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52203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a8.png)
九年级物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点:1.运动和力:包括物体的运动状态、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力和质量、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和分解等。
2.声音: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力、声音的特性、声的反射、共鸣等。
3.光学:包括光的反射和折射、镜和透镜的成像原理、眼睛的成像、色散等。
4.电和磁:包括静电、电流、电磁感应、电磁铁等相关知识。
5.热学:包括温度和热量、热传递的方式、物体的热膨胀等。
6.其他:包括电池、电路、仪器等相关知识。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其中一些重点知识点:1.物体的运动状态:(1)位移: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置变化。
(2)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和方向。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Δx/Δt(v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3)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a=Δv/Δt(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4)等速直线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相等,速度保持不变。
(5)平抛运动:物体在水平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向上或向下以抛体形式进行的运动。
2.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会保持不变,除非受到力的作用。
(2) 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F表示作用力,m表示质量,a表示加速度)。
(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光的反射和折射:(1)光的反射:光波在遇到不透明物体时,发生反射现象,符合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2)光的折射:光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符合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比等于折射角的正弦比)。
(3)棱镜和三棱镜:光通过棱镜会发生折射和色散,不同波长的光会分离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4.电和磁:(1)静电:带电物体之间存在电力作用,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流: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
科教版初三物理总结归纳
![科教版初三物理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da93d2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d9.png)
科教版初三物理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运动规律以及与能量转化相关的自然科学学科。
在初中阶段,物理作为一门学科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并依此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文将对科教版初三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2. 平抛运动:抛体的运动轨迹、抛体的最大高度、飞行时间等计算方法;3. 牛顿三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力的合成与分解、平衡条件等基本概念;4. 动量和冲量:动量守恒定律、碰撞中的冲量计算等;5. 弹性力学:胡克定律、应力、应变等基本概念。
二、能量的转化和守恒1. 功、功率和能量:功的计算、功率的计算、能量转化与转化效率等;2. 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机械能守恒定律:封闭系统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与应用;4.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重力势能的计算、势能变化与机械能守恒、弹性势能的计算等。
三、光学1. 反射定律:入射角、反射角与法线的关系;2. 折射定律和光的全反射:入射角、折射角与介质折射率的关系、光的全反射条件等;3. 光的色散和凸透镜:白光的三原色、色散的原理、凸透镜成像公式等。
四、电学1. 电荷和电场:电荷性质、库仑定律、电场强度的概念与计算等;2. 电流和电路:电流的概念、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等;3. 电功率和电能:电功率的计算、电能的概念与计算、功率与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关系;4. 磁场和电磁感应:电磁铁的原理、电磁感应的概念、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等。
五、声学1. 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波的产生过程、传播介质与传播速度;2. 声音的特性和强度:音高、音速、音强的概念与计算等;3. 声波的反射和衍射:声波的反射规律、衍射现象的解释等。
在初三物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锻炼我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技巧。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a982c2d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4c.png)
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物理是八年级上册的必修科目之一,也是八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阐述,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教科版物理知识。
一、教科版物理知识点1、力和压力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运动或改变其形状。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的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压迫的程度。
学习力和压力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诸多实验和现象。
2、运动和力运动是物体改变位置的过程,而力则是影响运动的因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力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
3、机械能机械能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物体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在物理学实验中,我们常常需要利用机械能来计算物体的运动状态,从而更好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4、压力和浮力压力和浮力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其中压力是物体对其他物体的压迫程度,而浮力则是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学习压力和浮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和实验。
5、光学光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光的产生、传播、反射和折射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中,光学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光纤通信、激光制造等。
二、学习方法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学习物理需要先掌握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公式,并且要做好笔记和总结。
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增强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物理知识时,要多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了解物理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举一反三学习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简单的问题推导出更复杂的问题。
在练习物理题目时,要注意分析、总结不同类型的题目,从而举一反三,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练习常识题在物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常识题。
这些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巩固基本概念,也可以拓展物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八年级上册教科版物理学科是一个需要认真学习和掌握的科目,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为我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f7616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da.png)
下面是九年级物理的知识点:
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物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物理量、单位和测量
2.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速度和位移图
-运动的规律和图象
3.力的概念和测量
-力的定义
-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单位和测量
4.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5.力对物体的影响
-物体的静力学特征
-万有引力和重力
-弹簧力和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
-功的定义和计算
-合外力、功和机械能守恒7.摩擦和滑动摩擦力
-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
-摩擦和曲线运动
-滑动摩擦力的特点
8.压力和浮力
-压力的概念和计算
-浮力的产生和性质
-浮力、密度和浮力原理9.物体的密度和浮力平衡-密度的概念和计算
-浮力平衡的条件和应用10.机械波和声音
