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中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简说】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判定常见实词的含义。

“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1)大纲规定120个实词;(2)《语文》课本和《语文》读本中出现频率较高而又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查到的文言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题目中强调的实词。

“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从近几年的考题看,虽然有的实词是课本中尚未出现的,但都是可以通过整体语境推断来理解其含义的。

考查重点:考查的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双音复词的考查是重点。

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

对名词的分析,一是防止望文生义,二是注意确定所指名物的范围;对形容词的分析,主要推敲一下其与所修饰的对象或动作的联系。

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直接考查名词、形容词的意义或用法的,数量极少,倒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的考查常有出现。

“多义动词”的意义分析推断一直是常见文言实词考查的重中之重。

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常见的实词,有“显”和“隐”之分。

“显”是指那种直接在所考查的词上加点;“隐”是指在文句的翻译判别中,只要理解原句中某些实词的确定意思,就可以翻译或分辨出译句的正误。

【文言实词的主要类别和主要特点】复习时,重点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具体内容见:(1)《语文高考导练》P119页;(2)《高考语文基础教程》P123页;(3)《名师手把手》“备考资料博览”部分。

要求学生在复习课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整理。

)1、通假字;2、古今异义;3、同形异义;4、一词多义;5、偏义复词;6、词类活用。

【学法建议】1、注重积累A、充分重视课本,夯实基础;B、重视文言文阅读练习中的积累;C、从过去十年高考题中积累,最好独立做一遍;D、加强文言文的课文朗读,整理归纳出常考和易错的实词。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二语文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注意通假字及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异读字、异体字及古今异义情况.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在复习文言实词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有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其变化的情况有四种:一是词义扩大,如“江〞、“河〞、“诗〞、“书〞等,以往都是专指,现在则是泛指。

二是词义缩小,如“金〞、“臭〞、“谷〞等.三是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偷〞字的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后来转移为偷窃。

四是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别有用心〞等。

〔2〕注意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3〕注意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

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

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4〕注意古今通假现象。

所谓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

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县〞通“悬〞,“禽〞通“擒〞,“卒〞通“猝〞;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谕〞通“喻〞,“辨〞通“辩〞,“说〞通“悦〞;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5〕注意偏义复词现象。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古诗文阅读: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三理解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提要:“ 常见实词”,指一般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古汉语常用而现代汉语不用或不常用的词;或古今常用,意义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

“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高考文言文阅读对文言实词考查最多。

对高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就是能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

因此,在文言文学习中,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虚词,非常重要。

而实词与虚词相比较,更是阅读文言文关键的一环。

复习时,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

重点是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难点是古今异义、异读字和异体字。

1、理解和掌握常见实词的古今异义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一些古今字形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词义发生了演变。

〈1〉词义扩大江:专指长江→泛指大的河流好:女子相貌好看→美好的气质〈2〉词义缩小臭:气味好坏→坏气味让:谦让、辞让,责备→谦让、辞让〈3〉词义转移涕:眼泪→鼻涕偷: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偷窃〈4〉词义弱化很:凶狠〈程度很高〉→〈程度减低〉怨:仇恨、怀恨→埋怨、责备〈5〉词义强化恨:遗憾、不满意→仇恨、怀恨诛:责备→杀戮〈6〉感情色彩变化卑鄙: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品质恶劣爪牙:得力帮手→坏人的党羽〈7〉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寡—少歧—岔路夷—平傍—靠近2、分辨单音词和复音词文言文单音词居多数,现代汉语双音词占多数。

文言单音词发展为白话双音词有以下三种情况:〈1〉前后加辅助成分〈前缀、后缀〉师→老师姨→阿姨担→ 担子石→石头〈2〉前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亡→逃亡诱→诱惑旗→旗帜奇→奇特〈3〉换为完全不同的词悟→明白寐→睡觉冥→昏暗邦→国家注意:〈1〉不要把文言的两个单音词误认做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课件—2022届高考语文复习

