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
摩擦学发展简介
摩 擦 学 理 论 雏 形 形 成 了 。 苏 联科 学 家 克 拉 盖 尔最 早 提 出 的 分 子 一机 械 学 说 ,这 一 学 说 认 为 摩 擦 磨 损 的 过 程 需 要 克 服 分 子 间作 用 力 及 机 械 变 形抗
力 ,由此产生了摩擦力 ,B o wd e n认 为摩擦 力的产 生是 由于粘 着力 和产 生犁沟的力之和 ,这一学说使摩擦学理论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经 过了 不 断 的探 讨 与 实 践 ,最 终 形 成 了 摩 擦 变 形 一黏 着 一犁 沟 ,简 言 之 摩 擦 力 产 生 是 由三 大 因 素 决 定 的 机 械 变 形 力 、犁 沟 作 用 力 、黏 着力 。 当前最为流行 的宏观摩擦理论 ,大多人赞同并认为摩擦 的产 生主要 是 由于接触面间不光滑所引起的 ,包括峰齿的咬合 、机械变形 、材料之 间互相黏着 、剪切力等 ,现在有许多先进的仪器可以应用于摩擦 学的微
摩 磨损 ,对摩擦磨 损的产生的起 源、摩擦 学机理的研 究情况 、摩 擦磨损性 质的划分及在 不 同阶段摩擦 学发展 的 状 况进 行 了简 述 ,在 已有 的研 究 基础 上 ,并 对 未 来 摩 擦 磨 损 发展 的 前 景 进 行展 望 。 关键词 :摩擦 磨损 ;摩擦 学机理 ;发展
大 自然中运动的物体普遍存在有相互摩擦磨损 的现象 ,人 类的饮食 起居 E l 常的生产活动都与此紧密相连 ,摩擦磨损影响的范 围是及其宽广 的 ,普 通人的衣食住行 、生产活动 中机器转动 、搓手取 暖、汽车行驶 等 都 是摩 擦磨损现象 ,而摩擦磨损本身有利也有弊 ,摩擦磨 损在一定程度 上 带给我们能源 的损 耗及 资源 的浪费 ,同时 它也 给我们 的生 活 带来 益 处 ,被我们所服务 ,在古猿人时代 ,人类就学会 了通过摩擦 生热 的方 法 来 取火 ,而对于摩擦的定 义 、研究 却一直 没有起步 ,直到 1 5世 纪意 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 、库伦等科学家才对其进行具体 科学研究 ,才 定 义出被 日后人们所认知 的摩擦三定律 ,虽然有 了摩擦定律 可系统 的研 究 却一直是空 白,而直到 2 0世纪 3 O年代 ,摩擦磨损才开 始引起科学 家重 视被人们所研究 。 经过科技发展 的不 断进步及科学 家不 断在研究探 索 ,在大量 的实验 数 据 及 实 验 现 象 总结 积 累 , 出 现 了 大 量 的 针 对摩 擦 磨 损 现 象 的物 理 公 式 及定理推论 ,对部分摩擦磨损 现象 予以解 释并给予量化 ,时至今 日,虽 然对摩擦磨损 的机理 的研究探讨有 了较大的进步 ,但是仍然没有统 一 的 理论标准 。我们 知道摩擦磨损 相互 关联 ,密不可分 ,有摩擦现象 必然会 带来磨损 ,出现磨损也 一定 由摩擦 带来 ,有人会 说摩擦就是磨 损 ,磨损 就是摩擦 。其实 这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摩擦指的是相互接触 两个物 体发生相互运 动,并 产生了阻碍相对运动的阻力 ,而磨损是指 两个 以上 的物体摩擦表 面在法向力的作用下相对运动 ,最终物体形状 、尺寸 、组 织 和性 能受到介质 、温度 、载荷等影响而发生变化 J 。 目前 在对 摩擦磨损的分类上 ,有几种 比较客观统一 的观 点。摩擦 主 要 分为三类 :1 .动摩擦 和静摩擦 ( 依 据接触面 是否存 在相对移 动来划 分 )2 .滑 动摩擦 和滚 动摩擦 ( 依据 摩擦 副的运 动形式 不 同划分 ) ,对 于 接触 表 面 发 生 相 对 滑 动 或 有 相 对 滑 动 趋 势 成 为 滑 动 摩 擦 ;接 触 面 为 滚 动 摩 擦 的 称 为 滚 动 摩 擦 。3 .干摩擦 、湿摩擦 和混合摩 擦 ( 依据 摩擦接 触 表 面 润 滑状 况 ),摩 擦 接触 表 面 无 润 滑 情 况 称 为 干摩 擦 ;摩 擦 接 触 表 面有润 滑剂的情况称为湿摩擦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摩擦接 触表面 凹凸 不 平 ,摩擦接触面上 既有润 滑部 分又 有干燥 部 分 ,是处 于一 种混 合状 态 ,称 为混合摩擦 J 。磨 损也可 化分 为三类 :1 .干磨 损、湿磨损 和 流 体磨损 ( 依据磨损 的环境 和介质的状态);2 .金属一金 属磨损 、金属一 磨 料磨 损和金属一流体磨损 ( 依据对磨 副材料 的属性 ) ;3 .冲击磨损 、 粘着磨 损 、疲劳磨损 、滑动磨损 ( 依据磨损机理的性质 ) J 。 自古埃及时代起科学家们就开始对摩擦现象进行 了探 索 ,但是经 历 了漫长的时代演变 ,摩擦磨损的理论机理仍然没有完全 一致的见解 ,尽 管对摩擦磨损的探索 已较为深人 。阿孟顿最先提 出机械互 锁学说 ,他 是 第 一个 把摩擦磨损现象量化 的人 ,机械互锁学说 的主要理论 是强调两个 接 触的对磨副表面是 凹凸不平的 ,这些凸起的部分就像一个 个小 山峰互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
2010年12月第35卷第12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AT I ON ENG I NEER I NGD ec .2010V ol 35No 12DO I :10 3969/j i ss n 0254-0150 2010 12 001*基金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721004).收稿日期:2010-09-30作者简介:雒建斌(1961 ),男,博士,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I FT o MM 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主任,国际摩擦学学会副主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973计划先进制造方向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1)、国家发明三等奖(1996)、省部级科技奖5项.主要研究方向:纳米级表面改性和加工研究,润滑理论研究.E m ai:l l uoj b @tsi nghua edu cn .摩擦学的进展和未来*雒建斌 李津津(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4)摘要:在过去的20年内,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摩擦学迅速发展,并随之产生了几个新的领域,比如纳米摩擦、生物摩擦、超滑、表面织构摩擦学、极端工况摩擦学、微动摩擦学等等。
在未来的10年,这些领域和其他新出现的概念,比如:绿色摩擦、纳米制造摩擦学、新型超滑材料和新能源领域摩擦学等等,将在摩擦学研究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纳米摩擦学包括纳米尺度下的薄膜润滑、纳米摩擦、纳米磨损、表面黏附等等。
绿色摩擦学包括环境友好润滑剂、摩擦噪声的减小、没有环境污染的磨损。
生物摩擦学包括人类器官中的摩擦学和仿生摩擦学。
超滑包含不同类型的润滑剂,比如类金刚石膜、水基润滑剂、一些生物润滑剂,其具有极低的摩擦因数(0 001量级)。
纳米制造摩擦学包括纳米结构制造中的摩擦学、纳米精度制造中的摩擦学和跨尺度(微观、中观和宏观)制造中的摩擦学。
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2008年9月第33卷第9期润滑与密封LUBR I C A TI ON EN GI N EER I N GSe p.2008V ol 133No 19收稿日期5作者简介林福严,教授,2fy@111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林福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北京100083)摘要: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摩擦学;节能;润滑中图分类号:T H1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0150(2008)9-091-4The D evelopm en t of Tr ibology and Its Benef its i n C h i n aL in F uya n(China Univ e rsity of M ining Sc ience and T echnology,B eijing 100083,China )A bstr ac t:The hist o r y of tribo l ogy in china was r eviewed .The main ach ieve ments in education ,research and app licationof tribology in China wer e summariz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derived fr o m the devel opment of tribology wer e analyzed.It is emphasized that saving ener gy and res ou r ces will be the mo st i mportant benefits derived fr om the app lication of tribology .Keyword s :tribology;saving energy;lubricati on1 我国摩擦学发展历程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1]。
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
