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在作者的论述中,城市实质上就是人类的化身。城市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史0反映着人类社会‘人类自身的同样发展过程。作者认为城市是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场所,作者试图证明− 人类凭借城市发展这一阶梯逐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甚至达到了超越神灵的境地。他认为这才分城市最爪要的功能和目的“城市醉主要功能是化力为形,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物为活灵灵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新。” “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凡陶冶人。”芒福德在阐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用一种多视角的方法,将城市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活动与城市的规模、结构、形式和设施等的演变和发展结合起来,并揭尔了这两方面的联系和影响。他的一些深刻见解尤共集中体现在本书第十七章“特大城市的神话”之中。其中的论述切中时弊,鞭辟入里,促人深思。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别所在。研究西方的文明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过去的历史,但是要想了解人类的未来,我们就不得不研究西方以外的文明。这是锲而不舍要搞清楚那些文明发展种种细节的原因,与此同时,老子的思想也是我们长期在研究和体悟的。
即使对某一特定历史文化的研究, 作者也采用一种深入的多层面的分析方法。例如他对古希腊城市文明就详尽描述了希腊人,尤其是雅典人如何以祭神活动为核心, 逐步吸收、积累了外域文化, 发展了建筑、艺术、诗歌、戏剧、体育、卫生、医疗以及哲学、科学事业, 描述了希腊文化的兴衰史。对其鼎盛时代, 他写道“这些人(指苏格拉底、索福克勒斯等) 是新兴的希腊城市的杰出代表和化身,他们智体发达,文武双全。与他们同时产生的,是一大批艺术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这些伟人凭自身的存在体现了城市文化的这次历史性突变,它在不到两个个世纪的短短时间里,在几百万人口之中产生出极丰富的人类天才,烘托出一个极繁荣的文化时代,除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任何历史时代都无法与之相比。他也从寄性城市的生活中总结了历史教训“无论从政治学或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罗马城都是一次值得记取的历史教训。罗马城市的历史曾不止一次地发出典型的危险警号,警告人们城市生活前进方向不正确哪里人口过度密集,哪里房租陡涨,居住条件恶劣,哪里对边远地区实行单方面的剥削,以至不顾自身现实环境的平衡与和谐一一在这些地方,古罗马的遗风便几乎会自行复活。如今的情况正是这样,大规模的竞技场,高耸的公寓楼,大型比赛、展销和足球赛,国际选美比赛,被广告弄得无所不在的裸体像,经常的性感刺激、酗酒、暴万等等,都是道地的罗马传统。这些东西便是厄运临近的征候。”
城市发展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 先古的形式和典范一、平原地区的城市1.历史上一些伟大的划时代代表:乌尔城、尼布尔城、乌鲁克城、底比斯城、太阳城、阿叔尔城、尼尼微、巴比伦城。
2.城市文明的发源地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特殊组织机构,首先出现在一些大河流域: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
3.城市的特征:在于它突破了这些农村的局限和狭小天地,它是社会的活力、权利和财富广泛动员的产物。
4.村庄向城市的过渡绝不仅仅是规模大小的变化,这种过度首先是方向和目的上的变化,体现在一种新型组织之中。
5.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⑴因地制宜选择城建用地⑵出现最早的城市分区⑶棋盘式道路布局⑷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6.城建大业实现的条件:靠大河流与富饶多产的自然条件、靠那 些生机勃勃完全以生命为其价值的小村庄的生产能力、靠水运 交通系统、靠丰富的物质手段和能力供养各阶级,使之无须依 附古代村庄的保护又免除了体力劳苦。
二、城市废墟之谜1.标志着村庄向城市过渡:(1)建成区和人口的扩大(2)多少人口在统一的控制下组成了一个高度分化的社区,去追求超乎饮食、生存的更高的目的。
2.城市代表了人类及中的新水平,代表了人类聚落的新等级。
3.城市的特征:(1)——一、(3)(2)城墙封围的城堡,四周有一个或数个聚居区。
4.城市规模的限定条件:(1)能获得食料和饮水(2)集体的联络系统范围三、都市特征与纪念性形式1.城堡是古城中被考察的最详细的地方。
原因是:由于古代城市的城堡是一处比较紧凑的集合体,而且几乎肯定是贮存艺术和技术遗产最丰富的地方。
2.城堡内,城市的新特征:规模变大3.城墙不再单纯是一种象征物,它全然变成一种实际的必备品。
4.城墙的作用:(1)作为军事设施,军事防卫(2)对城里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宗教统一和保护(3)在城镇与乡村指尖形成了一道明确的正式的分界5.(1)从美学观点来看,城墙把城市和乡村分割成截然不同的两部分(2)从社会观点来看城墙则突出了城里人同城外人的差别,突出了开阔的田野同完全封闭的城市二者的差别6.城市为着安全及防卫起见,常常是建立在高原台地之上。
