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植物学实验报告2

合集下载

植物学实验报告2

植物学实验报告2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和要求:初步掌握花形态的常用术语;认识花、花序、和果实的形态类型,为分类识别植物打基础。

2、实验条件和设施:[1]解剖扩大镜或或放大镜、刀片、培养皿、玻璃在片、镊子、解剖针、;[2]各种类型的植物的话的新鲜材料或标本。

3、实验方案与步棸:根据提供的新鲜植物花、花序、和果实材料或标本,认识花的形态和各部分的形态特征,花序的形态特征以及果实的形态类型。

在试验时,取一朵花,如大红花进行形态解剖观察。

用刀片从花柄处开始作一纵剖面,放在解剖扩大镜下观察花托、花萼、雄蕊、雌蕊等组成部分,完成一下表格。

[1]花萼。

花萼通常为绿色,是花的最外一轮或最下一轮。

花萼由若干萼片组成。

完成分离的萼片,成为离萼,有些植物的萼片多少连合,成为合萼,其连合部分称为萼筒,分离部分称为花萼裂片。

在萼的下面有的植物还有一轮花萼,称为副萼。

应重点观察离萼或合萼、颜色、形态、对称情况、大小形态特征。

[2]花冠。

有若干花瓣组成,花瓣完全分离的称为离瓣花,多少合生的称为合瓣花。

合瓣花连合部分称为花冠筒,分离部分称为花冠裂片。

花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十字花形、唇形、钟形、坛形、漏斗形、管形、舌状、轮状等。

一般根据对称性分为两类:整齐花或辐射对称花,具有数个通过花心的对称面,不整齐花没有或只有一个对称面。

应注意观察花瓣的数目、颜色、大小、对称情况、有无附属物等特征。

[3]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

常见的雄蕊类型有离生雄蕊、单体雄蕊、二体雄蕊、、多体雄蕊、聚药雄蕊、二强雄蕊、四强雄蕊、应注意观察雄蕊数目、着生位置、离生合生、雄蕊的类型及花药形态等。

[4]雌蕊:位于花的中央。

完整的雌蕊由子房、花柱、柱头三部分组成。

子房是雌蕊主要的部分。

由单一心皮构成的雌蕊,称为单雌蕊。

一个雌蕊由两个或更多心皮合生时,称为复子房或复雌蕊。

应该注意雌蕊、花柱和柱头分叉的数目,子房在花托上着生位置的类型等。

[5]花托:花柄顶端膨大部分,花被和雄蕊、雌蕊群着生的地方称为花托。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植物营养器官1.茎的形态术语根据茎的性质和寿命可分为:(1)木本茎,茎内木质部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多,质地坚硬,具有木本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又可分为乔木、灌木、半灌木。

乔木:植株高大、主干显著直立,上部繁盛的分枝形成广阔树冠的木本植物。

灌木:植株矮小,无显著主干,常于近地处分枝的木本植物。

半灌木:外似灌木,但地上部分为一年生,越冬时枯萎死亡的木本植物。

(2)草本茎:木质部不发达,木质化组织较少,茎干柔软,植株矮小。

具有草本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根据生活周期的长短可分为一年生草本、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

一年生草本:在一个生长季完成全部生长史的植物。

二年生草本:在两个生长季内完成全部生活史,在第一年生长,第二年开花结实直至枯萎死亡。

多年生草本:生存期超过2年以上的草本植物。

植株地下部分生活多年,每年进行发芽生长,而地上部分每年生长季节末死亡。

根据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1)直立茎:茎垂直地面直立生长。

(2)缠绕茎:茎柔软,不能直立,以茎本身缠绕于他物上。

(3)攀缘茎:茎柔软,不能直立,借助攀缘器官攀附他物上生。

(4)平卧茎:茎细长柔软,平卧地面生长。

(5)匍匐茎:茎平卧地面生长,节间极长,节上有不定根2.如何区分单叶和复叶单叶:在一个叶柄上只长一片叶。

复叶:在一个叶柄上有两片以上的叶。

复叶的叶柄称为总叶柄,总叶柄上着生的叶称为小叶,着生小叶的轴状部分称为叶轴。

3.描述10种植物的叶,并给出图片○1天竺桂叶近对生或在枝条上部者互生,卵圆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7-10厘米,宽3-3.5厘米,先端锐尖至渐尖,基部宽楔形或钝形,革质,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灰绿色,晦暗,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直贯叶端,在叶片上部有少数支脉,基生侧脉自叶基1-1.5厘米处斜向生出,向叶缘一侧有少数支脉,有时自叶基处生出一对稍为明显隆起的附加支脉,中脉及侧脉两面隆起,细脉在上面密集而呈明显的网结状但在下面呈细小的网孔;叶柄粗壮,腹凹背凸,红褐色,无毛。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引言: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结构、功能和分类等方面的科学。

