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908e80b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5.png)
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和《桃花源记》看陶渊明前后期思想的发展陶渊明自41岁(公元405年)冬赋《归去来兮辞》毅然归隐后,就步入了22年的躬耕生活。
他的政治态度入于明确,思想入于成熟。
我们沿着其生活的历程,可看到他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至《桃花源记》前后期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
值得指出的是陶渊明青少年时代,由于家庭和儒教的熏陶,他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有“大济苍生”之志。
但没落的家世、门阀制度使他得不到社会的重视 ,加上统治者的腐败﹑军阀混战,所有这些使得他的愿望志向难以成为现实,这样的客观事实无疑对其生活道路及思想变化有着深刻的影响。
他29岁出仕,在以后十年里几次作官,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降志辱身及来回周旋,使他感到抱负无由施展,是“志意多所耻”,是“违己交病”。
在当时老庄思想和隐逸风气盛行的影响下﹐当他不得志时,便有企羡隐逸的思想。
到了建康时期,他一方面感到人生残破,感到人间虚无,有百年流幻的慨叹;一方面看到周围气氛的不调和 ,于是有了被遗弃的牢骚但又自己解嘲似地说“废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这就是他当时心情写照。
在这一年秋天,他又出来做了彭泽令,这是最后一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在耕与仕之间的摇摆。
经济压迫的痛苦使他常常不能安于田园;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他脱离仕宦的樊笼。
但终因“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而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陶渊明坚定地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归去来兮辞》写于作者辞去彭泽令初归家时,是陶渊明的重要作品之一,对了解其思想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中着力描写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悦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了他的高洁志趣。
这篇作品在他的生活史上有着对前段生活总结的性质。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这大概是经济上的困难,“眷然有归与之情”。
此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是其归隐的另一原因。
因此他初归后感到“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发出了“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的由衷感慨。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fda1fe6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d.png)
《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精选10篇〕《桃花记》篇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妙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妙的憧憬之中,《桃花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绘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桃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如今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如今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认。
《桃花记》篇2似乎是因为闲适,还似乎因为心绪烦乱,总之,对于如今的一些亲历和见闻有一种见了也是白见,说话似乎更是多余,就是那么一种感觉。
手边的书,已经翻过不知时日,边边角角已经破损露白,我不忍再次拿起。
于是,从书架子上取下了《简明历史辞典》,虽然也是“辞典”,但与时髦的“开心辞典”,毕竟截然不同。
我百无聊赖地翻着,介绍陶潜的简短文字,映入眼帘,方晓得所谓的陶潜,乃大名鼎鼎的陶渊明是也。
于是,我又找到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找到了《桃花诗并记》,读了起来,诗我不懂,更喜欢不起来。
我觉得,诗歌,总该是浪漫的,哪怕就是愤世嫉俗,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a37d025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38.png)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家陶渊明所著的一篇散文,描述
了一个幻想中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偶然发现了一个
隐秘的桃花源,里面住着一群与世隔绝的人们,他们过着简单、和
谐的生活,没有纷争、没有烦恼。
这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桃花源
中的人们却能够过着简单、自由、幸福的生活,这让我不禁产生了
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总是被各种利益、规则、压力所束缚,而桃花源中的人们却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这
让我对于社会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其次,这个故事也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在现实社
会中,我们总是面对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而桃花源中的人们
却能够过着简单、自由、幸福的生活。
这让我开始反思现实社会中
的各种问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和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
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总的来说,读完《桃花源记》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多的反思和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借鉴桃花源中的精神,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80ec1043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d8.png)
