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95d8d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cb.png)
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的鸭蛋》。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课文阅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家乡和家人的热爱,培养亲情观念。
(3)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感悟和珍惜,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端午的鸭蛋》。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方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端午节习俗的深入理解和体验。
三、教学准备1. 教材:《端午的鸭蛋》。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3. 教具:粽子、鸭蛋、艾叶等与端午节相关的物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背景知识和习俗。
(2)引导学生思考端午节的意义和对自己的意义。
2. 朗读课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端午的鸭蛋》。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3. 学习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 小组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端午节相关的主题。
(2)小组合作,通过阅读、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深入了解和分享端午节的习俗和文化。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家乡端午节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家庭作业:与家人一起过一个端午节,体验和珍惜家乡的传统文化。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1399e083c4bb4cf6ecd194.png)
端午的鸭蛋(鲁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1、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可查工具书)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腌( ) 门楣( ) 苋( )菜籍( )贯城隍( )庙车胤()下列多音字注意组词。
┍()__________ ┍()__________ 和┥嚼┥┕()__________ ┕()___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肃然起敬:囊萤映雪:曾经沧海难为水:3、.快速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整体感知,圈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
然后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4、请你打开记忆的宝库,写两句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诗句。
(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5、搜集有关描写端午的文学作品、诗歌、民谣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仔细去品味这些蕴涵乡土气息的文字。
6、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年生,江苏高邮人,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肄业于西南联大中文系。
解放前当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长期担任编辑工作,后在一个京剧团任编剧,在此期间曾参与创作样板戏《沙家浜》的剧本。
1940年发表第一篇作品,1947年曾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1963年出版《羊舍的夜晚》,文革后出版《汪曾祺小说选》、《晚饭花集》等。
创作以散文、小说居多,八十年代之后,文学不再承载太多的政治功能,读者开始更注重作品的审美性,汪曾祺的作品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中期,他的《受戒》、《大淖纪事》更被视为是"文化寻根文学"的一部分。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d24b6250912a2161479295e.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理解并掌握“门楣”、“莫名其妙”等词语;2、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培养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尊重家乡风俗习惯,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乐趣。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语言的美,学习平实而有味的语言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设想:新课程提倡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
本堂课力图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以语言为教学立足点。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品味文中重要的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并进行仿写训练。
教学流程:一、新课我来入看图片,你知道人们是在过什么节吗?我们这边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你们听说过“高邮咸鸭蛋”吗?(学生答)今天,我们要来看一看作家汪曾祺家乡的端午风俗。
二、思路我来理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
1、作家列举了他们家乡端午的哪些风俗?作者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作者这么喜欢家乡的鸭蛋,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交流讨论三、语言我来品1、教师范读2至4节作者自己曾说他的语言“平淡而有味”,“幽默又风趣”,请你找出你觉得最能反映作者深爱家乡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预设:a)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象我们那穷地方就鸭似的!争辩:作者到底喜不喜欢别人称赞高邮鸭蛋?b) 拟声词的朗读——汪曾祺有时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如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那种绘声绘色,那种动感、快感,一个“吱”字就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了。
朗读时要尽量还原特殊字眼的传神功效。
c)轻幽默的朗读——“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等等,它们与极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朗读时要读出从容中不乏诙谐、得意之态。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3ca60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9c.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应急预案、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emergency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端午的鸭蛋》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7dfa42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92.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端午的鸭蛋》。
(3)学生能够运用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通过模仿课文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培养学生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端午的鸭蛋》的朗读和背诵。
3. 运用课文描写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的理解。
2. 《端午的鸭蛋》的朗读和背诵。
3. 写作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端午节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准备《端午的鸭蛋》的文本和相关的写作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出示端午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端午节的习俗。
(2)教师简要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引发学生对《端午的鸭蛋》的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端午的鸭蛋》,理解课文内容。
3. 朗读与背诵(1)学生集体朗读《端午的鸭蛋》。
(2)教师选取重点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背诵。
4. 写作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评改,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2)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分享对端午节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端午节来历和习俗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正确朗读和背诵《端午的鸭蛋》。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在朗读、默写和写作中的表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以及尊重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兴趣,以及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https://img.taocdn.com/s3/m/9e68f68c58fb770bf78a55cb.png)
