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二章 个体差异

组织行为学(黄忠东)第二章 个体差异
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们行为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2)强化的种类
• 强化有四种方法: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 惩罚;
组织行为学
(3)强化的程序
组织行为学
强化程序主要是指实施强化在时间上和 频率上的规则。
强化程序有两种主要类型:
连续强化(Continuous Reinforcement)又叫 完全强化,即只要所要求的行为出现,就给予 强化。
其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 第一, 心理过程 的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 理想、世界观等。第二, 心理过程的特征, 包括气 质、能力、性格等。这些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意义 的活动和行为的方式, 以及他可被认识的内在或外 在的品质全貌。
(2) 造成人格差异的原因
组织行为学
在先天禀性方面主要有遗传因素;
种水平。
2.3 学习
组织行为学
在组织中,员工需要学习和实践 富有生产性的工作行为。而几乎所 有的复杂行为都是习得的。
如果我们想解释和预测行为,就 需要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的。
2.3.1 学习的内涵
组织行为学
关于学习(Learning)的定义有多种,有
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是在刺激与反应之 间建立联系;有人则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间 关系的认知,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第二,一般最大性测验都会有时间限制。
第三,人们可以进行类似题项的训练, 以期望 在测评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
• 典型的最大性测验类似高考。 在研究生入 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也是采用的最大性测验。
(2)典型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
所谓典型性测验 (type test), 是指在测评中, 让被试尽可能真实 地反应自己的意向, 然后根据反应 结果区到被试类型, 此类测评称为 典型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课件-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组织行为学课件-组织中的个体差异

03
在这个案例中,不同性格的员工在组织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和影响。内向型员 工可能更注重细节和协调,而外向型员工可能更注重领导和动力。了解员工性 格的差异可以帮助组织更好地利用他们的优势,提高团队的整体表现。
案例二:能力差异在项目团队中的影响
李军是一个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他 具有很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在他的 带领下,项目团队能够高效地完成任 务,项目进度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解决这种冲突的方法包括:1)加强沟通:双 方需要坦诚地交流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了解 对方的想法和感受;2)寻找共同点:尽管双 方存在差异,但也可以寻找共同的价值观和目 标,促进合作;3)尊重和包容:尊重对方的 价值观和信仰是解决冲突的基础,只有相互尊 重和包容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案例四:动机和需求差异在员工激励中的应用
工作动机
个体对工作的动机不同,有些人追求成 就感和社会地位,而有些人追求稳定和 高薪。
VS
需求层次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的需求 层次存在差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自我 实现的需求。
04 个体差异对组织的影响
工作绩效
01
不同个体在工作中的表现存在 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组织的 整体绩效。
02
个体差异在工作绩效方面表现 为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职业 精神等方面的不同。
绪稳定性等。
环境因素
02
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如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等,也会对
个体差异产生影响。
经验因素
03
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经历和经验,如职业培训、工作经历等,
也会导致个体差异。
个体差异的测量方法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表现来评估其心理和行 为特征。
心理测验法

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体系组织行为学从两个方向构筑起基本概念体系:(一)人的特性方面:1.个体差异。

人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的共性,但世上的人又千差万别,各不相同。

个体差异要求对待每一雇员个人能做到公平和正义决不可千篇一律。

2.完整的人。

尽管一些组织只希望雇佣一个人的头脑和技能,但他们雇用到的却只能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某一个功能。

某人的技艺同他的知识或背景分不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发挥作用的。

3.行为有因。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正常行为都有其原因。

行为同人的需求有关,或者还同该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有关。

就需求说,人的行为受他自己的需求的激励而不受别人认为他应该有的需求所激励。

4.人的价值人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自己的价值观念做出任何决策。

(二)组织性质的描述(组织与组织特征)1.组织的涵义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是为了达到个体和共同目标而一起工作的人的集合。

组织的特征⑴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

组织既是物质结构,又是社会结构。

⑵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⑶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2.组织与环境◆环境包括了人、财、物、气候、市场、技术、、文化、政策、法律等自然、技术、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要素,不同组织对这些要素的依赖程度各不相同,许多组织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不能适应环境。

◆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组织必须适应环境)◆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和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其他组织和个人构成了的利益相关者。

◆组织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有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及时、准确地感知环境的变化,同时要始终保持结构的灵活性。

