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 第9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圣才出品】
第9章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答:从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看,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
(1)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这一矛盾运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难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要求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
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至整个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④一个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历史时代,它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观念形态以及整个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性质,最终是由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⑤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同一社会形态不同阶段的区分和发展,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2)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直接推动的,这些动力最终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
①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与阶级斗争最终由生产力决定。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重大作用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决定。
因此,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加快生产力发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所在。
2.怎样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答:社会发展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每一领域都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
就社会发展总体而言,归根到底是生产力标准。
(1)生产力标准的含义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
(2)生产力标准成为社会发展主要标准的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3)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①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②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进步时,必须注意生产关系;③正确理解“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的曲折发展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哲学 家、文艺批评家和社会活动 家。他出生于布达佩斯一个 富有的犹太人家庭,190 9年获布达佩斯大学哲学博 士学位,先后在德国柏林和 海德堡等地从事哲学和文艺 学研究。卢卡奇1918年 加入匈牙利共产党,191 9年3—8月担任匈牙利苏 维埃共和国主管文化和教育 的人民委员。20世纪30 年代,他在莫斯科马克思恩 格斯研究院工作。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 路的哲学探索
• 当十月革命在俄国取得胜利的时候,中欧和西欧国家 相继发生的一系列革命却失败了。20世纪20年代 至30年代,欧洲各国共产党的一些理论家开始总结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经验以及西欧国家革命失败的教 训。在理论上,他们力图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思 考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看法, 并批判了第二国际某些人物的思想。人们把这种思想 称为“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以列宁主义为 代表的俄国马克思主义。
目录
第一节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哲学探 索 • 一、卢卡奇的“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 • 二、柯尔施关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关系 • 三、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文化领导权思想
第二节 20世纪30—8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 面临的挑战与回应 •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 • 二、关于生产力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 • 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理论 • 五、关于人的问题
• 在卢卡奇那里,总体观念还同时包着历史的意义。在他 看来,如果认识事物的思想过程会导致具体的总体,那 么,由这种思想过程所把握的历史也会达到这种具体的 总体,“只有在这种把社会生活中的孤立事实作为历史 发展的环节并把它们归结为一个总体的情况下,对事实 的认识才能成为对现实的认识”。他认为,历史是人创 造的,人会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认识历史。如果说人所 创造的历史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总体的话,那么人也在 创造历史中认识历史的总体,而认识历史就是要把握历 史的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条件。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3.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条件。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剩余价值、公有制等。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和影响。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辩证唯物主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
3.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矛盾统一、质量互变等。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归纳法、演绎法、矛盾分析法等。
3. 辩证唯物主义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2.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体系。
2. 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历史观。
3.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发展规律、阶级斗争、历史阶段等。
2.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历史比较法、阶级分析法等。
3.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习题及答案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我国的政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中国的政党制度是()A、基层群众自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是在()A、十四大B、十五大C、十六大D、十七大5、下列不属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是()A、中国民主同盟B、中国民主建国会C、中国民主促进会D、中国国民党建设委员会6、下列不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区的是()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宁夏壮族自治区7、依法治国的主体是()A、中国共产党B、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C、各级领导干部D、各个民主党派8、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的时间是()A、1992 年B、1994 年C、1995年D、1996 年9、第一次深刻阐述依法治国的含义是在()A、十五大报告B、十六大报告C、十三大报告D、十四大报告10、把依法治国确定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A、十六大B、十五大C、十四大D、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二、多项选择题1、目前,中国基层民主自治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A、农村村民委员会B、城市居民委员会C、企业职工代表大会D、地方人民代表大会2、实施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A、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B、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C、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D、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A、有法可依B、有法必依C、执法必严D、违法必究E、违法不追4、下列属于我国民主党派的有()A、民盟B、民进C、民建D、民革E、台盟5、下列属于我国民族自治区的有()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B、西藏自治区C、内蒙古自治区D、宁夏回族自治区E、广西壮族自治区三、辨析题1、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第九章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2
3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征
特 共产党是国家的领导核心和执政党 征 中 台 一 中 中 中 中 中 九 国 国 国 国 国 三 国 湾 国 民 民 民 农 学 致 民 民 主 主 主 工 社 主 公 党 自 民 同 建 促 党 治 革 主 盟 国 进 命 同 党 会 会 委 盟 员 会
特征 之三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民 主监督,有利于纠正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的各种不正之风, 保持政府的高效、廉洁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1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 人民民主专政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四、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特征 之一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9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特征 之二
