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原创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赏析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功能分区: 新馆的公众主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北面,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 共享中庭,右侧的螺旋楼梯连接二层与三层,左边三角形部分为主要展厅, 中庭布置了一部如流水般泻下的弧形大步梯,还设有自动扶梯和电梯连 接上下各部分。 除了展览空间外,新建筑里设置了 一个57座的视听室和博物馆商店、书 店、寄存间、办公等辅助空间,并与原 有博物馆通过地下通道连接。在 不到 3000平方米的博物馆,阳光漫射在中庭, 整个展馆没有狭小压抑的感觉。
03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图4-1新馆的公众主入口 图4-2新馆螺旋式楼梯
主入口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 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夸张的造型让游客远远便可 认出,成为该建筑的入口标志。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 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 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 的-2 次入口
图7-3 总体俯视图
07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造型手法:
新馆的设计延续了贝聿铭先生一贯的几何形雕塑感手法,新馆平面通过分 解、简化可抽象成三角形、弧形和圆形的组合,三角形元素在设计中重复运用。 在处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时突出表现建筑的几何特性。 其雕塑性是严格建立在几何性的基础 之上,充满了强烈的整体感和现代气息。新馆中 三角形体块是主展厅,为几乎没开窗的坚实体量, 仅仅在北侧开了一个凸窗以及在三层部分退出了 一个三角形阳台,建筑的实体部分体现出一种强 烈的整体性。
图2-1新馆所在位置
02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第二部分
分析
设计原则: 1.建筑设计的风格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同旧馆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新建筑要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 历史与未来的融合。 设计理念: 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 “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 “我要让人们一看到我设计的博物馆就感到兴奋,吸引他们到博物馆来,并长久 地停留在这里”。
德国历史博物馆分析
20.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泄到室内,给 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起支撑作用的 网状钢材赋予玻璃一种力度,玻璃不再只是透明 得好像不复存在,而是接纳了钢材的形态,变得 钢柔并济,可以抵抗风雨。 21网状钢材投洒到地面的影子随着太阳的高地而 变幻,室内走动的人群本身就是建筑物流动的风 景,这一切的动感和因为透明而产生的室内外的 联系让贝聿铭的建筑变成了都市生活的舞台。
经过扩建的军械库将包括4个展区,通过 宽敞的楼梯、桥与走廊彼此相联。外部有 一向上的玻璃旋转塔楼。内院上方有一圆 顶。
1.贝聿铭是当代著名的建筑大师之一,是古典现代派 的代表人物。 2.这位有着中国血统的美国建筑师被人们誉为“光线 大师”和“空间术师”。 3.他的那些给人们留下印象深刻的建筑设计对二十世 纪的建筑史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贝聿铭的建筑遍布美洲,亚洲和欧洲。 5.贝聿铭设计的众多建筑中尤以博物馆设计最为著名。 6.贝聿铭在至今的十二个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将现代的 建筑形态同历史老建筑或历史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 一起,使每一座博物馆都成为新的建筑瑰宝。
它是以玻璃和钢铁制成的现代建筑物。
这项工程对他有3项挑战: 1、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 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贝聿铭先生在扩建工程中用了大量天然石 料及玻璃材料。 使得新扩建的2800平方米展览面积的建筑 自身即具有“展厅”特色。
德国历史博物馆成立于1987年,由德国 总理赫尔穆特· 科尔和柏林市长迪普根创 建于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2004年,由 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成。2006年, 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展览对公众开 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历史的图像和 见证”。
巴塞罗那德国馆分析
目 录
• 历史背景 • 建筑特点 • 设计理念 • 文化影响 • 当前状况与保护 • 相关链接与参考文献
01 历史背景
西班牙内战与二战时期
西班牙内战
1936年至1939年,西班牙发生了一 场由共和党和法西斯势力之间的内战 ,德国馆的建设与这一时期的历史背 景紧密相关。
二战时期