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走进陶渊明的理想国作文桃花源记】大家好,我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最近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非常有趣的古代文学名著《桃花源记》。
这是一篇描写一个世外桃源般美好世界的散文佳作,出自东晋时期文学家陶渊明的手笔。
老师让我们用自己的想象力去描绘一下那个隐世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仙境。
我想象了半天,决定亲自去那里走一遭,看看是不是跟作品里描述的一样迷人。
一大早我就背上小书包,拿上干粮水壶,兴冲冲地出发了。
跟着作品中描述的线路,我先来到一片密密麻麻的山林中。
树木茂盛,鸟语花香,处处都是大自然的气息。
我沿着一条小溪边走了很久,发现前面有一块巨大的岩石,遮天蔽日。
我费了好大劲才爬上去,爬到顶上一看,哇!原来这就是进入桃花源的入口。
往下望去,豁然开朗。
眼前赫然展开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山谷,绿树成荫,溪流淙淙,鲜花万朵,粉红的桃花在阳光下绽放得正灿烂,宛如人间仙境。
我急忙顺着山崖爬了下去,一下子就迷失在这个世外桃源里了。
走进山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水就在我的脚边荡漾,微微发出哗哗的流水声,特别悦耳动听。
我把手伸进溪里,水凉凉的,干净极了。
弯下腰仔细一看,里面还有各种可爱的小鱼在游来游去,真是活泼好玩。
溪岸边是一大片青青的草地,绿草如毯,松软厚实。
我赤着脚在上面走,脚下全是吻痕,踩上去特别舒服。
在草地上,还散落着五颜六色的鲜花,红的、黄的、蓝的、紫的,好不娇艳可人。
我一边赏花一边品尝它们的芳香,实在太美妙了。
继续往里走,一座青砖瓦墙的小院映入眼帘。
我推开小门,只见里面是一片平房院落,显得乡土淳朴。
家家户户门前都是一片菜园,里面种着不同的蔬菜,看起来都长得特别茂盛。
有的家里正在晒晒稻谷或者大豆。
一阵阵农家香气飘来,让人感到无比惬意祥和。
我往村子里走去,村民们纷纷和我打招呼,都是满脸笑容。
有的老奶奶看到我,特别亲切地让我去她家坐坐。
我走进去,只见老奶奶正在给院子里的小猫小狗喂饭。
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
![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9a4f3b90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dc.png)
读书报告——浅析《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的美好理想《桃花源记》创作于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东晋王朝制度陈旧,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
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人民生活水深火热。
此时不少文人雅士不得志,陶渊明的满腔抱负也未实现。
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为了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描绘出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营造出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居住环境。
他不仅借此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也表达了百姓的期望,《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
一、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绝境“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是一个空间上的绝境:那个幸运的渔人是走到树林的尽头,从一个“极狭”的山洞走进去的。
“穷其林”“极狭”说明了桃源的难以被发现,而且从文中所述“遂迷,不复得路”可知,渔人进入的极狭山洞只是为引进一个见证者而特意“临时”设置的通道罢了,平时是不存在的。
老子曾设计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陶渊明的桃源连鸡犬之声都不可相闻,这是陶渊明的设置,是他理想中桃源的样子,真正的与外世隔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源的绝境还是一个时间上的绝境:桃源人的祖先们从秦朝时因为躲避战乱进入这个绝境,世世代代不再出过桃源。
桃源人认为的桃源之外的历史就停在“秦时”,不知道王朝更迭。
桃源拒绝了桃源之外世界的时间规则,我想桃源中人不是不知境外之史,而更多可能是不想知道,彻底的与世隔绝。
这一点在渔人离开时,桃源中人的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外人知晓桃源,自身也不愿知晓桃源之外的一切。
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ca1667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c.png)
桃花源记读后感250字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所创作的一篇优美散文,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和谐安宁的理想社会。
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
首先,文章中构建的桃花源是一个无战争、无剥削、人人平等、自给自足的理想世界,这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和平、自由、公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积极营造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
其次,桃花源中的居民“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在与世隔绝中享受着淳朴简单的生活,这种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醒我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桃花源记》以其富有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人间仙境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卓越的艺术想象力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使我领略到古代文学的魅力,更加热爱和尊重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不仅是一幅理想世界的画卷,更是对美好生活和高尚道德情操的赞美诗,令人回味无穷,启人深思。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1feee59d4b35eefdc8d333f2.png)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a5ad4889fad6195f312ba6f5.png)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文言短篇《桃花源记》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思考