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实行广泛民 主和平等合作,有利于充分表达最 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提高国家 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协 调人民内部的各种关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30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二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3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25
特征一 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 是参政党, 特征二 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以四项基 本原则为共同的政治基础。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价值的本质和特征)【圣才出品】
第9章价值的本质和特征9.1 考点归纳一、价值: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则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问题。
价值是为人的,是人们应当把握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同时,价值又是引导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
1.价值的本质(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
价值的大小,就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大小,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大小。
(2)关于价值本质问题的两种对立的观点在价值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
①客观主义价值论只是从客体自身的属性和功能来规定价值,认为价值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某种东西,与人无关,与主体无关。
②主观主义价值论则认为价值就是人的兴趣、欲望、情感的表达,与事物无关,与客体无关。
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
价值不是实体,不能仅仅归结为客体自身的属性,也不能仅仅归结为主体的兴趣、欲望和情感。
(3)价值的本质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关系的一种特殊关系,即客体以其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
主体与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
①主体:主体及其需要是价值关系形成的根据。
价值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只有人才是价值主体,是价值的创造者、实现者和享有者。
②客体:客体及其属性是价值关系形成的又一根据。
价值总是一定的客体对主体的价值。
由于客体具有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具有对人的积极意义,成为对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有益的东西。
价值离不开主体的需要,也离不开客体的特性。
价值作为主体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发生和发展的,既有其主体性特征又有其客观前提。
2.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形成的基础,其主要表现为:(1)主体及其需要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①人是实践存在物,实践使人成为现实的主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背景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实践与理论研究1.2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与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论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与方法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3.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剩余价值社会生产关系与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3.2 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危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3.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4.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与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与社会主义思想的兴起4.2 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观点与体系无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3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的意义与应用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在个人成长与实践中的应用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5.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应用中国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5.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第六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6.1 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6.2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超级大国的竞争与多极化趋势民族主义与民粹主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6.3 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与当代世界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视角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七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与社会7.1 当代文化的多元化与冲突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的挑战文化产业的崛起与意识形态斗争网络文化与数字时代的社会变迁7.2 当代社会的问题与挑战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人口老龄化与城乡差距问题环境污染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与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第八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发展8.1 当代科技发展的趋势与影响信息技术的革命与的应用生物科技的发展与伦理挑战能源科技与气候变化问题8.2 科技革命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数字经济的兴起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智能制造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8.3 马克思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与科技革命的理论联系马克思主义在科技政策与科技伦理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与科技发展的未来展望第九章: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思想理论斗争9.1 当代思想理论的多元与斗争意识形态对立与思想观念的碰撞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等理论的对抗当代思想理论斗争的实质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与时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当代思想理论斗争中的指导地位9.3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加强与创新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斗争能力与水平第十章: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要求10.1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个人的世界观塑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与途径10.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方法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结合实践与时代特点学习马克思主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讨论10.3 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与评价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评价马克思主义学习成果的标准与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六、当代世界经济的特征与挑战:在这一章节中,理解全球化的影响与局限性、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与贫富差距问题是重点。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九章
2.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作用
第一,真理原则是客观性原则;价值原则是主体性原则。 第二,真理原则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 明人的活动中的主观目的性。 第三,真理原则是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是社 会活动中的多样化原则。
3.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们正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相互引导、 相互结合来实现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价值观的内容与形成
哲学不仅要回答人与世界的实际关系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回 答人与世界的关系应怎么样的问题。前者属于真理观,后者属于 价值观。
值观与价值关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进行 价值判断的尺度,属于主观的思想领域。价值关系是人们之间实际 的利益关系,属于客观的社会关系。
价值原则
2.合理的价值评价及其基本要求
面对同一客体,不同的主体从不同的利益和需要出发, 会得出不同的价值评价。而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 应当符合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 识,二是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
主体
对客
价值
体的
评价
价值 以及
特
及其
价值
点
特点
大小
所作
的评
判或
判断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 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之所以是具体的,是因为二者的统 一是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条件的、相对的统一。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之所以是历史的,是因 为二者的统一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打破旧的统一、 实现新的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谢谢观赏!
