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合集下载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

孟浩然《春晓》英文赏析作者:李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02期摘要: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诗歌也日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唐代诗人孟浩然所做的《春晓》脍炙人口,并被多次翻译成英文诗歌,其中有五篇英译本广受好评,本文选取其中三种英译文,并对译文的题目、用词、句型及意境进行分析对比,探讨诗歌的技巧,评价其翻译过程中的得失。

关键词:《春晓》;三种英文译本;对比分析作者简介:李琳,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2--011.引言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是首人人知晓、传咏百世的经典诗词。

作为五言律诗的杰出代表,其工整的对仗、简单的语言、自然的表述、委婉的音韵,使读者阅读起来真是回味无穷。

《春晓》不仅音韵优美,而且行文跌宕起伏,使得全诗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

诗人在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时,不直接咏叹,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读者有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许多学者、翻译家和诗人争相将《春晓》译成英文。

本文选取了许渊冲、吴钧陶、翁显良三位大家的英文翻译进行赏析。

2.三种译文赏析2.1许渊冲的译文赏析许渊冲提出了译文的“三美”理论,即翻译诗词应当达到“音美”、“形美”、“意美”的境界。

如果翻译诗词无法体现原格律诗在形式、音韵上的特点,中国古诗词韵致的美感就丧失了许多。

因此,许先生翻译的诗词较为简单凝练,尽可能的保存了原格律诗的特点,做到音美、形美,婉转悠扬。

但在翻译意象时却带有浓厚的个人主观色彩。

在音韵上,原诗既押头韵,又尾韵整齐,“上声”为主韵,尾音则延长且曲折,读来朗朗上口。

节奏上看,原诗为四句两联五言绝句,抑扬顿挫,错落有序。

许译运用了“抑扬,抑扬,抑扬,抑扬”的模式,以四音步诗的节奏再现了原文音韵整齐的特点,全诗的音韵如行云流水般优美动听,译诗的前两句很好地把握住了原诗的意境。

中文诗虽无主语,但是以作者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描述,译诗直接将其描述为“This morning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译诗中用“crying”表示鸟的啼叫声,为译诗添上了一层悲哀的感情色彩。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从翻译美学浅析《春晓》英译

谢谢!
THE SECOND
诗歌翻译美学原理
许钧教授提出,文学翻译有三个层次:基础层次、
语义层次和审美层次。
许渊冲教授总结提出的译诗要做到意美、音美、形 美的“三美论”。他指出,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
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译文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
诗的意美,但若缺少音美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 情趣。
THE THIRD 译本比较分析
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了原诗的意味和意境,没能展现出原诗
跌宕的层次与复杂的感觉;它只是让读者理解了原诗内容, 却没能让读者欣赏原诗的音美和形美、风格和神韵,得不到 原诗的平衡美感,译诗和原诗的“诗味”大不相同。
5、文体风格
细读翁显良的译文,读者可能会产生疑问: 译文内容不切。忽略的部分有:首行五字,除“春”字外,其余意思 均未译出;后两句的动词“闻”、“知”和第三句的“声”也没有译出; 增加的内容如:开篇“Late”一词为原文所无;夜来风雨,何以知天怒而 用“fury”?诗人对花落状态未曾明示,“poor dear”这些限定词又从 何而来?如果将翁的译文做一个回译,“原文”可为: (首先一声叹息)晚了!今日醒来已晚,可惜春光难挽,四周鸟咽空 啼。昨夜风雨无驻,胜似天公已怒。可怜落红无数! 对比之下,此回译与原文不尽相同。 译文形式上更像自由体诗或散文,缺乏格律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如 果唐诗都是以这种方式来翻译,恐怕会形成误导———外国读者们会以为 这就是享誉世界文学的唐诗的形式。 就其诗的“意似”而言,译者做得深透细致,然而“意美”何如?开 头的那一声叹息太过直白浅露,与原文委婉含蓄的风格不相符合,诗人的 情感一览无遗。自由体诗虽然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感情,却无 法表达古典诗词毋容置疑的婉约、含蓄、言有尽而意无境的艺术性。诗本 身是具有朦胧美的,应给读者留以空间,说得太透则如戳破了纸灯笼。诗 中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无疑也会限制读者的理解和想象。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看《春晓》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当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待《春晓》的英译文,我们需要了解文本的及物性特征。

及物性是描述动词所带宾语与主语之间关系的语法特征,包括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和联接动词。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所以在翻译《晓》这个古典诗歌时,涉及到了很多的及物性特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晓》的英译文: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唤起玉车灰,飞来绣作花。

