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1、土壤:是地球表面能够持续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特征:具有生产力、生命力、净化力、交换力2、土壤形成的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时间、人为因素。
3、对土壤的影响:各种成土因素对土壤的作用各不相同,但都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气候中的热量要素是能量的基本来源,水是最重要的溶解和迁移介质。
生物的活动将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使母质转变为土壤。
地形通过水热调节的重新分配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而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因素或它们的综合影响都随着时间的加长而加强。
人类因素影响土壤的形成的速度、发育程度和方向。
4、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以及相互关系:(1) 地质大循环:地面的岩石在矿物经风化作用所释放出来的可溶性养料和黏粒等,受雨水的淋溶,使其随雨水流到低处进入河流,最后汇入海洋,沉积以后,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各种成岩作用又重新形成岩石。
经地壳抬升作用,海底变成陆地,岩石重新露出地表,又可再次进行风化、淋溶和沉积等过程。
(2) 生物小循环:着生在岩石风化物中的植物,从中吸收养分,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等合成生物有机体,而植物提体又可供动物生长,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供下一代生物吸收利用。
(3) 相互关系: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两者既是相互矛盾又是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的。
地质大循环是营养元素的淋失过程,但无地质大循环,就无营养元素的释放,生物无法着生,生物小循环就不能进行,就没有生物小循环对养分的集中累积,就没有肥力的产生于发展,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过程的一个部分。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循环过程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的同时同地地进行着,它们之间通过土壤互相联系在一起。
5、自然土壤、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1)自然土壤:枯落物层(O层覆盖物层)、腐殖质层(A层)、淋溶层(E层)、淀积层(B层)、母质层(C层)、基岩层(R层)(2)耕作土壤: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6、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各级土地所占的质量百分数称为土壤机械组成(或土壤颗粒组成)7、土壤质地:按照土壤中不同粒级土粒的相对比例分为若干组合,而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叫做土壤质地。
土壤学 复习资料
环境土壤学一:土壤环境(负载)容量1. 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环境容量实际上是土壤污染物的起始值和最大负荷量之差。
将土壤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地土壤临界值。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它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保持自然背景值;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2.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1)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在一定环境单元与一定时限内,假定污染物不参与土壤圈物质循环情况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Qsi=W(Cci-Coi)—w为耕层土重,Coi为污染物i 原来含量,Cci为污染物i临界含量,Qsi污染物i静负载容量(2)土壤年容量(动容量):考虑土壤污染物的输入及输出循环。
若假定年输入量为Q,年输出量为Q′,并且Q大于Q′。
则:残留量为Q-Q′。
残留量(Q- Q′)与输入量Q之比,称之为累积率(K)。
若计算几年内土壤污染物累积总量AT(含当年转入量),则:AT=Q+QK+QK 2+……+ QKn,而n年内的污染物残留总量RT(不含当年输入量)则为:RT = QK+QK2+……+ QKn当年限n足够长时QKn 趋于零,且AT 达到最大极限值。
——等比有限累积规律:其数学模式:A′T = K(B+Q)A′T: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年累积量,mg/kg;K :土壤污染物年残留率(%),即残留量与输入量的比率;B :污染物的区域土壤背景值,mg/kg;Q :土壤污染物的年输入量,mg/kg。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土壤: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
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同晶替代:是指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取代而晶格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
4、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物质,它包括土壤中各种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物质。
5、土壤腐殖质:指除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动、植物组织和土壤生命体等以外的土壤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6、土壤腐殖物质:是指经土壤微生物作用后,由多酚和多醌类物质聚合而成的含芳香环结构的,新形成的黄色至棕黑色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7、矿化过程:是指土壤有机质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同时释放出矿质养分的过程。
8、腐殖化过程:是指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生化和化学作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9、土壤密度:单位容积固体土粒(不包含粒间孔隙的体积)的质量。
单位为:克/厘米3。
10、土壤容重: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包括土粒和孔隙)的质量或重量,单位为:克/厘米3。
11、土壤孔度(孔隙度、总孔度):在一定容积的土体内,土壤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
