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4张PPT)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标要求】
• 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 展的重要意义。
• 【学习目标】
• 1、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含义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 西部大开发等。
• 2、通过学习民族区域自治,学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思想作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 3、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国家的发展至关 重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A.政治协商制度
D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我 国先后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 区,其中成立最早的是( )
A A.内蒙古
B.宁夏和广西
C.西藏
D.新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下列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不
(四)西部大开发
• 时间:20世纪末 • 覆盖地区: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
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 • 影响: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
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亚洲第一,全球八强,2016年销售额 606.09亿元
_______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后被载入宪法。
• (2)1984年,《________________
》颁布实施。
1984年
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我国建立的5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 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 的精神,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共26张PPT)
肩反抗外国的入侵。1888相年和依19存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发动了对中国西 藏大的刀侵、略长战矛争等。落英后勇武的器西,不藏同军用可民快分奋枪起、离抵火抗炮,武连装僧起人来都的行英动国起侵来略,军他进们行用了土殊枪死、
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鄂伦春族子弟积极参加东北抗日联军,英勇奋战。当 地鄂伦春族人民不顾日本侵略军的残酷迫害,为抗联带路、送信、运粮、侦 察敌情,配合抗联攻打据点,用鲜血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西藏宗教领袖班禅大师致电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
含义:
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和区域大 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在自治区域内,当地民族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 内部事务。
确立:
制度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 下来。
C.土地改革后 D.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后
这首歌体 现了民族 大团结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嘿罗 爱我中华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材料:
• (1)友好交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和西域各族的友好交往。唐太宗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称了天可汗。唐和吐蕃关系友好。 (唐文化是吸纳了外来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达到封建文化的高峰)
法律化
①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 入宪法。
②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
1947年建立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 区——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全国已建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22张PPT)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意义在 于( ) A、体现各民族的共同心愿 B、受到各民族的热烈欢迎 C、有利于祖国统一,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 D、体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4、对于建国后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 B、这一制度有助于维护中国的统一 C、这一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D、这一制度不利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 交往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②④
)
旧制度下西藏的农奴
维吾尔族舞蹈
佤族木鼓舞
彝族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西部大开发的十二个省市区

新 疆 甘 青 海 西 藏


宁 陕 肃 夏西
四 川
庆 重
贵州
云 南
广西
(3)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 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 治制度。 (4)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 本民族事务的权利; (5)有利于民族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昨天的家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帮助各少数 民族,让各少数 民族得到发展和 进步是整个国家 的利益 ——毛泽东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主要措施
民主改革和社 会主义改造
促进经济发展 保护民族文化
具体表现
结果
翻身做主人
给予政策、人力、技术、 经济发展,人民生 资金、物资等支持 活水平日益提高 创制文字、尊重宗教信 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历 史文化遗产 建设大批项目,如青 藏铁路等 对少数民族文化的 传承和发展有重要 意义 极大地带动了少数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 的发展
阅读教材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 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24张PPT)

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 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 封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 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当 时有100万人口。保留原始公社制度残余的,当时有60万人 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旧制度下的西藏农奴
改造和扶持
1.政治上: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主改 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 了社会主义社会。
受压迫奴役的西藏农奴
西藏农奴得解放
2.经济上: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3.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课堂小结
民 族 大 团 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背景 含义 提出 5个自治区 意义
共同繁 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课堂小结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上 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 关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 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实现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 础。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和共同繁荣的政策合乎国情, 顺乎民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再见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基本前提是( D) A.设立民族自治机关 B.少数民族人民当家做主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展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旨在让学生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民族关系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误解,认为我国民族关系一直和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认识到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线,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图片观察,培养学生的史实分析和综合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历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民族团结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助。

2.图片观察法:运用图片,展示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场景。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图片:各民族共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贡献的图片。