![文言短篇《桃花源记》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d6ed88e6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5.png)
文言短篇《桃花源记》的理想人生与社会现实思考1. 引言《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短篇,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为主题。
本文将就《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理想人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对比进行思考,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理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2. 桃花源中的理想人生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隐匿在山谷之间、民风纯朴、和睦相处的完美社区。
这里没有官吏、税赋和战争,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宁静祥和的生活。
他们尊重自然,互助合作,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
3. 现实社会中的挑战与问题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与问题。
政治腐败、经济不稳定、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我们很难实现像《桃花源记》中那样的理想状态。
此外,竞争与压力也让现代人常常感到焦虑和迷茫。
如何在现实的社会环境中寻求一种更加理想的人生方式成为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4. 借鉴《桃花源记》中的理念虽然《桃花源记》所描述的世界是令人向往的,但我们可以从中借鉴其理念,并试图将这些理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例如,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可以注重内心平静与精神自由;在物质追求过度的时代,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生活价值和真正使我们幸福满足的东西。
5. 实践转化为行动要将对《桃花源记》中理想人生与现实社会之间关系的思考转化为行动,需要付出努力并团结他人。
个体意识和群体认同是推动改变的关键因素。
通过坚持自我追求、树立良好价值观、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影响他人并渐渐改变整个社会。
6. 结语《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人生与现实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在当下追求更好的生活。
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将其运用到现实中,并加以行动,我们可以向着更接近理想人生的目标迈进。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谈《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追求
![谈《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追求](https://img.taocdn.com/s3/m/4cab5a160740be1e650e9abb.png)
农人的淳朴、古直,相互和睦往来其实是陶渊明在隐居生活中的美好感受。他的田园诗中对农人生活的描绘是这样的:"晨出肆微勤,日入负来还。""日入相与还,壶浆劳近邻。""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桃花源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难道不正是上述景象的翻版吗?一切顺应自然其实是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田园诗中"气变悟时宜"在《桃花源诗》中成了"虽无记历志,四时自成岁";而"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又有"草荣知时节,木衰知风厉"来呼应。那种"密网裁而鱼骇,宏罗置而鸟惊"担心是不必要的,而且省去了许多世俗的应酬,难怪作者要感叹"于何劳智慧"。至此我们也清楚了"劳智慧"的内涵,并不完全是不要思想,是倒退,而是一旦脱疆归来,触处皆新。"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是对解脱的欢呼,对自由的礼赞。作者大声宣告:再也不会为"那一个"世界劳神费心。"于何劳智慧"是作者与乱世决绝的宣言。
其次,陶公在这篇千字文中还表现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以及儒家的"制民以产免于饥寒"的王道理想。"土地平旷,屋舍井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安其居者也;"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者也。我最近在《文汇报》上读到一篇文章说"龙兴武先生在近期出版的《学术月刊》著文说:"陶公笔下的桃花源不是虚无缥缈,它的原型是湖南湘西武陵苗族古代村落。"但我以为陶渊明描绘的是一种理想化的田园生活,而不完全是当时农村的实际景象。当时饱受战乱之苦,饱受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劳苦大众,不正是向往着这样的理想社会吗?彻底的否定,往往并不表现为直接的批判,而是另外树立一种全新的与之截然相反的价值标准,这种价值标准其实取自于儒道精神的精髓。陶渊明貌似静穆,貌似超脱,其实充满着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强烈向往,而这正是对黑暗现实的最彻底的否定。陶渊明虽然经常以"羲皇上人"自居,其实,他的着眼点,还是在于他所生活的东晋社会。
《桃花源记》读后感
![《桃花源记》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a66278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9.png)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篇虚构的散文,描绘了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桃花源。
在阅读这篇文章后,我深感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魅力。
首先,我被桃花源的美景所吸引。
陶渊明通过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的美丽和宁静,让我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那种与世隔绝的美好。
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宜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自由自在,这是一个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让人心生向往。
