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4a1d65a2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d.png)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建筑设计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对建筑的功能性和美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设计师必须考虑到建筑环境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气候适应性的重要性气候变化对建筑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温度上升、降水模式的改变、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等。
这些变化不仅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通过改进建筑设计以适应气候变化,可以显著降低能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增强社区的韧性。
因此,实施气候适应性策略是抵御气候变化挑战、保障人类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则在考虑气候适应性设计时,我们需要遵循几个核心原则,这些原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指导框架。
1. 能源效率能源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建筑目标的重要指标。
通过优化建筑外壳、采用高效的暖通空调系统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以大幅度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
在建筑设计中,窗户、隔热材料以及自然采光等配置需要进行合理布局,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工照明和空调所需能量消耗。
2. 水资源管理随着全球水资源日益紧缺,建筑设计中必须重视雨水收集和再利用。
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可实现回收利用,提高建筑整体水资源的使用效率。
此外,选择耐旱植物进行景观绿化和使用低流量卫浴设施也是节水设计的重要内容。
3. 生态适应性生态适应性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建筑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生态的破坏,通过使用当地材料和技术来降低对天然资源的依赖。
同时,通过合理配置绿地和开放空间,可以提升生物多样性,为建筑内外创造更好的微气候条件。
4. 社区韧性气候适应性设计不仅限于单个建筑,它还需要考虑到整个社区的连续性。
通过综合规划,提升社区对突发事件(如洪水、台风等)的抵御能力。
例如,设立避难所、合理规划交通路线及配备应急设施,均可以提高整个社区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反应能力。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0e34a8e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6e.png)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与科学,涉及到功能、美学、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考虑。
在当今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建筑设计的气候适应性显得尤为重要。
有效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不仅能提高建筑的能效,降低环境影响,还能提高居住者的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探讨几种在建筑设计中实施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一、被动式设计被动式设计意在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通过优化建筑布局与构造来减少对机械设备的依赖。
这种设计方法强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使建筑能够主动适应气候变化。
1. 面向阳光建筑朝向对于采光与取暖至关重要。
合理的朝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和热。
比如,在寒冷地区,建筑可以朝南,以获得更多的阳光直射,提高室内温度;而在炎热地区,建筑则应面向东或西,以减少阳光直射,降低室内温度。
2. 自然通风通过合理布置窗户和通风口,可以形成良好的空气流通,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使用高窗、低窗组合,不同高度的开口能够利用热空气上升、冷空气积聚的原理,自然引导空气流动,从而达到降温效果。
3. 绝缘材料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及绝缘层,可以有效降低能量损失。
优良的隔热性能可以确保夏季防止热量透入,冬季保持室内温暖。
这要求对建筑围护结构进行合理设计,使用高效绝热材料,如聚苯乙烯泡沫、玻璃棉等。
二、绿色屋顶与垂直绿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热岛效应逐渐显现。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引入植被来增加绿地覆盖率,降低建筑表面的温度。
1. 绿色屋顶绿色屋顶上植被能提供隔热效果,有助于夏季降低空调负荷。
同时,它还能吸音、净化空气并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
通过土壤的水分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实现雨水管理,减少城市排水系统压力。
2. 垂直绿化在墙面或者立面进行植物种植,不仅美观,也能起到良好的保温和遮阳效果。
植物可形成自然屏障,减轻外部环境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同时还可以吸收有害气体,为室内创造更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再生能源应用为了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再生能源应用于建筑设计中则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策略
![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7bc5375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8.png)
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与策略在当今的设计领域,气候适应性已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以及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型设计的追求,设计师们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气候条件,并将其融入到设计的各个方面,以创造出既美观实用,又能适应不同气候挑战的作品。
气候对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首先,温度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寒冷的气候中,建筑物需要良好的保温性能,以减少热量散失,同时要考虑充足的采暖设施。
相反,在炎热的气候下,通风和散热就变得至关重要,建筑的朝向、窗户的设计以及遮阳设施都能极大地影响室内的舒适度。
降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多雨地区,建筑物的防水和排水系统必须设计得高效合理,以防止雨水渗透和积水。
道路和桥梁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洪水的可能性,确保其能够承受极端降水事件的冲击。
此外,风的因素同样重要。
强风地区需要加强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避免风灾造成破坏。
同时,合理利用自然风可以改善室内通风,降低对机械通风的依赖,从而节省能源。
光照条件也对设计产生显著影响。
在日照充足的地区,太阳能的利用成为可能,通过合理的太阳能板布置可以为建筑物提供部分能源。
然而,在阳光强烈的地方,又需要考虑防晒和防眩光的设计,以保护人们的视觉和身体健康。
面对如此多样的气候影响,设计师们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实现气候适应性设计。