通过对植物进行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生理、形态学特征,为研究植物的生态学、系统学等提供数据支持。

本篇文章将从实验的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与讨论等方面进行叙述和分析。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中的变化,了解植物生理生态学的基本知识。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吸收和输送,以及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材料与方法: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豌豆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豌豆是一种生长迅速、易于操作的植物。

我们将豌豆种子放置在一定的土壤中,按照一定的条件进行观察和记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种子和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种子的选择要注意品种的稳定性和发芽率。

土壤的准备则需要注意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以保证植物的正常生长。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播种和浇水。

将豌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用适量的水进行浇灌。

保持适当的湿度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

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观察豌豆植株的长势、根系的生长情况以及叶子的形态等。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适当调整光照条件,以满足植物的生长需求。

结果与讨论:通过观察和记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数据,包括种子的发芽率、植株的高度、根系的长度、叶片的大小等。

通过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我们可以进行结果的讨论。

首先,我们可以观察到豌豆种子的发芽率与播种时间、土壤肥力、水分供应等因素有关。

如果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豌豆种子的发芽率会较高。

而如果环境条件不佳,比如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或者温度过高或过低,种子的发芽率就会下降。

其次,通过观察植株的高度和根系的长度,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生长速度和根系发育情况。

充足的光照和水分供应对植物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而缺光或缺水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另外,通过观察叶片的大小和形态,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理特征。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教学
单位
专业
名称
园林技术
课程
名称
植物学基础
姓名
学号
年级
实验名称
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实验目的
1.了解植物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基本结构特征
2.初步掌握制作装片的方法
3.熟练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1.制作洋葱鳞叶表皮细胞装片。
(1)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将已经洗过的载玻片用细纱布擦干,擦拭载玻片时,用左手的补植和食指夹住载玻片的左右两端,右手将纱布包住载片两面上下擦拭,擦好后,拿载玻片时只能接触载玻片的边缘,切勿触摸载玻片表面,以免沾上油渍。擦盖玻片时,用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盖玻片边缘,把纱布铺在右手掌上,从上下两面轻轻夹住盖片,平均用力慢慢轻擦。
3.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上,每个染色体被着丝点牵引垂直于赤道面,纺锤丝已明显形成。
4.后期。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自着丝点处分开,由于染色体牵丝逐渐缩短的牵引作用,使其向细胞两极移动,分裂成为两组染色体。
5.末期。两组染色体分别达到两极之后,逐渐由粗变细,最后恢复丝状或颗粒状。与此同时,重新建造了核膜、核仁,进而形成了两个子核。成膜体形成并以其边缘向旧细胞壁扩展,逐渐形成新细胞壁。
实验报告
教学
单位
专业
名称
课程
名称
姓名
学号
年级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2)用吸管吸水,滴一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3)撕取洋葱鳞茎表皮。取一个洋葱鳞茎,纵剖8瓣,剥一片老嫩适度的鳞片叶,从其凹下的一面中部用刀片划出约3毫米宽的刻痕,然后用尖头镊子轻轻刺入表皮层,用镊子夹住表皮朝一个方向轻轻撕下,将其撕下的内表皮迅速放在滴有水滴的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将其展平并除去气泡。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叶片的结构观察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

2. 理解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生物实验室实验材料:1. 植物叶片(如桑叶、玉米叶等)2. 显微镜3. 刮刀4. 玻片5. 染色剂(如苏木精、碘液等)6. 清洁水7. 滴管实验步骤:1. 材料准备:取新鲜植物叶片,用刮刀轻轻刮取叶片表面的一层细胞。

2. 制片:将刮取的细胞层均匀涂抹在玻片上,滴加适量的染色剂,用另一玻片轻轻压平,制成临时玻片。

3. 观察:将临时玻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焦距,观察叶片细胞的结构。

4. 记录:详细记录观察到的叶片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叶脉等部分的特征。

实验结果:1. 表皮:叶片表面覆盖着一层透明的表皮细胞,细胞壁较厚,具有保护作用。

2. 气孔:在表皮细胞之间分布着气孔,气孔由两个相对的保卫细胞组成,可以调节水分和气体的交换。

3. 叶肉:叶肉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4. 叶脉:叶脉呈网状分布,其中含有大量的维管束,负责水分和养分的运输。

