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完整版
1、( )设计的美国纽约中央公园为代表的公园和公共绿地的建设实现了城市美化的理论。
A.伯汉姆(D·Burnham)B.西谛(Sitte)C.奥姆斯特(F·L·Olmsted)D.豪斯曼(George E·Haassman)2、下列关于交通和运输之间关系的论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运输活动都会产生交通B.所有的交通行为都有运输活动的产生C.交通与运输是同时发生的活动行为D.运输是在交通行为之后发生的3、构成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心区B.城市道路C.绿化D.居住区4、下面关于综合规划的论述正确的有( )。
A.综合规划是市政立法机构的官方陈述,它确立了与未来想要的物质空间发展相关的主要政策B.综合规划的理论基础是信息论和系统思想及其方法论。
C.现代城市总体规划是从综合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D.综合规划要求从结构上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改革,强调的是社会的变革5、下列四项中,( )属于城市规划的相关法。
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B.《城市规划编制办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D.《城市规划设计单位资格管理办法》6、主干法的主要内容是以下( )方面的法律条款。
A.规划行政、建设标准、开发控制B.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开发控制C.规划编制、建设标准、开发控制D.规划行政、规划编制、建设标准7、城市规划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但不包括( )。
A.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B.政策形成和实施的工具C.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保证D.未来城市空间和土地使用的建构8、以下( )符合城市用地选择的基本要求。
A.城市用地选择应当尊重现状条件B.城市用地选择范围尽可能选择跨越行政区界限C.城市用地应尽量选择自然条件非常好的地区,特别是沿江、沿海地区D.城市用地选择首先考虑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口容量9.城市经济基础理论把城市经济分成(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大部类B.重工业和轻工业两大部类C.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大部类D.基本经济和从属经济两大部类10、城市各项活动的外部性经济效果总量在( )递增,而在( )逐渐减弱。
城市规划原理 复习资料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全
城市规划原理一、名词解释居民点〔PP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城市化〔城市规划原理P12:城市化〔或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三个方面。
表象的城市化过程〔百度:注重于城市人口比重、城市数量、城市规模等硬性指标的数值,忽视对城市化质量的考量。
〔而这种发展路径不可避免的产生"被城市化"现象——即在城市化指标中"被计入"的现象。
邹德慈指出我国城市化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人口迁移型",农村人口通过直接<打工、经商>或间接<上大学毕业、参军复员后留城>两种方式迁居城市,每年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亿以上。
这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在统计上"被城市化",计入了所在城市的城市化率中,但他们在户籍上仍是农业人口,不能享受政府为当地人口提供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成为常年往返于城乡之间的"候鸟"人群,最多只能做城市中的"过客",而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居民。
这种城市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不自觉、被动的过程,仅仅作为"城市化"数据的贡献者存在<PPT>①直接的城市化过程——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以及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等人们看得见的实体变化过程;②间接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革命在城市等级体系中的扩散并进入乡村地区,甚至包括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向乡村地域扩散等较为抽象的精神上的变化过程。
"带形城市"理论:带型城市是十九世纪四大城市设计〔田园城市,1903;工业城市,1904;带形城市,1882;方格形城市,1811理念之一。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式的关系:功能: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结构:内涵的抽象的城市构成的主题形态:表象的,构成城市所表现发展的变化的空间形式特征城市功能与结构之间应保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功能的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常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
另一方面,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成败、兴衰的标志,也是体现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总体上力求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空间结构,以创造完美的空间形态。
P199:表6-1-3城市总体布局的综合协调要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四大方面会分析,某一方面结合例子分析)1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协调发展2城市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协调发展3城市局部地区与整体布局相结合4城市近期建设与远期控制相结合。
城市单向建设用地可按下列范围确定居住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18~28m2,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16㎡工业用地一般控制在每人9~22㎡,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26㎡道路广场用地一般每人控制在8~15㎡,特殊情况下不得小于7㎡绿地每人不得小于9㎡,其中公共绿地不得小于7㎡各项主要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22%~32%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9%~14% 绿地占城市建设用地:8%~15%城市道路的形式(会画简图):方格棋盘式放射式环形放射式环状方格放射式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置注意点:1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2均衡分布、有机构成绿地系统现代交通发展趋向的特点:1交通工具的高速、大型、远程化2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结合3城市内外交通的延续与相互渗透4高速干道系统、城市街道系统以及步行系统的分离5城市交通组织的立体化6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的组织城市道路交通主要特征:1在吸引点之间的车辆行人交通虽错综交织,但从其运输对象来说可以分为客流与货流两种,各有其特点2分类交通的流动路线、流动数量随时间而变化,而且具有一定规律性3城市道路交通由于交通工具(方式)不同,而对道路系统提出不同要求4城市道路交通(车流人流)的交叉组织是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重点,对于提高道路通过能力至关重要。
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docx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掌握一一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充分理解有关概念知识,原理和方法基础上,充分综合利用;城市规划自身主体工作内容,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的任务和要求;城市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城市用地的分类;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方法和布局原则;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城市道路交通系统规划方面的概念、原理和方法。
熟悉: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完整,全面理解的知识与内容。
与上述城市规划主体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如城镇体系规划,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和城市规划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常用方法,以及城市规划实施的内容。