2. In spring one sleeps unaware of day's coming. Everywhereone hears the songs of birds. As the jades barrage the ash, blossoms fly embroidered.3. In spring one sleeps, hearing no sound;While everywherethe familar sounds are mute.4. Asleep in spring, I did not realize the dawn. Everywhere I hear the song of birds. While putting makeup on, I amsurprised by the flowers in the air.5. In spring asleep, omit I cannot dawn. Everywhere hear bird song. Start up jade car ash, fly come embroidered flower.接下来我们来分析这几个英译文的及物性特征:第一个译文中,“sleep” 是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飞来”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这里通过动词和宾语的关系,译文的及物性表现出来。

第二个译文中,“sleep” 是不及物动词,“hears” 是及物动词,“fly” 作为动词表及物性。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作者:贾文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09期摘要:不同的語言环境,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个译本有着多种翻译版本。

本文选取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作为研究文本并对其5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中外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赏析译文之美。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作者简介:贾文娇(1992-),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02一、引言《春晓》是我国唐代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但诗人以其深厚的语言文字运筹能力写出这篇巧夺天工之佳作,短短四行将人、景、物描写的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惜春、叹春而又哀春的丰富情感。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像高山流水般舒适,反复读之,却别有洞天,思绪良多。

此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写实景,给读者展现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让人憧憬不已;后两句虚写,峰回路转,直抒胸臆,借助悄无声息的风雨声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感真挚细腻,让人流连忘返,遐想翩翩。

二、《春晓》之五首译作对于翻译诗歌,译者不仅仅需要充分领会文本字面含义,更需要在较高文字驾驭能力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文本这座沟通之桥,充分领悟以及揣测者意图表达的个人情感,最大程度的建立译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鸣,译出既贴切文本又符合作者内心情感的译本。

《春晓》英译文共有 31个,本文选取许渊冲、翁显良、吴均陶、WitterBynner、John Turner五位译者的《春晓》英译版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分析每位译者各自的译本以及对比这五个版本的异同,从而来探讨其中如何展现了不同译文的艺术美。

译文(1)许渊冲译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 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译文(2)翁显良译 One Morning in Spr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译文(3)吴钧陶译 The Spring Dawn 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译文(4)Witter Bynner 译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s were broken?译文(5)John Turner译Dawn in Spring 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 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 Last night a midst the storm– Ah, who can tell, 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许先生的译文不仅“音美”而且“形美”,该译文字数最少,简单凝练,概括性强,与原文对应,每行长度对等,衔接自然巧妙。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

《春晓》原文翻译及赏析一、关键信息1、诗歌原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作者:孟浩然3、翻译版本英文翻译:In spring one sleeps and wakes up to find it is dawn Everywhere one hears the singing of birds Last night there was a sound of wind and rain How many flowers have fallen, no one knows其他语言翻译(如有)4、诗歌体裁:五言绝句5、诗歌主题:描绘了春天早晨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11 原文解析111 “春眠不觉晓”:此句描绘了春天里人们睡眠的香甜,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112 “处处闻啼鸟”:到处都能听到鸟儿欢快的啼叫声,以声衬静,突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

113 “夜来风雨声”:诗人回忆起昨夜的风声雨声,增添了一丝淡淡的忧愁。

114 “花落知多少”:想到风雨可能吹落了不少花朵,流露出对春花凋零的惋惜之情。

12 翻译技巧与难点121 如何准确传达“觉”“晓”“啼鸟”等词汇的含义。

122 在英文翻译中,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和意境。

13 诗歌的艺术特色131 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自然。

132 动静结合,以“眠”“不觉晓”的静态描写与“啼鸟”“风雨声”的动态描写相结合,生动展现春天的景象。

133 寓情于景,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4 诗歌的影响141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启发,成为众多诗人模仿和借鉴的对象。

142 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15 不同读者的理解与感悟151 儿童可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152 成年人可能会从中体会到时光的匆匆和生命的无常。

16 与其他同类诗歌的比较161 与王维的《鸟鸣涧》在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

诗歌翻译中的得与失——对《春晓》三个英译文本的比较分析
称之 为“ 形美 ” 。
夜 来风 雨 声 。
花落知 多少。
( 浩然 《 晓》 孟 春 ) ( T im r f p n e ’ ig/ o 1 hs ono r gi bdIm l n,N t ) si n y
译 文 () , 一句话 含八个 单词 , 1中 第 第二句 和第 三句 都含七个 单词 , 最后 一句 含六个 单词 , 每个句子
从 以上对 这首 译诗 的小节划 分可 以看 出 , 了 除
原诗整 齐对 称 的形 式相 符 , 功地 实现 了形 式移植 , 成
第一小 节 L t ae !为一个 音节 ,8 w k , l ao n a a a e Al r d I u m ,or er o es e po a w r 这三个 小节 为 四个 音节外 , d f l 其 他均 为两个或 三个 音节 。因此 . 每个小 节的音 节数 量是基本 一致 的 , 样使得 《 晓》 多个英 译本 , 有 千秋 。 文选择 其 中 春 有 各 本
的三个译本 , 从形式 移植 、 韵律移 植 和意境 移植三 个
方 面探讨诗 歌翻译 的得与 失 。 二 、春 晓》 《 原诗 与译诗 的对 比分 析
春 眠不觉 晓 .
gon l pn?(yWuJna) ruds eig b uto e
( ) 式 移 植 一 形
汉字是 方块 字 , 每个字所 占的空间基 本上是 一 样 的。只要 每句话 字数相 同 , 句子 的长短便 是一样
处处 闻啼 鸟。
的。原诗一 共 四句 , 每句 五个 字 , 句子 的长度 都一 样, 形成 了一个方 形 , 因此显 得非常 整齐对 称。可 以
21 0 0年 5月 第 3 l卷 第 5期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一、引言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

