时,笔者也感受到了百年发展史里所蕴藏的深远意义,这些意义不仅体现了东北大学在教育及科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体现了历久弥新的校园文化,将一代又
一代的学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在此,笔者将东北大学的百年历史发展,作为我们常记挂在心的精神寄托,细密读取其中包含的哲理,正如古人云:“哀其不幸,祝其如愿!”
让我们携起手来,与东北大学共同见证它的百年灿烂,也共同见证东北大学未来的发展!。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

[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赞美东北大学好句好段1.哉东大,爱国传统。

学生运动,屡现行踪。

救亡图存,挺身抗日;先驱报国,血染旗红。

五月鲜花,开遍原野。

动人弦律,响彻天空。

祖国解放,隐姓埋名。

余脉延续,薪火传承。

沈水之阳,东工创办。

主楼宏伟,四馆称雄。

理工为主,余皆其次。

冶金采矿,颇负盛名。

谢绪恺判据名振科苑,国内首台模拟电脑在此诞生骄人业绩,可圈可点;史册记载,有据为凭。

2.金馆是东大著名的“四大学馆”之一,由东大毕业生,时任东北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刘红典设计。

多年来,冶金馆一直是东大冶金学科的大本营。

松涛掩映中的冶金馆古朴而不失现代精神,沉着又不乏浪漫的格调,像一位温厚的母亲每年都要迎接从四面八方回来探望她的“儿女”。

3.北大学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大学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

1935年12月9日,北平市学生救国联合会组织发动了“一二·九”学生抗日爱国运动,东北大学师生成了这场运动的主力军。

《五月的鲜花》就是为了纪念这一历史时刻从东北大学校同唱出的。

而今,每到12月9日,东北大学校同就会传出那熟悉的旋律,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也伴着歌声走进年轻东北大学人的记忆里。

4.起东大,不得不说的就是我们的老校长,“千古功臣”张学良将军。

将军在掌校之际一再表示身为校长,天职就是教育学生爱国,还积极倡导“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的精神,并以校歌的形式固化在每个东大人的心中。

5.大老校长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重体育”,1932年,资助东大学生刘长春参加奥运会,长国人志气,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

“九一八”事变后,东大师生一路流亡,一路高呼抗日救国;“一二九”运动中,东大师生为祖国计,为人民思,举旗走在队伍最前列,成为运动的先锋和主力。

6.革开放,百废待兴。

科技前导,教育先行。

把握机遇,与时俱进。

学校发展,日益昌隆。

争取复校,艰难历程。

一十三载,不懈奋争。

各届领导,锲而不舍;京华校友,首发先声。

海外学长,不遗余力;功不可没,捷迁恩承。

国立东北大学在抗战大后方创办的两种史学期刊——《志林》与《东北集刊》

国立东北大学在抗战大后方创办的两种史学期刊——《志林》与《东北集刊》

文史杂谈1152018年·第4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立东北大学可谓命运多舛。

由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国立东北大学师生随战事辗转迁移,历经艰辛。

国立东北大学前身是1923年4月在沈阳成立的东北大学,首位校长由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兼任。

学校以“知行合一”为校训,仿德国柏林大学设计建设,一度成为当时国内最大校园。

1927年11月,时奉天省省长刘尚清接任为第二任校长。

1928年“皇姑屯事件”后,再由东北诸省军政新领导人张学良担任第三任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被日军占领,东北大学师生流离失所,开始了“流亡大学”的征途。

其后,逃至关内的东北大学师生在北平勉强复课,并在张学良的周转协调下于1933年成立国立东北大学,渐由国民政府中央财政拨款维持,但仍由张学良任校长。

1935年的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国民党对国立东北大学全面整顿、实施接管,学校实权终于归属国民政府。

在这中间,东北大学的“国立化”转型进程,“实质充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互动及东大内各派系之冲突,并对东大此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1937年,在国民政府委任校长臧启芳的命令下,国立东北大学由北平迁往河南开封,后又迁至陕西西安办学。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东北大学再度被迫迁移。

1938年5月,国立东北大学迁至抗战大后方的四川省三台县,才最终安顿下来,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流亡搬迁历程。