了解:应具备的一般知识。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一)了解城市形成的动因1、城市与人类文明史2、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3、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4、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逐渐产生了固定的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是商业和手工业从衣牧业中分离出来,于奴隶社会初期产生了城市。
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是与工业化进程紧密相关的。
工业化对于城市化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农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二)了解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增长极核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是首先集中在一些条件较为优越的城市,由于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的效应,这些城市的发展呈现循环和累积的不断过程,逐渐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2、城市发展与城市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和服务性产业: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3、 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依赖与互相竞争4、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 “相对集中”时期 “相对分散”时期 “绝对分散”时期 (1) 经济基础理论认为,城市发展过程包括几个阶段:专门化阶段;综合化阶段;成熟化阶 段;区域化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1.卡洪城-典型的功能分区(图)2.希波丹姆模式(图)希波丹姆模式是希波丹姆规划的⼀种以⽅格⽹为⾻架、以城市⼴场为中⼼的城市布局形式。
3.周礼考⼯记-中国古代最早城市规划思想(图)匠⼈营国,⽅九⾥,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朝后市。
市朝⼀夫。
4.⽥园城市,霍华德,城市分散论(两个模式图)⽥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活和⼯业⽽设计的城镇;其规模要⾜以提供各种社会⽣活,但不应超过这⼀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掌管。
5.明⽇城市,勒柯布西耶,城市集中论⼯业化思想带⼊城市规划,主张提⾼市中⼼的密度,改善交通,全⾯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的绿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命⼒;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段解决,即⼤量⾼层建筑加上⼈车分离的⾼效率交通系统。
6.⽐较城市集中论和城市分散论的联系和区别:相同点:解决⼤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状况等问题不同点:霍华德的⽥园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分散发展;在⼤城市周围建设⼀系列规模较⼩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理想。
柯布希埃的现代城市设想主张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城市的结构重组,全⾯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7.介绍霍华德⽥园城市对现代城市产⽣的意义:a.指导思想:摆脱了传统规划主要⽤来显⽰统治者权威或张扬规划师个⼈审美情趣的旧模式,提出了关⼼⼈民利益的宗旨,这是城市规划思想⽴⾜点的根本转移。
b.体系完整:设想了⼀种先驱性的模式,⼀种⽐较完整的规划思想与实践体系,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实践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
c.社会研究:⾸开了在城市规划中进⾏社会研究的先河,以改良社会为城市规划的⽬标导向,将物质规划与社会规划紧密地结合在⼀起。
8.⽶尔顿凯恩斯-第三代卫星城的典型代表(认得模式图)9.雅典宪章1933 年,城市规划的区域观: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个整体来研究,城市规划的⽬的是解决居住、⼯作、游憩和交通四⼤城市功能的正常进⾏。
(整理)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1、城市的概念: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2、城镇化概念:人口积聚于城市,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包含了乡村—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生活方式的转型。
3、城市规划的概念:“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各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是政府确定城镇未来发展目标,改善城镇人民坏境,调控非农业经济、社会、文化、游憩活动高度聚集地域内人口规模、土地使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各各项开发和建设行为,以及对城镇发展进行的综合协调和具体安排;依法确定的城市规划是维护公共利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公共政策。
”二、1、西周--奴隶制社会--《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翻译: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东周--奴隶制——封建制--儒家、道家、法家《管子》: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意义: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其影响极为深远。
西汉--封建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3点影响: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中国传统建筑类型;家哲学思想:居中不偏、不正不威;“天人合一”道家思想:阴阳、风水、八卦。
3、分散:霍华德“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1.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①人口职业的转变②产业结构的转变③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2.逆城市化:即由于人口在城市大量会萃,环境品质变差,城市问题突出,中高层收入的人群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的现象。
3.过渡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
4.诺萨姆曲线: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干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摆布。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70%或者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份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城镇化的总体历程- 四个阶段城镇化启动阶段 (1949-1957):这一阶段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的时期,重点是建设工业城市,形成为了以工业化为基本内容和动力的城镇化。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剧增,工人新村迅速崛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生了许多新型工矿城市。
城镇化的波动发展阶段 (1958-1965):该阶段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城镇化大起大落时期。
1958 年在大跃进的号召下,为了追求高速度,各地盲目扩大基本建设摊子,导致农村人口大规模涌入城市。
但由于宏观政策的失误,加之天灾人祸造成国民经济萎缩,此时国家又采取了调整政策,通过行政手段精简职工,动员城镇人口回乡,并同时调整了市镇设置。
