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诗人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2)分析《死水》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死水》;(2)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评价;(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基本背景知识;2. 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3.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闻一多及其作品《死水》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抑扬顿挫、对仗工整等;(2)解读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3)探讨诗歌的象征意义,如“死水”寓意着旧社会的腐朽与黑暗等。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与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旧社会的愤懑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律特点、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的现代公民。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死水》教案
《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理解《死水》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意象、韵律、修辞手法等。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绝望情绪。
(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体会其深刻含义。
2、难点(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理解诗人在绝望中蕴含的希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介绍闻一多的生平事迹,引出他的诗歌创作。
(2)展示一些关于社会黑暗、腐败现象的图片或文字材料,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为理解诗歌的主题做铺垫。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闻一多的文学成就、政治主张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
(2)强调《死水》这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的动机和情感基础。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重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纠正。
4、诗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死水”的含义,以及诗人为什么以“死水”为标题。
(2)意象分析让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如“死水”“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分析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腐朽、恶臭的氛围。
(3)象征手法探讨“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通过对死水的描写,实际上是在批判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4)情感表达分析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单纯的厌恶和绝望,还是在绝望中蕴含着一丝希望。
5、艺术特色分析(1)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押韵方式和节奏特点,体会其韵律美和节奏感。
(2)修辞手法找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讽等,分析其表达效果。
6、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人对死水的态度是怎样的?这种态度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死水》闻一多 教学方案设计
《死水》闻一多教学方案设计《<死水>闻一多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2、引导学生理解《死水》这首诗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通过朗诵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死水”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反讽、象征、用韵等。
2、难点(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与时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3、朗诵法: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4、分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结构进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关于旧中国黑暗、腐败社会现象的图片或资料,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的思考。
(2)提问学生对旧中国社会的印象,从而引出闻一多的《死水》。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着重强调他的爱国情怀和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就。
(2)介绍《死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3、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请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诗歌内容分析(1)整体感知提问:诗歌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引导学生概括诗歌所呈现的“死水”的形象。
(2)意象分析提问:“死水”这一意象有何象征意义?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理解“死水”象征着黑暗、腐败的旧中国。
(3)语言特色分析诗歌的语言,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词语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探讨诗歌中的反讽手法,如“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4)韵律分析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押韵,分析其韵律特点。
大学语文死水教案
教案名称:《死水》课程类型:诗歌鉴赏课时:2课时年级:大学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死水》这首诗歌的主题、意象、象征手法等基本内容。
2. 分析并评价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1. 诗歌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2. 对闻一多先生诗歌创作风格的评价。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死水》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现代诗歌,简要回顾诗歌的发展历程。
2. 提问:哪位同学能简要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
2. 教师朗读《死水》诗歌,学生跟读。
3. 教师解析诗歌的字词、意象、象征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手法。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死水》诗歌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提醒学生关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提高鉴赏能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死水》诗歌的内容,提问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出本节课的主要任务:分析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
二、作品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歌作品,如《静夜》、《红烛》等。
2. 学生分组分析这些诗歌的创作风格,总结闻一多先生的诗歌特点。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各组汇报分析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引导学生讨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阅读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死水》标课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死水》标课教案《死水》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中国现代诗三首里的第二首。
二.教学目标 1. 体味本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提高学生现代诗歌阅读鉴赏的能力。
2. 体会诗歌中以丑为美的反讽艺术手法。
3. 反复诵读,理解死水这一意象的寓意。
4. 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三.教学重点体会诗的三美及反讽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形象构思的作用。
