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中医养生学2

中医养生学2

(四)敬老养老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 敬老养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传统大 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 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开始了。对老人的敬 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 养,不仅是礼仪上的待遇,也是具有养生内客 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 的,涉及到情志、起居、饮食等生活诸方面。 礼记·内则 中说: 孝子之养老也, 内则》 《礼记·内则》中说:“孝子之养老也,乐其 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 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伙 食忠养之”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 食忠养之”,“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侯 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可以看出, 可以看出,当时在老人养生方面积垒了丰富经 验。
(七)药物养生
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 在先秦的有关文献中,对于延年益寿的药物已 有不少记载,如在《山海经》 有不少记载,如在《山海经》中收集了药物百 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 音怀) 余种。其中,有一类为补药,如櫰(huai音怀) 音怀 枥木、狌狌( 同猩猩) 木、枥木、狌狌(按:同猩猩)等,具有强壮 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 身体、增强记忆力、延年益寿的功效。这些药 物为后世养生家、医家探讨抗老防衰、 物为后世养生家、医家探讨抗老防衰、益寿延 年的药物,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年的药物,开阔了思路,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三、《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内经》
(三)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内经》对人体生、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 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 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上古天真论》 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 上古天真论》 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 中,男子八岁为一生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 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 天年》 的生理阶段递变规律,《灵枢 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 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的递变规律,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四)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并 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 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节失 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 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并提出要“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 上古 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 天真论》),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 论基础。 论基础。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四节宋元时期两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期。

在思想上倡导融道、儒、佛三教于一炉的所谓“理学”,又显现“新学”哲学流派,他们既有争辩,又互有渗透,互有吸取和发扬,这对医疗保健有一定阻碍。

在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改进医事治理,进展医药教育,促进医药保健的进展。

此外,科学技术的蓬勃进展,为医疗保健取得成就提供了有利条件。

活字印刷术的使用和进展,对医学的著述和传播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因此、古代的养生学讲,得到了较好的结承,同时有了进一步进展。

金元时期,许多闻名的养生家和医家,总结新体会,提出新见解,不管在理论上,依旧在养生方法上,都有了新的进展,充实和完善了中医养生学的内容。

一、养生保健方法的日臻完备宋元时期,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也日益丰富进展。

北宋末年,官方出版的《圣济总录》,共二百卷,二百多万字,包括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及养生、杂治等分66门,内容十分丰富。

该书前数卷大量论述了当时流行的“运气”学讲,而且对养生保健的一些方法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

可见,当时十分确信这些方法的成效,并倡导这些保健方法的适用。

宋代宫廷编著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专门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这些方法符合医疗保健的需要,对后世有一定阻碍。

宋元时期,全面整理了前代本草文献,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在同时期世界药物学领域占据先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阻碍,金元医家和养生家按照阴阳五行等理论关于药物的性味功用等多有发明,使其既适用于疾病辨治,又有利于防病保健。

例如寇宗(大+皕=爽字形)编撰的《本草衍义》中,按照体质和疾病,选择相应性味的药物。

指出只有明了药性,有的放矢,方可收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此外,张元素的《珍宝囊》,李杲的《用药法象》、朱震亨的《本草衍义补遗》等,对此多有发挥,更切适用。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大的进展,显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以及新的针灸专著,如《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等,同时,又显现了子午流注针法,主张依据不同时刻,选择不同穴位,达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第一节上古时期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简化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简化


创名牌、夺优质,全厂员工齐努力。2020年10月9日 星期五 4时55分19秒16:55:199 October 2020

质量放松,劳Leabharlann 无功.安全发展,国泰民 安。下 午4时55分19秒下午4时55分 16:55:1920.10.9

读安全书,做安全人。体系有效运行 ,销售 蒸蒸日 上。20.10.920.10.916:5516:55:1916:55:19Oc t-20
❖ 春秋时代: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
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
引起重视 。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3
❖ 《皇帝内经》与养生: ❖ 人的生长发育过程,有很精妙的观察与概括;对衰
老、变老的机理,有很确实的认识; ❖ 明确提出“治未病”的观点,对预防病变、保健延
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0
谢谢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21