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摩擦学学报TRIBOLOGYVol28,No1Jan,2008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宋天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10082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大家好!今天,能够相聚在繁荣兴旺的南国花城,领略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共赴学科交叉的工程领域,回顾国内摩擦学发展历程,展望摩擦学发展前景,心里十分高兴.值此,在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摩擦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向会议的主办单位摩擦学分会,承办单位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给予本届大会提供支持与协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诸多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与会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摩擦学分会成立于1979年3月,我国摩擦学的研究自建国以来已有几十年历史.客观地回顾过去,科学地展望未来,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来是我们科技社团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家知道,摩擦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有作为.经过半个世纪,摩擦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1)起步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在经历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50年代后期开始,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断受到各界重视.,其主要标志是1962年10月15~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我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有160多名专家莅临.会议提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筹备设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分会.(2)停滞阶段从20世纪60至70年代为停滞阶段.在这一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摩擦学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而在这一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和大型成套机械装备的迅猛发展,国际上节约资源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1966年Jost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给摩擦、磨损及润滑的研究工作定义为“Tribotogy”,提出摩擦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为世界各国摩擦学同行广泛接受.2004年11月29日,在伦敦的雅典娜俱乐部我再次拜访了Jost博士,同时送去了何光远部长赠给他的“科技大使”的题词,并在雅典娜俱乐部的图书馆看到了(Jost报告》的文稿.(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内摩擦学研究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3月18~25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广州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及润滑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分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在1980年的苏州会议上正式定名为“摩擦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我国的摩擦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1979年5月813,以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Jost博士为团长的英国摩擦学代表团一行6人访华,在我国做了30场学术报告,提供了一批书刊和技术资料.随后,我会又派代表团对英国进行回访,收集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撰写了2万多字的总结性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英国及国际摩擦学的发展、研究及教育情况.1980年5月和7月,联邦德国收稿日期:2007—12—12;修回日期:2008-01-09/联系人宋天虎.作者简介:宋天虎,男,1940年生,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焊接、材料和装备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第1期宋天虎: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95摩擦学代表团和El本摩擦学代表团相继访问中国,1980年9月Jost博士再次访华.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摩擦学与国际交往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1981年6月15~19日,摩擦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矿企业润滑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润滑与节能问题,首都钢铁公司、大连重型机器厂、洛阳拖拉机厂及天津机械厂等单位介绍了试验经验,表明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时机基本成熟.摩擦学工业调查的主要工作由大批一线生产人员进行.这支队伍与摩擦学分会的教育培训工作密切相关,到1980年6月,全国已经培训了3000多名学员.同时,在总会和摩擦学分会的支持下,很多省先后成立了摩擦学学会.他们对随后的摩擦学工业调查给予了很大支持.摩擦学工业调查的目的是,对摩擦学工业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及蕴藏潜力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以期引起国内各工业部门和企业对摩擦学技术的重视.1982年3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座谈会”,会上先行调查的大庆油田、鞍钢等单位交流了调查工作经验.会后,几个大型厂矿企业,如武钢、淮南煤矿等也率先行动,对调查工作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1982年8月,在兰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与会代表达231人.虽然这不是一次专门的调查会,但会议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工、农业中存在的摩擦学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开展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意见书》,因此这次会议成为了事实上的“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动员大会.会议期间选举出摩擦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并特别设立了一个“调研工作委员会”.这对于加强摩擦学分会对工业调查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7月,摩擦学分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在安徽召开“摩擦学润滑技术与节能学术讨论会”,报告了全国性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早期结果,获得了摩擦磨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1983年9月,在大庆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现场座谈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提纲》,对于后续调查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84年10月,摩擦学分会与中国石油学会联合在浙江镇海召开了“摩擦润滑与节能专题座谈会”.座谈会实际上是摩擦学工业调查的初步小结会,当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也有自己的数据了”.1985年12月,摩擦学分会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技术交流会”,出席会议有467人,将摩擦学工业调查推向了高潮.摩擦学分会秘书处提交了《中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综合报告(初稿)》.