城镇化的停滞阶段 (1966-1978):由于十年动乱,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粮食生产停滞不前,当时的城市甚至无法容纳因自然增长而形成的城市人口,再加之大批知青和干部下方到农村,城市人口下降,大量工业配置到“三线”,分散的工业布局难以形成会萃优势来发展城镇。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思想进行的试点,例如始建于 1902 年的莱切沃斯,位于伦敦东北,距伦敦 64km,但到 1917 年时,人口才 18000 人, 与霍华德的理想相距甚远。 03 城乡规划体制 04 城市规划的价值观 【067】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城乡空间中的居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障。 ”这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底线, 假如规划学科脱离了这个底线,学科发展就会轻浮,规划学科必须坚持底线上的课题开展、学者培养和组织投入。 【067】永续发展的概念 永续发展的概念来源于生态学,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用来描述一种对资源的战略管理方式,即如何使用或消 耗全部资源中的适当比例,而不致使资源受到毁灭性破坏,并且,新成长的资源数量足以弥补耗用的数量。其后,经 济学家由此提出永续产量的概念,这是对永续性进行正式分析的开始,这一概念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的各种领 域。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永续发展”的定义是: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 害的发展。 ”并指出: “永续发展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①‘需要’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将 此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②‘限制’的概念,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的限 制。因此,世界各国——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或计划经济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 持续性的原则训以确定。解释可以不一,但必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必须从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上和实现持续发展的 大战略上的共同认识出发。 ” 【073】1997 年在北京的国际会议上,50 多位国内外学者,老中青三代规划师签署了《21 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 , 宣言在回顾 20 世纪城市及其规划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于核心纲领提出了“三个和谐” ,即人与自然的环境和谐、人与 人的社会和谐以及历史与未来的发展和谐。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资料
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是一种影响极为深广的社会经济变化的过程。
2城市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3户籍人口:指在当地公安派出所所登记户口的人口。
4流动人口:指离开了户籍所在地到其他地方居住一定期限(一般有半年以下,半年以上,一年以上几种说法)的人口。
5暂住人口: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在该地区暂时居住一定期限的人口。
6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某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7城乡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需要对已经批准的规划作局部性变更。
8城乡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城乡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做出重大变更。
9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
10土地的自然属性,即是土地各自具有的自然环境性能的附着与不可变更的特性。
11土地的社会属性,是指在自然属性外,由于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而赋予土地的特性,也被称为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
12地震震级:指地震本身强度的大小是由地震释放的能量总值决定的,共分为10级。
13盛行风向:一定时段内,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该时段内的盛行风向。
P19814热岛效应: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与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的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要高的现象。
15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16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7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致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18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总量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包括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两个方面。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资料城市规划是指为了建设、改造和管理城市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划和政策的过程。
它涉及城市的发展目标、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环境规划、居住规划、经济规划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城市规划原理的复习重点资料,供参考。
一、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1.可持续发展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合理布局原则:城市规划应科学确定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配置城市的功能区和各类设施。
3.公平公正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社会公平公正,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提供公共服务设施。
4.多元化原则:城市规划应鼓励城市内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发展,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互动和融合。
5.人性化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人的需求和舒适度,创造人们宜居和健康的城市环境。
6.环境保护原则:城市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要素1.城市功能区划: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特点,划分城市的不同功能区,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设施区等。
2.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要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包括城市中心区、副中心区、交通节点等,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
4.绿地和景观规划: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和景观,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提升人们的居住和生活质量。
5.住房规划:规划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住房,满足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提高住房的品质和供应量。
6.公共设施规划:规划城市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体育场等,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和社交需要。
三、城市规划的方法和工具1.总体规划:通过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指导城市的详细规划和建设。
2.用地管制:利用土地利用管理的手段,控制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
3.市容市貌规划:规划城市的市容和市貌,设计城市的建筑风格、道路布局和景观品质,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
4.环境评价:进行环境评价和评估,研究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衡量城市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和环境可持续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
1.邻里单位:为适应现代城市因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规划理论,指城市中一个相对完备的居住地区。