12、粒级:通常根据土粒直径大小及其性质上的变化,将其划分为若干组,称为土壤粒级(粒组)。
13、当量粒径:细粒部分则根据颗粒半径与颗粒在静水中沉降速率的关系(斯托克斯定律)计算不同粒级土粒在静水中的沉降速度,把土粒看作光滑的实心球体,取与此粒级沉降速率相同的圆球直径作为其当量粒径。
14、机械组成:是指土壤中各粒级矿物质土粒所占的百分含量,也称颗粒组成。
15、土壤质地:是根据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16、土壤结构体:是土粒互相排列和团聚成为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结构的土块或土团。
17、土壤结构性:是由土壤结构体的种类、数量及结构体内外的孔隙状况等产生的综合性质。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环境⼟壤学复习要点⼟壤的定义:⼟壤是历史⾃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的和浅⽔域底部的具有⽣命⼒、⽣产⼒的疏松⽽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要素。
⼟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和浅⽔域底部的⼀种疏松⽽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上(中⼼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的产物,⼜是它们的⽀撑物。
Sq=f(L,H,B,A,i)⼟壤污染是指⼈为因素有意或⽆意地将对⼈类本⾝和其它⽣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环境⼟壤学的研究内容:⼟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壤环境系统中的⾏为、⼟壤环境与⼈体健康、⼈为活动对⼟壤环境的冲击、⼟壤环境⼯程等环境⼟壤学的研究⽅法:基础研究与应⽤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态系统:在⼀定时间和空间内,⽣物与其⽣存环境以及⽣物与⽣物之间相互作⽤,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个不可分割的⾃然整体。
⼟壤⽣态系统:⼟壤同⽣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个开放性⽹状系统。
其结构组成包括:⽣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壤内部⽔、⽓、固体物质等环境因⼦。
⼟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壤颗粒(⼟粒),构成⼟壤固相⾻架的基本颗粒。
⼟壤粒级:⼟粒⼤⼩分成若⼲组,称⼟壤粒级(粒组)——⼤⼩相近、性质相似的⼟壤颗粒划为⼀组。
粒级制:⽯砾,砂粒,粉粒,粘粒。
⼟壤颗粒分级:(mm)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砾>2 >2 > 1 >1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壤质地分为:砂性⼟、壤性⼟、粘性⼟。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石油类 人为源:石油钻探、开采、运输、加工储存、废弃物、污水灌溉等 自然源:石油溢流 土壤、地下水 引起恶心、头晕、晕眩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PPCPs) 药品直接或间接排放、污水、污泥和粪便,垃圾渗滤液 大气、水和土壤中均有残留 引起微生物选择压力和抗药性 13.试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发生机理、特征及其控制。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田中的泥沙、营养盐、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进入水体而形成的面源污染。发生机理:农田土壤中的化肥、农药及其他污染物质通过降水和灌溉,从农田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渗漏,造成土壤、大气、水体污染。特征:①分散性和隐蔽性(危害要经较长时间才表现,不易察觉;污染发生的位置不易识别);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③广泛性和不易监测性。控制: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提高化肥有效利用;②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③农田废弃物收集处理;④加强宣传引导;⑤技术更新;⑥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管理。 14.试分析设施菜地连作生产障碍的成因与表现。 设施菜地的连作障碍导致生产不可持续、环境问题严重。成因:农业生产上过量的化肥、农药投入、复种指数高及长期连作导致。表现:土传病害、根结线虫等连作障碍突出;土壤盐渍化、酸化,土壤质量恶劣等问题致大棚废弃;养分供应不平衡致蔬菜品质下降,农产品安全受质疑;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15.试分析生物质炭的性质及其对土壤环境功能的影响。 ①生物质炭含有大量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可以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的生长;②生物质炭一般呈碱性,施用生物质炭可以降低土壤的酸度和有毒元素如铝和重金属对植物的毒性;③生物质炭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施用后可以提高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④生物质炭具有高度的孔隙结构,可以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和保水能力,降低土壤容重,有利植物根系生长。 16.试述设施菜地退化土壤阻控与资源高效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①设施菜地根结线虫的阻控策略:物理防治:致死温度55℃-热处理(热水浇灌、蒸汽处理)、太阳能高温覆膜消毒处理;化学防治:毒害线虫-如化学试剂(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溴甲烷、三氯硝基甲烷、硝基氯仿等),但有残留;栽培管理:切断线虫寄主与非寄主植物进行轮作、休闲处理,甜玉米、苏丹草填闲、筒篙、蓖麻与番茄间作;厌氧条件:如淹水; 生物防治:破坏线虫自身结构,抑制线虫繁殖,如:采用细菌真菌等生物防治手段,抗性品种及种植诱捕作物。②改变种植模式可有效削减连作障碍;③设施菜地填闲植物的选择与优化;④根层调控与养分管理:根层土壤养分浓度、根层土壤养分相对比例、根层土壤养分形态、适宜的根层环境、根系与水肥供应空间匹配。 17.试述污泥土壤利用的分险。 ①重金属:a.使土壤重金属含量增加,加重土壤重金属污染;b.使重金属的形态在土壤中更稳定;c.使重金属向地下水和植物迁移;②N、P:污泥中含有大量NP营养元素如不能被植物及时吸收,会污染水体和地下水;③盐分:盐分过高会破坏养分间的平衡,抑制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对植物根系的伤害;④病原菌:未经处理的污泥中含有较多的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卵,会加速植物的病害传播;⑤有机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土壤是地球吸收和转化太阳能的最重要的过程媒介与物质载体,在其中发生着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呼吸与光合作用。