1.个人的社会价值
人的价值首先是指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的创造活动对 社会需要的满足和对社会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分析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兴起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毛泽东等的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探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必然性,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2.3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3.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辩证法原理。
3.2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3.3 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唯物主义认识论4.1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感觉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过程的规律。
4.2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实践对于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和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4.3 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作用。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5.2 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等。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提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6.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九章 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1
二、福利国家产生的根源
(一)劳工力量的成长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一大群与资产阶级
有根本利益冲突的劳工阶级,发展出得以组织和 在一起行动的能力,进而产生了代表劳工阶级的 政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逐渐走向了两党制或 多党制。
劳工阶级欢迎福利国家的原因:
因为福利政策能够减少其生活困难,或者修正市 场力量的盲目运作;
对资产阶级而言,福利政策能够降低劳工阶级的 不满,提供额外的工具来整合与控制劳工阶级, 因而也有经济或意识形态上的好处。
(二)国家集中化
集中化又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 高夫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三个特征: (1)直接的生产者与生产工具相分离,广大劳工阶级将其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开始介入传统的家庭教 育,通过社会政策加强家庭抚育儿童的能力,生 产出合格的“下一代”劳动力。
2.维持社会中的非工作人口
除了劳动人口外,所有社会都存在大量的无法依 靠自己的工作维持生活的人口,也就是依赖人群, 比如:老年人,残障者,儿童等,为了维持社会 稳定,所有的社会都必须发展出某些机制,将部 分产品自直接生产者手中转移到这些群体身上。
第四,都市化
虽然大都市几乎存在于人类文明的每个阶段,但是都市生 活成为惯常则是资本主义的特殊产物。工业化的成长刺激 了国家控制都市活动的需求,同时也刺激了国家直接提供 基础设施、住宅及其他公共场所。
三、社会开支的增长与“回流”
(一)社会开支的增长
社会开支:包括资源开支和收入转移。
政府的资源开支(Gr):用在健康、教育及个人服务等方 面的开支。包括政府员工的工资和向私人资本主义部门购 买设备、建筑和其他供应品的费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由于人的需要总是在与劳动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增长和 扩大, 因而人类劳动的内在动力必然是持久的、永恒 的。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生产力标准, 还应当对“ 生产力发展”本身作出正确的理解。具体说来, 应主要 把握两个统一:
首先, 生 产力发展是 经济发展与 人的发展的 统一。
其次, 生 产力发展是 发展水平与 发展速度的 统一。
总结
确立生产力标准, 对于研究和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有着 重要的意义。一方面, 它使社会历史评价有了更为科 学的基础。另一方面, 它为我们实际推进社会发展提 供了正确的出发点。
生产力标准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原因在于:
第一, 生产力的发展 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 标的前提条件。 第二,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第三, 生产力的发展 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解析
1.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准, 但不 是唯一标准。在具体评价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时, 应 当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标准之间的关系, 将每种标准 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2.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用生产力标准评价社会发展 进步时, 必须注意生产关系。因为既然以是否有利于 生产力的发展来作为衡量的标准, 那就不能仅看生产 力水平的高低, 更要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适合 程度。同时, 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总是通过生产 关系才能实现。只有合理的生产关系,才能保证生产 力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的劳动者, 使生产力发展真正 有助于社会进步。
第09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与技术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一般说 来,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的具体规 律性知识的理论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 维科学等。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 过程中所掌握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交错、相互转化。科学上的突破 引起技术上的发明, 而科学又总是从技术和社会需要 中获得发展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科学与 技术日益趋于“一体化”, 以致“科学技术” 成为 一个总体性的概念。
社会发展是由社会基本 矛盾运动推动的, 这一 矛盾运动主要是由生产
力的发展决定的。
社会发展是由阶级斗争、 人民群众的作用等直接 推动的, 这些动力最终 也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
定的。
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1、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根本上说, 是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状况决定的。 因此, 加快生产力发展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决定性 的意义。
先进生产力具有这样一些明显特征:
科学技术是在人们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 它一经形成, 便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一,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第二, 科学技术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三, 科学技术促进交往方式的变革。 第四, 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五,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革命: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 盾引起的。人要生存和发展, 必须满足自身 的需要。正是人的需要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成为生产力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人的需要与劳动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人的需要与自然的矛盾, 人的需要不仅向劳 动转化, 与此同时, 劳动也向人的需要转化。需要 和劳动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便构成了生 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工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 第九章 参考答案
第九章资本主义地租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是土地租种者为租用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经济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2.是农业资本家由于使用土地而交纳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3.是农业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全部货币额。
租金中除地租外,还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和利息,并可能包括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和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
4.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5.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6.是因为在商品交换关系中,社会购买农产品时所偿付的劳动量,大大超过了生产农产品时所实际耗费的劳动量。
7.是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8.是资本化的地租,即土地价格相当于能够取得这笔地租收入的货币资本。
二、单项选择题1.①2.①3.②4.②5.③6.②7.④8.③9.②10.④11.①12.①13.④三、多项选择题1.②④2.③⑤3.①②4.①④5.①②6.②③④⑤7.③④8.①③④⑤9.①②③10.①②11.①②④12.①②③④⑤四、填空题1.土地所有权经济2.改良的道路或普鲁士式的道路革命的道路或美国式的道路3.绝对地租级差地租4.级差地租土地所有者土地的经营垄断5.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第一形态级差地租级差地租的第二形态6.地租利息率7.平均生产条件劣等地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8.绝对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9.绝对地租10.剩余价值五、简答题1.答:(1)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租种地主土地而交给地主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2)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第一,地租的数量不同。
封建地租包括农民创造的全部剩余产品,有时还包括一部分必要产品。
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观
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的充分发展,到19世纪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 证材料,在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较大的理论综合,并形成了一 些贯通若干领域的科学原理,如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电磁感 应定律、细胞学说以及生物进化论等等,它们标志着19世纪的 自然科学已从搜集材料的阶段进到了整理材料的阶段,由经验 科学发展到了理论科学
在自然科学由经验科学发展到理论科学、由经典科学进到非经典 科学的同时,社会科学也很快起步、迅速发展
首先是19世纪,在人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发生了两件具有革命 意义的重大事件:
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它使人类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真正变成 了一门科学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标志着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根本 变革,从此,人们能够对经济、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 等各种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分析。关于这一点,正如普列汉诺夫 所说:“马克思在社会科学中所进行的革命,可以和哥白尼在天 文学中所完成的革命比美。”
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着以前被认为是真理的理论后 来却被证明是谬误的情况,也就是说,一定时期的科学知识 体系中可能包含着某些谬误,但谬误终将为科学的发展所荡 涤和消除
第三,系统性和逻辑性
科学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但并非一切知识都是科学。在 历史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人类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积 累了一些自然和社会历史知识,但是,这些知识主要是 经验总结和现象描述,没有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程度, 因而还算不上科学或科学知识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九章 文学的历史演变
• 自然节律说 弗莱: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 样,文学史上的喜剧、传奇、悲剧和讽刺 文学等,分别对应于春夏秋冬四季。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发展和繁荣最深刻的根源 与最强大的动力,在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动力。 人类各社会历史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状况与其物 质生产状况,总体上相互一致。
文学发展“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产生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而以不同的民 族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开始出现分化的趋势,最终 形成不同的文学传统。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
• 一、文学发展动力的各种学说 • 时代变化说 刘勰:文变染乎世变,兴废系乎时序。
• 理念变化说
黑格尔:绝对理念在其感性的辩证运动过 程中,总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性变化,由此 产生文学的不同类型。
文学风格的功能
风格的现实功能
独特风格的成型乃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 的重要标志
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功能
风格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多样化的
发展,促进文学创作不断走向成熟
二、文学流派
★文学流派是一种群体结构,是由有着相 近艺术追求和思想倾向的一定数量的作家 组成的,一般要有代表人物,有或紧密或 松散的结构。
审美意识(精神活动)与文学的发生