城市发展史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作者路易斯芒福德在本书中抓住了城市本身,从表象,源流,机理写到美学,哲理,全都具备了,不得不说这是一部鸿篇巨制。
作者的思考的问题,用于我们现在的城市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我主要阅读了本书的第四章——古代城市的本质。
第一节,城市功能的发展,在此节中作者总结了古代早期城市的一些性质。
首先是,作者提出城市的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很有可能物质外形的很大部分都先于王权制度而出现。
“起初主要是作为一种奴役制度强加在无法逃避这种控制变成了响应的选择行为。
渐渐的,人们开始寻求城市,并以自己的意愿和参与变成了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城市最初的目的,如同一种工具,用来统治人和自然,使城市社区本身服务于神明。
而当城市正式的组织完成的阶段,则可能是发生在比较短的历史时期内。
并且,城市的组织结构一旦形成,就形式就很少再变化。
接着,作者谈到古代城市的功能。
归纳为两类。
一类是一般的人类功能(从更古老的乡村社会中流传下来),第二类概括为融合与扩大。
作者具体分析了城市的这些功能。
首先,古代城市史一些永久性的聚会地点。
这一功能发源于人们定期举行祭祀典礼的神圣地点。
其次,城市的功能在于突破乡村的自给自足和封闭,人口的融合,对陌生人开放的性质,以及为了获取粮食、原料和技术以及人口,进行的政府和贸易。
最后,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永久性记写形式和符号的需求,因为口头语言已经不适于贮存城市记忆。
依靠经久性的建筑物和制度化的结构,以及更为经久性的文学艺术的象征形式,将城市的过去未来联系在一起。
但作者也提到,城市作为记忆容器的能力使得人类活动冷却凝固,直到17世纪,城市形式没有重要改变。
第二节,创造力的垄断中作者提出城市的全部创造力,最初都与宗教相联系。
因此宗教僧侣阶级长期以来垄断者创造能力,城市的体现就体现了这种垄断。
广大资源被少数人抢先独自受用,“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义务将农民、工匠大众的生活提高到与自己相同的水平”。
作者在这段中还提到一个重要的想法。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应用文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1 / 3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浅析《城市发展史》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遭遇瓶颈,城市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大背景下,刘易斯·芒福德也试图给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他认为世界城市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分岔点,他在重新阐释了城市起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一系列文明古城的兴衰历史,得出自己的反思结果,并对未来城市发展做出了展望。
在书中,他从历史的角度,以具体的城市发展为例,对城市发展的功与过、得与失做出了一个总结。
中国目前大城市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根据我对该书的理解,得出一点我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建议。
根据芒福德的理论,城市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从圣地、村庄、要塞、城市的过程。
并且,他认为: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而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而城市应该追求比生存更高的发展目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这在中国是具有很高前瞻性的。
但就目前中国状况来说,北京和上海两个中国的特大城市,是几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向往之地,同时也是中国面向世界的名片。
每年,春运浪潮总是引起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这从侧面说明,我国城市的建设仍然处在“磁体”的状态,还没有达到更高的发展目标。
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涌入的所带来的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所以它们在人口吸纳的方面的门槛也在提高。
这可以算是他们在积极地推进城市进步,改善城市生活方面迈出的步伐吧。
另外,城市文明是始终贯穿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善战的城市文化,希腊民主的城市文化,埃及和平的城市文化。
在我国,城市的文化定位也是一个较为缺乏的元素。