在三台县,国立东北大学创办了《志林》和《东北集刊》两种关于史学的学术期刊,在萧一山、金毓黻、姜亮夫、李光忠、赵鸿翥、潘重规、郑资约、蒋天枢、汤晓非、杨曾威、娄学熙、赵曾傅、吴希庸、左仍彦、张亮采、高亨、蒙文通等众多教职员及学生们的勤恳钻研下,在抗战大后方开辟了一片孜孜不倦的学术耕耘园地。

一、《志林》《志林》,也称《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线装石印;“志林”二字集自“颜碑”。

《志林》于1940年1月由国立东北大学创刊于四川省三台县,至1945年6月停刊,共编辑出版9期。

东北大学校训

东北大学校训

(一)东北大学校训
1.现行校训确定时间:2002年
2.
3.校训内涵解释
“自强不息”是东北大学老校长张学良对东北大学学生的要求,“知行合一”则是东北大学第一任校长王永江,针对当时年轻人浮华之气日盛,力戒他们不存虚浮侥幸心理,对学业实事求是,少说话、多做事,而提出来的。

2002年,东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委员会经过重新审定,将校训确定为“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新校训既具有东大传统精神,又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是继承与创新的结合。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用以鼓励、赞誉人们精神振拔、意志坚强、努力奋斗、自强自立的精神志气。

现在讲“知行合一”,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主张知行统一,两者是一种实践的、辨证的关系。

东北大学校训将两个短语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既有“自强不息”的爱国意识、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思想性格,又有坚持实事求是精神,重视实践也重视知识的,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践与理论统一的思想作风与工作作风,以及教学做统一的优良学风。

东北大学章程

东北大学章程

东北大学章程序言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九一八”事变后,学校被迫迁徙。

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

1960年10月,学校被中央确定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9月,由原冶金部属高校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9年底,被确定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1987年8月,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成立(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1997年1月,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一二?九”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孕育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取得了众多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培育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声望,形成了“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光荣传统和“献身、求实、团结、创新”的优良校风,凝练出以“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大学精神。

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大学功能,为把东北大学建设成为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学校依法办学和自主管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学校名称为东北大学(英文译名为Northeastern University,英文缩写为NEU)。

学校法定注册地址为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巷11号。

学校实行多校区办学,分别为南湖校区、浑南校区、沈河校区和秦皇岛分校。

秦皇岛分校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学校经举办者批准,可视需要设立和调整校区及校址。

第三条学校由国家举办,经国务院确定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管理。

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与西安事变

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与西安事变

东北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与西安事变东北大学魏向前高广电影《西安事变》中有一幕是一队青年学生冒着刺骨寒风,高呼口号向临潼进发,找蒋介石请愿。

这队青年学生即是以东北大学学生为主体的西安学生队伍。

前边的一面旗臶正是东北大学校旗。

时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将军面对请愿的东大学生,发出了肺腑之言。

应当说,这次请愿,对西安事变的爆发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翻开东北大学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西安事变前后,东北大学爱国学生一直活跃在抗日救亡斗争的第一线。

西安事变前的这次请愿活动正是其中的一幕。

今年是东北大学老校长、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发动西安事变70周年。

这里,我们对东北大学的那段历史进行回顾,对于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和张学良老校长逝世五周年,继承和发扬东北大学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安事变前东北大学学生的抗日救亡活动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

建校初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的侵略行径,东北大学学生就曾参加了很多抗日活动。

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声援“五卅”运动。

当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沈阳后,东北大学学生于6月5日召开大会,声讨日、英帝国主义残杀我同胞的罪行,并向北京政府提出严惩祸首,收回一切租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项请愿要求。

会后不久,东大学生向上海捐赠银元1500元,表示对“五卅”运动的支持。

1927年4月,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其侵华特权,不经中国政府同意,单方面决定在鸭绿江畔的临江设立领事分馆。