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原型”概 念 “原型” :指神话、宗教、梦 境、幻想、文学中不断重复出现 的意象,它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 经验的集体潜意识。
荣格 Carl Gustav Jung 1875—1961
文论家弗莱的“原型”概念
“原型” :指一种在文学中 反复运用并因此而成为约定性 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
约定性的历史起源,可以上 溯到古代仪式中去,但其更为 深远的源头则永远是潜在的, 不仅存在于文学中,而且也存 在于生活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案 第九章 经济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案第九章经济伦理学导言:随着近代西方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经济伦理也随之发展和完善。
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经济生活和道德生活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如何从道德上规范市场经济的运行,道德和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等,日益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就使得经济伦理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所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所谓经济伦理,指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中所特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体系,以及特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它协调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使经济活动和谐有序,并且使经济活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同时也促进经济主体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发展。
经济伦理学就是研究经济伦理的应用伦理学学科。
本章主要论述经济政策、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第一节经济政策与伦理近20年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但是,在这段时期内的经济政策失误是有的,有的失误还造成了较恶劣的社会后果,如分配严重不公等。
由于平等与效率是任何政府追求的两个基本的政策目标(虽然有的政府侧重于平等,有的政府侧重于效率),本节将首先讨论作为我国当前经济政策目标的平等和效率的含义及它们的关系,然后讨论实践中对这个目标的追求和某些偏离,由此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不良社会后果,及针对这些情况正在采取和将要采取的一些对策。
一、经济政策的伦理价值目标公平,又称平等,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的最高原则是人类平等,即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应该平等地享有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不因贫富、性别、种族、宗教信仰等的不同而不同。
经济上的公平主要指收入均等和机会均等。
收入均等指人们获得同样的物质财富,享有同样的物质生活水平。
机会均等又包括起跑线均等和游戏规则均等。
起跑线均等指人们在参与竞争前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实力。
游戏规则均等指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受到同样的规则约束。
我们从经济平等的具体含义可以知道,经济平等决不是一条绝对的原则,它的部分内容不能作为最高的或最优先考虑的原则,如收入均等;有些内容又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做到,如机会均等。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
• 马克思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 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这使 得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 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 了报纸的主编职务,因此失业。
• 1843年秋,马克思与燕妮结婚,并一同踏上流放的 征途,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 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由于二人意见不 一及发行问题,杂志仅出版了一期便被迫停刊了。 在此期间,思格斯来到巴黎会见了马克思,结成了 浓厚的友谊。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19世纪40年代又爆 发了全欧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在欧洲大陆确定起来。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激 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 占有和生产的不断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首 先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 到巨大的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成为生产 力发展的桎梏;其次表现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 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 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德 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 存在义学说后,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 他揭露了现代社会中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一方面是资本家阶级 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无产阶 级,他们除了拥有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他们不得不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家 强迫工人进行更长时间的劳动以占有剩余价值。
5、两次有效扣除学说
• 1875年5月,马克思为参加哥达举行的合并大会的社 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提出了批评意见,称为《哥达 纲领批判》。他认为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 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九章
人类解放
• 人类从自然界获得解放,是人类从社会、自身中 • • •
获得解放的基本物资条件。 人类从社会中获得解放,是人类从自然界、自身 中获得解放的重要社会条件。 人类从自身中获得解放,是人类从自然界、社会 中获得解放的根本主体条件。 人类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获得彻 底解放,是人类社会发展超越私有制阶段,克服 私有制社会中劳动异化的必然趋势。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并 为之坚持不懈地奋斗
第九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 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的物资前提: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资财富极 大丰富。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 展的社会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 从所有制上看,实行了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