[2]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本文拟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对《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试图分析出各个译文的得失,以期对古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理论概述在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1]三、《春晓》原诗及其译作的及物性分析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及其五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1. 春眠不觉晓徐忠杰译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 ;许渊冲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 'm lying ;吴均陶译为Slumber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 ,翁显良译为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第一句诗的翻译的处理,徐将此句译为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睡眠是与我们生理有关的,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物质过程,而归入行为过程。

许在这里把第一句理解为一个物质过程,其中动作者是“ I ”,过程是“ amlying in ”,目标是“ bed”,而“ this morn of spring ”是环境成分. 我们从吴的译文发现了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首先来看行为过程,我们把“slumbering ” 认为是一个行为过程,如上对徐的分析,至于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 I” 为感觉者(sensor ),“know” 代表这是一个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spring dawn ”,而“ in peeping ” 这个介词短语属于环境成分;翁的译文也属于心理过程,分析同上。

《春晓》英译本评析

《春晓》英译本评析

《春晓》英译本评析摘要:“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在翻译界是最有影响的。

本文以这一标准为宏观参数,以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对《春晓》的三个英译本进行了评析。

关键词:《春晓》情感形象风格1. 引言在中国翻译界中,严复所提的“信达雅”翻译标准是最有影响的。

“信”、“达”、“雅”三个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都出现,但将这三个字作为“译事楷模”(即标准)而提出,则始自严复。

他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又说:“《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者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雅。

”[1]他所谓的“信”是指把原文的本意完全正确地介绍,忠实地传达原作内容;“达”是指语句的通达顺畅,使译本读者能够读懂、理解;“雅”是指在译作中体现原文的写作风格。

就“信达雅”三者的关系而言,“信”是主要的标准,舍弃“信”就不谓翻译。

当然,不同写作风格,不同语体的原作,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文学翻译而言,就不仅仅在于“信”和“达”,更应该强调的是“雅”的标准。

本文运用“信达雅”这一翻译标准作为宏观参数,情感、形象、风格作为微观参数来对《春晓》的三个译本进行对比评析。

2.译本评析孟浩然是一个以白衣终其一生的诗人。

他的一生除了在唐玄宗开元十六年曾去长安应试外,其余时间都是在隐居田园和游历山水中度过的。

他认为生活在繁盛的时代,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为社会做事而平居一生是可耻的,所以他以四十岁为界,前半生主要是在家闭门苦学,为应试和做官作准备。

开元十六年去长安应试失败后,也曾产生过失望和怨恨情绪。

但从长安回到故乡后,心境渐渐平静下来,最后安心在故乡隐居。

《春晓》为五言绝句,韵脚优美,对仗整齐,节奏明快,是他的咏春佳作,语言平白如话,清新自然,而诗意隐约,情韵悠长。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摘要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春晓》三美原则古诗英译译文赏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即借助于独特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

《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为“诗歌是运用节奏、韵律和想象,表达情感、描述事件的文字形式”。

由此可见,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既注重语言内容又注重艺术形式的文学手段,而且充分体现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刻的情感诉求。

一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理论为了传承世界文明,交流文化,更广泛和深层次地研究语言,英汉诗歌互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是可译还是不可译、是重意义表达还是重形式表现之类的讨论,多年来未曾休止;对诗歌译文的赏析也常常让读者费解,是从本族语的特点还是从目标语的特点着眼;对诗歌之美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也是众说纷纭。

特别是汉语古诗英译,在中外文学评论界、翻译界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多中外学者、翻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英译古诗的原则和赏析方式。

王秉钦在他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现代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焦菊隐的“整体论”,等等,这些理论无一不影响着古诗英译方式和赏析角度。

英语翻译方法研究——以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为例

英语翻译方法研究——以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为例

2021年21期总第565期ENGLISH ON CAMPUS【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与价值,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文翻译届的泰斗,其独特的翻译思想能够将古诗文用英文文本的形式精准呈现,且其翻译方式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

