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题sss、sas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强调关键点,并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几道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a.判断以下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说明理由。
b.运用SAS判定方法,证明以下两个三角形全等。
c.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教师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
4.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将形成以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热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SAS的理解与应用。
2.对应边和对应角的识别,以及如何运用SAS判定等三角形。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本节课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教师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强调,确保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AS(边角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教案标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学目标:1.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SAS(边-角-边)判定条件。

2. 能够运用SAS判定条件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 掌握通过给定的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马克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纸。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即具有相同的三边和三角形的形状。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Step 2: 解释SAS判定条件(10分钟)1. 教师解释SAS判定条件,即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分别相等。

2. 通过示意图和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SAS判定条件的含义和应用。

Step 3: 运用SAS判定条件判断三角形全等(15分钟)1. 教师给出几个具体的三角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计算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2. 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分享自己的判断过程和答案。

3. 强调判断全等三角形时,边和夹角的对应关系十分重要。

Step 4: 构造全等三角形(15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已知条件,如两个边和一个夹角,要求学生构造一个全等三角形。

2. 学生尝试在纸上画出图形,根据给定条件构造全等三角形。

3. 学生与教师一起讨论,分享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和答案。

Step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构造方法。

2. 提醒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边和夹角的对应关系,以及正确使用SAS判定条件。

3. 鼓励学生尝试更多的全等三角形判定和构造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SAS判定条件判断和构造全等三角形。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引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解释SAS判定条件,以及运用SAS判定条件判断和构造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优质课教案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优质课教案

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四)课 型:新授课课 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并初步学会运用。

能力目标: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基本事实,并熟练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SSS 的探究证明过程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索活动发现规律,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老 师学 生复习回顾回顾与思考: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2、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ASA 、AAS )回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其性质,以及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AS 、ASA 、AAS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如图在△ABC 与△A ′B ′C ′中,如果AB= A ′B ′,BC= B ′C ′ ,AC=A ′C ′ ,那么△ABC 与△A ′B ′C ′全等吗?通过这一环节,唤起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直接进入主题。

揭示新课的内容。

实验操作操作:已知:AB=A 'B '=8cm ,BC= B ′C ′=9cm ,AC= A 'C '=10cm画△ABC 和A 'B 'C ',并把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

把你们剪下来的三角形与同伴所画的三角形比一比,你有何发现?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同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学生上台演示过程,并用语言总结结论。

结论: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边边”或“SSS”)用几何语言来表示在△ABC与△A′B′C′中,AB= A′B′BC= B′C′AC= A′C′教学过程教师学生例题讲解例8: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且AB=DC,AC=DB.求证:∠A=∠D.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指点,逐步完善发散思维强化新知1. 如图,已知AD=BC,AC=BD,那么∠1与∠2相等吗?2. 如图,点A,C,B,D在同一条直线上,AC=BD,AE=CF,BE=DF.求证:AE∥CF,BE∥DF.在老师分析讲解的基础上学生说明过程教学过程教师学生师生小结,反思提高设计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最深刻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心里还存在什么疑惑?师生互动、共同反思、总结、补充的方式进行。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讲课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讲课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4)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SSS、SAS、ASA、AAS都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2.探索和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HL,并会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作图、比较、证明等探究过程,提高分析、作图、归纳、表达、逻辑推理等能力;并通过对知识方法的总结,培养反思的习惯.(三)情感态度目标:1、通过探究、交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HL。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条件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课教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合作、交流教具:多媒体,直尺,圆规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SSS、SAS、ASA、AAS .(2)如图,Rt△ABC中,直角边是BC、AC,斜边是AB .二、问题探究●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探究一整合旧知,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显示图片)舞台背景的形状是两个直角三角形,工作人员想知道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但每个三角形都有一条直角边被花盆遮住无法测量.(1)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2)工作人员测量了每个三角形没有被遮住的直角边和斜边,发现它们分别相等,于是他就肯定“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全等的”,你同意他的结论吗?【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创设,在问题中总结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说明所有判定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都适合,但同时也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使我顺利地把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

