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藏象脾胃的关系

合集下载

第六讲+藏象(4)脾,《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第六讲+藏象(4)脾,《传统医学文化概论》

维持人体各内脏的正常位置
人体的脏腑,在体内都有固定的位置,如胃位于脘
部,肾位于两侧腰部,子宫位于下腹部等。中医学 认为,脏腑之所以能固定于一定的部位,全赖脾气 主升的生理作用。这是因为,支持和固定这些内脏 的肌肉、韧带、筋膜,也要依靠脾运化生成的水谷 精微的充养,才能强健有力。若脾气不升,反而下 陷,则可出现胃、肾、子宫等内脏的位置下移或脱 肛等。
参苓白术散
【组成】莲子肉(500克) 薏苡仁(500克) 砂仁(500克)
桔梗(500克) 白扁豆(750克) 白茯苓(1000克) 人参 (1000克) 炙甘草(1000克) 白术(1000克) 山药 (1000克) 【方论】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山药、扁 豆、莲肉补脾渗湿;砂仁醒脾,桔梗升清,宣肺利气,用以 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成健脾益气,和胃渗湿之功。 【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 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本 方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 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 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 例酌减)。
〖方歌〗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解方〗 君 黄芪 ──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 人参 ┐ 臣 ┤ 炙甘草 ├ 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 └ 白术 ┘ ┌ 当归 ── 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 佐┤ └ 陈皮 ── 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 ── 升麻(少量)、柴胡 ── 升阳举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使 炙甘草 ── 调和诸药。

藏象——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藏象——五脏与六腑的关系

藏象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它是对人体内脏器官的分布、相互关系和功能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解释。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被认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藏象理论是对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归纳。

根据藏象理论,人体内有五脏和六腑,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火、木、土、金、水。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心脏是五脏之首,被称为“君主”,它主管血脉循环,掌控情志活动;肝脏是“将军”,主要负责疏泄作用,调节情绪;脾脏是“中土”,主管运化功能,包括消化吸收和营养供给;肺脏是“金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机运行;肾脏是“水司”,主要负责生殖和水液代谢。

与五脏相对应的是六腑,它们分别是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六腑与五脏相辅相成,共同协调人体的消化、排泄和运化功能。

胆腑负责储存和排泄胆汁,帮助消化和脂肪代谢;胃腑主要负责食物消化和吸收;小肠和大肠则负责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废物的排泄;膀胱主要负责尿液的储存和排出;三焦则负责调节水液代谢和温热之气的运行。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描述了人体内脏器官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互作用。

五脏六腑的关系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解释和理解。

首先,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每个脏腑都依赖其他脏腑的支持和协调,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例如,心脏是五脏之首,它主宰着血液循环和情志活动,但它也需要肝脏的调节和疏泄功能,脾脏的运化功能,肺脏的气机运行以及肾脏的水液代谢来支持其正常工作。

同样,其他脏腑也相互依存,彼此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对于维持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其次,五脏六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这种制约关系可以通过五行学说来说明。

根据五行学说,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维持着动态的平衡。

例如,心火可以温煦脾土以助消化吸收,但如果心火过旺,就会伤及脾土,导致消化功能受损。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肺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心肺脾)

“ 府 ” , 聚也 ,藏 货也 , 犹言 府 库 “ 腑”,又分“六腑”和“奇恒之腑”二类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奇”异也。“恒”常也。即异于常腑的意 思。因为这一类脏器的功能,既不同于五脏, 也不同于六腑,故名“奇恒之腑”。


四、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五脏 : 化生贮藏人体精气 , 藏神 ,“ 满而不 能实” ,“ 藏而不泻” , 多为实质性脏 器. 六腑 : 受盛传化水谷 , 以通为用 ,“ 实而不 能满” ,“ 泻而不藏” , 多为空腔性脏 器。 奇恒之府:形态上类腑,功能上似脏。
四、脏腑的生理特点及分类 心 、 肺 、 脾 、 肝 、 肾 ,功能上共同 特点 是 主 持 人体精神、意 识思维 活动和人体精气的 贮 藏。
四、在诊断上观察形体官窍外在的异常变化,诊 断内脏的病变 . 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据肝“在窍为目”的 理论, ----“ 肝血亏虚” 肢体麻木,甚至抽搐,据肝“在体为筋”的 理论, ----“ 肝风内动” 五、在治疗上通过调 整 内脏的功能来治疗 局 部 形体官窍的病变。 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可用清心利尿 的方药治疗。 耳鸣耳聋,为“肾精亏虚”的可用补肾填精 的方药治疗。

