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 必背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
(完整版)高考生物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论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1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
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历史意义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一)、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1.过度(不是过渡)繁殖 —— 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 —— 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
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1)生物与无机环境的斗争(2)种内斗争(3)种间斗争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 ——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 —— 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
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历史局限性和意义1、 意义:自然选择学说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2、 不足:对遗传和变异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
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在个体水平。
第2节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1、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2024年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一、进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 进化的定义:指生物种类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逐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2. 进化的基本原理:- 遗传变异:生物个体之间存在遗传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突变和重组等方式产生。
- 适应性选择: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传递其有利的遗传特征。
- 种群遗传漂变:随机性的遗传变异在小种群中有较大的影响,可以导致某些基因频率的改变。
- 基因流动: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包括迁徙和基因交配等。
3. 进化的推动力:- 突变:随机的基因突变改变了基因组的组成,可以导致新的遗传变异。
- 选择压力:环境因素对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影响,从而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
- 隔离:种群间的遮断,导致基因流动受限。
二、进化的证据1. 直接观测:- 观察到一些物种在短时间内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鸟喙长度的改变。
- 观察到人工选择育种导致的动植物品种改良。
2. 古生物学证据:- 化石记录:显示出不同地层和时期的化石形态的变化和演化过程。
- 古地理分布:某些已经灭绝的物种在不同大陆上都有发现,表明它们的祖先曾经存在于一个大陆。
- 层序学原理:地层中上下的先后次序也反映了生物地理分布的依据。
3. 生物地理分布证据:- 可以通过生物地理分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推断物种的起源和演化关系。
- 相似环境下的生物有更高的相似性,而相异环境下的生物则有较大的差异。
4. 分子生物学证据:- 基因测序:比较相同或不同物种的DNA序列,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 蛋白质比较:比较物种的蛋白质序列和结构,可以揭示它们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三、进化的模式1. 渐进进化模式:- 直线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和演化。
- 分支渐进进化:物种在较长时间内发生分支,分化为不同亚种或新物种。
2. 适应辐射模式: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发生急剧的演化过程,形成多个适应不同生态位的新物种。
高中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
高中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生物的进化是高考重点考察内容,相关知识点要学生牢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物的进化必考知识点(1)自然选择学说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2)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个体.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的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4)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础:自然选择学说.高中生物的进化必背知识点1.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3. 隔离就是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其作用就是阻断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中向不同方向发展,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环节.4.物种形成与生物进化的区别:生物进化是指同种生物的发展变化,时间可长可短,性状变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进化的范围,物种的形成必须是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时,方可成立.5.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有含有该物种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6.在生物体内,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这是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选择性表达的结果.高中生物学习方法1,记忆。
高考生物必记知识点
高考生物必记知识点高考生物必记知识点生物作为高考科目之一,在高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识点。
因此,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高考生物必记的知识点,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细胞相关的知识点1.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等。
2. 细胞的代谢:呼吸、光合作用、分泌、吞噬、吸收、排泄等。
3. 细胞的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等。
4. 细胞的遗传物质:DNA、RNA等。
二、生物进化相关的知识点1. 进化相关的概念:进化、物种、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基因突变等。
2. 进化的证据:化石、同源性、生态适应、生物地理分布等。
3. 进化的模式:渐进模式、突变模式、自然选择模式等。
4. 进化的意义:解释生命发展的历程、指导生物分类、应用于生物技术等。
三、生态相关的知识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因素、生态位、生态群落、生态平衡等。
2. 生态系统的组成:光合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
3. 生态问题: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等。
4. 生态保护:人类应该采取的方法、常见的保护措施等。
四、遗传相关的知识点1. 遗传相关的概念:基因、等位基因、基因型、表现型、基因频率等。
2. 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遗传连锁、染色体理论、基因突变等。
3. 遗传的方法:红外线杀虫灯、遗传工程、基因编辑等。
4. 遗传控制:转录调控、RNA干扰等。
五、生命体征相关的知识点1. 呼吸系统相关:肺的结构与功能、呼吸的过程等。
2. 循环系统相关: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液的成分与功能、心血管疾病等。
3. 消化系统相关:口腔的结构与功能、食物消化和吸收、泌尿系统相关等。
4. 神经系统相关: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感知、反射、动作等。
以上就是高考生物必记的知识点,在备考的时候可以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点。
当然,在高考中除了知识点的掌握,提高解题能力、考场发挥都是需要考虑的。