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鲁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适应,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乐趣,发觉诗意。
2、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家乡的热爱的感情,提倡珍爱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专门的乐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经典。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预备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讲风俗从2018年开始,我国的法定假日将作调整。
〔调整草案展现〕新法定节假日调整草案黄金周:〝五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从过去的3天变为1天;〝十一〞黄金周法定假日保持不变;春节黄金周放假日期提早至除夕。
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各放一天。
我们的政协委员们什么缘故要提出那个提案?难道是为了多休息几天吗?不是的,事实上是为了让大伙儿都记住这些节日,什么缘故要记住这些节日呢?师小结:因为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表达,是我们民族聪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表达,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我们甚至能够透过这些传统节日,去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炎黄子孙。
1、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是关于端午的。
我想在中国没有多少人能在学这篇文章时,比我们更亲切,因为那个作家是我们高邮人,他写的是发生在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事,他是谁?有没有同学帮我们介绍一下他?〔学生简要介绍汪曾祺〕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讲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讲«受戒»、«大淖记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a56a3a09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4.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精选9篇)八年级语文下册《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了解端午的习俗,探究端午的鸭蛋,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2、诵读课文,通过品读重点字词句子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平淡而有味、方言表现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3、体味作者在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对儿时的回忆难忘和对家乡的热爱赞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你们猜猜这首句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2.端午节是每年的哪一天?我们这里是怎么过端午节的?有哪些习俗?(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3.你想知道上虞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吗?那么我们就一起欣赏著名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4.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二、谈谈端午的习俗1.那么作者家乡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呢?提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请同学们欣赏作者家乡风俗的图片。
)2.其中与我们这里一样的是什么?可能与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与我们不一样的是什么?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三、品品端午鸭蛋1.端午有那么多的习俗,作者为什么不写一写,反而写端午的鸭蛋呢?(是端午的鸭蛋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端午和鸭蛋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如果我们在端午和鸭蛋两个词之间用一个字来连接,可以用上哪些字来表示他们的联系?请联系文章内容来完成。
如:端午挑鸭蛋端午玩鸭蛋端午吃鸭蛋(端午赞鸭蛋?)2.咱们就一起来跟着作者来“挑,玩,吃”鸭蛋,来开展一场“品嚼大餐”,我们既要跟着作者来品味出端午鸭蛋的独特风味,还要来品味出作者的独特的语言风味。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8a9216628ea81c758f578e4.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五篇】.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文章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mei2) 苋菜(xian4) 籍贯(ji2) 硝药(xiao1)腌腊(yan1) 络子(lao4) 大襟(jin1) 车胤(y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
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
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端午的鸭蛋》教案
![《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f7364d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01.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一、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艺术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3、感受作者对儿时生活怀想和热爱故乡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三、教学方法语言训练、品读、讨论四、教学手段传统黑板现代PPT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高邮的鸭蛋装载了作者对故乡的太多感情。
汪曾祺曾在自己的诗中说:“文中半是家乡水”,他把故乡的风物、故乡的故事、故乡的人情都写进了他的文字,成为一篇篇恬淡幽静的佳作。
今天,在端午节前夕,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1分30秒)2、首先,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请认真听读,圈点勾画。
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环节“忆端午说鸭蛋”。
请用这样的句子开头说课文的内容:“端午的鸭蛋,。
”教师示例:端午的鸭蛋,是作者故乡端午吃“十二红”风俗中最令他念念不忘的“一红”。
(9分钟30秒)下面请大家自己写一写:你可以借用文中的字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你可以就课文的一段内容来说,也可以就全文的内容来说。
(不能超过10分钟)(1)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童年生活最深刻的记忆。
(2)端午的鸭蛋,是作者行遍大江南北后,永不忘记的对家乡的怀念。
(3)端午的鸭蛋,是作者对他乡鸭蛋再也瞧不上眼的骄傲。
(4)端午的鸭蛋,是与别人谈及时,令异乡人肃然起敬的食之佳品。
2021年《端午的鸭蛋》 教案
![2021年《端午的鸭蛋》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449407f705cc1754270988.png)
2021年《端午的鸭蛋》教案2021年《端午的鸭蛋》教案篇1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__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体味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体味__中蕴含的情感及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无穷乐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前准备 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搜集一些各地(或家乡)有关端午风俗、传说的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最难忘的有关过节的一件事或一件物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1.以学生们熟悉的有关本地端午节的风俗、实物引入新课学习,并出示目标。
(多媒体课件展示)2.阅读指导:a.写了什么?b.为什么写?c.怎样写的?检查预习腌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囊萤映雪肃然起敬教师小结:作者的语言功力非凡,注意从文中摘录、积累精彩的语句。
整体感知听录音范读课文,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学生自主思考、明确,教师引导、小结。
以上题目意在指导学生从结构上、思想上整体把握__。
这是__的主题内容,作者写得趣味盎然,充满生活情趣。
请同学们想一想,议一议:作者津津乐道谈论“咸鸭蛋”,这样做有意义吗?——领会__主旨:日常生活中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这也正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__读来从容散淡,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品读赏析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