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七子之歌》,设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他的作者是谁?没错,这就是《七子之歌》,他是闻一多写的,那么你们对他了解吗?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并学习一下他的代表作《死水》。
1 / 10(二)、作者简介:闻一多,生于 1899 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1913 年考入清华学校, 1922 年毕业赴美留学,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5 年回国。
回国后开始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化,在新诗格律化方面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40 年代起,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1946 年 7 月 15 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三)、写作背景:《死水》写于 1925 年,闻一多从美国归来,看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猝然破灭。
他失望痛心,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于是他抓住了路旁的一汪死水的意象,吟成这首诗。
(四)、赏析诗歌:1、内容分析(1)、死水的特点 A.听《死水》朗诵,明确生字词。
《死水》教学设计
《死水》教学设计第一篇:《死水》教学设计《死水》教学设计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
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
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
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多朗读,勤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λ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λ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 “三美”主张λ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λ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精选5篇)
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闻一多爱国诗歌死水教学设计篇1一、导入《死水》《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
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
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
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当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
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
(讨论)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
(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爱这土地》rJ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
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
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艘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在许多高中英语教材中,学生们会遇到各种不同难度程度的故事。
而在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中,有一篇名为“Dead Water”的短篇小说,中文译名为“死水”。
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小镇上的一段惊险恐怖的故事。
本篇文章主要是针对“Dead Water”这篇文章的教案教学设计,通过对此文章的教学,学生们可以更深入的理解故事中的内容以及阅读积累的技能。
以下为针对此篇文章的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Dead Water”是一篇严谨精美的短篇小说,利用了惊悚、悬念等多种手法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故事设置也很有张力,非常适合进行阅读教学。
教学目的:通过阅读“Dead Water”短篇小说,让学生们达到以下的教学目的:1. 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培养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们的思维拓展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学生们的思维敏捷度。
3. 对于学生们不熟悉的语言或文化现象进行注释,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故事中。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的内容:1. 故事情节的分析:学生们将主要了解故事的大致情节,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以及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2. 文学分析:学生们将探索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以使故事更吸引人,讨论故事中的语言、节奏以及它们对故事产生的影响。
3. 阅读技巧:学生们将学习一些阅读技巧,以使他们的阅读更加高效,例如如何判断故事的中心思想和结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两个问题,让学生们猜测此篇文章的大致情节。
(5分钟)2.介绍故事背景,并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主题为何。
(5分钟)二、阅读活动1.个别阅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速度,先阅读这篇文章。
(10分钟)2.小组讨论:将学生成小组,让学生们共同探讨从文章中所获得的东西,并寻找文章中未解决的问题。
(15分钟)3.班级讨论:组织学生们交流他们在小组中讨论的结果,并提出提出不同的观点。
(20分钟)三、文学分析1.做一些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故事的活动,例如寻找作者的语言和故事的结构。
2024死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死水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死水》全文。
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主题及艺术特色。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及创作意图。
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死水》诗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
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死水”指的是什么?诗人想通过这个题目传达什么信息?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死水》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包括诗歌的主题、形象、语言等方面。
3.分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提问:诗歌中的死水具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如“绿”字的运用。
4.理解诗人情感及创作意图教师结合时代背景,讲解诗人的创作动机和情感。
提问:诗人为什么选用“死水”作为诗歌的主题?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鉴赏。
提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6.小组讨论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诗歌中的象征手法有哪些?诗歌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每个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
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死水”为主题的诗歌。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死水》诗歌。
2.结合课堂学习,写一篇关于《死水》诗歌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及创作意图,使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
《死水》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教学设计1《死水》教案教学设计《死水》是由著名作家安妮·鲍尔德(Anne Baldock)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有关挑战自我和打破陈规的故事。
故事主要描写了一个年轻女孩儿艾达,她生活在一个严格遵循传统的环境中,但她却有着独特的梦想与追求,因此她选择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现实。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此小说中的思想,探索故事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重点。
本文将分享一些适用于初高中的《死水》课堂教学设计以及辅导学生思考的策略。
授课目的:• 通过阅读并研究小说中的文学元素(如主题、结构、人物、情景等),加深学生对文学精神的理解。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考一个与传统规则背道而驰的故事,彰显自我价值。
• 提高学生的英语解析能力,学习阅读有关文学形式、用法等的基本理论知识。