实验讨论: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2. 叶片的结构与其功能密切相关,表皮细胞的保护作用、气孔的调节作用、叶肉的代谢作用以及叶脉的运输作用都是叶片正常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如玻片制作不均匀、染色剂使用不当等,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以后的操作中需要更加细心和谨慎。

实验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观察了植物叶片的显微结构,了解了叶片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

通过实验,我们加深了对植物生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反思:在本次实验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实验操作的重要性。

只有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规范的实验操作,才能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习报告模板汇编8篇(植物学实验报告总结)植物学实习报告篇120xx年7月13日,结束了泉州、厦门站的动物野外实习后,我们来到了南靖和溪,由孔祥海老师带队,开头了这次的植物野外实习。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1.了解采集地植被分布状况和华南地区森林的基本结构,熟识部分北回归线植物及其生境,充分理解植物的分布与环境的相关性。

2.通过野外实习巩固理论学问,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学问的理解和记忆。

3.激发学习生物科学、探究大自然的热忱,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提高对植物学的兴趣。

二、实习步骤与内容7月13日下午,从实习宿舍(和溪镇热带雨林实习基地)动身,在孔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和溪镇沿着大路熟识沿路植物并采集标本20余种。

7月14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乐土雨林.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熟识了许多植物.并以小组为单位(五人一组)采集标本70余种。

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4日下午,校车再次把我们送到乐土雨林后便返回了。

我们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路认种并采集标本50余种。

同时压制了所采集的标本。

7月15日上午,我们来到了仙岭,在孔老师等的带领下,沿山路认种并采集了30余种植物标本。

7月15日下午,我们在宿舍压制所采集的标本。

(并在晚饭后返回了学校)7月16日,回到了学校,我们在试验室忙着压制标本,挂标签,复习巩固。

7月17日上午,针对这次植物野外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孔祥海老师对我们进行了考核。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这次在南靖和溪的实习使我获益良多。

最直接的学习成果就是对所采集的160多种植物的特征以及所属科目有所熟识。

到现在,我还记得种子会粘人衣服的鬼针草,属于百合科有着好听名字的吉利草,长了“瘤”的福建莲座蕨,有药用作用的积雪草,天南星科的名符其形的一把伞天南星,跟姜长得很相像的高粱姜……以前还没有认真地去观看学习的时候,一棵树就是一棵树,全部的叶子长得都差不多,全部的树皮都是一个样。

而在这次的观看中,我发觉每一株植物的叶子都长得那么有性格,有些气味特殊,有些叶脉惊奇,有些形状惊奇,有些毛茸茸有些光溜溜……就连貌不惊人的树皮也分长条形剥落还是片状剥落等等。

植物学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植物学实训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植物学是研究植物形态、结构、生理、生态和分类等基本理论的学科。

通过植物学实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培养观察、实验、分析等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次植物学实训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内容及方法本次实训共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植物细胞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采用碘碘化钾溶液染色,以便更清晰地观察细胞结构。

2. 植物器官形态观察: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的形态和结构。

通过观察不同植物的器官,了解植物器官的多样性。

3. 植物分类实验: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

实验内容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分类,以及植物类群的特征比较。

4. 植物生理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植物的生理过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

实验内容包括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蒸腾速率。

5. 植物生态实验:观察植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状况,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实验内容包括调查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分布。

6. 植物标本制作:学习植物标本的制作方法,包括采集、压制、干燥和保存等步骤。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细胞结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植物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细胞壁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内的生命活动场所,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

2. 植物器官形态观察:观察不同植物的器官,我们发现植物器官具有多样性。

根、茎、叶等器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例如,根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养分,茎的主要功能是支持和输送物质,叶的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

3. 植物分类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分类方法,并了解了植物类群的特征。

例如,被子植物具有花和果实,裸子植物具有种子但无果实。

植物学上实验报告

植物学上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细胞观察与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3月15日实验地点:植物实验室实验目的:1.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

2. 学习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3. 熟悉植物细胞实验操作方法。

实验材料:1. 植物样本:小麦叶片、洋葱鳞片叶、马铃薯块茎。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酒精灯、酒精、蒸馏水、稀盐酸、苏丹Ⅲ染液、碘液。

