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 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学科,涉及地形、水体、气候、植被、土壤、生态系统等方面。
教学大纲通常会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术要求来设计,下面是一个典型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的示例:
1. 引言
- 学科定义和范围
-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地球的结构与动力
- 地球的构造和板块运动
- 地震和火山活动
- 地壳变形和地形演化
3. 气候与气象
- 全球气候系统和气候要素
- 大气循环和天气系统
- 气象观测和预测方法
4. 水体系统
- 海洋和海洋动力
- 淡水系统:河流、湖泊和地下水- 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5. 生物地理学
- 植被类型和分布
- 动物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 人类与生物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6. 土壤和地貌
- 土壤形成和特征
- 地貌类型和地貌过程
- 土地利用和土壤保护
7.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
- 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原因
- 风险评估和减灾策略
- 灾害管理和社区应对
8. 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
- 地球系统响应和影响
- 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实践
9. 综合案例分析
- 融合各个知识领域,解决实际问题
- 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
此外,教学大纲还可能包括实验室活动、论文写作、小组讨论和评估要求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学大纲的具体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教授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大学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1.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
它包含大地构造、地球物理学、气象学、海洋学、生态学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认识地球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自然现象和生态系统,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探讨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2. 课程目标2.1知识目标1) 了解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大地构造;2) 了解地球的大气环境和气象现象;3) 了解海洋的基本特性和海洋生态系统;4) 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保育意义。
2.2能力目标1) 掌握相关的地球科学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2)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3) 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和他人进行讨论交流。
3. 课程大纲本课程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3.1 大地构造学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科学研究进展;板块构造理论和板块活动对地球表面现象的影响;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3.2 地球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地震波及其在地球结构研究中的应用;地球引力场、地球磁场和地球电场。
3.3 气象学大气环境和气候变化;气象现象的形成和演化;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3.4 海洋学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基本特性;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的开发;海洋污染和海洋保护。
3.5 生态学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其中包括:4.1 授课采用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解地球科学原理,介绍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4.2 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球环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最后在全体课堂上分享总结。
4.3 案例分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实际问题,并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案例分析的内容可以是环保、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系统、污染等。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自然地理学Ⅳ)》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课程性质: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四年制本科地理科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二)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性、地域分异规律、综合自然区划、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等方面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
使他们能够独立对一个地区进行地域分异、自然区划、土地类型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系统观、协调观、可持续发展观。
为今后学习后继课程和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地理学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开课对象:地理系地理科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先修课程所有部门自然地理学科。
三、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一)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结合教学内容开展课堂讨论;运用相关理论分析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考核方法:考试四、学时数分配总学时:51学时五、教学内容与学时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2学时)【主要内容】:0.1 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0.2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0.3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0.4自然地理学的分科0.5自然地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0.6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是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难点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学生掌握要点】: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4学时)【主要内容】:1.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1.2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1.3 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1.4 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交换1.5 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重点难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学生掌握要点】: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8学时)【主要内容】:2.1 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2.2 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2.3 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2.4 垂直带性分异2.5 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2.6 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2.7 地域分异实例研究【重点难点】:地域分异因素,20世纪自然地带学说的发展,陆地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带谱特征,高原地带性分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2004年。
参考书:[1]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科学,2004。
[2] 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90;[3] 传康,伍光各,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1933。
[4] 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88。
[5] 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科学,2000。