使社会化生产走上有组织有计划的轨道上来,克 服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 的矛盾。 从分配方式看,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从社会道德看,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人们 具有全心全意为整个人类服务的精神, 具有全心全意为整个人类服务的精神,习惯于遵守 社会公德,处处为公共利益着想,事事服从整体 利益。
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和途径
• 生产力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资 • • • •
前提。 消灭私有制和旧式分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的重要保证。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根本途径。 重视精神产品的生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 重要保证。 扬弃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对立是实现人的自由 全面发展的的现实条件。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真善美统 一的最高境界
•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真 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真 • 共产主义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善 发展——善 • 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是美好的社 会制度——美 会制度——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结束,回到彼得堡 后不久转赴西欧,在德国创办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 第一份机关报《火星报》。 1917年3月,沙皇政府被 推翻。听到沙皇垮台的消息以后,列宁立即返回俄国, 积极准备发动武装起义。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人民 终于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史称“十月革命”) 的胜利。 革命胜利后,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 他揭露了现代社会中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 对工人的剥削是怎样进行的。一方面是资本家阶级 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无产阶 级,他们除了拥有劳动力外一无所有,他们不得不 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获取必需的生活资料。资本家 强迫工人进行更长时间的劳动以占有剩余价值。
5、两次有效扣除学说
• 1875年5月,马克思为参加哥达举行的合并大会的社 会民主党的纲领草案提出了批评意见,称为《哥达 纲领批判》。他认为社会总产品不能不折不扣平等 分配给所有社会成员,现在从它里面应该扣除:
① 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② 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回部分; ③ 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业作为消费资料的, 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以前,还得从里面扣除:
① 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 ; ② 用来满足共同需要量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 ③ 为丧失劳动能力的等等设立的基金,就是现在所谓的官办
• 马克思的两次有效扣除学说,被认为是包括 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及其设施 这三个逐步递进的制度设想。也被作为社会 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社会建立国家保障型的社 会福利制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列宁的生平与时代
•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 即帝国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各种矛盾空 前激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 条件日益成熟。这一时期,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的 集合点,革命的中心从欧洲移到了俄国。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
•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19世纪40年代又爆 发了全欧性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在欧洲大陆确定起来。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激 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私人 占有和生产的不断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矛盾激化首 先表现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 到巨大的破坏,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成为生产 力发展的桎梏;其次表现为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 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 这样的条件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了德 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 存在义学说后,创立了自己的理论学说。
• 1845年,马克思被当做一个危险的革命家而被逐出 巴黎,移居布鲁塞尔。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黄金时 期,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阅读和研究了大量的 经济学著作,发表了《哲学的贫困》。
• 1848年柏林爆发革命,马克思被逐出比利时,先到 巴黎,后又回到德国科伦,主编《新莱茵报》。 1848年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提交法庭审判,1849 年2月被宣告无罪,5月被逐出德国,移居巴黎。随 即又被逐出巴黎,移居伦敦。马克思在那里一直居 住到逝世。在此期间,马克思主要致力于政治经济 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
他领导人民粉碎了帝国主义的三次武装进攻和国内的 叛乱,使苏俄的经济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 1918年列 宁遭到暗杀,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列宁的身体从此开 始恶化。列宁在晚年得了脑溢血症,但他在病中仍口 授了《论合作制》等文章和信件。1923年,列宁病情 开始恶化,并停止了一切政治活动。1924年1月21日, 列宁不幸与世长辞,终年54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理论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与著作 • 1、卡尔•马克思 •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国莱茵省特里
尔城一个律师家庭。他的祖父洛宾·列维是一名犹太人律法学 家,他的父亲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与一荷兰裔 犹太女子结婚,生育多名子女,但从一确定继承人的文件中 发现,只有卡尔·马克思和三个女儿索非亚、爱米尔、路易莎 存活。1830年10月,马克思进入特里尔中学。中学毕业后, 进入波恩大学,18岁后转学到柏林大学学习法律,但他大部 分的学习焦点却摆在哲学上。1841年马克思以论文《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顺利获得耶 拿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后担任《莱茵报》主编,遇到了在马 克思思想发展史上颇为有名的“林木盗窃问题”。