随着当前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却成就与问题同时并存。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不同的地域条件下,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发展。
2011年,北京市提出了“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城市精神。
北京作为当代中国首都,提倡爱国精神,维护国家形象是其义不容辞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依靠创新北京市才能有更为突破的发展;北京作为全国城市的代表,聚集着众多国内外的人,只有包容才能吸纳各方人才,促进发展;当然北京作为古代都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发扬着古代中国人厚德载物的优秀品格。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
《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第一篇:《城市发展史》读书报告《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刘易斯芒福德博士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
在著名的名人词典中,他有时被介绍为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有时又是城市规划与社会哲学家。
的确,他作为城市理论家,在对历代城市及城市规划进行系统的分析批判上,在论述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上,在学术见解上都有其独到性。
他最突出的理论贡献在于揭示了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文化更新换代的联系规律。
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是一部极其精练的书,虽然它篇幅很厚,但针对如此广泛而深入的方方面面,耗费大量时间对进行大量材料的提炼。
历史上的欧洲城市与中国城市的差距是很大的,虽然今天走到一起了、似乎也看不到具体的差别,很多建筑和历史现象的时间都差不多,但这是表象。
深层次的在于社会的文化和历史上发展的各种经验总结,从这个层面来看,两者的差距不是一两句话可以描述的。
看完书对我影响很大,无论从思想认识还是学术写作文笔的方法。
刘易斯·芒福德就是这种完美的典范,全面深入浅出论理、细腻而不奢华的文彩、强烈而不偏激的现实观点、说事说理而不光是讲历史,曾经还获得写作文学奖。
巨人毕竟不是我们有资格评价的,只是与一般的史书有很大的区别,挖掘了许多内在的社会脉络和逻辑关系,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实证,不是仅仅的说现象,是细心的一步步拨开事物直至本质完全暴露的一目了然,如砖般厚重的书读完后的感觉是脉络清晰,理解了一种广泛适用的方法,一种基本的模式,一种贯穿于西方社会的普遍规律,最后看完,觉得很条理有内在的主线,完全不象编年史那么繁杂。
了解西方整体的脉络和内在原因的同时,可以比较中国的发展历史和城市社会的内在联系,有相似之处,却能体会到巨大的差异,我感叹目前中国的城市发展史在哪里呢,关键现在的中国城市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历史与现实的断裂,到底中国的真正方向在哪里。
读这本书要好好理解城市的文明性和野蛮性,两者都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评价标准,也可以认为是原动力,可能会从中找到中西城市的差别所在。
令人感慨不已的书——读《城市发展史》
准备好经受 一场 严酷的考验。要喜欢它 ,你就 得} N睛睁 B
大 ,同时学会 闭上你的鼻孔使其闻不到那些 臭气,闭上你 的耳朵使其 听不到 恐怖不安的呼喊… …”罗马城的供水方
式 ,是 精 良 的技 术 设 备 与 原 始 的 城 市 管 理 的结 合 。 城 市 中
步。相反 ,从古罗马和西方 国家1世纪 的城市管理失败 的 9
芒福德在列举了罗马种种管理劣政之后 ,更进 一步指
出 了导致这一问题出现 的根本 原因 :古罗马在创造辉煌城
市建设成就的 同时,却始 终未能造就出健康 的城市 生活 和
城市文 化 ,这使 得 罗马人 在城 市建 设和 管理 上迷 失 了方
态遭到破坏 ,环境 遭到污染。我们 重读芒福 德对非理性工 业文 明的尖锐 批判,领会他倡导和谐城 市的思想 ,不禁慨
富丽堂皇,广场、铜像 、凯旋 门和纪 功柱等成 为城市的核
心与焦点。公共浴池、角斗场 、府 邸和剧 场等体现现世享 乐思想的建 筑大量出现 ,并达到 了令人 难以想象的规模和技术水
平。与此 同时,古罗马人在供水管道 、地下 排水沟建设以
及筑路等公共工程方面也取得了无 与伦 比的成就。 然而,芒福德却一针见血地指 出繁荣表象下的恐怖 : “ 要调查这种 贡献 ( 古罗马城市建设 的贡献 ),我们必须
嘘 它征 服 了世界 ,但 它Fra bibliotek的大部 分居 民就 居住 在拥 挤 、嘈
杂、憋 闷、充满臭气和传染病 的居住区里。
仅仅是人 类社 会发展的手段。 “ 人,而不是技术 ,必须 是 成 为价值 的根 源 ;是人 的最 优发 展 ,而不 是 生产 的最大 化,应该成为所有技术的标准。” 在今天的 中国,城市 迅速 发展 ,资源却遭到竭泽 ,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
城市发展史读后感肖龙291000220 一本涉及古今,知识面横跨全球的书籍。
《城市发展史》,很容易让人们误解成类似于《近代史》那样的“经典”教科书。
人们对于一般形式的“经典”教科书往往采取被动接受,从不质疑的态度,这是从小的教育惯性思维所给我们带来的不良后果。
本书初版于1961年发行,那是一个科技远没有现在发达的年代,况且刘易斯在书中的大部分论据都是引用的其它学者的论点。