-机械波的传播特性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特性和应用
11.光的传播和成像
-光的传播和光的速度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光的折射和成像规律
12.光的反射和折射
-光的平面镜反射和成像
-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折射
-光的透镜和成像
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希望能帮到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387655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17.png)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复习初中物理是基础学科之一,它涉及到能量、力、运动、光、电、磁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复习。
1.运动学运动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学科。
常见的运动学知识点包括位置、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
其中,位置是指物体所处的位置,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而加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
2.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常见的力学知识点包括牛顿三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动量守恒、功和能量等概念。
牛顿三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其中,惯性定律说明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加速度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作用反作用定律说明了力是相互作用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3.光学光学是研究光的传播和光现象的学科。
常见的光学知识点包括光的反射、折射、色散等规律。
光的反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遇到分界面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光的折射是指光线从一种介质射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因为介质的光速不同而改变方向的现象;色散是指光通过透明介质时,由于不同波长的光速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度不同,进而分离出不同颜色的现象。
4.电学电学是研究电荷、电场、电流、电压等现象的学科。
常见的电学知识点包括静电、电流、电阻、电压等概念。
静电是指物体上带电的现象,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其中一截面的总量,电阻是指在单位电压下通过电导体的电流值,电压是指单位电荷所具有的能量。
5.磁学磁学是研究磁场、磁力及其相互作用的学科。
常见的磁学知识点包括磁铁的磁性、磁场的产生与性质、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等。
磁铁的磁性是指磁铁具有吸引磁性物质的性质,磁场是指磁力的作用区域,电流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力的作用,其大小与电流强度、磁场强度、电流所在位置的角度等因素有关。
以上是初中物理的几个重要知识点的复习,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0ebfd8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8.png)
教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八年级第一章 测量的初步知识1.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m ,课桌的高度约0.75m 。
3.相邻长度单位之间的进制是:1km =103 m 1m=10 dm 1dm=10 cm1cm=10 mm 1mm= 103 um 1um= 103 nm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刻度尺要紧贴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防止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屡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
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2)平移法:(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第二章 简单的运动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 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d81ba6ed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9d.png)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知识点总结归纳物理是一门研究物体运动规律、能量转化以及相互作用的科学,通过学习物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
本文将对教科版物理八年级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力、功与机械能1. 力及其分类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常用符号为F,国际单位为牛顿(N)。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合成成一个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分解。
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功与功率当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能量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称为功。
功等于力乘以力的方向位移。
功率是功对时间的比值。
4. 机械能与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两个部分,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意味着系统的动能和势能之和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
二、光与影1. 光的直线传播与反射定律光以直线传播,直线传播的路径叫做光线。
光线在界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 物体的反射与成像光线经物体反射后会形成我们看到的影像,影像可以是实像或虚像,物体与影像的大小、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光线追迹法来确定。
3. 光的折射与折射定律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折射定律给出了光线折射的定量关系。
4. 光的色散与其它现象光的色散是指光在传播中不同波长的光被分离开来,形成七彩的光谱。
此外,光还会出现干涉现象、衍射现象等。
三、电与磁1. 电流、电压与电阻电流是指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数量,电压是指电荷做单位电荷的功所需的能量,电阻是电流与电压的比值。
2. 电阻与电阻定律电阻是材料抵抗电流流动的程度,欧姆定律给出了电阻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3. 平行电路与串联电路在电路中,电路元件可以是串联或并联连接。
串联电路中电流相等,电压相加;并联电路中电流相加,电压相等。
4. 磁、电磁与电磁感应电荷运动产生磁场,磁体静止产生磁场。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f9d08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48.png)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机械运动常考点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2.运动的描述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3.运动的分类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6.匀速直线运动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7.描述运动的快慢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8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常考点1、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阻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3、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常考点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选择题)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篝火、蜡烛、油灯、电灯。
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讨论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
![初中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00849a58f5f61fb6366642.png)
初中物理精要汇总(教科版)目录初中物理精要 (1)八年级(上册) (2)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2)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4)第三章声 (7)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 (11)第五章物态变化 (18)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22)八年级(下册) (25)第七章力 (25)第八章力与运动 (27)第九章压强 (29)第十章流体的压强 (32)第十一章功和机械 (34)第十二章机械能 (39)九年级(上册) (40)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41)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 (42)第三章磁与电 (44)第四章认识电路 (47)第五章探究电流 (49)第六章欧姆定律 (52)第七章电功率 (55)九年级(下册) (58)第八章电磁相互作用及应用 (58)第九章家庭用电 (61)第十章电磁波与信息技术 (66)第十一章物理学的发展与能源技术创新 (72)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一、有关物理1)物理学是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有关物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各种物质具有许多不同的性质。