材料的选择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起点。
例如,在保温方面,使用具有良好隔热性能的材料,如岩棉、聚苯乙烯等,可以有效减少热量传递。
而在炎热地区,选择反射率高、导热系数低的建筑材料,有助于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
建筑的形态和布局也是关键。
合理的建筑朝向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
例如,在北半球,建筑物朝南的方向可以获得更多的阳光,从而减少冬季的采暖需求。
紧凑的建筑布局可以减少建筑表面积,降低热量散失,而分散式的布局则更有利于通风散热。
绿色植物在设计中的应用也不可小觑。
植被可以调节微气候,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增加空气湿度,同时还能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e3cded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13.png)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气候适应性是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加剧,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寻求更加智能和可持续的设计方案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
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气候适应性,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可持续性,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并为居住者创造更加健康和宜居的环境。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从如何分析当地气候条件入手,到如何运用合适的设计手法来实现气候适应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问题。
当地气候条件分析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会直接影响到建筑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建筑形态和空间布局等方面。
例如,在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建筑师可以通过合理利用遮阳装置、增加通风口等方式来降低室内温度;而在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则需要考虑如何避免水汽滞留和霉菌滋生等问题。
因此,在设计阶段对当地气候条件进行详尽的调研和分析非常关键。
pass建筑表皮效应是指建筑外立面材料对室内温度和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影响。
选择合适的外立面材料可以有效改善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例如,反射型外墙涂料可以减少太阳辐射并降低室内温度,而具有吸热特性的材料则可以在夜间释放储存的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此外,通过合理设计外立面的凹凸结构和开窗比例,可以实现更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室内环境优化除了外立面设计,室内环境优化也是提高建筑气候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布局室内空间、选择适宜材料和引入智能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建筑内部环境质量和舒适度。
例如,在炎热地区,可以采用地埋式冷却系统或利用太阳能制冷技术来降低室内温度;在寒冷地区,则需要考虑采暖系统和保温材料等措施来提高室内保温性能。
结语总而言之,在建筑设计中强调气候适应性是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步。
通过充分了解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材料、优化建筑形态和引入智能系统等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性,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并为居住者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空间。
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理与策略
![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理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ffcd157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b.png)
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理与策略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是指将建筑设计与气候特征相结合,通过合理的设计来达到建筑与气候相适应的目的,减少能源浪费并提高使用者的舒适感受。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越来越重视。
本文将介绍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原理和策略。
原理1. 能量收支平衡原理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追求能量收支平衡。
建筑是一个能量平衡系统,能量从太阳辐射、室内人员、设备和灯光等方面输入建筑,然后以热传输的形式从建筑流失。
能量平衡系统中,输入等于输出,建筑内外的能量都要平衡。
因此,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应该从能源方面考虑,追求减少能源消耗。
2. 生态原理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还应该依据生态原理,尽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筑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人们居住在建筑内不应该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生态原理要求建筑设计要环保,资源从利用、环境保护到废物处理都需考虑到环保理念。
策略1. 基于地理位置选择建筑形态和方向地理位置是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要因素。
建筑形态和朝向应该考虑到天气和气候,并加以利用。
在夏季高温时,建筑应该朝向北方,充分利用自然的通风和凉爽空气。
在冬季寒冷时,建筑应该朝向南方,尽可能多地获取太阳照射。
2. 更好地利用被动气候设计被动气候设计是指建筑设计中有效应用自然能量,通过被动手段来降低能源消耗。
被动气候设计可以包括以下措施:充分利用日照,增加太阳能收集面积,使用窗户上的阴影工具来防止过度和不必要的光照;通过优化建筑物的热传导和对流路径来降低能源消耗;在建筑物内部增加植被和防隔热措施,减少空调使用等。
3. 选用可持续材料和技术选用可持续的材料和技术是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的重要策略之一。
材料和技术要尽可能的环保和节约能源,使建筑物的生命周期内尽量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损害。
例如,可再生的资源材料,如竹子、麻等;能降低消耗的新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节能灯和智能控制系统等。
4. 有效的人性化设计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应该考虑到建筑物内的人性化因素,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777e21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c7.png)
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建筑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需兼顾美学和功能性,还需要考虑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影响。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建筑物的设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并降低能源消耗。
