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辛弃疾词的婉约风格开题报告 四改(1)
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及关键词
一、辛弃疾的生平与创作
(一)生平际遇对创作的影响
(二)辛弃疾的主要代表词作风格
二、婉约风格代表词作
(一)婉约风格词作特点
(二)婉约风格词作抒发情感
三、辛弃疾诗词的婉约风格形成原因
(一)稼轩体及其词风变化轨迹
(二)伤时感怀的词人情怀
(三)抒发离愁别恨的动人词作
(四)词人惜花伤春美好寄托
[3]叶帮义. 试论苏辛的“以词还词”[J]. 苏州大学学报,2002,(01):81-84.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其次,选取关键性作品精读,从审美角度去看辛弃疾的文学创作,深切体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精髓、人生哲理,更好挖掘宋词中的理趣。
再次,对辛弃疾婉约风格与其豪迈一派之间的联系进行考究,关注其爱国主义情怀在作品中蕴含境界的提升层面,其婉约而成“百炼成钢绕指柔”,以柔制刚。
最后,参考其他人一些真实可靠的的研究成果,认真分析问题,及时向老师求教,虚心听取意见,确定行文思路。
[12]李松杨. 稼轩词与屈骚——辛词探源之一[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1):55-58.
屈原及其创作是给予辛弃疾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的作家作品之一。稼轩词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执著的儒家进取精神 ,以沉郁为基调的豪放风格 ,浓重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等 ,都受到屈原及其骚赋的深刻影响。
二、综述与本课题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研究方法及应用领域等
研究现状: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述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作具有丰富的艺术成就。

以下将从雄浑豪放、细腻婉约、清新明快、优美意境、精炼表达、善用比兴、抒情自然等方面进行阐述。

1.雄浑豪放辛弃疾的词以豪放风格为主,充满了英雄豪情。

例如《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来”,表现了他对历史兴衰的感慨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他的作品充满着奋发向上的精神,即使在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感时,也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豪放的气势。

2.细腻婉约辛弃疾的词除了豪放之外,还具有细腻婉约的一面。

在《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景,用“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等细腻的笔触,将绚烂的烟花和欢乐的人群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擅长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喜庆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3.清新明快辛弃疾的词还具有清新明快的风格。

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他用“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简洁明了的语句,描绘出乡村月夜的清新景色。

这些词句展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4.优美意境辛弃疾的词充满了优美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在《鹧鸪天·代人送叶梦鼎》中,他通过“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等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安慰与鼓励。

这种意境深刻的词作,既体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彰显了他所具有的深厚情感。

5.精炼表达辛弃疾的词往往简洁明了,语言精炼。

例如,“青山欲共高人枕,飞泉鸣玉漱鸣弦”,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高山的静谧和泉水的清脆声音,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精炼的表达方式,使得他的词作在传达情感和景象时更为深入人心。

6.善用比兴辛弃疾在词中善于使用比兴手法,通过自然景物和现象来比喻和寄托自己的情感。

例如,“比翼南飞身老矣,赢得江湖岁月闲”,用比翼鸟的形象比喻夫妻形影不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在历经坎坷后对悠闲岁月的向往。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

辛弃疾词意象与风格之关系作者:张先云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14期摘要:辛弃疾,以豪放著称于词坛,以爱国屹立于史坛。

其词继承、发展了苏东坡词的豪放,并开拓了豪放一派。

辛词以其独特的视角、独特的笔法反映现实生活,反映爱国情怀。

其中,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是独特笔法的一种。

其词中不管是军事意象的选取,人物意象的运用,写景意象的描述,还是咏物意象的构建,动物意象的象征,无不反映出作为大家的辛弃疾其词的个性风格。

之所以词坛上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与意象的选取有着很大的关系。

辛词中意象的选取就反映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个性风格。

关键词:辛弃疾;意象;风格意象,作为中国首创的审美范畴。

历来被很多诗人、词人广泛运用。

“鲜明独特的意象往往体现出诗人的个性风格,而意象群的流变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诗歌史的变迁。

”①王国维曾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

”②也就是说,作者把自己的主观情绪寄托在客观物体上,从而使读者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了解作者的情感。

用这样的意象传导情感,比起直接描述,直接抒情,更为生动,更为强烈,也更为感人。

由于作家对意象的选取以及对所选取意象的表现和理解不同,往往也反映出了诗或词的个性风格。

辛弃疾运用鲜明独特的意象(军事意象、人物意象、写景意象、咏物意象和动物意象)则反映出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的个性风格。

一、辛词中军事意象反映出了辛弃疾追求男子汉气概和英雄情怀,同时也反映出了辛词豪放悲壮、慷慨雄奇、沉郁苍凉的风格。

军事意象,是辛词所独有的艺术特色,是辛弃疾熟悉军事生活和其特有眼光观物的结果,也是辛词豪放的表现之一。

军事意象的运用,是辛弃疾对前人的继承,也是自己的创造。

说继承,是因为之前有很多文人运用过军事意象,如杨炯《从军行》: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说创造,是因为辛弃疾以其从军行伍,横戈杀敌的经历和特有的眼光观物,任何普通的景物都能幻化、创造成军事意象。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