实验步骤:一、观察小麦叶片细胞1. 将小麦叶片剪成小块,放入稀盐酸中煮沸约5分钟,使细胞壁软化。

2. 将煮沸后的叶片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将叶片放在载玻片上,滴加苏丹Ⅲ染液,染色约5分钟。

4. 用蒸馏水冲洗染液,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5.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二、观察洋葱鳞片叶细胞1. 将洋葱鳞片叶剪成小块,放入稀盐酸中煮沸约5分钟,使细胞壁软化。

2. 将煮沸后的洋葱鳞片叶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

3. 将洋葱鳞片叶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4.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三、观察马铃薯块茎细胞1. 将马铃薯块茎切成薄片,放入苏丹Ⅲ染液中,染色约5分钟。

2. 将染色后的马铃薯块茎取出,用蒸馏水冲洗染液。

3. 将马铃薯块茎放在载玻片上,滴加碘液,染色约1分钟。

4. 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

实验结果:一、小麦叶片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小麦叶片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内有淀粉粒和叶绿体。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叶绿体呈绿色,分布在细胞质中。

二、洋葱鳞片叶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薄,细胞质内有淀粉粒。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细胞质中。

三、马铃薯块茎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马铃薯块茎细胞呈长方形,细胞壁较厚,细胞质内有淀粉粒。

淀粉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分布在细胞质中。

实验讨论:1. 通过观察小麦叶片细胞,我们可以了解到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细胞壁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作用,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环境,细胞核是细胞的遗传中心。

实验报告反思植物学实践

实验报告反思植物学实践

实验报告反思植物学实践引言本次实验是关于植物学的实践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观察和操作,加深对植物结构和生长过程的理解。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进行了转染实验,以及观察了植物生长的过程。

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细胞结构和组织特点;2. 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3. 学习转染技术,并观察转染后的效果;4. 研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和条件对生长的影响。

实验过程与结果1. 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结构在显微镜下,我们观察到了植物细胞的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等结构。

这些结构组成了植物细胞的基本单位,其中细胞壁的作用是给植物细胞提供结构支持和保护;细胞核则控制了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实验二:转染实验通过转染技术,我们成功地将某特定基因转移到了植物细胞中。

转染后的植物细胞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新的结构,且有明显的表型变化。

这表明转染技术可以改变植物细胞的基因组,影响其表型特征。

3. 实验三: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我们种植了一批植物并观察了它们的生长过程。

通过给予不同的光照、温度和湿度条件,我们发现生长环境对植物生长的速度和形态有着显著的影响。

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温度、湿度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而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条件则会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

实验反思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首先,对于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我们在初期并不熟练,需要进行多次调试才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

这给我们的观察和记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其次,转染实验的结果不够稳定,有时转染成功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我们对转染方法和条件不够准确掌握所致。

最后,在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些植物因为环境问题生长缓慢或者出现了病害。

这提醒我们在后续的实验中需要更加注意环境因素的控制和植物健康的维护。

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首先,加强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观察技巧的练习,提高观察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

其次,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转染技术,加强对实验条件的把握,以提高转染成功率。

植物学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2)3篇

植物学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2)3篇

植物学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2)植物学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一)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在植物学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植物学的魅力和重要性。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我对植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植物学实习中的心得体会:首先,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正确使用植物学的实验设备和工具。

在实验室中,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通过显微摄影技术记录下来。

在野外调查中,我学会了使用Field book记录植物的外部特征和相关的野外环境因素,这对于后续的数据分析非常重要。

其次,我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分类和标本制作。

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植物的形态特征,我可以将其归类到更高级的分类单位中。

此外,我还学会了制作植物标本,这要求我们细致地剥离植物的外部结构,并进行干燥和保存。

通过制作标本,我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的形态特征,还可以保存下来以供后续学习和研究。

除了分类和标本制作,我还学习了植物的生理特征和适应能力。

例如,我们通过测量植物的叶片面积、叶片厚度、叶绿素含量等参数,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同时,我还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环境因素下的适应能力,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植物的生存和繁殖策略非常重要。

最后,在野外考察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植物对于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植物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提供氧气、食物和栖息地,还对土壤保持和防止水土流失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参与野外考察,我了解了植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这使我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植物学实习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知识。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我对植物学的兴趣和热爱进一步加深。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将能够在植物学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植物学的实习心得体会范文 (2)精选3篇(二)实习心得体会:植物学实习在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植物学实习之前,我对于植物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践报告引言植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植物的起源、分类、结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生态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我参加了一次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分享这次实习实践的经历和收获。