土壤环境学的研究对象:人类与土壤环境的特殊矛盾1.土壤的概念:位于地球陆地的、具有肥力的、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河流的底泥称为沉积物,其和沙漠都不是土壤。
)2.土壤的性能:生产、净化、生态。
(有可能考大题)生产:土壤首要的基本功能是具有生产性能,其本质属性是具有肥力。
净化:土壤的第二个基本功能是土壤的净化作用,即通过土壤生物对有毒有机和无机物质进行迁移转化(生物降解作用),通过土壤粘粒进行离子吸附与交换,通过土壤水分和空气对物质进行的稀释、扩散、溶解与沉淀的过程;以及因土壤的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而致使有毒物质赋存形态的改变以及减少或降低、缓解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毒性(或活性)的过程。
(土壤的净化作用体现在哪?)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降解、转化和生物固定化作用.生态:土壤圈是一个开放复杂的耗散系统,是地表系统整体的组成部分。
3.土壤的特性:物理特性、生物特性、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物理特性:土壤圈是由固(有机物质和矿物质)、液(土壤水分和溶质)、气(土壤空气)多相物质、多层次组成的疏松多孔的复杂体系。
土壤的物理特征包括土体厚度、土体的垂直变异结构、质地、孔隙度和大中小空隙的比例、紧实度、土壤密度等。
良好的土壤应具备良好的土壤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
生物特性:土壤生物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微生物至高等动植物,体现了从微观到全球陆地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生物多样性。
土壤生物可分为小型动物区系、中型动物区系、大型动物区系化学与物理化学特性(有可能考大题):A.土壤圈中的化学、物理化学过程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和解吸作用,土壤胶体表面和溶液间的离子吸附交换量以每千克土壤吸附或交换溶液中的阳离子的摩尔数(mol/kg-1)表示,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环境土壤学考点
环境土壤学考点第一章一.土壤的特征:1.具有生产力2.具有生命力3.具有环境净化力4.中心环境要素二、环境污染的定义环境污染主要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三.按照环境要素可分为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性质可分为生物污染、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形态可分为废气污染、废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噪声污染、辐射污染等;按照污染产生的原因可分为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生产污染又可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污染等;按照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又可分为局部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2 km2)、区域性污染(在面积上小于106 km2)、全球性污染(按大陆或全球的尺度) 等。
四.世界重大污染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四日市哮喘事件熊本水俣病事件富山痛痛病事件爱知米糠油事件五.环境污染世界重大危害事件酸沉降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资源短缺或水质性缺水六.土壤污染的定义:(考)土壤污染就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份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七.土壤污染的特点(考)(1)隐蔽性或潜伏性(2)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后果的严重性八.土壤污染源按照污染物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大气沉降物等。
(1)污水灌溉(2)固体废弃物的利用(3)农药和化肥的施用(4)大气沉降物九.土壤污染的类型(考)(1)有机物污染(2)无机物污染(3)土壤生物污染(4)土壤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土壤污染的修复:(考)①工程措施②生物措施③施用改良剂④农业生态工程措施十.土壤质量的定义土壤质量包含了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保障能力,是指在由土壤所构成的天然或人为控制的生态系统中,土壤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和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及其他生态与环境问题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周健民2003,张桃林等1999)。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
(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土壤学复习资料
⼟壤学复习资料⼟壤学复习资料⼟壤学复习要点绪论⼀.名词解释1. ⼟壤:农业⽣产:能产⽣植物收获的地球陆地表⾯的疏松层次。
⽣态学:⼟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物多样性最丰富,⽣物地球化学的能量交换、物质循环最活跃的⽣命层。
2. ⼟壤肥⼒:在植物⽣活全过程中,⼟壤供应和协调植物⽣长所需⽔、肥、⽓、热的能⼒。
3. ⼟壤圈:⼟壤圈是覆盖于陆地和浅⽔域底部的⼟壤所构成的⼀种连续体或覆盖层。
4. ⾃然肥⼒:指⼟壤在⾃然因⼦(⽓候、⽣物、地形、母质、年龄)综合作⽤下所具有的肥⼒。
5. ⼈为肥⼒:⼟壤在⼈为条件熟化(耕作、施肥、灌溉等)作⽤下所表现出来的肥⼒。
⼆.思考题1. ⼟壤在植物⽣长繁育过程中有何作⽤?为什么?2. ⼟壤圈与其它圈层系统有何关系?3. 为什么说⼟壤是最珍贵的⾃然资源?4. ⼟壤学有哪些分⽀学科?⼟壤学与哪些学科存在联系?5. 植物⽣产、动物⽣产和⼟壤管理之间存在什么关系?6. ⼟壤学的研究⽅法有哪些?第⼀章地学基础⼀、名词解释1. 矿物:指地壳及上地幔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下形成的具有⼀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
2. 原⽣矿物:由地壳深处岩浆冷凝⽽形成的矿物。
3. 次⽣矿物:由原⽣矿物风化演变⽽形成的新矿物。
⼜称次⽣粘⼟矿物。
4. 风化作⽤:指地壳表层的岩⽯在⼤⽓和⽔的作⽤及温度变化和⽣物活动的影响下所发⽣的⼀系列崩解和分解作⽤。
5. 地质作⽤: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改变的作⽤。