如磁性、导电性、导热性、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弹性、质量等。
2)物质的磁性: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3)按导电能力分为: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导体是容易导电的物体(如金属);绝缘体是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橡胶);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体叫半导体(如硅、锗等材料)。
4)按导热性能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
热的量导体:如金属;热的不良导体如塑料等。
5)物质的硬度:即物质的坚硬程度(硬度大能够划破硬度小的物体的表面)。
三、科学探究工具及用途1)测量长度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千分尺)等。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期期末复习提纲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期期末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bd823fcf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c.png)
一、力和运动1.力的概念和种类2.牛顿第一、二、三定律3.示例题:计算物体的加速度、力的大小和方向4.弹簧弹力的计算5.重力和重力的计算6.示例题:计算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7.地球引力和行星运动8.示例题:计算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差异二、机械能和能量转换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机械能守恒定律3.示例题:计算物体的动能、势能和机械能4.功和功率的概念5.公式计算功和功率6.示例题:计算物体做功和功率7.能源和能量转换8.示例题:能量转换的计算三、声音和声波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声音的特点:音调、音量、音速3.示例题:计算声音的频率、波长和速度4.声音的传播的影响因素:温度、介质、距离5.声波的反射、折射和干涉现象6.示范实验:声波的传播、反射和折射7.声音与噪音的区别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8.环保减少噪音的方法四、光的传播和光学器件1.光的传播和光线的传播特点2.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3.示例题:计算光线的反射和折射角度4.光的分散:光的波长和折射率的关系5.粉丝实验:白光的分散现象和原理6.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7.构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验8.实际生活中光的利用和应用五、电学基础1.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2.伏特定律和欧姆定律3.示例题:计算电流、电压、电阻4.明线和暗线的区别和应用5.示范实验:伏特定律和欧姆定律的实验6.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和计算公式7.示范实验: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实验8.电功和功率的计算六、磁学基础1.磁场的产生和磁力线的方向2.电流在磁场中的作用:洛伦兹力3.绕线规则和右手螺旋定则4.示例题:计算洛伦兹力的大小和方向5.电流感应磁场:电磁铁6.示范实验:电流感应磁场的实验7.磁铁和电磁铁的应用和使用七、物理实验1.温度的测量实验2.弹簧的拉伸实验3.木块的平衡实验4.镜子的反射实验5.电压和电流的实验6.物理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7.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8.实验结果分析和结论以上为物理上学期期末复习提纲,根据各个章节的内容,可适当加入实例和计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复习和实际操作练习。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知识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1d3f4e5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8.png)
物理是一门探索物质世界和自然规律的学科,它研究物质的本性、运动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1.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元素与化合物
-原子和分子的结构
-物质的三态和相变
2.运动和力学:
-力的作用与效果
-力的分解与合成
-牛顿三定律
-物体的平衡与非平衡
-动量与动量守恒
3.机械波与声音:
-波的概念与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与应用
4.光的传播与光的特性: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折射和色散
-光的成像和光学仪器5.电学基础知识:
-电荷和电流
-电压和电阻
-串联与并联电路
-电功和电能
6.磁学基础知识:
-磁场和磁力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电磁感应与发电原理7.热学基础知识:
-热量和温度
-内能和热传递
-热能与功的转化
8.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流体的性质和压强
-物质的密度与浮力
-物质的导热性和传导性9.环境与资源的利用:
-能源与能源转换
-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
10.科学实验与实践:
-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
-实验设计和分析
这些知识点覆盖了八年级教科版物理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
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物理世界的基本认识,并培养科学思维
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然,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生活、思维锻
炼和动手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初三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ca77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c.png)
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一、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叫摩擦起电;二、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中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验电器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五、电荷量(电荷):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六、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
(由于不同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所以摩擦起电并没有新的电荷产生,只是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七、导体和绝缘体: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八、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流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负电荷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九、电路:用导线将用电器、开关、用电器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电源:提供电能(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用电器:消耗电能(把电能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的装置;十、电路的工作状态:1、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2、开路:某处断开的电路;3、短路:用导线直接将电源的正负极连同;十一、电路图及元件符号: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记住常用的符号)画电路图时要注意:整个电路图导线要横平竖直;元件不能画在拐角处。
十二、串联和并联1、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串联电路特点:电流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2、把电路元件并列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电路;并联电路特点:电流有多条路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3、常根据电流的流向判断串、并联:从电源的正极开始,沿电流方向走一圈,回到负极,则为串联,若出现分支则为并联;十三、电路的连接方法1、线路简捷、不能出现交叉;2、连出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一定要与电路图保持一致;3、一般从电源的正极起,顺着电流方向,依次连接,直至回到电源的负极;4、并联电路连接中,先串后并,先支路后干路,连接时找准节点。
教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教科版九年级全册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f99cf9ed630b1c59eeb5e2.png)
九年级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1、分子运动论的初步内容为:(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2、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内能就越大。
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少;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加;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少。
3、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转移内能的多少叫热量。
(物体含有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有温度差。
4、比热容(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比热容的单位是: J/(kg·℃) 。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形状、大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状态一定,比热容就相同。