消除隐患,确保安全,保障稳定,促 进发展 。20.10.920.10.9Friday, October 09, 2020

人民消防人民办,办好消防为人民。16:55:1916:55:1916:5510/9/2020 4:55:19 PM
❖ 三、确立了“天人相应”的养生原则 ❖ 《内经》提出了著名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8
中医养生学与《内经》
❖ 四、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 了基础
2020/10/9
中医养生学---胡润淮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预防医学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中医养生学将在老年保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老年保健
慢性病已成为现代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中医养生学通过调理身体、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患者有效管理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慢性病管理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前景
面临的挑战
如科学验证的难题、现代医学的冲击、人才短缺等问题,中医养生学需要不断应对和解决这些挑战,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药材使用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对中药材的疗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中药材使用和配伍的著作,为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气功与导引
饮食养生
中医药学发展
宋元明清时期的养生学
现当代养生学的兴起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观念逐渐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长寿到现在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养生学逐渐成为现代人关注的焦点。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五行学说,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和生活习惯来达到养生效果。
阴阳五行与养生
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人体各个部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起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作用。
经络系统
针灸和按摩是利用经络理论进行治疗的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缓解疼痛、调整气血运行,达到养生效果。
03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生思想
02
01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问世,为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问世
秦汉时期,道教兴起,进一步推动了道家养生思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道教修行方法和养生秘术。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我国古代有关养生之道、寿亲养老的文献,一般总称为养生(如《天隐子养生书》、《养生类纂》、《养生月览》等。

)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系统的理论,也有十分可靠的实践经验,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艳的花朵。

由于中医很重视养生,所以得享高寿者还是比较多的。

曾据《中国医学人名志》加以统计,记载有年龄者共得149人(秦代的崔文子三百岁、后汉的葛越二百八十岁未计在内)。

其中,80岁以下者42人,80岁以上者70人,90岁以上者27人,100岁以上者10人。

最小者28岁,最大者103岁,平均寿命超过80岁。

近年来,泛论中医养生要旨的文章不少,但系统地讨论其发展的文献较少。

现综历代有关著作,对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分成四个阶段介绍如下。

1.先秦时期:广义地说,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但时代湮远,论无实证,故不加详述。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了(六千年前的陶器上有些刻划,已带有文字性质,但不成系统)。

甲骨文上,已有一些生理(如女子乳房胀为母字,产妇临产先出水后儿头先露的毓字等)和疾病(如牙上生洞的龋字)的记载;也还有一些个人卫生(如沐、浴)与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的记载;在所载动植物(动物47种、植物15种)中,可能还有些可供药用者。

总之,当时已有讲卫生与保健防病的萌芽思想。

《周礼》载有“食医”,并对各类饮食的寒热温凉(指服食)及四季的五味所宜都有明确的规定。

春秋时,对养生的记载更具体了,例如:《左传》载医和治晋侯病指出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房室起居对养生的关系,并对四时、五节、六气等与健康的关系引起重视。

《古今医统》载范蠡有“服饮药饵”的办法,授术于孔安国等,“寿皆百岁,面如童颜”。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子百家学说的兴起对养生学也有很大促进。