3.案例: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典型案例。

4.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各民族之间是如何相处的?2.呈现(15分钟)展示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的图片和案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程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标要求: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的内容,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分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两部分,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阅读、提炼有效信息、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的基本情况;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政府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学习查找、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通过分析地图、文字资料,掌握阅读材料的方法,学习如何运用材料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通过设计和完善表格,学习利用表格归纳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认识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认同国家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由来及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共29张PPT)

西电东送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充分地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东西部协调发展, 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
问题思考
联系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谈一谈 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正确看待新时代的民族 关系?
课堂小结
民 族 大 团 结
依据
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 提出 5个自治区 意义
共同繁 荣发展
1.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和社会主义改造 2.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
区的经济建设 3.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与发展 4.进行西部大开发
随堂训练
1.将以下自治区名与相应的民族名连线。
内蒙古 广西 新疆 宁夏 西藏
维吾尔 藏
蒙古 壮 回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B (
)。
A.保障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机制
旧制度下的西藏农奴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新时期干部楷模—孔繁森
他先后两次进藏,在高原工作10年,最后牺牲在阿 里地委书记任上,谱写了一曲新时期藏汉人民友 好的壮丽颂歌。每次下乡,他都背着药箱,随身 携带用自己的钱购买的药品,走村串户,慰问受 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尽管孔繁森自 己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 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 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 够了。收养三个藏族孤儿后,他经济上更加拮据, 最后他靠献血获得营养费来抚养三个孩子
2006年,青藏铁路 全线通车,大大加 强了祖国内地与边 疆地区的联系,促 进了青海、西藏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青藏铁路是当今世界海拔最高、 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民族大团结》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的内容。

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以及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一课,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但在民族团结、民族政策等方面,学生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了解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民族团结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我国各民族的风俗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的多样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交流情况。

4.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4.12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为突破上述难点,教师可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 结合具体案例,深入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效果,如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2. 运用数据和实例,全面展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成就,如通过列举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文化传承情况等,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各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6. 家长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下的学习情况,包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教师评价与反馈:
1. 针对课堂表现,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对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展示技巧和方法。
3. 对于随堂测试,给予学生详细的解答和解释,帮助他们理解测试中的难点和疑点。
3. 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民族政策,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的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
5. 实践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时事政策,讲解民族政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作用,如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家在民族政策方面的最新动态,使学生了解民族政策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重要性。
4. 关注民族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如通过讲解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政策措施,使学生了解我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族工作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学具准备
多媒体
4. 对于课后作业,给予学生具体的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民族大团结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民族大团结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民族大团结》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民族大团结》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于民族团结的热爱和责任感,增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1.《民族大团结》的背景介绍:介绍小说的作者、创作背景、出版时间等。

2.《民族大团结》的主要内容:讲述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

3.小说的文学价值: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文学风格、社会意义等。

三、教学重点:1.理解《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掌握小说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特点。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多媒体形式引入《民族大团结》的主题。

2.讲授法:老师讲解小说的背景、内容、文学价值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于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4.实践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剧本表演等活动,加深对于小说的理解和体验。

五、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播放《民族大团结》的宣传片,引发学生对于小说的兴趣。

2.讲授环节:介绍小说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讲解小说的文学特点和价值观。

3.讨论环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交流彼此的看法。

4.实践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小组朗读和剧本表演,展示小说的情节和氛围。

5.总结环节: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进修收获。

六、教学评判:1.教室表现:学生的积极参与水平、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2.作业表现: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文学鉴赏水平。

3.考试成绩:通过期中期末考试等形式评判学生对于《民族大团结》的掌握水平。

七、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意见,不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进修需求和兴趣爱好,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

3.教学评判:及时对学生的进修情况进行评判和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和提高能力。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19张)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级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课件(19张)