本文将探讨建筑设计与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建筑设计策略。
一、热带气候在热带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高温和高湿度的影响。
为了降低室内温度,可以采用以下设计策略:1.适当的遮阳措施:利用外部遮阳设施,如雨棚、窗帘等,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室内。
同时,在建筑物周围种植遮阴树木,提供自然的遮阳效果。
2.通风设计:在建筑物中设置通风口和有效的自然通风系统,以提供空气流通和降低室内湿度。
采用可开启的窗户和适当的风口,利用自然风来实现通风效果。
3.隔热材料的使用:选择具有隔热性能的建筑材料,如保温板、隔热玻璃等,以减少室内外温差,降低空调能耗。
二、寒冷气候在寒冷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保温和保热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应对寒冷气候的设计策略:1.有效的保温层:在建筑物外墙和屋顶设置良好的保温层,减少热量散失。
采用保温材料,如聚苯板、岩棉等,提高建筑物的保温性能。
2.使用高效的供暖系统:选择高效的供暖设备,如地暖、热泵等,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
同时,在建筑物中设置密封良好的门窗,减少热量流失。
3.利用太阳能:在寒冷气候地区,可以利用太阳能来进行供热。
通过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板,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海洋气候在海洋气候地区,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高湿度和强风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适应海洋气候的设计策略:1.防潮处理:使用防潮材料和防潮涂料,以减少湿气的侵入。
此外,合理的排水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以确保建筑物周围的排水畅通。
2.防风设计:在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考虑抵御强风的能力。
采用坚固的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3.通风与散热:设置良好的通风系统,并利用自然风来实现散热。
合理的通风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湿气,并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cc6d08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bc.png)
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随着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建筑的外墙和内部结构,采取适当的节能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的适应性,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以及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相应解决方案。
一、热带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热带气候地区,高温多湿的环境对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了挑战。
以下是一些在热带气候下常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1. 通风系统:充分利用自然气流,设计透风良好的建筑结构,增加屋顶和墙壁的通风口,使热空气能够顺畅流通,保持建筑内部空气的流动性,减轻室内温度。
2. 遮阳措施:合理设置遮阳装置,如百叶窗、遮阳板等,减少阳光直射进入室内,降低室内温度。
3. 外墙保温:采用保温材料,如岩棉、聚酯纤维等,增强建筑物外墙的隔热性能,有效减少室外和室内温差。
4. 绿化建筑:在建筑物周围种植阴凉的植物,增加绿化覆盖率,降低周围环境温度。
同时,绿植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5. 采光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窗户和采光井,增加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降低能耗。
二、寒冷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寒冷气候地区,气候条件对建筑物的保温性能提出了要求。
以下是一些在寒冷气候下常用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1. 保温材料:采用高效的保温材料,如玻璃纤维、聚苯板等,加强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热量传导和散失。
2. 热桥处理:合理设计建筑结构,避免热桥的出现,减少热量传导,提高保温效果。
3. 高效供暖系统:选择高效供暖设备,如地暖、空气源热泵等,提高供暖效果,减少能源消耗。
4. 防风措施:加固建筑物的结构,增加防风隔热层,减少寒冷空气对建筑物的侵入。
5. 采光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窗户和采光井,增加自然采光,利用太阳能进行 passiven太阳能利用以降低室内能耗。
三、沙漠气候下的气候适应性设计与策略在沙漠气候地区,极端高温和干燥的条件对建筑物的设计提出了特殊要求。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e530b69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5.png)
总结不同地区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候条件的关系摘要:⽓候是影响建筑设计的⼀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区域条件下,应有不同的建筑形态空间布局,即适应⽓候的地域技术。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候条件,因⽽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全国各地区巨⼤的⽓候差异,在现代⼈⼯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候特征。
每个地⽅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样的⽓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候条件的关系进⾏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个典型省市进⾏总结。
关键词: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候条件关系⼀.华北地区的⽓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夏季⾼温多⾬,冬季寒冷⼲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温14.0℃(北京市⽓象局)。
1⽉-7⾄-4℃,7⽉25⾄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42℃以上。
全年⽆霜期180⾄200天,西部⼭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量483.9毫⽶,为华北地区降⾬最多的地区之⼀。
降⽔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7、8⽉有⼤⾬。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门⼀般开在东南⾓,门内建有影壁,外⼈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为⽿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陆性季风⽓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贵州建筑方案设计
![贵州建筑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c176d6d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3.png)
贵州建筑方案设计
贵州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地形多变,有许多山地和河流。
因此,在贵州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