《素问 · 五脏别论》说: “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 实”。
人体精气虽然在生命活动中,不断在消耗,但又不断在 产生和补充,因之以保藏为主。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都属“神”的范畴。


六腑在功能上的共同 特点 是 主持饮食 物 的消 化 吸收 和 排泄 。
《素问 · 五脏别论》说: “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藏象学说:通过观察在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来研 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治规律 的学说。

第三章 藏象-五脏-脾肝肾

第三章 藏象-五脏-脾肝肾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0
肾的生理功能
•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 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藏精,是肾 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 的作用。肾对于精气的闭藏,主要是为精 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 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使精气无故流失。 • 主骨生髓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13
肾在生活中的体现
• 在窍为耳及二阴:听觉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 气的充盈有密切关系。肾中的精气充盈,髓海 得养,则听觉灵敏,分辨力较高。反之,肾中 精气虚衰时,则髓海失养,而可见听力减退, 或见耳鸣,甚则耳聋。二阴,即前阴(外生殖 器)和后阴(肛门)。前阴是排尿和生殖的器 官,后阴是排泄粪便的通道。尿液的排泄虽在 膀胱,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 主运化: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饮食 物)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 理功能,水液转化为津液,五谷转化为营气和 卫气。 • 主升清:脾主升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的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 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 统摄血液: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 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 脾:脾居于中焦,在膈之下,在胃的左侧 后上方。其形如鸡冠,状如犬舌,色如马 肝,又形如刀镰,称其为“阴中之至阴之 脏”,为“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的生化 之源”。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摄血液。 五行属土,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志为 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中医养生康复医疗专业委员会

第2章 藏象-五脏(脾肝)

第2章 藏象-五脏(脾肝)

肝血不足,则筋力不健,动作迟缓,或肢体无 力、动作失灵、手足震颤麻木拘急,爪甲软 薄,色泽枯槁,甚则变形、脆裂等。
能曲能直
筋力强健,运动灵活
刚柔相济
•其华在爪
含义:爪甲赖肝精肝血以濡养,其荣枯与肝之功能 盛衰密切相关。
生理意义:肝精肝血充足,则爪甲坚韧,红润光泽;
病理意义:肝精肝血不足,则爪甲萎软而薄,枯而色 夭,甚则变形、脆裂。
生理: 肝主 调畅 疏泄 气血
任脉通利--月经应时 冲脉充盈 孕育正常
病理: 肝失 气血不和 疏泄 冲任失调
经行不畅-痛经闭经 带下 不孕 排精不畅,阳痿等
肝 2.肝主藏血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 血的功能。
(1)贮藏血液 人体内各部分的血液,常随着不同的生理 状态而改变其血流量。肝能调节人体各部 分的血量分配。 “血海”;“肝藏血,血舍魂” 。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全身的肌肉,都需要 水谷精微来营养。人体肌肉的丰满和四肢 的正常运动,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密切关 系。 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必致肌肉消瘦,软 弱无力,甚至萎弱不用。四肢同样。
生理:
│肌肉丰满 健壮 脾气____气血│四肢轻劲有力 健运 充足│食欲旺盛 口味正常 │口唇红润光泽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 崩漏、肌衄等。
益气摄血 脾健气旺,气旺则能行固摄之功统摄血行

现代研究:“脾虚证”者血清胃泌素水平、
胃泌酸功能、胃蛋白酶活性均↓,胰腺外分
泌功能↓,消化管排空↑,小肠吸收功能↓,
肝脏、胰腺的贮备能力、应激能力不足,
免疫功能↓。