对日本这种无视中国主权的行为,临江人民以’“拼十万头颅,洒一腔热血”的精神,开展了“拒日临江设馆”斗争。

东大爱国学生为声援临江人民的正义斗争,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高呼“拒日临江设馆”、“打倒帝国主义”、“唤醒同胞,共同救国”等口号,充分显示了东北大学学生的反帝爱国激情。

1928年,东大学生成立了爱国团体“辽宁省国民常识促进会”,在其指导下,东大爱国学生广泛开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掠夺我东北资源,残害我东北同胞”等内容的宣传、控诉活动。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在“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北大学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在“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北大学

“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在“救国”“强国”中一路走来的东北大学我国是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第一产钢大国在世界钢铁行业腰杆一直不硬,原因就是“三高两低”:耗能高、污染高、对外依存度高,集中度低、附加值低。

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不断冲击世界轧制技术高峰,用一项项自主创新成果,让“钢铁大国”一步步地向“钢铁强国”逼近。

2013年,由王国栋教授领衔的“现代轧制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创新平台”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王国栋及其带领的团队向“钢铁强国”冲击的历程,正是东北大学多年来秉承的“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精神的缩影。

百年前的白山黑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的张作霖,采纳了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教育厅厅长谢荫昌“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的意见,于1923年组建了以御侮兴邦为办学初衷的东北大学,在白山黑水之间撑起一面兴学育人、文化救国的大旗。

第一任校长王永江在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时,题写了“知行合一”四字校训。

“知行合一”语出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

所谓“知行合一”,不只是讲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与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关系。

本着这种实践的、辩证的“知”“行”统一的办学思想,东北大学在建校初期就力戒纸上谈兵,开始创办东北大学工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巩固所学。

从现在的视角看,东北大学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自强不息”,出自《易经》中乾卦的象传,其词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928年,身负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成为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他在对学生讲话时说:“我很希望诸君,要坚定了志向,各用自己之所学,全国学者都能如此,则中国自强矣。

”对于东北大学这个东北地区的文化旗帜和精神堡垒来说,用自强不息的精神来训导学生,不仅能够激励学生勤奋读书,力求上进,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东北大学校歌

东北大学校歌

任务名称:东北大学校歌一、引言东北大学是中国东北地区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越的著名高等学府。

作为该校的象征之一,东北大学校歌既体现了学校的发展历程,也传达了学校的精神理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歌曲内容以及深层含义三个方面,探讨东北大学校歌。

二、历史背景1. 东北大学简介东北大学创立于1923年,原为沈阳北洋大学,是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和科学的策源地之一。

1949年建国后,学校更名为东北大学,并成为中国重点支持的高等学府之一。

2. 校歌创作背景东北大学校歌创作于1958年,当时正值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校方委托文化艺术工作队创作校歌,希望通过这首歌表达学校对国家、人民的赤诚之情,并激励广大师生为学校、为国家贡献力量。

三、歌曲内容东北大学校歌以雄壮的旋律和慷慨激昂的歌词,唱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北大学人的奋斗理想。

下面是校歌的完整歌词:东宝疆、大京城,拥邦山河入我衷。

煮茗时代群英创,国家威名东立中华名。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东大人的奋斗理想,是东大人的追求目标。

四、深层含义东北大学校歌的歌词虽然简洁明了,但蕴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

这首歌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东北大学人的奋斗理想和追求目标,体现了东北大学人矢志报效祖国,贡献社会的使命感。

1. 修身“修身”体现了东北大学人追求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的理念。

学校秉持着”诚信、勤学、崇德、明理”的校训,强调学生要有高尚的品质和人文素养。

通过自我修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成为社会有益的人才打下基础。

2. 齐家“齐家”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和家庭责任。

东北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责任感,通过推行寝室文化、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贡献力量。

3. 治国“治国”体现了东北大学人为国家、为人民贡献力量的愿望。

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急需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东大精神伴随我

东大精神伴随我

东大精神伴随我自动化类1311班任凭 20134373南湖之滨,浑河之畔,坐落着的是我复兴崛起的东北大学,孕育着的是我知行合一的东大人。

初到东大,还是高三的寒假,正值雪季,东大在银装素裹下处处彰显着其内敛和沉稳,被雪些许覆盖的石头上刻着的“知行合一”四个字自此在我心中埋下种子,虽然那时我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尚不深刻。