水的比热容是:C=4.2×103J/(kg·0C),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0C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5、热量的计算:Q吸=cm(t-t) =cm△t(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 J ;c 是物体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质量;t是初温;t 是末温 .Q放=cm(t-t),其中to-t=Δt指物质降低的温度。
6、热值(q ):单位质量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
单位是:J/kg 。
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mq;(Q是放出热量,单位是J;q是热值,单位是J/kg。
第二章改变世界的热机7、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获得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4d53a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18.png)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教科版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转化关系的科学。
九年级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关键阶段,掌握了这个阶段的物理知识点,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学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分别介绍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的教科版内容。
第一部分:力和运动1. 直线运动2. 力的作用和结果3. 动力学定律4. 滑动摩擦力5. 静止摩擦力第二部分:光的传播与光学1. 光的反射2. 光的折射3. 光的传播和光的本质4. 光的成像5. 光的色散和彩色光第三部分:电学和电磁学1. 电的本质和电荷2. 电路和电流3.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4. 电阻和欧姆定律5. 电能和电功第四部分:热学1. 热传导和热平衡2. 物质的三态变化3. 温标和温度计4. 热量和内能5.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第五部分:声学1. 声的产生和传播2. 声的特征和性质3. 声源和声音的强度4. 声音的反射和回声5. 声音的利用和保护以上是九年级物理知识点教科版中的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对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
本文通过简洁明了的方式列举了各个知识点的主要内容。
对于九年级的物理学习者来说,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学生们能够认真学习,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点。
物理学是一门很有趣的科学,通过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
祝愿学生们在物理学习中取得优异成绩!。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24f231e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fc.png)
完整版)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要点第一章走进实验室长度测量: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米,其它单位包括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和纳米。
换算时,将数字乘以进率,再带上换算后的单位。
2.在使用刻度尺前,要了解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数字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
3.误差是测得数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误差只能减少不能避免,错误可以避免。
减小误差的方法包括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但要先去掉错误数据,平均值不能认为除尽的数值最准确,也不能认为小数点后面位数越多越好,所取位数要和测量位数相同。
4.特殊的测量方法包括累积法、平移法、替代法和滚轮法。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测量是实验的重要环节。
5.长度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时间的测量工具是停表,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温度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6.实验探究的环节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制定计划、进行试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一、运动1.物理学中将物体位置的变化称为机械运动,分为宏观运动(机械运动)和微观运动(分子运动);按运动的路线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二、参照物1.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择成标准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取具有任意性和特殊性,但不能选择研究对象本身,具有隐含性。
2.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选取参照物,并判断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关系。
如果有位置变化,说明它运动;如果没有位置变化,该物体静止。
3.同一物体运动情况不同是因为选择的参照物不同。
4.相对静止的条件是物体与参照物速度相等,方向相同。
三、速度1.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是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计时)和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看谁在先)。
2.速度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速度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速度的公式可以表示为v=s/t,也可以通过s=v×t推导出来。
教科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总结
![教科版初中物理基础知识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4f52f17172ded630a1cb62a.png)
第一章声现象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 .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5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⑵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 [(1) 在声源处减弱〔6 .减弱噪声的途径(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水平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 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 .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 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 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八第二章物态变化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l/2vt (1)音调:是指声音的上下, 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7. 在人耳处减弱可听声:频率在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 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c至42C,每一小格是0.l℃o [〔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4,温度计使用:J 〔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7 〔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外表相平.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10.熔化和凝固曲线图:E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本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落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外表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外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液体温度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J 〔2〕液体外表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3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4 .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 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 .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X10,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X10S 米/秒.3 .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4 .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5 .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7 .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8 .