[6] 黄秉维,度,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科学,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大学,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较好地认识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地位、特点与任务,熟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与趋势,深入认识和掌握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与技能,从而为全面、科学地从事相关工作和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自然地理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总学时:102 学时分配:讲课68 实验34适用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二、课程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自然地理学是和人文地理学并列的地理学两大分支之一,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石,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的科学。
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阐明地壳、大气、水文、土壤等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分布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和分异规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相关部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规划课程奠定基础;并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所需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一)绪论(2学时,讲授)地理学史简介(了解),自然地理学的分支,研究对象、分科及研究任务(掌握)(二)地壳(12学时,讲授)1.地壳概述地壳的物质组成(了解)。
地壳的结构(掌握)。
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掌握)。
2.矿物矿物的内部构造和外表形态(理解)。
矿物的化学性质(理解)。
矿物的集合体形态和物理性质(掌握)。
3.岩石岩浆和岩浆作用(掌握)。
岩浆岩的产状(理解)。
岩浆岩的成分(掌握)。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岩浆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掌握)。
沉积岩的物质成分和颜色(理解)。
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理解)。
沉积岩的分类和肉眼鉴定方法(掌握)。
变质作用的要素(了解)。
变质岩的特征(理解)。
变质作用类型力和主要变质岩(掌握)。
变质岩的肉眼鉴定(掌握)。
4.矿床矿床的概念和分类(了解)。
内生矿床(理解)。
外生矿床(理解)。
变质矿床(了解)。
5.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构造运动概述(理解)。
岩石的变形和岩层产状(理解)。
褶皱构造(掌握)。
6.山和地震火山(理解)。
地震(理解)。
7.地构造学说简介板块构造学说(理解)。
槽台说(理解)。
地洼学说(理解)。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课程代码:学时:40(讲课学时:40实验学时:0课内实践学时: 0)学分:2.5适用专业:湿地科学、地理科学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固体地球表层的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以及包括岩石圈和大气圈在内的自然地理环境四大圈层和六大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从整体上认识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规律,空间分异规律和不同等级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划分与特征,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人文地理等课程,以及研究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自然灾害防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等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说明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一门自然科学。
本课程是地理科学各专业的基础性主干课程。
采取课堂多媒体教学、实例分析讨论和野外实习等直观性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认识作为整体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全面而系统的人地关系思想,进而深入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学生今后从事地理科学或关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整合性问题的研究工作与从事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各章教学结构及具体要求(一)绪论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地理学的概念、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教学内容和要点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本书的内容和结构。
重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
难点: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二)地壳1.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地球/地壳物质组成特征,认识矿物的光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及其应用,了解常见矿物的性质和常见矿物的一般鉴别方法;掌握地壳的岩石组成类型及其特征,了解岩浆岩的基本特征;了解沉积岩、变质岩的性质特征,掌握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的基本特征及区分方法;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掌握常见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了解火山与地震的类型、特征及区域分布特征,掌握火山与地震的关系及其地理意义;掌握地质年代、地壳演化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如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
4.能够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自然地理问题。
5.能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
6.能够撰写科学论文和报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2.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3.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现象及其相互作用。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1.地球表面的主要自然地理现象,包括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
2.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3.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如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
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自然地理现象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4.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应用方法。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
具体的教学资源如下:1.教材:选用权威的地理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知识学习。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3.多媒体资料: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自然地理现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讲课讲稿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设计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基本的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知识;2.掌握自然地理相关数据的获取与分析方法;3.培养学生分析自然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1.地球的构造和运动;2.大气、水文、生态等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3.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1.实地调查方法;2.统计分析方法;3.空间分析方法。
3.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1.大气污染;2.水资源问题;3.生态破坏。
三、教学方法1.讲授;2.实地调查;3.分组讨论;4.汇报展示。
四、教学过程1. 自然地理概念和理论1.讲授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态、大小、自转、公转及地球上各层的特点和功能;2.讲授大气、水文、生态等自然系统结构与功能,介绍地球上大气、水文、生态等系统联系和作用;3.讲授生态环境与自然灾害,提高学生对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的认识和重视,了解自然灾害的类型、原因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2. 数据获取与分析方法1.对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让学生掌握实地调查方法,获取真实数据;2.通过讲解统计分析方法、空间分析方法等方法,让学生掌握数据的分析能力。
3. 自然地理问题分析与解决1.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大气污染、水资源问题、生态破坏等自然地理问题;2.让学生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课上进行汇报展示,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1.在课堂上对学生实地调查、分组讨论、汇报展示等进行评价;2.通过期末考试、作业评分等方式对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六、教学资源1.教材:《自然地理学》;2.资源:地图、卫星影像、气象数据、水资源数据、生态数据等。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学分:X学分课程总学时:X学时课程性质:必修课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自然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素养。