本文以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为例,分析了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形成的三美理论,并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探究当代英语翻译的方法,以此来促进古诗词的翻译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关键词】英语翻译;许渊冲;《春晓》【作者简介】宋宣(1990.0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西亚斯学院明礼住宿书院,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学生思政管理。

中华民族的古诗词历经千年而不衰,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文化成果。

《春晓》这一首诗是作者孟浩然在春天睡醒之后对于眼前情境的描写,该诗贴近生活,景美而情切,语言简短通畅,言辞朗朗上口,深受大众喜爱。

许渊冲作为从事多年文学翻译的学者,在《春晓》一诗的翻译中主要采用了韵体译诗的形式,从而将博大精深的唐诗以英文文本的形式呈现,展现出翻译文化中的意美、音美与形美。

一、许渊冲《春晓》的译文翻译特色分析1.春眠不觉晓——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该句诗在汉语直译的过程中,能够翻译成“春日里睡觉不知不觉天已经破晓”,这就为整个诗的环境、背景进行了基本的交代,创设了一种春日醒来的情境。

在该句诗的英文翻译中,需要重点对于“春”“眠”以及“晓”来进行翻译。

“春”一字直接翻译成“spring”,通过直接翻译的形式将当时的季节与情境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呈现;“眠”字是将英语中“go to bed”拆分成“in bed”和“I'm lying”,即通过意译的方式进行翻译,将“睡觉”这一词通过“躺在床上”这一动作进行呈现,这样就通过词汇的动态变化使情境得以再现,化静为动,更具有画面感与形象感;“晓”字是通过对它的中文释义“破晓”来进行英文翻译,这是通过增词的形式使得诗句中的句意更加完整,且在“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翻译的过程中将该词作为整个句子翻译的核心,以此来将句子中的主要背景与写作源头进行介绍,从而更加完整地进行整个英文句子的呈现。

《春晓》英译浅析

《春晓》英译浅析
铜陵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1 年第 1 00 期
《 春晓》 英译浅析
方 世 华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铜陵 24 0 ) 400
摘 要: 唐代诗人 孟浩然 的《 晓》在 中国是 一首家 喻户晓的古典诗歌。这首诗的英译如何传达原诗所表 达的思想情感 , 非易 春 , 并 事。文章分析 了《 晓》 春 英译的技 巧, 其翻译体现 了信、 、 的特 点, 达 雅 传达 了 原诗 的神 韵之美。 关键词 : 诗歌 ;春 哓》 翻译 ; ; ; 《 ; 信 达 雅
“ , 晓” 旨在突出“ 不觉 ” 。但“ ae 用词一般 。如果用这种方 式 w k”
泉流入我们心 田, 心脾 , 陶醉 。《 沁人 使人 春晓》 没有华 丽的辞 藻, 没有使用 特殊 的手 法 , 成功之处 就在于它独 特的韵 味 、 平 实 的语言 , 读来如 行云 流水 、 清新 自 , 深厚 , 然 悠远 意境 优美 ,
准来分析译 文第一句 “ 眠不觉晓 ” 原文大 致是说 :我在春 春 , “
动地表达 了诗人对 春天 的热爱 和怜惜之情 。 春天是美 丽的 , 有 醉人的花香 , 有迷人 的风景 。 但更能打动诗 人的却是那喧 闹的 春声。 当诗人在春睡 中醒来 , 首先听到的就是鸟 的啼叫。 处 这“ 处” 都可 听到 的清新婉 转 、 此起 彼落、 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 , 是
春天带给诗人 的欢乐 。同时 , 更令作者痴迷 的是昨夜里 的一场
春雨。 在那静谧 的春夜里 , 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 梦般 的想象 , 而那落 红片片 、 意浓浓 的雨后 的春 日清晨 又该 绿 是多么 的清新美丽 , 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 语言 , 为我们描写 了一个 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 , 又如 同一 股清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

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孟浩然春晓英译赏析「双语」《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联想,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绚丽的图景。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分享《春晓》的赏析,欢迎阅读!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词句注释⑴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

⑵闻:听见。

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⑶“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

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知:不知,表示推想。

[1] [2-3]白话译文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英语翻译:翁显良译文:Late! This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许渊冲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wa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After on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约翰·特纳译文:How suddenly the morning comes in Spring!On every side you can hear the sweet birds sing.Last night amidst the storm — Ah, who can tell,With wind and rain, how many blossoms fell?赏析:1、意美《春晓》这首小诗,整首诗行云流水,平易自然,却又悠远深厚。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

《春晓》原诗及其英译文及物性对比作者:徐瑞敏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5期摘要:本文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及物性角度入手,将唐诗《春晓》及其四篇英文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些译文当中,吴均陶先生的译文最佳。