设计师还通过种植室内植物、设置水景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室内与室外的联系和 互动。这些设计元素不仅美化了展馆内部的环境,还有助于缓解视觉疲劳和提高 参展者的舒适度。
对未来的展望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体现了对未来 的展望。设计师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 和材料,如大面积的玻璃窗、钢结构 等,展示了现代建筑的魅力和潜力。
设计师利用光影的变化,创造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 。例如,利用自然光在室内形成的阴影和光斑,以及通过 反射和折射产生的光影效果,使展馆内部的空间更加生动 和有趣。
人与自然的关系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采用开放式的空间布局和大面 积的玻璃窗,将室外的自然景观引入室内,使参展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和美 景。
价值评估
巴塞罗那德国馆不仅具有建筑美学价值,还是现代主义建筑发展的重要见证。该馆对于 理解20世纪初期的建筑思潮、艺术风格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德国馆被视为巴塞罗那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现代建筑史上的宝贵遗产之一。
06 相关链接与参考文献
相关链接
巴塞罗那德国馆官方网站链接 巴塞罗那德国馆图片集 巴塞罗那德国馆历史背景介绍
保存状况评估
德国馆的建筑材料和结构在长时间内 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维护。尽管存在 一些自然磨损和环境因素导致的细微 损害,但整体而言,该建筑仍保持着 相当完整的原始状态。
德国展览馆设计理念
德国展览馆设计理念德国展览馆设计理念:德国展览馆的设计理念是: 打造一个能够体现德国文化和科技实力的现代化展览空间,传达德国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首先,德国展览馆的外观设计将融合德国的传统与现代元素。
建筑采用简洁现代的线条和材料,结合德国建筑的特色,如坡屋顶和窗户。
同时,展览馆将采用大量玻璃幕墙,使室内外的空间相互交融,给人一种开放和透明的感觉。
其次,德国展览馆将注重展览内容的科技化和创新性。
展览空间将配备先进的展示设备,如高清屏幕、虚拟现实设备和交互式展品等,以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提供更多的参与感。
展览内容将围绕德国在各个领域的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展开,展示德国在科技、工艺、绿色能源等方面的实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同时,德国展览馆将通过展览布局和展览主题来展示德国的文化和历史。
展馆将分为不同的区域,涵盖德国的艺术、音乐、电影、文学等各个领域。
每个区域都将以独特的方式展示德国的文化传统和创作成果,吸引观众对德国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此外,德国展览馆将着重展现德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环保意识。
展馆将设置专门的展区来介绍德国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方面的努力和成果。
通过展示德国在垃圾分类、清洁能源、可持续建筑等方面的实践案例,引导观众关注并采取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最后,德国展览馆将注重提供舒适的观展环境。
展览馆将设置宽敞明亮的休息区、咖啡厅和商店,供观众休息和购物。
此外,展览馆还将安排专业的导览服务和互动活动,以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总之,德国展览馆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化和创新为核心,展示德国在科技、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力和理念。
通过充分利用技术和创意,创造出一个吸引人、互动性强的展览空间,促进德国与国际观众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案例分析
I. M. Pei · German History Museum
建筑简介
名称: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 坐落地点:德国柏林 完工时间:2003年 设计者:贝聿铭 简介:是德国历史博物馆的扩 建工程,也是贝聿铭在德国的 第一件作品,它位于博物馆旧 馆的后方狭小的巷弄内,现代 风格的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 周围古典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隐忍入目。
每走一步就展开了 明亮大厅的新景色, 向外看,展现的又 是柏林市中心的建 筑。
博物馆空间中 的自然光除了 照明作用外, 还可以起到引 导空间流动,创 造空间舒适性, 提升建筑美学 价值,赋予空 间精神特质。
在大厅内, 完全可以安 心的从地面 欣赏到外面 的天空,或 欣赏到几米 以外的雄伟 的巴洛克建 筑军械库。
贝聿铭以一个略 带弧形,几乎与 主体建筑等高的 玻璃廊厅妥善地 解决了同巴洛克 建筑军械库之间 距离上的冲突。 这个玻璃廊厅使 人们可以仰望天 空。
在建造中廊厅采用了同巴黎卢浮宫金 字塔一样水晶般的最高品质玻璃,从 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
玻璃幕墙, 扩大自然 采光面积, 使室内采 光均匀。
自然采光设计不仅解决了博物馆建筑内部空间的照明问题, 更加成为增加美学价值,调节空间节奏,标示空间秩序, 赋予空间情感,塑造建筑形象,增加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 交流的重要手段。
