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 生物、土壤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生物】

1.生物的分布与环境:气候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

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

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及物候对农时、农事的指示作用——枣发芽,种棉花;

植物对干旱环境的指示作用——骆驼刺(刺状叶,根系发达)

植物对湿润环境的指示作用——莲(叶子柔嫩、硕大,根系不发达)

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矮牵牛(叶片伤害,花完好)

植物对酸性土壤的指示作用——铁芒萁(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

植物对碱性土壤的指示作用——碱蓬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改造了大气圈:原始大气成分为CO 2、CH 4、H 2、NH 3,现在大气以氮气、氧气为主。

改造了水圈:改变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改造了岩石圈: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二.【土壤】

1.土壤的概念: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肥力特征及重要性

(1)土壤肥力: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对人类和地理环境最为重要最具意义的因素。

(2)土壤的组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

3.土壤的形成

(1)形成过程①岩石风化过程:形成疏松母质,释放矿物养分。②低等植物着生过程:形成原始土壤,积累有机质和养分。③高等植物作用过程:形成成熟土壤,有机质更加丰富,并经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质。

(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主导作用:在生物的生长更新过程中,伴随着有机质的积累过程和养分元素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颗粒发生团聚,改善母质性状,形成并增强土壤肥力。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少氮,还有不少盐碱地、

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

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

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刨耕引种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四川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

在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种植水稻)中形成的特殊土壤。土壤中

有机质含量丰富,较肥沃,多呈青灰色

红壤、紫色土、水稻土均分布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是从地带性规律看,只有红壤是地带性土壤,是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条件下发育而成的。紫色土是非地带性土壤,水稻土是人工土壤。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陆地自然带:气候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决定着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和成因。下面以北半球为例,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进行对照。

1.相同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相同自然带不同气候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羚羊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和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驼鹿,紫貂灰化土

苔原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北极狐冰沼土

冰原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带性地带性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低纬地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高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极地苔原带--极地冰原带

原因:以热量条件为基础。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表现: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呈南北向延伸、东西向更替。在中纬地区表现得明显。

大陆西岸-----大陆内部-----大陆东岸

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草原带----森林带

原因:以水分条件为基础。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

表现: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出现了自然景观的依次变化。

原因:以水热条件为基础。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

特点:1.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2.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3.同一纬度山脉,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越丰富。

4.相对高度相同山脉,纬度越低自然带越丰富。

5.山地向阳坡自然带数量多于背阴坡。

6.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山地向阳坡高于背阴坡。

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一般来说,低纬雪线高,高纬

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

雪线高;陡坡雪线高,缓坡雪线低。

(三)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