地质作⽤根据能量的来源不同,分内⼒地质作⽤和外⼒地质作⽤两类,或称内、外营⼒。
6. 物理风化:指岩⽯在外界因素作⽤下机械地破裂成碎屑,只改变其⼤⼩⽽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过程。
7. 化学风化:指岩⽯在⽔、⼆氧化碳、氧⽓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改变其化学成分,产⽣新物质的过程。
8. ⽣物风化:指⽣物及其⽣命活动对岩⽯、矿物所产⽣的破坏作⽤。
包括物理的和化学的。
⼆、思考题1. 河流冲积物有何特点?为什么?2. 岩⽯的化学风化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第⼆章⼟壤固相组成1.⼟壤颗粒组成:⼟壤中各级⼟粒的百分含量。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一、引言土壤学是研究土壤的形成、特征与功能的学科,对于农业、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学期末复习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回顾和巩固,本文将提供一份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帮助学生进行复习。
二、土壤的形成与发育1.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由矿质颗粒、有机质、水、气和生物组成的地球表面的自然体系。
2. 土壤形成的过程:物质的来源、迁移、转化和沉积等过程是土壤形成的关键。
这些过程受到气候、母岩、生物和时间的影响。
3. 土壤发育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是影响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土壤的物理性质1. 容重:土壤单位体积的重量。
2. 孔隙度:土壤中孔隙的占据体积。
3. 饱和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土壤中的水分含量。
4. 土壤颗粒分布:砂、粉砂、粘土和壤土的含量和比例。
5. 平均颗粒直径:反映土壤颗粒的大小。
四、土壤的化学性质1. 土壤酸碱度:土壤的pH值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2. 土壤养分:氮、磷、钾和微量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3. 阴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阴阳离子的吸持与释放能力。
4. 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性具有重要作用。
五、土壤的生物学性质1. 微生物的作用:土壤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和养分转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2. 土壤动物:土壤中的蚯蚓、昆虫、线虫等有助于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分解。
3.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生物群落、能量流动和物质转化等过程。
六、土壤与植物的相互关系1. 植物对土壤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分泌物对土壤结构和养分循环起到重要作用。
2. 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土壤肥力和水分状况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直接影响。
3. 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土壤植被系统,对于土壤的保持和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七、土壤与环境的关系1. 土壤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农药等污染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 土壤保护与修复:采取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和修复技术可以减少土壤侵蚀和污染。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
腐殖化系数=单位土壤每年残留碳量每年逬人单位f磁有柄嗾总遼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1.土壤侵蚀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例:水土流失2.生物降解微生物作用下由大分子化合物转变为简单小分子化合物3.同晶替代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替代而晶格构造不变的现象叫做同晶替代(同型异质替代)。
4.土壤元素背景值不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原始含量。
5.污染土壤修复通过技术手段促使受污染的土壤恢复其基本功能和重建生产力的过程。
6.腐殖化系数进入土壤的有机物经过一年的腐殖化过程后所残留的碳占原总碳量的比率,或单位重量的有机碳在土壤中分解一年后残留的碳量。
7.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产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所能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8.土壤污染指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9.土壤资源土壤资源是指具有农、林、牧业生产性能的土壤类型的总称,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最基本、最广泛、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属于地球上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土壤机械组成土壤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组成比例在土壤学上称为颗粒组成(或机械组成)。
11.土壤质地按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分类,将颗粒组成相近而土壤性质相似的土壤划分为一类并给予一定名称,称为土壤质地12.PCBS: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AHs: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多环芳烃是最早发现且数量最多的致癌物。
13.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相物质组成的疏松多孔体。
固相物质包括岩石风化后的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植物和动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在合成的物质;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学复习资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土壤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3*10=30分)风化作用:地表的岩石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形态、组成和性质变化的过程。
