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环境名词解释
自考环境资源法知识点总结
自考环境资源法知识点总结一、环境资源法概述环境资源法是指规范环境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涉及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生态平衡、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内容。
其中,环境保护法是环境资源法的核心内容,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起着重要作用。
二、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环境资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责任等。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基础法律,是环境资源保护的法律依据。
三、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是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进行规范的法规,明确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范围、管理机构、管理制度、资源利用和开发等内容,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
四、水法水法是规范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资源税收等内容,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水环境。
五、土地法土地法是关于土地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征收、土地复垦等内容,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六、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区设置、野生动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等内容。
七、相关法规和政策除了上述法律法规之外,环境资源法还包括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于环境资源的合理管理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八、环境资源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资源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未来,环境资源法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加强对环境资源的法律监管和管理,促进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在自考环境资源法的学习中,考生需要深入了解这些知识点,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应用。
在实践中,考生还应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做到爱护环境、保护资源,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自考生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版
生理学1.生理学2.内环境3.稳态4.神经调节5.体液调节6.自身调节7.反射8.负反馈9.正反馈10.单纯扩散11.易化扩散12.主动转运13.钠-钾泵14.继发性主动转运15.出胞(入胞)16.跨膜信号转导17.受体18.化学门控通道19.电压门控通道20.静息电位21.动作电位22.可兴奋细胞23.极化24.去极化或除极化25.反极化26.超射27.超极化28.刺激29.反应30.兴奋31.阈电位32.阈强度(强度阈值)33.阈上刺激34.阈下刺激35.阈刺激36.兴奋性37.局部兴奋38.电紧张性传播(衰减性传播)39.时间性总和40.空间性总和41.跳跃式传导42.全或无现象43.绝对不应期44.兴奋-收缩耦联45.等长收缩46.等张收缩47.单收缩48.前负荷49.最适初长度50.后负荷51.肌肉收缩能力52.血液(全血)53.血细胞比容54.血清55.血量56.循环血量57.储存血量58.血浆渗透压59.等渗溶液60.低渗溶液61.高渗溶液62.红细胞可塑变形性63.红细胞渗透脆性6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65.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66.血小板黏附67.血小板聚集68.血小板释放69.血小板收缩70.血小板吸附71.生理性止血72.出血时间73.血型74.血液凝固75.凝血因子76.凝血时间77.纤维蛋白溶解78.红细胞凝集79.凝集原80.凝集素81.等张溶液82.外源性凝血途径83.内源性凝血途径84.ABO血型85.心肌自动节律性86.全新舒张期87.窦性节律88.异位节律89.房室延搁90.期前收缩(早搏或期前收缩)91.代偿间歇92.心率93.心动周期94.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95.射血分数96.心指数97.心力储备98.心脏做功量(每分功或分功)99.每搏功(搏功)100.潜在起搏点101.动脉血压102.收缩压103.舒张压104.平均动脉压105脉搏压106.中心静脉压107.微循环108.有效不应期109.等长自身调节110.异常自身调节111.等容舒张期112.血流量(容积速度) 113.血流阻力114.血压115.动脉脉压116.心血管中枢117.血-脑屏障118.血-脑脊液屏障119.呼吸120.平静呼吸121.深呼吸(用力呼吸)122.胸式呼吸123.腹式呼吸124.肺内压125.胸(膜腔)内负压127.通气/血流比值128.比顺应性129.潮气量130.补吸气量132.余气量(残气量)133.肺容量134.深吸气量135.功能余气(残气)量:136.肺活量137.肺总量138.每份通气量139.最大通气量140.解剖无效腔141.肺泡无效腔142.肺泡通气量143.气体交换144.血红蛋白(Hb)氧容量145.血红蛋白(Hb)氧含量146.血红蛋白(Hb)氧饱和度147.紫绀148.氧解离曲线149.无效腔150.肺牵张反射151.中枢化学感受器152.肺通气153.用力呼气量154.氧容量155.肺泡通气量156.功能残气量157.消化158.吸收159.机械性消化160.化学性消化161.胃肠激素162.容受性舒张163.胃排空164.胆盐的肠-肝循环165.基本电节律166.脑-肠肽167.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 168.胃肠激素169.咀嚼170.吞咽171.蠕动17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173.胃黏膜屏障174.蠕动175.呕吐176.分节运动177.食管下括约肌178.体重指数179.超重180.肥胖181.体温182.基础代谢183.不感蒸发184.能量代谢185.体温调定点186.蒸发散热187.食物特殊动力效应188.食物的热价189.食物的氧热价190.呼吸商191.非蛋白呼吸商192.基础代谢率193.肾小球滤过率194.滤过分数195.有效滤过压196肾髓质高渗梯度197.肾小管重吸收198.排泄199.肾糖阈200.球-管平衡201.水利尿202.渗透性利尿20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204.肾单位205. 滤过平衡206. 肾清除率207.皮质肾单位208.近髓肾单位209. 球旁器210.机械屏障的作用211.电化学屏障212.肾小球滤过率213.无尿(尿闭) 214.多尿215.少尿216.感受器217.感觉器官218.适宜刺激219.换能作用220.编码作用221.适应现象222.感受器电位223.简化眼224.老视225.近点226.瞳孔近反射227.瞳孔对光反射228.辐辏反射(双眼会聚)229.近视230.远视231.