实习地点和时间我参加的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于2022年5月在一座附近的自然保护区进行。

实习时间共计为5天,每天工作8小时。

实习活动内容1. 植物标本采集与保存在植物学实习的第一天,我们首先学习了植物的野外调查常用工具和方法。

学会了植物的识别、采样和保存方法。

我们分组进入自然保护区,利用手册和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和采集。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植物的外形和特征进行初步分类,并将采样的植物标本保存好以便后续研究和分析。

2. 植物繁殖实验一部分实习内容是进行植物的繁殖实验。

通过观察和实践,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的生殖器官结构和功能,以及受精和发育的过程。

这不仅深ened了我对植物生殖方式的理论认识,还提高了我对植物繁殖操作的实践技能。

3. 植物生态学调查在实习活动的最后几天,我们进行了植物的生态学调查。

学习了森林、草原和湿地等不同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特点和生态位分析方法。

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下植物的分布和相互作用的观察和记录,我们对植物在不同环境中适应策略和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4. 实习总结和报告在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进行了实习总结和报告。

每个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实习经验和所获得的收获。

这个环节不仅是对实习活动的总结,也是对自身植物学知识的巩固和提升。

实习收获通过这次植物学实习实践活动,我不仅了解了植物学的理论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具体收获如下:1. 掌握了植物的分类和鉴定方法:通过实地观察和采样,我锻炼了鉴别植物的能力,并学会了合理保存植物标本。

2. 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通过繁殖实验,我对植物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过程和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植物学实习实验,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加深对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分类特征等方面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和植株。

2. 实验仪器: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刀片、解剖盘、培养皿、滴管等。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观察植物种子结构(1)取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分别观察其外形特征。

(2)用刀片将种子切开,观察内部结构,如种皮、胚乳、胚轴等。

(3)用放大镜观察种子的表面特征,如纹理、颜色等。

2. 观察植物生长发育过程(1)选取小麦、玉米等植物种子,进行播种、浇水、施肥等栽培管理。

(2)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速度、叶色、株高等指标。

(3)观察植物的开花、结果过程,记录花期、果期等。

3. 植物分类特征观察(1)观察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的植株高度、叶形、叶脉、花序等特征。

(2)根据观察结果,分析植物的分类地位,如禾本科、豆科、双子叶植物等。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种子结构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小麦、玉米、花生、大豆等植物种子结构存在差异。

小麦和玉米种子具有种皮和胚乳,花生和大豆种子具有种皮和胚轴。

种子的表面特征也有所不同,如小麦种子表面有细纹,玉米种子表面有光泽等。

2.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观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小麦、玉米等植物从播种到成熟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如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

植物的生长速度、叶色、株高等指标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

例如,小麦在拔节期生长速度较快,叶色浓绿;而在成熟期,植株高度达到最大值,籽粒逐渐成熟。

3. 植物分类特征观察根据观察结果,我们发现小麦、玉米属于禾本科植物,花生、大豆属于豆科植物。

它们的植株高度、叶形、叶脉、花序等特征也有所区别。

如小麦和玉米的植株高度较低,叶形为长条形,花序为圆锥形;花生和大豆的植株高度较高,叶形为卵圆形,花序为总状花序。

植物学系实验报告

植物学系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 了解植物生长激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2. 探究不同植物生长激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 通过实验验证植物生长激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

2. 植物生长激素: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天平、培养箱、培养皿、剪刀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麦、水稻、玉米等植物分别种植在培养皿中,进行正常生长。

2. 分别取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脱落酸等植物生长激素,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

3. 将植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激素溶液,对照组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4.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植物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宜的温度、光照等条件,观察植物生长发育情况。

5. 在实验过程中,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包括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

6. 通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变化,分析植物生长激素对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生长素对小麦、水稻、玉米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生长素处理组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体积增大。

2. 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分裂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细胞分裂素处理组植物细胞分裂速度加快,细胞核增大。

3. 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赤霉素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显微镜观察发现,赤霉素处理组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细胞壁增厚。

4. 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脱落酸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实验组植物株高、叶片数、根系生长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

植物学实习报告 (2)

植物学实习报告 (2)

