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开边中学王海荣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近进入了信息时代。计算机的普及与广泛应用,无疑是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标志。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形象之中,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下面我就多媒体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浅谈几点个人的见解。
一、多媒体有助于创设情景,启发学生思维。
如在教八年级上册的《观潮》一文时,开始学生觉得这篇文章平白如话,没啥意思,于是我就给学生做了一个大海来潮时的课件,让学生结合画面去体味文中的语言,并给他们播放了战争时期水兵训练的场面,又伴随音乐播放了课文朗读,这样图文并茂是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文章语言的魅力,充分体会到了文章的气势,很快进入了学习课文的氛围。
由此可见,创设情景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并获得深刻的印象,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多媒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说:“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做好一切事的前提就是对这件事浓厚的兴趣。同样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语文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如:在学习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先播放了一组静止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然后让学生从画面中去直观感受,看看画面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先恐后的表述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捉住“枯”、“老”、“昏”、“西”、“瘦”,等关键词进行分析理解,化难为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使学生乐学,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也是语文课真正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
三、多媒体有助于释疑解难,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较难理解,尽管教师讲的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不得要领。教学中若能适时利用多媒体,就能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巧妙地释疑解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如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一文中写斑羚飞渡的那一段,这段是全文最精彩的段落,对升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文中有诸多动词“跃”、“跳”、‘、“钩”、“蹿跃”、“猛蹬”、“踏”、“起跳”、“坠”、“落”等,还有“一前一后”、“一高一低”等表示状态的词,但仅凭这些词,还不能真正理解斑羚飞渡的凄美与悲壮,我就给学生只做了斑羚飞渡的动画,让学生观看动画、复述飞度的过程。这样就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学生迅速进入了动态的教学环境,复述准确生动,栩栩如生。本课的知识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巧妙的化解了,学生还动情地说斑羚飞渡跨越的弧线比文中描写的天上弯弯的彩虹更美丽,老斑羚们为了种族的延续,以牺牲自身为代价,他们的生命是灿烂的、辉煌的。显然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索,是对斑羚精神的深刻体悟。
四、多媒体有助于丰富教课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要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和知识,是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就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丰富教课内容,增加课堂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七年级语文上册《春》的教学中,我做了这样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以一篇桃花为背景,屏幕上显示作者的头像与简介,让学生对作者的情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围绕课文内容制作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接着让学生边观看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范读,最后让学生跟读。这样将文字、图像、音乐等信息在组合在一起的多体教学,能充分乐学,课堂学习气氛浓厚,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多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平台。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书水平,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使用单一的教学工具———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还要不断探索、不断更新,让它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以适应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