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案范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图、观察、归纳
3.假设三: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均一
(1)提问:考虑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对气压带与风带产生什么影响呢?
(2)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运动”。
(3)提问:气压带与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何规律?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
思考、回答
观察
回答
1.图片展示:“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夏景色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对环保等实际问题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同时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课型
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思考、讨论、绘图
观察、自我反思
深入思考
2.假设二: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提问:考虑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全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讲解:北半球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根据低纬环流形成的思路,探究北半球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并绘出示意图。
提示:北半球副热带地区近地面向北运动气流和极地附近向南运动的气流性质有何不同?它们在北纬600附近相遇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近地面形成什么样气压带?为什么?
2Leabharlann Baidu视频展示:“非洲大陆动物迁徙”
3.从两个案例中归纳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多
观察、分析气候成因
分析、归纳
(四)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师补充说明:
(1)巴西热带雨林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常年多雨。
(2)位于30°N附近的撒哈拉沙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终年炎热干燥。
思考、回答
4.假设四: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不均一
(1)提问:考虑了海陆分布,气压带与风带会发生怎样变化呢?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
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课后记
学校
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篇章节
(单元)
行星风系
课题
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模式图解释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举例说明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绘图、观察、提问、分析案例等探究活动,体验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研究过程,形成地理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呈现:“垂直空气柱”示意图
2.启发:回忆不久前下乡学农时的篝火晚会,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又在四周落下。
3.动画演示:“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4.提问:“空气为什么会如此运动?与什么要素有关?”
5.归纳:大气运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
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6.进一步探索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3)北欧地区的芬兰湖泊众多,景色优美,由于处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空气交汇,多锋面雨。
(4)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吗?
(5)有谁能运用大气环流原理解释南极臭氧洞?
(6)上海纬度是31°N,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但却不象撒哈拉地区那么干旱,这又是为什么呢?
举例说明
1.假设一:地球静止,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启发:赤道地区和极地附近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气流如何运动?
动画演示:
承转提问:
实际上赤道与北极间的热力环流能这样维持吗?为什么?
提问: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7.动画演示: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
读图、理解气压的概念
回忆,小组讨论,并画出篝火中心与周围气流垂直、水平运动图。
观察检验自己思维过程和假设是否正确。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理解
举例说明
加深理解
(三)分三个步骤提出假设,以问引探,学习“大气环流”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新课教学后再创设案例情景,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3.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在对知识难点的探讨活动中运用FLASH模拟演示辅助释疑。
教学安排
共2课时:1.气压与风、大气环流(1课时)
2.行星风系与气候、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一)设置问题情景,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人类主要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排放大量的消耗臭氧物质,但臭氧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好奇、思考
(二)读图、观察动画演示,分析大气运动机制
动画演示:
北半球“三圈环流”。
运用风的形成原理来分析北半球三个风带的形成
思考
听讲
小组探究、绘图
观察、印证
分析: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并绘制分布图。
归纳: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2.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气压带高低交错分布;
3.风带位于高低压带之间,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组讨论、绘图
3.假设三: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均一
(1)提问:考虑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会对气压带与风带产生什么影响呢?
(2)动画演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运动”。
(3)提问:气压带与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何规律?为什么会发生季节移动?
思考、回答
观察
回答
1.图片展示:“地中海沿岸地区冬夏景色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大气环流对环保等实际问题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和全球合作意识,同时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重点
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形成原因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
课型
教学方法
1.问题解决法:按照假设——推理——验证的方法,分三个步骤从简到繁逐层剖析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构建三圈环流的空间模式。低纬环流的形成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的形成让学生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研讨。
思考、讨论、绘图
观察、自我反思
深入思考
2.假设二:地球自转,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提问:考虑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全球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讲解:北半球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根据低纬环流形成的思路,探究北半球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并绘出示意图。
提示:北半球副热带地区近地面向北运动气流和极地附近向南运动的气流性质有何不同?它们在北纬600附近相遇后会出现什么情况?近地面形成什么样气压带?为什么?
2Leabharlann Baidu视频展示:“非洲大陆动物迁徙”
3.从两个案例中归纳气压带对降水的影响:
高气压带——气流下沉,降水少
低气压带——气流上升,降水多
观察、分析气候成因
分析、归纳
(四)案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师补充说明:
(1)巴西热带雨林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常年多雨。
(2)位于30°N附近的撒哈拉沙漠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终年炎热干燥。
思考、回答
4.假设四:地球自转,太阳直射点移动,地表不均一
(1)提问:考虑了海陆分布,气压带与风带会发生怎样变化呢?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
板书设计
参考资料
课后记
学校
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篇章节
(单元)
行星风系
课题
大气与天气、气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运用模式图解释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和移动规律;举例说明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读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成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开展绘图、观察、提问、分析案例等探究活动,体验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研究过程,形成地理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呈现:“垂直空气柱”示意图
2.启发:回忆不久前下乡学农时的篝火晚会,为什么篝火中心灰烬会随着火苗上升,又在四周落下。
3.动画演示:“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4.提问:“空气为什么会如此运动?与什么要素有关?”
5.归纳:大气运动的原因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
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
6.进一步探索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3)北欧地区的芬兰湖泊众多,景色优美,由于处在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空气交汇,多锋面雨。
(4)瑞典大片森林因酸雨而枯亡,将责任归咎给英国。你认为有道理吗?
(5)有谁能运用大气环流原理解释南极臭氧洞?
(6)上海纬度是31°N,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但却不象撒哈拉地区那么干旱,这又是为什么呢?
举例说明
1.假设一:地球静止,太阳直射赤道,地表均一。
提问:假如地球不自转,只考虑高低纬间受热不均匀,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全球会出现什么样的大气环流状况?
启发:赤道地区和极地附近气流在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了什么气压带?气流如何运动?
动画演示:
承转提问:
实际上赤道与北极间的热力环流能这样维持吗?为什么?
提问: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因冷热不均而引起的热力环流?
7.动画演示:城郊之间、海陆之间、山坡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
读图、理解气压的概念
回忆,小组讨论,并画出篝火中心与周围气流垂直、水平运动图。
观察检验自己思维过程和假设是否正确。
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理解
举例说明
加深理解
(三)分三个步骤提出假设,以问引探,学习“大气环流”
2.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并在新课教学后再创设案例情景,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3.多媒体辅助手段:运用多媒体优化组合问题解决法、案例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总结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影响。在对知识难点的探讨活动中运用FLASH模拟演示辅助释疑。
教学安排
共2课时:1.气压与风、大气环流(1课时)
2.行星风系与气候、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
(一)设置问题情景,复习导入新课
提问:人类主要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排放大量的消耗臭氧物质,但臭氧洞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上空?
好奇、思考
(二)读图、观察动画演示,分析大气运动机制
动画演示:
北半球“三圈环流”。
运用风的形成原理来分析北半球三个风带的形成
思考
听讲
小组探究、绘图
观察、印证
分析:南半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并绘制分布图。
归纳:
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
2.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气压带高低交错分布;
3.风带位于高低压带之间,风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组讨论、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