植物学实习报告引言本实习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我参与的植物学实习经历。

植物学实习作为学习课程的一部分,为我提供了掌握植物学知识和技能的机会。

在实习期间,我深入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学和进化等内容,并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操作,巩固了理论知识。

以下是对实习期间所学内容和经历的综合总结。

实习目标在植物学实习中,我设立了以下几个目标: 1. 系统学习植物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技巧; 3. 理解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机制; 4. 学会使用常用的植物学实验方法。

实习内容植物分类学在实习的第一个阶段,我着重学习了植物的分类学。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自主学习,我了解到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植物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

我深入学习了不同植物类群的分类特征,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练习。

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在实习的第二个阶段,我主要进行了植物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

我参观了植物园,并观察各类植物的根、茎和叶等形态特征。

同时,我也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进行细胞观察,并掌握了植物组织切片技术。

植物的生态学和进化在实习的第三个阶段,我学习了植物的生态学和进化。

我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了植物在不同生态环境下的适应机制。

我通过实验,研究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并分析了它们在植物进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实习经历实地考察植物园在实习期间,我参观了当地的植物园。

植物园内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乔木、灌木、草本等。

我仔细观察了不同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形态特征,同时也了解了植物园的植物分类和保育工作。

实验操作在植物学实习中,我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包括植物组织切片、显微镜观察和光合作用实验等。

这些实验操作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植物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并提高了我的实验技巧。

论文研读和报告撰写在实习过程中,我也进行了一些论文研读和报告撰写。

我选择了几篇与植物分类和形态有关的文献,深入了解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

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植物学基础实验报告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结构、功能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在植物学的学习过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植物的生命过程和适应能力。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探索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

实验一:光合作用的测定光合作用是植物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为了测定光合作用的速率,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光合速率测定仪”的设备。

首先,我们将一片绿色的叶片放入测定仪中,然后通过测定仪的显示屏观察光合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光合速率受到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当光照强度增加时,光合速率也随之增加。

而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光合速率也会提高。

这表明光合作用是一个依赖光和二氧化碳的过程。

实验二:呼吸作用的测定呼吸作用是植物将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的过程。

为了测定呼吸作用的速率,我们使用了一个叫做“呼吸速率测定仪”的设备。

首先,我们将一片绿色的叶片放入测定仪中,然后通过测定仪的显示屏观察呼吸作用的速率。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呼吸速率受到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影响。

当温度升高时,呼吸速率也随之增加。

而当氧气浓度降低时,呼吸速率会减少。

这说明呼吸作用是一个依赖温度和氧气的过程。

实验三:生长和发育过程的观察生长和发育是植物的基本过程,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我们可以了解植物的生命活动。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一种常见的植物,如豌豆或小麦,将其种植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并定期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情况。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的种子发芽、根系生长、茎的伸长以及叶片的展开等过程。

这些观察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发育过程,同时也可以为农业生产和园艺栽培提供参考。

总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生长和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植物的基本生命过程,它们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同时,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命规律,为植物的栽培和保护提供指导。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习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植物学实习,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形态结构,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三、实验地点XX大学植物学实习基地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2)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3)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2. 实验步骤(1)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1)采集工具:采集袋、剪刀、标签纸、记录本等。

2)采集方法:根据实习基地的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等,做好记录。

3)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植物标本进行整理,去除杂质,然后按照以下步骤制作:a. 将植物标本放入采集袋中,标明采集日期、地点、采集人等信息。

b. 将植物标本平铺在纸上,用剪刀剪去多余部分,使标本整齐。

c. 在标本背面贴上标签纸,注明植物名称、科属等信息。

d. 将制作好的标本夹在标本夹中,进行干燥处理。

(2)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1)观察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形态特征。

2)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等微观结构。

3)记录观察结果,进行描述。

(3)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1)学习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根据植物形态特征,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分类。

3)记录分类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本次实习共采集到植物标本XX份,其中被子植物XX份,裸子植物XX份,蕨类植物XX份,苔藓植物XX份。

制作完成的标本已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和标注。

2. 植物形态结构的观察与描述通过对植物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的观察,发现植物具有丰富的形态结构。

例如,被子植物的果实形态多样,有浆果、蒴果、坚果等;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在果实外,具有种子叶;蕨类植物的叶为羽状复叶,具有明显的孢子囊群等。