浅论辛弃疾词中的用典艺术作者:陈师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03期摘 ;要:辛弃疾是宋代善于用典的伟大词人,与苏轼成为“苏辛”,很好的发扬了苏轼豪放的风格,稼轩词的用典艺术,是建立在博学、饱览群书的基礎上,对于古人的故事用为自己所用。

辛弃疾能用典的特点不是“为了用典而用”的俗套,而是为了深深包蕴自己的感情。

这些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

本文以稼轩词中出现的众多的用典作为切入点,通过对用典人物以及故事内涵的分析,通过对其中用典故事的选取的研究,由此看出,辛弃疾创造性地丰富了词的创作,也更深刻地传达出词人胸中伟大的爱国情怀的可贵情感。

[1]关键词:辛弃疾;词;典故;用典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3-0-01一、用典艺术以及稼轩词的用典的特色(一)用典的内涵用典也就是指运用历史的典论故事,是指在创作诗词中词人运用历史人物以及故事或者经史子集等运用到自己创作中为自己所用的总称,按照用典的不同分为经史子集典故和历史人物轮滑,按照用法的不同则分为正用典、反向用典、典议混用等,不仅被应用到词的创作当中,也被诗词文广泛运用到,在诗词创作中中比较常见的是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都有很多的运用之处。

(二)辛弃疾用典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爱国情怀。

辛弃疾从小便博学、爱学、广泛读书,少年时期还一直胸怀大志,曾登楼“欲说还休”,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的伟大”的爱国情怀始终在词中体现。

辛弃疾能坚守正义、丹胆赤骨的人,那面相自然是十分正直、叱咤风云的形象,他希望朝廷能像京口的孙权英雄皇帝一样,能够过来找他。

[1]他既没有在官场生活中泯灭自我,也没有在南宋昏聩的时局贤就倒向了投降派。

他秉持着自己的本性,在辛弃疾看来,放弃复国是不应该不明智的,而“偏安一隅”的皇帝实在是让他感到无力。

如稼轩的词中有个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历史的皇帝这样的英雄人物被他用的没有一点雕琢痕迹,他其实这样写是想宋室的皇帝也能选择复国,像古代那样才略建树、英雄遗风的皇帝那样带兵驰骋疆场的刘裕等的仰慕之情。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幻灯片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幻灯片2三、辛词的艺术特色:(一)抒情意象的军事化,是辛词突出的个性风格。

(二)“以文为词”,是辛词在表现手法上的主要变革。

引散文的语言入词,使词的语言雅俗并收,骈散兼融,从而大大扩大和丰富了词的语汇。

(三)刚柔相济,构成了辛词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3王国维说:“幼安之佳处,在有情性,有境界。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幻灯片4(一)他善于创造多种生动的抒情艺术形象,来抒发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中“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场景;“挑灯看剑”的将军;《永遇乐》中“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水龙吟》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的景象;幻灯片5(二)、手法多样性,词调上小令慢词兼长,章法上变化出新。

辛弃疾有非凡的驾驭词调的能力,不管是令曲小词,还是慢词长调,他都运用得得心应手。

辛词博辩奇肆,善于在章法上变化出新,他发展了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

幻灯片6(三)善于运用比兴象征手法,惯于使用典典故。

《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则是借廉颇的典故,写出自己暮年不被知赏,壮志难酬的悲愤。

《水龙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借枉温的典故表达光阴虚掷的感慨。

《摸鱼儿》下片,也连用陈皇后、赵飞燕、杨玉环等典,多且贴切,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蕴含和艺术感染力。

幻灯片7(四)“以文为词”●辛词在形式、格律、语言手法上大胆创新:●第一,词换片一般要换景、换意,他不受分片约束,如《破阵子》前九句写军营生活,直贯而下,末句来一大转折,感慨现实。

●第二,手法上,有时大量运用典故,有时又纯粹采取白描,不仅能抒情、写景,而且能叙事、议论。

●第三,语言上,取径甚广,将六经、楚辞、庄子以及古诗中语句,一齐融化在他的词中。

用韵绝不限制,不讲雕琢,随意抒写、行成一种散文化的歌辞。

幻灯片8(五)刚柔并济的艺术风格●辛弃疾词作有着刚柔相济,瑰奇多姿的艺术风格。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请结合作品分析辛弃疾词作的风格特点
辛弃疾的豪放词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风格多样,技法高超,特色鲜明。

辛弃疾笔下
没有不可描绘的事物,没有不可表达的意境,没有不可运用的手法,他以大胆创新的精神
赋予了词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多种功能,使词这种文学样式获得了空前的艺术力量,使辛词成为雄视词坛的典范。

1、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他善于
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
所寄托。

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
改造而别出新意。

2、辛词题材宽阔。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下政治,写下哲理,写下朋友之情、
恋人之情,写下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下日常生活、读书体会,可以说道,凡当时能够
载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载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为得多。

3、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

如:在《贺新郎》、
《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
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

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
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论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1