有壬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
窜随之。有壬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
利害,君子多之。有壬善笔札,工辞章,欧阳玄序其文。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卒获无虞
虞:忧患
B.同列让曰
让:责备
C.或懵不能识丁矣
《信陵君窃符 救赵》

表轻微转折, 译为只是,不过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 小让。
《鸿门宴》
④ 顾虑;考虑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硕鼠》⑤ 照顾
《芙蕖》
⑤ 衰败,衰落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 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 《殽之战》 师。
① 古代称四为乘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 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

古称兵车, 四马一车为一乘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 裂山河。
《过秦论》
③ 凭借;依仗
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 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④
趁着;利用
【例题2】 (2019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许有壬字可用,幼颖悟,读书一目五行。尝阅衡州《净居院碑》,文 近千言,一览辄背诵无遗。擢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同知辽州事。会关中 有警,邻州听民出避,弃孩婴满道上。有壬独率弓箭手,闭城门以守,卒 获无虞。州有追逮,不许胥隶足迹至村,唯给信牌,令执里役者呼之,民 安而事集。右族贪虐者惩之,冤狱虽有成案,皆平翻而释其罪,州遂大治。 泰定元年,选为中议。京畿饥,有壬请赈之。同列让曰:“子言固善, 其如亏国何!”有壬曰:“不然。民,本也;不亏民,顾岂亏国邪!”卒白 于丞相,发粮四十万斛济之,民赖以活者甚众。 国学旧法,每以积分次第贡以出官,执政用张起岩议,欲废之,而以 推择德行为务。有壬折之曰:“积分虽未尽善,然可得博学能文之士,若 曰惟德行之择,其名固佳,恐皆厚貌深情,专意外饰,或懵不能识丁矣。” 议久不决。 完卜藉丞相势,宿卫东宫,其行颇淫秽。御史劾之,完卜藏御史大夫 家,有壬捕而遣之。帝诏群臣议上皇太后尊号为太皇太后,有壬曰:“皇 上于皇太后,母子也。若加太皇太后,则为孙矣,非礼也。”众弗之从。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

考点22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考向三词类活用例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七月己丑,帝亲总六军十馀万,次河桥。

高欢引军东度。

丙午,帝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斛斯椿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杨王别舍,沙门都维那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有牛百头,尽杀以食.军士。

众知帝将出,其夜亡者过半。

清河、广阳二王亦逃归。

略阳公宇文泰遣都督骆超、李贤和各领数百骑赴。

骆超先至。

戊申,贤和会帝于崤中。

己酉,高欢入洛,遣娄昭及河南尹元子思领左右侍官追帝,请回驾。

高昂率劲骑及帝于陕西。

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饥渴甚,有王思村人以麦饭壶浆献帝,帝甘.之,复一村十年。

是岁二月,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群鼠浮河向邺。

梁武跣而下殿,以禳星变,及闻帝之西,惭曰:“虏亦应天乎?”帝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洪宾迎献食。

八月,宇文泰遣大都督赵贵、梁御甲骑二千来赴,乃奉迎。

帝过河谓御曰:“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重谒洛阳庙,是卿等功也。

”帝及左右皆流涕。

宇文泰迎帝于东阳,帝劳之,将士皆呼万岁。

遂入长安,以雍州公廨为宫,大赦。

甲寅,高欢推司徒、清河王亶为大司马,承制总万机,居尚书省。

欢追车驾至潼关。

九月己酉,欢东还洛阳。

帝亲督众攻潼关,斩其行台薛长瑜,又克华州。

(选自《北史》,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尽杀以食.军士食:吃B.帝鞭.马长骛至湖城鞭:用鞭子抽打C.帝甘.之,复一村十年甘:感到甜美D.荧惑入南斗,众星北.流北:向北【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四个加点实词皆有活用现象。

A项,根据上文的内容,杀了牛,吃的当然是牛,而不可能是现代汉语理解的“食(吃)军士”,显然“食”是“让(军士)吃”的意思,故此处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该项解释不正确。