如今随着考古学的日新月异,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接受着时间的巨大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部书的一些论点提出一些质疑。
但是当我们满怀着激情想要在刘易斯的书中找到些许谬误的时候,结果往往是以失败告终,甚至我们会在不断尝试纠错中更加佩服刘易斯的高瞻远瞩。
刘易斯显然想得更远。
世界最古老的城市在哪?刘易斯基于当时的考古发现判断最古老的城市位于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大约建于公元前5000年。
而新的考古已经发现距今10000年的耶利哥城,位于约旦河西。
这将给城市研究带来新鲜的血液,或许再过若干年,我们还能在亚洲美洲发现更加古老的城市。
“人类的文明出自埃及”这句话到此也需要重新的思考了。
传统的思想认为生产力创造了社会分工继而产生了城市,但是在约旦河西岸的耶利哥城却大大颠覆了我们的思维。
考古发现耶利哥城由于居住环境适宜,城内有四季不断的泉水,冬季温暖如春,人们因为其良好的居住环境选择聚居于此,继而形成了大型的城市,由于正处于新时期时代,城市中的主要生产方式依然属于农业,非农业人口所占比例不大,城市中的商业交换显得较为平淡,而城市中也没有迹象显示有细化的分工。
看来古人决定建立城市的原因比我们现在要简单的多。
许多学者认为耶利哥城不能称之为城市,城市按照现代的定义: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但是更多学者认为生产方式并非决定是城市与否的关键因素,按照社会学的传统,城市被定义为具有某些特征的,在地理上有界的社会组织形式。
这些特征有:人口相对较多,密集居住,并有异质性;至少有一些人从事非农业生产,并有一些是专业人员;城市具有市场功能,并且至少有部分制定规章的权力;城市显示了一种相互作用的方式,在其中,个人并非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为人所知,这就意味着至少一些相互作用是在并不真正相识的人中间发生的;城市要求有一种基于超越家庭或家族之上的“社会联系”,更多的是基于合理的法律。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前景》读书笔记作者用大量的素材对城市建筑,从古到今的变化进行了详细的解剖。
例如,作者以帕提农神庙为典型,分析了公元前6世纪之后的希腊社会。
他指出,这个时候的希腊,人民对整体自我的崇拜已经着迷,整个城邦成为了新的神。
为了创造建筑,他们表现出过分的骄傲以及道德上令人吃惊的冷漠。
例如帕提农神庙,就是赔里克里斯自己的公共工程项目,是有雅典人强加给弱小邻国的不公正行为。
“如果还须进一步证实整体自我的这种不知不觉的膨胀,那么巴特农神庙本身可提供证据:道德上的脆弱性也同样明显,因为它已经物化于无瑕的美学形象之中。
”作者认为希腊对城邦的崇拜在神话和传说中达到极致,体现在华贵的建筑工程中,又在一系列销魂的礼仪中得到补充。
城邦最终因为其对于艺术和礼仪活动承担的过于沉重的义务而崩溃。
作者认为培里克里斯时代以后的尽善尽美不是雅典变得强大的原因,反倒是Solon (公元前630年-前560年,雅典政治家,希腊七贤之一,曾为雅典立法)到培里克里斯之间的时间,并非完美的潜在力量。
作者认为希腊最可贵的精神,是它培养并包容了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个体。
这在其他同样拥有神庙和建筑物的古代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具有的。
要理解希腊城邦的成就,要把眼光从建筑物上移开,而更密切观察它的市民。
希腊人民在物质享受方面是贫穷的,但他们在经验的广阔与丰富方面是富有的。
他们的思想彻底开放,连身体的生理过程也不避讳。
医生收取的报酬同工匠一样多。
最后,作者谈到以上的阶段过去以后,建筑物开始取代人的地位。
城邦原有的协同机制大部分化作了冷冰冰的石头建筑了,另有一部分则随战争破坏而失散。
城市生活的两种形象对照的原型似乎是在近东地区的大河流域上形成的。
其中一种表现出沉静和信念,另一种表现出剧烈的不安;一种始终为危险和忧患所困扰,城市中四处都是权力的象征物,城市本身则筑起搞大的城墙,抵御那些“图谋不轨”的人;另一种则相信太阳和尼罗河之父的大仁大爱,深知岁月将周而复始年年如意,以正义的名义建立秩序,以生命的华贵衣饰美化死亡。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一、有关城市的起源及本质在城市起源方面,芒福德的观点别有趣味。
主要有两方面:(1)旧石器时代是一种具备男性性格的、粗糙的、狩猎为主的、具备强烈攻击性的社会结构,而新石器时代,则是以定居为主,以女性的阴柔性格为主的时代,各种工具、产业开始务于精细和稳定,这个时代真正的定居的村落和农业开始产生。
而真正的城市起源于这两种文化的联姻。
(2)“城市最初首先是作为一个磁体而不是一个(居住的)容器存在。
村落的存在基础是食物和性,而城市则应该是能够“追求一种比生存更高的目的”。
他认为,城市的最初雏形期,往往不是源于居住而是源于祭祀活动,而这种活动地点作为一种“磁体”,就已经“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到此来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精神刺激”。
城市从一开始就是外向的,就是应该能够吸引和容纳“陌生人”和“陌生因素”的,是“较为固定的、内向的和敌视外来者”的村庄在质上的飞跃。
总之,芒福德阐述的城市起源中有以下三个内涵:①城市的出现首先是一种人类“脱离了低级趣味”,即当人类组织有了高于生存本身(食和性)更高的要求的时候开始萌芽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最开始就不是为了满足简单需求的一种东西,城市从来就是为了复杂。