2.两证一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或者《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书》或者《建设用地批准书》3.绿地率、绿化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用地的比率;绿化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4.城市的性质和城市的职能:是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是城市在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方向。
城市性质由城市主要职能所决定。
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是城市对城市本身以外的区域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5.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6.城镇化水平和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用市人口和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百分比来表示,用于反映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和聚集程度。
7.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的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建成区:指市行政区范围内经过征用的土地和实际建设发展起来的非农业建设地段。
8.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城市设计是指以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设计工作,介于城市规划、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一种设计。
9.道路红线与用地红线:道路红线,指规划的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道路红线一般是指道路用地的边界线。
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线。
10.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名词解释1 总则1.0.1为了科学地统一和规范城市规划术语,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规划的设计、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相关领域。
1.0.3 城市规划使用的术语,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规范的规定。
2 城市和城市化2.0.1 居民点 settlement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按性质和人口规模,居民点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2.0.2 城市(城镇) city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0.3 市 municipality; city经国家批准设市建制的行政地域。
2.0.4 镇 town经国家批准设镇建制的行政地域。
2.0.5 市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a city城市行政管辖的全部地域。
2.0.6 城市化 urbanization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2.0.7 城市化水平 urbanization level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2.0.8 城市群 agglomeration一定地域内城市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2.0.9 城镇体系 urban system一定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2.0.10 卫星城(卫星城镇) satellite town在大城市市区外围兴建的、与市区既有一定距离又相互间密切联系的城市。
3 城市规划概述3.0.1 城镇体系规划 urban system planning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3.0.2 城市规划 ruban planning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各章知识点1. 要避免因地形等条件造成的空气滞留或风速过大。
在居住区内部,可通过道路、绿地、河湖水面等空间,将风引入,并使其与夏季的主导风向一致。
2.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3. 柯布西埃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4.集中型形态:即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
5.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包括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绿地、道路用地。
6. 对多层住宅而言提高层数能降低建筑的造价,6 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看都是比较经济的。
7. 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团组合形式、成街成坊组合方式、整体式组合方式8. 城市道路系统中交通干道应占有一定比例,通常用干道网密度来衡量。
9. 主干道(全市性干道),主要联系城市中的主要工矿企业,主要交通枢纽和全市性公共场所等,为城市主要客货运输路线,一般红线宽度为30-45m 。
10. 居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主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
一般车行道宽度不小于9m米,红线宽度一般为20-30米。
当该级道路通行公交车时,车行道宽度不小于11米。
11. 中国封建城市中的中心是政权统治的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中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12. 《管子》论著认为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城市商业和手工业。
《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的著作,打破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确建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
13. “邻里单位”理论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1.邻里单位邻里单位,首先由美国社会学家佩里提出的,为适应现代城市因机动交通发展而带来的规划结构的变化,改变过去住宅区结构从属于道路划分为方格状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居住区规划理论。
(1)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每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2.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工作需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和技术发展等各项要素,对城市的各项要素统筹安排,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
(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城市总体规划中,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为依据。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加强法治观点,努力学习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管理知识,在工作中严格执行。
(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城市规划要根据地方特点,因地制宜地编制,既要遵循科学规律又要符合当地条件,尊重当地人民意愿和当地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才能更合理制定规划。
(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工作城市规划既要解决当前的建设问题,又要预计今后一定时期的发展和充分估计长远的发展要求,它既有现实性,又要有预计性。
规划要与时俱进,正确反映城市发展的客观实际展现城市发展的动态规划。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发展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原理是指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和理念。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城市规划原理,帮助读者复习相关知识。
1. 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旨在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同时确保不损害未来世代的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公平和包容性。
2. 空间分配原则空间分配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中合理分配不同功能区的空间。
城市由不同的功能区组成,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等。
合理的空间分配可以提高城市的效益和便利性。