截至1984年底,已有石油、冶金、煤炭、农机、铁道、机械、纺织、交通8大行业和各地区比较全面的调查报告24篇,2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初步提出了“通过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到本世纪末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的资金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2%”的调查结论.到1985年底,调查工作已汇集各种调查报告30篇,参加调查的人员超过5000人.为了进一步补充修改《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1986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来自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农机、汽车交通、机械等行业和高等学校的代表21人,并对报告进行了补充核实、讨论修改并定稿.当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许绍高秘书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在常务理事会和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汇报和介绍摩擦学工业调查与应用的情况和经验.摩擦学分会郑林庆理事长,王汝霖、张祖荫副理事长及有关理事都亲自参加研究并予以指导,摩擦学分会秘书处L直将其作为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推进工作.综上所述,从1982~1986年,“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历时4年,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摩擦学调查和应用的经验;二是通过摩擦学工业调查,使许多企业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三是对应用摩擦学技术可能获得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据推算,1984年我国应用摩擦学技术所节约的能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7%.通过这次调查,不仅动员了众多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参加;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开展摩擦学研究、教育和应用活动的经济效益估计;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使众多企业和广大技术人员认识到摩擦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摩擦学学科发展及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各国摩擦学调查中首屈一指.Jost博士在1991年《摩擦学25年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中认为,“中国的调查是最彻底和最全面的”.与此同时,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摩擦学研究和学科进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较显著,诸如弹流润滑理论与应用、表面形貌效应、摩擦学设计及空间摩擦学摩擦学学报第28卷等,从而为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跨越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跨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纳米摩擦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摩擦学研究应运而生.在薄膜润滑、纳米颗粒润滑及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从而使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5)进入新世纪的当今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的摩擦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阶段.摩擦学研究进一步向表面与界面发展;超低摩擦、微纳制造摩擦、生物摩擦学和纳米摩擦学向纵深推进,节材和环保提到了新的高度等.特别是在以下6个方面标志着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已经进入国际一流水平;①我国每年在摩擦学领域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数已居世界第j4位;有多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在日本摩擦学会50周年庆时,特别介绍了国际上5个国家摩擦学的研究进展,其中就有中国(美、英、德、法、中).②我国学者已在国际摩擦学组织机构中出任领导职务,并具有相应的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教授现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出任。
平面研磨中修盘工艺磨削轨迹分析及优化
:罢嘭镭蔫≮蛐削二獬粼一廷燮一图1修盘机构简图为建立运动方程,设固定坐标系XOY在机构中心,第一动坐标X’0’Y’固定在修盘器中心上,建立机构解析方程如下:co+挚coR系杆角速度:co.=——』等—一(1)1+塑Zs设修盘器上一个磨片为P点,其相对于研磨盘的运动轨迹方程为:『。
,]:『。
os((%十吡一嗥)el+口)cos((嘶一啤)・f)].『P](2)l耳JLslD((%+q一啤)・H∥)sin((嘶一婢)・f)JlOO'j其中,P为磨片到修盘器中心的距离,B为磨片的初始角度。
以上述解析方程作为基础,建立修盘器上各个磨片的运动学模型。
按照生产过程进行运动学仿真,模拟修盘过程1秒所得轨迹分布图和局部放大图如图2,右边放大图中点代表修盘器磨片,曲线代表磨片在研磨石上划出的轨迹。
从图中可直观的分析轨迹线的疏密程度,但为了量化磨片轨迹分布的集中程度,我们引入了轨迹密度的概念。
取研磨盘的一条半径进行研究,如图2左边放大图中所示的直线,求取修盘器上磨片划过研磨盘的轨迹与这条半径的交点。
为统计研磨盘上不同位置的交点个数,将研磨盘半径分为21个区域,研磨盘内径第一个区域的区域序号为l,靠近外径区域序号为21,统计区域内轨迹线与半径的交点个数,以此表征轨迹密度。
为更加直观的分析,将各个区域内的交点个数利用柱状图表示。
如图3所示,每根单柱代表这一区域内交点的个数,柱状图的高低变化表征了轨迹密度的分布,交点个数的整体平均值表征了轨迹线的疏密,而标准方差则表征了轨迹线分布的均匀程度。
按照理论分析,交点个数越多的区域,说明磨石经历磨削的次数相对较多,去除量也会相对较大。
图2轨迹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轨迹密度分布图2实验论证为论证模型仿真的正确性,按照与实际修盘工艺完全相同的转速配比进行仿真,将仿真得到的研磨下盘轨迹密度分布曲线与实际测得的磨石厚度形态曲线进行对比。
对比结果如图4,为便于比较轨迹密度曲线与研磨盘厚度的关系,将交点个数数轴按逆序排列。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
摩擦学发展概况综述姓名:XXX学号:XXX日期:2016年5月目录1.引言 (1)2.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 (1)2.1摩擦学教育 (2)2.2摩擦学研究 (2)3.现代摩擦学的发展 (3)4.70~90年代摩擦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4)4.1磨损研究 (4)4.2流体动压轴承 (4)4.3流体静压支承和动静压支承 (4)4.4弹性流体动压润滑 (5)4.5固体润滑材料 (5)4.6润滑油脂材料 (5)4.7摩擦学测试技术及共况检测 (5)5.90年代后至今摩擦学的发展方向 (5)6.工业界的摩擦学研究 (6)7. 摩擦学工业应用举例 (7)8对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的几点认识 (8)9.摩擦学面临的挑战 (8)10.结束语 (9)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摩擦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及其在机械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当今摩擦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回顾了我国摩擦学发展的历程,综述了近年来我国摩擦学发展的重要成就,分析了摩擦学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节能、节资应该是摩擦学应用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
摩擦学在解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对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国家安全、公众健康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显然,国内面临的严峻形势需要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并赋予它新的历史使命,即摩擦学除了继续发挥它对高新技术和许多科技与工程领域的技术支撑作用之外,还应成为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1.引言按照当今的概念,摩擦学是研究作相对运动的相互作用表面及其有关实践的科学与技术,以摩擦、磨损和润滑为主要研究内容。