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2)1.时空的跨越与跳跃。

(2)2.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统一 (3)二、巧设意象群 (4)三、刚柔相济(雄奇刚健、深婉雅丽) (5)1、刚(豪放) (5)2、柔(婉约) (6)3、刚柔并济(豪放与婉约兼备) (7)四、善用比兴,寓情于景。

(8)五、善用典 (9)1、大量运用典故................................................................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以文为词”(散文化的语言)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1)辛弃疾词的艺术特征摘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他是生活于南宋时期的以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词人。

其作品融入他所生活的时代遭际的悲剧,南归后心态的变化。

词作中表现出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和深婉雅丽的风格特征。

辛词不仅具有刚柔相济的艺术特征而且辛词意境宏阔,巧设意象群,化旧为新,使典用故,“以文为词”兼比兴,“无法而有法”等艺术特征。

虽继承苏轼之词,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蔚然成派,艺术光彩久而弥新。

关键词:辛词,艺术特征,比兴,“以文为词”,用典一、意境阔大,雄奇恣肆。

辛弃疾出生于北方沦陷区,21岁(公元1161年)即聚众加入耿京领导的抗金义军,献身复国大业。

南归后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

其将才相略无处施展,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因而只能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忠愤尽托于词。

无论高楼远眺,把酒饯别还是移官归隐、谈经论史,辛弃疾总能运其生花妙笔营造出浑厚苍莽、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传达其作为战士和民族英雄的沉思与浩叹。

辛弃疾作为“弓刀游侠”(《谭评词辨》评辛词[念奴娇]“野塘花落”语),其爱国词常写雄奇壮阔的景象。

他的词里,有塞外沙场的“点兵点将”(《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楚天千里清秋”的慷慨悲凉(《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有“塞北江南”、“万里江山”的故园之思(《清平乐·绕床饥鼠》),更有“平戎万里”、“整顿乾坤”的报国之志(《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前言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词作品,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辛弃疾的词作通过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独到的思想深度,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成就。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第一章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在南宋词派中独树一帜。

1.1 雄浑豪放的词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雄浑豪放之气,他以铮铮铁骨、慷慨激昂的情感表达为特点。

这种词风与他多次投身于抗金战争、为国家尽忠的经历紧密相连。

他的词语中融入了对于国家兴亡、民族大义的忧思之情,展示出他的爱国情怀和男儿本色。

例如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久行人矣,故都成此凄凉泪空如雨,冷滞鸦鸦。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凰彩,云雨难舍。

蜀江水,绿到底,行看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词揭示了他对国家家破人亡的深深忧思,通过豪放的笔触和雄浑的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悲壮之情。

1.2 抒情与咏景的独到融合辛弃疾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个人情感,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清丽的自然景色。

他善于将抒情与咏景的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更加鲜活。

以他的《青玉案·元夕》为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夜晚的静谧和浪漫。

他通过抒情和咏景的结合,形容出了夜晚的凉爽、流动的灯火以及令人遐思的天空。

辛弃疾的词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片段,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他的情感世界。

第二章辛弃疾词的情感表达辛弃疾的词作展现了极为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他运用独特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2.1 激昂忧国的爱国之情辛弃疾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在词作中表达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对民族大义的追求。

“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浅谈辛弃疾豪放词作的精神内

“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浅谈辛弃疾豪放词作的精神内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浅谈辛弃疾豪放词作的精神内涵和风格特点⊙刘朋[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山东 菏泽 274000]摘 要:辛弃疾是一位英雄词客。

英雄豪杰填词,却能出色当行地表现出词体的曲折含蓄之美,豪放而无质直浅率之病,深情沉郁。

这无疑与其性格、经历以及时代变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本文将从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入手,分析辛弃疾豪放词作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涵,并以此观照其豪放词作的风格特点。

关键词:宋词 辛弃疾词 豪放词一、辛弃疾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性格辛弃疾绝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文人,而是一位英雄词客。

他生于金人统治的北方(山东历城),其出生时北宋已亡十余年。

自幼祖父辛赞即以忠义之心、事功之志教之,影响辛弃疾一生。

辛弃疾曾言及高祖“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进美芹十论札子》)。

可见这些经历,给辛弃疾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内心打下了复国抗金的思想基础。

22岁时,辛弃疾随耿京抗金,成为北方二十五万起义军中的一员。

当时,急于渡江南征的金主完颜亮为部下所杀,金欲与南宋议和,辛弃疾代表北方起义军南下,希望能与宋军联合反击。

时在建康劳军的宋高宗召见了辛弃疾一行,“嘉纳之,授承务郎、太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a。

然而此时,起义军内部却发生突变。

耿京部署张安国收取金人贿赂,暗杀主帅,投降金人。

辛弃疾北返途中闻知此变,匆匆集合五十人,直趋济州金兵大营,于五万大军之中,擒得张安国,并号召万人反金,南向疾驰,归于宋廷。

当时的辛弃疾,只是一个23岁的青年,却展现出英雄豪杰的胆略气概和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

然而南归之后,面对朝廷中主和派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辛弃疾只能空有满腔抗战之志却无从施展。