脾的系统联属:
1.在志为思 思虑过度,所思不遂——气机郁结,脾运不 健——不思饮食,脘腹胀闷,眩晕健忘等。

藏象学说-脾

藏象学说-脾

运化食物
含义: 含义: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 的功能。 的功能。 二个环节: 二个环节: 1.磨谷消食: 1.磨谷消食:帮助胃肠将饮食物化为精微和糟粕 磨谷消食 吸收 2. 运输 精微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上归于肺
通达全身各组织器官
具体过程: 具体过程:
食物 小 经胃的受纳腐熟 食 肠 的 吸 收 输 送 至 其 它 四 经 脏 。 经 脾 气 的 激 发 、 转 输 ,
其华在唇
含 义:口唇的形色及功能与脾有密切关系。 口唇的形色及功能与脾有密切关系。
生理意义: 生理意义: 脾运化水谷精微至口唇, 脾运化水谷精微至口唇,使口唇肌肉 强健,色泽红润,感觉灵敏。 强健,色泽红润,感觉灵敏。 病理意义: 病理意义: 脾虚,气血亏少——口唇萎黄,枯而不荣。 口唇萎黄, 脾虚,气血亏少 口唇萎黄 枯而不荣。 脾胃积热——口唇糜烂。 口唇糜烂。 脾胃积热 口唇糜烂
生理意义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与胃肠等配合完成复杂的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 脾为消化系的主要代表 消化功能 •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 脾吸收的精微物质是气血化生的主要来源 表现:消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充足, 表现:消化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充足, 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 病理意义: 病理意义: 腹胀、便溏、倦怠、消瘦、 腹胀、便溏、倦怠、消瘦、气血虚少等病症
主要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统血
主运化
含义: 含义: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 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 (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把水谷 精微和津液吸收、 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 的生理功能。 的生理功能。 意义: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 意义:是整个饮食物代谢过程的中心环节。 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是后天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生理机能。 运化食物 生理过程 运化水液

中医学基础理论-藏象-五脏-脾

中医学基础理论-藏象-五脏-脾

外湿邪侵入,也最易损伤脾阳,困遏脾气,引起湿浊内生
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
临床上,对脾生湿、湿困脾的病证,一般健脾与利湿
同治,所谓“治湿不理脾,非其治也。” 故“脾恶湿”
藏象▪五脏▪脾
脾气下陷的病机主要有二: ❖ 一是脾气虚衰,无力升举,又称为中气下陷,
当以健脾益气治之;
❖ 二是脾气为湿所困,不得上升反而下陷, 治当除湿与健脾兼用。
下部和肌肉皮下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及肌衄等 脾不统血
气虚
脾不统血
出血时间较长,色淡质稀,多见于人体 下半部并有气虚见症,如倦怠乏力等。
出血 藏象▪五脏▪脾
脾气转输津液的途径及方式有四:
一是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二是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三是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下输膀胱
“化”
“运”
饮食物
脾阳的温煦 脾气的气化
水谷精微
全身
受纳 水谷
胃 腐熟
受盛化物
小肠
水谷精微
脾 升清
糟粕
《素问·玉机真藏论》 “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 《素问·厥论》所谓“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心肺 气血 全身
“散精”
藏象▪五脏▪脾
“脾气健运”
“脾失健运”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乃至倦怠、消瘦
饮食物 消化吸 水谷精微 收转输 脾胃
四是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 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
津液生成不足
津亏
津液输布障碍
水湿痰饮 、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
健脾化痰

藏象学说(三)脾胃

藏象学说(三)脾胃

藏象学说(三)脾胃夏天慢慢来临,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感觉食欲不振、脘腹胀闷、身体困倦等,这些现象都与脾胃有莫大的关系。

“脾胃”是中医学上的术语,是指人体包括食道、胃、胰、大小肠道等的整个消化系统。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有消化吸收食物,化生精微物质以营养全身和统摄血液等功能。

人出生后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健全,将食物吸收、消化,输送到全身,才能保证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人体生命的盛衰。