●活动2、大胆猜想,探究新知识.探究二 探究直角三角形“斜边、直角边”定理上述问题中,猜想一下工人的结论是否正确呢?动手试一试.问题:任意画一个Rt △ABC ,使C ∠=90°求作:Rt △'''A B C ,使'C ∠=90°,''B C =BC ,''A B =AB ,作法:①画90MC N '∠=;②在射线C M '上截取B C BC ''=;③以点B '为圆心,AB 为半径画弧,交射线C N '于点A ';④连接A B ''。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 (Side-Angle-Side,即两边及夹角相等)。

2. 培养学生运用SAS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

2. SAS定理的应用和证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SAS定理的应用。

2. 教学难点:SAS定理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掌握SAS 定理。

3.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图,提高运用SAS定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已学过的全等判定方法(SSS、AAA),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SAS。

2. 新课讲解:(1)介绍SAS定理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边和夹角分别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讲解SAS定理的证明过程。

(3)通过PPT展示典型案例,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总结SAS 定理的应用。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运用SAS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讲解错误原因,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4. 拓展与应用:(1)引导学生思考:除了SAS定理,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三角形全等?(2)让学生尝试运用其他全等判定方法(如SSS、AAA)解决三角形全等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SAS定理在三角形全等判断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一:已知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AB = DE,AC = DF,∠BAC = ∠EDF,判断三角形ABC是否全等于三角形DEF。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SAS全等判定的基本概念。SAS是指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和它们之间的夹角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它是解决几何问题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确定两个三角形的完全一致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假设在两个三角形中,我们已知两边长度相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夹角也相等,通过SAS判定,我们可以确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2.掌握运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具体步骤。
3.能够运用直尺和圆规作出符合条件的全等三角形。
4.解决实际问题,如运用SAS判定方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并解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5.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SAS判定全等三角形方法的理解,培养几何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掌握SAS全等判定的步骤:学生应学会如何通过以下步骤应用SAS判定全等:a)确认两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相等;b)确认这两边的夹角相等;c)确认第三边也相等。
-应用SAS全等判定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应能够将SAS全等判定应用于解决实际几何问题,如计算未知长度或角度等。
-举例解释:如在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中,若AB=DE,AC=DF,且∠BAC=∠EDF,则根据SAS全等判定,三角形ABC和三角形DEF全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SAS判定中“边角边”的顺序和角的定位。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例如,讲解为何SSA不能判定全等,而SAS可以。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三角形全等判定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学生们用直尺和圆规尝试作出符合SAS全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学会使用SAS(边-角-边)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定义。

2. SAS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

3. SAS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SAS定理的判定方法。

2. 教学难点:SAS定理的证明,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SAS定理。

2. 采用演示法,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相似的概念,引出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全等的含义。

3. 讲解SAS定理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4. 进行演示,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SAS 定理。

5.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SAS定理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6.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三角形全等的重要性。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练习,评估学生运用SAS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的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馈:1. 课堂提问环节,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较为扎实,但部分学生对SAS定理的证明过程尚有疑惑。

2. 课堂练习环节,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运用SAS定理判断三角形全等,但少数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3. 课后作业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运用SAS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但仍有部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需加强练习和指导。

八、教学改进:1. 针对学生对SAS定理证明过程的疑惑,可通过举例说明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理解证明的依据和方法。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学生能够运用SAS(边-角-边)判定全等三角形。

3.学生能够解决各种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和特征。

2.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步骤。

教学难点:1.SAS判定的运用。

2.解决与全等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些全等三角形的示意图和实例。

2.学生准备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给出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并解释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即对应的边长和对应的角度完全相等。

三、示例展示(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全等三角形的示意图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特点。

四、SAS判定的介绍(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SAS(边-角-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步骤。