母质:指经各种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多孔体。
植物提取修复:是指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污染物并将污染物富集于植物体内,而后将植物体收获,集中处置的过程。
有机质矿质化过程:指复杂的有机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的过程。
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土壤污染:指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其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其自然功能失调,质量恶化的现象。
土壤环境容量:指土壤环境单元在本底值的基础上所容许承纳的物质的最大数量或负荷量。
土壤临界含量:又称基准值,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溶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指具有毒性、生物蓄积性、和半挥发性,在环境中持久存在,且能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沉积回地球的偏远的极地地区,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化学污染物质。
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的潜在危险大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多环芳烃:是指两个以上的苯环连在一起的化合物。
多氯联苯: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P240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指有机污染物与水的反应,X基团与OH基团发生交换,而H与X 相结合: RX+H2O ROH+HX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进行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环境土壤学重点知识
绪论1. 名词解释:土壤,土壤圈,土壤肥力,环境土壤学2. 简述土壤在农业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3. 简述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4. 简述环境土壤学的产生第一章土壤的基本组成、性质和分类第一节土壤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英文)一、土壤矿物质1.名词解释:原生矿物、次生矿物、粘土矿物、同晶替代2.简述土壤矿物质的元素组成特征。
3.简述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4.层状硅酸盐粘土矿物分为那些类组?分别简述其一般特性。
二、土壤有机质1. 名词解释:土壤有机质,土壤腐殖质2. 简述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含量及其主要组成。
3. 简述土壤有机质分解和转化的影响因素。
4. 论述土壤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
三、土壤生物1. 试论述土壤生物的多样性(类型组成)。
2. 简述土壤微生物的根际效应四、土壤水1. 简述土壤水的重要性。
2. 简述土壤水的物理形态、划分依据及其有效性。
3. 什么是土壤水吸力和土水势?土水势包括那些分势?4. 简述土壤水分含量的表示方法及容重的测定方法。
5. 简要说明土壤有效水的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五、土壤空气1. 简述土壤空气的组成及其与近地表大气的差别?2. 简述土壤空气的运动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土壤性质一、土壤物理性质1. 名词解释: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当量粒径,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土壤粘结性,土壤粘着性2. 简述土壤各粒级的理化性质。
3. 简述土壤孔度及其测定方法。
4. 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影响因素。
5. 试论述不同质地土壤的肥力特点。
6. 简述土壤耕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化学性质名词解释:土壤胶体、土壤pH、土壤酸度、土壤碱度1.简述土壤胶体种类及其特性。
2.简述土壤吸附性及其类型。
3.土壤中H+离子来源有哪些?简述土壤酸的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4.土壤酸度的指标有哪些?简述影响土壤酸度的因素。
5.论述土壤酸碱性的环境意义。
6.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反应的主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三、选择题1、母质与岩石的区别是( A B C )A 具有一定通透性B 具有一定蓄水性 C具有一定胶体性质 D 具有肥力2、下列属于运积母质的是( A C D)。
A 冲积母质B 残积母质C 黄土母质D 洪积母质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B. 各种有机肥料C. 工农业废水、废渣D. 农田深井灌水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B. 呈胶体状态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D. 黄色或棕黑色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A. 最终产物只有H2O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C. 吸收能量D. 微生物参与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B. 放线菌C. 真菌D. 以上都不是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B. 分子量高,溶于碱C. 结构复杂,溶于酸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B 增厚犁底层C 翻压残茬和肥料D 控制杂草生长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1.土壤: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
(1~2米深)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土壤学复习资料,仅供参考
环境因素1)纬度,低纬辐射强度大,辐射角大,反射率小。
2)海拔3)坡向4)大气透明度
5)地面覆盖,秸杆,雪,玻璃,塑料薄膜
土壤特性:1)颜色2)土壤水分,大升温降温慢
根据吸收水分难易程度不同划分为速效水和迟效水。
25.土壤反浆现象产生的原因?