脾胃功能好,则人体气血旺盛,体格健壮;脾胃虚弱,则人体所需营养不足,以至身体羸弱,疾病丛生。

下面简单介绍脾的生理功能:脾五行属土,喜燥恶湿,四季中与长夏相应,主要功能是主运化、升清,主统血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并把对人体有用的营养物质吸收,运输到所需部位的生理功能。

①运化水谷脾对食物的运化过程分三阶段:一、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胃的作用,将食物变成粥糜样,然后进入小肠。

二、食糜进入小肠后,通过小肠的功能将食物分为有用的营养物质和无用的糟粕,这一过程一定要依赖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完成。

三、在脾的运化功能下,将营养物质运输到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

如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则见腹胀、食欲不振、大便溏烂、疲倦、消瘦等症状。

②运化水液是指脾具有吸收、输布水液和防止水液在体内停留过多,以保持体内水液相对平衡的功能。

人吸入水液后,通过脾的运输到达人体各部位,发挥其滋润、濡养的作用。

同时,脾脏也会将多余的水液输送到肺脏、肾脏,通过汗液、呼吸、大小便等排出体外。

脾的功能正常可以防止水液在体内发生不正常停留,也就能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

反之,就会出现以上病理产物,甚至水肿。

亦称脾气主升,升,是上升;清,是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食物进入胃以后,通过脾的消化、吸收和运输功能,将营养物质上输到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共同作用化生为气血从而起到滋养全身的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藏象学说-脾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藏象学说-脾

中医基础知识讲座——藏象学说-脾脾位于中焦,在隔之下。

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和胃的生理功能,所以《素问》说:“脾胃者,仓庶之官,五味出焉。

”一主要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脾主运化功能可分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即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饮食入胃后,经过初步的消化,向下输送到小肠进一步消化,脾吸收其中的精微,然后转输至心肺,化生气血布散于周身。

脾气健运水谷精微能够充分吸收,化生精、气、血、津液等,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

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不足,出现腹胀、便塘、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病变。

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运化水液:是指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脾主运化水液能将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上输于肺,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至肺和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和尿排出体外。

因此,脾气健运与否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脾失健运,导致水液在体内停滞,聚湿、生痰,甚则引起水肿。

2.脾主统血脾主统血,即指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

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脾气充足,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行。

如脾气虚弱,不能控制血液在脉中流行,则可导致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证,也称作“脾不统血”。

要点二生理特性1.脾气主升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

包括升清和升举两方面。

所谓升清的“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是指脾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故说“脾以升为健”。

脾主升举以维持人体内脏相对恒定位置。

若脾气不能升清,可出现神疲乏力、头目眩晕、腹胀、泄泻等症。

若脾气(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病证。

中医藏象脾胃论

中医藏象脾胃论
消化腺分为大小两种类型: 小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各段的管壁中,如唇腺、舌 腺、胃腺和肠腺等; 大型消化腺位于消化管管壁之外,独立形成器官, 并以导管通连于消化管腔,如大型唾液腺、胰腺和肝。 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中含有各种消化酶,能分别分 解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使之 成为氨基酸、单糖、甘油三酯等小分子物质,吸收后供 机体生长和代谢的需要,这就是机体的消化过程。
肝、肺在消化过程中作用
⒈肝主疏泄,畅达全身气机,促进消化和吸收 ①肝细胞分泌胆汁,通过胆小管壁之肝细胞膜形成 微绒毛突入胆小管,即肝藏血,其余气化生胆汁,聚集 胆囊,并调节其排泄,参与饮食物的消化。 ②肝是大型消化腺之一,肝细胞内含有多种氧化酶、 水解酶、转移酶等,体现了中医学肝主疏泄的理论,即 肝主疏泄,气机条达,能促进脾升胃降和三焦气机通利, 促进消化。
PrefaceLeabharlann 西医学论述人体的消化过程是在消化系统中进行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组成,主要对食物进行 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 消化管是从口腔至肛门的连续管道,依次分为口腔、 咽、食管、胃、小肠和大肠,通过机械性的运动将食物 由大的颗粒变成小的颗粒,以利于消化腺的充分接触和 消化。
Preface
心生血血生脾中医藏象学说论述脏腑相关认为心与小肠相表里通过经络心火下移小肠助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清浊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体现了心藏象又成对饮食物的消化体现了心藏象又一生理特性心气宜降心为生之本素问六节脏象论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灵枢师传心为阳脏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主通主明主导整个消化协调运动
脾胃论
西医学论述人体消化过程
误解
脾为五脏之一,五脏的生理特点是“五藏者,藏 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素问·五脏别 论》),脾何以直接将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呢?值 得推敲。 临床上比较脾气虚便溏泻泄与肾阳虚(或脾肾阳虚) 完谷不化泻泄,前者脾气虚,饮食物依然被消化,只不 过没有被有效吸收而便溏;后者肾阳虚(或脾肾阳虚), 被摄入的饮物在肠胃停留后依照泻下“完谷”,很显然 饮食物没有被消化而泻泄。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把五行属性和五脏功能及特性放在前面便于学习。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肝(主疏泄藏血),火(温热上升光明)心(主血脉藏神),土(生化承载受纳)脾(主运化统血),金(沉降肃杀收敛)肺(主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工作原因,时间有限。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神五志、五液及季节的关系以下面图片形式展示,仅做几个阐述的示例。