根据这个概念,远古时代的钻木取火技术应该是比较早的摩擦学技术,在公元前几千年的制陶工具———陶轮中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轴承;战车的使用也可以追溯到夏代。
诗经里的“载脂载辖,还车言迈”是我国早期使用润滑脂的文字记载,说明最晚在2 500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普遍使用润滑剂了。
摩擦学前沿
第二章 流体润滑工程
2.1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弹性流体动力润滑:是广泛存在于高副接触的 零部件中的一种润滑状态,其中润滑油膜形成 机制源自流体动压效应、接触表面的弹性变形 和润滑油粘压特性的共同作用。
第二章 流体润滑工程
弹性流体润滑技术的成果 1、数值弹流的研究 2、热弹流流体动力润滑及热黏度楔效应 3、弹性流体润滑中的流变效应 4、计入微观形貌的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研究 5、Kaneta凹陷油膜的理论分析 6、乏油弹流润滑的理论研究 7、弹性流体动压润滑实验技术
第一章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第三阶段——全面发展阶段 1——学术交流增多 2——成立学术组织 3——普及摩擦学知识,培养研究人才 4——设立研究项目,深入研究 5——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 6——取得可观成果
第二章 流体润滑工程
流体润滑——静压润滑、动压润滑 静压润滑:利用外部液压或者气动装置提供将 摩擦副表面接触表面隔开所需要的压力 动压润滑:单靠流体自身拥有的黏性和摩擦副 间相对运动产生流体压力与作用在摩擦副上的 外部载荷相平衡,起到减摩抗磨的作用
温诗铸
机械学专家。江西丰城人。1950年毕业于 重庆南开中学,195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 械制造系。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 教授。长期从事润滑理论、摩擦磨损机理 与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以完备数值 解为基础的弹流润滑理论,建立了工程中 有关弹流润滑问题的设计方法,导出了普 适性最高的润滑方程。提出以纳米膜厚为 特征的薄膜润滑状态,从理论与实验上论 证了纳米润滑状态的形成机理与形特征, 提出了弹流润滑、薄膜润滑、边界润滑三 者转化的关系及状态判别准则,并在纳米 尺度上揭示出材料的微摩擦磨损特性。在 粘塑性和粘弹性流变润滑理论、润滑膜失 效及屈服机理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在陶瓷涂层磨损机理研究与应用上也取得 重要成果。199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第40卷第11期机械工程学报v0140No.112004年11月CHINESEJOURNAL0FMECHANICALENGINEERINGNov20O4我国摩擦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温诗铸(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摘要:总结了自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25年来我国摩擦学研究的发展,论述了在流体润滑理论与设计、微观摩擦学、材料磨损机理与控制、表面工程与耐磨材料、润滑材料以及磨损状态监测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减摩抗磨技术、制造过程摩擦学、生态摩擦学、仿生技术与生物摩擦学等。
关键词:摩擦学研究进展展望中图分类号:THll710前言20世纪60年代中期,英国教育科学研究部在对工业部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关于摩擦学(T曲0109y)教育和研究报告》,首次提出将摩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边缘学科加强研究和教育工作。
这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随即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重视。
此后,摩擦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并成为机械、材料等学科中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噱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摩擦学的发展起步较晚。
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为数不多的学者进行过磨损和润滑研究,但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摩擦学研究和教育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起来。
1979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
经过过去25年来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摩擦学学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摩擦学知识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形成了一支从事摩擦学研究的专门队伍,包括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中青年学术骨干;建立了国家级或者省部级的研究基地;创办了专业学术刊物,出版了10余部学术专著和科技图书;在相关的学会组织推动下,召开了各种全国或地区性学术会议,讨论和交流研究成果;国际学术活动频繁,在我国召开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亚洲摩擦学国际会议。
同时,我国学者也活跃在国际摩擦学学术舞台。
研精究微,无私奉献——记我国摩擦学学科主要开拓者党鸿辛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伟大胜利,能参与其中并为之贡献力量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荣耀,党鸿辛就是其中一位。
他是“两弹一星”有功人员,也是我国摩擦学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广西孩子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29年6月15日,党鸿辛出生于广西北流市隆盛镇秧地坡的一个乡村医生之家。
他自小勤奋好学,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党鸿辛特别偏爱数学课,在解答数学题时,总喜欢变换思维方式,力求运用多种算法,从中找出最便捷简单的解题方法。
这种别人觉得头脑发胀的过程,他却认为是惬意的享受。
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的逻辑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1949年,党鸿辛考上了广西大学化学工程系,后因院系调整,被调入广州华南工学院。
1953年9月,由于国家急需人才,党鸿辛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润滑油室工作,一干就是5年。
1958年,他再次服从国家需要,随润滑实验室迁往兰州,成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
从1960年开始,他长期从事摩擦学及摩擦表面物理与化学的研究。
摩擦学就是研究相对运动的作用表面间的摩擦、润滑和磨损,以及三者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与应用的一门边缘学科。
世界上使用的能源大约有1/3~1/2消耗于摩擦。
如果能够减少无用的摩擦消耗,既可大量节省能源,又能节省制造零件及其所需材料的费用。
现代工业和高科技都离不开摩擦学研究的成果。
党鸿辛总结了一系列固体润滑及表面1999年,党鸿辛回到母校广西容县高中——记我国摩擦学学科主要开拓者党鸿辛161—2期(7—9年级)物理与化学作用的规律,这些规律都涉及我国军工和航空航天事业急需解决的理论问题。
由于掌握了这些规律,我国成功研制了数十种用于军工重点产品的性能各异的特殊润滑材料,此外还有民用齿轮润滑成膜膏及PEP润滑防腐涂层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两弹一星”和航天事业贡献才智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我国大批科研人员在极其简陋的环境中,顶着饥饿,冒着生命危险,制造了中国的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第八届润滑材料与摩擦化学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
力变送器 6在系统 中只起到监控报警 的作用 ,不参 与 程序控制。此改进方案 不仅解决 了继 电器经 常出现 的
故障问题 ,而且 节约了成本 ,提高 了生产效率 。
3 . 4 故 障 现 象及 改进 方案 四
图 1中,换向阀 7动作一次 ,供油管路 中的压力
求 ,经常出现故障 ,因为其参与控制 ,出现故障时系 统无 法运行 ,严重影 响生产节奏 。 根据 F t 前已经出现的故 障状况 ,不需要对设备硬 件进行大的整改。通过 与厂家协调 ,决定从程序上改 进方案 ,泵 1 工作模式不变 ,使用溢流阀 4为压力 调