3. 植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本次实习学习了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通过对采集到的植物进行分类,掌握了植物分类的技能。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植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了解植物的结构、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实验材料•小苏打•水•盐水溶液•酸性溶液•细胞显微镜实验步骤1.观察植物的开花时间和花朵的颜色,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2.将一些植物的根部分别浸泡在小苏打溶液、盐水溶液和酸性溶液中,观察植物的反应,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利用细胞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并拍照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结果1.观察花朵的颜色和开花时间发现,不同植物的花朵颜色和开花时间各不相同。

有些植物的花朵颜色鲜艳,开花时间较短暂;而有些植物的花朵颜色较暗淡,开花时间较长久。

2.在小苏打溶液中浸泡的植物根部呈碱性反应,颜色变得较为黄绿。

在盐水溶液中浸泡的植物根部呈现出脱水的状态,颜色变得较为干燥。

在酸性溶液中浸泡的植物根部呈酸性反应,颜色变得较为红紫。

3.通过细胞显微镜观察,植物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样性。

有些植物细胞的形状规则,色素丰富;而有些植物细胞的形状不规则,色素较少。

细胞的大小和形状也存在差异,有些细胞较大,有些则较小细长。

实验讨论1.不同植物的花朵颜色和开花时间的差异可能与其遗传基因有关。

不同的基因组合会导致不同的花朵颜色和开花时间,并使得植物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被传粉和繁殖。

2.植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体现在其对不同溶液的反应上。

不同溶液中的化学性质会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影响,导致植物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和特征。

3.细胞结构的差异可能与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环境的策略有关。

细胞的形状和颜色可以反映植物对光照和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其生长和繁殖的目的。

4.此次实验仅仅是对少数植物进行的观察和分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来验证结论的普适性和准确性。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植物的结构、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了初步的了解。

不同植物的花朵颜色和开花时间各不相同,并且植物对不同溶液的反应也存在差异。

植物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样性,代表了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的适应环境的策略。

大学植物学专业实习报告

大学植物学专业实习报告

大学植物学专业实习报告大学植物学专业实习报告1一、实习目的1、透过野外观看,精确、娴熟把握和应用常用的植物形态学术语。

2、透过实习,进一步了解植物的多样性,把握植物界各大类群以及种子植物的常见科、属的主要特点,熟悉和区分常见种子植物科、属、种,扩大和丰富植物分类学的学问范围。

3、验证、复习和稳固课堂和书本上所学的理论学问,做到理论联系。

4、学习懂得用科学的方法观看,讨论植物的根本特征。

二、实习好处1、透过实习能够培育学习科学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团结协作精神。

2、利用野外实习能够很好的让同学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培育喜爱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野外实习不仅仅是对理论学问的验证和稳固、对课堂学问的补充和深化,同时也是对综合素养的全面熬炼和提高。

野外实习对于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培育观看潜力、创新思维和动手潜力具有重要好处。

三、实习收获透过三次难得的实习时机(农博园,南山公园,岱王山),与植物的近距离接触。

在教师的带着和讲解中,对植物的分类及区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实习中,我们经常被各种植物的不同形态吸引着,让我记忆尤深。

此刻我将自己熟识的植物呈现出来。

大学植物学专业实习报告2一、植物学的进展我国中医药的进展已有数千年。

祖先通过他们的勇毅同才智发觉了各种草药的药理性,寒热性。

进而治疗各种病人的病症,苦痛。

这就是在我国的草本植物的进展。

当今已是21世纪,让中医药连续发扬光大是各科学家,医生药师的重任。

在19世纪前国外进展得较我国慢,但当代进展地非常快速。

特殊是近代与当代,植物学进展一日千里,新的代表植物分子生物学,植物细胞生物学,引领植物学向更微观世纪进军。

植物组织培育,植物pcr技术等在国外是较成熟的。

二、前人留下的问题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的异同;植物体内的养分;草本植物为何高级于木本植物;三、选“草本植物”的缘由草本植物,我们第一联想到草,草有许多用处。

猪牛马羊等各类家畜也都吃草。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

植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探究植物生长的规律和影响因素,加深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认识,为植物栽培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水培皿、水、土壤、肥料、测量工具等。

2. 实验方法:a. 将小麦种子分别种植在水培皿和土壤中,每组设立多个重复。

b. 每天记录小麦的生长情况,包括发芽率、株高、叶片数量等。

c. 对水培组和土壤组的小麦分别施加不同浓度的肥料,观察生长情况的差异。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1. 小麦种子在水培条件下的发芽率明显高于土壤条件,且生长速度更快。