其次,我被陶渊明的思想所感动。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这个理想世界,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认为,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和苦难,而桃花源则是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理想世界。
这种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让我深感敬佩。
此外,我还被陶渊明的艺术魅力所折服。
他通过虚构的手法,创造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无限的美好和憧憬。
同时,他的文字简练优美,富有诗意,让人在阅读中得到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总的来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学作品。
它让我对理想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向往,也让我对陶渊明的才华和品格更加敬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许无法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桃花源描述的地方,但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追求和向往的目标,不断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1feee59d4b35eefdc8d333f2.png)
从《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人生理想内容提要:桃花源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陶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陶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陶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陶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彭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陶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秦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透过《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
![透过《桃花源记》看陶渊明--“乌托邦”式的理想家园](https://img.taocdn.com/s3/m/24969f016c175f0e7cd1372e.png)
来诠释 自己的悲剧人生 。对于 陶渊明 的隐居行为 , 纵观其整 个思想 , 其 主要原 因是对上古贤德之君羲皇 、 神农 、 炎帝 之后 的封建社会的全否定 。历史在 陶渊明看来 , 是一个 堕落 的过
程, 由 于人 们 过 渡 的物 质 欲 望 , 引起无穷的竞争 , 产 生 了 种种 虚伪 、 矫饰 、 残 忍的行 为 , 使社会 陷入黑暗。 政治 的腐败 、 世道 的恶浊 , 促使 陶渊 明在发 出深成感慨 之后归 隐。远 古时代的 有衣有食 。 无忧无虑的生 活是其所追求 的。 远古朝代 尚I I ! I I 此, 近 时 为何 不 I I ? “ 无 君 而 庶物 定 , 无 臣 而 万事 理 ” 、 “ 君会 而 虐兴 , 臣 没 而贼 生 ” ( 阮籍 ) “ 曩古之世 , 无 君 无 臣 。穿 井 而 饮 , 耕 田而食 , 日出而作 , 日入而 息。 泛然不 系, 恢 尔 自得 …一 ” ( 鲍 敬言 ) 。 一种 理 想 社 会 : 人人 劳动 , 自耕 自食 , 没有剥削 , 没 有 压迫 , 也 没有 战乱 。 然而 , 这 样 的社 会 在 当 时 的现 实 生 活 中是 很 难 找 到 的。 要 想 脱 难 黑 暗 的 现 实社 会 , 看 来 只 有脱 离 尘 世 , 聚众据险逃难 。 这 种 方 式 在 当 时 和这 以前 的朝 代 里 也 相 当普 遍 了。 家乡发生 的这类事件 , 陶渊明是 目睹过的 ; 前些朝代发
这 里 是 有 遗憾 和愧 疚 的 。所 以归 隐 后 的 陶 渊 明 心 灵 是 事 事 、 时时受着煎熬 的, 既是在生活上 的 , 也有在责任上的。 正是 由 于现实与理想 的冲突摩擦 ,使得 陶渊 明虽抱七尺男儿之躯 , 却无法实现梦寐 以求 的人 生夙愿 。于是 , 他企 图借 ” 天命 ”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通用10篇)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通用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1d00fc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f.png)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通用10篇)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1你是否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故事?它就是出自这篇课文。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使是在最痛苦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
”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我最喜欢的就是二三段,因为它描述出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桃源里的人都很勤劳、好客。
里面的人都很孝顺父母,疼爱孩子,使孩子和老人都很快乐,这是我们现在的人也很难做到的一点,很多中年父母都不懂得尊重老人,不抚养自己的父母,上父母自己抚养,有些大人还将成绩或体弱多病的孩子交给老人带,却不支付一点钱给老人。
更有些大人还把小孩送去做童工。
桃花源里的人遇到远方的客人,他们“没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皆出酒食”他们都会用最好的食物去接待客人,这也是我们现在人做不到的一点,经常来了客人就是一般般的对待。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在当时具有的鲜明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且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人们。
通过《桃花源记》,作者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滑剥削,共同劳动,风俗淳朴,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他自己的憧憬和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要求和愿望,同时对当时的黑暗实实也是一种批判和否定。