首先,贵州的地理环境需要考虑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由于贵州地区多山,建筑物的基础设计需要更加坚固,以确保安全性。
此外,贵州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建筑物的防水设计也需要加强,以避免水患问题的发生。
其次,贵州的气候特点也需要在建筑设计中加以考虑。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温差较大。
因此,建筑物的保温和通风系统设计应该注重,在夏季保持室内的凉爽舒适,在冬季保持室内的温暖和湿度适宜。
另外,贵州建筑方案设计还要考虑到当地的文化和民俗特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可以融入当地的传统建筑风格和元素,以展示当地的独特文化魅力。
建筑物的内部布局和功能设计也可以根据当地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进行调整。
此外,在贵州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因素。
贵州是中国的“生态之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注重节能减排,选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总之,贵州的建筑方案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气候特点、
文化和民俗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的基础上,才能设计出符合贵州地区实际需求的建筑方案。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该更加注重与当地环境的融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环境的目标。
建筑与气候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建筑与气候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ef0eb55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7e.png)
建筑与气候适应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建筑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没有适应性的建筑设计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能源消耗、环境破坏和健康问题。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建筑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来提高建筑的气候适应性。
一、优化建筑设计首先,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到气候变化对建筑的影响。
根据不同的气候特征,建筑师可以采用更合适的设计方案来提高建筑的能效。
这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改善建筑的隔热性能和采用节能技术等。
其次,建筑设计应该注重自然通风和采光。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的风力和光线,减少对人工能源的需求。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可以设计风口和屏风来实现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寒冷的地区,可以将建筑朝向调整为接收更多的日照。
二、选择适应性材料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考虑适应气候变化的特性。
适应性材料应该具有良好的耐候性、隔热性和保温性能。
例如,使用具有较高反射率的屋顶材料可以减少夏季的热岛效应;使用具有较好保温性能的墙体材料可以降低冬季供暖的能耗。
此外,适应性材料还应该具备可持续性特征。
建筑业应该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依赖,选择可回收利用或可降解的材料。
例如,利用再生木材来制作家具,使用可再生的竹子作为地板材料等。
三、水资源管理气候变化不仅会对能源消耗产生影响,还会对水资源供需带来挑战。
因此,建筑业应该注重水资源的管理。
建筑师可以通过收集和存储雨水来满足建筑的用水需求。
此外,建筑应该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
同时,建筑师还应该考虑解决建筑内部的用水问题。
采用节水器具和水效设备可以显著减少建筑的用水量。
此外,建筑师还可以设计景观系统来降低灌溉的水耗。
四、绿色屋顶和墙体为了适应气候变化,建筑业应该鼓励使用绿色屋顶和墙体。
绿色屋顶可以提供额外的绝热性能,减少室内空间的能耗。
它们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的压力,改善城市的排水系统。
类似地,绿色墙体可以提供额外的隔热性能,减少建筑的能耗。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d4d776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3.png)
试论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及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1.建筑朝向:通过合理的朝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益。
在北半球,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南面,以便最大化吸收太阳能。
同样,在南半球,建筑的主要朝向宜选择北面。
2.外墙隔热设计:合理的外墙隔热设计可以降低室内外温差,减少能耗。
采用保温材料和隔热材料,如保温板、岩棉、玻璃纤维等,可以有效地减少能量的传递,保持室内的稳定温度。
3.通风与通气系统设计:通过合理的通风与通气系统设计,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结合的方式,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此外,在高温地区,还可以采用传统的建筑形式如风塔、风洞等来实现通风与通气。
4.建筑遮阳设计:通过纳入合理的遮阳设施,如阳台、百叶窗等,可以避免太阳直射进入室内,减少室内温度的升高。
遮阳帘、窗帘等也可以降低室内的热辐射。
5.绿化屋顶和立面设计:绿化屋顶和立面可以降低建筑的能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绿化屋顶可以减少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室内温度,同时还可以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一定的平衡作用。
6.采用节能建筑材料:使用节能建筑材料是适应气候的重要策略之一、选择具有良好保温性能和热容性能的材料,如红砖、轻质隔墙板、保温砂浆等,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隔热性能,减少能耗。
7.合理的空调系统设计:在建筑中合理设计空调系统可以提高能源利用率。
采用集中供热供冷系统、地热系统等能源利用技术,可以有效降低能耗。
8.建筑布局与室内设计: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和室内设计对于适应气候至关重要。
布置合理的通风口和通风窗,合理利用空间布局,提高室内通风和采光条件。
9.建筑自身热性能的改进:提高建筑的热负载特性,如优化空间布局,减小玻璃比例等,可以减少建筑的热损失。
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需要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空气质量要求,采用综合性策略,综合考虑建筑朝向、隔热设计、通风与通气系统、绿化设计、节能建材、空调系统等方面因素。
建筑师如何应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建筑师如何应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addabc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7.png)
建筑师如何应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随着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建筑师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必须考虑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合理地应对不同气候条件,不仅可以确保室内环境的舒适性,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能效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建筑师在应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时的策略和方法。