◆组织必须正视环境的变化,同时,组织也影响环境。

但一般说,组织对环境不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3.组织与管理什么是管理?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计划是第一项管理职能,它是制定组织未来期望以及明确如何实现期望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重点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含义: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学科。

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泰罗、韦伯和法约尔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

第二阶段:20世纪30—60年代,以梅奥、麦戈里格等为代表。

他们把组织看成为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

第三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为费德勒等人。

他们把组织看作为开放的模式。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来,代表人物是维克、马奇等。

他们综合了前三阶段的长处,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⑴个体心理与行为⑵群体心理与行为⑶组织心理与行为4、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Robert Katz)提出了管理者应具有的三种基本管理技能:第一,技术技能;第二,人际技能;第三,概念技能。

5、组织及组织管理者面临的挑战(论述题,如政府管理者;内外环境)第一,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多元化的挑战第二,对不断改善质量、提高生产率和改进服务的追求,都取决于员工更多地参与和自觉增加对工作投入第三,员工需求的多样化和忠诚度减弱第四,鼓励创新变革和更广泛的授权第五、改善道德行为6、未来组织的特征第一、等级制的弱化第二、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组织内部分立化第四、组织关系网络化第五、组织边界柔性化第六、组织规模小型化扁平化:组织结构层次尽可能少的一种组织结构。

特点:(1)结构层次减少(2)效率和效益保持或提高(3)行动快捷有效(4)人力资源成本下降(5)组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网络化:指管理者应该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与利益相关者联合成战略联盟,使之为共同的目标奋斗。

特点:(1)内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股东、员工、本企业)(2)外部网络化(主要利益者: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媒体)7、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⑵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⑶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⑷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⑸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2章个体行为基础

03
知觉与个体行为
知觉过程
知觉选择性
人们只能选择有限的信息进行加工,而忽 略其他信息。
知觉理解性
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知觉对象进行解释和 推断。
知觉整体性
人们将知觉对象视为整体,并依据经验对 信息进行整合。
知觉恒常性
当知觉对象发生变化时,人们倾向于保持 对它的原有认知。
知觉偏差
01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对后续认知的影 响。
通过分析员工的离职率,评估激励实 践对员工保留的效果。
工作满意度调查
通过工作满意度调查,了解员工对激 励实践的感受和评价。
组织文化氛围评估
通过评估组织文化氛围,了解激励实 践对员工归属感和凝聚力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价值观与个体行为
价值观是指个体对事物价值的判断和看法,是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之 一。
个体的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目标设定、决策方式、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等 方面,例如有的人更注重个人成就,有的人更注重团队合作。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是了解和尊重员工的价值观,并创造一个符合员工价值 观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
差异性
个体行为因个体差异而异,不同个体在行为方式、 偏好和决策上存在差异。
可塑性
个体行为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具有可塑 性和适应性。
复杂性
个体行为受到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心理、 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复杂性。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理因素
个体的生理特征、健 康状况和遗传基因等 生理因素对个体行为
通过合理的奖励和惩罚措 施,引导员工的行为方向 和努力程度。
工作设计与职业发展 员工参与与授权
通过合理的工作设计和职 业发展规划,满足员工的 内在需求和职业发展期望。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新版组织行为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课后思考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行为学有什么重要意义?组织行为学是通过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意义:1)有利于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2)有助于达成个人目标,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质量3)有助于管理者改进管理的方式和方法,改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4)有助于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行为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水平5)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个体行为的研究、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的研究3.组织行为学是怎样产生的?1)近代管理理论的基础①理论先驱们的贡献亚当·斯密(1723—1790)。

罗伯特·欧文(1771—1858)。

查尔斯·巴比奇(1792—1871)。

汤恩。

②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2)人群关系学说4.组织行为学产生后有哪些新发展?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2)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3)“新组织”的兴起与组织过程的研究案例分析答案:1.缺少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规律的研究。

2.缺少人性化管理。

3.缺少对冲突的正确处理。

第二章课后思考题1.个体认知包括哪些内容?了解个体认知过程会给我们在管理上带来什么启示?内容:感知、注意、记忆、表象、思维、言语、智力启示:1)在识人过程中避免认知过程中干扰因素,尽量做到公正、客观。

2)在管理人的过程中,要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人而异采用恰当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3)在人员培训工作中,遵循个体认知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2.什么是社会知觉?社会知觉可分为哪几类?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