再到东大,已是秋风送爽,我也成为了东北大学一名普通的工科生,而“知行合一”的精神逐渐在我心底生根发芽。

在第一次参观校史馆,详细的了解了东大跌宕起伏、坎坷曲折的历史,从校办工厂到东软集团,自始至终不曾放弃的科研实践精神,都让我进一步的感受到了“知行合一”这四个字的传承。

而当听到学长学姐们讲起自己寒暑假依旧留校,不畏严冬酷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地做实验搞竞赛时,我感受到何为“知行合一”;当第一次进实验室,进行电工电子实训,把理论知识付诸实践时,我感受到何为“知行合一”;当老师将专业知识与“嫦娥三号”登月探测器关联在一起时,“知行合一”也在我的理解中愈发深刻了……“知行合一”就是在指引东大学子将知识结合实际,就是鼓励东大学子将想法付诸实践。

在一次对理学院分析科学研究中心的陈明丽老师的采访中,她鼓励在校本科生可以到研究所参观,熟记书本上相关的仪器及相关操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看到真真切切的仪器,在实践中了解其原理,才会更加加深理解。

在采访过程中,其两名研究生反复因为一个问题不停地改进询问更是让我印象深刻,何为“知行合一”,也就不言而喻了。

陈明丽老师还额外强调了“诚信教育”与“学术创新”的关系,陈老师认为两者不是生搬硬套地组合在一起,更不存在冲突,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诚信是创新不可动摇的基石,新一代的人才不应抄袭前人的成果,应该着力于自己的研究,诚实守信地做出不同于前人而又有益于后人的创新成果,这样,诚信才真正地促进了学术的发展。

可见“知行合一”的精神,更是东大的老一辈对后来者在做人上的期望和要求,在学术上追求更上一层楼,在道德规范上更不能懈怠忽视。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

东北大学校史校史演示文稿(含图片)1.云涛日破(1923-1931)20世纪初,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孕育着富庶,也引得列强垂涎。

日本以其地理条件的便利,将魔爪伸向东北,不仅进行残酷的经济侵略、资源掠夺、还进行文化控制。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下,诞生了东北大学。

1921年初,东北仍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几位知识分子的内心却充溢炙热的激情。

他们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的张作霖建议:欲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

他们就是当时奉天省代省长王永江和奉天省教育厅厅长谢荫昌。

对于他们的建议,奉天省议会于当年10月25日进行讨论,通过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以储备人才、振兴教育的议案。

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在原文学专门学校旧址开办文法科大学,在高等师范学校旧址开办理工科大学,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王永江出任校长后,坚持他一向的严谨作风,聘名师、招学生、购设备,学校顺利起步。

建校之初东大呈请奉天省公署,拨地另建校舍。

省公署很快批复,拨昭陵前白桩外陵地并毗邻民地共500余亩,作为新校址。

经一年多建设,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在新校址竣工。

理工科先行迁入,与仍在原址的文法科大学遥相呼应,形成南北两校区。

1926年的东大一览曾对当时的校园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理科工科校址,偏南一带地势高阜,土质坚厚,中建正楼一座,形如蛱蝶,南瞰城郭,北倚昭陵,而新开河环抱楼前洋洋西去,瞻眺环境爽垲葱茏诚胜地也。

这方圣地孕育了东北大学蒸蒸日上的未来。

学校按照现代大学的格局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之学会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简称东大)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东北大学包括两个校区:一个是沈阳主校区,位于东北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南滨浑河,北畔南湖;一个是秦皇岛分校,位于举世闻名的美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

秦皇岛分校包含主校区(位于海港区)和北戴河小区,两个校区校园绿荫郁郁,环境幽雅,空气清新,楼群建筑,风格迥异,校园文化,底蕴深厚,教学生活,设施齐全,治学严谨,校风纯正,教学科研、产学一体,是一个求学深造、科学研发的全国著名重点大学。

学校始建于1923年4月23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担任过校长,1960年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学士、硕士和博士授权点重点大学。