博物馆空间中的自然光除了照明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引
贝聿铭·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PPT课件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The Relation of Function and Space Composition
1 展厅 2 图书礼品店 3 中庭 4 军械库过道 5 寄存处 6 机房
地下一层平面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The Relation of Function and Space Composition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宜人的尺度,大面积空灵 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街道 互为空间,相辅相容。
把轻盈与博大、石质的外 表和运动性的空间、自然 与表现”独一无二地融为 一体。
建筑与环境结合 建筑风格与城市风格 新旧建筑相互协调 对民众有一定的吸引力
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
The Relation of Function and Space Composition
德国历史博物馆
German History Museum
博物馆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位于菩提树 下大街上的是有300多年历史的柏林军 械库,它是柏林第一座巴洛克式大型建 筑,也是菩提树下大街上最老的建筑。 军械库的后面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 铭先生设计的新馆,建成于2004年。柏 林军械库建于1695年。德国历史博物馆 成立于1987年,由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 尔和柏林市长迪普根(Eberhard Diepgen)创建于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际。 2004年,由贝聿铭设计的博物馆新翼完 成。2006年,军械库建筑修复后,永久 展览对公众开放,主题为“两千年德国 历史的图像和见证”。
造型艺术
Plastic Arts
巴塞罗那德国馆分析 PPT
高贵光滑的材质
雕像[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材料特点
德国馆在建筑形式处理上也突破了传 统的砖石建筑的以手工业方式精雕细刻和 以装饰效果为主的手法,而主要靠钢铁、 玻璃等新建筑材料表现其光洁平直的精确 的美、新颖的美,以及材料本身的纹理和 质感的美。
增加了知觉空间的难度成 就这样一个可以调动多种 感官经验具有” 迷宫般 清晰“ 品质的现代空间
空间的未知性
周长 空间
对角 空间
共同作用 流动空间
空间的未知性
·面积的未知性 ·具体形状的未知性 ·趣味焦点 ·外部空间的联系
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
流动空间
STEP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魅力 3
C
平面组织和 墙体构局被 纳入到了理 性控制范围 之内,但仍 旧存在抽象 形式和理性 布局的矛盾
促使流动空间形成的自由分布的墙体系统
严格控制平面生成—为精确地实现几何控制的作用
52个网格
玻璃界 面从网 格线向 外扩充
作为外墙存在,严格卡于网格线上
作为内墙偏离网格线,体 现了极大的灵活度
大水池占20x9 个网格
精湛的节点处理
柱子直接顶着屋面板 竖板与横板相交 大理石板与玻璃相连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高贵光滑的材质
罗马石灰华大理石 缟玛瑙石
古绿大理石 阿尔卑斯绿大理石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玻璃的色彩也丰富多彩,有绿色、烟灰色、乳白色 主体空间两侧使用烟灰色玻璃,北侧使用绿色玻璃 与北面的暗绿色石材相呼应,也强调了空间不同轴向的等级
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贝律铭
德国历史博物馆简介
•
博物馆由两部分建筑组成,位于 菩提树下大街上的是有300多年历史 的柏林军械库,它是柏林第一座巴洛 克式大型建筑,也是菩提树下大街上 最老的建筑。军械库的后面是世界著 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新馆, 建成于2004年。主题为“两千年德国 历史的图像和见证”。他的前生曾是 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 巴洛克建筑师安德里亚斯以及两位普 鲁士古典主义大师申克尔与沙多富有 特色的手迹保存于此。
建筑评价
• 洪堡大学艺术史教授霍尔斯特.布雷德 康普在《柏林且报》上撰文评论说, 贝聿铭的新作品超越了博物馆的功能, 因为它本身就是这个博物馆的主要展。
地理位置及周边环境
• 基地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 提供7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 置于4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 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 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古典建筑。 新馆公众入口设在西边,次入口设在 北边。 通过主入口进入弧形共享中庭。
建筑平面设计(底层平面图)
机房
展厅
中庭 寄存处 图书礼品店 军械库过道
建筑平面庭上空
门厅 视听室
建筑平面设计(二层平面图)
展厅
二层平台 工作室
建筑平面设计(三层平面图)
展厅
三层平台 中庭上空
工作室
建筑立面设计
流线分析(一)
地下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流线分析(二)
建筑效果图
谢谢!