陶渊明《桃花源记》的读后感2东汉末年,兵连祸结,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而在这样一个黑暗的社会里,诗人陶渊明却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
作者当时已辞官回家多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与绝望,挥笔写下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而在他写这篇文章之时可曾想过:与其坐在深山之中做无用的发泄,却还不如尽一番力来改变世界。
话说当年,楚汉之争,霸王项羽可谓有绝对优势。
但由于盲目自信,一意孤行,最终武夫输给了智慧,无奈只能落了个自刎乌江。
如果项羽懂得卷土重来,懂得忍辱负重,懂得回到起点从头来过,也许历史就得改写。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d8f4a4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75.png)
陶渊明的田园诗与人生理想陶渊明,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田园诗的始祖”。
他的田园诗作品表达了他对自然、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与思考。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更表达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乡的向往。
陶渊明的田园诗往往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
他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相结合,表达了他对人们应该追求和欣赏美好事物的观点。
例如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描写了他小住农村的生活,以描述自然风光为主线,穿插了对人生的思考。
他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美丽的景色,同时暗示了他对人类社会的疏离与失望。
通过这样的描绘,他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人们应该追求和珍惜的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了他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在动荡不安的政治背景下,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追求理想生活的渴望深深地融入了他的诗歌中。
在《归园田居》中,他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幻灭与厌倦,更借以揭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通过对理想生活的描述,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以此寄托了自己对宁静、真诚和自由的追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仅是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更是对美好人生的探索和追求。
他反对虚华和权谋,呼吁人们返璞归真,保持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描绘了一个人间仙境,那里没有官吏的腐败和人心的丑恶,人们过着安宁幸福的生活。
通过这个架构,陶渊明表达了他对人们追求美好人生的希冀,希望人们能够放下功名利禄的追逐,回归本真,去追寻内心真正的追求和欢乐。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品不仅展示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更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他通过诗词的形式,以美丽的自然景色和深入的人生思考,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他的田园诗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影响了后世文人士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陶渊明的诗词传唱千古,启迪了多少后人的心灵。
他的田园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理想的追寻。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b42470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6.png)
《桃花源记》读后感(15篇)《桃花源记》读后感1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
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
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
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却颇有生趣。
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
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
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
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
惜时,古今如一。
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桃花源记》读后感2小时候偶尔听人提起世外桃源的故事,但对详细内容并不知晓。
只是对那美好的景象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渴望,莫名奇妙的向往。
他写这个虚构的故事是为了寄托他对当时现实社会的不满,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是个归隐之士,在写这篇诗作的时候已经离开尘世过隐居农村生活十余年了。
他出生寒门,少时虽有抱负,却壮志未酬。
他从懂事起就经历了很多的社会和政治上的变迁和纷扰,社会的伪诈、污秽、黑暗令他感到窒息、愤懑。
他性格耿直,为官清廉,不愿卑躬屈气攀附权贵,因而与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后来辞官归隐田园,过自耕自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简朴生活。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ae7e9f3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f7.png)
结合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谈谈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看法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变故,但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从他的经历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所做出的人生选择和对人生的看法。