中医养生学总论

中医养生学总论

以养阴论养生
第五节 成熟时期
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相结合
任何养生方法,无论是调养 气血还是阴阳,最终的落脚点 都不离脏腑。明清时期脏腑养 生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既 突显了其应用价值,也对养生 学的发展发挥了质的飞跃。
第五节 成熟时期
全面开发综合调养法
明清时期,中医养生学的 调养方法表现出多角度、多 方位、多元化的特点。与此 同时,中国武术流派纷呈, 练功习武之风盛行于民间、 寺院,武术健身空前高涨,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健体强 身作用。
第四节 完善时期
《太平圣惠方》养生思想
该书是以保健抗衰、增 强体质和防治疾病为重点, 强调治养结合,从而达到 防病治病、保健抗衰之目 的。
第四节 完善时期
金元四大家养生思想
各述己见,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属于养生 保健发展历程中的完善阶段。养生
第五节 成熟时期
老年养生保健再度兴盛
我国自宋代老年养生学确立之后,延至明清时期, 研究之风方兴未艾,更为普及。
龚廷贤的《寿世保元》一书,对老年人养生提出 “五戒”,涉及处事、衣着、起居、饮食多方面。
曹廷栋的 《养生随笔》,系统总结了一整套简便易 行的养生保健方法,颇有推广价值。
第六节 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
中医养生学
上篇
第一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时期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文明史,如果从远古时代的猿人算起,我们已经历了近 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从对北京猿人遗址的考证发现,中华民族使用火的历 史少说也有50万年以上。
神农尝百草的真正目的其实是在寻找食物资源,开创药食养生的新时代。
可以认定,古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 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人类 自身的生活环境,增强自己的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这 也说明养生思想的萌芽在我国上古时期已经开始产生了。

4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

4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
张仲景的代表性专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
理论基础;从病因学的角度提出了养生观
点。
《金匮要略》 注重四时养生,外避虚邪
贼风。
生药学教研室
二、主要养生理论和方法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华佗是与张仲景同时代的医家。‚人体欲 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称之为‚五禽戏‛(最早的广播体操)
生药学教研室
(一)周易养生思想
5.传统文化的园点(以清华大学校训为例)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 息; 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 物‛ 。
生药学教研室
清华校训源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地万物,在刚健稳定且永不停息的运转;人 应效仿天体的运行,拥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生 生不息的阳刚秉赋,才能有作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因厚实才承载着万物;人应效仿大地的宽 厚,拥有胸怀宽广、品德高尚的阴柔品质。 ‚一阴一阳‛,阴阳共济,刚柔并存, 才是完善的人性,才能有》
4.对衰老的认识 《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5.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调和阴阳,濡养脏腑、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 自然等原则。 调情志、慎起居、适寒温、和五味、节房事、导引 按跷、针灸等多种养生方法。 强调‚治未病‛——预防为主 先秦时期是我国从原始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转 折时期。
生药学教研室
第一节 上古时期
二、主要特点 1.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大大改善生存条件。 2. 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 3. 劳动促进对大自然的认识。 4.演绎了‚劳动创造智慧,劳动创造幸福‛ 的人类文明史。 5.养生思想开始萌发(尚未形成系统性中 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03
传承与创新
近代中医养生学的传承
传承方式
传承内容
通过师承制、家传制、学校教育等多 种方式,近代中医养生学得以传承。 其中,师承制是最为普遍的传承方式 ,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经验相传 。家传制则是在家庭中世代相传,形 成了一些中医养生学世家。学校教育 则是近代开始兴起的,通过系统的教 学和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中医养 生学人才。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2023-11-05
目 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繁荣 • 传承与创新 • 挑战与前景 • 应用与实践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与先秦时期的养生思想
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人们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和健康的关系,开始 出现了一些原始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调节、休息、运动等。
先秦时期
05
应用与实践
中医养生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疾病预防与辅助治疗
中医养生学强调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生活习惯来预防疾 病,同时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更快地恢复健康。
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学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 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方式、心理调适等方面。
先秦时期是中国养生思想的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出现了许 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黄帝内经》、《道德经》 、《论语》等。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中医养生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家,如张仲景、华佗等。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阶段,但也是中医养生学发展的重要时 期,出现了许多与养生相关的著作和思想,如《肘后备急方》、《养性延命 录》等。

