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说课稿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教材的第三课,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有所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古代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了解相对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同时,本课涉及一些宗教和文化的内容,学生可能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心,可以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包容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2.教学难点:对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古代印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佛教的兴起、印度教的传播等内容的内在联系。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古代印度,教材主要围绕印度的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介绍。

教材内容丰富,涉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印度教、阿拉伯数字等,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等,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了解。

但印度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学生熟悉的内容有所不同,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接受。

同时,学生对于宗教、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的知识还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获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情况,包括文明、宗教、社会制度、科技文化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印度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2.印度宗教的起源和发展3.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印度历史文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印度的历史文化。

4.互动交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2.相关资料和案例3.多媒体教学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印度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印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古代印度的文明特点,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城市遗址等。

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繁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的宗教起源和发展,如佛教、印度教的产生和传播。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印度宗教的认识,了解不同宗教在印度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介绍印度的社会制度和科技文化,如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等。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课,主要介绍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兴衰,佛教的创立和传播,以及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进程,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可能较为陌生。

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和操练环节,教师应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在巩固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孔雀王朝的历史发展,掌握佛教的创立和传播过程,了解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印度文明的尊重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孔雀王朝、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古代印度的科技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佛教的教义和传播过程,古代印度科技文化成就的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故事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比较教学法:将古代印度文明与其他文明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素材。

3.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

简要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引发学生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古代印度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佛教的教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提问:古代印度河上游两岸土地肥沃。

造成这里土地肥沃的原因和我们前面讲过的哪个国家相似?提示:非常准确,就是埃及。

2.教师讲述: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

印度河北部建立起许多小国。

到公元前三世纪,恒河下游的摩揭陀国经济发展较快,力量强大,国王阿育王统一了除南端以外的印度。

但是,这种统一是不巩固的。

不久,印度又陷入分裂的状态。

同学们还记得中国历史元朝史中,元朝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吗?元朝为了巩固它的统治,把全国各族分为四等。

而印度的雅利安人。

在征服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古代印度有几个等级,他们的名称是什么,各等级有哪些社会阶层,各等级的职责或义务如何?提示: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3课  古代印度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形成的影响;知道雅利安人对印度的入侵;了解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体会印度河对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作用,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材料,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种姓制度是印度奴隶社会的一大特点,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进行统治的社会制度。

体会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教学难点】了解佛教的产生及传播。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图片中的建筑是位于今印度的那烂陀寺遗址。

这是公元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的鸠摩罗笈多王为了佛法的传承而在那烂陀创建的一所佛教大学。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建筑壮丽、藏书丰富,是当时世界佛教学术思想的一大中心。

中国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时,就曾在那烂陀寺讲习修学15年,这里也是中印文明交往的见证。

那么,同学们知道佛教是如何产生的吗?佛教的诞生地古代印度又产生了怎样的文明?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

二、新课讲授(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教师讲解:大河流域产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除了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巴比伦以外,还有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位于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为其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那里成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它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西部是印度河,东部是恒河。

印度的名字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其为天竺。

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第10~11页,归纳古印度国家的产生和演变过程。

学生回答: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出现了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为代表的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并定居,印度北部出现一些小国家→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后来,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课主要讲述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以及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古代印度的历史背景、社会风貌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古代印度的历史相对于其他古代文明来说,较为陌生,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等方式,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并激发学生对于古代印度文明的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古代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全球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2.教学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文学等方面的成就。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

在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看多媒体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此外,教师还会运用提问、讲解、示范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

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孔雀王朝的建立与衰落。

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主要介绍了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

本课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认识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树立和平、合作、发展的理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2.难点:古代印度的宗教、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2.资料:图片、视频、案例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展示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概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阶段的特点。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3. 古代印度-教案有反思

九年级历史上册(部编人教版)-3. 古代印度-教案有反思

第3课古代印度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教学难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河南洛阳白马寺据史书记载,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飞入殿中,大臣解释说是西天的佛。

明帝于是派人西行求佛。

使者遇到两位印度僧人,求得佛经、佛像,一同回到洛阳。

明帝下令修建寺庙,让僧人译经。

因当时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故该寺名为白马寺。

这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古代印度文明。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自然环境1.教师提问: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古代印度》,找出古代印度文明的大致位置,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一说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提示:古代印度在地理位置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这里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气温偏高。