【 4 】杨莉华. 轧机油气润滑系统的应用问题 与处理[ J ] . 设 备管
3 . 2 故 障现 象及 改进方案二
如果长时间不使用时 ,在分配器两端会产生压力 ,导 致分配器损坏。因此 ,在分 配器油进 口加 装 D N 1 0不 锈钢球阀 ,在分 配器 进气端 加装 D N 1 5不 锈钢球 阀 , 便可解决问题 。
4 结论
对油气润滑系统的组成及 工作原 理进行 分析 ,并 分析影响系统性能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继 电器故障 ,系统压 力可能会达 到溢流 阀设置 的 4 MP a ,超过 了油气分 配
器正常的工作压力 3 MP a 。因此 ,对 油气润滑 系统 进 行了整改 ,将压力继 电器设置 2 . 5 M P a 作为故障发 讯 值 ,溢流阀 4作为调压阀设置 开启值为 2 M P a 。经 现 场使 用 ,解 决 了 因压 力 过高 导致 的分 配器 损坏 的问
进措施 。通过以上改进 ,高线 厂油气润滑 系统 已能满 足现有的生产节奏 ,同时通过 改进减少 了分 配器损坏 的次数 ,降低了润滑油 的损耗量 ,从而降低 了生产成 本 ,改善了工作环境 ,保证 了高线机组 的高产稳产 。
雒建斌认准的事情坚持去做
■卿瞬创新先锋雒訣:认准的事情坚持去做文/刘诗瑶沙迪钻研摩擦现象数十年,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雒建斌是名副其实的摩擦学专家。
前不久,2020年度陈嘉庚技术科学奖颁给了"摩擦中微粒作用机制及超滑机理”,项目主要完成人正是雒建斌。
30多年来,雒建斌和团队不懈攻关,研制了新型纳米级润滑膜厚度测量仪,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薄膜润滑状态”概念,填补了弹流润滑与边界润滑之间的理论空白,还在应用基础领域大胆探索超滑和抛光问题,为工业发展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
留心生活中的摩擦现象"摩擦现象发生时,往往伴随磨损。
摩擦、磨损会引发能源消耗,给设备、器件、材料带来损失。
我国是制造大国,机械装备使用寿命较短、低端高耗能装备较多,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浪费巨大。
"雒建斌说。
如何降低摩擦系数,减少摩擦能耗?在薄膜润滑理论研究取得突破后,雒建斌向"超滑”下手,挑战这个困扰国际摩擦学界的科学难题。
超滑,是指摩擦系数被降低到一个极小数值并无限度接近于零的摩擦状态。
"国外专家调研确认,若将轿车的发动机摩擦系数降低18%,每年大约能够节约5400亿吨燃油,减少2.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雒建斌说,超滑作为一种能将摩擦能耗与磨损率降低几个数量级的变革性技术,将在工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但超滑到底怎么实现?借助何种物质实现?对润滑材料的成分特征有哪些要求?雒建斌和团队苦思冥想、多次实验,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有一天,团队成员抱着好奇的心理,把酸奶加到了实验超滑的机器上。
没想到,屏幕上的摩擦系数曲线骤然降低。
大家惊讶极了,迅速分成四个小组,针对酸奶的不同成分开展研究。
遗憾的是,经过严谨论证,酸奶实现的是"假超滑”,不足以推导出缜密的科学关联。
尽管当时有些失望,雒建斌却意识到,偶然现象背后往往有必然,他开始格外留心生活里各种与摩擦有关的细小现象。
出差去杭州,雒建斌喝到了一碗苑菜汤。
摩擦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摩擦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一、引言摩擦学是一门与机械表面界面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它主要研究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和润滑规律及其控制技术。
它涉及传统机械加工、交通运输、航空航天、海洋、化工、生物工程等诸多工业领域。
统计资料显示,摩擦消耗掉全世界约1/3的一次能源,磨损致使大约60%的机器零部件失效,而且50%以上的机械装备恶性事故都起源于润滑失效或过度磨损。
欧美发达国家每年因摩擦、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7%,而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摩擦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可以节约的费用占GNP的1.0%~1.4%[1]。
我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在生产与制造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浪费严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约为日本的8倍,欧盟的4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若按GDP的5%计算,2014年我国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达31800亿元,因此,开发和应用先进摩擦与润滑技术实现能源与资源节约的潜力巨大。
另外,机械产品中的摩擦界面除了起到传递运动和能量的作用,还可具备防腐、减阻、吸声等特殊功能,对机械系统的效率、精度、可靠性和寿命等性能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摩擦学理论与技术可用于改善机械系统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减少事故发生,为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健康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人类很早就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摩擦与润滑技术,而对摩擦规律的科学探索也已有数百年的历史[2]。
早在15世纪,意大利的列奥纳多·达·芬奇就开始对摩擦学理论进行探索,1785年法国摩擦学及物理学家库仑提出干摩擦的机械啮合理论,英国的鲍登等人于1950年提出了黏着摩擦理论。
关于润滑,英国人雷诺于1886年根据前人观察到的流体动压现象,总结出流体动压润滑的基本理论,其后相继发展出了边界润滑(1921年)、2014—2015机械工程学科发展报告(摩擦学)弹性流体动力润滑(1949年)和薄膜润滑(1990年)理论。
我国摩擦学发展历程
我国摩擦学发展历程我国摩擦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依赖人们的经验总结和直观感受。
然而,正式的摩擦学研究始于20世纪初,进入了科学实验与理论探索的阶段。
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技术尚未发展到较高水平,摩擦学研究也相对落后。
人们对于摩擦的理解还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
进入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学科研究的深入,我国摩擦学开始逐渐取得一些进展。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摩擦的实验测量和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等方面。
人们通过试验确定摩擦系数,并尝试用数学模型描述摩擦行为。
这些研究对我国工业生产和机械设计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
当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摩擦材料的研究、摩擦磨损机制的分析和摩擦表面处理等方面。
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等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学科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摩擦学研究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在摩擦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在摩擦材料、摩擦磨损、润滑与摩擦学、摩擦与产能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进入21世纪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的摩擦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摩擦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与材料科学、力学、工程等学科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也为摩擦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总结来看,我国摩擦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起初的经验总结到现代化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目前,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已经进入到更加系统化、深化和创新的阶段,为我国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润滑管理和润滑技术领域中涉及摩擦学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一些看法