②城市的真正出现和繁荣是一种应运而生:当新生的因素要求通过整合来联合发生作用从而优化的时候,当新生因素本身产生了建立链接的内在萌动的时候。
城市是一种整合,是一种优化。
③城市生下来就是产生于欲望并且为了欲望。
因此城市才有活力,才足够开放,城市从来就不是保守的。
城市是男性的,城市是进取的……等等,这一切都和乡村的性质形成了两极的对比互补。
二、有关大都市在芒福德看来,村庄、城市、大城市是三个不同质的人口聚居地。
他认为,城市和大城市是性质差异的,正如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一样,即“大城市”是完全另外的一种新生的品种,不是一种小城市的扩大化,就像城市不是乡村的扩大化。
芒福德认为人们之所以迷恋于大城市,来源于一种对于速度、数量、扩张的迷恋。
城市发展史12、13章读书笔记
空气、空间和卫生
随着人口的增长,城镇用地的紧张,城镇绿地被不断的侵占,挤 满,导致居住环境质量日益下降,整个镇上都充满臭气。
那时城镇的中产阶级家庭都装有精致的抽水卫生间,粪便直接排 到河里,这样使得人们的水源被污染了。 当时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健康,卫生设施差,导致了疯狂的传 染病。
尽管制定了管理卫生规定,但到中世纪末,城市居民集中,出现 了高层租房,由于缺少卫生设备,人们贪图方便,随随便便到尿 壶,这使得城镇的卫生状况更加恶劣,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 对于垃圾处理,猫狗猪等代替了清道夫的角色,它们在街道上闲 逛。到16世纪时,在有清道夫的情况下,才有相关规定禁止在市 里养猪。 在中世纪早期城镇小木房经常发生火灾,大火起到了很好的消毒 作用,但随着房屋材料的改变,不知不觉破坏用火消毒的方法。
不论中世纪城市是什么样子,它仍然只是一个基督教城市的暗淡无
光的幻影。从城市的外貌上看,它还有足够力量从现有的宗教和社会基
础上产生一种新的城市秩序,但是实际上它的精神实质恰恰在城市的发 展中逐渐消失。我们再次面临我们早先在研究希腊城市发展时遇到的同 样的静止和单方面物质化的矛盾。
修道院,同业公会和
中世纪背景介绍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 史上的一个时代,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 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 (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中世纪或 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 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
——读书笔记
指导老师:涂明 徐逸然20102338 魏谦20102337 王卓琳20102336 唐燕20102335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在城市史中始终不能忽视的便是理想城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以及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是古典时代,资本主义初期以及现代城市中理想城市的折射。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收集的城市发展史的读书笔记,仅供参考!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一、城市的概念是什么?芒福德在开篇便提出:城市既具备“容器功能”,也具备“磁体功能”;并且,虽然城市在起源之初是先成为“磁体”再成为“容器”的,但“在城市发展的大部分历史阶段中,它作为容器的功能都较其作为磁体的功能更重要”——从早期城市的形态与功能出发,芒福德为读者抽象出了城市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
二、城市形成的终极原因——精神诉求。
作者在这里打烂了“城市是从农村演变而来”的这个陈腔滥调,这种调子认为人类的定居形成村庄,村庄有钱了、变大了、产生剩余物资可供一部分脱离劳动生产之后,自然就形成了城市。
这种说法的危害,在于让我们认为目前城市的无限扩大和拥挤,以及将经济利益置于高于一切地位的价值观,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而如芒福德指出,历史上几乎所有重要的城市,在其物质要素形成之前,都已经具备了强大的精神要素,包括对自然的敬畏、对安全感的需求、对新鲜事物(包括丰富的商品)的渴望,等等。
这种人们最本质的精神诉求,带来了以聚集为目的的流动和聚集。
人类为了精神需求的聚集最终形成城市。
三、花园城市群。
芒福德关于城市历史与发展的观点在本质上是较为温和的,不少人认为他提倡的是有机规划与人文主义规划。
他对埃比尼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表示赞许并寄予极高的期望:由“花园城市”构成的“城镇群”(town-cluster)”实际上是一种新型城市的胚胎形状,它能胜过历史性城市甚至大都市的空间上的限制,然而又能克服大城市的无限止的扩展和凌乱的扩散弥漫。
