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王安石(课内)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登飞来峰》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2、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和鹅》后,你收获了什么?是啊,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上看问题,看事物,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么看景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王安石的著名诗篇——《登飞来峰》。
(板书)二、初读感悟。
1、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将诗句读准确,读流利,如果能读出诗的韵律美更好。
2、(一读:读准确,自由读,提问2个人读)大家读得很投入,哪位同学愿意代替王安石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第一次读,就读得这么准确,真了不起)谁还想尝试?(读两个人即可。
你读得真投入,真像一个小小的王安石)三、通过朗读指导,理解诗意。
1、孩子们,如果能提出新的问题来研讨,更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意。
看看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词,用笔轻轻在它旁边打上问号。
(学生提问,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词句板书。
要点:寻、闻(听说什么?)、畏、缘以及第三句等)2、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利用孩子的已有经验解决部分词语,查字典弄清楚“寻”的意思,句子理解放在整首诗学习中解决。
3、理解字词的意思是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二读:思考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读流畅,提问一人说诗意,一人读)默读或者小声读,边读边思考句意。
提问诗意,再读。
(读得更流利了)4、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想一想:假如黑板就是一张画板,结合你获得的信息,你想给上面填充哪些内容?(师随机板书:日、云、峰、塔)再结合书上的插图,看看作者现在处于什么位置?他可能会看到什么?(脚踩白云,头顶蓝天,看着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什么时候?(结合生活实际,鸡鸣五更时漆黑一片,为什么会看到)出示图片,如果站在山腰、山脚下,又会看到什么?(站在山腰,看到白云缭绕在山腰,站在山底,会看见潺潺溪流,绿树红花)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画面呢?站在哪里眼界更开阔,看得更远一些?(原来站得高,才能望得远,高低不同,看到的景也各异呀)你想起了哪些与之意味相似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老师也不禁想起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佳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原文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作品原文:登飞来峰⑴飞来山上千寻塔⑵,闻说鸡鸣见日升⑶。
不畏浮云遮望眼⑷,自缘身在最高层⑸。
作品注释:⑴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⑵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⑶闻说:听说。
⑷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⑸缘:因为。
作品韵译: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品散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鉴赏: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
古诗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这一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而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这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总的来说,《登飞来峰》展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豪迈气魄和坚强意志,表达了其对未来的远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此外,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和批判,以及对自己改革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他不畏保守势力的攻击和阻挠,坚定地推进自己的改革方案,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同时,《登飞来峰》也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丽景色,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探讨,是一首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
在写作手法上,这首诗运用了夸张、比喻、用典等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例如,第一句用“千寻”形容古塔之高,第四句用“最高层”形容自己的位置之高,这些夸张的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和态度。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赏析其实就是指欣赏并分析,这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等地方去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认知的过程。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人已经站在山的最高峰。
【注释】全诗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扩展资料: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
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
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初中语文文言文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导语: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篇一」一、教学内容:《登飞来峰》1、老师背诵《登飞来峰》这首古诗并走上三尺讲台。
老师要求学生背诵这首古诗。
2、老师让会背诵这首古诗的同学说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说出它是一首什么诗,以及它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登飞来峰》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飞来峰上的应天塔,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表现的是诗人治国理政的政治抱负和富国强兵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登飞来峰》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登飞来峰》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1、词语注释:飞来峰:在绍兴城外的林山。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闻:听。
浮云: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以为。
2、概念解释: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
比如这首诗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数重山,春风,江南岸,明月,照我还等。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
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有意拔高结局。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
意思是绝句诗的开始。
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
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束,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1、王安石简介: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第四名,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
《登飞来峰》是他的代表作。
2、说明《登飞来峰》的结构形式:《登飞来峰》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第一句,飞来山上千寻塔,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
王安石的诗词《登飞来峰》赏析
【导语】《登飞来峰》是北宋⽂学家、政治家王安⽯创作的⼀⾸七⾔绝句。
此时诗⼈只有三⼗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新法的前奏。
下⾯就给⼤家介绍下王安⽯的诗词《登飞来峰》,欢迎阅读! 《登飞来峰》 宋•王安⽯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
【注释】 ①飞来峰:有两说:⼀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②千寻塔:很⾼很⾼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尺为寻。
③浮云:在⼭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赏析】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在层”两句,议论说理,兼有抒情。
诗⼈不怕被浮云遮蔽了双眼,只因为⾃⼰便站在这⼭的层。
“浮云遮望眼”,语义双关,既指眼前之实景,⼜暗喻*邪⼩⼈。
据考证,古⼈常把浮云⽐作*邪⼩⼈,以浮云蔽⽇喻指邪⾂蔽君,混淆视听。
但作者以“不畏”⼆字,加以否定,表现了诗⼈在政治上的⾼瞻远瞩,和不畏*邪的勇⽓决⼼。
此外,此⼆句还蕴含着“站得⾼⽅能望得远”的深刻哲理,反映了作者胸怀宽阔,不惧困难,勇于改⾰的豪迈⽓魄和坚强意志,这种敢于⽃争、积极进取的坚强信念,值得我们学习。
扩展阅读:王安⽯的简介 王安⽯(1021年12⽉18⽇-1086年5⽉21⽇),字介甫,号半⼭,临川⼈,北宋思想家、政治家、⽂学家、改⾰家。
庆历⼆年(1042年),王安⽯进⼠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
熙宁⼆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
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追赠太傅。
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故世称王⽂公。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王安⽯出⽣于仕宦家庭,⾃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些社会现实。