五体
心在体合脉:是指血脉统属于心,即由心主司。

肺在体合皮:一是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而是肺气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于皮毛。


官窍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道最上端,通过喉咙和气管与肺相连。

肝在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血循经上注于目,使其能视。


五液
心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血同源),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收藏(一)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收藏(一)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收藏(一)脾,人体藏府之脾系统。

藏为脾,合府为胃,经脉为足太阴、足阳明,五主为肌肉、五藏为意、荣华为唇四白、开窍为口、五液为涎、七情为思、五色为黄、五音为宫。

脾,为形声造字,字形从肉、从卑,卑为声。

卑,金文由扇子和手构成,会意为手持扇子服侍主人。

《説文解字》:“卑,賤也。

執事也”。

《索隐》:“卑者,下也”。

下者,胃之下也。

脾字,肉与卑结合,意为“人体中胃之下的劳作者”。

《释名》:“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

脾,为人脾,本义脾藏,中医称为五藏之脾。

脾,为阴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脾为牝藏”,牝,阴性。

《素问·六节藏象论》:“此至阴之类”。

《素问·金匮真言论》:“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脾,人气在时为三月、四月。

人气,人身之元气。

《素问·诊要经终论》:“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提示,在三月、四月注意保护在脾之元气。

脾,五行为土。

火,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一。

土为稼穑。

土行在气为充、性为静兼、德濡溽蒸、化盈丰备、政谧安静、令为云雨、变为骤注、灾为霖溃。

脾,八卦为坤。

坤,乾、坤、坎、离、震、巽、兑、艮八卦之一。

坤为脾。

脾,天干为戊己。

戊己,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之一,用以纪日、纪月、纪年。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肝,……其日戊己”。

脾,五行属土,土,日、月、年干为戊己,戊己为脾之正日、正月、正年。

脾病多起于正日、正月、正年,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愈在庚辛,庚辛不愈,加于甲乙,甲乙不死,持于丙丁,起于戊己”。

脾,时为长夏,通于土气。

长夏,为春、夏、长夏、秋、冬五时之一。

长夏,五行属土,土,时为长夏,长夏为脾之正时。

脾病多起于春时,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

第章藏象五脏脾肝

第章藏象五脏脾肝

第章:藏象五脏脾肝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心肺肝肾脾是五脏中的重要器官。

其中,脾和肝是五脏之首,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本文将从藏象的角度,分别介绍脾与肝的基本特征与作用。

一、脾1. 基本特征脾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之一,位于左上腹部,其主要功能是清除体内老化和损坏的血细胞。

此外,脾还具有贮存血液、调节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2. 健康作用脾的健康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调节血液:脾具有贮存血液的功能,能够在人体需要时向全身输送血液。