3、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课程内容(一)绪论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土壤圈等。
任务是揭示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2、自然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介绍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如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等。
阐述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综合研究的重要性。
3、自然地理学的发展简史和趋势回顾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地理观察到近代的科学研究。
探讨当前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如全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地球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宇宙的组成和结构,以及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特点。
阐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包括能量传递、气候形成等。
2、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描述地球的形状特征,如赤道略鼓、两极稍扁。
讲解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数据。
3、地球的运动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包括方向、周期、速度等。
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地方时差异等。
4、地球的圈层结构介绍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阐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三)地壳1、地壳的物质组成讲解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种类。
介绍常见的岩石类型,如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2、地质构造阐述褶皱和断层的概念、类型和形成机制。
分析地质构造对地形和地质灾害的影响。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2
一、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二、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层1、广义的地球表层上自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至岩石圈沉积层底部(陆地部分在地下5~6km,海洋部分平均在海面以下4km处),2、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辐射能可到达的深度。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科地位1、从研究对象看,地理学可以分为:①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自然地理学;②研究经济地理环境的经济地理学;③研究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人文地理学。
三者的研究对象组合起来便是地理环境,这是地理学研究的整体的对象。
2、从研究层次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组成要素的部门地理学,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从研究领域看,地理学可分为:①理论性的理论地理学研究,即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②应用性的应用地理学研究,即应用理论和具体方法的阐述;③区域性的区域地理学研究,即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和方法对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的研究。
上述三方面可依次概括为:三分支、三层次和三重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从“三分支”来看,它属于自然地理学范畴;从“三层次”来看,它又属于部门综合的层次;从“三重性”来看,它包括综合理论研究(如整体性规律、时间演替规律、地域分异规律等)、综合应用研究(如农业土地类型、农业自然区划等)和综合区域研究(如中国土地类型、中国自然区划等)。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结构二、自然环境的组成(l)对流圈。
大气圈底部对流运动最显著的大气圈层,主要由气态物质组成。
这里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 和几乎全部水汽。
它的下界是海陆表面,上界随纬度、季节及其他条件不同而不同。
根据观测,对流层的平均厚度在低纬度为17—18 公里,在中纬度为10—12 公里,在高纬度为8—9 公里。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地理专业)
楚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系(院、部)地理科学专业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22105104课程中文名称: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英文名称: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使用专业:地理科学开课学期:第三学期总学时:5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6,实验学时:4)总学分:2.5学分预修课程:地球概论、地质学基础、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地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系统讲授自然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和分析方法,主要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土地分类与结构、土地评价与土地变化、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教材建议:伍光和,蔡运龙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参考书:[1]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景贵和主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3] 陈传康,伍光各,李昌文编,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33。
[4] 赵松乔等编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
[5] 刘南威主编,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6] 黄秉维,郑度,赵名茶等著,现代自然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7] 王建主编,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蒙吉军编著,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二、课程性质、目的及总体教学要求课程的基本特性:综合自然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基础理论课程。
它是在各部门自然地理学基础上研究地球表层整体性特征及其结构、功能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特别着重研究地球表层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机制、地球表层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域分异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
《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综合自然地理学》讲授提纲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第二版)刘南威郭有立编著(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1.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环境a.环境b.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环境c.地理环境的构成(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a.自然环境的构成次生的自然环境人为环境经济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自然地理系统c.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术语3.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即的把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定义:A.综合自然地理学(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一般指狭义的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系统研究,着重探讨自然地理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历史形成、现代过程、类型特征、地域分异和发展演变。
(地理学)B.课本P4二、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1.从地理学的科学体系来看(白光润)2.从地理学的三维立体分类系统中来看3.综合自然地理与部门自然地理、区域自然地理的关系三、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任务(P4)四、本课程的学习要求1.做好笔记,以备复习考试。
2.建议阅读《重新发现地理学》,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期论文“我所认识的地理学”2000字以上,按正式论文格式编写,为日后写毕业论文作点准备。
可以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来写,不必面面俱到。
3.按时完成作业,平时成绩与点评30%,其中主要看论文成绩。
4.开展1-2次课堂讨论(包括论文报告)5.未安排野外实习,但将结合科研成果作适当的讲解。