2. 水培组的小麦株高略高于土壤组,但叶片数量较少。

3. 在施加适量肥料后,水培组的小麦生长更加旺盛,而土壤组的小麦生长情况并未有显著改善。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水培条件下植物的生长受到的限制较少,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因此生长速度更快;而土壤中的植物受到土壤质地、养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此外,适量的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的生长,但过量施肥则可能导致植物生长不良。

四、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水培条件下植物生长速度更快,发芽率更高。

2. 适量的肥料能够促进植物生长,但需注意施肥量的控制。

3. 土壤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的限制较多,但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机物质对植物生长有积极影响。

五、实验总结。

本实验通过对小麦生长过程的观察和记录,探究了不同生长条件和施肥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增进了我们对植物生长规律的认识。

在今后的植物栽培和生态环境保护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特点和生态环境条件,科学合理地进行栽培和管理,以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维护生态平衡。

六、参考文献。

1. 王明,李华. 植物生长与发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 张三,李四. 水培技术在植物栽培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导刊,2018(3): 45-48.以上就是本次植物学实验的报告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

2024年植物学实习报告引言植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致力于研究植物的结构、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参与实际的植物学工作,加深对植物的了解,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并获得实践的经验。

实习期间,我在植物学研究实验室进行了一系列植物学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本报告将对实习工作的背景、实验过程、结果和讨论进行详细描述。

一、实习背景在本次实习中,我加入了某植物学研究实验室,并与导师一起进行科研工作。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此次实习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环境条件下植物的观察和测试,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为今后的植物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的准备实验所用的植物材料为小麦(Triticum aestivum)种子。

我们从植物繁育中心获得了大量的小麦种子,并进行了消毒处理,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实验一:不同光照条件下种子萌发率的比较为了研究光照对小麦种子萌发率的影响,我们设计了三组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分别为强光组、弱光组、黑暗组和常规光照组。

将每组的小麦种子分别置于不同的光照条件下,记录并统计每组种子的萌发率。

3. 实验二: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为了研究外源施加的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我们选择了茄子(Solanum melongena)作为实验材料。

将一部分茄子幼苗分为两组,一组进行生长素处理,另一组不进行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茄子植株的生长情况。

4. 实验三:温度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为了研究温度对植物开花时间的影响,我们选择了桃树(Prunus persica)作为实验材料。

在植物生长中心的温室中,将部分桃树苗进行不同温度处理,通过观察和记录开花时间的差异,分析温度对开花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实验一的结果显示,强光组和常规光照组的小麦种子萌发率明显高于弱光组和黑暗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南农业大学实验报告
专业班次11农学1班组别201130010110 题目植物生长区域的测定姓名梁志雄日期2012-11-10
一、实验原理
植物或其各器官的生长常只局限于某些区域,通过对植物生长区域的观察,可以加深对植物生长大周期这个植物生长基本规律的认识,本实验用画线法来测定植物生长区域。

二、实验材料与实验器材
发芽的绿豆种子、培养箱、滤纸、毛笔、绘图墨水、直尺
三、实验试剂
1/22mol/L的草酸溶液、0.1mol/L氢氧化钡溶液、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选择根系生长较好的发芽种子两粒(根长度为1.5~2.0cm适宜)。

用滤纸将根上水分吸干,然后从根尖起,用绘图墨水画线十道,彼此间隔1mm。

画线时小心不要使幼根受伤。

2 、待墨水干后,把种子放人铺有湿滤纸的培养皿中,盖上盖,写上标笠,放入恒温箱中培养,1~2天后观察根的生长情况。

3 、绘图表示培养前后根的差别,量出各道线间的距离,列表记录,说明根的生长区域在幼根的哪一部分
五、数据记录记录
培养后各段根的长度
幼根 1 2 3 4 5 6 7 8 9 10
1 1 1.3 1.
2 1.
3 1.7 1.6 1.8 1.7 1.1 1.1
2 0.9 1.2 1.2 1.
3 1.6 1.7 1.7 1.6 1.2 1.2
3 1 1.2 1.3 1.2 1.8 1.7 1.7 1.8 1.2 1.1 平均值 1.0 1.2 1.2 1.3 1.7 1.7 1.7 1.7 1.2 1.1
六、实验总结
由实验数据可以知道,5、6、7、8段生长最快,故根据已有资料可以判定该段位伸长区、而2、3、4生长次之,估计为分生区、9、10段有明显的根毛,为根毛区,可以看到第一段没有生长,故为成熟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