养生1

养生1

• 顺应自然的养生很简单。你每日看到太阳 升起来的时候,就起床。你每天看到太阳 落下去的时候,就休息。不要再出去工作、 喝酒。应酬少一点儿,健康也就多一点儿, 生命也会长久一点儿。就是“跟着太阳 走”。因为万物都是顺乎太阳的。太阳是 热的,发光的,明亮的,温暖的,运动的。 就好比中医里讲的人体的阳气,太阳就是 万物的阳气。只有我们顺从太阳的时间, 人体的阳气才能充盈。也就自然健康长寿 了
• 1自然和谐的生态体育养生观 • 1.1 “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 在老子看来,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 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 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的生理 活动与一天中的昼夜晨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白天 人体阳气盛,夜晚阳气较衰,所以养生者必须采取 相应的调护措施。
• 4.2“崇尚自然”养生思想对预防亚健康的启示 人们过于崇尚物质、崇尚功利。休闲体育也充满了 许多过于追求刺激化与工具化现象.更应走出健身 房、健身会馆,参与户外休闲体育运动,特别是 野外柔和的休闲体育运动,可以尽情的感受大自 然神气与超然的魅力,从而让人们领悟到人与自 然和谐相处的真谛;也可以在户外做一些养生操, 如道家的太极,只要坚持长期锻炼,效果就能显 现。
• 过去人们认为,只要没有病就是健康。可 许多人从医学上看确实没有疾病,但他们 却活得很不愉快,恶劣的心境常常使他们 无法正常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 WHO:“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和不正常的 现象存在,进而还指每个人在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以及社会行为方面能保持最佳、 最高的状态。”从这个定义看完整的健康 概念包括了三个部分:没有疾病的身体、 以愉快为主的心理状态和能够承担自己的 角色责任的行为能力。
• 是不是人只有到了40才要养生呢?不是的。 人在最年轻,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就是走 向衰老的时候,就应该养生了 • 现代人亚健康状态已经呈现低龄化了,尤 其是办公室一族、程序员、媒体人等。现 在的年轻人,整日吃喝玩乐,根本无法意 识到自己已经在衰老而已。 • 古代人长寿:饮食节制、作息常规、不过 度操劳,保持形体和精神健康。 • 现代人 “亚健康”:违背了自然规律、醉 酒纵欲,生活无规律造成的。所以现代人 应该在老子“天人合一”养生思想的指导 下,做到“壮则知养,老则久长。”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三节 养生学的目的和意义
1、养生的意义就是:保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 甚至达到与环境相适应。
2、养生的目的就是:简单来说就是保持健康、 延年益寿。具体来说,正常人养生以保持健康 ,以祛病康复为目的;若 疾病不可治愈时,以带病延年为目的。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整体动态)
中医养生理论,都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 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 社会的关系。 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自然界的变化,如季 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环境不同等,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
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 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 生命过程的节奏,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 改变而进行调整。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养生保健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 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 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 和谐适度。
二、和谐适度的宗旨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礼记·中庸》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意识,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 协调、对立的消解……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圆融。”
——郑涵《中国的和文化意识》。
生命在于运动?
足球人猝死成全球范围难题,强壮身体难负荷高压。
2006年,欧洲心血管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从1980年到2000 年,全球范围内猝死的运动员超过2000名,其中足球运动员猝死 的比例占总数的30%以上……
和为贵
天时,地利,人和。 和气,共和,和谐,
第一节 起源-远古时期
劳动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 改变居住环境
——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起源与早期发展 • 成熟与完善 • 现代转型与弘扬 • 挑战与展望
0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古代中国人民
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古代中国人民对生命和养生的认识与探索 。
古代哲学思想
中医养生学受到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如道家、儒家、佛家 等思想。
早期发展
《黄帝内经》
标准化发展
现代中医养生学重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和技术规范,提高了中医 养生学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现代化手段应用
现代中医养生学广泛应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中医养生学理论和 治疗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养生学的国际化发展
传播交流
中医养生学通过多种渠道和平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范围内关注 的健康养生方式之一。
完善技术
中西医结合为中医养生学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如针灸 、推拿、拔罐等,增强了中医养生学的适应性和治疗效 果。
推广普及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成果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和普及, 使得中医养生学成为越来越多人推崇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学的现代转型
观念转变
中医养生学从传统的经验医学向现代系统医学转型,更加注重疾病的整体观和个体差异性 ,强调预防为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融合发展
中医养生学与世界各地的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在交流中相互借鉴 和融合发展,丰富了中医养生学的内涵和价值。
文化交流
中医养生学在国际化进程中,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为促 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04
挑战与展望
中医养生学面临的挑战
现代医学的冲击