基地 机械库
设计的三项挑战 --将巴洛克式的古典建筑风格同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从而表现出历史与未来的结合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一、艺术特点贝聿铭光线特点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
“光很重要。
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
”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
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雕塑。
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
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分析
建筑简介
名称:德国历史博物馆新 馆 座落地点:德国· 柏林 完工时间:2003年 设计者:贝聿铭 简介:是德国历史博物馆 的扩建工程,也是贝聿铭 在德国的第一件作品,它 位于博物馆旧馆的后方狭 小的巷弄内,现代风格的 楼体和玻璃螺旋楼梯与周 围古典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引人入目。
柏林军械库
是柏林菩提树下 大街最古老的建筑, 由勃兰登堡选帝侯 腓特烈三世兴建于 1695年和1730年之 间,巴洛克风格, 作为炮兵兵工厂使 用。
德 国 柏 林 菩 提 树 下 大 街
地 理 区 位
10117
2
号
蓝色为主要人流 红色为所在位置
建筑的位置
三项挑战
1.建筑设计的风格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 2.要同军械库本身的风格相协调 3.要对观众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楼梯良好使用尺度和光影、 安静
厅通 和过 室中 外庭 环联 境系 内 部 展
公众在自扶 梯、楼梯、 平台、廊桥 上会对空间 和体量产生 不同感受
细节处理
从这个窗户可以欣赏 到对面的一片栗树林, 充分利用周围环境
楼梯的扶手不是镶在墙面上,而 是在墙上挖出槽沟,并结合灯光 设计,构思独特新颖。
建筑师简介
贝聿(yù)铭(1917年4月2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 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 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品以公共 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 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 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 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1993年获美国乔治· 布什总统授与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归本主义走进德国历史博物馆
归本主义走进德国历史博物馆前言:建筑师郭准先生不久前游历了德国,来到德国历史博物馆,建筑的设计风格深深地吸引着郭准先生,让他感受到了建筑冲击所有感官那种力量感的能力。
郭准先生走近这座建筑,细细品味建筑所表达的设计理念与蕴含其中的意义。
一、德国历史博物馆螺旋式楼梯的玻璃中心柱蜿蜒在三个楼层之间,看上去就像是一个透明的蜗牛壳。
在每一个楼层,走廊就像露台一样伸进雄伟的玻璃大厅,每一个玻璃大厅的圆顶以巨大的弧形凸出,在平时一般被遮挡住的大楼的整个边上形成了拱形。
一个巨大的玻璃柜,建筑学的展品,那是由玻璃、钢筋与砂石组成的吸引观众的磁铁--这就是德国第一个贝聿铭作品。
贝聿铭,这位“光线魔术师”,在巴黎为卢浮宫建造了玻璃金字塔,在华盛顿为国家美术馆设计了引起轰动的东馆。
现在,柏林也可以为一个正宗的贝聿铭作品而感到自豪,因为这位出生于中国、1935年以来定居美国、今年已经86岁的当代建筑大师只接受他所喜欢的设计委托。
他说:“人一到老年就必须奉行利己主义。
”但是,这种利己主义的结果却令许多人高兴不已:柏林人以及来访的游客有了一处第一流的新名胜--德国历史博物馆,简称DHM。
谈到2003年5月底落成开放的博物馆新楼的特色时,贝聿铭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些好奇,但是它应该是这样的。