条件是两个三角形的一个边和夹角分别相等,另一个边也相等。

步骤是先找出两个相等的边和夹角,然后再找出另一个相等的边。

五、示例演示(15分钟)教师通过示例演示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步骤,解释过程中会用到什么样的性质和公式。

六、练习与讨论(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己尝试用SAS判定是否全等。

学生可以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

2.学生可以自己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通过测量和计算判断是否为全等三角形,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七、巩固与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八、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条件和步骤,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延伸: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其他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如SSS(边-边-边)、ASA(角-边-角)、AAS(角-角-边)等,并与SAS进行比较和分析。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理解和认识。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sas复习导学案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sas复习导学案教案

则∠AMF 等于( )
A.2∠B
B.2∠ACB
C.∠A+∠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B+∠ACB
C
D
B
活动 1
A E 图1
【探究案】 已知△ABC.再画一个△A′B ′C′′ ,使 A′B′=AB,A′C′=AC,B′C′=BC.
A
B
C
活动 2 边边边公理(简写成“SSS”):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符号语言:
D
F E
探究 2 如图,AB=AC ,AD=AE, 求证:∠B=∠C.
B
C
A
D
E
B
C
探究 3 如图,已知 CA=CD,CB=CE,∠ACB=∠DCE,试说明△ACE≌△DCB 的理由.
八年级数学学案
探究 4 已知:如图 AB=BC,AD=CD,求证:AE=CE.
使用日期:2019-09
【训练案】 1.已知在△ABC 和△A1B1C1 中,AB=A1B1,∠A=∠A1,要使△ABC≌△A1B1C1,还需添加一个条件, 这个条件可以是_________. 2.已知:如图:AB=CD,AB//CD,求证:∠B=∠D.
【预习案】
1. 全等形:能够
叫做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能够
叫做全等三角形.
3.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
;重合的边叫做

重合的角叫做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

(2)

【探究案】 探究 1 指出下列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ABO ≌ △DCO
△ABD ≌ △ACD
△ABC ≌ △CDA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SAS判定条件。

2.能够运用SAS判定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面板绘图或投影仪。

2.黑板或白板。

3.图形工具。

4.教材和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识(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即两个三角形的相应的三边和三个内角都相等。

2.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两个三角形时,如何判断它们是全等的?”学生回答问题。

3.教师解释全等的判断方法之一:“SAS”判定条件,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一个对应的两边和一个对应的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

二、理论讲解及示范(20分钟)1.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出两个具体的三角形ABC和DEF,并且明确标记出三条边和三个角:AB、BC、AC、DE、EF和DF以及角A和角D。

2.教师解释SAS判定条件的含义:“当且仅当三角形ABC中,边AB 的长度等于边DE的长度,边AC的长度等于边DF的长度,并且角A的大小等于角D的大小时,就可以判断三角形ABC和DEF是全等的。

”3.教师提醒学生在首次使用SAS判定条件时,确保比较的是对应位置的边和角,并且注意顺序。

4.教师将示范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SAS的应用方法。

5.教师总结SAS判定条件:“SAS”判定条件适用于一般的三角形,并且只适用于两个具有共同边的三角形之间的比较。

三、练习及巩固(30分钟)1.随堂练习:教师给学生准备一些图形,让他们通过观察并使用SAS 判定条件判断这些三角形是否全等。

2.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独立判断一些三角形是否全等,并在黑板上做出标记。

3.布置作业:教师布置练习册中相关的练习题。

四、提高拓展(15分钟)1.教师通过练习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教师介绍其他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如SSS,ASA)及其应用场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五、总结反思(5分钟)1.教师简单回顾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了SAS判定条件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第一章:导入与概念理解1.1 导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折纸、拼图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相同。

提问: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是什么?1.2 SAS判定法介绍SAS判定法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它们夹角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解释SAS判定法的含义:SSA、AA、SS等判定法与全等三角形的关系。

