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论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芥舟学画编:

《芥舟学画编》是一部绘画论著,全书共有四卷,成书于1781年。

卷一、卷二论山水画,共分十六篇,即宗派、用笔、用墨、布置、神韵、摹古等。卷三论传神,凡十篇,即传神总论、取神、用笔、用墨、傅色等。卷四共三篇,即人物琐论、笔墨绢素琐论、设色琐论。此书包孕古今、兼收并蓄,可谓对历代画论有集大成之势,且时有新义发明,实为一家之言。全书体现出力倡风雅,推尊古法、摧廓时尚的倾向。条理清晰,理法兼备,体制宏富,文词雅驯,是清代画论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但因强调师古人重于师造化,对临模推崇过甚,故缺少最可宝贵的创新精神。

2、历代名画记

共十卷,内容精详,为中国最早的画史著作。前三卷通论画学,并记述长安、洛阳两京和外州的寺观壁画,以及古书画的跋尾押署、宫廷和私人的收藏印记等。后七卷系从轩辕时起至唐会昌元年间画家共373人的小传。叙述简要,除吸取前人评论外,亦参己见,并收录若干画家画论。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涵盖了绘画的全部领域,保留了不少至今已经失传的著名画论篇章,作品反映的客观物象必然带有画家的主观情感因素,对艺术形象形成的过程简要总结,揭示了艺术创造的全部秘密,万代而犹新,并为现代艺术创作理论的继承。

3、简述题款的作用?

提款的作用有二:1可以抒发情感,阐述或发挥画意。2可以增强中国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的美妙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在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熔铸到一个画面中来,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形成了中国画举世瞩目的特色。

4、一笔画

张式在《画谭》中说:“全副局势先罗胸中者,下笔是笔笔生出,不是笔笔装去,至结底一笔,亦便是第一笔,古所称一笔画也。”

5、简述你对中国画的“诗趣”的看法。

第一种是画与诗表面的结合。1、依诗作画。即用画描写诗人所述的境地或事象。2、为画题诗。即诗人在画中引发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第二种看法,是诗与画的内面的结合。即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就是说,画面上并没有题诗,却有诗的意境,因此,中国画又称为“有形诗”或“无形诗”。这种诗与画内面的结合,是中国画独具的特色。

6、迁想妙得

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1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推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指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方法。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晨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2迁:指转移,迁移。想:构思。妙:契合,主客体完美结合。得:形象与情感的结合。3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构思,传达转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得到完美的作品。

7、“三远法”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1.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2.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3.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9、顾盼:

顾盼又称呼应。画中的“呼应”,简而言之,便是画中的形象,得到前后左右的相互关联。画中人物的呼应,有表面上,也有思想上情感上的内在呼应。外表靠动作表情,内在靠人物的精神状态或某些情节的联系。虎影不仅有画内呼应,还有画外呼应,即画中人物和画外有关人和事的呼应,处理得好,可增加艺术含蓄效果。

10、三叠两段

三叠者:一层地、二层树、三层山,望之可分远近。两段者,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隔为两段。景为一段,山为一段,云为一段,是为“三段”。由此可见“三叠两段”同“三段式构图”在画面层次和空间构架上是同等的,同为远景和近景的布局处理,“中间多以或云或水的方法分开”。

11、笔墨

“笔”通常指勾、勒、皴、擦、点等笔法以及下笔轻重、激徐、偏正、曲直等变化。“墨”通常指烘、染、破、积、泼等墨法以及浓、淡、干、湿等变化。二者关系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笔墨当随时代,中国画之笔墨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和发展,以表现不同时代“新的人物,新的世界”,体现时代精神。

12、《绘事微言》

山水画论。明代唐志契。四卷。约1626年。第一卷自撰,凡五十一则,各有标题,为论画见解,卷首郑光勋序。第二卷至第四卷为辑前人论画之作,乃节录南朝齐谢赫以下至明代诸家二十六种画论。指出“临摹最易,神气难得,师意南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对山水画技法,认为“画无枯树,则不疏通”,“画不点苔,山无生气”。主张山水画应该情景合一,“最要得山水之真性情”而“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把山水画看作“风流潇洒之事”,认为山水画是“留影”,应该“得趣”。对于人物画为“画人物是传神”,对于花鸟画为“画花鸟是写生”。而对不同题材的总的要求是“笔下有神”,并认为“传神者必以形”,也反对所谓“画中邪学”郑颠仙那样的放纵过度。又将画派分为“正派”和“非下派”。

13、《山水松石格》

旧题南朝梁元帝萧绎(508-554)作,“梁元帝云:…木有四时,春英夏荫,秋毛冬骨‟”。从文体上看,《山水松石格》是较为典型的“四六句”。明确提出“格高而思逸”的观念,直接开启了唐及以后画论中“神”、“妙”“能”,“逸”四品说中的“逸品”,同时,这又是对谢赫论人物画中“高逸”、“画有逸方”、“纵横逸笔”、“意思横逸”等类似观念的承接、转化与进一步发展。明确提出“丈尺分寸,约有常程”的画山水比例问题。深切讨论山水画技法史中“墨”的问题,如“墨精”、“破墨”、“高墨”、“下墨”等术语的提出等。首次提出“破墨”观念,开启了后世十分兴盛的以“破墨”为主要特征的水墨画史。明确提出“炎绯寒碧,暖日凉星”、“高墨犹绿,下墨犹赪”等观念。明确提出“笔妙而墨精”、“或难合于破墨,体向异于丹青”等“笔”与“墨”对举、“破墨”与“丹青”对举的观念,为盛中唐画苑水墨山水与金碧青绿山水分流,之后水墨山水兴盛,金碧青绿山水式微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导向。

14、逸笔

出自倪瓒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指轻松自如、简洁精练的用笔技法。表达胸中逸气的手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