第2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2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基本倾向:主张形神依存、身心一体。
形神统一的生命观念:
奠定了我国古代养生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养生体系:着眼于人体内部生理和 心理功能的全面提高; 西方养生体系:着重于人体肌肉、骨骼、 韧带等体能的强化提高
两种不同的养生健身系统。
大卫雕塑
(三)管子的养生思想 管子认为“精”是生命的物质基 础.故 主张存精以养生。
针灸铜人
二、老年医学的充实和发展
(一)强调精神摄养 (二)主张饮食调养 (三)提倡顺时奉养
(四)重视起居护养 (五)注意药物扶持
三、”金元四家”对养生学的主要贡献
(一)刘完素主张养生重在养气 他重视气、神、精、形的调养,但尤其 强调气的保养。对于养气方法,他认为当从 调气、守气、交气三方面着手。
同姓不结亲、必成年而婚配。
《左传》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之论。 《周礼· 地官司徒》:“男三十而取,女 二十而嫁”
(五)环境卫生 公元前四五世纪,我们的祖先就已经 懂得了处理污水。 “陶窦”:当时的下水沟。 粪便管理:《周礼》:“宫人为其井匽 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汉代的“陶窦”
第三节 汉唐时期 一、养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一)张仲景的养生思想 1 、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
《太平圣惠方》:不仅是一部具有理、 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书,而且载有许多 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 合的方法。
针灸学在宋元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出 现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
子午流注针法(针法流派) : 主张依据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穴位,达 到治疗保健的目的
其机理可能与机体的“生物钟”现象有关
(三)导引健身
导引:我国传统的健身术,它将呼吸、 动形和自我按摩等内容融成一体,是活动 四肢以防病健身的医疗体操。 1、吐纳、气功:吸纳新鲜空气,吐出 废浊之气,以维持生命,保健延年。 2、导引、按摩:提倡运动,加强新陈 代谢,促进机体各方面的机能。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希望对你有用!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1、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

《素向·五常政大论》指出:“一州之气,生化寿夭不同……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

意为居住在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的人多长寿;居住在空气污浊、气候炎热的低洼地区的人常短十。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提到:“山林深远,固是佳境。

……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

……地势好,亦居者安”。

自古僧侣皇族的庙宇行宫,多建筑在高山、海岛、多林木的风景优美地区。

说明我国人民对于理想的养生环境的选择,是有独到认识的。

那么,人类适宜的自然环境,应具备哪些条件呢?综合古今研究情况,大致应具备以下几点,即洁净而充足的水源,新鲜的空气,充沛的阳光,良好的植被以及幽静秀丽的景观等。

这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不仅应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要适应人类特殊的心理需求,甚至要与不同的民族、风俗相协调。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2、不良的自然环境因素举例(一)不良的地理条件1、地壳化学元素分布异常由于地理环境中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可以引起地方病,所以地方病又称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其具有明显的地理特征,祖国医学对山区多瘿瘤,岭南多瘴气等地方病的发生早有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对此作过专门论述。

一般说来,随地形的变化,地球的化学性环境也发生变化。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微量元素,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其分布亦不同。

通常山区易发生活泼元素的缺乏症,如缺碘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缺氟引起龋齿,低硒与克山病的发生有关。

平原、低洼地区易导致活泼元素的过多症,如氟过剩引起氟骨症。

另外,据研究认为,大骨节病区的岩石土壤和水中锶多钙少。

二养生学历史

二养生学历史

第二讲中医养生学的简史《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才逐步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