通过图形和实例,阐述SAS判定法的应用和条件。

第二章:SAS判定法的证明与证明过程2.1 SAS判定法的证明利用几何图形和逻辑推理,证明SAS判定法的正确性。

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证明过程,培养证明和逻辑思维能力。

2.2 SAS判定法的证明过程给出一个具体的三角形全等的证明题目,指导学生运用SAS判定法进行证明。

分析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正确标记边和角、运用几何定理等。

第三章:SAS判定法的应用与练习3.1 SAS判定法的应用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SAS判定法判断三角形全等。

强调SAS判定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3.2 SAS判定法的练习提供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运用SAS判定法进行解答。

分析学生的解答过程,指导其正确运用SAS判定法和解决相关问题。

第四章:SAS判定法的综合应用与拓展4.1 SAS判定法的综合应用通过综合题目,让学生运用SAS判定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SAS判定法与其他判定法相结合,提高解题效率。

4.2 SAS判定法的拓展介绍SAS判定法的拓展知识,如其他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等。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重要概念和技能。

5.2 评价提供一些评价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SAS判定法进行解答。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其在全等三角形判定方面的进步。

第六章:SAS判定法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6.1 案例引入提供一个或多个实际问题情境,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其中涉及到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AS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之一——SAS(Side-Angle-Side,边角边)。

2. 能够运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概念。

2. SAS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3. 实际例题解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SAS判定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2. 难点: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以及如何运用SAS判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SAS 判定方法。

2. 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引入SAS判定方法。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SAS判定方法,并通过图形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

3. 例题解析:给出实际例题,引导学生运用SA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4.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SAS判定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SAS判定方法的应用。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SAS判定方法的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

六、教学评估1. 课堂练习题目的设计应涵盖基础知识考察和应用能力考察,通过学生的练习情况来评估学生对SAS判定方法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可以反映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能够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1. 课后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自己的教学表现,查找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3.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环节,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提问和参与讨论。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几何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全etc.e 的理解。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证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SS(三边全等)、SAS(两边及夹角全等)、ASA(两角及夹边全等)、AAS(两角及非夹边全等)。

3.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的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2. 通过实物模型、几何画板等工具,直观展示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过程。

3.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五、教学安排:1. 第1课时:介绍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及判定条件。

2. 第2课时: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3. 第3课时:三角形全等的证明方法及案例分析。

4. 第4课时: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5. 第5课时:总结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方法,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引入三角形全等的新课。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明确全等三角形的特征。

3.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分别讲解SSS、SAS、ASA、AAS 四种判定条件,并通过实例演示判定过程。

4. 讲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全等证明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三角形全等证明方法的理解程度,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AS)》教案

5. 假设一次函数 y kx b ,当 x 得值减小 1, y 的值就减小 2,那么
当 x 的值增加 2 时, y 的值〔
A.增加 4
B.减小 4
〕 C.增加 2
D.减小 2
二、拓展探究
1.某加油站五月份营销一种油品的销售利润 y 〔万元〕与销售量 x
〔万升〕之间函数关系的图象如图中折线所示,该加油站截止到 13 日 调价时的销售利润为 4 万元,截止至 15 日进油时的销售利润为 5.5 万 元.〔销售利润=〔售价-本钱价〕×销售量〕 请你根据图象及加油站五月份该油品的所有销售记录提供的信息,解答
O
y(米)
C
t1
t2
17 80
t
〔3 题〕
4.甲、乙两名运发动进行长跑训练,两人距终点
5000
的路程 y〔米〕与跑步时间 x〔分〕之间的函数图 4000
3000
象如以下图,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
2000
⑴求甲距终点的路程 y〔米〕和跑步时间 x〔分〕 1000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O
⑵当 x=15 时,两人相距多少米?在 15<x<20 的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3. 函数 y=kx 的函数值随 x 的增大而增大,那么函数的图像经过〔 〕
A.一、二象限 B. 一、三象限 C.二、三象限 D.二、四象限
4. 将直线 y = 2 x ─ 4 向上平移 5 个单位后,所得直线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
以下问题:⑴求销售量 x 为多少时,销售利润为 4 万元;⑵分别求出线 段 AB 与 BC 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⑶我们把销售每升油所获得的利润称 为利润率,那么,在 OA、AB、BC 三段所表示的销售信息中,哪一段的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详细教案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SSS)》详细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5.边边边杨先仙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基本事实“边边边”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额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自学设疑1.情境引入两个三角形有3组元素对应相等,分4种情况。