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河水一部分来自高山冰雪融水,一部分来自季风降雨,水量丰沛。

良好的农耕自然条件,保障了人们稳定的衣食之源,从而创造了古代印度文明。

2.活动与探究:阅读教材P14课后活动2关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的地图,结合地图回答:(1)按从左至右的顺序写出古代文明的名称,并写出它们产生的大致时间。

(2)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为什么?提示:(1)古埃及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约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约公元前2300年;中国文明,约公元前3000年。

(2)大河流域。

北纬20°—北纬40°。

原因:大河流域气候温和,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文明历程1.学生自学:阅读教材“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一目,了解古代印度的基本历史沿革。

提示:①以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为代表的早期文明;②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③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印度。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

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古印度文明展开,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生动展示了古印度的历史风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古印度文明距离我们较远,学生对其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古印度文明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发展,掌握佛教的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如印度河流域文明、佛教诞生、种姓制度、阿育王的统治等。

2.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其影响,佛教的传播过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印度文明。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为例,分析古印度文明的发展过程。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2.多媒体资源:图片、图表、音频等。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古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内容。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第3课 古代印度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教材分析《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上第3课,新的部编教材对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重编.原人教版教材利用一节课讲述了除中国之外的亚非三大文明古国,而新教材则将其编为一个单元,分三课时,分别讲述了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三大文明古国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是本单元的第3课,也是世界古代史的第3课.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严的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三部分内容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古代印度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人类古文明;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创立的影响至今的一种制度;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就,佛教诞生在古代印度,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根源的,种姓制度就是其社会根源.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者是初三学生,经过两年多的初中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新的成长,精力旺盛,独立性增强,接受新知识和独立学习能力也趋于成熟,完全具有独立阅读教材,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

但他们还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少年,精力充沛,但不耐久;活泼热情,但不深刻。

所以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持久的注意力,本课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强课堂内容的直观性、趣味性。

充分利用古代印度文明的魅力—阿拉伯数字的产生;种姓制度的严格规定;佛教艺术的神秘广博等等,吸引同学们的兴趣。

在学习方法和技能方面,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历练,掌握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练习了合作探究的方法,这为学习本课基础知识和探究综合题目提供了条件;但鉴于同学们历史综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课在安排自主学习和探究时,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并提供大量课外史料,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印度文明的先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目标,更好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初步了解印度,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旨在让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古印度的文明成就,认识到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古印度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知识盲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的历史背景、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认识古印度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视频、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计算机等。

3.教学参考书目: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展示古印度的美丽风光和文明成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古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文明成就以及社会制度,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材料。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素材,回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册历史教材,本课主要内容是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历史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古代历史和古代埃及、巴比伦的历史,对古代文明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古代印度的历史与他们所熟悉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古代印度的历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明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脉络,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的特点。

2.教学难点:古印度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异同,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应的课件。

3.史料:收集与古代印度相关的史料,如图片、视频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史料,展示古代印度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介绍印度河流域文明、吠陀时期、孔雀王朝等历史阶段,让学生对古代印度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案
重点
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难点
佛教的传播。
课时计划
1课时
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西游记的故事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古印度的起源和发展,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及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通过史料充分认识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
3.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2)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佛教创立于公元前世纪,创始人,后被称为“”。
(2)佛教提出“”,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公元前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在传入内地。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独立完成问题,并初步记忆。
先通过自学了解课本的大致内容,在经过老师的讲解让知识更加的巩固。
思考、归纳、总结
通过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巩固本节课的内容。
六、巩固复习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识的记忆及理解。
四、合作学习
小组内先进行讨论,后教师总结。
1.古代印度在鼎盛时期有哪些表现?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2.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吗?
“阿拉伯数字”、佛像艺术等。古代印度的佛像艺术对中国影响巨大,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都深受印度佛像艺术的影响。
3.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 教案

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目标1.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2.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教学重点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兴起||。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落后性||。

教学内[来源学+科+网]容新课[来源:Z_xx_]导入[来源:1ZXXK][来源:]导入1(情境式导入)播放《西游记》动画片主题曲||,让学生结合唐朝时期的历史知识说说《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取经的目的地是哪里?由此导入新课||。

[来源:Z+xx+]导入2(图片式导入)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古代印度是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哪些国家呢?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