不久,南宋朝廷与金人议和,签订“隆兴和议”。

对此,辛弃疾极力反对。

他曾以自己在北方与金人作战的经历和观察为基础,写成《美芹十论》上书皇帝,批判“南北有定势,吴楚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的谬见,提出具体的作战部署和自治图强的具体措施,主张决战境外。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2)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2)

论辛弃疾词风格的多样性 (2)一.思想感情的表达苏词对内心痛苦可愤慨的抒写是隐蔽的、含蓄的;苏词种种忧郁的情绪总会在词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中被排除和化解,最终也会表现出坦荡潇洒、乐观的情怀。

如:“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辛词则不然,其抒写痛苦和愤慨是溢于言表的;所流露的悲愤和哀痛总是那么悲壮、深切,那么激越、苍凉!读辛词,自有一种热血奔涌、悲壮慷慨、甚而至于潸然涕下的激情,英雄末路的无限孤独和对现实的怨愤溢于言表,那种孤独和怨愤,是不能排除也是无法排除的!如:“老大那堪说。

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贺新郎》)说到底,苏词中的悲愤和痛苦,毕竟只是苏轼个人怀才不遇情绪的表露,加之苏轼固有的开朗和放旷的性格,自然会有苏词旷达、飘逸的风格。

而辛词中的忧愤之情,悲伤之意,远非辛弃疾个人之悲痛。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却被投闲置散,一腔爱国激情无处可发,他的忧愤不只是从个人得失出发,而与当时的民族灾难是一致的,故有辛词沉郁、豪迈悲壮的风格。

辛词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以敏锐的眼光,深刻的笔触描写。

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其词有了很广阔的社会现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辛词所承载的内容,远比苏词要沉重、深刻!二.风格方面1、同样的豪放风格,在苏词和辛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

苏轼在政坛上大起大落,屡遭贬谪,当时的恐悸、孤独、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他却能彻悟人生,乐观对待生活,这使他的词有一种旷达的超脱气势,表现自我疏狂不羁、潇洒飘逸的旷达情怀;能感觉出词人高旷博大的胸襟。

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2.苏轼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与离情相思,而是以一种超然旷达的乐观精神,抒写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等等。

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

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

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通用6篇)辛弃疾的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篇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破阵子》是他的名篇之一。

从题目看是寄给好友陈亮,抒发抗金壮志的。

陈亮,字同甫,著名的爱人,和辛弃疾同属主战派,又同遭投降派的打击迫害。

118年,陈亮到带湖访问辛弃疾,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抒北伐壮志。

之后,两人又作词唱和。

本篇即作于带湖之会以后,自抒壮怀激烈与之共勉。

本篇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虚实结合方法,来驰骋壮志,抒写愤。

词人将自己的爱国之心,忠君愤懑,都熔铸在这篇神采飞扬而又慷慨悲壮、沉郁顿挫的词章里。

这首词题为“壮词”,壮就壮在它形象地描绘了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气,道出了英雄的一片壮心。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起首两句情景交融,不胜感慨。

这两句紧扣“壮”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此时词人罢职闲居,但目睹国事则忧心如焚,胸中块垒,惟有以酒浇之。

醉酒之时,词人还拨亮灯火,深情地端祥着心爱的宝剑。

“挑灯”“看剑”是写动作和神态。

灯的红光,剑的寒光想相互交融,透射着一种特有的壮烈气氛。

从这钟壮烈气氛中,可以看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杀敌的愿望是多么迫切!“挑灯”“看剑”的举,真切地表现了词人此时内心的郁愤,而透过这,词人又仿佛回到了那令他日夜梦萦的战场和那难以忘怀的岁月。

在迷离仿佛的醉态中,英雄酣然入梦,一梦醒来,各军营里召唤战士出征杀敌的号角响成一片。

“梦回吹角连营”渲染了士气的高涨,军心的振奋。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意思是: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

“八百里”,牛的代称。

浅析辛弃疾词作的情感表达方式

浅析辛弃疾词作的情感表达方式

8神州文学浅析辛弃疾词作的情感表达方式王安南合肥一六八中学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爱国主义词人,他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极大拓宽了题材范围,而且风格多样,豪迈与婉约并存。

此外,他的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在作词中大量用典,以文为词。

本篇文章就是通过分析辛弃疾的词作,来简要谈谈辛词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关键词:辛弃疾;豪迈;婉约;用典;以文为词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著名将领。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宋朝北方的疆土已经沦陷。

辛弃疾少年时就立志恢复中原,21岁参加义军抗金雪耻,献身复国大业,但其命途多舛,壮志未酬。

于是,他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

辛词风格既继承了北宋苏轼以来的豪放潇洒,许多词作又兼具细腻柔媚之美;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鲜明,自成一派。

受时代所限,辛词极擅用典,以此暗示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作词时大胆运用文言句式与民间语言,为辛词增加了幽默之风,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也使其表意更加灵活自由。

一、意象选取――风格豪放,意境壮阔辛弃疾有一腔报国热血但是壮志难酬,于是他只有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抑郁和愤懑寄托在词中,创作了无数读起来让我们或热血沸腾或唏嘘悲叹的佳作。