20 0 6年 9月
润滑与密封
L UBRI CATI ON ENGI NEERI NG
Sp 20 e.0 6
第 9期 ( 总第 1 1 ) 8 期
N . ( e i1N . 8 ) o 9 sr o 1 1 a
在 润 滑 管 理 和 润 滑技 术 领 域 中涉 及摩 擦 学 的经 济 和环 境 方面 的一 些 看 法
程序 。
注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赞扬 的 ,在此活动中 ,我们 的具 有重要的经济背景和广泛的环保背景的主题值得引起
所有 摩擦学 者的注意。 经济方面
尽管摩擦学知识的应用能够产生重大效果 ,但摩 擦学的经济学常被 忽视 。大家 知道 ,在英 国、德 国 、 美 国 、加拿大和 中国的调查表 明,应用摩擦学的原理 和实践 ,所节省 的费用 占到一 个工 业 国家 的 G P的 N 1 一14 ,而平均用于摩擦 学研究与开发所投 入的 % .% 资金仅 是节省 费用 的 15 。在英 国 ,估 计每 年节 省 /0 的费用为 10~l0亿 英镑 (0 5年 ) 0 l 20 ,其 中应用 润
学创立 至今是 4 0年 ,大家可 以感受 到 ,4 0年 的时 间
是 多 么短 暂 。
这是全球关注的 主要 问题 ,我很高兴 中国摩擦学 学会能重视摩擦学 的经济性 和摩擦 学对环境 的影 响 , 并特别重视润 滑剂对环境 的影 响。虽然在这篇简短的 演讲 中 ,我 只能提及一部分相关领域 ,而且不能深入 探讨 。 本 次会议 可能只涉及上述 内容 的一小部分 ,但实 际上它 比本次会议所提 出的主题更为重要 。
基于工业用新鲜淡水占年只有dd年的时间了年摩擦学创立至今是d年的时间是多么短暂这是全球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很高兴中国摩擦学学会能重视摩擦学的经济性和摩擦学对环境的影响并特别重视润滑剂对环境的影响虽然在这篇简短的演讲中我只能提及一部分相关领域而且不能深入探讨本次会议可能只涉及上述内容的一小部分际上它比本次会议所提出的主题更为重要润滑剂和自然的协调性英国矿物油总消费的e被用于合成润滑剂何地方润滑剂的生产和管理包括使用和回收处理一般必须满足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生物的需要其中安全防护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从事润滑剂生产管理和回收处理的人员必须了解润滑剂的环境协调性及其相关测试的重要性仅是传统润滑剂还包括发动机油快速生物降解的润滑剂生产和使用时对人身健康和水的危害必须减小到最有些重要的方面可以影响环境破坏的程度当然有些润滑剂对环境破坏性很小甚至无破空气和水是其中最重要的两种润滑剂更不必说磁悬浮当然因为材料工艺和工程设计上的原因在许多需要润滑的场合还无法使用空气和水作润滑因此我们不得不使用比气体粘度更高对环境无害的润滑剂包括合成油但即使我们在使用这些无害的润滑剂时也必须仔细考虑它们对环境的影响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既要找到解决许多环保问题的方法还须找出评估和减少环境损害的方法因此摩擦学家的任务是解决或至少是减少润滑剂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可以采取的措施首先一些环境保护措施无疑地将成为会议众意识工业界政府指导和法规市场全球化和经济刺激的重要角色这些措施都很重要尤其是最后一项因为相对于仅仅靠说明科学技术事实虽然它们是合常理的重要的而言当实施经济刺激措施可以获利时用这种措施更容易实施一种起限制作用的方法或更容易实施一种不同的方法假如在许多领域能加强公众的意识并将更多的解决润滑对环境影响的措施公之于众这样在实施一些必要的措施时会更加容易对于一些必要的措施政府仅起到引导的作用而摩擦学家们在这方面就可以起主要作用了在过去几年里特别是近两年不仅在一个国家而且在所有工业国家的摩擦学家们在这方面已经在起作用了也许有人还记得在美国是反对政府干涉的然而几年前在美国也出台了两个很有影响力的法规一个是美国的行政命令
摩擦学发展及研究内容综述
摩擦学发展及研究内容综述随着机械制造的不断发展,摩擦学及其在工程中的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摩擦学是研究物体之间的摩擦特性及其对于运动的影响的一门学科,是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机械制造及制造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围绕摩擦学的发展历史、摩擦现象的实际机制、摩擦规律、摩擦器件及其结构特性及应用领域等内容,对摩擦学及其在工程中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摩擦学在历史上的发展。
摩擦学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西方文化中,已经有关于摩擦学发展的记载,比如,亚里士多德、特洛伊战争中提出的摩擦学理论;19世纪时,爱因斯坦及其同事们开始研究表面力学。
20世纪初,摩擦学已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在20世纪50年代,摩擦学作为物理学中的一门学科出现,并迅速发展。
目前,摩擦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涉及表面力学、摩擦特性、摩擦组件及其应用的综合性学科。
其次,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摩擦现象的实际机制。
从机械上看,摩擦是物体表面彼此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这种力又可以分为摩擦力和磨损力。
摩擦力是指两个相互滑动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抗拒的力,摩擦力主要由接触表面的形状、结构、粗糙度等因素所决定。
磨损力是两个接触表面之间因摩擦力而导致的表面磨损现象,磨损力是摩擦学研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紧接着,让我们来关注一下摩擦规律。
一般来说,摩擦力与接触表面的普利斯德摩擦系数有关,接触表面越细腻,普利斯德摩擦系数越大,摩擦力越大,反之亦然。
另外,滑动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也受到接触者的质量、滑动速度、接触表面的温度、污染物的存在等因素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下摩擦器件及其结构特性及应用领域。
摩擦器件是通过调节接触的摩擦系数来调节物体运动的重要装置,摩擦器件的结构特性及应用领域在摩擦学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
常见的摩擦器件包括摩擦片皮带轮、摩擦片涡轮、摩擦离合器、制动器以及摩擦刹车等,它们具有紧凑、耐用、操作简单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制造及制造工程中。
精选设备润滑基础
外摩擦是指在两个相 互接触的物体表面之问
之间发生的摩擦。内 摩擦一般发生在液体
发生的摩擦。外摩擦即 或气体之类的流体内,
一般所指的摩擦,只与
但也可能发生在固体
接触表面的作用有关,
内,如石墨、二硫化
而与物体内部状态无关。 钼等固体润滑剂内。
(二)按摩擦副的运动状态分类
1.静摩擦 :
当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对 另一物体产生微观弹性 位移,但尚未发牛相对 运动时的摩擦称 静摩擦。 在相对运动即将开始瞬 间的静摩擦即最大静摩 擦,又称极限静摩擦。 此时的摩擦系数,称为 静摩擦系数。
的运动阻力,叫摩擦力,这种现象
叫摩擦。
在机械运动中,发生相对运动
的零件或部件统称为运动副。如:
轴与轴承、齿轮啮合、平面导轨、
链杆与铰链、蜗杆与蜗轮、链条与
链轮、凸轮与顶杆、皮带与皮带轮
等。这些运动副在相对运动的同时
都会发生摩擦,因此,我们也称这
些运动副为摩擦副。
摩擦的有害方面主要是:
1)消耗大量的能量:
(四)按摩擦副表面的润滑状态 分类:
1.干摩擦:
干摩擦在摩擦学名词术语 中是这样定义的:无润滑的摩 擦。而且只有既无润滑又无湿 气的摩擦,才能称为干摩擦;
2.边界摩擦:
两相对运动的物体表面被 极薄的润滑膜隔开,而润滑膜 不遵从流体动力学定律,且两 表面之间的摩擦磨损不是取决 于润滑油的黏度而是取决于两 表面的特性和润滑剂的性能时 的摩擦。
一、磨损的定义 磨损是物体工作表面的物质.由于表
面相对运动而不断损失的现象。 磨损是固体与其他物体或介质相互
问发生机械作用时其表层的破坏过程。
二、磨损过程
1.正常的(自然的)磨损:
摩擦学12
第一节 摩擦学的发展现状
为了适应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近10多年来,摩擦学 的研究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摩擦、磨损和润滑仍是当今摩擦学研究的主题,但更注重其工业应用
1.摩擦与磨损 近年来,已经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摩擦力显微镜(FFM)等先进的仪
艺技术和方法正在或已经渗透到摩擦学研究领域,形成交叉发展,相 互促进,甚至形成新的学科生长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表面工程。
应用表面涂层技术,尤其是应用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 沉积(CVD)和离子注入技术都已获得明显的减摩和耐磨效果。极薄
的 Ti N ,Ti和AlN 等Ti涂BN层均已应用于金属切削工具和大型挖掘
1998,3:66~68 3 杨德华,薛群基,张绪寿.磨损图研究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摩擦学学报,
1995,lS(3):281~288 4 曹占义,张有,孙大仁,刘勇兵.磨损图研究的方法与进展.摩攘学学
报,1997,17(2):185~192 5 雒建武,温诗铸.薄膜润滑进展与问题.摩擦学进展,1999,4(3/4):9~20 6 聂时春,张酮伟,王洪波,高芒来.原子力显微镜在纳米摩擦学中应用的进展.