先后由中央、政务院、国家部委直属,1998年9月随全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划转教育部直属。

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高,综合素养强,功底深厚,基础扎实,理念超前,开拓创新能力强,在京、津、沪、深、沈、冀、长江及珠江三角等地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赞赏,一次性就业率连年居全国高校前列。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间的合作交流,已与美、日、英、法、意、澳、俄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东北大学正朝着综合型、研究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前进。

东北大学办学规模:东北大学沈阳校区占地总面积2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秦皇岛分校占地总面积3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9万平方米共有12个学院、58个学士学位点、一级硕士点34个、二级硕士点17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84个,博士生导师277人,院士5人,博士研究生2528人,硕士研究生5118人,普通本科生23080人。

学校介绍东北大学有沈阳主校区和秦皇岛分校区,设有研究生院(包括秦皇岛研究生分院),已设立理学、软件学院、文法、外国语、艺术、资源与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中荷生物医学工程、工商管理、继续教育等12个学院。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_成长故事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_成长故事

名校校训——东北大学光明、真理、勇气。

拉丁文:Lux,Veritas,Virtus。

英译:Tight,Truth,Virtue。

东北大学最初是一所教会学校,校训中的光明和真理,来自《圣经》诗篇的第43篇,反映了建校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

光明和真理是教育、学习的根本归宿,因而被众多大学奉为校训,比如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

东北大学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勇气”一词,倡导激励学生在追求光明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必须有坚韧不拔、永不退缩的气概和态度。

东北大学校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中心。

波士顿是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中心城市和美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美丽的查尔斯河穿城而过。

东北大学坐落于查尔斯河南岸,与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隔河相望,其前身是基督教青年会于1898年创办的“青年夜校”,当时满足了波士顿地区迅猛增长的人口对教育和知识的渴求。

在建校半个世纪后,1948年东北大学完全脱离基督教青年会,成为一所独立运营的研究型私立大学。

百年来,东北大学潜心办学,奋发图强,终于在强手如林、名校云集的波士顿脱颖而出。

2001年以来,她在美国权威的高校排行榜上前进了101位,进步可谓神速。

尤其是其建筑学、工程学、工商管理、交互式媒体、传播与新闻、国际商务、计算机与信息科学、药剂学等学科的教学质量,已在全美最佳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

东北大学最为著名的是其具有百年历史的合作和实习项目。

作为美国高校中历史最为悠久和成功的合作教育项目,其基本特点就是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利用一个学年或一个半学年的时间,通过参与和所学专业相关的合作研究、企业实习、社会服务和海外交流项目,使学生及早涉足职场,从而在毕业前就拥有了宝贵的全职工作经验。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在东北大学2013年的毕业典礼上致词称赞道:“东北大学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实践学习的理念,是当今世界最具创新性的教育模式之一。

”通过在90多个国家的各类机构中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模式,东北大学帮助学生成为世界公民,并获得了结合实践技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我所感受的东大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大校园文化

我所感受的东大校园文化————杨云志曾几何时,我还是一个青涩少年,带着稚嫩的梦想进入了梦寐已久的大学校园,而如今,韶光易逝,再过一个多月就要面临毕业,回眸历数大学四年的经历,开心和泪水并存,荣耀与失落兼有,母校给我的不仅仅是四年学习上的培养和支持,更是我人生路上永远感激的精神导师。

在风景如画的九龙湖畔,在苍劲依旧的六朝松旁,我们迎着朝阳在操场边的小径上晨跑,我们披着月光从李文正图书馆结伴而归,还记得路边不断成长的柳树轻盈的舞姿,还记得月牙湾前的波光中荡漾着我们的身影。

在东大,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股浓厚的学术氛围,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浸润到灵魂深处的人文精神。

“止于至善”,每当看到校训的四个字,都有一种信仰和血液在胸口激荡,这是身为一个东大人的荣耀和追求。

东大最值得自豪的并不是那些表面上看的见的,可以用数字去表示的成就,而是流传于口,传承于心的人文精神。

110年的风雨沧桑,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东大始终坚持着“止于至善”的作风,卓越追求,创造历史,以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为己任,稳健务实,自强不息。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许多曾与我们并肩同行的高校都偏离了自己本身的原则,时代在多元化发展,各种社会上不好的风气也侵蚀到了高校之间,学校之间互相攀比,不重视学生的培养而是热衷于外在的宣传。