在选取意象时,辛弃疾常用江、山等意境阔大的自然景物。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

这些景物的奔腾耸峙,与辛弃疾所欲表达的豪迈奔放的情感力量高度契合,产生令人心潮澎湃的艺术效果。

再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辛弃疾用久经沙场的战士眼光描绘多数文人无法亲身感知的刀光剑影,既充满鼓舞人心的壮志豪情,又与下面“可怜白发生”的悲凉形成对比,反差强烈,丰富了词的情感内容。

这些意象和素材选用,都完美服务于豪迈雄壮、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造就了辛词壮阔的意境和豪放的艺术风格。

论辛弃疾词的多元风格及相反相成的艺术特质

论辛弃疾词的多元风格及相反相成的艺术特质
X u — e s Exp e son n n’ — e s a e t m pe a e a e i d a ela p of un nd s r owf 1 S t e s a an Cipo m . r s i s i Xi S Cipo m r e r t nd r fne s w l s r o d a o r ul. ofn s nd
tn e n s f n SCi o mss e t a eb e r a e y d s r y n imn s n o g n s e m so i n k l ,b t c e d r e so Xi ’ - e e m O h v e n c e t db e to i g fr e sa d t u h e si t r fwrt g s i s u — p n i l a t a l h y a er o e n Xi ’ e s n l fe t n n l es c ssn i g a d d n ig wih g rsa d h v n e r t o e s o l m— u ly t e r o t d i n S p r o a f c i si f u h a i gn n a cn t i n a i g s c e v r .S e a o i l l nt n a c s ,al s n n ie t e s a o td i i CiP e r o l me t r O e c t e iy a d s r a m l i s a d d r c n s d p e n h s — o ms a e c mp e n a y t a h o h r. u o

切 野 心 家 共 有 的 野 心 。[ 质 言 之 , 一 流 的 文 学 ”1 第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一、引言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生于宋哲宗元祐二年(1065年),卒于宋高宗宝祐元年(1189年),是宋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词人之一。

辛弃疾的词作品数量众多,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

本文将从辛弃疾词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创作背景1. 辛弃疾的家世与经历辛弃疾出生在一个文化显赫、政治势力庞大的家族中。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官员,曾任过江南东路转运使和知州等职务。

辛弃疾自幼聪颖好学,在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文化人士。

他曾任过进士出身的陆游幕府参军,后来又担任过福建提举等职务。

2. 社会背景与时代特点辛弃疾生活在北宋末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北宋末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变化和问题,如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经济萧条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辛弃疾的词作创作。

三、艺术特色1. 深邃的思想与情感辛弃疾的词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情感而著称。

他的词作品中不仅有对政治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更有对人生、爱情、友谊等主题的探讨。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写到:“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和故人的思念之情。

2. 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法辛弃疾的词作品在艺术手法上也非常丰富多彩。

他运用了大量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词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春风与花卉、星辰联系在一起,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的美景。

3. 独特的音乐性辛弃疾的词作品在音乐性上也具有独特的风格。

他运用了许多韵律技巧,如押韵、对仗等,使词作品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句话运用了对仗手法,使整个词作品顺畅流畅。

四、影响与价值1. 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辛弃疾的词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词作品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都具有开创性意义。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 (1)

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及形成原因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是继苏轼之后又一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辛弃疾词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豪放悲壮,然而刘克庄曾在《辛稼轩集序》中这样描述其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①由此可见,稼轩词并不是单一的豪放,而是多样化并独具特色的。

本文就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进行了解读,并对其风格的形成原因作出探讨,希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辛弃疾词;艺术风格;形成原因;影响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山东省历城县)人,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

他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有人曾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②除此之外,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因此,他的词多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同时他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总之,辛词是卓异的:“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以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了极富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

”③一.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并有所发展,进一步扩大了词的题材,善于陶铸经史子集语言,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进而形成了以豪放为主又兼有沉郁悲壮、婉约含蓄、缠绵妩媚、闲雅祥和、清丽飘逸的多姿多彩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1.粗犷豪放,热情洋溢众所周知,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因此,辛词的风格也以豪迈奔放为主。

辛弃疾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表现在他用生动的语言展现了雄阔壮大的艺术境界,他的笔下,群山是“叠嶂西弛,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潮水是“望飞来,半空欧鹭,须臾动地鼙鼓”(《摸鱼儿》);景象是“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熔金”(《西江月》),壮丽雄浑;江天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水龙吟》),阔大高远;英雄形象是“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战斗场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破阵子》);还有“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水龙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的壮阔境界。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引言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他意气风发,博采众长,以独特的气势和才华将豪放词一派引领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

在表现方式和特点上,辛词虽然延续了苏词打破传统豪迈自然的风格特点,却也在其基础上成就了新的变化和发展,他以文入词,词篇慷慨激昂,而且尝试了更加大胆的文学创新,将词的篇幅扩大,加入了多种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产生的原因及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手法(一)散文化的结构散文化,是辛弃疾“以文为词”的显著特点。

首先是散文化的语言,这种语言打破了诗歌化语言结构的凝练,即不要求语言的隽永含蓄,精美凝练, 而是注重语言大众化后的直截了当和明快流畅,一目了然。

语言风格表现为句式的奇句单行,语调的自由舒缓,语音的抑扬顿挫。

词中通过写事抒情或者是通过写景抒情,把景物、事件、感情三者结合起来传递感情,也就是说辛词是吸收了散文创作的特点写出来的。

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为例: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