教学策略:教师可采用以下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共鸣并激发他们思考鼓舞他们实现梦想:1. 开始前导入: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解之前,通过一些简短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预习。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舒适区?当我们走出舒适区时,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机遇?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看法和经历。
教师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思考问题,准备下一堂课的讨论。
2. 阅读小说,并为学生展示主要情节:教师应该让学生看完整部小说,以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了解情节和主题。
在开始课堂分析之前,教师应该简要叙述故事情节,并问学生他们对故事的看法。
3.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推广学习的本质: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主题、角色和情况的意义,并考虑这些元素如何支持或阻碍一个人的个性发展。
教师不仅可以和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文学讨论,还可以使用一些案例和示例,引导他们探索学习的本质。
4. 基于小说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创造性写作:引导学生写一篇有关他们自己的经历或类似经历的短文,描述学生们如何尝试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并面对自己的不安和挑战。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
高中语文《死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死水》的诗句;(2)分析并掌握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表现手法;(3)了解作者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社会的关注;(2)认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 诗歌的语言和表现手法;3.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手法;2.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共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闻一多的生平介绍资料;3. 与《死水》相关的评论文章或分析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死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学习。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意象;(2)引导学生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3)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社会意义。
4.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观点;(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拓展延伸(1)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死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选取与《死水》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3)举办诗歌朗诵会,展示学习成果。
6. 小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3. 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是否深刻?4. 是否有学生对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对文学的热爱?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
必修一语文《死水》教案论闻一多的《死水》篇一沈从文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眩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猥的一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是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细小处,幽僻处,在诗人的眼中,皆闪耀一种光明。
作品上,以一个“老成懂事”的风度为人所注意,是闻一多先生的《死水》。
读《死水》容易保留到的印象,是这诗集为一本理智的静观的诗。
在作品中那种安详同世故处,是常常恼怒到年青人的。
因为年青人在诗的德性上,有下面意义的承认:诗是歌颂自然与人生的,诗是诅咒自然与人生的,诗是悦耳的柔和的东西,诗是热烈的奔放的东西,诗须有情感,表现的方法须带一点儿天真,……这样或那样,使诗必须成立于一个概念上,是“单纯”与“胡涂”。
那是为什么?因为是“诗”。
带着惊讶,恐怖,愤怒,欢悦,任情的歌唱,或谨慎的小心的低诉,才成为一般所认可的诗。
纤细的敏感的神经,从小小人事上,作小小的接触,于是微带夸张,或微带忧郁,写成诗歌,这样诗歌才是合乎一九二〇年来中国读者的心情的诗歌。
使生活的懑怨与忧郁气氛,来注入诗歌中,则读者更易于理解同情。
因为从一九二三年到今天为止,手持新诗有所体会的年青人,为了政治的同习惯的这一首生活的长诗,使人人都那么忧愁,那么忧愁!社会的与生理的骚扰,年青人,全是不安定,全是纠纷,所要的诗歌,有两种,一则以力的叫号作直觉的否认,一则以热情为女人而赞美。
郭沫若,在胡适之时代过后,以更豪放的声音,唱出力的英雄的调子,因此郭沫若诗很快就占领过国内青年的心上的空间。
徐志摩,则以另一意义,支配到若干青年男女的多感的心,每日有若干年青人为那些热情的句子使心跳跃,使血奔窜。
在这样情况下,有两本最好的诗,朱湘《草莽集》同闻一多的《死水》,两本诗皆稍稍离开了那时代所定下的条件,以另一态度出现,皆以非常寂寞的样子产生,存在。
《草莽集》在中国抒情诗上的成就,形式与内容,实较之郭沫若纯粹极多。
全部调子建立于平静上面,整个的平静,在平静中观照一切,用旧词中属于平静的情绪中所产生的柔软的调子,写成他自己的诗歌。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死水》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闻一多的人生经历;(2)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3)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理解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3)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闻一多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与不足,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3)学会在诗歌中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歌《死水》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的分析;3. 诗歌主题思想的探讨和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中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的把握;3. 诗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死水》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2. 准备一些关于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 准备课堂讨论和作业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诗歌《死水》的背景和作者闻一多;2.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歌的节奏感;3.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4. 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态度;5. 总结课堂,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吸收所学内容。
六、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美,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2. 分析诗中的象征意义,如“死水”象征了什么?作者通过这一象征表达了对现实的哪些批判?3. 让学生品味诗中的意象,如“绿肥红瘦”等,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4.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各自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5. 教师进行总结性讲解,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等进行具体分析;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心得;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死水》教学教案
《死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死水》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
(3)掌握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欣赏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作。
(3)学会欣赏现代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理解诗人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民主进步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诗歌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的把握。