3.影响社会知觉的因素有哪些?知觉者1)知觉者的动机2)知觉者的任务3)知觉者的兴趣4)知觉者过去的经验和期望知觉对象(1)魅力。

2第二章 个体差异及行为

2第二章 个体差异及行为

充满热情、精力充沛、情绪发 张飞、李逵、 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且难 李白、巴普洛 以控制、脾气暴躁、易感情用 事、好冲动 活泼好动、反应迅速、热爱交 贾宝玉、王熙 际、表情丰富、情绪发生快而 凤 多变、但适应性较差、缺少耐 性、具有明显的外向倾向 沉着冷静、自制力强、情绪发 陈景润、牛顿、 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 达尔文、爱迪 内心坚毅、冷漠、可塑性强、 生、爱因斯坦 适于从事程序化的学习、缺乏 生气、执拗 行为孤僻、不善交际、易多愁 林黛玉 善感、反应迟缓、情绪发生慢 而强、适应能力差、容易疲劳、 性格有明显的内倾性
组织行为学
主 编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二篇 个体行为 第二章 个体差异及行为
第三章 知觉及行为
第四章 价值观、态度及工作满意度 第五章 激励与行为 第三篇 群体行为 第六章 群体行为概述 第七章 沟通与人际关系处理 第八章 领导力 第九章 团队建设 第四篇 组织行为 第十章 组织结构及设计 第十一章 组织文化建设
第一节 什么是个性
四、个性研究的意义
2.实现最佳管理
利用个性差异采用合理的激励手段,实现最佳管理。员工的个性决定了他们对各种环境因素的重视程度也 不同。管理者研究员工的个性,可以设置更有针对性的激励手段,如为安静型的员工设置更好的办公环境,为 兴奋型的员工设置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加灵活的办公条件,为活泼型的员工设置更多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抑 制型员工调整工作位置和工作内容,为员工设置更有效的激励措施有助于管理者从团队出发,组织和建设团队, 实现最佳管理。
第一节 什么是个性
一、个性的概念
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部分。 1.个性倾向性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环境一组织行为学需要解决的问题(1)帮助管理者提高人际交往能力(2)帮助管理者解释、预测和控制组织中人的行为(3)为管理者改变员工的行为和态度提供帮助(4)帮助管理者实现组织的变革(5)适应全球化二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一)全面质量管理的出现1 密切关注顾客2 持续提高3 企业应做到所有质量均要提高4 准确计量5 雇员权力的授予(二)实施企业再造工程(三)劳动力来源的多元化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一行为(一)行为的产生和本质1 刺激—反应说华生S+R2 行为的本质①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实验S-R联结②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③勒温行为公式B=f [P.E](二)行为与心理1 刺激—机体—反应说S-O-R2 心理的实质(1)产生方式,是客观事物作用于机体感官产生的大脑反射(2)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和客观现实的统一(4)人的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3 心理、行为与管理二组织行为(一)组织的概念1 组织的定义特点:(1)组织是人的集合体(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需要分工协作2 组织的功能(1)实现组织的目标(2)满足员工的需求3 组织的系统观4 组织的新发展组织的新特点: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二)组织行为的概念1 定义:人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2 组织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①组织对个人的思想、感情、行为的影响方式②个人对组织的行为和绩效的影响3 组织行为的分类(1)分析水平不同宏观组织行为:整个组织微观组织行为:某个个体或小团体(2)与组织目标的关系不同①正向组织行为②反向组织行为第三节组织行为学产生与发展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一)管理科学的发展:1 古典管理理论:①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②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③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2 现代管理理论:⑴管理科学学派⑵行为科学学派⑶系统与权变管理学派(二)组织行为学的形成:1 工业心理学的诞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2 人群关系理论: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霍桑实验(1924-1932)①照明实验(工作物理实验)②福利实验③群体实验④谈话实验(态度调查)霍桑实验结论:①人是“社会人”,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②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后者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及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③在正式群体中还存在非正式群体④新型的领导、民主管理对生产极具重要性3 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1912 ) 工业心理学丽莲·吉尔布雷斯《管理心理学》(1914)莱维特(1958)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二组织行为学的体系(一)研究内容1 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学科2 层次分析(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学习重点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组织行为的定义与特征一、组织与组织行为所谓组织就是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人群集合体。

组织行为学探讨的是各种类型的组织,包括企业组织、行政组织、教育组织、医院组织、志愿者组织等。

1、组织是由人组成的。

2、明确的目标。

3、一定的权责结构。

(二)组织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有目的的活动。

行为具有目的性、意识的调节性、适应性和可塑性等特点。

二、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组织行为是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者对本组织及其成员的预测、解释和控制能力,以便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科学。