高考生物知识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高考生物学问点: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生命的起源经验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化为原始生命。
2.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建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化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3.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4.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
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5.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6.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变更并确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7.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
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确定其生存或淘汰。
8.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定向的自然选择确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
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生物进化相关知识点
生物进化相关知识点
一、进化的思想
进化是一种自然过程,“进化”一词起源于1859年,由英国著名的进化学家达尔文提出,他把“进化论”定义为“不断变化的结果,组成物种的构成元素”。
达尔文认为,物种是进化的产物,不同物种之间的进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物种之间的竞争,物种会慢慢演化出越来越适应环境的形态。
二、进化的过程
进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主要包括基因流动、基因突变和选择三个方面:
(1)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由于基因交换,使基因在物种间来回传播,从而使各物种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化。
(2)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遗传物质突变的结果,它赋予了物种新的性状,这些性状有利于物种在流动、繁殖和生存等方面的竞争。
(3)选择:选择是指物种在优势和劣势两种环境中进行的竞争,它对物种的性状形成了一种制约作用。
选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选择,另一种是人类选择。
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有利和不利的环境对物种的表现形成了制约作用,决定了那些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优先发展,而那些不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逐渐消失。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1、物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物种个体间能互相交配并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不同物种个体间则不能互相交配,或者在交配后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它们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2、生物界既存在着巨大的多样*,又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3、个体间存在可遗传的变异是进化的前提;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个等位基因的数目占这个基因可能出现的所有等位基因总数的比例。
6、遗传平衡定律(哈——温定律):在一个大的随机交配的种群里,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在没有迁移、突变、选择的情况下,世代相传不发生变化,并且基因频率决定了基因型频率。
7、突变、重组、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中的重要环节。
8、物种的形成分两类:异地的物种形成和同地的物种形成。
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
生物进化高考必背知识点
生物进化高考必背知识点生物进化是生物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高中生物科目中的重要内容。
在高考中,生物进化通常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考查学生对进化理论、自然选择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些生物进化的高考必背知识点。
1. 进化的概念和进化的证据:进化是指物种在漫长的时间里产生适应环境变化的途径,形成新的物种。
进化的证据主要包括化石记录、生态地理分布、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比较以及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2. 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自然选择是指在自然环境中,适应环境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传递自己的基因给下一代,影响物种的进化过程。
3. 突变和遗传变异:突变是指基因或染色体发生的瞬时性突然变化,是生物进化的起源。
遗传变异是指通过基因的重组和随机分配产生的新的基因组合和表型变异。
4. 物种形成和分化:物种形成是指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个体群体逐渐分化为两个或多个不交配的生殖群体而形成新的物种。
5. 进化速度和趋同演化:进化速度是指物种发生进化变化的速率。
趋同演化是指不同物种在相似的环境下独立进化,导致其形态和生理功能上的相似性增加。
6. 确定进化关系的方法:确定进化关系的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比较、胚胎学比较、生理生化比较以及遗传和分子生物学方法。
7. 进化树和分类系统:进化树是一种图形表示方式,用于表示物种之间的进化关系。
分类系统是根据物种的共同特征,将物种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分类群。
8. 进化的影响因素:进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遗传变异、选择压力、随机漂变和物种互动等。
9. 人类的进化:人类的进化是一个长时间的演化过程,包括人类的起源、古人类的进化以及智人的演化等。
10. 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命形式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多样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对于生物进化的研究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这些生物进化的高考必背知识点,覆盖了进化的基本概念、证据、机制、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是学生备考生物进化的重要参考。
《生物的进化》 知识清单
《生物的进化》知识清单一、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指的是生物种群在世代延续中发生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作用下的适应性改变。
简单来说,就是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这种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有一定方向和规律的。
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地球上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1、化石证据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通过对不同地层中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历程。
比如,从古老地层中的简单生物化石到较新地层中的复杂生物化石,展示了生物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趋势。
2、比较解剖学证据不同生物的器官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被称为同源器官。
例如,人的手臂、鸟的翅膀、鲸的鳍,尽管它们的形态和功能有所不同,但在骨骼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这表明它们可能有共同的祖先。
3、胚胎学证据不同生物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具有相似的形态和结构。
例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胚胎在早期都有鳃裂和尾,这反映了它们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
4、分子生物学证据通过对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物质的比较,可以揭示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大分子物质的相似性越高。