”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是对欧美现代的巴洛克式城市与特大城市的抨击:他坚定不移地认为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容器”和象征,而现代日益严重的以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布局与城市蔓延带来的社会边界的消解、社会纽带的崩溃以及社会资本的退化等等现象,是否就是在预示着人类文明的衰落或是迷失?芒福德认为是的。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_读书笔记_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阅兵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摘抄在阅读了《城市发展史》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城市的起源、发展以及未来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下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些读书笔记,它们涵盖了城市发展的关键阶段和重要概念。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它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映射了文化、经济和政治的演变。
从古代的城邦到现代的都市,城市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中心。
1. 城市的起源:城市最初是作为防御工事而建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发展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形成与农业革命密切相关,因为农业的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2. 城市规划的演变: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罗马的街道和广场,城市规划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城市规划变得更加复杂,需要考虑到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
3.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它带来了大量的工厂和工人,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住房拥挤等问题。
4. 现代城市的挑战: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现代城市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交通拥堵、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
城市规划者和政策制定者需要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挑战。
5. 城市的未来:未来的城市可能会更加智能化和可持续。
通过利用新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城市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和环保。
同时,城市的设计也将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6. 城市文化的重要性:城市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集合,也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征。
城市的建筑风格、艺术作品和历史遗迹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塑造了城市的独特性格。
7. 城市与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对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城市发展需要寻求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
8. 城市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贫困和健康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努力。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篇一: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05城市规划(1)班窦小鹿 05202020135【摘要】上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发展遇到的诸多问题正是当今中国所面临的。
芒福德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思想为当时的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影响深远。
本文从芒福德著作《城市发展史》入手,简要分析他对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过程的深刻见解、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
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归纳值得借鉴之处。
【关键字】芒福德;城市发展史;乡村;城市;大城市;启示1、引言二战后,美国城市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