”他接着说:“它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
”事实正是如此,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大厅的新景色,向外看,展现的又是柏林市中心的建筑。
楼梯塔内的阶梯平坦,完全可以安心地从地面观赏到外面的天空,或者欣赏近在几米之外的雄伟的巴洛克建筑“军械库”。
二、归本主义设计理念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德国历史博物馆,其新颖的形体、精致的建筑构件、轻盈的玻璃幕墙等一系列设计体现着建筑各部分间理性的逻辑关系,从点滴的细节中透出德国建筑的理性之美,实现着现代建筑与历史环境的良好对话。
德国馆分析
巴塞罗那德国馆空间分析一、少就是多德国馆的少表现为它简洁的空间几何特征:基面通过简单的矩形大理石基面进行抬升、基面周边以条形玛瑙石墙和大理石墙进行围合,通过一面乌檀木墙和一面大理石墙分割空间,加以玻璃幕墙稍加围合,各个空间以及墙面都表现为干净利落的矩形。
德国馆的多表现为多处巧妙的平衡:在巧妙分隔空间的同时又使得空间相互流通一体;在以统一的矩形形式表现空间以及以矩形墙面分隔空间的同时,又使用从石墙到玻璃幕墙再到木墙、从大理石地面的同向矩形空间到异向矩形水池的变化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空间表现得跳动多变;抬高的基面表现了这一建筑空间相对周围空间的外向型与重要性,同时在这一基面上下沉的水池以及U型的垂直基面的外部墙体又表现出内向性与围合感;两个U型垂直面一个有顶、一个无顶,形成一个倾向外部空间,另一个倾向于内部空间的对比与均衡二、流通空间建筑本身:各个空间存在透视、通行、共有、包含等多种位置关系使得各个空间并未完全分离,这得益于密斯在使用了钢柱支撑之后解放了墙体的功能,使其能更自由地被安置,从而形成纵横交错、隔而不断的室内空间布局,各个空间衔接、穿插,以便引导人流;两端的U 型垂直面开口端相对,中间有一大理石墙面部分阻断,这样使得大的两个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保持视觉和空间上的连续性,把基面相对延伸从而连成一体,在视觉上使得两个相邻空间相互流通、联系加强。
建筑与周围环境;在这个建筑的设计中,密斯并未如传统建筑设计一般以墙作为支撑,而改用十字形断面镀镍钢柱支撑钢筋混凝土屋顶,又大量采用玻璃幕墙,在视觉上建立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但并未打断穿越这一界限的空间流,这也使馆体在室外环境形成的负环境中作为正形体存在的同时通过玻璃幕墙以及茶色外墙使得房体与外部花园在由内到外的渐变中连为一体;基面虽然被抬高,使得整体室内室外空间连续性被打断,但视觉连续性尚存。
三、全面空间从整体结构层面来看,密斯运用原形切割的统合方法,将一个大的矩形空间分割为几个小空间,可以看出他分割的几个空间都是简洁实用的矩形空间,但这几个空间之间存在一个主次的地位关系,因其功能由走廊厅到安放椅子的主厅再到设有水池的小空间不一而同同时又以主厅为主,这体现出他所谓“一统空间”即“全面空间”的思想,即空间形式是可以相对固定不变的,但其内部布置以及衍生出的功能可以有诸多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
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
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
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
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
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
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
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
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
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
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
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
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