B项中“骛”字,让我们想到“好高骛(追求)远”,这个“骛”就是“追”的意思。

这马怎么样才会跑,才会追呢?只有“用鞭子抽打”马时,马才会跑。

高考文言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复习: 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 位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3、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搭 配
5、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6、因击沛公于座,杀之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D A.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戎尝与阮籍饮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以母忧去职 不赂者以赂者丧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 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下列各组加点的字与例句加点的

字义相同的一项是:
1.例句:必造幽峻 A.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史公治兵 ,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 第 D.顾民国肇造,变乱相乘 答案:C(都是造访,到,往之意。A项 制造,作。B项“造化”是一个词,自 然。D项“造”,建立。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 僮既众,又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 功役无已。寻山涉岭,必造幽峻,严 障千里,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 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 自始宁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从 者数百人。临海太守王琇惊骇,谓为 山贼,徐知是灵运乃安。又要琇更进, 琇不肯,灵运赠琇诗曰:“邦君难地 险,诱客易山行。”在会稽亦多徒众。 (《宋书· 谢灵运传》)
新旧沟通
须熟 例句
熟记课文 温故知新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2021广东高职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一词多义

有壬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当权臣恣睢之时,稍忤意,辄诛窜随之。有壬
绝不为巧避计,事有不便,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君子多之。有壬善笔札,
工辞章,欧阳玄序其文。
(选自《元史·许有壬传》,有删减)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卒获无虞
虞:忧患
B.同列让曰 让:责备
C.或懵不能识丁矣 懵:欺诈 D.有壬捕而遣之
【例题3】 (2016年广东高职高考题)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 “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 躬操杵臼,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服危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 磨墨沈①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 与。故他肆之屦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 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 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 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所谓炫璞而市鼠腊②, 其可乎?吾既不能为此,则无怪其即彼之多也。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 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乃谢客闭户而歌曰:“守吾玄以终年, 视彼沽者泚然。”客闻之曰:“隐者也。吾侪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 不能以实德弸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 齐人高启闻其言足以自警也,遂书以为传。翁姓沈,名继孙。然世 罕知之,唯呼为墨翁云。 【注】 ①墨沈:墨汁。②炫璞而市鼠腊:比喻有名无实。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 ⑥ 夹杂;掺杂
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曹刿论战》 ⑦ 参与 焉?”
项伯许诺,谓沛公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类别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 化
例句 以吴越之众与中国 抗衡 丈夫二十不取,其 父母有罪 临表涕零 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中原地区 男子 眼泪 地位低而见 识少
今义 全中国 夫妻男方 鼻涕 言语、行为 恶劣
高考总复习· 语文
2.掌握古今异义词的方法 (1)“牢记迥别”。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例如:“除魏 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中的“除”字,在句中当“整理”讲,在现代 汉语中是“除去”、“去掉”的意思,古今词义相差比较大。再如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的“去”字,在句中是“离开”,现
高考总复习· 语文
考点整合
高考总复习· 语文
知识链接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一些词汇知 识,掌握文言实词的演变规律,以便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一、通假现象 通假字是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时经常会碰到的难题之一。什 么是通假字呢?“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声音相同或 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 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规律的;但是有一些字 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 思,也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这个同音字或者近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 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高考总复习· 语文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 汤问· 愚公移山》) 在当时,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有时候也 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 又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按照一般的情况,“列缺”应该写成“裂缺”。可是,在古代 也可以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 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 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重新造了一个字替代原来 的那个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 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沈括《梦溪笔 谈· 活板》) “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 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 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突破训练 古诗文阅读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第二模块:古诗文阅读专题十四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测试时间:90分钟)1.下列各句对“兴”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高兴) B.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发动)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产生) D.每览此人兴.戚之由 (发生)E.兴.尽悲来 (兴致)2.下列各句中“请”字用法相同的是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③可以一战,战则请.从④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少牢告庙,请.其矢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⑥3.下面加点字,解释为动词“说话”或“说”的意思的一项是①王笑而不言.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③讽《诗》、《书》百家之言.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⑤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⑥广故数言.欲亡⑦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A.①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⑥ D.①②④⑥4.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丈夫:指女子的配偶B.沛公奉厄酒为寿,约为婚姻..婚姻:指男女成婚的事C.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形容不慌不忙,镇定沉着D.云鬓半偏新睡觉..,衣冠不整下堂来睡觉:入睡后醒来5.下列句申加点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辞:言辞,文辞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方:才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殆:危险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非:除了,除……以外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度:制度,法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负:辜负,对不起D.