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城市内部越发像一部没有生命的机器,人们的生活变得机械乏味。
相似的情况正在今天的中国发生着。
20世纪60年代,许多美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与总结,试图找出城市问题的症结与发展的出路,这其中就包括芒福德(lewis mumford)。
这位杰出的城市研究者从不同角度、用了不同的方式提倡和宣扬人本主义思想,在1961年出版了著作——《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the city in history)。
可以说,这本著作推进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规划界。
本文尝试从芒福德对城市的发展和历史的过程的深刻见解、写作特点、核心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以求更好的理解芒福德思想的真谛,归纳总结对我国城市建设的有益之处。
2、芒福德是一个反大都市者2.1从村庄到城市的跃进首先我回忆了一下芒福德的城市形成的整个过程,大致是:2.1.1最初是因为人类祈求丰收(或是有足够的猎物),定期会有朝拜集会,而后转变为对天神自然力等的崇拜,这是城市形成的磁吸引力。
2.1.2由于农业革命,人类开始定居下来,于是村庄成为了庇护、养育人类的场所。
这是城市形成的胚子,其中已经包含了日后为城市所吸纳的圣祠、管道、粮仓等功能。
2.1.3当凶猛强悍的狩猎民族对坚忍的农耕民族实施统治的时候,统治权逐渐与神权相结合,使国王拥有了空前的力量,从而可以役使他的农民为他建造一系列的高大构筑物(类似金字塔之类);并且分化出一批司精神之职的赞颂国家的阶层(如占卜等),于是城市就此诞生。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
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范文一份读《城市发展史》有感 1读《城市发展史》有感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
下面说下我在书__象深刻的几处:城市的逐步成形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
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
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
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
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
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__场和首都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
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__;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
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城市发展史先古的形式和典范皇甫事成对城市发展史来看,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必须对此有很深刻的了解。
接触到这章内容后我对本章节归纳如下:一、城市的特点原始城市的生活秩序起源于圣祠和设防的宿营地,这二者不一定在同一地点。
城市的标志就在于,这两种组织机构在一个脱离凡俗世界的特别地区内结合起来了。
有了城市的基础,宗教权威,皇室的管辖,以及财产所有权等,便应当能够确立起来,并有了一定的边界和限制。
大概由于古代城市的城堡是一处比较紧凑的集合体,而且几乎肯定是贮存艺术和技术遗产最丰富的地方,因而城堡从来就是古城中被考察的最详尽的地方。
在城堡内,城市的新特征已经很明显了:规模变大,这是有意识地向人们显示威严和权力的,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人产生敬畏心理。
城堡及基以高强围成的堡垒,最初形式都比较简陋,其中含有一些慎重、实际的考虑。
后来建成了坚实的城墙,起作用无非在于以下两方面:仪式作为军事设施,另一个就是对成立的居民进行有效的统辖。
与城堡及其城市的这种明显的外部结构秩序相配合的,是宫廷和庙宇的内部秩序,二者的汇合又是在城墙圈上,有时则在城市中心。
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发展了自己的文明,人类的生命和活力杯转变为艺术形式。
在城市中,人们的潜意识的一些重要原型,神灵的各种巨型造像都大量出现。
国王为了满足权利的欲望,要居民对他保持敬畏之心,因此使得人民因为畏惧韩怕和尊敬是心理距离增大。
然而演员要借助观众才能增强他的自我意识,所以,原来村庄礼仪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新的城市戏剧中,很快变成了消极的合唱队,观众和评论者。
城市纪念性艺术的使命是普通人下降到了这种卑微地位,使之更易于统治。
二、地形影响的城市大规模的有效交通运输方式首先要说水路。
许多城市都发端于大河河谷地区,这并非偶然。
交通运输能以实现互通有无,平均所余物资,交流不同地区特有的物资:这些职能便促进了一种新的城市体制,即市场,市场本身也就是城市生活的安定性及规律性的。
城市发展史第八章读书笔记
第八章大都市变为死亡之城一、罗马帝国的外国遗产1.罗马帝国是单纯扩张城市权力中心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城市建设企业。
它改变了旧城市的生活方式并建立起自己特殊的秩序。