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泉林木,东山歌酒。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这首词是韩南涧六十七岁生日时,辛弃疾给他写的词。

词的上片写南渡之后,朝廷没有治国之才,不能收复北方,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大业。

因此,辛弃疾寄希望于与自己同有抗金志向的韩南涧,希望他为打败金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功立业。

下片写韩南涧的文章家世以及出使金国时察看敌情为恢复国家大业做准备的事情,并且把韩南涧比做裴度、李德裕和谢安,这三位是前代的贤相。

辛弃疾希望韩南涧也能像他们三位一样偷闲置散,啸傲烟林,寄情山水,恢复中原,并殷切期望能在收复中原后再为韩南涧祝寿。

这首词语言形式松散,语义连贯流畅。

浅议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浅议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

浅议辛弃疾词的风格特点作者:庄平来源:《文学教育》 2011年第19期内容摘要:贯穿辛弃疾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关键词:豪放爱国主义开拓情感抒发英雄宋词由北宋苏轼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的风格。

这种风格,随着南宋张元干、张孝祥、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得到继承。

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成就,写出许多具有雄浑、阔大气势的作品,而且敢于破除陈规,以其过人的才华,进行极富特色的创造,成为南宋豪放派的领军人物。

一、贯穿他的全部词作的基本思想和主线,就是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辛词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辛弃疾与苏轼相比,有英雄与学士之别。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味人生,常表现出具有哲理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

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烈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雄视人生,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词常常显示出武将的英雄气慨,像《水调歌头》“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贺新郎》“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等,无不豪情飞扬,气冲斗牛,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为抗金复国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和壮志未酬的现实,带来的内心激愤和痛楚,这成为辛词的又一特点。

如《水龙吟》“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浪淘沙》“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官”,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使人感受到他心中“补天裂”的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磨灭的痛苦。

二、辛词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水龙吟》“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满江红》“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八声甘州》“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永遇乐》“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南乡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等等。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

浅析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的写作艺术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词作以豪放、清丽、含蓄、婉约、豪放等多种风格为主,表现出了浓厚的宋代特色。

而《一剪梅中秋无月》这首词,更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以梅花为主题,通过对梅花的独特描写,表达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而梅花的美感也是辛弃疾词作中的常见主题之一。

下面就来浅析一下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中所体现的写作艺术。

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梅花的婉约之美。

词中写道:“着意花阶擅酌金杯,不及梅花无数。

”这里用“着意花阶擅酌金杯”与“不及梅花无数”作对比,表现出梅花的素雅清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

通过这种对比手法,辛弃疾使得梅花的婉约之美得以展现出来,表达出了对自己境况的忧伤之情。

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采用了典故和意象的手法,使词作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词中写道:“出笼风雨来,无完牛人情到。

�。

�这里的“出笼风雨来”暗示着梅花的坚韧不屈,表现了梅花的顽强品格。

“无完牛人情到”,则是用典故的手法来表达对人情世态的感慨,使得词作的意境更加深远。

辛弃疾巧妙地将典故和意象融入到词作中,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更有思考的余地。

辛弃疾在《一剪梅中秋无月》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得词作更加华丽而富有感染力。

词中写道:“茶烟轻缭冷幽然,蜂浅碧纱窗。

”这里的“茶烟轻缭冷幽然”和“蜂浅碧纱窗”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得整个词作的氛围更加幽静、清丽。

这种修辞手法也更加生动地描绘出了梅花的婉约之美,使得词作更加感人动人。

辛弃疾的词作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丰富,更能够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弦。

辛弃疾《一剪梅中秋无月》中所体现的写作艺术丰富多彩,不仅有对比、典故和意象的运用,还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音韵之美。

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辛弃疾展现出了对梅花的独特理解,表达了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使得这首词作成为中国古典词作中的经典之一。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

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摘要]辛弃疾的词作中大都表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其作品融合刚柔的美学理想和兼备雄奇刚健及深婉雅丽之美的风格特征,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并影响了后世词人的创作,对我们深入研究我国古代词作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辛弃疾词作风格雄奇刚健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之一,他既有词人的气质,又兼具军人的豪情,爱国主义情怀浓厚。

豪放词是他词作中的主导风格,雄奇开阔的境界、生动夸张的语言、悲而不颓的精神,构成其词雄深雅健的风格。

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以及代你写等方法咨询请看我的白-度的号加我,乐意帮忙。

在以普通事物为创作内容时,给予词作更深入的内涵,给人一种刚柔相济,摧刚为柔的美感。

一、雄深雅健辛弃疾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辛弃疾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风格雄深雅健,确立并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一派,而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的词中饱含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自身豁达开阔的胸襟,以及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决心。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虽然同为豪放派词人,但由于个体的成长经历、性格、接受教育的不同,决定了他们词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的不同。

辛弃疾创造出来的词的意境更为雄奇开阔,他生动而夸张的想象更吸引人,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在词人的笔下,沙场秋点兵被信手拈来,高亢的军威和如火的战斗激情被喷射而出。