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 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 I 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1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2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 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外表时,传播 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3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4 .凸透镜成像:((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 〉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如照相机;1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d 〈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如幻灯机.I (3)物体在焦距之内(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⑴.要借助工具作图;(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7 .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5.光路图 6 .作光路图考前须知: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第五章物体的运动1.长度的测量是最根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米=103米;1分米=o.i米=10-米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厘米=0.01米GO1米;1毫米=0. 001米=1()7米'(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1米=1()6微米;1微米'I.-'米.I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防止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屡次测量求平均值.6.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7.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8.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9.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0.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1.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二3. 6千米/小时12.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13.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14.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15.人类创造的计时工具有:日售一沙漏一摆钟一石英钟一原子钟.第六章物质的物理属性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二1.3千克二1()6克=1()9毫克(进率是干进)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镒子向右盘加减祛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I (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祛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6.使用天平应注意:⑵加减祛码要用镒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P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二(还有:克/厘米3), 1克/厘米J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二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水的密度P =1.0X103千克/米310.密度知识的应用:f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P Vo、(3)求体积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 (2) 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那么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 年〕.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于距今150亿年的一次大爆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那么相应下降.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0.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第八章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o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r〔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那么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儿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5〕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10.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11.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12.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13.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己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而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14.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5.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C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第九章压强和浮力一、压强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外表上的力叫压力.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1〕S不变,Ft ;4.增大压强方法:\〔2〕F不变,S I ;、〔3〕同时把Ft , SI o而减小压强方法那么相反.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 g=9. 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9.证实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X105帕=10. 34米水柱.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二、浮力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⑴F浮<G ,下沉;〔2〕F浮>G ,上浮⑶F浮=G ,悬浮或漂浮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1)F浮<G,下沉;〔2〕 5浮>G ,上浮〔3〕 F浮=G,悬浮.〔不会漂浮•〕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6,计算浮力方法有:[〔1〕称量法:F浮二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3〕阿基米德原理:、〔4〕平衡法:F浮二G物〔适合漂浮、悬浮〕7.浮力利用(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1(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第十章力和运动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根底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实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一、简单机械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2.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⑵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⑶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或写作:FL二FL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4.三种杠杆:〔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VF2.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如剪铁剪刀,锄刀,起子〕〔2〕费力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3〕等臂杠杆:L14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二、功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二力X距离〕3.功的公式:归Fs;单位:WJ焦;F -牛顿;S一米.〔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5.斜面:FL=Gh 斜而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P/w=n7.功率〔P〕:单位时间⑴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f秒.〔1瓦二1焦/秒.1千瓦二1000瓦〕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一、机械能1.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二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10.动能和势能汴向以互相转化的.方式有:"就* 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二、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那么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那么运动.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9.比热〔c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C,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12.