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深入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内涵。

1、研究对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虽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规律,但是也离不开对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

这是因为人的心理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根据,而行为是人的心理的外在表现。

因此,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2、研究范围。

3、研究方法。

4、研究目的。

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程作为一门独立的专门研究组织中的心理及行为规律的科学即组织行为学,则兴起于20 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美国。

组织行为学的探索期为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组织行为学的初创期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标志为以“霍桑实验”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创立。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梅奥(E.Mayo)根据霍桑实验结果,于1933年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影响人的组织行为学的形成期为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标志为系统化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组织行为学学科的确立。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术语(一)变量1、自变量。

2、因变量。

3、中介变量。

(二)因果关系(三)相关性与相关系数相关性是说明两个变量之间在量变上是否有稳定的关系,表示为相关系数r。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1、分析各种人性假设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对管理的启示。

西方人性分析中的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东方人性分析中的Z理论,我国人性分析理论人性假设X(“经济人〃假设)理论:“经济人〃的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意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愿地受别人的指导。

个人目标都是和组织目标相矛盾的。

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工作。

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以上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鼓励自己能够给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而这些人就应担负起管理的责任。

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

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人性假设丫(“自我实现人"假设)理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一般人都是勤奋的。

人们在执行任务重能够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

在适当的条件下学会接受职责和谋求职责。

在解决问题是都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聪明才智。

首先,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应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

其次,激励方式应从外在激励改变为内在激励为主。

最后,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

人性假设Z(“社会”人假设)理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复杂人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如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失于简单和绝对化。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考点重点梳理

组织行为学课本梳理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1、组织: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它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2、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二、简答题(包含论述)1、组织行为的三个层次(1)个体行为模式:个体差异:传记特点;人格,能力,学习;工作价值观、态度,状态、意志和情感;个体心理过程:知觉,归因(2)群体行为模式:团队管理;个人和群体决策行为;组织中的沟通行为;领导行为;冲突处理和谈判行为;(3)组织结构与行为:组织变革、发展、学习,组织技术、工作和结构、组织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压力;未来发展趋势。

2、“新组织”的特征(网络化,扁平化,灵活性,多元化,全球化)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量统计方法、理论模型方法、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道德问题)第二章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一、名词解释1、需要: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外部,内部;物质,精神)2、动机: 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信念等心理因素3、激励机制:激励赖以运转的一切办法、手段、环节等制度安排的总称4、价值观: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5、感觉: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部分)在人脑中反映6、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受人的各种主观意识特点的影响和制约7、归因理论: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8、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9、工作满意度: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工作满意度高,就有工作的积极态度10、工作投入:个人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认同程度,认为工作绩效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11、组织承诺: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12、人格:个体所有反应与交往方式总和。

二组织行为学(个体差异)

二组织行为学(个体差异)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智力
情绪管理
2019/2/19
情绪智力(EI)
情绪 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EI ),即情商, 属于一种非认知的技能、潜能和素质范畴,它影响到
一个人能否成功地面对环境的要求与压力。它我管理:管理自己情绪和冲动的能力。 ■ 自我激励:面对挫折和失败依然坚持不懈的能力。
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
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 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 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 力等
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
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个性包括相互联系 的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2019/2/19
情绪
情绪的定义: 人有喜、怒、哀、乐、惧等心理体验, 这种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称为情 绪或情感。情绪的实质是有机体特有的调节和监测生 活过程与生命安危的一种信号系统。 情绪的分类:
上排左起:中性、惊奇、快乐
2019/2/19
下排左起:害怕、悲伤、愤怒
情绪连续体
均衡
灵活
活泼好动,反应灵活,好 交际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 约束和抑制
(胆汁质)
安静型 (黏液质) 抑制型 (忧郁质) 弱 不均衡 强 均衡
不灵活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 不好交际 不灵活 消极防御反应,胆小畏缩
2019/2/19
两种性格类型
► 性格作为个体心理特征之一,是指一个人在态度和行
为方面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人的这种稳定的态度
共同决定的。
在决定情绪的三因素中,生理激活决定情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 个体差异与管理

(二)态度的来源
态度,像价值观一样,是从父母、教师、 同辈群体那里获得的。 与价值观不同,一个人的态度是不太稳 定的。 在组织中,态度很重要,因为它会影响 工作行为。