原因:
“冻后聚墒”现象,北方冬季土壤冻结后的聚水作用,冬季表层冻结,水汽压降低,冻层下的土层水汽压高,于是下层水汽不断向冻层聚集、冻结,使冻层不断见后,其含水量有所增加,这就是”冻后聚墒”现象。
26.土壤水分蒸发的三个阶段及特点?
21.什么是土壤耕性,其含义是什么?
指土壤在耕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它是土壤物理机械性能的综合表现。含义:
土壤耕作时产生阻力的大小,土壤耕作质量的好坏,土壤适耕期的长短。
22.土壤液态水的形态水、毛管水、重力水。
部分膜状水和全部毛管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即由凋萎系数至田间持水量范围内水对旱田作物是有效的。
扩散是指在土壤中CO
2的浓度高于大气,而O
2的浓度低于大气,分别产生了土壤和大气间的分压差,在分压梯度的作用下,使CO
2向空气中扩散,使O
2不断从大气向土壤中扩散。
扩散作用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
30.简述土壤氧化还原平衡体系。主要氧化剂是大气中的氧,主要还原剂是有机质。
(1)包括有机体系和无机体系,这些体系的反应有可逆的,半可逆的和不可逆的。
D有机质含量,多,本身疏松,同时促进团粒结构形成。
16.土壤孔隙分为几级,各级孔隙有何特性?
非毛管孔隙:
蓄水供水的
毛管孔隙:
平时通气,降雨灌溉时透水。
非活性孔隙:
《环境学基础》土壤污染 复习资料
土壤组成 土壤是地球表面岩石经风化形成的风化物在气候与生物的作用下发育而成。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水分养分所需水分、养分、部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体-液体-气体三相组成的多相疏松多孔体系。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按土壤质地分类土壤一般分为砂 土、壤土和粘土三类。 土壤的理化性质 土壤胶体性质
土壤污染的防治
土壤污染源控制 建立控制废气、粉尘、废水、污泥、垃圾等的排放标准; 严格执行污水灌溉的水质标准; 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严格农药管理,制定农药的禁用和限用范围,制定农药在农 产品的最大残留量;
污染土壤的修复 化学修复:加入化学修复剂,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被降解和 毒性去除或降低地修复技术。
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作用 吸附作用:土壤胶体吸附; 络合-螯合作用: 吸收作用:生物吸收 气体挥发扩散作用 淋滤溶解作用 降解作用:微生物降解、化学降解; 沿食物链的转移作用
土壤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食物链、饮用水和直接接触。 导致食物品质下降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导致其他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等其他次生生态环境问 题。
隐蔽性或潜伏性:从污染到产生危害后果有一逐步积累的过程; 不可逆性和持久性:持久性污染物 POP(多氯联 S 苯、多环芳烃等)具有高稳 定性、低水溶性和抗微生物降解的特性,土壤一旦受污染,很难根除。 局域性; 治理的艰难性:重金属、放射性核素物质。 土壤污染源: 工业和城市的污水及固体废物 农药和化肥 牲畜排泄物和生物残体 大气沉降物 土壤污染物: (1)有机污染物
(2)无机污染物 重金属; 放射性元素:锶(Sr)、铯(Cs)、铀(U)等; 有害的氧化物、氟化物 其他物质:酸、碱、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环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一组具有毒性、持久性,并易于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机化合物;他们能进行长距离的迁移和沉积,且对源头附近或远方环境与人体产生危害。
2.电动力学技术:向土壤施加直流电场,在电解、电迁移、扩散、电渗透、电泳等作用的共同作用下,使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从而被除去的技术。
3.多环芳烃:两个以上的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根据苯环的连接方式可分为:联苯类、多苯代脂肪烃和稠环芳香烃三类。
4.多氯联苯(PCBs):是一类以联苯为原料在金属催化剂作用下、高温氯化生成的氯代芳烃。
5.非点源污染:狭义:各种没有固定排放口或地点的环境污染。
广义:难于按点污染源管理的污染源的统称。
6.反硝化作用:又称生物脱氮作用,是指在嫌气条件下,NO3-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NO、N2O、N2的过程。
7.根际降解作用:就是指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通过根际微生物的活动而被降解的过程,是一个植物辅助并促进的降解过程,是一种就地的生物降解作用。
8.化学定时炸弹:环境的延缓效应及其危害。
指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使长期储存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活化,而导致突然爆发的灾害性效应。
9.激发效应:土壤中加入新鲜有机物质会促进土壤原有有机质的降解。
10.磷的闭蓄机制:有效P被难溶性化合物包被。
11.生物固磷:土壤水溶性无机磷因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而转化为难效或缓效的有机磷。
当土壤有机质的碳磷比<200:1,不大可能产生磷的生物固定。
12.生物质炭:在厌氧或者绝氧的条件下对生物质进行热解,产生的含碳丰富的固体物质。
13.替代种植技术:利用农业经济作物及其他产业代替罂粟及所有可制成毒品原料的作物,即用有益的经济作物替代有害经济作物。