3. 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象征手法的解读。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人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包括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诗作。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闻一多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死水》,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3. 合作探讨(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死水”、“臭虫”等。
(2)探讨象征手法在诗中的运用,如“死水”象征腐败的社会现实。
(3)欣赏诗中的修辞特点,如比喻、拟人等。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
(2)讨论诗人关注社会现实、追求民主进步的精神风貌。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中的意象、象征手法和修辞特点。
(2)强调闻一多先生的诗艺成就和文学地位。
6. 作业布置(1)背诵诗文。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让学生选取闻一多先生的其他诗作,如《断章》等,与《死水》进行比较,分析其艺术特色。
(2)引导学生关注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风格。
课文《死水》的教案一等奖
课文《死水》的教案一等奖《课文《死水》的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课文《死水》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鉴赏本诗借物描写抒情曲折达意的协作特点。
教学重点:以美为丑以美写丑的技巧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七子之歌》你们会唱吗?(齐唱)作者是谁?二.闻一多简介:现代诗人,著名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的,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我们要写闻一多颂!”()三.填空:“——————,户枢不蠹。
”的上联——流水不腐。
流动的水不会变质。
因为它有生机和活力,水中会有水草生长,游鱼小虾生存。
相反,不流动的水就会因为缺乏生机和活力而变成一潭死水,时间一长,还会变臭。
正如咱们西安的护城河东北段,因为城墙没有全线贯通,水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虽武警官兵几次清淤,但很难治本。
因此政府决定将火车站那段城墙连接起来,也是更好更完整地保护古城墙。
但现在你从那一段地方路过时有什么反映或感觉?——避之惟恐不及。
但咱们今天要学习的一首诗却就是以“死水”为题的。
作者为何要写死水?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请先一起诵读《死水》。
四.鉴赏本诗1.他笔下的死水有什么特点呢?——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2.死水里有什么?破铜烂铁,剩菜残羹,油腻霉菌,白沫花蚊青蛙3.作者对这一潭死水的评价是——“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4.“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但远远看上去效果怎么样?铜——绿成翡翠,铁——绣出桃花。
油腻——织出罗绮,霉菌——蒸出云霞。
死水——酵成绿酒,白沫——如同珍珠5.看到这么“美”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感觉?想到了什么?——感到恶心,令人发呕,想到了绿头苍蝇,散发着难闻臭气的鲜花。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表面繁华美好,实际腐朽肮脏不堪。
5.怎样理解死水和死水中的现象?怎么理解本文的写法?——本诗写于1926年4月。
作者22年赴美留学,26年怀着对祖国的强烈思念回国,但看到的是在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度失望,在《发现》一诗中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死水》闻一多 教学方案
《死水》闻一多教学方案《<死水>闻一多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死水》的诗歌形式、意象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4、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题。
(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语言等。
2、难点(1)领会诗人通过“死水”这一意象所表达的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绝望。
(2)体会诗歌独特的形式美与深刻的思想内涵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诗歌的意象和艺术特色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死水》与闻一多的其他诗歌或同时期其他诗人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旧中国黑暗社会现实的视频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苦难和腐朽。
(2)提问学生对旧中国的印象,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诗人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
2、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闻一多的生平,包括他的求学经历、文学成就和爱国情怀。
(2)讲述《死水》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诗是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以及诗人创作的初衷。
3、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诗歌,让学生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精读诗歌,分析意象和主题(1)提问:诗中的“死水”象征着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死水”这一意象所代表的社会现实。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其他意象,如“破铜烂铁”“剩菜残羹”等的象征意义。
《死 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死水》教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死水》全文;(2)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3)了解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闻一多先生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和热爱;(2)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公与黑暗,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激发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2)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内涵;(2)如何理解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期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闻一多先生的生平事迹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对《死水》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死水》,理解诗歌内容;(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诗歌:(1)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赏析诗歌;(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诗歌中对不公与黑暗的批判;(2)激发学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风貌。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象征手法和反讽手法,以及闻一多先生的文学地位。
四、课后作业1. 背诵《死水》;3. 调查现实生活中类似《死水》中所描述的现象,并进行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象征和反讽手法。
〈死水〉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死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死水〉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死水》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懂得《死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理解小说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2.能够通过读文本,明确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并分析其行为和言语的含义。
3.学生能够具备较好的思辨能力,对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认知和思考。
4.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看法的能力,并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教学内容1.《死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2.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和言语的含义。