例如,将居住区与工作区相邻,可以减少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将商业区布局在人口密集的地方,方便市民购物和消费。
3. 交通规划原则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合理的交通规划可以提高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减少交通拥堵。
在交通规划中,需要考虑不同交通方式的协调发展,如公共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机动交通。
此外,还需要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和交通设施,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4. 环境保护原则环境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城市规划应该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布局绿地和公园,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此外,还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噪音、污染和废弃物的产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5. 社会公平原则社会公平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城市规划应该关注社会不同群体的需求,促进社会公正和包容性。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此外,还需要推动社会平等和公民参与,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6.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历史文化保护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需要加以保护和传承。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可缩你懂的)
第一章城市、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中西方城市概念和发展过程的比较(1)城市发展阶段——西方城市的进化阶段较为明显;我国长期墨守《周礼》的王成营造规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建城目的——西方古代每个时期建城主要目的并非仅仅围绕君主或领主等单一权利中心展开;我国则始终体现着王权至上的理念。
(3)城市职能——相对于欧洲而言,我国古代城市中经济因素体现得较少,城市的对外防守、对内统治功能居首位。
(4)城市规模——除古罗马之外,欧洲城市的个体规模普遍较小;我国古代不同人口超过百万的就有7个,一般城市的数量也多达1200-1700座。
不仅如此,我国古代单一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欧洲城市为大。
(5)城市形态——欧洲城市主要源自不同的时期,如古罗马时期的城市与中世纪的城市;而我国则主要因城市类型而异,如都城和个别的商业、手工业城市,且自然发展起来的城市位数较少。
(6)城市规划——以《周礼·考工记》为核心的理智思想以及阴阳五行、易学、风水成为我国古代都城,乃至地方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指南,历经两千余年得到不间断的发展完善和传承,形成了一系列一脉相承的古代城市建设实例。
相反,欧洲城市虽在不同时期出现过有关理想城市的描述(如《乌托邦》、《理想的城市》)和规划技法(如希波丹姆创建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式的城市设计),但并不存在一个连续的具有传承关系的规划理论体系。
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又会促进经济发展。
二者之间是一种粗略的线性关系,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国际上习惯于把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作为衡量该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
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时,……;低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名词:城市、城市化、城市化水平、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产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现代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章现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和主要理论1、了解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大体了解即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规划原理复习第一章城市与城市的发展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城市的定义:指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在我国指按国家行政建制的市和镇。
(按城市规划法,指国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镇)现代城市:有一定数量的非农业人口为主的集居点。
(包含三方面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行政管辖)罗马帝国盛时的为于今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保存的最完整。
罗马帝国代表为公元69年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城(Pomoeii)。
商都“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聚落。
魏邺称以一条东西干道将城市划分为两部分。
城市化: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包括人口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和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表现特征: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 4.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的区域。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周礼·考工记》记述《周礼。
考工记》记载了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讲究的是皇权至上。
《周礼》反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战国时《管子》城市选址要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和谐。
《管子。
度地篇》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埠而水用足,低而近水而沟防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城市:城市是以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形成的居民聚居点。
2、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3、城镇体系:一定区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市群体。
4、城市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5、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6、老龄化社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
7、老龄社会: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数的14%时进入老龄社会。
8、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9、城市性质:各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10、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11、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予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12、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
13、城市总体规划: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包括——城市的性质、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城市主要建设标准和定额指标,城市建设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河湖、绿地系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近期建设规划等。
)14、城市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做的具体安排。
(包括——规划地段各项建设的具体用地范围、建筑密度和高度等控制指标,总平面布置、工程管线综合规划和竖向规划。
)15、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控制的规划要求。