一、了解气候特征在应对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之前,建筑师首先需要深入了解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这包括温度范围、湿度水平、降水情况、风向和风力等。
通过分析这些气候数据,建筑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从而更好地规划和设计建筑物。
二、适当调整建筑朝向建筑物的朝向对气候适应至关重要。
在寒冷地区,建筑师可以优先考虑朝向南方,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太阳能。
而在炎热地区,可以考虑采用东西朝向来减少室内日照量和热能吸收。
此外,根据地方的风向和风力,建筑师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朝向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
三、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在寒冷地区,建筑师可以选择高热容量的材料,如砖块或混凝土,以储存太阳能并保持室内温暖。
而在炎热地区,建筑师可以选择低热容量的材料,如轻质建筑板材,以减少热传导并保持室内凉爽。
此外,耐候性和耐水性也是在湿润地区选择建筑材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四、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建筑结构的设计对于应对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具有重要影响。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建筑师需要考虑抗震性能;而在多风暴和台风的地区,建筑师需要设计坚固的结构来抵抗极端风力。
此外,防水、防潮和防腐等措施也是应对湿润气候的重要考虑因素。
五、优化室内环境除了外部气候条件,建筑师在室内环境设计方面也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在炎热地区,采用适当的遮阳措施和通风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地区,优化室内的保温和采光措施可以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高湿度地区,建筑师可以采用透气性材料和除湿设备来解决潮湿问题。
六、注重可持续性和能效建筑师在面对不同气候条件时,应当注重可持续性和能效。
通过利用太阳能、地热能以及雨水收集等手段,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浅谈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策略
![浅谈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97354a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c7.png)
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和形态设计,利 用自然条件,如风向、光照等,来提 高建筑的舒适度和能源效率。
高效保温隔热
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和构造方法 ,减少建筑的热损失和冷热负荷,提 高建筑的能源性能。
自然通风与采光
通过建筑设计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 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居住舒适度。
利用可再生能源
不同气候区域对建筑设计的挑战
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如寒冷地区需要关注保温、节能等问题,而炎 热地区则需要考虑遮阳、通风等问题。
建筑设计应对气候条件的必要性
提高能源效率
通过适应气候条件,建筑设计 可以更好地利用自然能源,减 少对非可再生能源的依赖,从
而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提高居住舒适度
适应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能够更好 地满足人们对居住舒适度的需求, 如保证充足的采光、良好的通风等 。
建筑物外墙采用保温隔热材料,减少夏季 太阳辐射和冬季室内热量的流失。
通过设计合理的门窗和通风口,实现自然 通风,减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降低能源 消耗。
图书馆内部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和智能控制 系统,提高照明效率,减少电力消耗。
主动设计策略案例:某生态住宅小区
太阳能利用
小区内所有住宅均安装了太 阳能热水器,为住户提供热 水供应,减少对传统能源的 依赖。
绿色建筑材料
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可再生等优点,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使用绿色建筑材 料,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
地下空间利用
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隔热等特点,未来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以 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THANK YOU
防水设计
建筑设计应考虑防水问题,采用防水材料和构造方法,防止雨水、 雪水等对建筑的影响。
建筑设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建筑设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258e7069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8.png)
建筑设计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建筑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其设计对于减少碳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建筑设计究竟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气候变化对建筑的直接影响。
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暴雨、洪水、飓风、高温等,都对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暴雨可能导致排水系统不堪重负,从而引发建筑内部的水淹;飓风可能会对建筑结构造成巨大破坏;高温则会增加建筑物的制冷需求,导致能源消耗大幅上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筑设计在选址和布局上需要更加谨慎。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
比如,避免在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建设,或者在飓风多发区域采用更加稳固的结构设计。
同时,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优化自然通风和采光,降低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
比如,将建筑的长边朝向主导风向,设置中庭和通风走廊等,都能有效地促进空气流通,减少夏季的闷热感。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应该优先考虑具有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特性的材料。
木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如果来自可持续管理的森林,其在碳储存方面具有优势。
此外,使用回收材料和可再循环材料,如再生钢材、再生混凝土等,不仅减少了对原材料的需求,还降低了废弃物的产生。
在选择保温材料时,应注重其隔热性能,以减少建筑物的能量损失。
高效的保温材料能够在冬季保持室内温暖,夏季阻挡外界的热量,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能源效率是建筑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要点之一。