孤与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发:发出,送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盖:大概,表示揣测、估量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祖父:指父亲的父亲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发表文告B.多谢..后世人多谢:大大地表示感谢璧有暇,请指示..王指示:指,指点;示,给……看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无,不,不用;论,说亦雁荡之具体..而微者具体:形容细节方面很明确D.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卑,卑微,地位低下;鄙,鄙俗,见识浅陋岂果知道..欤?或传闻之过实耶? 知道:知,懂得;道,道理7.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乡:乡村。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复习专题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 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 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 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 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 “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 “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 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前倨后恭】
“前”和“后”相反,“倨”和“恭”也应相反。恭, 恭敬。倨,傲慢。
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 也。《屈原列传》
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
【推断】上下句以“而”连接,表并列。据“亡 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 国”亦为并列关系, “圣君治国”当翻译成“圣 明之君,治平之国”。若成译“圣明的君主治理 国家”,则为主谓关系,与前句结构显然不对应。 全句可翻译为“亡国破家的事件一个连着一个, 而圣明的君主和清平的国家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 过了。
C
七、排除法
试推
1.有人从策买银器若罗绮者,策不与罗绮。(99年京西城二模卷)
2.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
3.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6.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 7.通五经,贯六艺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10.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11.街衢 园圃 悖乱 治乱 饥穰 休戚 党同伐异 寡廉鲜耻
考情分析:
1、题型——客观选择为主、主观解释为辅 2、使用的材料——呈现多样化趋势 (从史传到各种文体并存) 3、考查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 反训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高考语文一 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一 文言文阅读2考点一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掌握五类常考的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是 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学好文言实词,首先要掌握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这五大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很多文言词具有两个或者两个以 上的义项,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这就是一词多义现象。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 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头/动词;②⑥穷尽/动词;①④处境困难/形容词。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大树将军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 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 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
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 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④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⑤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②⑥/③⑤
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②/③⑤/④⑥
解析:选 B。本题考查的是“穷”的多种义项。③⑤寻求到尽
解析:选 A。B 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 项,②应解释为
“停息”;D 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 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 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 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 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 上天没有赐给我们翅膀, 就让我们带着梦想去飞翔。 — — —辽宁省阜新市矿务集团总医院! "#$%%%! 张仪
!
一项 (! ! )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化, 而 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例句: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 &’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 !! )’ 山东豪杰遂并起 *’ 诚宜开张圣听 !! !! ! 本题考查学生对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 “ 众寡” 是偏义复词, 【分析】 词义偏在 “ 众” 字上, ( 项中 “ 口舌” 、 ) 项中 “ 豪杰” 、 * 项中 “ 开张” 均是并列式合成 词, 意思分别为 “ 说话” 、 “ 英雄人物” 、 “ 广泛” , 只有 & 项中 “ 国家” 是偏义复词, 词义 偏在 “ 国” 字上。 【 答案】 ! & ! ! 【 技巧点拨】 ! 本题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形式上均为并列式合成词, 但偏义复 词的两个语素意义相近、 相关、 相对或相反, 而一般合成词则不一定如此。阅读时遇 到偏义复词, 一定要依据上下文语境来确定哪一个语素表示词义, 哪一个语素为衬 字, 然后予以正确解释。 +’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 因河为池 ( 城: 城墙。池: 护城河) !践华为城, ! ! 程不识者 ( 爪牙: 帮凶) "宿将爪牙若李广、 !! ( 丈夫: 男子) #古者丈夫不耕 !! ! $彼所将中国人, 不过十五六万 ( 中国: 中原) !! ( 方: 纵横) %今齐地方千里 ! 折颈而死 ( 走: 行走) &兔走触株, ! 二曰民族少, 三曰劝农耕 ( 劝: 鼓励、 奖励) ’一曰主用足, ! 徒慕君之高义也 ( 去: 前往)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 &’ !"#$ (’ !$%’ )’ #$%& #’ 下列各句中的 “ 举” 字, 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 )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 表疑问的语气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 盍 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 词。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盍各言尔志?(《论语·公冶长》)
考纲解读
考点透析
最新考题直析
应考方法盘点
专题突破通练
备考简料清点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②青麻头伏焉。(《促织》) 焉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 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师剖析】 (1)要点:殓、介宾结构后置、主谓倒装句式、甚。 (2)要点:使、累其心、抑(副词,表示揣度语气,相当于或许、或者)、判断句。 (3)要点:所交、一时、邪(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问)。 答案 (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第一章
第一节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内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阐释
“常见文言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根 据上下文确定该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考查的实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使用 频率比较高的,并且古今词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一类。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标准版)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标准版)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XX届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XX届高考语文三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二)【规律总结】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