• 恩格斯1843年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纲》,第一次较系统地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了批判,称 它为“私经济学”, 是“一门完整的发财致富的科学”, 在“额角上就打着最丑恶的自私自利的烙印”,其目的是欺 骗和掠夺劳动人民。
2、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资本与劳动关系的剖 析
•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上,资本不是 积累起来的劳动,而是积累起来的别人的劳动,是劳 动的异已力量,从而也就是劳动的一种统治强力。马 克思提出了劳动异化思想,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和 劳动过程的异化。
•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 方面;
• (9)所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的对立逐步消灭;
• (10)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现在 这种形式的儿童工厂劳动,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4、对资本主义经济剥削本质的揭露
•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阐述了科学的劳动价 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形成了完整的资本理 论,提出了资本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提 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理论。
•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他在柏林炮兵部队服兵 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 的活动。1852年,在服完为期一年的兵役之后,恩 格斯受父亲之托前往曼彻斯特到“欧门――恩格斯 棉纺厂”工作,1852年11月,恩格斯在纺织厂办事 处当办事员。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 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 马
济贫事业。
• 在社会总产品的第一次有效扣除中,消费了的生产 资料和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维持社会简单再生产的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而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 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不能马克思所主张的 社会主义的国家保险或灾害预防及救助基金,属于 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福利范畴。在社会总产品缺乏 经验二次有效扣除中,用于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福利事业如教育、 医疗等项目及其设施,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 基金,实际上不仅是指官办济贫事业,而且也怜地 劳动者的社会保险基金。
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为其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 二卷、第三卷。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晚期食 道癌在位于泰晤士河边的寓所内逝世。
马克思与恩格斯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福利思 想
• 1、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平民福利的关注和对私有财产的 批判
• 马克思在早期作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就关心贫苦农民和 工人的福利,就林木盗窃、地产分析、自由贸易、保护关税 等问题同政府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是马克思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认为国家立法权威不过是林 木占有者的服务工具,法律是否私有财产的占有制服务的。
• 马克思便在《莱茵报》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发表自己 的看法,文中严厉抨击了普鲁士政府的做法。这使 得普鲁士政府非常气愤,他们立刻派人查封了《莱 茵报》,迫使它停止印刷。马克思一气之下,辞去 了报纸的主编职务,因此失业。
• 1843年秋,马克思与燕妮结婚,并一同踏上流放的 征途,来到巴黎,同比他们早两个月来到这里的卢 格筹办并出版《德法年鉴》杂志,由于二人意见不 一及发行问题,杂志仅出版了一期便被迫停刊了。 在此期间,思格斯来到巴黎会见了马克思,结成了 浓厚的友谊。
• 1861年,沙皇政府宣布废除农奴制,改革不仅加速了农民 的分化,而且使大量的农民破产。破产农民纷纷涌入城市, 为机器工业和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商品生产、 商业城市快速发展。但这场改革是不彻底的,残余的农奴 制依然存在,被地主盘剥的农民、日益壮大的贫困的工人 阶级反抗统治者的斗争此伏彼起,要求推翻沙皇政府,彻 底消除农奴制。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得到了广泛 的传播,于1905俄国发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劳动产品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越 多,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大,自己越贫穷;
• 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自由的、 幸福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迫于生存压 力而不得不从事的,因而是不幸的、痛苦的劳动。
3、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共产 党宣言》
• 马克思和恩格斯1848年2月联合发表了《共产党宣 言》,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从事理 论研究和工人革命运动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论 证和发展了关于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共产主义 社会制度的主导力量;阐述了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必然性和实现途径:
•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 (2)征收高额累进税; • (3)废除继承权; • (4)没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乱分子的财产;
•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马信 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手里;
• (7)增加国营工厂和生产工人,按照总的计划开垦荒地 和改良土壤;
全部由雇主和国家负担; – ④各种形式的保险都必须由地方型的统一保险组织,根据
受保人全权管理的原则进行管理。
2、帝国主义论
• 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包括五个基本特征的全面 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 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 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 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 宁强调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他 各种矛盾——帝国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 级的矛盾、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开展地人民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都已达到了尖锐化 程度,为帝国主义的灭亡和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制度 的建立准备了成熟的物质条件。因此,列宁说,帝 国主义是垄断的、寄生的或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