非常正确!同学们请看图||,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面有一条河流是恒河||,西部一条河流就是印度河||。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又会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课堂探究板块一古代印度国家1.看图片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古国||,让学生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图中A、B、D分别是哪一文明古国?教师引导学生观察C所处位置有哪两条河流?结合课本知识说出这两条大河流域孕育了哪一文明古国的文明?答案:图中A、B、D的文明古国依次是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王国和古代中国;印度河和恒河;古代印度||。

2.结合课本知识说说古代印度国家产生的时间、民族||。

约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被称为什么?答案:公元前2300年左右||。

雅利安人||。

列国时代||。

过渡语: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的贫富分化||,在古印度社会中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

板块二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1.看图片(见课件)种姓等级示意图||,结合课本知识说出种姓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答案:种姓制度把古代印度居民从高到低分成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宗教祭祀||,不从事生产劳动||,是特权等级;第二等级刹帝利是世俗统治者||,主要掌管国家军事和行政权力||,不从事生产劳动||,也是特权等级;第三等级吠舍是具有自由身份的平民||,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是劳动者等级||,通过纳税等方式承担供养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古代印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印度河流域文明和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等文明,对古代文明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建立起对古印度文明的整体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掌握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理解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史料、提炼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

2.难点:古印度文明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自主学习古印度文明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案例分析:教师通过讲解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资料:关于古印度文明的图片、文献等资料。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印度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文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印度的主要宗教、哲学思想,并通过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印度文明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古印度文明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新编)《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古代印度》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课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以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古印度文明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体系去理解和掌握古印度文明。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线、地理位置等细节可能容易混淆,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印度文明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2.难点: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2.互动式教学: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古印度文明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PPT等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埃及、古希腊等文明,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PPT等资料,展示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印度河流域的城镇和农业、古印度的政治制度、宗教文化等。

学生在观察和思考中了解古印度文明的基本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

通过回答问题,学生巩固对古印度文明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3课古代印度教学设计【教学任务】教材分析:《古代印度》首先介绍了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经历了早期文明,雅利安人统治时期,到孔雀王朝统治时期达到了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在古代印度文明的这一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核心内容,一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建立的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是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学情分析:近年来描写印度的影师文学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对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较感兴趣;但对于印度文明如何产生、种姓制度等内容较为陌生。

初三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能力,也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教学重点:种姓制度、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佛教的传播。

教学难点:种姓制度的影响。

【教学流程】1、教学设计2、设计意图3、情境引入展示印度国徽中的元素阿育王石柱中的牛像,以及漫步在街头、有着漂亮装饰的神牛,说明印度神牛的地位崇高。

为何印度人民会如此崇拜牛,印度文明是如何起源又如何发展的?让我们一起走入《古代印度》。

攫取印度中社会现象——对牛的崇拜,结合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兴趣。

讲授新课:(说明古印度的地理范围)一、吠陀时代——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通过北部的开伯尔山口,到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定居。

1.展示印度地图,引导学生从地形和气候两方面分析印度的地理环境特点,并分析印度的地理环境对印度文明的影响。

(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

)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展示图片)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前,早在公元前23世纪就已经出现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后来却突然消失了。

3.雅利安人的统治——种姓制度(1)提问:作为人口、外貌相差甚远的雅利安人应当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2)用图示讲解种姓制度的内容及特点。

(3)以舞王湿婆像说明为何这种不平等的制度得以在印度存续。

(4)以印度神牛地位提升说明种姓制度的影响。

(5)设计环节:假如你生活在种姓制度中,你是怎样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古代印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有关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佛教教义的相关材料,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归纳总结大河文明的产生与其地理环境的关系,正确分析大河对于古代印度文明形成的意义,大河文明相对应在政治上多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国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印度早期文明的代表;种姓制度、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难点:对于种姓制度的认识;佛教产生的背景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印度这一名称起源于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最早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后来西方人沿用了这一名称。

在我国的《史记》中把印度称为“身毒”,《汉书》中把它称为“天竺”,《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成为印度。

现在印度共和国的印地语的国名为“婆罗多”,起源于古代婆罗多族。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古代印度(二)讲授新课: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印度的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现于印度河流域。

古代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

印度河流域东北倚喀喇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介印度塔尔沙漠,西北为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西南为俾路支高原,南临阿拉伯湾。

2、气候特点:印度河流域属于亚热带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点,但由于东北部高山山脉的影响,使气候通常介于干燥与半干燥、热带与亚热带之间。