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
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
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
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
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
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
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
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
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
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
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
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
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
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
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
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
三角形构图的平面提供了空间的3灭点,较之矩形空间的两个灭点,打破空间的单调感,富于空间的变幻,改变了通常的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觉。
柏林的新馆采用三角形作为主体平面,三角形题在建筑中不断得到加强。
出于博物馆建筑的安全需展厅主要位于几乎不开窗的三角形建筑实体中。
然而聿铭坚持在3层北侧切掉三棱柱体量形成屋顶平台,留出三角形凸窗,成为北部街道连续立面的活跃因子时参观者亦可从中眺望街景。
建筑3层东北的螺旋楼厅顶部开三角天窗。
各展厅顶棚按三角形网格设置灯轨道,布置可动光源。
3层展厅更采用三棱锥状顶棚。
使是电梯厅的地板和天花亦采用三角形装饰。
卢浮宫的自动扶梯大厅内采用的巨大圆形窗洞柏林新馆亦得到运用。
两层高的圆洞面向中庭,隔而断,参观者可以凭眺大厅,同时也是大厅中的重要构因素。
厚重的几何体量、巨大的圆洞,可见路易·康影响。
错落的平台和廊桥增加了空间的趣味。
贝氏建筑去除了几何特性不是非常肯定的部分型单纯鲜明,充满几何意味。
纯粹的几何空间显示了筑师驾驭空间组合的能力与技巧。
中庭贝聿铭擅长通过中庭联系内部展厅和室外环境说这种大厅从功能上说似乎有些浪费。
但在贝聿铭看来随着生活型态的改变,公众对博物馆的兴趣与日俱增,物馆的内容及地点早就转变为极为活泼的角色,不仅传统意义上的艺术贮藏室或是纪念馆,而且成为公众集的场所,与朋友聊天、见面、家庭聚会、学校教学至购物、喝咖啡等,“如果想吸引人群停留,必需提供着丰富活动的场所”。
因此贝聿铭对中庭往往投入更大关注,创造不同寻常的公众体验。
新馆从地下一层开始4层高的中庭为全玻璃幕墙构,从每一层都能看到对面的军械库。
围绕中庭布置展厅使参观者在步出展厅的同时能及时由艺术鉴赏转为对建筑空间的欣赏。
三角形透视使每个点所看到的不同,单纯的建筑造型凸现了光影的变化,公众在自扶梯、楼梯、平台、廊桥上会对空间和体量产生不同受。
阳光通过玻璃顶棚投射到大厅,公众的好奇被吸到玻璃构造及投落在石墙上的影子,在观赏展品之前在建筑中漫步。
空间不仅是背景,更应成为戏剧和活动的本身。
贝聿铭将自己的设计称为“都市剧场”,玻璃幕墙向外界展示了人在室内的活动,同时室内的人也可以看到对面军械库的立面,达到“看与被看”的效果。
建筑材料及工艺贝氏建筑独有的典雅风范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其对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把握。
建筑室内外实墙均选取精心打磨的米色石灰岩作贴面,采用对砖线封平接缝的工艺,构筑实墙面。
这种做法早在卢浮宫中已得到应用。
石灰岩的天然色差和纹理形成了建筑内外表皮的独特肌理。
来自法国东部城市第戎的石材增强了建筑的雕塑感,同时维持了色调、材质与周围历史建筑的统一。
承重柱和楼板采用“建筑混凝土”做法,利用细长条状俄勒冈松木板作为模板浇注添加了色彩的特殊混凝土,拆模后便形成独特的条状木质纹理,色彩与石灰岩相仿。