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古诗英译得失分析及古诗翻译带来启示。

关键词:及物性系统《春晓》一、引言诗在任何国家的语言中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近年来,一些学者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对古诗及其翻译的汉、英语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语言分析对文学翻译研究的实用价值。

[2]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脍炙人口,本文拟从韩礼德的语篇纯理功能方面中的概念功能对《春晓》及其四种英译文进行及物性系统的分析,试图分析出各个译文的得失,以期对古诗翻译研究有所启示。

二、理论概述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概念功能在语言系统中通过及物性系统来体现。

及物性包括六个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

[1]三、《春晓》原诗及其译作的及物性分析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下面,我们对这首诗及其五个译本进行详细的分析。

1.春眠不觉晓徐忠杰译为One slumbers late in the morning in spring;许渊冲译为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吴均陶译为Slumbering ,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n peeping,翁显良译为Late!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第一句诗的翻译的处理,徐将此句译为一个行为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睡眠是与我们生理有关的,所以我们不把它归入物质过程,而归入行为过程。

许在这里把第一句理解为一个物质过程,其中动作者是“I”,过程是“ am lying in”,目标是“bed”,而“this morn of spring”是环境成分. 我们从吴的译文发现了既有行为过程,又有心理过程,首先来看行为过程,我们把“slumbering” 认为是一个行为过程,如上对徐的分析,至于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I” 为感觉者(sensor),“know” 代表这是一个表示认知的心理过程,被感知的现象是“the spring dawn”,而“in peeping” 这个介词短语属于环境成分;翁的译文也属于心理过程,分析同上。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

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诗歌《春晓》五个译本之对比赏析贾文娇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翻译方法,不同的译者会对同一个译本有着多种翻译版本。

本文选取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诗《春晓》作为研究文本并对其5种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中外译者在面对同一文本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从而赏析译文之美。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春晓》作者简介:贾文娇(1992-),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其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72-02一、引言《春晓》是我国唐代山水派诗人孟浩然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诗。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但诗人以其深厚的语言文字运筹能力写出这篇巧夺天工之佳作,短短四行将人、景、物描写的浑然一体,充分表现出作者惜春、叹春而又哀春的丰富情感。

诗歌语言朴实自然,像高山流水般舒适,反复读之,却别有洞天,思绪良多。

此诗借景抒情,前两句描写实景,给读者展现一副春意盎然的美景,让人憧憬不已;后两句虚写,峰回路转,直抒胸臆,借助悄无声息的风雨声抒发自己心中的苦闷,悲凉之情跃然纸上。

诗歌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情感真挚细腻,让人流连忘返,遐想翩翩。

二、《春晓》之五首译作对于翻译诗歌,译者不仅仅需要充分领会文本字面含义,更需要在较高文字驾驭能力的基础上挖掘隐藏在文本之后的深层次的含义,通过文本这座沟通之桥,充分领悟以及揣测者意图表达的个人情感,最大程度的建立译者与作者之间思想上的共鸣,译出既贴切文本又符合作者内心情感的译本。

《春晓》英译文共有 31个,本文选取许渊冲、翁显良、吴均陶、Witter Bynner、John Turner五位译者的《春晓》英译版进行对比赏析,通过分析每位译者各自的译本以及对比这五个版本的异同,从而来探讨其中如何展现了不同译文的艺术美。

论《春晓》中英文版本的及物性分析

论《春晓》中英文版本的及物性分析
A S p i r n g Mo r n i n g( Wi t t e r B y n n e r )
I a wa k e l i g h t —he a r t e d t h i s mo r n i n g o f s pr i n g E v e r y wh e r e r o u n d me t he s i n g i n g o f b i r d
外 语翻 译
论《 春晓》 中英文版本的及物性分析
周 旗
( 北京理 工 大学珠 海 学院 广 东・ 珠海
中图分类号 : H 3 1 5 . 9 文献标识码 : A
5 1 9 0 8 8 )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4) 1 7 — 0 0 9 6 — 0 2
和音美。[ 1 1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对其不 同版本进行剖
析 ,以期发现不 同作者对于 同一诗 篇有着不 同的见解 和侧
重点 。本 诗是诗人在鹿 门山隐居时所作 。语言简练 , 意境优 美 。诗人通过春晨的景和声来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 , 从而表 达 内心 的惜春 、 爱春之情 。
在此篇诗中 , 原文第一句 , “ 春眠不觉晓 ” 介绍 了时 间为 春天 , 继而 引出了动作 “ 眠” , 这个行 为动词 , 讲 述 了作 者 的 行为。接下来又用了心理动词“ 觉” , 省略了人物我 , 符合 中 文的表述方法 。侧 重意境 , 没有 主语 的要求 。注重 “ 意合” 而 非“ 形合” 。第 二句 , 处处闻啼鸟, 一觉醒来 , 听到处处是小 鸟 的啼鸣。开头用情 景“ 处处” 表示地点 , 展示 了一幅处处 生机 的景象。 “ 闻” 也是一个物质过程 。 第三句 , 夜来风雨声 , 开头 仍然是用情景“ 夜” , 然后使用 了物质过程“ 来” , 说 明是 自然 界 自然 而然 的过程 。最后一句 “ 花 落知多 少” , 省 略了主语 人, 直 接陈述 “ 知” 的对象 , 用心理过程 隐含着 诗人 内心对春 光流逝的浓浓哀思 。 3 . 2译 文 的 及 物 性分 析 译文 1 :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作者:贾玉红丁肇卫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5期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版本来试探中国古诗的英译,指出翻译古诗重要的是要译出诗的“神韵”,只有“深入意境”才能“再创形象”。