让人深思与感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全词结构也有其显著的特点,前后两片语意贯通,读起来荡气回肠,波澜起伏。

全词集中体现了辛弃疾的词风,可以说是辛词的代表之作。

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忧愁之情,身无报国之门的词人在朋友离去之后,把盏浇愁,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忧愁,他抽出宝剑,拨亮油灯,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少时的作者,英勇无敌,曾率领数十骑于敌营中擒拿叛徒。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辛弃疾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了南宋词坛的创作内容。

他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但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沉雄豪迈、细腻柔媚并存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他的个人气质和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精神。

其次,辛弃疾的词作中充满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恢复中原的壮志,这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他的词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尊严的维护,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

尤其是在南宋与金朝对峙的时期,辛弃疾的词作更是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人们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

此外,辛弃疾的词作还体现了对个体命运的关注和思考,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他的词作中不仅有对英雄豪杰的赞美和敬仰,也有对平凡人物的同情和理解,这种人文关怀精神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共鸣。

最后,辛弃疾的词作风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传唱,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许多后来的文人墨客都受到辛弃疾词风的熏陶和影响,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风格。

总之,辛弃疾的词作风格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内容,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争精神,体现了人文关怀精神,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辛弃疾词作中体现出的艺术风格[摘要] 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是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将他所有的爱国激情投入了他创作的“英雄语”中。

他运用了英雄豪杰式的艺术手法和比兴寄托等多种手法,加以特色的语言,突破了词固有的写作形式,在雄奇豪放的同时,表现出曲折含蕴的浪漫婉约之美。

此外,在苏轼“以诗为词”的基础上,运用了散文叙事议论手法的“以文为词”,这样就扩大词描绘的事物和表达意境,并且融会了诗歌、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充分发挥词的抒情、记事、议论、状物等各种功能,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地步,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与语言技巧,形成辛词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 辛弃疾;爱国;豪放兼浪漫;以文为词一、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基础,表现出慷慨豪迈英雄气概辛弃疾的词风是和他的人生经历和生平思想息息相关的。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1],他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河山的代表人物之一。

所以辛弃疾首先是在实践方面可以建功立业的,他是有谋略、有度量、有识见、有手段的英雄豪杰式的人物,其次他才是一个有性情、有理想的诗人。

但是因为他力主抗金,却屡屡遭到投降派的打击,使他有才干不得施展、有抱负不能实现,这样便激起了他满腔的忠愤之心和报国之志,发而为词,将其平生英雄豪杰的胆识与手段转化到了极富爱国情怀的词作之中。

辛弃疾词中艺术形象最鲜明、思想内容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因为他具有一般作家不具备的戎马生涯,所以他的爱国词表现自然真切,词风也磅礴雄壮,威严凛然,意境宏大,显示出气吞山河之势。

如他一首《水龙吟》:“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

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

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

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这是辛弃疾借描写祖国的壮丽河山,抒发他爱国思想的佳作。

上片开头,如天外飞将一般,凌云健笔,把上入青冥的高楼、千张峥嵘的奇峰,掌握在手中,写得寒芒四射,凛凛逼人。

而在宋室南渡时,作者一人支柱东南半壁进而恢复神州的理想,将其隐然蕴藏于词句里。

“人言此地”以下三句,刻画出剑气上冲如斗牛的词境,又把山、水、月、星等清寒景色,汇集在一起,给人以寒意搜毛发的感觉。

然后转到要“燃犀下看”,一探究竟。

“风雷怒,鱼龙惨”使人进入到惊心动魄的境界。

下片头三句,主要写峡、江、楼,词笔刚劲中带韧性。

从“欲飞还敛”,词人从炽热的民族斗争场合上被迫退下来的悲凉心情。

“不妨高卧,冰壶凉簟”,以淡静之词,勉强抑制自己飞腾的壮志。

“元龙老矣!”指作者已老迈,无从施展收复中原的抱负了。

以下“千古兴亡”的感慨,表面看来,情绪似乎低沉,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又正是不能忘怀国事的忧愤。

这跟山林词人们抒写的悠闲自在的心情,显然是大不相同的。

这篇作品突出了辛弃疾的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尤其是“元龙老矣”一句把作者的感慨引向沉痛的地步。

这首词以豪迈的笔调,表达了一个抗金名将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气势恢弘,下片悲凉低沉,悲壮对照,悲壮结合,堪称词史上一篇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辛弃疾豪放词作中,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复兴大业、批判投降苟合势力的佳作。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述,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上片头句“郁孤台下清江水”显示出满腔磅礴的激愤。

接着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

”词人痛感国家危难,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将满怀的悲愤化为悲凉之句。

在词人的心魂中,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的伤心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

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它,写出自己的满怀忠愤。

这首词,用极高明的比兴手法,以豪放的词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思,堪称词中瑰宝。

辛弃疾的词中,怀古词也是他抒发爱国情怀、英雄气概的重要风格。

这类词作的格调同样是刚劲有力、波澜壮阔、雄浑豪迈。

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

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首词是辛弃疾做镇江知府时创作的。

因为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而此时又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所以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便触景生情,不胜感慨。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词的上片写他极目远眺,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为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说中原已非我有了。

