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复习纲要(北大版)

————————————————————————————————作者:————————————————————————————————日期:

2

第十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

什么是攻击行为?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敌意性攻击行为:有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

工具性攻击行为:把伤害当成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恐怖活动)

替代性攻击(转移):攻击感不能直接针对引起愤怒的对象表达出来时,我们可能会向一个替代对象释放攻击性。(那个替代对象越接近真实来源,攻击的冲动越强,但是对于攻击的焦虑也越强。因此替代性攻击大多倾向于指向更弱小和没风险的对象。)

攻击行为的理论:

1)生物学理论(人类有基于生物本能的攻击性驱力)

本能论佛洛伊德认为源于自我破坏的冲动,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适应性的。

攻击性的能量来自本能,是非习得的普遍的。如果得不到释放,能量会在体内积累,直到爆发为止。(攻击行为受遗传【先天和后天的因素相互影响】、血液化学成分【饮酒、雄性激素、5-羟色胺】和大脑【杏仁核、前额叶】等生物学因素影响)

2)挫折—攻击理论(用于解释敌意性攻击)

经典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产生攻击的动机。由于对反抗和惩罚的畏惧,人们往往不直接对挫折源进行攻击,因此攻击力可能会被转移,指向其他目标甚至是自己。

(替代性攻击)

修正后的攻击—挫折理论:挫折产生的是愤怒,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情绪准备状态,与攻击行为有关的线索放大了攻击行为。(愤怒源于某个有其他行为选择可能的人阻挠了我们实现目标)

挫折是否与剥夺相同?期望与实际所得之间的差距产生挫折感,即使完全消除剥夺现象挫折依然存在。挫折不只来自剥夺本身。

相对剥夺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电视的普及把绝对剥夺转化为相对剥夺)

3)攻击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

攻击行为的回报攻击行为是为了得到特定的回报而采取的手段。

观察学习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体现在亲身体验其好处时,通过对别人表现

了攻击行为而未收到惩罚的观察,也会习得攻击行为。(自我控制、方式)。班

都拉认为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榜样的影响。

班都拉指出,由不愉快体验产生的情绪唤醒激发攻击行为。但我们是否真的发

起攻击,取决于我们对于结果的预期,这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厌恶事件(疼痛、炎热、攻击、侮辱、拥挤)会提高我们的唤醒水平

b)唤醒唤醒状态会强化情绪

c)攻击线索如枪支

d)媒体的影响色情文学和性暴力;针对女性的攻击;电视对行为的影响(用相

关研究的结论来间接推论因果关系、“潜变量”),观看暴力会导致攻击增加,

原因有三:唤醒状态、降低抑制、激活与暴力相关联的想法、引起模仿。电视

对思想的影响;电子游戏的影响。

e)群体影响

通过分散责任和极化行为,群体情景能增强攻击反应。

减少攻击:宣泄攻击的宣泄行为提供了攻击线索从而提高了攻击性,应该通过非攻击的方式来宣泄。

社会学习的观点建议消除引发攻击的因素来控制它——减少令人厌恶的刺激、奖励和塑造非攻击行为、减少攻击性线索的刺激。

第九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什么是偏见?偏见是一种态度(情感,行为倾向和认知信念)对一个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负面的预先判断。(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基于真理的的核心。歧视是一种不合理的负面的行为。)

种族偏见和性别偏见依然普遍存在。

偏见的认识根源

归因:基本归因错误,关注人而非情景。认为人的特质是一成不变的,加深刻板印象。

利群偏差:在解释其他群体的成员行为时,我们更容易往最坏的角度设想,而给予自己群体成员善意的理解。外群体成员的积极行为相对而言经常被忽略,处于不利位置的群体强调谦虚的群体,较少出现利群偏差。

公正世界现象:源于一个公认的假设“这是一个公正的世界人们得到他应得的东西”使得人们去贬低指责受害者,而不必对不幸的人承担责任。

偏见的后果

刻板印象能自我永存——他们的存在就能阻止他们的变化。当刻板印象受到挑战时,我们通过再分类来维护它。

歧视的影响: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创造出相应的现实

刻板印象威胁: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印象来评价自己。(认知性、动机性)

刻板印象导致判断出现偏差,对个体进行评价时所受影响较小。刻板印象扭曲认知解释和记忆

第八章群体影响

社会助长(抑制)作用(唤起状态)(当个体的行为是可识别的,会发生社会促进或社会抑制)

纯粹他人在场(在场的他人实际上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或共事者)

社会助长:在有他人在场时,人们可能会比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表现得更好。(无论在场的其他人做相同的工作,还是仅作为观察者;不只限于人类)

社会抑制:他人的存在有时会抑制个体的绩效。

扎伊翁茨(Zajonc)的理论:他人在场会唤起个体的优势反应倾向,在简单任务中优势反应往往是正确的(社会促进),复杂任务中往往增强错误的反应(社会抑制)。

拥挤现象:众多他人在场他人的影响随人数的增加而增多。“处在人群中”对个体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反应都会有所增强。拥挤能增强唤起状态,促进优势反应。

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评价估计

分心(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的矛盾冲突使认知系统负荷过重)

纯粹他人在场(他人在场会提高唤醒水平是先天的倾向)

当资源充足时,他人在场引起挑战反应;资源不足时,产生威胁反应

社会懈怠(扩散责任)

当个人的努力无法被单独评价时,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随着群体规模的增大,个体付出的努力程度在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