水的比热是:04.2X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 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 2X103焦耳.13.热量的计算:①Q吸=c^l〔t-tO〕=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 m是质量;tO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② Q 放=cm〔tO-t〕=cmAt 降三、热值1.热值〔q〕: 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 单位是:千克.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局部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升燃料利用率的重要举措.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一、电路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那么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M).1安培'IO?毫安=1()6微安.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那么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 1安.三、电压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W).1千伏口.、伏=10°毫伏=109微伏.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那么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 + 〞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5.熟记的电压值:。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全)](https://img.taocdn.com/s3/m/af2e4026ccbff121dd36838e.png)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①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很小,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微粒)②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的做 ,③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
2、由于分子运动,的分子彼此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①分子在不停地做。
②分子之间有 . 扩散现象有,。
3、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都,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是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时,引力和斥力都,但斥力增加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是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忽略为零。
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同是由于因为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同。
“破镜不能重圆”是因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用力几乎为零。
4、温度表示物体的,温度反映构成物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
把物体内大量分子的叫做热运动。
5、把物体内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内能不仅和有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结构、状态等因素有关,都有内能,物体内能不为零。
同一物体,温度,内能;温度,内能;温度不变,内能不一定(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内能增大)。
6、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和,它们在改变物体的内能上是的。
①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A 克服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B 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②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会。
7、内能从传到,或者从同一物体的传到的过程,叫做热传递。
热传递的条件是:,结果是:,方向是,实质是:内能的。
注意:传递的是内能(热量),不是温度;低温物体升高的温度与高温物体降低的温度一般不相等;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
8、热传递过程中,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内能,热量;低温物体温度,热量,内能。
9、火柴可以擦然,也可以点燃,前者是用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后者用的方式使火柴燃烧的,冬天哈气使手暖和,搓手也能使手暖和,前者是用的方式使手暖和,后者用的方式使手暖和。
(完整版)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知识点
![(完整版)教科版九年级上、下册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838b25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42.png)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知识系统第一章分子动力论和内能分子动力论一、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很小,可是分子还能保持物质本来的性质)2、全部物体的分子都在不断的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因为分子运动,某种物质渐渐进入到另一种物质中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说了然:1、全部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之间有空隙三、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渐渐增大时,引力和斥力都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更快,此时,引力大于斥力,引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之间的距离渐渐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但斥力增添得更快,此时,斥力大于引力,斥力其主要作用;当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到分子直径10 倍以上时,分子间的作使劲忽视为零。
四、固体、液体、气体在形状和体积上的不一样是因为他们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不一样造成的。
五、“破镜不可以重圆”是因为裂缝处绝大多半分子之间的距离较大,分子间的作使劲几乎为零。
内能和热量一、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2、温度反应了构成物质的大批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强烈程度3、把物体内大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二、 1、把物体内全部分子动能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内能不单和温度相关,还和物体内部分子的多少、种类、构造、状态等要素相关,全部物体都有内能。
3、同一物体,温度高升,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温度不变,内能不必定。
三、 1、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仅限于以下两种做功方式)A战胜摩擦,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B压缩物体,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自己的内能会减小。
3、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许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叫做热传达。
发生热传达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温度差。
4、热传达过程中,传达的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
热传达过程中,高温物体温度降低,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温度高升,叫做汲取了热量。
物理科教版九年级知识点
![物理科教版九年级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aaf45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6.png)
物理科教版九年级知识点九年级物理科教版知识点导言: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观察和推理等方法,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转化的过程。
九年级物理科教版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力和运动、光学、电学、热学等内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为您介绍九年级物理科教版的主要知识点。
一、力和运动1.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常见的力有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2.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受力作用下会发生运动或改变运动状态;牛顿第二定律则描述了物体受力的加速度与作用力和物体质量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都是相互作用、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
3. 运动的描述:描述物体运动可以使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其中位移是指物体位置变化的矢量量,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加速度则是速度变化的快慢。
二、光学1. 光的反射和折射:反射是光线遇到界面发生方向改变的现象,折射则是光线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发生方向和速度的改变。
2. 光的成像: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常见的光学仪器,它们通过对光线的折射将物体的光线聚焦或发散,形成实像或虚像。