同时,脾还能够促进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再生。

(2)增强免疫力:脾参与免疫生理过程,通过清除血液中的细菌和病毒、刺激T细胞的产生和识别上述病原体的抗体的产生等多种方式,保护人体免受外部病原体的侵害。

3. 不足症状脾不足会表现出以下的症状:(1)腹泻、乏力和运动后气短等;(2)胃肠道失调,如食欲差、消化不良等;(3)肤色苍白,心慌、不安等。

二、肝1. 基本特征肝是人体最重要的消化腺之一,位于腹腔中,围绕着胃、十二指肠、胆囊和胰腺。

人体的肝脏重量约为1.5公斤左右,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

肝脏的主要功能是分解毒素、制造有益物质并且对外界信息做出反应。

2. 健康作用肝的健康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1)解毒:肝脏能够将体内毒素和废物代谢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包括各类化学药品、酒精、重金属等。

(2)疏导气机:肝脏在藏象中被称为“疏泄之官”,它不仅在于身体的气血运行中,还能促进情绪的调节,帮助人们保持一个稳定的心情。

3. 不足症状肝不足会表现出以下的症状:(1)易疲劳,心情易发躁、脾气急躁等。

(2)容易失眠、出汗、头痛、口苦、口臭等。

(3)眼睑或眼球发黄等。

脾和肝在藏象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们的不足会影响人体的健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脾和肝的保养,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坚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保养作用。

当然,对于疑似脾或肝的疾病,还需及时就医。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知晓(五)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知晓(五)

脾胃——藏象系统常识,原汁原味,治未病,得健康,快知晓(五)(接上期)脾,人体藏府之脾系统。

藏为脾,合府为胃,经脉为足太阴、足阳明,五主为肌肉、五藏为意、荣华为唇四白、开窍为口、五液为涎、七情为思、五色为黄、五音为宫。

脾,合府为胃。

《灵枢·本输》:“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脾与胃通过经脉与筋膜相连。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属脾,络胃,……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胃与脾表里相合。

胃,为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六府之一,《素问·金匮真言论》:“藏者为阴,府者为阳。

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

胃与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同为传化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胃为五谷之府。

《灵枢·本输》:“胃者,五谷之府”,五谷,饮食水谷总称。

《灵枢·胀论》:“胃者,太仓也”。

太仓,粮仓。

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藏六府之海,《灵枢·玉版》:“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灵枢·动输》:“胃为五藏六府之海”。

《灵枢·五味》:“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师传》:“六府者,胃为之海”。

胃与脾同为后天水谷之本,《素问·刺法论》:“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为五藏之本,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灵枢·五味》:“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气于胃”。

胃为五谷之府示意图《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你是不是要考试找答案呀?我给你一些资料你自己看看总结一些吧,自己动手才有所得。

(二)脾的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

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

实际上,脾就是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饮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输,是在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多个脏腑共同参与下的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其中脾起主导作用: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

“人纳水谷,脾气化而上升”(《医学三字经·附录·脏腑》),“脾升而善磨”(《四圣心源》),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

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医原》)。

脾的运化功能,统而言之曰运化水谷,分而言之,则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

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为:一是胃初步腐熟消化的饮食物,经小肠的泌别清浊作用,通过脾的磨谷消食作用使之化为水谷精微(又称水谷精气);二是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转输至全身;三是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而化为气血等重要生命物质。

概言之,脾主运化水谷,包括了消化水谷、吸收转输精微并将精微转化为气血的重要生理作用。

饮食人胃后,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实际上是在胃和小肠内进行的。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类经,藏象类》)。

胃主受纳水谷,并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通过幽门下移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但必须依赖脾的磨谷消食作用,才能将水谷化生为精微,“脾之所以消磨水谷者,非为磨之能砻,杵之能舂也,以气吸之,而食物不坠焉耳。

食物入胃,有气有质,质欲下达,气欲上升,与胃气熏蒸,气质之去留各半,得脾气一致,则胃气有助,食物之精得以尽留,至其有质无气,乃纵之使去,幽门开而糟粕弃矣”(《医述》引《医参》)。

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和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