首先,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与他的信仰和理想紧密相关的。
他一生都秉承着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权势所动。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表现人性、反映现实、弘扬道德的题材,比如《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自由、平等、和谐的向往。
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不仅因为它们是优美的文学作品,更因为它们传递了他对人性的尊重和珍视。
其次,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自主的和勇敢的。
他不畏艰辛,不怕挫折,不追求名利,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在政治上的选择也是自主的,他不愿意为了个人利益而妥协,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但他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想和精神追求。
他在南方生活期间,他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他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人追寻精神之源的宝贵遗产。
最后,陶渊明的人生选择是有价值的。
他的经历和作品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要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要勇敢追求真理和自由。
他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生命,更加鼓舞了我们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心灵的自由。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人生态度,追求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珍视人性、道德和艺术。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经历和作品证明了他的人生选择是正确而有价值的。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追求自由、真理和美好的人生。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70c0d250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8e.png)
《桃花源记》读书心得
《桃花源记》是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作者是陶渊明。
这部
作品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社会形态为主题,通过描述一个与世隔绝
的桃花源,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在阅读《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我深受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所感染。
在这个世外桃源中,人们过着简朴自然的生活,没有私有
制和剥削,社会和谐而稳定。
这种社会形态让人感到向往,也让人
思考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
通过这部作品,我也深刻地认识到,理想社会虽然美好,但要
实现却并不容易。
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种种利益冲突和人性弱点,要
建立一个理想社会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价。
同时,我也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理想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只是抱怨和
指责。
总的来说,阅读《桃花源记》让我对理想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多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
作品,更是一部让人思考的哲学著作。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
的生活中努力追求理想社会的实现。
论述《桃花源记》所寄寓的理想
![论述《桃花源记》所寄寓的理想](https://img.taocdn.com/s3/m/dddb6305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9c.png)
论述《桃花源记》所寄寓的理想
《桃花源记》所寄寓的理想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陶渊明在当时的条件下,十分清楚地看到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
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
![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https://img.taocdn.com/s3/m/0a5d663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6.png)
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导语: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陶渊明与《桃花源记》,欢迎阅读!在两晋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有三个名士隐居浔阳,人称“浔阳三隐”。
其中一个人称“五柳先生”的在柴桑(今江苏九江西)耕种田地,空闲时赋诗读书,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其乐的生活。
他留下120多首诗,其中尤以田园诗最为精彩,因此赢得了中国“田园诗之父”的殊荣。
他就是驰名中外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叫陶潜,他的上几代人都在晋朝朝廷为官。
曾祖父陶侃坐过大司马,祖父和父亲曾做过太守一类的官。
传到陶渊明这一代,家道已经中落,生活艰难。
但是,他在具有浓厚的儒家文化的家风熏陶之下,从小好学,博览群书。
正所谓“少年罕人事,游在好六经”。
它不仅知识渊博,才学过人,而且在少年时就产生了“追求仁政”“辅佐明君”的思想,“猛志逸四海,骞翮(he和)思远翥),立志做出一番“大济于苍生”的功业。
陶渊明也曾想通过仕途来实现自己的壮志,但现实生活却使他的梦想破灭了。
因为他生活的时代盛行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政治极其腐败黑暗。
人才的录用晋升采取的是“九品中正”选举法。
选择官吏既不问文武才能,也不必看吏治考绩,只看家世出身。
门第高低决定官位大小,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官场里大贵族大官僚们勾心斗角,倾轧残杀,污浊不堪。