1:2边1角 2:2角1边 3:3角 4:3边前两种我们已经研究过,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三个基本事实SAS、ASA、AAS。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或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2.示纲自学1.请任意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剪下后与小组内同学对照,观察它们是否全等?据此,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三个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不一定〗2.以这三条线段为边画一个三角形。

1—5组做(1)。

6—10组做(2)。

(1)已知三条线段4cm、5cm、6cm (2)已知三条线段8cm、9cm、10cm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小组内同学对照,观察它们是否全等?由此,你有何发现?〖基本事实〗3.尝试完成例6。

〖学生展示过程〗4.补充完整72页表格中的内容。

3.展示评价1.小组依纲自学,小组讨论2.展评,师点拨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最少有几组边对应相等?最多有几组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时最少有几组角对应相等?最多有几组角?3.补正提炼变式:已知:如图,AB = DC , AD = BC。

求证: ∠A = ∠C提示:需要作辅助线构造出三角形。

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得到角相等。

三.拓展运用1.导学归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生答〗〖基本事实:边边边〗〖判定方法: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边边边〗2.拓展训练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个数是()(1)周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周长相等的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3)三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4)三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 1个B 2个C 3个D 4个2.根据条件分别判定下面的三角形是否全等.(1)线段AD与BC相交于点O,AO=DO,BO=CO. △ABO与△BCO;(2)AC=AD,BC=BD. △ABC与△ABD;(3)∠A=∠C,∠B=∠D. △ABO与△CDO;(4)线段AD与BC相交于点E,AE=BE,CE=DE,AC=BD.△ABC与△BA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题s s s、s a s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训练题(SSS、SAS)
判定定理1:简单的表示为:
SSS
数学语言:在△ABC和△A'B'C'中
AC=A'C'(已知)
BC=B'C'(已知)
AB=A'B'(已知)
∴△ABC≌△A'B'C'(SSS)
1、若AB=CD,AC=DB,可以判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请证明。

2、△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与∠C有什么关系?请证明。

3、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则AB和D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证明。

C
4、已知AB=CD,BE=DF,AF=CE,则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5、如图,AC=DF,BC=EF,AD=BE,∠BAC=80o,∠F=60o,求∠ABC
6、如图,AC=AD,BC=BD,∠1=35o,∠2=65o,求∠C
精品资料
7、如图,△
ABC 中,AD=AE , BE=CD ,AB=AC ,说明△ABD ≌△ACE
判定定理2: 简单的表示为:SAS 数学语言:在△ABC 和△A 'B 'C ' 中 AB=A 'B ' (已知) ∠B=∠B ' (已知) BC=B 'C '(已知) ∴△ABC ≌△A 'B 'C '
(SSS )
8、如图,已知AC ,BD 相交于O ,AO=DO ,BO=CO ,证明:∠A=∠D
9.如图,AE 是,BAC 的平分线 AB=AC.证明 △ABD ≌△ACD
C
10、已知:如图,AB=AC,AD=AE,求证:BE=CD.
11、如图,已知:点D、E在BC上,且BD=CE,AD=AE,∠1=∠2,求证:△ADB≌△AEC
12、如图,已知AB⊥AC,AD⊥AE,AB=AC,AD=AE,求证: BE=DC
D
A
B
Q
C
P
A
D
B
E
C
13、 如图,点C 是AB 中点,CD ∥BE ,且CD=BE ,试探究AD 与CE 的关系。

14、 如图:已知AC ,BD 相交于O ,OA=OB ,OC=OD.证明:△ABC ≌△BAD
A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