3.(2018· 四川泸州)1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 政治制度,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右图中 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 A.① A B.② C.③ D.④
4.(2018· 河北)22.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假期, 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这些做法( ) B ①提高了壮族在其他民族中的地位 ②体现了对少数民族风俗 习惯的尊重③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协调发展④有利于少数民 族文化的传承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5)民族自治地方分三级:自治 区,自治州、自治县。
6. 5个民族自治区
1947年,最早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新疆维尔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还有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
7.意义
(1)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
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2)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3)为实现各民族共同
A.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B.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C.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D.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 家庭成员
再见
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堂导入
满族
哈萨克族
朝鲜族
以上分别是哪个民族?
目标认定
1.知道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 及少数民族跨入社会主义 2.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族人 民共同繁荣的意义
3.了解民族工作的成就
导学达标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背景 中国是由56个民 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共18张PPT)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来说,有助于( )
①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事业
②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③在统一主权下自主行使地方自治权
④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
西部大开发战略
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为 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了历史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西部大开发
青藏铁路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 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本课小结 民族大团结
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
共同繁荣发展
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前提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
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
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
务,行使自治权。
核心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
1958年建立 宁夏回族自治区
自治区域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
1965年建立 西藏自治区
1958年建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 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山族 满族
布依族 朝鲜族
苗族 壮族
瑶族 侗族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12《民族大团结》说课稿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族大团结》,本课是部编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内容,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理论依据:(1)以整体观、发展史观、文明史观的角度铸就民族共同体意识,关注各民族在祖国大家庭内,不可分离的依存关系。

——XXX老师:《统编教材重点问题》(2)突出历史学科素养对学生能力要求。

以建构主义研究理论为指导,问题引领、史料研读,多角度多层次问题引导学生建构新知,提升能力。

2.教材分析:第四单元包括民族团结、港澳回归、海峡两岸交往三课内容,核心都是祖国政策推动下的团结和统一。

民族团结是稳固大陆政权的关键,是维护统一的基础。

本课有两个子目: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共同繁荣发展的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XXX将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确立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3.课标分析: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在前面的研究中,曾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构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这些研究中,学生逐渐构成分析问题、办理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同时,经过这些研究,造就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

三、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说教学目标识记民族地区自治的内容,各民族配合发展的政知识与策,说出我国设立的自治区域机构,分析归纳我国实能力行民族区域政策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归纳概括我国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分析当今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统编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课题第12课民族大团结备课时间2018.4.11 课节累计15 科目历史班级8年1、4、6、7、9课时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民族大团结的概念,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概况和意义;国家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西部大开发。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插图的讲解,使学生逐步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进取、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态度,并逐步树立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贡献的人生理念。

二、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

2.教学难点:处理好民族问题对维护国家统一、发展西部经济的重大意义。

三、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学时间教学手段(一)启:1.回顾旧知:(1)什么是中国梦?(2)为了实现中国梦,党中央做出了哪些努力?2.导入新课:“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歌曲《爱我中华》 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讲述是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歌。

当那优美的旋律在运动场上回荡的时候,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和兴盛。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民族大团结》一课。

(二)读:导学提纲1.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什么?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什么时候怎样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4.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方针,我国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什么?目前,我国全国已经建立了几个民族自治区?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6.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什么民族政策?其原因是什么?7.为了实现共同繁荣,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三)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小组讨论)(四)知: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中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民族大团结》图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共21页文档

《民族大团结》图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共21页文档

《民族大团结》图文课件-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下册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无忧备课课件(统编版)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件)-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学无忧备课课件(统编版)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相互交 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 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 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 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 地区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 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 影响。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是作七千