14.碳负效应:CO2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生物质中,生物质分解释放CO2,生物质炭间接阻止了生物质的分解过程,使碳以一种稳定的形式储存起来,阻止碳向大气的再释放。
15.土壤环境背景值: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数值,但不是不变的)。
16.土壤环境基准值:(土壤临界含量)是土壤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浓度,是决定土壤负载容量的关键因子。
17.土壤环境容量:(土壤负载容量)一定环境单元和一定时限内,土壤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能保证土壤质量,又不产生次生污染时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8.土壤环境质量:土壤环境因子对人类及陆地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的适宜程度。
19.土壤淋洗技术:指在淋洗剂的作用下,将土壤污染物颗粒去除的一种修复技术,包括原位淋洗技术和异位淋洗技术。
20.土壤生物污染:指一个或几个有害的生物种群,从外界环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坏原来的动态平衡,对人类健康和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
21.土壤污染: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容纳量和净化能力而使土壤的性质、组成和性状等发生改变,破坏土壤的自然生态平衡并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性质恶化的现象。
22.土壤自净: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自身作用,使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23.土壤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在土壤积累量超过植物需要和容忍程度并表现出受毒害症状或植物生长虽未受伤害,但收获中某金属含量超标而引起人畜伤害的情况。
24.稳定化技术:通过物理或化学的作用以固定土壤污染物的一组技术。
固化技术指向土壤添加粘结剂而引起石块状固体形成的过程。
25.污染土壤的稀释作用:通过深翻或是新增土壤、拌匀原本受污染的土壤,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到临界值以下,以达到稀释的目的。
将污染物含量低的清洁土壤混合于污染土壤以降低土壤污染物的含量。
26.污染元素的交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以上元素或化合物的结合效应小于、等于或大于他们各自的效应之和,即所谓颉抗、加和或者协同作用。
27.硒的生物甲基化:通过微生物的硒的甲基化过程,土壤中的有毒无机态硒转化为无毒的挥发态硒(二甲基硒),消除土壤硒污染。
28.有机污染物的光解:有机污染物分子在光的作用下,将光能直接或间接转化到分子键,使分子变成激发态而裂解或转化的现象。
29.有机污染物的光解作用:光解作用包括:光氧化、光还原、光水解、光分子重排和光异构化作用类型。
30.有机污染物的挥发:有机污染物以分子的形式从土壤散发到大气中的现象。
31.有机污染物的老化:随土壤与有机污染物接触时间的延长,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有机污染物生物效应与时间变化的表现、总体的描述,它包括了导致可提取性和生物可利用性下降的所有过程。
32.有机污染物的水解作用:有机污染物官能团能团与水的OH-之间的交换反应,生成毒性低或易挥发的水解产物。
33.有机-中性化技术:是指将有机改良与中性化技术结合在一起的治理酸度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技术。
34.阳离子交换量: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是指每千克干土所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以cmol(+)/kg表示。
35.优先污染物: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最大的的化合物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俗称污染物的“黑名单”。
36.重金属的化学吸附:又称重金属的专性吸附,在进行的过程中有吸热或者放热现象,常发生在吸附剂的专性位置上。
37.重金属的可提取态: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由土壤中所提取的重金属的浓度。
38.植物提取修复:植物提取修复是采用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某种过量的元素或化合物大量地转移到植株体内( 特别是地上部) 从而修复土壤的技术。
39.植物稳定化作用:利用植物来固定和沉淀土壤中的有毒金属,以降低其生物有效性,并防止其进入食物链和地下水,从而减少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二、问答题1.何谓植物提取修复技术?试述影响植物提取技术修复速率的限制因素及解决方式。
植物提取修复是采用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某种过量的元素或化合物大量地转移到植株体内( 特别是地上部) 从而修复土壤的技术。
限制因素:①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所能累积的元素大多较单一,而土壤污染通常是多元素的复合污染;②超富集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低、生长周期长,因此从土壤中提取的污染物总量低;③目前发现的超富集植物几乎都是野生植物,人们对其农艺性状、病虫害防治、育种潜力以及生理学等方面的了解有限,难以优化栽培和培育;④超富集植物的根系比较浅,只能吸收浅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对较深层土壤中的污染物则无能为力。