学处理和等离子喷涂技术。近年来,更重视复合表面技术的开发,如 复合陶瓷涂层—渗氮钢体系和复合DLC涂层氧扩散处理钛体系等新 技术。
此外,在涂层的摩擦、磨损和润滑机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 些进展,如模拟涂层中具有微观滑动的摩擦接触状态,用分子动力学 模拟方法研究沉积DLC涂层的摩擦学特性。
三、摩擦学新领域的研究呈上升势头
器设备,观测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原子间的作用力以研究摩擦的起因;研究了
在高真空( 107 P)条a件下,粘着和摩擦的化学效应;研究了磁流体、磁粉
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摩擦学会议纪要
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摩擦学
会议纪要
佚名
【期刊名称】《润滑与密封》
【年(卷),期】2007(32)12
【总页数】1页(PI0001-I0001)
【关键词】摩擦学;中国;第七届理事会;学会;学术会议;学术交流;高等院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117.1
【相关文献】
1.第十二届全国摩擦学大会暨2015年全国摩擦学青年会议在成都举行 [J],
2.第九届全国摩擦学大会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将在北京举行 [J],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工业摩擦学专委会成立大会暨全国首届企业润滑管理高峰论坛在广州召开 [J], 冯伟
4.第九届全国摩擦学大会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在京举行 [J],
5.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 [J], 宋天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1期2008年1月摩擦学学报TRIBOLOGYVol28,No1Jan,2008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宋天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北京100823)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及同仁:大家好!今天,能够相聚在繁荣兴旺的南国花城,领略兼容并蓄的岭南文化,共赴学科交叉的工程领域,回顾国内摩擦学发展历程,展望摩擦学发展前景,心里十分高兴.值此,在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摩擦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召开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向会议的主办单位摩擦学分会,承办单位广州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表示衷心的祝贺,向给予本届大会提供支持与协助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诸多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向与会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摩擦学分会成立于1979年3月,我国摩擦学的研究自建国以来已有几十年历史.客观地回顾过去,科学地展望未来,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到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洪流中来是我们科技社团义不容辞的职责.大家知道,摩擦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诸多研究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大有作为.经过半个世纪,摩擦学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5个阶段.(1)起步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在经历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50年代后期开始,摩擦学的研究与发展不断受到各界重视.,其主要标志是1962年10月15~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我会联合举办的“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有160多名专家莅临.会议提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筹备设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分会.(2)停滞阶段从20世纪60至70年代为停滞阶段.在这一较长的时期内,我国摩擦学研究和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和冲击.而在这一时期,随着现代工业和大型成套机械装备的迅猛发展,国际上节约资源已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此背景下,1966年Jost博士提出了著名的《英国教育科研部关于摩擦学教育和研究的报告》(((Jost报告》),给摩擦、磨损及润滑的研究工作定义为“Tribotogy”,提出摩擦学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发展的重要性,并为世界各国摩擦学同行广泛接受.2004年11月29日,在伦敦的雅典娜俱乐部我再次拜访了Jost博士,同时送去了何光远部长赠给他的“科技大使”的题词,并在雅典娜俱乐部的图书馆看到了(Jost报告》的文稿.(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为发展阶段.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国内摩擦学研究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79年3月18~25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在广州主持召开“第二次全国摩擦、磨损及润滑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成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磨损润滑分会,选举出第一届理事会.在1980年的苏州会议上正式定名为“摩擦学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对我国的摩擦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对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1979年5月813,以国际摩擦学理事会主席Jost博士为团长的英国摩擦学代表团一行6人访华,在我国做了30场学术报告,提供了一批书刊和技术资料.随后,我会又派代表团对英国进行回访,收集了大量技术资料,并撰写了2万多字的总结性技术资料,详细介绍了英国及国际摩擦学的发展、研究及教育情况.1980年5月和7月,联邦德国收稿日期:2007—12—12;修回日期:2008-01-09/联系人宋天虎.作者简介:宋天虎,男,1940年生,教授,目前主要从事焊接、材料和装备研究及科研管理工作第1期宋天虎:我国摩擦学发展回顾——在第八届全国摩擦学大会上的致辞95摩擦学代表团和El本摩擦学代表团相继访问中国,1980年9月Jost博士再次访华.这些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摩擦学与国际交往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1981年6月15~19日,摩擦学分会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工矿企业润滑工作会议.会议重点讨论了润滑与节能问题,首都钢铁公司、大连重型机器厂、洛阳拖拉机厂及天津机械厂等单位介绍了试验经验,表明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时机基本成熟.摩擦学工业调查的主要工作由大批一线生产人员进行.这支队伍与摩擦学分会的教育培训工作密切相关,到1980年6月,全国已经培训了3000多名学员.同时,在总会和摩擦学分会的支持下,很多省先后成立了摩擦学学会.他们对随后的摩擦学工业调查给予了很大支持.摩擦学工业调查的目的是,对摩擦学工业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及蕴藏潜力做出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以期引起国内各工业部门和企业对摩擦学技术的重视.1982年3月,首次在北京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座谈会”,会上先行调查的大庆油田、鞍钢等单位交流了调查工作经验.会后,几个大型厂矿企业,如武钢、淮南煤矿等也率先行动,对调查工作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1982年8月,在兰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与会代表达231人.虽然这不是一次专门的调查会,但会议的一大特点就是“重视工、农业中存在的摩擦学问题的调查研究”,并提出了《开展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意见书》,因此这次会议成为了事实上的“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动员大会.会议期间选举出摩擦学分会第二届理事会,并特别设立了一个“调研工作委员会”.