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一、联想推断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例如: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

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

“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

“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

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如: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

例如: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例如: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例如: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侘傺[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共9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五、语境分析推断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例如: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

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

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

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专项练习(一)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③何尔鲁钝之甚也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⑤躬身稼穑(二)青文胜为民请命青文胜,字质夫,夔州①人。

仕为龙阳典史④。

龙阳濒洞庭④,岁罹水患,逋赋⑤数十万,敲扑死者相踵。

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

再上,皆不报⑧。

叹曰:“何面目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

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

邑人建祠祀之。

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

万历⑾十四年诏有司⑿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

(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共9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注释]①夔(kuí)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

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

③典史:县令的属官。

④洞庭:指洞庭湖。

⑤逋赋:拖欠赋税。

⑥阙(què):宫殿外的望楼。

此指宫门外。

⑦疏:给皇帝的奏章。

⑧不报:不答复。

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

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⑾万历:明神宗年号。

⑿有司:官吏。

[文化常识]“登闻鼓”及其他。

登闻鼓是古代统治者为了表示听取臣民谏议之言或怨抑之情,特在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面的人听到。

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

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

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毫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冤情,但效果也极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

②“妻子贫不能归”中的“归”,是指(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 )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

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④养以公田百亩(三)余文坼意外遂愿余文坼(chè),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

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

常云于湖州置贷③,暂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中,移居主人楼上。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諰諰⑤恐不能遍览。

喁喁⑥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

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

(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

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

③贷:办货。

④浸:水。

⑤諰諰(xǐxǐ):恐惧的样子。

⑥喁喁(yúyú):小声读书的样子。

⑦脚气:指脚气病。

[文言知识]“常”与“尝”。

“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

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

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

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

”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回乡。

“尝”,通“常”,又解为“曾经”。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共9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⑦膏⑧迄⑨匝2.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四)苏东坡北归东坡①还至庾岭②上,少憩村店。

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③。

”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

”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注释] ①东坡:苏东坡,即苏轼。

曾贬官至惠州、儋州(今广东、海南一带)。

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

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

④鹤骨霜髯(rá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2.翻译: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④是天佑善人也(五)郑玄对应劭时大将军袁绍①总兵②冀州③,遣使要玄④,大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身长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

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

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

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太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⑾之徒不称官阀⑿。

”劭有惭色。

(选自《后汉书•郑玄传》)[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

②总兵:总领兵马。

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

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

⑤斛(hú):量器名。

古代以十斗为一斛。

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

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⑧太山:泰山。

⑨应中远:即应劭,字中远。

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⑾回、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

⑿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2.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②未以通人许之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1—4题。

南康直节堂记[宋]苏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