学习一下养生学的简史,可以了解过去,熟悉现在,展望其未来,对于科学地学习、研究、应用和发展中医养生是十分有益处的。

中医养生学的历史可简要划分如下几个阶段:第一节上古时期——萌芽阶段中华民族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我国各个民族的祖先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历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几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的斗争过程中,逐步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界。

在维持生存和种族发展过程中,开始自觉地、有目的的改进和改善生活条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自我保健。

一.火种的发现和应用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其作用: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健康,带来了进步,带来了文明。

二.居处的选择和改善●选择居住环境。

《诗经·大雅》:“观其流泉,度其隰原”。

●筑房屋以安居处,开窗户以透光,调节室内环境。

《礼记》:“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

”三.创造了人类劳动制造工具,索取火种,追逐野兽,寻觅食物,采集野果,修筑巢穴,交流语言,传递信息。

●周口店“北京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200万年以前的数以万计的大量石器;●“山顶洞人”的遗址内,发现了距今一万八千年的骨针,其作用可缝衣、针灸等。

●距今一万前后,考古家又发现古人的弓箭等武器。

彭祖生活于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誉满华夏的圣贤人物。

称之为彭祖是圣人眼中的圣人。

从彭祖到孔子两千多年,从孔子到现在又有两千多年。

孔子之名,家喻户晓,孔子之言,到处流传,孔子的形象,何其伟大!孔子视彭祖,犹如今人视孔子,可见,在两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显赫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习中医养生学,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即继承祖国医药学遗产,发展独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科学,以便更好地为人类保健事业服务。

学习养生学时,要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树立整体观念,全面掌握,不可偏废,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采用授课和自学自练相结合的方法。

要深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的各种养生流派,各有特点,内容范围很广,因此对各个流派要有一个基本了解,特别要掌握其养生理论要点,从而较全面了解中医养生学的理论体系和特点,加深对本学科的学习和理解。

对于传统养生方法的学习,不仅要全面掌握其养生机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还要结合其他相关学科的学习,较熟练地掌握动作要领和技能。

养生学的基本着眼点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提高健康水平。

因此,要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指导自己的和他人的养生保健实践活动。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为了使中医养生学能够得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有必要对其学术渊源、理论特点及形成发展历史有个大概的了解。

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节上古时期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

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

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人们吃熟食,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我们的祖先原在河谷地区聚族而居,囚为河谷地区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食物丰富,可以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

即使遇到自然灾害,被迫迁徙时,也总要进行一番选择,要“观其流泉”,“度其(阝显)原”(《诗经·大雅·公刘》),以定其新的居处。

这说明,上古时期,由于生存的需要,人类已经注意到居住地域的环境条件的选择。

不仅如此,由于“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跖》),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兽的伤害。

而为了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所以,“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木曾)(音“增”Zeng)巢”(《礼记·礼运》)。

“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_(《庄子·盗跖》),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之变。

在火种发现,并得到广泛应用之后,则又进一步懂得了筑房舍以安居,开窗户以透光、通气。

如:“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礼记·礼运》)。

足以看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过程中,我们的祖先逐渐懂得了居处环境的好坏,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原始社会,人类靠劳动寻觅食物、索取火种、制造工具、修筑巢穴,以充饥、御寒、逃避野兽、维持生命。

劳动是人类使用工具来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

同时,劳动也促进了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开扩了眼界、增长了智慧、保护了生命、强壮了身体。

劳动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

如《易·系辞下》中有如下一段传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作结绳而为网(上四下古),以佃以渔”。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神农氏没,黄帝、尧、舜垂衣赏而天下治,……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咸天下。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概括地说明了上古时期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情形。

由此可以看出,在漫长的劳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生命规律,并学会运用自然规律去支配自然界,从而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增长了智慧,强壮了身体,延长了寿命。

这说明养生思想的原始萌芽在此时已经开始萌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