(三)态度的类型

1.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指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 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 态度;对工作不满意的人就可能对工作持消极态度。 2.工作参与。 工作参与测量的是一个人在心理上对他的工作的 认同程度,认为他的绩效水平对自我价值的重要程度。 工作参与程度高的员工对他们所做的工作有强烈的认 同感,并且真的很在意他们所做的工作类型。 3.组织认同感。 员工对于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并且希望维 持组织成员身份的一种状态。

第二节

价值观、态度差异与 管理
满意的工人能真正成为好的员工吗? 从直觉上看,满意的雇员能够有更高的 效率、忠诚性和服从性,但真的如此吗? 我们在本节中将回答这个问题以及与价 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等有关的其他 问题。
一、价值观与管理
(一)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 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 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 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对于各个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 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
2.组织认同感对员工的影响
(1)有认同感的员工很少离开自己的工作岗 位。 (2)有认同感的员工通常表现比较出色。 (3)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会坚决支持组织的 政策,他们回自觉地观测执行这些政策。 (4)有组织认同感的员工把组织当作自己的 家,能最充分地发挥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与 创造性,提高组织绩效。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3 能力差异的表现
人的能力是有个别差异的。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能力 类型差异与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两个方面:
(1)能力类型差异 能力类型差异即能力质的差异,既表现在一般能力
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 ➢ 人的一般能力(智力)的类型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表现在不同的人在知觉、表象、记忆、思维能力方面有 不同的类型,在完成同一活动任务时,以不同的能力结 合为基础。 ➢ 不同的人也表现出不同的特殊能力。如:有的人具 有良好的音乐能力,有的人具有很强的绘画能力,有的 人具有非凡的文艺创作能力,有的人则具有很高的管理 能力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1.4 组织中的四种主要人格特质
(1)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控制点的理论最早是由心理学家罗特(Rotter) 提出的。控制点是指个体对自己命运根源的认 知。一些人认为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控制自己 行为的主要在于自己内部的原因;有些人则倾 向于认为一切都是运气和机遇的结果,自己无 法控制。前者称为内控型(Internals)的个 体,后者是外控型(Externals)的个体。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 差异
2020/11/30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课件内容
•个体差 异
•学习目的 •本章内容 •本章小结
•模拟练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本章内容
•2.1 人格差异 •2.2 能力差异 •2.3 学习 •2.4 人职匹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返回目录
2.1 人格差异
2.1.1 人格的概念
➢自控(Self-monitoring)是指个体 能够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调整自己行为 的能力。
➢自控水平不同的个体差异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 能力差异
所谓能力( ability), 是直接影响活动 效果,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认为能力可包括两大类内容: 科学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physical ability)和情绪智能 (intellectual ability)。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学习具有四个特点:
✓(1)学习包含着变化。 ✓(2)这种改变应该是相对持久的。 ✓(3)我们关注的是行为,只有行为
活动出现了变化,学习才会发生。 ✓(4)行为的改变来自于经验。这些
经验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 接经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3.2 学习理论
(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 第二,一般最大性测验都会有时间限制。 ✓ 第三,人们可以进行类似题项的训练, 以期望
在测评中能够得到更好的成绩。 • 典型的最大性测验类似高考。 在研究生入
学考试、公务员考试中也是采用的最大性测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典型性测验 所谓典型性测验 (type test),
是指在测评中, 让被试尽可能真实 地反应自己的意向, 然后根据反应 结果区到被试类型, 此类测评称为 典型性测验。
➢不同马基雅维里主义者所表现出的人格差异 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3)自尊(Self-esteem) •
➢自尊(Self-esteem)指的是人们喜 爱或不喜爱自己的程度。
➢自尊心强、弱程度不同导致的个体差 异及其影响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4)自控(Self-monitoring) •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典型性测验的特点:
✓ 第一, 测验本身并不一定限制时间, 因为我们 希望得到有关被试的全部典型信息, 所以被试 要尽量完成所有题目。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3.3 强化与员工行为的塑造
• (1)行为塑造与强化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亦称强化理论 (Reinforcement Theory),最早是由 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P.skinner)提 出的。
强化理论基本观点认为人们行为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3)社会学习理论(social-learning theory)