(突破:创新性修复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发展快速原位检测技术;发展联合修复技术)2.简述降低土壤氟生物有效性的途径。
降低土壤氟的有效性可以降低氟的生物效应,降低土壤氟的有效途径有:①降低土壤的ph值可以降低氟的毒性:酸性土壤中的F-易与Fe3+、Al3+等生成稳定的络合物,降低氟的有效性;②使用磷肥可以减缓受F污染的土壤的毒性;③植物体内的氟含量与铝、钠成正相关、与钙成负相关;④土壤全氟的含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低的土壤,团粒结构缺乏,水溶性氟淋溶强烈,氟易进入深层土壤和地下水;⑤粘土中氟的含量与粘粒呈正相关关系。
3.简述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
所有影响硝化及反硝化作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都将影响土壤N2O的排放量,包括: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氮素有效性、氮肥使用、土壤pH、土壤有机质、作物种类及土壤温度等。
4.简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其危害。
来源:大气降尘、污水灌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不当堆置、矿业活动、农药和化肥等危害:①土壤重金属会影响到土壤中氮、磷和钾的保持与供应,从而影响土壤肥力。
②土壤重金属污染会降低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转化效率,同时会对土壤中的酶起到抑制的作用。
③生长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的作物,可通过食物链等方式进入人体,从而危害到人体健康。
5.简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
①形态多变:多处于周期表过渡区,多有变价;随Eh、Ph、配位体不同,常有不同价态、化合态和结合态;形态不同,有效性和毒性也不同;②易累积、难降解。
6.简述土壤中磷素的迁移转化与地表水富营养化之间关系。
磷是大多数淡水水体中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磷在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中首先是它的浓度,一般认为水体中磷的浓度达到0.02mg/l 时即可能产生富营养化。
磷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及渗透淋溶等途径进入水体,使水体中含量增多,富营养化。
7.简述土壤-植物硒行为特征?1)酸性土壤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硒化物和硒—硫化物占优势,这些化合物迁移能力较弱,因此较难被植物吸收利用;2)在排水良好的矿质土壤中,pH 接近中性,硒主要以亚硒酸盐形式存在,其碱性金属化合物是可溶的,但亚硒酸铁是不溶的;此外,亚硒酸盐容易被铁的氢氧化物和氧化物固定,因此仅有少量硒被植物吸收利用;3)在碱性和氧化条件下的土壤,硒酸盐含量高,易于溶解且不易被含铁氧化物固定,因此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
8.简述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和特征。
土壤对有机质的吸着包括吸附和吸收,当无法区分两者的时候统称为吸附,吸附是土壤固相与有机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
吸附包括:物理吸附、化学吸附、离子交换;依据吸附的机制还可分为阳离子型有机污染物吸附、基性有机污染物吸附、酸性有机污染物吸附、螯合有机污染物吸附、非离子型和非极性分子吸附。
9.简述影响植物吸收土壤有机污染的因素。
①土壤性质:a.质地粘重的土壤会减少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b.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会减少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c.含水量高、土壤吸附能力下降,促进对农药的吸收。
②植物性质:a.脂肪含量:脂肪含量上升的植物积累PAHS的能力强;b.根系特征:须根系植物吸收PAHS的能力大于直根系;c.植物种类:不同植物种类吸收能力不同。
③污染物性质:a.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与污染物的性质,与KOW(正辛醇/水分配系数)b.RCF值随亲脂性的降低而降低,即亲脂性越高越易被吸收。
10.简述重金属的植物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重金属的植物效应:进入土壤的重金属可以溶解于土壤溶液中,吸附于胶体表面,闭蓄于土壤矿物之内,与土壤中其他化合物产生沉淀,这些都影响到植物的吸收与积累。
影响因素:①重金属的浓度;②氧化还原电位、pH和CEC;③土壤质地;④共存离子的影响。
11.农产品中硝酸盐积累受哪些因素影响。
①蔬菜种类:易大量积累硝酸盐的作物:十字花科、葫芦科,器官分配:根>茎叶>果实;②肥料品种:a.与化学氮肥用量呈正相关,有机肥可减少硝酸盐累积量b.铵态氮多,作物硝酸盐含量低c.磷肥充足可限制硝酸盐累积d.氮钾肥共施,促氮转变为蛋白质;③氮肥用量及时间:a.作物硝酸盐含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b.施氮法:重基肥轻追肥;收获时间:收获期推迟,可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⑤环境因素(水分、温度、关照):多雨/干燥-多雨交替季节利于蔬菜硝酸盐的累积;一定范围内硝酸盐含量与温度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