一年分为四季。

恒河和印度河,河水,定期泛滥,给两岸带来肥沃的土壤。

有利于农业生产。

3、古文明遗址约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印度河两岸出现了一些城市国家。

已发现的古代印度城市遗址中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最为著名。

两个城市各有数万居民,城市经过规划,有下水道系统,对外贸易发展。

哈拉巴,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

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

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

有卫城。

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

其文明昌盛期已经入奴隶制发展阶段,与同期埃及、两河流域水平相当。

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地的古迹,常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可称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

哈拉帕出土的彩陶瓮摩亨佐-达罗(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Mound of the Dead),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约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尔卡纳县南部,摩亨佐-达罗是世界上其中一个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之称,该段时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中国及克里特文明。

多认为是由古印度的白种雅利安人入侵之前达罗毗荼人(即矮黑人)所缔造的都市文明。

4、国家出现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

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雅利安人入侵路线。

雅利安人:在拜火教文献经典波斯古经《阿维斯陀》中,国王费里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图尔、二儿子萨勒姆和小儿子雅利安国王在年迈之际三分帝国,大儿子图尔统辖东部,演化成了图尔人是突厥人的祖先;二儿子萨勒姆统辖西部,是罗马人的祖先;小儿子雅利安执掌中南部,演化成了伊兰人(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祖先。

5、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187)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印度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阿育王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8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旃陀螺笈多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其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王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

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

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①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②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③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华氏城华氏城不仅是当时的最繁华的城市,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印度的等级制度,也叫种姓制度。

种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品质”;第一等级婆罗门,即僧侣。

第二等级刹帝利,包括国王武士和官吏,掌握军政大权。

前者是人民的精神生活的统治者,后者是国家的世俗统治者。

第三等级是吠舍包括农牧民、手工业者,要向国家纳税,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以奴隶为主。

随着主产和分工的发展,在种姓之外又出现了大批的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各个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

梵天亦称造书天、婆罗贺摩天、净天,华人地区俗称四面佛(印度佛教中的大梵天王诸神众,特指色界初禅天之主,又称大梵天王),是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之神,梵文字母的创制者。

与毗湿奴、湿婆并称三主神。

他的坐骑为孔雀(或天鹅),配偶为智慧女神妙音天女,故梵天也常被认为是智慧之神。

在印度几万座印度教寺庙中供奉梵天的寺庙却极为少见,现存最有名的专门供奉梵天的地方位在拉贾斯坦邦城镇普须卡,在印度大多数是把梵天和毗湿奴、湿婆合画在一起供奉。

随着印度佛教的兴起,后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之一,在南传佛教的东南亚,尤其泰国,得到很大的发挥,华人称之为四面佛,据说有保佑人间富贵吉祥的功能,在东南亚有非常多信众。

影响:等级制度渗透到印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在奴隶制的发展中,等级制度越来越引起人民的不满、婆罗门教日益遭到反对,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在这种形势下产生了佛教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背景: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生变化;刹帝利等级地位上升,吠舍中出现富裕大商;种姓制度下婆罗门地位最高,引发不满。

2、佛教的创立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

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

据说,他看到走投无路的乞丐、痛苦不堪的病人、暴露于荒郊的尸体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感到人生皆苦,于是下决心寻求解脱人生苦难的道路。

他离家修行,后来创立佛教,被尊为“佛陀”。

2. 佛教的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众生平等”“忍耐顺从”;“因果报应”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王室和一些富人的支持。

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佛教的传播传播的原因:佛教的教义不承认神能主宰人的命运,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

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三)、课堂小结:南亚的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又一个发源地。

印度是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3世纪,这里出现了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

公元前1500左右,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在印度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人为地把印度社会自上而下分为四等,等级不同,权利义务不同。

在反对种姓制度的斗争中,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了佛教。

(四)、课堂练习:1.孔雀王朝的国王阿育王属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哪一阶层?( B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 D.首陀罗2、图中反应古代印度文明成果的是( C )A B C D3.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等①吠舍②婆罗门③首陀罗④刹帝利。

其中最高等级和最低等级的是( C )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④①(五)、板书设计: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印度的地理位置:2、气候特点:3、古文明遗址4、国家出现5、鼎盛时期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2、影响三、释迦牟尼创立佛教1、背景:2、佛教的创立2. 佛教的教义3、佛教的传播(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