通过优化建筑的围护结构,如外墙、屋顶和窗户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显著减少冷热能量的传递。
采用高性能的窗户,如双层或三层中空玻璃,能够有效阻挡热量的交换,同时减少噪音的传播。
此外,合理设计建筑的形状和体积,减少不必要的表面积,也有助于降低能量消耗。
在能源系统方面,应积极引入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等。
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为建筑提供电力,地源热泵系统则可以利用地下稳定的温度为建筑物供暖和制冷。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应对气候变化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应对气候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c470737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1.png)
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应对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建筑行业在应对这一挑战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关于美学和功能,更需要考虑如何适应和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气候变化给建筑带来了诸多挑战。
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飓风、高温和严寒等,对建筑物的结构稳定性和耐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使得建筑成为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
因此,在建筑设计阶段就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建筑的选址和布局是关键的第一步。
选择合适的地理位置可以减少自然灾害的风险。
例如,避免在易发生洪水的地区建造,或者在可能遭受飓风袭击的区域采用更加稳固的结构设计。
此外,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系统的依赖,从而降低能源消耗。
比如,将建筑的主要朝向设计为朝南,以最大程度地接收阳光,同时通过合理的窗户布置和通风口设置,促进空气流通。
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优先考虑环保和可持续的材料。
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不仅能够减少对有限资源的开采,而且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产生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
此外,选择具有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物在冬季的热量散失和夏季的热量吸收,降低能源需求。
例如,使用高效的隔热材料可以大大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减少对供暖和制冷系统的依赖。
能源效率是建筑设计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设计高效的能源系统,如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可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同时,结合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控能源的使用,能够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耗。
例如,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根据室内人员的活动和环境条件自动调整照明和空调的运行状态。
水资源的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
收集和利用雨水用于灌溉、冲厕等非饮用用途,可以减轻对市政供水的压力。
设计高效的给排水系统,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采用低流量的水龙头和节水器具也是有效的措施。
《2024年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渝东南地区民居为例》范文
![《2024年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渝东南地区民居为例》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280e2b1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f3.png)
《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以渝东南地区民居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气候适应性已成为建筑设计和规划中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渝东南地区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部分,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对当地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以渝东南地区民居为例,探讨其气候适应性及其设计原理。
二、渝东南地区气候特点渝东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湿润且四季分明。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包括温度波动大、降水集中且频繁等。
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当地居民对这一复杂多变的气候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建造出与气候紧密融合的建筑。
三、民居建筑与气候的互动关系在面对多变的天气时,渝东南地区的民居在形态和构造上充分展示了其对气候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当地民居在选址、布局、材料选择和建筑结构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例如,在选址上,民居通常选择地势较高、通风良好、采光充足的地方,以利于应对高温和潮湿的气候。
在建筑布局上,采用天井、通风口等设计元素,增加建筑的通风性和采光性。
此外,当地民居还大量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如竹木、石材等,以适应复杂的气候条件。
四、民居的适应性和改造策略(一)空间布局的适应性当地民居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气候特点,形成了灵活多变的空间结构。
例如,通过设置敞口天井、通透的廊道等,使建筑内部形成自然通风和采光。
在寒冷的冬季,可以通过封闭或调整开口位置来保持室内温度稳定。
(二)建筑材料与构造的适应性在材料选择上,渝东南地区的民居通常使用具有良好透气性和耐久性的传统材料。
此外,采用多层结构的建筑构造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湿度调节功能。
这种适应性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得以体现,有效提高了建筑的耐用性和实用性。
(三)改造策略针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当地居民也在不断探索改造策略。
例如,通过增加建筑的保温层、改善通风系统等措施来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和节能性。
此外,还引入了现代科技手段如太阳能利用等,以实现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
浅探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
![浅探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2abeca4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4.png)
浅探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及方法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逐渐注重对气候因素的考虑和分析。