与柯布式混凝土的粗犷野性相比,贝氏工艺则反映了工业化产品的精美。
公共空间采用双层地板,上表面铺设方形具有米色和粉色斑点的北美花岗岩,下表面和断面则仍选用“建筑混凝土”。
结构、通风和电器设备均设在双层地板之间的槽中,保持了室内空间的纯净。
整座建筑统一于米色基调中,庄重而不失雅致。
近几十年来,博物馆成为建筑师最感兴趣的项目之一,涌现出很多杰作。
比较一些博物馆奇特的造型,贝氏建筑则并非单纯的创造惊奇。
贝聿铭对拙朴的建筑体量的钟爱正好符合博物馆作为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建筑赋予空间的立体感和雕塑感。
单纯的几何平面与体量、大面积实墙、光影变化以及精致的细部构造创造了贝氏建筑贵族式的优雅。
正如《法兰克福日报》所说,“被誉为空间魔术大师的贝聿铭在柏林成功地将新老建筑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将一个偏僻、不起眼的地方变成了吸引人们前往的高贵之处。
场地的限定对场地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并从中梳理出事物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是传统街区改造设计的必要过程。
设计建筑的同时,要十分重视文化之根。
当代建筑设计应该是历史的一种延续,对于一个建筑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场地,它是地理环境的一种记号,它有自己的观点和方向。
建筑师应该了解这个场地,了解它的历史、它的根,而这种根是很难挖掘的,但是一名建筑师如果想要有所创造,就必须对此有所发现。
所有的基地都有其难题,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的场地虽小,却位于柏林的文化中心,而且在通往著名的博物馆岛的通道上,那儿离佩加蒙[Pergamon]博物馆只有五分钟的步行距离。
新馆周围重要建筑物密布,有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的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以及19 世纪新古典主义派的代表人物,德国建筑师卡尔·弗里德利希·辛克尔[Karl Friedrich Schinkel, 1781-1841]设计的著名的老博物馆建筑和新卫兵室。
当年为了保证新卫兵室在受军械库很大影响的环境中同样具有空间作用,辛克尔在其周围按比例布置了一片七叶树林。
这片树林起到了使新卫兵室同巴洛克建筑军械库之间保持间距和联系的作用,但也使从菩提树下大街投向新馆基地的目光多了一层限制。
人们只能透过“缝隙”看到新馆。
要为扩建大楼寻找一种形式,绝非易事。
首先,基地周围的古迹都是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拆迁完全不可能,因此就剩下处于军械库阴影之下的一小块市中心死角,这就是建筑师施展其才能的全部空间。
其次,巴洛克风格的军械库仅能满足7500 平方的展览场地,这对于它的新角色来说相去甚远,所以必须在极有限的基地中规划出许多使用面积来。
这就要求新馆建筑不仅要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协调,同军械库本身的巴洛克风格相协调,更要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常规的街区改造往往采用“修旧如旧”或“仿古如古”等相对保守的设计手法,而德国历史博物新馆恰恰采用了全新的植入方式,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使传统街区焕发出新的活力;宜人的尺度、大面积空灵的玻璃幕墙使建筑与街区之间互为空间、相辅相容;经典的比例、精美的工艺无不体现出贝氏固有的建筑风貌。
旧建筑与新建筑历史博物馆的前身军械库,建造时间自1695-1706年,平面源自巴黎建筑学院院长布隆代尔[Nicolas Francois Blondel]的设计,后由18世纪德国雕塑家及建筑师安德列阿斯·施吕特尔[Andreas Schlueter, 1660-1714]设计完成。
几百年以来这里曾是军火库、英雄纪念馆、纳粹宣传论坛。
这座巴洛克建筑物最重要的特点是立面上大型的人像雕塑,建筑为两层,平面接近正方形(90 × 90m2),内有露天中庭(也被称为施吕特尔大院,因为他雕刻了墙上的22张死亡战士面具,以示战争的残酷),因建筑本身是作为收藏军械的仓库,所以刚开始并没有设计楼梯,1730年博特[Jean deBodt]在中庭两转角增建两座四分之一圆弧形的楼梯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