2.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地朗读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你的感受或理由。
(仿照范读录音,可以个别朗读、齐读)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汪曾祺在__中的语言艺术风格:a.口语色彩浓厚且带有淡淡的幽默。
表现在好用短句,文中时常穿插朴素的大白话或是淡淡的幽默,信口而出,自然而然,令人备感亲切。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bb827f9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17.png)
课文《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篇一【知识目标】了解端午文化,感受民俗中包含的生活期望和美好追求。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激起学生对儿时生活怀想和对故乡的热爱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教学难点】解读文本,品味语言。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思路:说风俗——读文本——谈鸭蛋——品语言——作比较——写真情课前学生预习:1、预习本文字词,扫清阅读障碍,并自读课文五遍。
2、思考课后习题,将你认为好的句子或有疑问的语句作上批注。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细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想一想文中的鸭蛋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及作者情感。
4、搜集家乡有关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传说资料或具体实物;想一想自己童年时代过节时最难忘的经历或物件。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人新课1、请同学说说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的端午节是在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屈原有哪些值得纪念的地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
端午节是每年的5月初5,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
因为屈原爱国。
)2、我们本地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五红……)3、你的端午是怎么过的?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包棕子,吃棕子,吃五香蛋……)4、我们今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
大家都预习过,我问一下,这篇文章是谁写自己过端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吗?二简介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
2021年《端午的鸭蛋》 教案篇(4篇)精选
![2021年《端午的鸭蛋》 教案篇(4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40c91264693daef5ff73d7e.png)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4篇)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端午的鸭蛋》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的】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 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1、加强朗读, 感受文章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门楣(méi) 苋菜(jiàn) 籍贯(jí) 硝药(xiāo)腌腊(yān) 络子(lào) 大襟(jīn) 车胤(yìn)2、解释下列词语: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 表示事情很奇怪, 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_大。
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
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 十_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 悠然恬然之间, 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对故乡的热爱。
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 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 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 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端午的鸭蛋》教案20__-05-25《端午的鸭蛋》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端午习俗, 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能力目标】:1.学会搜集资料, 简讲述见闻, 有条理地发表见解。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e456d00912a2161579296b.png)
鲁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端午的鸭蛋》教案《端午的鸭蛋》教案汪曾祺【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3、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自豪感情和对民俗民风的赞美【教学难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受对传统文化的怀念;【教学设想】一课时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非常不错,大家知道得还真多。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略)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端午的风俗——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鸭蛋络子)三、品读课文,欣赏“鸭蛋”1、那么作者家乡的鸭蛋到底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品读2、3两段。
小组合作,提示:①名声远播的……,因为“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其中“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词最能体现“高邮咸蛋”的名声。
有点调侃,有点自豪,也有淡淡的幽默。
)以下同学尝试: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
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板书:故乡情结)2说起“故乡情结”,最难忘的要属儿时的记忆了吧。
因而有人说,本文写得最有趣的要属四、五两段了。
你认为有趣在哪儿呢?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小结:端午的这一天,是幸福的一天,快乐的一天。
孩子们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多么富有童真和童趣,家乡的鸭蛋在孩子们的手中发挥了最极致的价值!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感受一下节日带来的幸福和快乐吧!家乡的端午除了吃鸭蛋、挂鸭蛋络子之外,还有哪些风俗活动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呢?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三、关注社会,体验生活1.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倒是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在国人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要。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上册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端午的鸭蛋 》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鲁教版五四制初中八年级上册语](https://img.taocdn.com/s3/m/6490997871fe910ef02df8f6.png)
《端午的鸭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掩、门楣、苋菜、籍贯、城隍庙”等词的读音、字形。
学习运用“肃然起敬、囊萤映雪”两个成语。
2.了解作者及其散文“小叙事”的创作特点。
3.了解各地端午习俗,了解作者家乡独特的端午习俗,理解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感受作者散文闲适自由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感受本文的情趣,真正实现美读课文。
2.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3.揣摩语言,品味作者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自然传神的表现手法,增强语感。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
●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读出情趣。
2.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品味生活。
3.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的结尾?是妙笔,还是赘笔?●教学方法1.文献法。
课前收集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包括端午节的来源、端午节习俗、端午节诗词荟萃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朗读法。