然而作为一个东大人,我很自豪自己的母校一直是那么的纯净,那么的执着,“止于至善”这四个字从未改变,而且一直贯穿在各种实际行动中,这才是一个百年名校应有的态度和责任。

还记得每晚都灯火通明的焦廷标馆里上演的一场一场精彩的演出么?还记得场场爆满的人文大讲堂里各个领域的大师和学者们的精辟演讲么?还记得同学们在清晨的寒风中排着长队只为了聆听心目中的大师的教诲么?东大不仅是一座学术的殿堂,更是一个艺术与文化交融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不断地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好戏,我们从其中接触和获得到了各种有思想、有新意的精神财富。

我们有幸分享杨振宁、丁肇中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奋斗历程;我们有幸体验到易中天、余秋雨、赵林这些文化大师们的哲学情怀;我们有幸欣赏到黄孝慈女士、六小龄童这些艺术大师们的精彩演出。

东北大学在三台

东北大学在三台

邹开歧东北大学在三台○往事回首 1923年4月26日创建于沈阳的国立东北大学,因“九一八”事变,师生避难流向关内,1938年3月经川陕公路举校迁来四川三台,借得杜甫草堂寺一部分及潼属联立中学一角,作为校址复课。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暑期迁回沈阳,在三台整整经历了八年。

这八年,正是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的八年,进步的东大师生在这片土地上,通过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使这个交通闭塞的大后方,成为抗日救国的前沿阵地。

不仅壮大了三台的抗日救亡文化宣传活动的阵容与声势,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民众之爱国热情,增强了抗日必胜的信心。

东北大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组织的读书会,最早把《延安整风文件》、《改造我们的学习》、《论持久战》、《论解放区战场》等进步书刊传到三台,让三台追随革命的进步人士得天独厚领先一步受到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熏陶。

由一批东北大学的热血青年组织的进步社团、如“黑土地社”、“菩提社”、“群力社”、“青年民主同盟”、“东北问题研究社”以及中共南方局青年组所属的“新民主主义小组”领导下的“学习社”、“求实学会”、“野火社”、“东苑文学日报社”、“剧人剧社”等,采用墙报、油印小报、手抄报等形式传播马列,宣传抗日救国,据统计,1942年东大校园内共有各式壁报60余种。

影响较大的壁报有《合唱群》、《菩提》、《黑土地》、《火把》、《新生代》、《学声》、《时事萃报》、《学习》、《夜光》、《野火》、《狂飚》、《铁流》、《抗战文艺》、《大队接力》、《射击手》、《挡箭牌》等。

特别是《时事萃报》因摘录了《新华日报》、《华西晚报》中的有关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引起当时敌特机关的严密注视;声势浩大的“东北问题研究社”通过各种活动,使其逐步成为倾向共产党的进步组织。

在进步社团中,还有影响面宽、凝聚力强的“抗敌协会”和所属的实验剧团。

东北大学内迁三台,校内的进步师生不仅通过进步社团办的几十种壁报、期刊宣传抗日,还有不少热爱戏剧的志士仁人组成的 每天一早到店里去,在回住处的路上都要去看看报纸杂志。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兰台世界 2012·5 月上旬 27
民众抗日救国军在凤城、岫岩、海城三县交界 日,在北平各校水灾赈济联合会之基础上,成 党政府的残酷镇压,国民政府认为“东北大学
处开展游击战,人数最多时达六万人,多次与 立了北平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东北大学 学生闹腾得最欢”,下令逮捕了 40 多名东大
日军拼杀,并生俘敌少将成泽直亮。1936 年 2 学生在学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 月 2 日 学生。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
和,则不过五六十年,咄嗟灭尽,哀忧昏耄,六 服食丹药以求长生。葛洪也坚信通过正确的 健康状态,自然就能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葛
七千日耳。顾眄已尽矣,况乎全年者,万未有 一乎?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轫菌也,而 去死转近。此譬虽丑,而实理也”。人的生命短 暂,即使有百年之寿,也是转瞬即逝,所以要
身体修炼,加以丹药辅佐,便可以长生不老。 道家的养生之道,除了服食丹药,也是中
爱 大 年铁血军总司令等职。东北
国 斗