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

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已逝,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词的下片描写了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踞东南的孙仲谋,热情地歌颂了他奋发图强、战斗不息的英雄气概。

孙仲谋“坐断东南”的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所以辛弃疾在此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写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投降势力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叹雄壮,意境高远,以一种深沉的力度震撼读者,使人仿佛置身其中,不由血脉贲张,还让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看到惊心动魄的现实。

词中的历史人物、事件和辛弃疾本人的思想情感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深宏博大的意境,是怀古伤今的千古绝唱。

除此之外,辛弃疾在豪放词中还塑造出了很多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其中的人物皆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

比如他在《满江红》中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他在《破阵子》中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他在《贺新郎》中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他在《永遇乐》中写他人、古人是“气吞万里如虎”。

总而言之,辛弃疾的忧国忧民、感时念乱的爱国精神往往形之于词,风格也趋向慷慨豪迈、激愤悲壮,这也是他爱国思想的真诚流露。

二、以豪放为主,兼容浪漫主义的婉约之美辛词的真正佳处,在其独具的一份英雄豪杰之气。

所以总体上说,他的主要艺术成就在于豪放。

但除了豪放,辛词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等多种风格。

正像范开、刘克庄在《稼轩词序》中所评:“期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2]。

就拿他为世盛称的特具婉约风格的《摸鱼儿·暮春》一词来说,其中寓刚于柔的手段与意境,便已绝非小晏、秦郎所能及的。

而辛词之更为难得之成就却还不在于他能以英雄豪杰之气写入伤春怨别的这些小词之中而已。

辛词更为可贵的是他即使在极富慷慨豪迈的词篇中,仍保有了词曲折含蕴之美,这才是辛词最为了不起的、使千古其他词人皆莫之能及的、最为可贵的成就。

辛弃疾好用古典突破传统的作风,却恰好造成了他的雄奇豪放之词同时也仍能保有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个主要原因。

关于他采用的艺术手段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

如《水调歌头》云:“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其浪漫恣肆的风格直逼诗仙李白。

又如《太常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

”其次,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列举了“醉里挑灯看剑”等几件壮事,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令人为之所感。

辛词的豪放风格还通过其他多种形式加以表现,这样往往更能显示出辛词的内在气质和本色风格。

以下列举三种:(一)他善于寓刚健于温柔之中如《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此词是词人借“惜春”为题写对国事的感慨。

首句“更能消几番风雨”,用诘问语,不仅表达出词人对“匆匆春又归去”的惋惜,且带动全篇,感慨深沉。

意思是说,春天本就快过去了,哪经得住三番五次风雨的摧残呢?暗寓国事日非,哪经得起权奸们三番五次的折腾呢?经此一问,词人内心郁结的悲愤便似奔涛排涌而来:“惜春长怕花开早”,因为早开也将早落。

“何况落红无数?”更何况落花已满地都是。

这两句写惜春之情,何等细致、有力。

词人明知春天是无法挽留的,但仍痴心妄想把它留下,因此一喝:“春且住!”却只听得说:“天涯芳草无归路。

”芳草已铺到天边,遮断了春天的归路,春天是再也回不来了。

“怨春不语”,怨春天不给词人任何回答。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画檐蛛网,象征着主战派人士的努力。

他们恰似画檐下的蜘蛛网,整日殷勤地兜揽飞絮,像是想把春天留住似的。

只是这样殷勤努力,无法挽回整个衰颓的国势,因此更触起词人的无限感慨。

下片词人用长门陈阿娇的故事,来影射词人当前的处境。

“长门事”是词人自喻,表明他长期遭到冷落。

辛弃疾原希望从事抗金工作,哪知还是当地方官,管理钱粮,离前线更远了。

因此说“准拟佳期又误”。

为什么这样呢?正由于词人雄才大略,遭到了朝廷里权奸们的嫉妒、排挤,即“娥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词人说纵使求得朝廷上某些人士为他说话,其恢复大计又有谁肯替他申述呢?写到此,词人的悲愤越来越深,因此笔锋一转,便指着那些排挤他的人们说:“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意思是说,连杨玉环和赵飞燕那样得宠的人结果都化为尘土了,你们这些权奸又能得意多久呢?由此足见词人怨怒之深。

但尽管这样,词人内心的愁苦仍无法排解。

他说:“闲愁最苦”,愁苦到连凭着高处的栏杆看看都不敢。

因为凭着栏杆看到的,只是快要落山的太阳正陷于杨柳中,徒使人肠断罢了。

在这里,“斜阳”、“烟柳”象征着南宋衰败的景象。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上片以景托情,下片用历史故事自喻,以古讽今。

词人把描写的空间无限拓宽,把时间尽量拉长,其目的都在于更好地表达出自己忧愤的深广。

从全词的风格来看,它骤似婉约,但于婉约中又觉出它豪放。

这正是辛词超出前人的地方。

梁启超极为称赞道:“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3](二)寓悲愤于闲适之中《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中,表达了辛弃疾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的悲愤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