本文独特的语言魅力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得出。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风味来。
好的朗读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文章的深意在朗读中自会呈现。
3.讨论点拨法。
4.涵泳品味法。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创设教学氛围;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行文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同学交流)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某某高邮,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二、资料展播,聚焦端午,了解各地民俗民情多媒体播放各地端午风情画。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端午的资料(文字资料或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共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较有价值的资料全班交流,图片由实物投影显示,文字资料朗读或投影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端午的鸭蛋教案2鲁教版
教材分析
《端午的鸭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
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节日风俗的,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的,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
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的端午风俗,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表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想。
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悠文化,而民俗正是古老文化的反映,是值得保存的重要文化遗产。
同时,民俗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学生较为熟悉,也易于了解。
但现实中的中学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风俗的来龙去脉,并不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是多么博大精深。
本篇课文,就是唤起学生对生活、对家乡、对自己民族的重新审视,并由此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操。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查找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对于作者汪曾祺,也许知道他,但对他的语言特点不是特别了解;对于传统的民俗知道得不多,即使有,也不够透彻深入,;
对于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民族,表现出一种漠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是觉得寡然无味……总之,当代的中学生十分有必要进行民俗教育。
另一方面,初二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不知道的事物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
同时,对了解到的事物有了自己的见解。
因此,只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教育情境,是可以引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设计理念
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
语文教学应当体现实践性这一学科特点。
同时语文学习又是个性化的体验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提高语文素养。
教师和学生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尤其要很好地体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和情感交流。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善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热情;要巧于创设情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还要客观正确地对学生做出评价,要让学生长有所进,短有所补。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的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细节的习惯。
4、通过对传统民俗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并且形成自己对民俗的理解。
课前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手段,搜集和整理有关作者汪曾祺的资料,最好能阅读几篇他的作品,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了解自己的家乡,包括特产、地理风貌等。
自主合作小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最好小组内的每个成员都各有所长,比如,谁打字速度快,谁查找资料快,谁的脑筋灵活,谁参与意识强等等。
教师根据内容要求,制作相关的资料库和学习网站,设计教学情境和导学策略,准备应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
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那么,散文大家汪曾祺的家乡过端午有哪些习俗?他为什么偏偏要挑选鸭蛋来写呢?端午的鸭蛋的述写过程作者又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欣赏汪曾祺笔下的风俗小品文《端午的鸭蛋》。
(教师边讲边展示端午节标志性的图片,如龙舟、粽子等,学生边看边听,饶有兴趣。
)二、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两分钟快速阅读,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小组内解决。
然后每组推荐一人朗读一个自然节,注意字音,尽量读出语调、感情,其他同学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大屏幕显示原文,配乐,标注相应的注音)
师: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告诉我你对这篇文章的感觉?
文章出自谁的手笔?说说你喜欢哪些句子,理由是什么?
(对于沈从文的介绍可以放在学习网站上,课上可以略过不提)
(语言风格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应当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教师率先举一个例子,如分析“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让人忍俊不禁,增添幽默与趣味。
综合学生们的发言,基本上可以把握住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
师生共同小结汪曾祺在本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同学们刚才所推崇的句子,其实基本上已经把这三种追求体现出来了。
三、研讨与探究
师:在作者的家乡高邮,过端午有什么风俗?作者写风俗,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符,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怀念家乡的感情(不做硬性要求)
师:“十二红”里为什么会有鸭蛋呢?鸭蛋有什么特点?
生:鸭蛋黄是红的。
蛋白柔嫩,蛋黄通红,油多且细腻。
师:我们知道汪曾祺善于运用语言“造型”,在这部分内容中,你能找出一个例子吗?(小组探究)
生:“吱――”
师:作者在介绍自己家乡鸭蛋的名声、特色时,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你能举些例子吗?生:侧面烘托,引用古籍,正面描写。
师:作者在写这些内容时,你觉得他融入了什么样的感情?
生: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师:鸭蛋除了吃,还能玩。
文中提到了“鸭蛋络子”,这是什么东西?有什么讲究吗?
生:(看书,简要描述)
师:为什么作者对如何挑选鸭蛋这种很小的事情津津乐道呢?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对儿时生活的怀想。
师:可以说,这是“小事情,大态度”,一种对待平常生活的态度。
在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同样有韵味有情致,只要你拥有一双发现乐趣的慧眼,生活就会充满趣味。
四、拓展与体验
师:我们知道了作者汪曾祺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的,你知道你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吗?你还知道有关端午的哪些知识?(上网看端午)然后告诉我,端午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畅所欲言)
师:这些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体现,它就像烙印打在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灵魂上,对于这些节日,我们应该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呢?(上网看新闻)
生:(学习小组讨论)
师:如果,我们对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家乡、对自己的民族没有热情;如果,我们一味的匆忙、冷漠、麻木(播放视频)地活着,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直至消失不见,那时的我们,“根”在何处呢?(读名言,结束全篇)
(提供学习网站地址,学生课后可以上民俗论坛继续讨论)
31185 79D1 科c33864 8448 葈30907 78BB 碻37605 92E5 鋥40730 9F1A 鼚32609 7F61 罡n28675 7003 瀃D31354 7A7A 空_|36096 8D00 贀35650 8B42 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