三、生物进化的理论1、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拉马克认为,生物经常使用的器官会变得发达,不使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并且这种获得性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但现代遗传学表明,获得性性状一般不能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
该学说认为,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倾向,但生存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生物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
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有利变异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3、现代综合进化论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生态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现代综合进化论。
该理论认为,进化是群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迁移是导致基因频率改变的重要因素。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高三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高三生物的进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的遗传变化中逐渐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新品种或新群体的形成过程。
进化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高中生物进化这一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进化的基本概念进化论是指通过自然选择和遗传学机制推导出生物群体和物种进化的理论体系。
进化的基本概念包括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以及遗传变异等。
1. 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从而在群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适应环境的个体具有更高的生存率和繁殖率,而不适应环境的个体则逐渐被淘汰。
2. 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指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生存下来,为繁殖后代提供了机会。
只有适应环境的个体才能够生存并且繁殖,从而将自己的适应性特征传递给后代。
3.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指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产生适应环境的优势,进而影响个体的生存和繁殖。
二、进化的证据进化的证据主要来自遗传学、古生物学、解剖学和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
1. 同源性证据同源性证据是指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似的基因和结构。
同源性证据支持了进化的观点,说明不同物种之间具有共同的祖先。
2. 地质记录证据地质记录证据是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岩石和化石来了解生命的演化过程。
化石记录了不同时期生物的形态和结构,揭示了生物的进化过程。
3. 生物地理学证据生物地理学证据是通过研究不同地理区域的物种分布来了解生物的进化。
物种在地理上的分布说明了它们的演化历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进化的机制进化的机制主要包括突变、基因流、基因漂变和选择压力等。
1. 突变突变是指基因组中发生的突发性变化。
突变是进化的原始材料,为进化提供了遗传变异的基础。
2. 基因流基因流是指物种之间的基因交流。
基因流通过迁徙、交配等方式,导致基因在不同种群间的传递和混合,进而影响物种的进化。
3. 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随机事件导致基因频率的变化。
基因漂变可通过遗传漂变和创始效应等方式发生,对群体基因组的演化产生影响。
进化生物学知识点重点
进化生物学知识点重点
一、进化的概念
进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它是指在特定环境下,有机个体随
着可能发生的遗传变异,以及具有遗传相传的性状,适应性改变的过程。
进化是一个可以重复发生的、有条件和有序的过程,它包括遗传物质变异、受自然选择影响的遗传变异、物种进化的生态适应和物种分化的结果。
二、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进化的核心力量,也是进化的最终结果。
自然选择是一种
筛选技术,即物种从同一种群体中,凭借其生存优势,被淘汰、持续繁殖、消亡的过程。
它是一个模拟的、分级的过程,使物种结构不断变化,以适
应环境的变化。
三、进化的演化机制
进化机制是指在进化过程中,物种性状的变异、传承和自然选择的机制。
根据传统的分类,进化机制可以分为三类:诸如基因流的外部因素、
遗传变异和遗传组分变异(例如基因重组)、和内因因素(如随机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等)。
这些机制综合影响着物种结构的演变,使得物种更加
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
四、进化的发生
进化是一个复杂的和漫长的过程。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总结展开全文1、种群与物种项目种群物种概念指生活在同一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生物进化、生活和繁殖的单位,同一种群内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是指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的生理功能.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生活地域同一地点一定自然区域,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判断标准种群是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它通过个体间的交配而保持一个共同的基因库主要是形态特征和能否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相互联系物种是分类学的单位,反映了生物的本质属性:种群是生态学的单位,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也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殖、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例如同种鲫鱼可以生活在不同的池塘、湖泊等,形成一个个彼此被陆地隔离的种群)。
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长期下去可能发展为不同的亚种,进而可能形成多个新物种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达尔文进化论比较共同点: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
不同点:①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克服了这一缺点。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
而现代生物进化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中,自然选择来自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而现代生物进化论中,则将选择归于不同基因型有差异的延续,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在进行。
3、基因频率的常用计算方法(1)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设二倍体生物种群中的染色体的某一座位上有一对等位基因,记作A和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有n个,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为:AA、Aa和aa。
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和n3。
基因A的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则p=(2n1+n2)/2n,q=(n2+2n3)/2n。