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学生和民众团体的 日军多次沉重打击,如 代表,公推冯庸大学校长冯庸为总指挥。11 秀水河阻击战,打死日
争师
月 1 日,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义勇 军 20 多人[2]115。
军中有女兵,女兵龙文彬的头像登在画报上,
苗可秀是东北大学

宣传工作。1939 年回到延安,写出了反映前 第一路的领队,冲破军警的阻拦,准时到达会
大学逃散,冯庸大学逃散,日本兵看见学生模 冯大学生为挽救国家危亡,多人先后考入空 技术的人才。然后派往东北,改造抗日义勇
样的就枪毙吗?”
军和陆军军官学校,以后均成为抗日战争的 军,领导抗日。“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得到救
一、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筑就了爱国 中坚力量,作出巨大的牺牲。冯大师生的抗日 国会的领导与支持。学员肩负着“杀敌报仇、

白山黑水的强音

白山黑水的强音

白山黑水的强音有人说,东大的校园是美丽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苍松翠柏间的水榭楼台,天高云淡下的白鸽飞舞,美得大气,令人心醉;有人说,东大的历史是悠久的,新开河边的朗朗书声,四川三台的竹屋草堂,南湖河畔的重塑辉煌……步步都有故事,处处留有追忆;有人说,东大的人才是一流的,老人们嘴里的张少帅,历史课本中的苗可秀,钢铁界的权威靳树梁……历史长空,繁星璀璨;东大的美丽,东大的悠久,东大的一流,都源于东大的光荣传统和东大精神。

“爱国爱校”的立校之魂,“严谨治学”的学术态度……无一不是对东大精神最好的诠释,无一不是留给每一位东大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爱国主义筑就东大魂东北大学是在中国人对抗日本的侵略中诞生的。

1921年奉天省议会商议创办东北大学,日本驻奉总领事闻讯立刻跑到大帅府抗议设立这一大学,说道:“你们要想造就理工人才,可以上我们的旅顺工科;学医可以到我们的南满医大;学文、学法可以到日本去,我们可以给予官费优待及一切便利。

”当时东三省巡阅使、奉天督军兼省长张作霖听到日本的抗议后,很生气,说道:“日本人反对,我们必须办,而且要快办。

”1921年10月25日,奉天省议会一致通过创办东北大学的决议。

张作霖于10月29日即批复同意。

东北大学于1923年4月26日正式创立了。

1928年8月,张学良继掌东北政权,兼任东北大学校长。

任校长后,他呕心沥血,锐意经营,确定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

到1930年秋,东大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舍宇壮丽、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在校学生3000人,教授300余人。

据记载,东北大学是当时国内学生最多的大学。

张学良出任校长前后,为改善办学条件,共捐资180万现大洋修建了汉卿南、北楼,容纳3万人的罗马式体育场,以及容数百人的凹字形学生宿舍楼以及38栋教授住宅楼、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实验室等。

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迤逦奇特,规模宏伟,在当时国内大学中堪称一流。

2019东北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9东北大学校长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x东北大学校长xx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校长xx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求科学之真修人文之善xxx级新同学们:大家好!今天,对于xxx级全体新同学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你们好奇的目光、青春的神采,犹如源头活水,为东北大学这所座落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九十余年辉煌历史的学校,增添了蓬勃向前的朝气和活力。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加入到东北大学这个大家庭,表示衷心地祝贺和热烈的欢迎!初入大学,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你们在满怀喜悦憧憬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挑战、思考乃至困惑和迷茫。

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与各位新同学一起品读大学,探究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以及大学学习对于未来生活和成长的意义。