他们对门第卑微的下僚趾高气昂,滥施淫威,处于这种世态,出身没落的陶渊明自然不可能得到施展才智,实现壮志的机会,他不得不以一次又一次的消极退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29岁那年,陶渊明的亲友邻居看陶渊明家里实在太穷,便推荐他去做州里的小官吏。
这是陶渊明第一次出仕,做了江州祭酒官。
不久,因看不惯官场尔虞我诈的恶劣作风,辞官回家了。
后来州里召他去作文书,他也辞不赴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桃花源记》看渊明人生理想容提要:桃花源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桃花源的和平美好与东晋硝烟四起的现实对比鲜明,以此对统治者发动的不义战争进行谴责,表达了下层劳动人民追求和平的愿望。
其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之根源的深沉思考。
其三,桃花源的提出,体现了他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其四,桃花源人的生活方式与他所崇尚的隐居生活是相契合的。
关键词:桃花源渊明理想向往隐居生活“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是东晋诗人渊明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述的一个理想社会,是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的总结。
青年时的渊明颇具“大济苍生”①的宏伟报负,希望有所作为。
怀着“铅刀一割”②和中兴氏的愿望,先后三次出仕。
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至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这十三年中,渊明先后担任过祭酒、参军、县令等官职。
他正直孤介的性格,与官场的腐朽风气格格不入,几次都辞官而去。
最后从泽令任上辞职,结束了他的仕途生活,转而寄身田园,隐居躬耕,独善其身,“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③尽管他努力躬耕,生活却每况愈下,“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④。
”“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
”⑤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所造成的惨况,让他感到无比愤慨。
长期的躬耕自资生活,他对农民的思想和愿望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造成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根源进行了反思。
晚年,他创作《桃花源诗并记》,桃花源社会的提出,表现了诗人一生探求社会理想所达到的高度,“它闪耀着人民理想的光辉,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
”⑥“桃花源”为什么会成为渊明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并在文学史上产生深远影响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桃花源的和平宁静与硝烟四起的东晋社会对比鲜明,从而对混乱现实进行了批判,表达了和平的愿望。
桃花源地处深山丛岭之中,地理位置偏僻,桃花源人的祖先是朝时的一批避乱隐居的人,《桃花源诗》说:“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
”桃花源最初的隐居民由此而产生,这些人对暴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桃花源世界并没有形成一个国中之国,而是与现实截然不同的另一种人类社会类型。
在桃花源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平等的,没有君主、没有统治集团,没有人剥削人。
人们如同一家人,男女耕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斑白”、“童孺”则纵歌寻欢,这里避开了战争的硝烟,远离了尘世的纷争,似太虚幻境,却又真实自然,桃花源令苦难中的人民无比向往。
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当时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部的矛盾都非常复杂尖锐,西北各少数民族贵族在黄河流域割据混战,建立了许多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
他们常对南方进行威胁、骚扰。
腐败的司马氏豪族地主集团部争权夺位,使社会动乱不堪,广大人民饱受残酷的剥削压迫和战争之灾。
公元399年爆发卢循、恩为首的农民起义。
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晋社会权位之争更趋激烈。
从东晋建立开始,到裕消灭桓玄代晋自立,一百余年的社会始终处于极其动荡之中。
频繁的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要表现在:其一,战争中攻城掠地,破坏性、毁灭性极大,生命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战争的毁灭性、残酷性致使广大人民逃离家园,或葬身战争或远走他乡,踏上颠沛流离的的生活之路,最终沦为豪强地主的依附民,陷入悲惨境地。
《晋书》载,后王石勒曾被卖作奴隶,起义后大泄民族仇恨,乱杀降卒与百姓。
其二,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导致了人民生活的贫困。
交战之地的庄稼田谷或被强征或为所掠。
后方的生产也因长期的战争导致了劳动力的缺乏而耕种不好。
加上天灾,抗灾能力的低下,人民在贫困线上挣扎。
其三,战争导致了繁重的徭役与赋税。
东晋是建立在以北方土族为中心,联合南方土族基础上的豪族地主集团。
北方土族南迁之后,为了重建家园而兼并土地,加剧了南北土族时土地的掠夺,促使了南方自耕农的破产,成为世族大家的依附农。
担任世家大族的家兵和劳动力,而大族却隐匿户口逃避税役。
把因战争而增加的税役全部推到百姓头上。
沉重的徭役赋税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人们为了逃避徭役,甚至自残肢体⑦”,“有的离开家园,逃往他乡;有的则啸聚山林,三五成群,打家劫舍,公然与官府对抗⑧。
”桃花源这个没有一丝硝烟的人间仙境,正寄托了渊明及所有饱受战乱之苦的东晋人的美好愿望。
他希望建立一个没有战争的国家,在这里人们能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幸福的生活,渊明笔下恬美宁静的桃花源,与混乱的东晋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桃花源”这一农耕社会模式的提出,凝聚着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根源的深沉思考。
在《桃花源诗》中,渊明提出“人人平等”共同劳动的要求,诗中说桃花源人的祖先自从时就来到这里,并“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揭示了桃花源的社会性质和特点,在这里人们是平等的,没有君臣之分,没有特权阶级存在,所以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不用交纳赋税承担徭役,人们通过自已的劳动来获取所需。