✓社会学习理论是在20 世纪60 年代由班 图拉(Bandura)等人提出和发展的。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 验进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聆听发生在 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这种认为可以 通过观察和直接经验两种途径进行学习 的观点,称为社会学习理论。
➢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 独特的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的工作性质、环境、 条件、方式等都是不同的,对任职者的能力、 教育程度、技能、性格、品德、气质等有不同 的要求。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1)人格特性—职业因素匹配
✓ 特性—因素匹配理论(Trait-Factor Theory), 即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理论。该理论是18 世纪由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立的,后 来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家威廉斯发展起来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2 情绪智能
情绪智能指的是一个人有效地控制自己及影响 他人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 彼特·沙洛维(P.Salovey)和约翰·梅耶 (J.Mayer)把情绪智能从人类的智慧中分离出 来,并把它界定为人的社会智能的一种类型。 通常包括: ➢(1)自我认知能力。 ➢(2)自我控制能力。 ➢(3)自我激励能力。 ➢(4)换位思维能力。 ➢(5)社交能力 。
20 世纪 60 年代霍兰德提出的个性与职业匹 配理论极大地影响了职业指导运动、人才招聘 与选拔的实践。自 20 世纪 80年代 以来 , 研究者们开始由原来的个性与职业的匹配问题 研究逐步拓展到个性与组织类型、环境的匹配 问题研究。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4.1 人职匹配理论
➢ 人职匹配(P-O fit)理论,即人与职业匹配 理论,是关于人的素质特征与职业性质一致的 理论。该理论,分为特性—因素理论和人格类 型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2.1 科学智能
科学智能是指从学习机会发展而来的能力,通 常又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又称为智力。反映的是每 一个个体完成一切活动都必须具有的共同能 力。主要包括: 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语 言能力; 想象能力; 记忆能力; 操作能力。 ➢(2)特殊能力。指个体从事某种专业或职 业活动时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如教学能力、 管理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运动能力 等等。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能力发展水平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差异也即能力量的差异。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水平有高有低。以 一般能力为例,有超常、中常、低常三
种水平。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3 学习
在组织中,员工需要学习和实践 富有生产性的工作行为。而几乎所 有的复杂行为都是习得的。
如果我们想解释和预测行为,就 需要了解人们是如何学习的。
(1)人格的含义
人格(personality),亦称个性,是个体带有倾 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 品质的总和。
其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 第一, 心理过程的 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 世界观等。第二, 心理过程的特征, 包括气质、能力、 性格等。这些特征决定着人的社会意义的活动和行 为的方式, 以及他可被认识的内在或外在的品质全 貌。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
➢ 该理论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 授霍兰德(1985)提出的。它是将人格与职业均 划分为不同的大的类型,当某一人格类型的人 选择了相应类型的职业时,那么就达到了人与 职业的匹配。
➢ 霍兰德从心理学、价值观理论出发,把人的个 性按职业归纳为六种类型,同时描述了六种类 型的人分别适合从事的六种职业。这六种类型 为:现实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 型、传统型。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1.3 人格特质理论
✓(1)基本人格特质的探索(Personality Traits) 。
✓(2)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 -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 。
✓(3)大五人格模型(Big Five Model ) 。 ✓(4)A 型与B 型人格。
✓ 该理论是指依据人格特性及能力特点等条件, 寻找具有与之对应的职业种类的理论,这一理 论认为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性与能 力模式,这种人格特性和能力模式与社会某种 职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存在着相关度。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人格特性与职业因素匹配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 第一,对人进行特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测量手段来了解 和评价人各方面的特征,获得求职者各种生理、心理条 件、及社会背景。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 造成人格差异的原因 ➢在先天禀性方面主要有遗传因素; ➢在后天影响则包括环境与人的交互作 用所形成的性格及价值观等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1.2 人格的特征
✓(1)人格具有个性和共性 ✓(2)人格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 ✓(3)人格具有稳定性 ✓(4)人格具有可塑性
✓ 间歇强化(Intermittent Reinforcement)又 叫部分强化,即不是每次良好行为出现就给予 强化,而是间断地强化,但又足以使良好行为 得到鼓励而重复出现。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4 人职匹配
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来说,他们千差万别, 尤其自身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对他们能否选 择理想的职位以及是否符合职位的要求的影响 是十分直接的。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差异
2.3.1 学习的内涵
关于学习(Learning)的定义有多种,有
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是在刺激与反应之 间建立联系;有人则认为学习是对客观事物间 关系的认知,是在刺激与刺激之间建立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