第二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的根基——古代地理学一、从远古至18世纪中叶,地理学处于搜集和积累资料的时期a.奴隶社会的地志学(方志学)成为古代地理学的主流b.封建社会的地理学有所倒退,但并不完全是固步不前c.地理大发现(15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刺激了地理学的发展二、古代地理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科学三、古代地理学以纯粹描写地理现象为特点博杂派→地方志四、~的两大基本学派宇宙派→地理学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近代地理学一、18世纪末——19世纪中叶;地理学转折,自然地理学诞生A.洪堡《宇宙》——自然地理学B.李特?《地学通论》——人文地理学二、19世纪后半期:地理学分化,综合自然地理学萌芽A.李希:用综合的观点研究自然界B.道库恰耶夫:土壤作为历史综合体的发现以及由此转入的研究工作,进一步促进自然地理学的萌芽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一、两大学派的出现1.景观学派:侧重研究地表局部(地域)的地方性特征(购格)2.普通自然地理学派:侧重研究地表的整体结构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地理规律(希3.罗?诺夫)二、理论体系(本世纪40年代以后)的形成a.并列斯尼克《普通地理学原理》b.伊萨钦科《自然地理学原理》第四节我国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一、悠久的历史1.奴隶社会后期:众多有价值的地理著作a.商贡b.管子、地员篇2.封建社会时期:成果累累、成就辉煌a.地理志b.地图c.地理专著二、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1.1959年以前:伊萨钦科.罗开富.黄秉维2.1959-8. 1966:任美锷、.杨纫章、侯学煜3.1977的以后:深入开展土地类型研究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趋势一、现代观测和分析手段的应用二、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三、开展宣际应用的研究1.区域的研究2.环境问题的研究3.地理预测的研究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第一节范围和边界一、范围:上至大气圈的下部水圈、生物圈的全部下至岩石圈的上部二、边界:a.伊萨钦科:上至对流层顶(10-12KM),下至沉积圈底层(-5~6 KM)b.牛文元:上限在50~100 M;下限在-20~-30、-100Mc.陈传康:视研究问题大小而定第二节组成和特征一、组成1.物质组成: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活动的有机体2.能量组成:太阳辐射、地球内能、潮汐能3.要求组成: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植物和动物)二、基本特征1.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明显2.气、固、液三相物质并存3.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4.人类聚居的场所第三节结构一、结构的一般特性1.分层性——地球圈层构造决定2.交织性——四种物质相互重迭、渗透3.集中性——海陆表面的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最为集中4.综合性——自然综合体的表现5.差异性——地域分异显著6.多级性——从最高级的地理圈到最低级的相二、空间结构1.组成结构(垂直结构)——整体性的反映2.地域结构(水平结构)——差异性的反映三、时间结构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系统框架一、系统的基本概念二、系统的基本分类1.功能类型:孤立类型、封闭类型、开放类型2.结构类型:形态类型、解联类型、过程响应类型、控制类型3.其他分类三、系统研究的基本原则1. 整体性:系统是由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2. 综合性:基于系统的观点3. 层次性:基于系统等级性4. 功能结构性:系统一定的结构相应于一定的功能5. 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都会发生变化第四章外部因素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一节宇宙因素一、太阳辐射1. 几乎所有的自然地理过程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2. 辐射平衡是比太阳总辐射更为直接的动力基础3. 辐射平衡的地理分布具有随纬度增加面减小的变化趋势→差异性4. 辐射平衡随时间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节律周期→节律性5.太阳辐射进入自然地理环境以后,发生了复杂的能量交换和转化,从而把四大圈层联结成一个整体→整体性二、球和太阳引力→潮汐(略)三、陨石的影响1.增加地球质量2.造成硕石境和环形山3.陨震4.形成新矿床5.沧海桑田巨变的外因之一四、其他宇宙因素1.臭氧层——保护地表生物2.电离层——干扰无线电波、两极极光3.太阳风——危及地球生物第二节行星因素一、地球形状和大小1.“球状”造成地球上的热量带状分布和所有有关现象具有纬向地带性分布特征2.巨大质量使地球保持着一个具有一定质量和厚度的大气圈,使生命和人类的诞生成为可能3.昼夜现象(地球的不透明性)二、地球自转P64三、地球的公转1.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2.构成划分自然带的特殊纬线3.影响太阳辐射量沿纬度的分布4.天文四季不等长5.地球轨道偏心率的变化使得地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随之改变第三节地球因素一、地球内部物质状态1.岩石圈的下层构成大小不同的板块支承着整个自然地理环境2.软流圈的对流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二、地球内能1.地热活动的地表显示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2.是改变地壳状态的重要因素(构造运动)3.重力使地球物质是同心圆状排列4.重力(位能)也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础能量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外部联系的本质1.支配~中各种基本过程的能量,几乎全部都从外部进来(太阳辐射、地球内能),由此推动整个自然地理过程的发展,决定了演化的强度和方向。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目录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一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一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根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第二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萌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三节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形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四节新中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五节综合自然地理学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第四节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一节地域分异及其基本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二节地域分异的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第三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第四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时间演化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方向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第四节自然地理环境时间演化的基本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 第五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一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第三节景观(自然地理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四节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五节自然区别单位的类型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第六节自然区划调查和报告编写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 第六章土地的分级、分类和土地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一节土地问题和土地科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第二节土地分级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 第三节土地分类系统——土地类型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 第四节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 第五节土地分等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第六节土地结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第七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与发展阶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二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 第三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位置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征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概况课程名称: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课程代码:23408003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学分:50/3.0需预修课程:无适用专业:适用环境、生态、地理信息等专业的本科教学课程简介自然地理学课程起着先行课、基础课的作用,既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任务,也担负着阐述自然地理学的特征,并且适当介绍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任务。