在这块土地上人们与世无争,生活宁静而幸福,地里能按季节种植菽稷,院子里鸡犬互鸣吠,“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老有所养,幼有所乐。
东晋王朝是一个政治上依靠推行门阀制度的偏安政权。
经济上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政府实权完全被世族主掌握,他们强化士庶之别,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作为国的基本国策,士庶之分壁垒森严,刑罚因贵贱而异施,嫁娶只能门当户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⑨。
官场“交通请托,贿赂公行”⑩,趋炎附势,尔虞我诈。
为了向上爬,可以不择手段,“或假财色以交权豪;或因时运以佻荣位;或以婚姻而连贵戚;或弄毁誉以合威柄⑾”。
经济上,主利用手中的特权,采取各种手段,掠夺土地,建立田庄经济。
晋室南渡之后,许多南迁的农民和本地破产农民,纷纷沦为豪强地主的部曲佃客,成为他们的家奴。
社会出现两极,一是大富,二为赤贫。
《晋书·石崇传》记载了石崇身为荆州刺史,竟公开抢劫,因而巨富,拥有水碓三十余区,家奴八百多人。
《王戎传》里“园田水碓,周遍天下”的在官僚王戎,仍然“积实聚钱,不知纪极。
每自执牙筹,昼夜算计,恒若不足。
”太元二年(公元377年),东晋政府改田税法为口税法,规定每个成年男丁每年上缴税米三石。
一些有权有势的财主和地方上的豪强或大族肆无忌惮地隐匿户口,造成在藉人口远远少于实际人口的怪现象。
政府的税收反比实行田税法时减少了许多。
因此。
东晋政府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将每个成年男丁的税米由三石提高到五石,加上一些其它的杂税,使得广大农民无法负担这样沉重的租税,人民生活日益贫困起来。
他们长年劳动,却不能填饱肚皮。
渊明在《杂诗》之八中写道:“躬亲非曾替,寒馁常糟糠。
”对努力耕作却常常挨饥受冻吃糟糠,感到愤愤不平。
《有会而作并序》说:“叔如亚九饭,当暑厌寒衣”对灾年无以为继的饥馁生活作了描绘,宋元嘉年间,渊明的生活更是贫困,竟要靠乞讨度日,“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这。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⑿心中充满了穷愁潦倒的悲愤心情。
长期的农村劳作生活,使渊明对劳动人民苦难的认识加深,终于意识到了造成这一现实的根源——罪恶的封建专制制度,由它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东晋现实社会政治上的腐败,经济上的掠夺。
在《桃花源诗并记》中,渊明提出了解决人民苦难的主:首先,他提出“人人平等”的要求。
认为君臣之分是造成人民苦难的根源,桃花源人“相命肆农耕”人们之间相互平等,没有君臣,人们共同劳动,通过劳动获取所需,“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有,不用缴纳赋税,这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
桃花源人因“人人平等”共同劳动而过上幸福生活。
现实中的东晋推行的是门阀政治,强化士庶之别,把“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作为国的基本国策。
东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达到极致,寒门出身的人,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根本就不可能有所作为,他们的政治主得不到重视,最后只能在官场上碌碌无为。
渊明的归隐,就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之举。
各世家大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大肆掠夺压迫下层劳动人民,使下层劳动者陷入悲惨境地。
平等要求的提出,可见渊明对封建专制制度劣根性的深刻认识,他喊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心声。
其次要重视农业生产,桃花源在渊明的理想中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农耕社会。
人人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是桃花源人最富特色的地方。
桃花源人是从暴分离出来的逃难民,他们对王朝下的苦难生活有着切肤之痛,所以逃离的统治之后,终于建立了农业王国——桃花源。
他们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作为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正因为他们对农业地位的认识如此深刻,桃花源人才丰衣足食,实现了千百年来人类的美好理想,过上富足的生活。
渊明此点的提出是基于东晋混乱的时政上,他希望统治者能看到农业的重要性。
桃花源的提出表现中下层劳动人民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建立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渊明针对东晋时弊为挽救社会危亡所开出的一剂良方。
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渊明一直坚持参加农业劳动,实践他建立农业王国的愿望,他破除了孔、孟轻视劳动的观念,把劳动看成是人生有道之事,劳动虽艰苦,却与自己的心愿无违。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强调解决衣食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本。
在《劝农》诗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提出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勤劳的品质,这样才能消除贫困。
对冀缺、长沮、桀溺这样的高士能致力耕作,不辞劳苦作了高度的赞扬。
常以他们躬耕的事迹自勉,立志田园生活。
三、“桃花源”这一社会模式体现了渊明对上古治世社会的追求。
渊明对上古治世社会对人们所过的淳朴生活是非常向往的。
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中写道:“仰想东户时,余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息,朝起暮归眠。
”《子·缪称训》载,东户时代,道不拾遗,农具余粮都放在田间地头。
《庄子·马蹄》也有上古胥氏时代“含哺鼓腹”的记载。
尧帝时的《击壤歌》中有上古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描绘。
渊明在《劝家》诗中写道:“悠悠上古,厥初生民。
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舜既躬耕,禹亦稼穑”上古时代人们崇尚朴素。
合于自然之道,生活也能悠然自足。
英明的舜帝和大禹都曾亲自参加过农耕。
但随着人‘智巧既萌,资得靡田⒀。
”有了国家和君主之后,人类社会陷入了供给不足的状况。
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掠夺,使百姓日益困苦,《饮酒》二十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现实社会中,上古社会的淳真风气已经荡然无存,他希望浑浊的时尚能返朴归真。
感叹自己不幸生在晋代,而没有赶黄虞时代的太平盛世。
在《五柳先生传》中更以“无怀氏之民”、“天氏之民”自称。
然而上古社会已淹没历史长河之中,不可企及,理想的人类社会应是怎样的社会形式呢?“桃花源”的提出受到两位思想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