环境的不断恶化,严重影响了气候的稳定以及能源的供给,而建筑行业也在不断的挑战着环境的负荷量与能源资源的供应压力。
因此,优化建筑设计,使之适应气候变化是当前建筑行业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简要阐述了气候概念气候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建筑设计要适应气候的重要性意义分析,对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建筑设计;气候;策略与方法随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追求的内容更加全面化和生态化。
在现代的建筑设计中,生态化要求的建筑设计更加适应多变的气候,实现科学化建筑设计。
因此实现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就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施工当地的气候条件,并进行合理的因素和条件分析,以实现最优化居住条件为目标,制定建筑设计策略与方法。
一、气候的概念以及其与建筑的关系(一)气候概念及特点气候的产生是由于太阳的辐射与大气和地理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而形成,反映的是某个地区的规律性的大气过程。
气候类型特点根据不同的地理纬度、水路分布状况以及植被覆盖状态有不同的种类,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气候、极地气候等,小范围的气候类型则包括森林气候、城市气候、湖泊气候等。
气候要素主要是指气温和降水,是影响某个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
(二)气候与建筑的关系气候与建筑以一个矛盾体的形式存在,建筑要实现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舒适度而根据气候特点进行设计,实现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才能进行建筑适宜性的标准衡量。
不同的气候要进行不同的建筑设计需求,以实现建筑的真正意义,为人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建筑气候属于气候中的微气候范围,除了保障室外微气候,还要顾及室内微气候,综合两方面的考虑,实现建筑设计与气候相适应。
例如,热带地区的建筑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温和降水状态,建筑的设计就要避免强太阳光的直射,合理设计建筑物,保证蒸发降温和空气的流通;寒冷地区则要加强建筑保温材料的使用和防寒防冻设计,保障适宜的生活环境。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9d1ed584a7302768e99397e.png)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为了对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将整个西南地区分为三个气候区,分别属于Ⅲ,Ⅴ,Ⅵ三个气候区。
下文将分别针对其不同的气候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气候策略。
三个气候区分别在文章中代称以成渝气候区、云贵气候区、西藏气候区。
1 成渝气候区1)气候分析。
成渝地区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气温日较差小。
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30℃,1月平均气温为0℃~10℃。
年平均相对湿度较高,为70%~80%,四季相差不大。
2)气候策略设计要点。
a.根据以上气候特征可以看出,该区冬季不舒适程度大于夏季,因而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需要侧重冬季的得热保温设计,再者应充分考虑夏季的遮阳和隔热、通风。
b.成渝地区气候湿热指数很高,且6月~8月处于自然通风控制区域,所以夏季自然通风设计很重要。
建筑房间开口的朝向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与夏季主导风向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在该区是非常重要的。
夏季湿热气候对通风遮阳要求比较高。
所以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应表现在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的共同考虑。
c.成渝区域的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夏季、防热的要求,同时兼顾防寒设计,并且应有好的自然通风设计。
该区年温差较大,使得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作用没有寒冷地区好,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成渝地区建筑设计气候技术策略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植物降温设计。
该策略适用于四川、成都等地,建筑设计首先注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再者结合自然通风设计和自然采光设计,最后采用植物降温进行补充。
策略的应用根据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例如重庆地区,太阳辐射少,故不考虑其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的设计。
2 云贵气候区1)气候分析。
云贵地区气候特征是立体气候显著,大部分区域冬温夏凉;经常有多雾雷暴等,气温整体的年较差比较小,与此同时日较差较大,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少,有些区域冬季气温低。
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及方法研究
![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及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2dc61fc102de2bd960588fc.png)
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及方法研究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逐渐重视起来。
本文结合我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和方法进行简单的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计;气候;温度;方法建筑设计对于适应气候方面的策略分析建筑设计适应气候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人类建造建筑中有一个目的就在于对气候加以微小的改变和调节,从而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宜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比如亚热带气候中的北海、南宁等城市,其空间和钢筋混凝土本身一样也可以作为一种资源加以看待,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的过程中对这一条件加以从分的利用,一定程度上可以构建出微气候。
从某处程度上来讲,人类的社会生活和气候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与气候环境质量建的联系非常紧密。
实际上建筑设计处理城市的生态问题也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因为建筑设计的目的就在于改善自然环境及物理条件,来提高建筑空间的舒适程度。
以我国为例,在建筑的空间规划设计当中,绝大多数建筑都采用的是坐南朝北的方式,并不断提高夏季避暑通风和冬季防风向阳的程度。
从单体建筑来看,通畅的走廊、凸出的阳台、顶盖式凉廊等都起到了遮阳通风的效果。
总之,建筑设计适应气候性对于人类的生存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筑设计当中必须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为人类生存创造出更加有利的微气候条件。
建筑设计中的气候分析策略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当中,适应气候必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关系。
即外部气候、室内环境和建筑设计三者,近几十年中,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非常注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试图开发出一种合理的设计方法将这三者有机的结合。