己 孔繁森【援藏】乡
人才支援
政策、资金、医疗支援
教育支援
意义: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共同繁荣发展
2.措施及成效 ③文化上: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①按照自愿原则,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第二级
第三级
第四级 第五级
2024/3/15
1
1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情况,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知道民族地区 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情况,认识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和意义。
团结做什么,如何与身边的少数民族同学相处?
材料: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进一步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各族人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9年10月25日
新疆维吾尔族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
4. 5个民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5年10月 新疆维尔自治区
1965年9月 西藏自治区
各民族域自)治实地行方区的域自自治,机按关照与民一族般聚地居方的人政口权多机少关和,区是域我大小国,人民民
主专政的设组立成不部同分级。别不的民同的是,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
族自治区域和自治
的职权,又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
机关。在自治区域
民族区内域,由自当治地制民族度当的性质和层次:
①、性家质做:主是,中管国理政本民府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
2、原因:
(答1):、西部地区由于受到历史发展、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发
展水①平、明史显落实后:于张东骞部出地使区西。域实施,西加部强大了开和发西战域略各,对族于的逐友步好缩往小来地;区北间的魏发孝展文差帝距改,革加;
速唐实太现宗全实国行各地开区明、的各民民族族政的策共同,西繁被荣北部和方大人少民开数的民共发族同战富尊裕略称,为保“天持社可会汗稳”;定,元将朝发回挥族着的重形要
第 12 课 民族大团结
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目的——解决民族问题
1.背景: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中国是由56个民中华民族小名片
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
民族构族成国家:。中在国长是期由的历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民族关史系发展:中在,长各期民的族在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
《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课件优 秀课件p pt课件 免费课 件优秀 课件课 件下载
(4)我20国世西纪部末地,区中的央地决理定范进围行及西实施部西大部开大发开,发为的少原数因民 1、地理范围:包族括地重区庆、的四加川快、发西展藏创、云造南了、巨贵大州了、历陕西史、机宁遇夏、甘肃、青海、新疆、
P63:问题思考 内蒙古、广西,以及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身自由,生活极其悲惨。“上等人”的命价为与尸体等重的黄金,
而“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实行民主改革后,西藏
彻底废除了封建农奴制,昔日百万农奴和奴隶成了新社会的主人。
《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课件优 秀课件p pt课件 免费课 件优秀 课件课 件下载
(2)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 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政治、经济、文化上
上形成了形相成互了依相存互、依存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关系;
分布特不点可分:离以的汉关族系为,并主逐体渐的形各成民了族以大汉族杂为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西部多,东部少。
2.含义 自治机关与一般地方机关的异同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区
政治 制度
根本 基本
政治制度包含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 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民族分布特点 民族间的关系
民族政策 地位 内容
民族新时代 新型民族关系
作用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少数民族:西部多、东部少 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根 本政策。
一二一 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 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新中国成立时,少数民族有四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封 建地主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有30多个民族,当时有3000多万 人口;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约400万人口;处于奴隶制的, 当时有100万人口。后经过民主改革,各民族都走上了社 会主义道路
1947年5月 内蒙古自治区 我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地

1958年3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5.意义
P61:材料研读 民族区域自治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 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对发挥各民族人民当家做主的积极性,维 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促进全国社会 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时,各民族自治地 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举措及成效 (1)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的民 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 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比如,西藏的民主改革。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是一个政
教合一、贵族僧侣专权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藏人被严格地划分为
三等九级,占西藏人口95%的“下等人”(农奴和奴隶)没有人
《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课件优 秀课件p pt课件 免费课 件优秀 课件课 件下载
《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课件优 秀课件p pt课件 免费课 件优秀 课件课 件下载
(3)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民族大团结》人教统编版2课件优 秀课件p pt课件 免费课 件优秀 课件课 件下载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平等相待、友好互助、共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维护和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进步的良好民族关系。
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1、民族分布格局:大杂居、小聚居 2、新中国民族政策: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⑴政治上:保障少数民族平等参与__国_家_政_治_生_活_。 ⑵习俗上: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__民_族_文_化。 ⑶文教上:保护少数民族具特色的__宗_教_信_仰_。 既反对__大_民_族_主_义_,也反对__民_族_分_裂_主_义_。 (4)经济上:安排建设项目,扶植民族经济。
族地方性的内部事
也是一项务基,本行政使治自制治度权。。
②、层次: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出 (1)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2)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 载入宪法
(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