这对于加强摩擦学分会对工业调查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7月,摩擦学分会和中国石油学会在安徽召开“摩擦学润滑技术与节能学术讨论会”,报告了全国性摩擦学工业调查的早期结果,获得了摩擦磨损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统计数据.1983年9月,在大庆召开了摩擦学工业调查现场座谈会,会议讨论通过了《全国摩擦学工业调查提纲》,对于后续调查活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984年10月,摩擦学分会与中国石油学会联合在浙江镇海召开了“摩擦润滑与节能专题座谈会”.座谈会实际上是摩擦学工业调查的初步小结会,当时,我们可以自豪地宣布“中国也有自己的数据了”.1985年12月,摩擦学分会在厦门召开了“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技术交流会”,出席会议有467人,将摩擦学工业调查推向了高潮.摩擦学分会秘书处提交了《中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综合报告(初稿)》.截至1984年底,已有石油、冶金、煤炭、农机、铁道、机械、纺织、交通8大行业和各地区比较全面的调查报告24篇,2000多人参加了调查.初步提出了“通过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到本世纪末每年可为国家节约的资金约占当时国民生产总产值的1.2%”的调查结论.到1985年底,调查工作已汇集各种调查报告30篇,参加调查的人员超过5000人.为了进一步补充修改《全国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报告》,1986年4月在北京召开了座谈会.来自冶金、石油、煤炭、铁道运输、农机、汽车交通、机械等行业和高等学校的代表21人,并对报告进行了补充核实、讨论修改并定稿.当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许绍高秘书长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多次在常务理事会和全国秘书长工作会议上汇报和介绍摩擦学工业调查与应用的情况和经验.摩擦学分会郑林庆理事长,王汝霖、张祖荫副理事长及有关理事都亲自参加研究并予以指导,摩擦学分会秘书处L直将其作为重点任务,集中力量推进工作.综上所述,从1982~1986年,“摩擦学工业应用”调查历时4年,参加人数达5000多人,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取得了摩擦学调查和应用的经验;二是通过摩擦学工业调查,使许多企业获得了实际的经济效益;三是对应用摩擦学技术可能获得的潜在经济效益得出了一个较为客观的估计.据推算,1984年我国应用摩擦学技术所节约的能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7%.通过这次调查,不仅动员了众多的企业和技术人员参加;同时也得到了中国开展摩擦学研究、教育和应用活动的经济效益估计;更重要的意义是,它使众多企业和广大技术人员认识到摩擦学研究与应用的重要性,极大地促进了国内摩擦学学科发展及摩擦学技术的应用.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各国摩擦学调查中首屈一指.Jost博士在1991年《摩擦学25年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中认为,“中国的调查是最彻底和最全面的”.与此同时,在这一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广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在摩擦学研究和学科进展方面做出的贡献也较显著,诸如弹流润滑理论与应用、表面形貌效应、摩擦学设计及空间摩擦学摩擦学学报第28卷等,从而为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跨越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为跨越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纳米摩擦学研究迅速发展,生物摩擦学研究应运而生.在薄膜润滑、纳米颗粒润滑及表面工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成果,从而使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工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影响.(5)进入新世纪的当今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中国的摩擦学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阶段.摩擦学研究进一步向表面与界面发展;超低摩擦、微纳制造摩擦、生物摩擦学和纳米摩擦学向纵深推进,节材和环保提到了新的高度等.特别是在以下6个方面标志着我国的摩擦学研究已经进入国际一流水平;①我国每年在摩擦学领域发表的SCI收录论文数已居世界第j4位;有多人次在国际会议上作了特邀报告.在日本摩擦学会50周年庆时,特别介绍了国际上5个国家摩擦学的研究进展,其中就有中国(美、英、德、法、中).②我国学者已在国际摩擦学组织机构中出任领导职务,并具有相应的话语权.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群基教授现任国际摩擦学理事会副主席;清华大学雒建斌教授出任。
IFToMM摩擦学技术委员会主席.③一批研究成果、论文及研究者获得了高层次奖励.诸如在薄膜润滑、先进润滑材料和微动摩擦学等方面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在矿山机械摩擦制动、航空润滑密封材料以及高温摩擦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在混合润滑方面获得美国鳃LE最佳论文奖;在摩擦学及相关领域有3人分别获得何梁何利奖和光华奖等.④近年来已组建4个摩擦学及相关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其硬件条件在摩擦学领域具有国际一流水准.近5年来,摩擦学研究机构已承担了一批国家级重大项目.诸如在先进电子制造(其中含工艺与摩擦学)方面的1个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分别在先进制造中的摩擦学问题与极端工况摩擦学方面的2个973项目;分别在极端工况摩擦学、铁路车辆动力学及摩擦学、微纳制造摩擦学方面的3个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分别在微纳器件摩擦学、西北环境摩擦学、生物摩擦学、仿生机构摩擦学以及包括弹性薄片气体润滑轴承在内的机电装备基础研究等方面的6个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⑤目前在摩擦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已培养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队伍.至今已有6位院士、9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一批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这些学者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⑥摩擦学领域现阶段国际交流与合作非常广泛.多次与发达国家相关组织联合举办双边会议,并成功举办了系列国际摩擦学会议,参与和承担较多国际合作的研究任务.目前有美国的GM公司、奎克化学、SAE,日本的NSK、精工,德国博世等公司与国内摩擦学研究机构开展双边合作.这也从另一侧面体现了我国摩擦学研究已经具有相应的基础与实力.总之,回顾我国的摩擦学发展历程,我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摩擦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在1~6届理事长孙毅、郑林庆、万长森、谢友柏、薛群基、张嗣伟的领导下,在广大同仁们的积极支持和努力下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在座的诸位以及摩擦学领域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多年来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地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心血,流下了汗水,做出了贡献,立下了功劳.在这里,我作为机械工业的一名老兵,向各位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诚挚的问候!在新的世纪、新起点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繁荣与危机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反思与进步共生的当今时代,面对我们过去的成就,我们不敢稍有懈怠.不仅不能躺在以往的成绩上孤芳自赏,而且要依“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心境,去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更要用“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去攀登一个又一个高峰,去创造摩擦学技术与应用更加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国的制造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坚信: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仅仅是与“国际接轨”,更重要的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此,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肩,在摩擦学分会的领导下,谱写摩擦学发展的新篇童.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愿摩擦学分会为我国的摩擦学研究与应用实现创新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