品读大学,要体会大学的人文精神。

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主题,那么你的故事还没有开始,更何谈精彩!如果你还想喘口气、休息一下、放松放松,那么你的故事也没有真正开始,或者开始了也是虚度年华,也是平淡无味,更可能是时不我待、悔之晚矣。

我在前几天开学第一堂课里给大家讲过“大树理论”,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做一棵树,做一棵大树。

而做一棵大树,最重要的是要把根基打牢,要面向阳光,要把树干长直长粗,这还需要有选择地牺牲大树成长中的一些枝杈,避免长成枝干不分的灌木。

大家都听过数学家陈景润、水稻大王袁隆平的故事,他们就是大树,树干挺拔,高耸入云。

从创建千年的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启现代大学帷幕之日起,大学功能的边界一直在丰富,在拓展,但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核,却象天边永恒的星辰之光,亘古闪烁。

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获得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追寻学术的卓越,这是大学的精髓,是文明的基石,是大学在动荡的社会中,确立自己独立品格和影响力的基础。

追寻东大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在“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这样荡气回肠的校歌传唱中;在张学良将军重金礼聘名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梁思诚、林徽因等一批大师执教东大的人文鼎盛中;在“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东大师生御辱图强的忘我投入中;在东大教师于流亡途中谱写出“五月的鲜花”,给予无数绝望抗争的人以希望的泣血旋律中;在东大学生刘长春历尽艰辛,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精神激励中,感受到一所大学作为文化堡垒和精神旗帜的强大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大精神伴我行”主题演讲稿
今天,我很高兴地同大家一起,分享我关于“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东大精神的理解。

九十一年前,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张学良将军在这片神奇的辽宁大地上创立了东北大学。

今天我们就是在这个他亲手创立的东北大学里进行演讲。

东北大学的创立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帝国主义之火中受煎熬的东北人民带来了希望,它的到来激起了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的志气,使得越来越多的铮铮铁骨举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大旗。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

”每每听到我们东北大学的校歌,我的脑海就浮现出许许多多慷慨悲歌志士正在抗战一线的场景,不禁令人产生由衷的敬意。

在国难当头之际,我们东北大学应运而生,肩负起救亡图存的民族大业。

历史交给我们这样的一个责任,我们东北大学不负众望,在艰难曲折的抗争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一路发展来,使命如此其重大,能不奋勉乎吾曹?“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没有改变,“爱国爱校、严谨治学”的东大传统更是历久弥新。

回望我们东大的成长史犹如一部激昂的奋斗史,悉数仍然激动不已。

85年前,我们的老校长张学良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东北大学
从此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同年,梁思成林徽因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

82年前,“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大学被迫流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流亡的大学。

东大师生相继辗转北平,开封,四川三台,一路求学,一路斗争。

我们的爱国步伐未曾被阻挡过。

81年前,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参加了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的奥运第一人。

在这样的国难当头的日子里,我们仍有勇气有信心向世界传达我们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79年前,“一二九”爱国运动的爆发,东北大学的学子再次成为先锋队和主力军。

我们用行动告诉世人,告诉帝国主义者,我们东北大学是打不垮的。

东大的校园倒了,但是会有千千万万个东大人站起来!
65年前,新中国成立。

东北大学顺应历史的潮流,不断创新发展,践行着“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

56年前,东北大学创造了中国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25年前,我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园。

从2006年-2013年12月,我们东北大学承担各类科技项目9100余项,获各类科技奖励37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26项,省部级一等奖46项。

如今,我们东北大学建校91周年。

九十一个春秋岁月,凝聚了一代代东大人的心血,更谱写了一曲曲的壮丽凯歌。

我们东北大学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时下的沉稳、未来的期许。

置身校园,每个人都无法抗拒东大传统和精神的感召与抚慰,体会内心力量的充盈,并且从这充盈中完成精神上的洗礼。

正如我们校歌所唱到“惟知行合一方为贵,惟自强不息方登高。

”我相信,我们的东北大学在未来一定发展得更好,我们东大学子在“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东大精神的鼓舞下,必将不负众望,学有所成,为国争光,报效我们的母校,回馈于社会,做一个有历史责任感的东大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