3.小说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先导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小说的情景和人物。
2.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有充分的认识。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4.提问法: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5.写作法:通过写作,让学生具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在课堂上通过先导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例如小说的作者、小说的时代背景等,让学生根据资料联想再到小说里去。
2.讲授(30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有充分的认识。
首先介绍小说的主要人物和情节,例如史克瑞普和各自的女朋友等,然后介绍小说的情节和结构,例如环环相扣的剧情和反抗的主题。
3.讨论(30分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和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小说,例如性格分析、情节分析、主题分析等等。
4.提问(20分钟)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互动,加深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提问方向可以是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社会历史的背景等等。
5.写作(30分钟)通过写作,让学生具体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思考,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和理解,并在文中加入自己的思考。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来检测学生对小说和历史的理解。
粤教版必修二《死水》教案3篇
教学重点: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2、揣摩诗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的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品,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
2、象征北洋军阀政府。
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府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阅读第一小节:1、提问: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明确:突出了死水的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的特点。
2、提问:“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明确: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表达出作者对死水的厌恶。
3、小结:这一小节突出了死水的特点并表达了作者的厌恶之情。
五、阅读第二至第四小节:1、导读: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死水的?指名朗读。
2、讨论作者的描绘方法: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从色彩、形状、声音几个方面描绘了死水的特点。
)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的手法,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
)3、讨论作者写法的效果:如:⑴、为何要用美好的事物来比喻极端的丑恶?明确:作者意反衬死水绝顶的肮脏、黯淡与污秽,进而尖锐讽刺给黑暗的社会以无情的揭露与批判。
⑵、为何要写死水的歌声?明确:意在反衬死可怕的、死一般的寂静。
六、阅读最后一小节,教师指导:一二两句的作者照应开头,并强调对死水的判断和批判的肯定。
三四两句是作者的愤激之语,真实的意图是说:中国的社会已经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了,唯一的办法是加速它的来亡,用新的社会来取代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水》教学设计
广州市培才高级中学高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三美”的诗歌创作理论,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3.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难点】学习比喻、反讽等手法
【学习方法】诵读、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高一新生由于入学语文成绩总体偏低,故情况不容乐观。
初中基础普遍不够扎实,且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接触较少,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诗歌学习兴趣不浓。
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及对
诗歌整体感知能力都较差。
因此,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
多朗读,勤
思考,进而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还记得1999年澳门回归的时候这首动听的歌曲吗?它的作者就是闻一多先生,在这首诗歌中融入了闻一多先生浓浓的赤子之心,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这首先生的名作《死水》,也是这样一首镌刻着深深爱国之情的诗篇。
下面让我们走进诗人闻一多,了解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作者及背景
简介作者
●闻一多,湖北浠水人,新月派诗人和新格律诗理论的奠基者,著名的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诗歌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两部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
●闻一多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
诗歌创作的基调。
朱自清曾称赞闻一多是五四时期“唯一的爱国诗人。
”
“三美”主张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讲究“三美”: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歌运用的词藻要有绘画的效果。
音乐美,主要是指诗歌音节和旋律的美;押韵,节奏,平仄。
建筑美,指的是诗歌结构形式上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介绍背景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的原由有不同的说法。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
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
1925年4月写下《死水》,发表于1926年4月,诗人于1928年遍成第二本诗集《死水》。
结合背景,理解“死水”的象征意义。
三、阅读与欣赏
1.教师范读,感受诗歌的建筑美并谈谈建筑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明确:诗每节四句,每句九字,排列起来非常整齐。
方正划一,显出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结构上非常严整坚实。
2.齐读,要读出悲愤之情,语言要铿锵有力。
然后说说这首诗歌的音乐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全诗偶句押韵,一节换一韵,分别分别押(沦-羹)、(花-霞)、(沫-破)、(明-声)、(在-界)韵。
每句都有四个节拍组成,使全诗节奏鲜明,音调铿锵。
3.阅读第1小节:这一小节中的“绝望”、“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突出了死水的什么特点?
明确:凝滞完全丧失了生命力
“不如”、“爽性”表达出作者什么情感?------愤激之语,厌恶之情。
4.阅读2—4小节,思考讨论:
这三个小节主要体现了死水的什么特点?------(肮脏丑恶死气沉沉)
作者在描绘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比喻反讽以动衬静)
5.以第二、三诗节为例,讨论绘画美在《死水》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死水》用词丰富、华美,诗人选用了最富有色彩的词汇,构成了美丑迥异、对比鲜明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词“翡翠”、“桃花”、“罗绮”、“云霞”,如果抛开作品,单单来看这四个事物,它们断然不会是丑恶的象征,而是华美的、亮丽的。
而诗人用美好的事物来描摹一潭肮脏的死水。
6.阅读最后一小节,讨论:既然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为什么要“让给丑恶来开垦”?
明确:这是诗人的愤激之语。
诗人深深的爱着祖国,然而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美”与“丑”的尖锐对立,诗人对“死水”的彻底绝望,期望旧社会的彻底毁灭!旧事物灭亡了,才会有新的希望,新事物才会茁壮成长。
四、拓展阅读
《发现》一诗见于诗集《死水》,是闻一多先生爱国诗篇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与《死水》一诗相同。
阅读时注意联系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发现
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分小组探究:
1.联系诗歌内容,具体谈谈诗人发现了什么?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发现》一诗中哪些诗句打动了你、震撼了你?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