古诗英译《春晓》复合式解读直感式解读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这可以说是译界人士的共识。

诗歌作为人类社会文学作品发展中的精华一直在文学的殿堂里闪耀光芒。

英国著名诗人Robert Browning曾做过类似这样的解释:诗歌是创作那一刻的灵感。

诗人有那么一刻创作的冲动,创作出来以后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该如何为诗释义。

诗的难解性可见一斑。

释诗就已如此之难,那么译诗更是可想而知了。

古今中外很多大文豪,大译家就提出“诗不可译”。

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一句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成为“诗歌不可译”者们的有力依据。

即使是主张诗可译的人士也提出要“以诗译诗”,“诗人译诗”。

我国的著名诗人郭沫若,闻一多等都是持这种观点的。

中国人的感性思维方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与西方人的理性思维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产品是迥然不同的。

而唐诗最能体现这一点。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鼎盛时期而产生的一个奇迹。

在形式上,唐诗讲求韵律格致;在内容上,则讲求一个“意”字。

古人所主张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最好的说明。

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指的是诗人的诗意不只在言内,更在言外。

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神韵”、“意境”。

要想将言外的“神”、“境”准确地表达出来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要以诗的形式用重形的西文来表达呢?所以才有了大家的共同体会: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虽然中国古诗难译,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精髓,中国古诗还是要译的。

但如何译?这是摆在每位译者面前的问题。

春晓英文鉴赏

春晓英文鉴赏

春晓英文鉴赏以下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一诗的英文鉴赏:"Spring Morning" is a short but beautiful poem by Tang Dynasty poet Meng Haoran. The poem describes the scene of spring dawn, using simple and vivid language to depict the sounds, sights, and feelings of the season.The first two lines of the poem "Spring has dawned, and the birds are singing. I hear their voices in the dawn chorus" depict the sounds of spring, with the chirping of birds waking up the poet from sleep. The use of "dawn chorus" creates a vivid image of the sounds of nature waking up.The next two lines "Last night, in the sound of the wind and rain, I knew that many flowers had fallen" describe the sights of spring, with the poet realizing that the storm last night had caused many flowers to fall. The use of "knew" creates a sense of intimacy between the poet and nature, as if they are one.The final two lines "But I wonder how many are left in the branches now" express the poet's feelings towards spring, with a touch of melancholy at the passing of the season. The use of "wonder" creates a sense of curiosity and mystery, as if the poet is unsure of what the future holds.Overall, "Spring Morning" is a beautiful poem that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spring. Its simple language and vivid imagery make it accessible to readers of all ages, while its deeper themes of nature and the passage of time make it a poem that can be appreciated on multiple levels.翻译:《春晓》是一首描绘春天早晨景色的小诗,语言简洁明快,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

《从《春晓》的英译谈中国古诗的翻译.doc》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

本文通过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春晓》的不同英译...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https://m./wenxue/menghaoran/327719.html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00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春晓古诗英文诗配画

春晓古诗英文诗配画

古诗《春晓》汉英译文及配画
《春晓》是唐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现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

该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主要描写了诗人在春天早晨的所见所闻以及人生感悟。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汉语译文及英语译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汉语译文】
我总爱在被窝里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一觉睡到大天亮才起床。

屋外传来小鸟的鸣叫声,东边刚消停,西边又起来。

昨天夜里,轻柔的风吹送来一场春雨。

也不知到屋外那些娇美的花儿,又被吹落多少?
【英语译文】
When you are alone, you always like to lie in bed and enjoy the wonderful time of spring.Before I knew it, it was already broad daylight.
The chirping of birds came from outside the house. It just stopped in the east and started chirping again in the west.
Last night, the gentle wind came to me along with the spring
drizzle.
How many of those beautiful flowers on the big trees have been blown down?
【古诗配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春晓”英译谈诗歌译文赏析摘要诗歌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古诗英译也是传递文化、研究语言的必由之路。