对农民的痛苦⽣活有所了解。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王安石《登飞来峰》诗歌鉴赏《登飞来峰》,是北宋诗人王安石于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佑二年冬登临浙江宝林山时有感而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飞来峰》诗歌鉴赏,希望大家喜欢!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
王安石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精选3篇王安石《登飞来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的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感悟作者创作情感。
知识目标:熟读并背诵全诗,了解诗句意思。
情感目标: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感受作者创作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在诗中的哲学道理,熟读并背诵全诗,理解诗中字词意思。
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及。
课时安排:1时。
一、导入同学们,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和杜甫的《望岳》这两首诗,下面我们来学习《登飞来峰》这首诗,一起来领略宋代诗人的`别样风采。
(板书:登飞来峰)二、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王安石,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浙江鄞(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
三、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四、教师翻译原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五、讲解注释飞来峰: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另一种是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六、整体感知,鉴赏(一)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借景抒情;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二)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板书)答: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教师引导学生)七、分小组讨论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答:这首诗没有写眼前其他的美丽景象,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写出了“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登飞来峰》教案
《登飞来峰》教案《登飞来峰》教案1《登飞来峰》是积累运用二中读读背背的内容。
教材只要求大致掌握诗意,会背。
根据第二组课文导读中提出了学生应具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能力这一要求,但据观察,学生这一能力急待提高。
故我将此课上成了针对这一要求的能力训练课。
上课前,我准备了小黑板。
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
一开始上课,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
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
接着,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然后读一读。
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如果是在理解不了,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
开始,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五分钟后,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
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合作开始时,学生不知如何合作。
经过逐组指导,学生的合作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状态。
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了探究过程。
对于那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难点,在巡回指导时,引导其解决,及时纠正他们在探究时所出现的偏差。
在轻松的氛围中,很快就有小组写出了古诗的正确意思。
写出意义后,经过提示,小组成员很愉快的接受了新的任务,为古诗配图。
在学生配图中,应及时矫正其中的偏差,如“浮云”和“塔”的位置关系,“人”和“塔”的位置关系,“太阳”的状态等。
成果汇报后,根据小组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排出了名次。
作为奖励,第一名的小组获得了把自己的配的插图扩大并填色的奖励。
这一平使学生觉得很困难的作业,第六小组的同学竟然很愉快的接受了。
最后的五分钟,让学生背了背古诗。
由于对古诗的意思理解的透。
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可以背下来,但是并不熟练《登飞来峰》知识点1、2句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译文]高高的飞来峰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说每当清晨雄鸡报晓的时候,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
赏析:第一句,诗人用“千寻”:夸张,从正面充分表现飞来峰和峰上古塔之高,暗示自己立足点之高。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描写登高景色的古诗
《登飞来峰》诗人王安石描写登高景色的古诗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宋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出生于临川军之新淦县(今江西新干县)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接下来就让小编会给大家分享一首关于宋代王安石书写的诗词吧。
【登飞来峰】宋代: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自缘一作:只缘)【登飞来峰】译文及注释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就可以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散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是因为自己站在飞来峰的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登飞来峰】人物介绍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登飞来峰】赏析这首诗写于宋仁宗皇二年(1050年),王安石当时三十岁,年富力强,雄心勃勃。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含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赏析
《登飞来峰 》
王安石
知识点:作者、创作背景、注释、译文、析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年12月19日 -1086年5月21日 ),字介甫,号 [fǔ]
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 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láng yá]
塔。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一说在今浙江杭
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登飞来峰 王安石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缘:因为。
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怕层层浮云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
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练习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 进取精神。
1).飞___来__山__上__千___寻__塔__,__闻__说___鸡__鸣__见__日___升_ 。诗人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 己的立足点之高。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shì]
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的一生
少年聪颖嗜书,获得赏识; 提倡革新变法,惨败归家; 晚年骑驴养花,唐宋八家
《登飞来峰》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__介__甫__,号_半__山___,谥“文”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___北__宋__(朝代)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 市临川区邓家巷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登飞来峰》赏析
通过描写_登__飞__来_峰__的__所__见_所__感___,含蓄的表达了诗人 高瞻远瞩、对前途_充__满__信__心__和__不__畏_艰__难___、立志 有所作为的政治抱负。
理解性默写
• 1. 《登飞来峰》中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 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的句子:
猜 猜一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唐宋八大家之一 3、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谥号 “文”,故世称“王文公”。
山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登飞来峰》文学常识
王安石,字__介__甫__,号_半__山___,谥“文” ,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 __北__宋___(朝代)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 市临川区邓家巷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 在此处最高的飞来峰顶。
抒情:无所畏惧,充满自信。
结构脉络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站得高、看得远 身在最高层——语义双关
无所畏惧 充满自信
背诵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2.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与杜甫的“会当凌绝 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课后落实
一、背诵《登飞来峰》+赏析:语音打卡 二、翻译《孙权劝学》:拍照打卡 ※自行翻译,不要抄袭,否则明天进门考肯定 完蛋‼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峰顶有座千寻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夸张,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暗喻奸佞的小人 视线
因为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反用李白诗 “总为浮云能 蔽日,长安不 见使人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