(2)通过基因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用教材例子讲解如下:AA基因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与进化》必备知识点整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与进化》必备知识点整合1. 植物进化- 植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植物的起源和演化- 植物的主要进化特征- 植物的进化途径和适应策略- 植物的生殖与繁殖方式- 植物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和形态特征2. 动物进化- 动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动物的起源和演化- 动物的主要进化特征- 动物的进化途径和适应策略- 动物的生殖与繁殖方式- 动物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理和形态特征3. 进化论- 进化论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进化论的分支和学派- 进化论的证据和证明方法- 自然选择理论和遗传学的关系- 进化论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进化论的意义和影响4. 生物多样性和分类-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生物多样性的分类和等级- 物种的形成和分化过程- 分类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生物分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 生命起源和演化- 生命起源的理论和假说-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出现- 生命起源的化学和物理过程- 生命起源的分子和细胞基础- 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模式和机制- 生命进化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6. 人类进化- 人类进化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人类的进化特征和进化途径- 人类进化与文化的关系- 人类进化的证据和研究方法- 人类进化的意义和未来展望以上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与进化》的必备知识点整合。
这些知识点涵盖了植物进化、动物进化、进化论、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生命起源和演化、人类进化等多个方面。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了解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原理和方法,以及人类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同时,这些知识也对于培养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生态环保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这份整合的知识点可以为高中生物学习者提供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生物进化的知识。
第4章生物的进化高一生物必背知识清单(沪科必修2)
第4章生物的进化1.化石: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深层、古老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简单、低等;浅层、新近的地层中出现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则较为复杂、高等。
2.差异:地壳运动导致化石分布有所差异3.化石证据证实的问题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1.胚胎学证据:比较胚胎发育过程,找出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重演了其祖先的进化特征,并由此推测陆生脊椎动物是由原始的水生动物进化而来。
2.比较解剖学证据比较人的上肢与龟、马、蝙蝠、海豹的前肢以及鸟翼,发现尽管它们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骨骼的排列方式却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同源器官:科学家将这种在发生上有共同来源,而在形态和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器官称为同源器官。
举例:①人类指间的蹼退化消失,而在龟、蝙蝠和海豹中得以保留;②人的五指保留,而马的合并为单趾。
③葡萄的卷须、洋葱的鳞茎、皂角树枝上的刺等都是茎的变态,花瓣、子房等则是叶的变态等。
痕迹器官:指生物体内存在但其功能已基本丧失的器官。
举例:①阑尾、盲肠、蛇和四肢骨等;②蟒蛇的外形上没有四肢,但是它的体内保留了后肢骨的残余。
(如果不是同源器官也不是痕迹器官,就不是比较解剖学证据)(1)细胞结构研究:尽管各种生物的形态差异很大,但组成这些生物的细胞却具有相似的特征,且分类学地位越近的生物,其细胞的特征越接近。
①不同的真核生物细胞都具有细胞核、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表明这些生物可能具有相同的祖先。
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之间的差异较大,而不同植物的细胞之间则差异较小,表明植物和动物在进化历程中的分支时间较早(2)分子生物学研究:从分子层面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①不同的真核生物细胞都具有细胞核,细胞质膜和细胞器,表明这些生物可能具有相同的祖先。
第6章生物的进化(背诵版)-备战2025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清单
第6章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第2节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必备知识]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主要由两大学说组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
前者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后者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P100)2.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P100)3.已经发现的大量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而且还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P101)4.胚胎学是指研究动植物胚胎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的学科。
比较不同动物以及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也可以看到进化的蛛丝马迹。
(P103)5.枯叶蝶在停息时,它的翅很像一片枯叶,这是枯叶蝶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同枯叶蝶一样,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P106)6.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提出各种生物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P107)7.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对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的形成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他认为适应的来源是可遗传的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它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是由于所有的生物都有共同祖先,而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P107~108)[重要图解]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下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图中数字序号处的内容依次是:①过度繁殖,②保持稳定,③个体间存在关生存斗争,④可以遗传的,⑤有利变异,⑥有利变异逐代积累,具有这些有利变异的个体越来越多,形成具有新的适应特征的生物新类型。
[易错提醒]错点1:混淆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与生物进化证据而出错精析:共同由来学说和自然选择学说属于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两大学说,“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证据都对应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生物的进化
高二生物必修一知识点生物的进化名词: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很强生物的繁殖能力虽然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一小撮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递送祖先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所有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所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彼此间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一伙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所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所的障碍,使得彼此间不能相遇而发情不能交配。
(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野生间的个体不能自由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适者生存学说的内容四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不够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比较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枝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职能部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抗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阻抗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基因突变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弯叶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表现型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急促进化。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知识点
