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数函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
我是来自说课的题目是《指数函数》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过程. 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数学课程标准》又提出数学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以此为理念,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部分具体阐述对本节课的分析和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第1课时《指数函数》。因为我所教的学生是省一级示范学校的平行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为了理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让学生能在观察、探究、比较、识别中把握概念和性质的内涵,教学中我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处理,我将《指数函数》划分为两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的应用),这是第一节课“探究图象及其性质”。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作为常见函数,它不仅是今后学习对数函数和幂函数的基础,同时在生活及生产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指数函数应重点研究。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概念,基本掌握了函数的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是学生对函数概念及性质的第一次应用。教材在之前的学习中给出了两个实际例子(细胞分裂和炭14的衰减问题),已经让学生感受到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但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学生感受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的知识储备仍不够丰富,理解和掌握这些
内容仍有一定难度,因此, 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本节课先设计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超出想象的结果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初步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够借助计算器画出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像,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的特点。
从实例探究中感知指数函数的概念,并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增长差异,体会指数等不同函数的类型增长的含义。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教学软件探讨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优化学生个性品质,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3.学生情况
我授课的学生是省一级示范学校平行班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好。4.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介绍了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由于这些知识较抽象,与学生的原有思维习惯又有差异. 因此,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也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重点:⑴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
⑵通过数形结合,利用图像来认识、掌握函数的性质,增强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⑴指数函数定义的理解;
⑵指数函数的图像特征及指数函数的性质;
⑶对底数的分类,如何由图象、解析式归纳指数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 教学方法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
师生互动探究、逆向思维探究等
教学思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
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笔、动心、动情。达到问题由学生提出,过程由学生推进,规律由学生发现,结论由学生总结
2. 教学手段
由于这是指数函数概念、图像及性质的起始课,文字信息量及图像信息较普通的数学课要大,因此用软件自制了课件,以简化教师板书工作,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保证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努力提高单位教学效益.
⒊教学流程
说明: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活动;第二部分、教学程序设计,◆分五个环节
.
01
五、板书设计
§指数函数
1、定义
××××××××××××2、图像和性质××××××××××××例××××××××××××
××××××××××××
学生练习
××××××××××××
课堂小结
××××××××××××
复习上节
××××××××××××
整个板书由三板块组成,这样设计是为了展示重点与难点,层次与结构,同时体现美观,挖掘启发思维的功能.
六、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观察法”及“操作性评价”.
“观察法”是在授课过程中努力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在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中,积极肯定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和钻研精神.
“操作评价”强调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达成度和操作技能的点评,我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保持同学生的正面对话与互动,用实例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实践,并通过点评帮助学生扫清思维障碍,提高信息反馈的频率和信度,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七、教案说明
1.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在教学设计中,改变了教材安排的授课顺序,教材安排第一课时学习指数函数定义,第二课时学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第三课时学指数函数应用 .我认真研究之后,针对学生特点,整合为第一课时完成定义、图像性质的学习以及初步运用,第二课时进行拓展应用训练,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好和掌握本节内容的知识.
2.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教学中先从“分米”入手,通过实例让学生亲身感知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增强对定义的认识与理解,然后把定义运用到具体的操作实践,使学生获得认识的飞跃,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又由理性到感性的交替提升,让学生感受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完成思维的构建,体现认知规律.
八、教学反思
1.本节课改变了以往常见的函数研究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仅是通过对比总结得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对函数的研究方法,以便能将其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