“饮食先人于胃,俟脾胃运化,其精微上输于肺,肺气传布各所当人之脏,浊气下人大小肠,是脾胃为分金炉也”(《医权初编》)。

总之,五脏六腑维持正常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水谷精微,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作用。

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

饮食水谷的运化则是由脾所主,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故曰:“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故曰后天之本在脾”(《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但“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奇病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故又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这一理论在养生防病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习惯上称作“脾气健运”。

只有脾气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运化水湿又称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运化水湿是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关键环节。

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

脾居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故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因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健旺,既能使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又不致使水湿过多而潴留。

反之,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故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问·至真要大论》)。

这也就是脾虚生湿、脾为生痰之源和脾虚水肿的发生机理。

脾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功能失常可导致另一方面的功能失常,故在病理上常常互见。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

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

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

故张景岳说:“血……,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景岳全书·血证》)。

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经过气化作用生成血液。

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

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⑵脾主统血:“脾统诸经之血”(《名医汇粹》),“人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沈注金匮要略·卷十六》)。

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

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气摄血作用来实现的。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

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所谓“脾统血者,则血随脾气流行之义也”(《医碥·血》)。

但脾之统血与脾阳也有密切关系。

“脾统血,血之运行上下,全赖于脾。

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

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脾不仅能够生血,而且还能摄血,具有生血统血的双重功能。

所以说:“睥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脾化血,,脾虚则不能运化,是皆血无所主,因而脱陷妄行”(《金匮翼·卷二》)。

3。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

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

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而上升的主要是精微物质,所以说“脾主升清”。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脾气主升与胃气主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之消化吸收和输布。

另一方面,脏腑之间的升降相因、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

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

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

同时,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

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

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内脏下垂等。

(三)脾的生理特性1.脾宜升则健:升有下者上行,升浮向上之义。

五脏各有升降,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在中者能升能降。

五脏气机升降相互作用,形成了机体升降出入气化活动的整体性,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

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脾性主升,是指脾的气机运动形式以升为要。

脾升则脾气健旺,生理功能正常,故曰:“脾宜升则健”(《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此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J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

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

“湿喜归脾者,以其同气相感故也”(《临证指南医案·卷二》)。

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

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病生湿”(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总之,脾具有恶湿的特性,并且对于湿邪有特殊的易感性。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

此外,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

脾运湿又恶湿,若脾为湿困,运化失职,可引起胸脘痞满、食少体倦、大便溏薄、口甜多涎、舌苔滑腻等,反映了脾与湿的关系。

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

此外,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弱则会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临床治疗脾虚多选用党参、黄芪、白术、扁豆、大枣、饴糖等甘味之晶,这体现了睥与甘的关系。

(二)胃的生理功能1.胃主受纳水谷: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胃主受纳是指胃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人口,经过食道,容纳并暂存于胃腑,这一过程称之为受纳,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

“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之海也”(《灵枢·玉版》)。

“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类经·脏象类》)。

机体的生理活动和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养,所以又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胃主受纳功能是胃主腐熟功能的基础,也是整个消化功能的基础。

若胃有病变,就会影响胃的受纳功能,而出现纳呆、厌食、胃脘胀闷等症状。

胃主受纳功能的强弱,取决于胃气的盛衰,反映于能食与不能食。

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强;不能食,则胃的受纳功能弱。

2.胃主腐熟水谷: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

胃主腐熟指胃将食物消化为食糜的作用。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难经·三十一难》)。

胃接受由口摄人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依靠胃的腐熟作用,将水谷变成食糜。

饮食物经过初步消化,其精微物质由脾之运化而营养周身,未被消化的食糜则下行于小肠,不断更新,形成了胃的消化过程。

如果胃的腐熟功能低下,就出现胃脘疼痛、嗳腐食臭等食滞胃脘之候。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顺利完成。

所以说:“脾,坤土(坤与乾对,坤为阴,乾为阳——作者注)也。

坤助胃气消腐水谷,脾气不转,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注解伤寒论》)。

脾胃密切合作,“胃司受纳,脾司运化,一纳一运”(《景岳全书·饮食》),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