2019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查字典生物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9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查字典生物网。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知识点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
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
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的进化特征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表明,生物进化是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过程,从中呈现出一种进步性发展的趋势。
一般说来,进化过程的进步具有如下特征:1. 在生物界的前进运动中,可以看到不同层次的形态结构的逐步复杂化和完善化;与此相应,生理功能也愈益专门化,效能亦逐步增高。
2. 从总体上看,遗传信息量随着生物的进化而逐步增加。
3. 内环境调控的不断完善及对环境分析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发展,加强了机体对外界环境的自主性,扩大了活动范围。
生物进化的道路是曲折的,表现出种种特殊的复杂情况。
除进步性发展外,生物界中还存在特化和退化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现象。
特化不同于全面的生物学的完善化,它是生物对某种环境条件的特异适应。
这种进化方向有利于一个方面的发展却减少了其他方面的适应性,如马由多趾演变为适于奔跑的单蹄。
当环境条件变化时,高度特化的生物类型往往由于不能适应而灭绝,如爱尔兰鹿,由于过分发达的角对生存弊多利少,以至终于灭绝。
对寄生或固着生活方式的适应,也可使机体某些器官和生理功能趋向退化。
如有一种深海寄生鱼,雄体寄生在雌体上,雄体消化器官退化,唯有精巢特别膨大,以保证种族繁衍。
有些研究者对进化的进步性表示怀疑,认为进步性不是进化的基本特征,也不是进化的本质。
科学研究证明,进化不全都引起进步,进化过程中也有退化,但从有机界总的进化过程看,进步性发展是进化的主流和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生物的进化
摘要: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内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希望大家在查看这些高考知识点的时候注意多加练习。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
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
(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
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
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
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
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
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
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
7、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
(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
8、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
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9、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
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
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
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 /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
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2019-2020年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细胞
摘要:xx年高考在即,在最后的高考倒计时的日子里,考生应该回顾一下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细胞,内容包括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供大家学习参考,以便查缺补漏,提高分数。
第一节、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名词:
1、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2、亚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3、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核区,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无核膜、无核仁;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4、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有核膜、有核仁,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5、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蓝藻、绿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6、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酵母菌、霉菌、食用菌、衣藻、变形虫、草里履虫、疟原虫等。
7、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如:氨基酸、葡萄糖)也可以通过,而其它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如:信使RNA、蛋白质、核酸、蔗糖)则不能通过。
8、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9、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细胞膜中的载体蛋白在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都有特异性。
10、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11、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12、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13、细胞壁:植物细胞的外面有细胞壁,主要化学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作用是支持和保护。
其性质是全透的。
语句:1、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分类也就有了细胞生物和非细胞生物之分)。
2、细胞膜由双层磷脂分子镶嵌了蛋白质。
蛋白质可以以覆盖、贯穿、镶嵌三种方式与双层磷脂分子相结合。
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支架,除保护作用外,还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有关。
3、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如: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的完成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4、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a、自由扩散: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消耗能量。
例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等。
b、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的离子(如K+)。
c、协助扩散:有载体的协助,能够从高浓度的一边运输到低浓度的一边,这种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叫做协助扩散。
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5、线粒体:呈粒状、棒状,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
6、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主要存在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