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观点是对诗歌翻译和赏析方法的核心概括,其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的统一是古诗英译和译文赏析时遵循的最基本原则。

本文据此评析《春晓》一诗较为经典的两篇译文,通过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各自特点,并进一步提出,在诗歌译文赏析时,读者既要关注诗歌之美,又要注意译者对于原作的侧重点和体现的文学、美学价值。

关键词:《春晓》三美原则古诗英译译文赏析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纯粹和唯美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各种文学样式里出现最早、最基本、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即借助于独特的节奏和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的思想和情趣,反映社会生活,并且创造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享受。

《汉语词典》对其解释为“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解释为“诗歌是运用节奏、韵律和想象,表达情感、描述事件的文字形式”。

由此可见,诗歌在英汉两种语言里都是一种既注重语言内容又注重艺术形式的文学手段,而且充分体现了语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作者深刻的情感诉求。

一许渊冲的“美化之艺术”理论为了传承世界文明,交流文化,更广泛和深层次地研究语言,英汉诗歌互译始终是翻译领域的一个热点,是可译还是不可译、是重意义表达还是重形式表现之类的讨论,多年来未曾休止;对诗歌译文的赏析也常常让读者费解,是从本族语的特点还是从目标语的特点着眼;对诗歌之美如何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也是众说纷纭。

特别是汉语古诗英译,在中外文学评论界、翻译界有着悠久的历史。

许多中外学者、翻译学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各具特色的英译古诗的原则和赏析方式。

王秉钦在他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发展史的十大学说:古代的“文质说”,近代严复的“信达雅说”,现代鲁迅的“信顺说”,郭沫若的“翻译创作论”,林语堂的“翻译美学论”,朱光潜的“翻译艺术论”,茅盾的“艺术创造性翻译论”,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焦菊隐的“整体论”,等等,这些理论无一不影响着古诗英译方式和赏析角度。

近年来,对诗词翻译、译文赏析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许渊冲教授和他的“美化之艺术”理论。

作为具有深厚文学底蕴和翻译经验的专家,许先生对传统翻译理论与实践不仅有独到的见解,更有继承和发展。

他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文学作品五十余部,是把中国历代诗词全面系统地译成英、法文的惟一专家。

许渊冲始终致力于把古诗词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推向世界,他的学术成就在翻译界和文学评论界都引起了高度重视。

他在其译著《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一书序言中说:“我把中国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总结成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并进一步解释道:“所谓‘美’,指意美、音美、形美。

”他的三美原则是把鲁迅在《自文字至文章》一文中所说的对写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应用到文学翻译上。

他指出,“三美”是文学的本体论。

他把诗歌首先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来看,从意义、音韵、形式三方面提出诗歌译文应达到的境界和翻译的标准。

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奈达认为,翻译的对等原则不仅是低层次音义形的对应一致,而是要从译文读者的理解和赏析角度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实现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许先生对“三美”的重视也体现了这一点。

从意义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表意一致,对于内涵丰富的汉语古诗,不仅要译出其表层文字所指,还要译出其深层意境;从音韵上讲,是要做到与原文韵律、重复、节奏等的一致。

汉语古诗之韵极为丰富多样,虽然英文很难做到与之对应,但译文用韵是必须的;从形式上讲,是与原文句式特点、层次结构的对应。

译文不仅要在形式和意义上忠实于原文,更要让读者有“美”之享受,达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许先生认为,保持原作“意美”最为关键,“音美”次之,“形美”再次之,最高标准是三者兼得。

如何做到三者兼得,翻译者可以通过“三化”。

他进一步扩大了钱钟书“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是‘化’”的理论,把“化”引申为浅化、等化、深化这“三化”。

他指出,“三化”是方法论,即是译者使用的具体方法。

“浅化”是化难为易,“等化”是对等转化,“深化”是深入剖析,通过对应翻译和深入浅出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意义、音韵、形式的最大一致。

他还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中的“知之、好之、乐之”应用于文学翻译,成为其“三之论”。

“三之”是目的论,即作为读者,要了解诗歌(知之)、喜欢诗歌(好之),并以此为享受(乐之)。

最后,他还从朱光潜“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艺术的成熟境界”提炼出“艺术”二字。

他把“艺术”归结为认识论。

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要从语言角度来赏析,还要从美学角度来分析其艺术性,无论译者还是读者,都要从诗文中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许先生所译的诗充分体现了他“美化之艺术”这一重要翻译思想,是读者对诗文进行评价与审美的最高标准。

下面以孟浩然五言绝句《春晓》的两个佳译为例,通过比较来领会其翻译思想。

二孟浩然原作《春晓》分析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派主要诗人之一。

他与王维齐名,合称“王孟”。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这首《春晓》老幼皆知,流传至今,是其代表作之一。