3. 光的色散:光通过三棱镜等光学元件会发生色散,即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折射后偏离的角度不同,形成七色光谱。
三、电学1. 电流和电压:电流是指电荷在导体中流动的现象,单位为安培;电压则是驱使电流流动的电势差,单位为伏特。
2. 电路: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组成,电流会按照电路的路径流动。
电路分为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两种形式。
3. 电阻和电功率:电阻是电流受到阻碍的程度,单位为欧姆;电功率描述了电能的消耗速率,单位为瓦特。
4. 磁场和电磁感应:电流会产生磁场,同时磁场也会对电流产生作用。
电磁感应则是指磁场的变化导致电势差产生。
四、热学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运动快慢的度量,单位为摄氏度;热量是物体之间因温度差异传递的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1)姓名班级(5课时)一、长度及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
常用的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km=103m;1m=10dm=100cm=1000mm;1mm=103µm;1µm=103nm。
(2)长度的测量工具:、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卷尺等。
(3)正确使用刻度尺:总结为六个字:认、放、看、读、记、算。
①“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②“放”尺要沿着所测直线、刻度部分贴近被测长度放置。
③“看”读数看尺视线要与尺面要垂直。
④“读”估读出分度值的。
⑤“记”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⑥“算”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问的单位是。
其他的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微秒(µs)”等。
它们之间的关系为: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µs。
(2)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时钟等。
3.误差(1)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在测量中误差总是存在的。
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可避免,只能想办法尽可能减小误差,但不可能消除误差。
(2)减小误差的方法:。
二、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叫做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微观世界的运动(1)宁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物质是由组成的,分子是由组成的,原子由和组成,原子核由和组成。
(3)分子动理论(1)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分子间存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气体、液体、固体均能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并且间接证明了分子间存在。
(3)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1)固态物质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分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力。
因此,固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但不具有流动性。
(2)液体物质中,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运动比较自由,粒子间的作用力比固体的小。
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具有流动性。
(3)气体物质中,分子极度散乱,间距很大,并以高速度向四面八方运动,粒子间的作用力极小,容易被压缩。
因此,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但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4)纳米技术(1)纳米是长度的单位。
1nm=10-9m。
(2)纳米科学技术是指纳米尺度内(0.1~100nm)的科学技术,研究对象是一小堆分子或单个的原子、分子。
(3)纳米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它在电子和通信方面、医疗方面、制造业方面等都有应用。
3.参照物(1)研究机械运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为。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关系。
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参照物的选择是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物体的运动,其结果可能不相同。
例如:坐在行使的火车上的乘客,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时,他是运动的,若选择他坐的座椅为参照物,他则是静止的。
对于参照物的选择,应该遵循有利于研究问题的简化这一原则。
一般在研究地面上运动的物体时,常选择地面或者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如房屋、树木等)作为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也就是说,运动是绝对的。
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则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
4.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一般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1)选择恰当的参照物。
(2)看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改变。
(3)若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若位置没有改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1.知道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1)通过相同的距离比较时间的大小。
(2)相同时间内比较通过路程的多少。
2.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
(2)定义: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
(3)速度计算公式:。
注意公式中各个物理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以及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4)速度的单位①国际单位:,符号为m/s或m·s-l。
②常用单位:千米/小时,符号为km/h。
③单位的换算关系: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虽然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但速度的大小却与路程和时间无关,因为物体的速度是恒定不变的,无论通过多远的路程,也不管运动多长时间。
②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平均速度来粗略的地描述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的运动快慢。
③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式中,t为总时间,s为路程。
④正确理解平均速度:A.平均速度只是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的平均的快慢程度,它实际是把复杂的变速运动当作简单的匀速运动来处理,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B.由于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在不断变化,因此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路程,物体的平均速度不同。
所以,谈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否则,平均速度便失去意义。
第三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注:发声的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交谈;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m/s;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加强原声;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特征;与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有关,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符号为dB。
5、控制噪声:(1)在声源处减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植树。
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八、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制作声纳等等)2声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旁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物理八年级知识点复习学案(2)姓名班级(6课时)第四章光的传播直线传播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水母、太阳)和人造光源(灯泡、火把)二、光的传播1、光在中沿直线传播;2、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成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3、光线:常用一条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三、光速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 m/s;2、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1光年≈。
(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光的反射四、光的反射: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6、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个光滑,一个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五、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像和物的大小,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