16、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17、城市绿线:城市各绿地范围控制线。
18、城市蓝线:城市规划确定的江河湖库渠和湿地等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地域界限。
19、城市紫线: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和、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20、城市黄线: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基础设施用地界限。
二、简答题1、简述《马丘比丘宪章》与《雅典宪章》的主要变化A、《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
B、《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
C、《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的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2、编制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虑人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扶助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3、简述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的综合目标和要求,提出空间管治原则和措施。
3、预测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确定各城镇人口规模、职能分工、空间布局和建设标准。
4、提出重点城镇的发展定位、用地规模和建设用地控制范围。
5、确定市域交通发展策略,原则确定市域交通、通讯、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重要社会服务设施,危险品生产储存设施的布局。
6、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资源管理的需要划定城市规划区。
7、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4、简述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1、城市规划区范围副省级城市(15个)东北地区(4个):大连、长春、哈尔滨、沈阳华东地区(6个):杭州、济南、南京、宁波、青岛、厦门华中地区:武汉华南地区:广州、深圳西南地区:成都西北地区:西安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3、城市建设用地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5、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污染控制与治理措施7、城市防灾工程5、简述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的编制程序1.前期准备与基础资料收集调研阶段2.规划方案阶段3.技术成果意见征询与评审阶段4.成果(报批成果)报批阶段6、简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的用地面积与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
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他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以及渠化设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
7、简述修改已审批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必要条件上位规划要求行政区划调整重大建设工程经评估确定需要修改审批机关认为应修改8、简述拟定城市性质的方法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以城市的“共性”作为城市的性质;一是不区分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
确定城市性质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说明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定量分析分析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主要部门经济结构的主次。
分析用地结构的主次第一,调查分析周围地区所能提供的资料条件,农业生产特点,发展水平和对工业的要求,以及与邻近城市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关系等等。
第二,全面调查分析本市所在地点的建设条件,自然条件、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发展特点和现有基础,以及附近的风景、名胜和革命纪念地等等。
第三,自上而下,充分了解各级有关主管部门对于发展本市生产和建设事业的意图和要求,特别是这些意图和要求的客观依据。
最后,应在调查的基础上认真进行科学分析,进行地区综合平衡,明确城市发展方向,从而确定城市性质。
9、简述《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标准》中所规定的城市用地分类及其代码居住用地(R)公共设施用地(C)对外交通用地(T)工业用地(M)仓储用地(W)道路广场用地(S)市政公共设施用地(U)绿地(G)特殊用地(D)水域和其他用地(E)10、简述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规划建设用地结构1、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指标级别用地指标(m2/人)Ⅰ60.1~75.0Ⅱ75.1~90.0Ⅲ90.1~105.0Ⅳ105.1~120.02、规划人均单项建设用地指标类别名称用地指标(㎡/人)居住用地18.0~28.0工业用地10.0~25.0道路广场用地7.0~15.0绿地≥9.0其中:公共绿地≥7.03、规划建设用地结构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居住用地20~32工业用地15~25道路广场用地8~15绿地8~1511、简述城市用地评定的分类1、一类用地——适合于城市建设,不须或只须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
2、二类用地——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或只有采取重大工程措施才能修建,因而在经济上不合理。
12、简述新都市主义的基本原则1、可步行2、连通性3、混合使用和多样性4、住宅的混合5、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6、传统的社区结构7、增加密度8、聪明的交通9、可持续性10、生活质量13、简述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规划需考虑的内容1、项目合理配置2、合理的服务半径服务半径指公共设施到其服务范围的最远一点的直线距离.3、结合道路和交通规划4、注意公共设施与环境的协调5、注意城市景观组织的要求6、考虑合理的建设顺序、留有余地7、充分利用原有基础14、简述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基本要求1、在城市用地组织的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2、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交通性道路用来解决城市中各用地之间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生活性道路主要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需要。
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4、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5、满足城市各种工程管线布置和人防工程的要求。
15、简述综合布置地下管线产生矛盾时,应遵循的原则压力管让自流管;管径小的让管径大的;易弯曲的让不易弯曲的;临时性的让永久性的;工程量小的让工程量大的;新建的让现有的;检修次数少的、方便的让检修次数多的、不方便的。
三、绘图说明题1、绘图说明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模式(1)平行式(2)垂直式(3)混合式2、绘图说明城市居住用地的分布类型集中布置分散布置轴向布置3、绘图说明城镇化的进程与特点(诺瑟姆曲线)四、论述题1、论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的主要内容1)确定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3)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制定空间管理措施。
4)确定村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和措施,提出村镇建设内容。
5)安排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用地和其它用地。
6)确定建设用地规模,划定建设用地范围。
7)确定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提出土地使用强度管理原则和相应的控制指标。
8)确定市级和区级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提出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9)确定交通发展战略和城市公共交通的总体布局,落实公共优先政策,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
10)确定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划定各种功能绿地的保护范围,划定河湖水面的保护范围,划定岸线使用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