同时还必须帮助学生从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中跳出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一个自然要素的变化可能使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达到以下要求:1.理论、知识目标:理解地球和地壳基本知识,掌握气候、水文、地貌、土壤和生物的特征,及其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确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理念,以综合视角观察和认识自然,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绪论(讲课2学时)教学内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分科,自然地理学的任务,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明确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本章重点、难点: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球(讲课6学时)教学内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所处的宇宙的概况,太阳系的概貌;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及行星际物质的基本特征。
2.地球的运动;地球自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及其地理意义。
3.地球的圈层构造及表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地球的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主要特征,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及基本特征);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组成)。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科学中的地位学时:2学时重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难点: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一、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对象1。
地理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注意差异: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经济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环境是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综合自然地理学是一门整体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1,系统论:系统与子系统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2,用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a,三分法:三个组织水平综合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综合人文地理学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部门人文地理学。
b、西方二分法: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c、苏联的二分法:1950年后对中国的影响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内容附属其中)d、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地理学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三分法: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狭义、社会和文化地理)2)三层次:系地理、小学综合地理和中学综合地理三)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和区域实践研究。
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和时间地理学(现代过程的地理学研究)(二)、从地理学发展史来看地理学分科1.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地理学在分析思维的影响下处于危机之中,应对这种差异的努力并没有削弱分析思维的影响。
(1)区域学派:区域地理被看作地理学的主体。
哈特,海特纳。
(2)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拉泽(决定论),维达尔·勃兰特,布鲁纳(可能性理论)。
(3)景观学派: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赫伯森,帕萨格,伯格,格里戈里耶夫,伊萨琴科。
2,大量综合问题的存在,促使综合思潮获得重视(1)跨学科边缘领域的研究;(2)控制论思潮对系统论的影响;(3)科学和普通科学的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综合自然地理(Synthesize physical Geography)
课程编码: 12014006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课适用范围:04地理科学
学时数: 54 其中实践学时
学分数: 3 先修课:气象气候学、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
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动物地理学、
地球概论等
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制定日期:2010年执笔人:陈永金
一、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综合自然地理学>>是高校地理系的专业选修课, 旨在使学生从系统的角度认识地球表层的性质、自然地理现象和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表环境的形成、发育、演化过程等.同时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为建立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发展观和人地关系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并应用于生产实践.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结合较大量的实例,锻炼综合技能。
(四)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后续课程主要有:区域自然地理学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等高教出版社 2001年11月出版
教学参考书: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刘南威等科学出版社
《综合自然地理》作者:景贵和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绪论
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从系统理论看地理学分科
三、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
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
五、自然地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
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重点、难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认识的发展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其能量基础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
第四节地理环境个要素的物质交换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重点、难点) 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
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
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
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
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
第六节低于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
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
第三章综合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难点)
第一节自然区域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节综合自然区划的单位等级系统
第四节景观
第五节山地自然区划研究
第六节自然区划单位的类型研究
第七节自然区划的调查及报告编写方法
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
第一节土地的科学概念与土地科学
第二节土地单位的界定
第三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一:地块
第四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二:地段
第五节基本土地单位之三:地方
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
第一节土地分类
第二节土地类型调查制图
第三节土地结构
第六章土地评价
第一节土地评价方法论
第二节土地潜力评价
第三节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四节:土地质量评价
第五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
第六节城市土地评价
第七章土地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第二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研究
第三节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第四节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
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
第二节环境决定论、或然论与协调论
第三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第一节为农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第二节城市禾工程建设中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第四节为旅游业服务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
第五节自然保护区综合研究
第六节区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