他的作品少有华丽的辞藻,行文平易近人,风格明朗轻快,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春晓》这首小诗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平淡自然,无论老幼,读起来都能了解其意,但同时又富于韵味,耐人寻味。

从形式上看,这首诗是一般的五言诗格式,只是在结尾处用了一个问句。

全诗节奏舒缓,一气呵成。

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歌。

诗歌从春天让人不愿清醒的气氛、春鸟的处处啼鸣、春风春雨夜间的吹打、春花的谢落等声音,让读者跟随作者的听觉去想象一夜风雨后的春天景色。

语言浅显,自然朴素,无甚雕琢,却又耐人寻味:到底诗人是眠还是醒?是为春天而欢欣还是为花落而感伤?读者在不知不觉间感受到春天的早晨,联想到花开花落。

结尾问句是问人也是自问,使人对人生的感慨油然而起,引起读者对春色虽美却不堪风吹雨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的无奈和感叹。

特别是当读者联想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相似内容的词时,那种伤春之感真让人想要就此“春眠”在鸟儿的欢歌里,逃避清醒时候的满目疮痍。

四行诗词,从为春天欢喜转到为花落知多少而伤悲、为风雨夜来而无奈,此情此景,可以说是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感叹,也可以引申为对现实世界风雨的不满。

到底诗人心意如何,读者只能猜测。

但是,当我们面对同样春雨过后落红满地的情景,《春晓》一诗会马上浮现心头。

这恐怕就是它得以长久流传的魅力。

这首小诗结构、语言浅显明了,在对景的描写上未加渲染却让人满眼春色,对情的抒发上未着笔墨却让人回味无穷。

也正因如此,它成为诗歌翻译者用来试笔的经典素材,国内外很多翻译者都译过此诗,也有很多学者对《春晓》的译文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评价。

在翻译和赏析这首小诗时,最重要的着眼点就是诗文怎样以自然平易的语言传达极其微妙的情感。

三译文摘引和对比评价先看许渊冲先生的译文: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a spring morning)许先生认为,在“三美”之中,“意美”是最重要而且首先要达到的,“音美”次之,“形美”第三。

他认为,意美的前提是意似,但做到内容的相似和对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意美。

从字面含义来看,他的译文首先做到了意似,即没有改变原诗内容。

原诗中的关键名词——春眠、晓、啼鸟、夜、风雨、花落(落花),在他的译文中都有对应。

忠实于原作这是首先要做到的。

同时,他的译文中,这些词的安排非常自然顺畅,句式使用符合逻辑,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同时体现了英文的简练之美。

从音韵和形式来看,他的译文采用aabb的抑扬格,对仗严谨,节奏紧凑,形式整齐。

lying和crying,showers和flowers以工整的对仗形式体现出译文与原作在句式上的对等,突出音形之美。

同时,作者在选词上,选用较短的英文词,这与原作简明的语言特点是一致的。

以crying这个词为例,如果直译,似乎要用singing,如果转译,有mourning一词。

作者选用此词,可以说别具匠心,一是体现了音美,使诗琅琅上口;二是使用较简单的词,符合原作特点;同时,为诗歌后两句的忧郁色彩做了铺垫,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和行文习惯,在表意上更能体现原作思想内涵,同时便于英语读者理解中国古诗。

译文达到了意、音、形之三美,这“三美”是结合在一起的。

译者对诗歌词句的对等翻译、浅化内容、深化主题的“三化”方法论也在译文中同时体现出来。

从译文的艺术表现方法来看,译文首句中的lying和第二句中的till衔接自然,展现出一种静态平缓美,这与原诗不知不觉带着读者进入到诗人的春天相一致。

接下来的两句体现了动态快速之美,结尾句似感叹又似疑问,恰当地把“花落知多少”的淡淡忧伤和无奈心情表现出来。

前后对比,富有美感。

总体来看,译文言浅意深,成功地保持了诗人原作的特点,再现了原诗的优美意境。

不过许先生的译文比原诗在表意上略显直白,例如,他把“不觉晓”译为“in bed i’m lying”,不及原诗含蓄婉约。

但是英诗的总体特点之一就是不如汉诗含蓄,这种处理方式更符合英文语言习惯。

总之,许先生的译文无论是意、音、形对原诗都把握得很好,体现了“美化之艺术”。

再看吴钧陶的译文:slumbering,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ping,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s weeping,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the spring dawn)其译文也是公认的佳译。

首先,可以明显比对出其译文在用词上与许译文的差异。

许先生选用了“小”即浅显之词,吴先生的译文选词则更富文学色彩。

而且,他通过peeping,cheeping,weeping,sleeping这四个词以一韵到底的方式转述全诗,一气呵成。

peeping一词间接表现出诗文中“我”的“不觉晓”,cheeping表现出鸟儿的欢快,和原诗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