但不论何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在具体的建设地区为建筑设计提供调节气候环境的方法,创造一个舒适的建筑环境。
但是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方法,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都应该将满足人类需要和生物舒适度作为基点,并协调好地区、气候和生物感觉建的关系,具体来讲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建筑设计地区的各类气候条件,并对当地湿度、温度、日照、风等多个因素详加研究,掌握其气候特点,便于建筑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川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四川气候与建筑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f71fb42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87.png)
四川气候与建筑的关系
四川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气候多样,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而闻名。
四川的气候主要受到高海拔、山地和季风的影响,这对于建筑设计和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川的气候特点之一是多雨多湿。
由于四川地处山区,气候湿润,年降水量较大。
这就要求建筑在设计时要考虑到防水和排水的问题。
建筑物的屋顶和外墙需要采用防水材料,以防止雨水渗透。
此外,建筑物还需要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确保雨水能够顺利排出,避免水患的发生。
四川的气候特点还包括高温多湿。
夏季气温较高,湿度也比较大。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建筑物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保持室内的舒适度。
例如,可以采用透气性好的建筑材料,提高建筑物的通风性能。
此外,还可以利用遮阳设施和降温系统来降低室内温度,减少能耗。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建筑物的舒适度,还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对环境友好。
四川还经常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必须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建筑物的结构要足够坚固,能够抵御地震力量的作用。
此外,还需要采用一些防震措施,如加固建筑物的柱子和墙壁,使用抗震材料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总的来说,四川的气候特点对建筑设计和构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设计和建造建筑物时,需要考虑到防水、排水、通风、降温和抗震等因素,以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在四川的特殊气候条件下,享受到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地区建筑设计的气候策略
为了对不同气候区的建筑设计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根据《建筑气候区划标准》将整个西南地区分为三个气候区,分别属于Ⅲ,Ⅴ,Ⅵ三个气候区。
下文将分别针对其不同的气候特点,制订出相应的气候策略。
三个气候区分别在文章中代称以成渝气候区、云贵气候区、西藏气候区。
1 成渝气候区
1)气候分析。
成渝地区冬季湿冷,夏季闷热,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气温日较差小。
7月平均气温一般为25℃~30℃,1月平均气温为0℃~10℃。
年平均相对湿度较高,为70%~80%,四季相差不大。
2)气候策略设计要点。
a.根据以上气候特征可以看出,该区冬季不舒适程度大于夏季,因而在进行节能设计时首先需要侧重冬季的得热保温设计,再者应充分考虑夏季的遮阳和隔热、通风。
b.成渝地区气候湿热指数很高,且6月~8月处于自然通风控制区域,所以夏季自然通风设计很重要。
建筑房间开口的朝向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与夏季主导风向的相对位置的设计在该区是非常重要的。
夏季湿热气候对通风遮阳要求比较高。
所以该区建筑气候特征应表现在隔热遮阳、自然通风的共同考虑。
c.成渝区域的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夏季、防热的要求,同时兼顾防寒设计,并且应有好的自然通风设计。
该区年温差较大,使得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作用没有寒冷地区好,但也有一定的作用。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成渝地区建筑设计气候技术策略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植物降温设计。
该策略适用于四川、成都等地,建筑设计首先注重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再者结合自然通风设计和自然采光设计,最后采用植物降温进行补充。
策略的应用根据条件的不同有所变化,例如重庆地区,太阳辐射少,故不考虑其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的设计。
2 云贵气候区
1)气候分析。
云贵地区气候特征是立体气候显著,大部分区域冬温夏凉;经常有多雾雷暴等,气温整体的年较差比较小,与此同时日较差较大,太阳辐射强烈,日照较少,有些区域冬季气温低。
2)气候策略要点。
a.该区冬季温和,夏季凉爽的气候条件对建筑热工性能的要求也相应简单,只需要考虑冬季的采暖设计。
b.建筑应满足湿季防雨和通风要求,可不考虑防热,宜使湿季有较好自然通风,主要房间应有良好朝向;建筑围护结构需要有足够的储热能力以及保温能力,夏季应充分考虑自然通风的设计,同时应考虑避免冬季采暖太阳能设计造成的夏季温度升高问题。
建筑建设应注意防潮、防雷击,施工应有防雨的措施。
c.云贵地区气候区内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年日照百分率为30%~60%,年日照时数为1200h~2600h,日
140W/m2~200W/m2。
冬季大部分时间可以利用被动式采暖进行解决。
仔细考虑太阳能的利用是该区建筑设计的重点,建筑应当尽量争取日照。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云贵地区建筑设计气候策略为: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自然通风设计+自然采光设计。
该气候策略适用于云贵区域,首要设计建筑的被动式太阳能采暖,其次是自然采光设计和自然通风设计,由于夏季该区温度不高,所以植物降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3 西藏气候区
1)气候条件分析。
西藏气候区属于我国第Ⅵ气候区,该区气候寒冷干燥,长冬无夏,南部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空气稀薄,气压偏低,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冬季积雪较厚,冻土深。
此区域气候特征值如下:7月平均气温为2℃~18℃;1月平均气温为0℃~-22℃,极端气温一般低于-32℃,极少低于-40℃;年平均气温日较差为12℃~16℃,年日平均气温不高于5℃的日数为90d~285d,冬季气温日较差最大,可达16℃~18℃;年日照时数为1600h~3600h,年太阳总辐射照度为180W/m2~
260W/m2,年日照百分率为40%~80%。
该区年平均风速一般为2m/s~4m/s,极大风速可超过40m/s。
2)气候策略要点。
a.由以上气候分析可以看出,该区冬季寒冷,夏季舒适,因此对建筑热工的要求只表现在解决冬季一季的寒冷问题,设计相对简单。
b.该区气候设计以冬季争取太阳能和加强建筑保温为主为先。
从单体设计、总体规划和构造处理等的方面,建筑必须满足防风御寒的要求和冬季日照要求,建筑的体形系数设计应选择同容积下外表面最小的,与此同时重点加强冬季建筑的封闭性能,采用围合式布局。
c.由于该区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很大,适宜利用储热降温的方法,因此,该区以选择储热性好、保温优良的厚重型结构为该气候区的适宜方案。
充分考虑冬季的采暖和防风是该区建筑的设计原则。
3)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藏地区建筑设计气候策略为:主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被动式太阳能采暖设计+防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