2.希腊城市的城墙是事后添加的,罗马城市那么是先从城墙开始建设的。
由于宗教原因和功利主义的原因,它的城市采用矩形形式,这也成为罗马军团后来使用露营地规定的一个标准形式。
3.从城市的宗教含义中产生另一个特点,即古罗马城镇特有的环城圣地,这是城墙内外两侧专意留出的狭长圣地,不准摆任何建筑物。
这种做法给城市守卫者带来军事上的便利,从而极大的增强城市的宗教约束力和制裁力。
4.堡垒、营地、城市,三者皆是军事编制和管理形式。
基于实践根底的美学形式。
未设想把限制、禁止、有秩序的安排、以及平衡等原那么应用到它的城市和帝国的实际生活中去;它未能给稳定的经济和公平的政治制度奠定根底;未能充分代表每一个集团的民主利益,因而无法改善大城市的生活。
7.城镇的一个典型特色:宽阔的商业街一直延伸到天际线,两边的柱廊又加强了深邃感。
8.到中世纪才认清:工业已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局部。
二、下水道和供水管大排水沟成为罗马工程中最古老的纪念物。
2.古希腊人的城市规划着重于美化和城防,着重于经营港湾和丰腴的土地;罗马人那么以筑路和建造给排水管见长。
3.大型排水沟、供水管和人工路面说明更古老的城镇和地区并不少见的皇室工程革新,在罗马已变成大规模的公共设施为城市民众效劳了。
最需要的地方,最缺少机械化卫生设施。
最精良的技术设备与原始社会规划二者一个很不经济的结合。
6.罗马城空有其工程技术和巨大财富,在市政卫生的初期一败涂地。
“大路〞一种是宽度可容两辆车并行通过的,亦称神路,是宗教仪仗行列行走的大路,与罗马广场向交叉;另一种是新路,跨广场的两侧。
极恶劣的市政管理的最典型例证是民宅区和垃圾大坑。
居住条件:拥挤狭窄、摇摇晃晃、阴暗潮湿。
三、广场、大剧场和公共浴场1.广场并不单单是一个开放性场地,开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管区,布局形式繁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在看芒福德的《城市发展史》,他应该说是个城市分散主义者。
反对将人类的所有的希望都寄托于小汽车里,反对大概在西方非常风行的对于技术的过分的盲目的崇拜。
他认为的合理的交通网络应该是对应于人类本身的行为的多样性的。
人类本身的行为速度总是逃脱不出肉体本身的限制,以步行为最基础。
霍华德:霍华德所追求的城市图景,说到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多中心的城市
2、更多的、更严密的层级结构的城市
3、功能进行了混合的城市,城市和乡村更好的组成统一体
4、互补的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来具有大城市功能,一种联盟城市
而我对于霍华德的理论最为反感的地方就是:他有着太多的严密的预设,他的思想方法仍然是一种旧时代的专制思想去告诉别人你应该怎么做那样才是幸福。
它的城市--其实几乎所有的芒福德所提倡的城市理论中的城市--都会有一个外层的绿化圈层,将一个城市的发展范围做出了预设,而且倡导了一种普适性的模式。
而任何一个城市都其实是不同的,情况可以非常的复杂。
我想象的城市是一种更加自由发展的城市,你是去制定一个两性的规则而不是去制定一种终极的形态,你会给出一个原点,给出一个规则体系,然后这个城市就能够自己进行良性的运作,自己能够在运作中纠正运作中产生的错误甚至必要时候能够修订规则,就像任何的民主国家那样。
我不喜欢有着一种过份具体的完美的预设。
告诉你说:到此为止吧。
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专门化、劳动分工、强制措施,以及丧失人性,在城市范围内产生了一种内部紧张状态。
这种紧张状态在历史发展的整个进程中形成了一种隐蔽的仇恨和公开的反叛的潜流……”
“劳动分工具有限定人的终生活动的性质,那么,又是什么使得劳动分工在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时间里竟被人接受了呢?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方法:首先是,劳动分工有助于创造第一次的经济繁荣,而人们自然首先看到经济繁荣的各种好处,最后才会看到它的各种不利之处……”
“幸而城市的社会结构有助于它克服自身对于人类的限制性和强制性。
如果说城市肢解了人的整体并强迫他在单一的工作中度过一生,那么城市则又从一个新的集团的实体上重新把人复原了;从而使得在单个的人生显得狭窄枯燥的同时,由此编织而成的城市整体却显得丰富多彩,因为编成它用了各色各样的线。
各种专门团体不仅在城市中得以充分发展,它们在城市的有取有舍
的日常交流中还发现了人类潜在能力的伟大财富,这是在先前简陋水平上所发现不了的。
”
“最后,如果这种分工很细的城市人,丧失了简朴村庄环境中不自觉的整体观念,他至少可以相应地获得一种独立人格的新观念,这观念是从部落、氏族、家庭以及村庄的观念中蜕变而来的。
……在社会的底层,这里可能有奴役与压迫,但在顶端,而且长久以来仅仅是在顶端,这里却有自由、自治、选择的机会等等,都是新型的人格属性;这是家族共居或部落一致的基础上很难实现的。
”
“因此,城市变成了一个特殊的环境,它不仅支持着王权制,而且创造着不同类型的人:这种新型的人,与其处于较狭窄环境中的同类相比较,更容易接受宇宙的现实,更容易超脱部落社会习俗的羁绊,更能以同化旧的价值观而创造新的价值观,更能以作出新的决定,选择新的方向。
”
“终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格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
进入城市的,是一连串的神灵;经过一段段长期间隔后,从城市走出来的,是面目一新的男男女女。
他们能以超越其神灵的禁限。
但是,人类起初形成城市时是不曾料想到会有这种后果的。
权力和财富毫无意识地为人格诞生准备了一个巢穴。
而最终,人格又将会破坏人们种种过分的虚妄与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