生理盲点232.感觉适应233.视杆系统234.视锥系统235.色觉236.暗适应237.明适应238.视力239.视野240.双眼视觉241.眼震颤242.气体导243.骨传导244耳蜗内电位245.微音器电位246.前庭自主神经反应247.听阈248.最大可听阈249.神经冲动250. 突触251.突触传递25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253.抑制行突触后电位254.神经递质255.受体上调256.受体下调257.非条件反射258.条件反射259.中枢延搁260.突触后抑制261.特意投射系统262.非特异投射系统263.痛觉264.快痛265.慢痛266.体表痛267.深部痛268.内脏痛269.体腔壁痛270.牵涉痛271.运动单位272.脊休克273.姿势反射274.屈肌反射275.对侧伸肌反射276.牵张反射277.腱反射278.肌紧张279.去大脑僵直280.胆碱能受体281.肾上腺素能受体282.生物节律283.自发脑电活动284.脑电图285.皮质诱发电位286.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287.操作式条件反射288.趋向性条件反射289.回避性条件290.学习291.记忆292.遗忘293.遗忘症294.优势半球295.毒蕈碱样作用296.烟碱样作用297.自主神经系统298.皮层诱发电位299.突触前抑制300.自发脑电图301.第二信号系统302.第一信号系统303.慢波睡眠304.异相睡眠305.激素306.垂体门脉系统307.下丘脑调节肽308.远距分泌309.内分泌系统310.应激反应311.旁分泌312.神经激素313.靶细胞314.垂体门脉系统315.生长激素介质316.促垂体区317.允许作用318.生殖319.主性器官320.附性器官321.副性征(第二性征)323.月经周期324.血-睾屏障325.妊娠326.受精327.精子获能328.黄体细胞329.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30.着床331.分娩1.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2.内环境:将细胞外液视为机体的内环境.3.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状态.4.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5.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6.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及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7.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8.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9.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是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10.单纯扩散: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质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1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着浓度差或电位差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12.主动转运: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才能进行的跨膜物质转运.13.钠-钾泵: 在人类的神经和骨骼肌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倍.而细胞外的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倍,这张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会依靠细胞膜上一种特殊蛋白质的活动,这种膜蛋白称钠泵.14.继发性主动转运:利用一种物质的电-化学驱动力作为能源来驱动另一种物质的主动转运方式.15.出胞(入胞):一些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被细胞排除(或摄入)的过程.16.跨膜信号转导:各种信号一般首先作用于细胞膜,膜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质分子能选择性地接受某些特定信号的刺激,引起细胞膜两侧两侧点位变化或细胞内发生某些功能改变.17.受体: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能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18.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通道.19.电压门控通道:由膜两侧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的通道.20.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21.动作电位: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并可沿细胞膜向远处传播的点位波动.22.可兴奋细胞:人体的神经细胞,肌细胞和部分腺细胞在受到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这些细胞通常称~.23.极化:将静息时细胞膜两侧保持外正内负的状态.24.去极化或除极化:膜电位由原来静息时的负值向零电位变化的过程.25.反极化:膜电位在到达零电位后继续上升为正值的变化过程.26.超射:膜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分.27.超极化:如果膜电位从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下降到更低的水平.28.刺激:是指能被机体或组织细胞感受而做出应答的环境变化.29.反应:刺激引起机体内部的代谢及外表的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30.兴奋:一种是由安静变为活动,或由活动较弱变为活动较强,这种反映称~.31.阈电位:细胞膜去极化所能达到的可引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32.阈强度(强度阈值):这个刚能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33.阈上刺激:强度大于阈值的刺激.34.阈下刺激:强度小于阈值的刺激.35.阈刺激:强度等于阈值的刺激.36.兴奋性:组织细胞受刺激后发生兴奋的能力,或可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37.局部兴奋: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细胞膜两侧产生的微弱的膜去极化.38.电紧张性传播(衰减性传播):局部兴奋可向周围传播,但随传播距离的增加,其去极化幅度迅速减小以至于消失.39.时间性总和:细胞膜的同一部位先后接受两次或两次以上阈下刺激,在前一个局部兴奋尚未消失以前,紧接着出现的后一个局部兴奋可以叠加在钱一个局部兴奋之上.40.空间性总和:在细胞膜的临近部位,同时给予两次或两次以上阈下刺激,说产生的局部兴奋可通过电紧张性传播互相叠加起来.41.跳跃式传导:兴奋传导从一个郎飞结到下一个郎飞结跳跃式进行的.42.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幅度不依赖刺激强度变化而变化;在传导过程中,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衰减.43.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它无论再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44.兴奋-收缩耦联:连接肌膜电兴奋和肌似滑行收缩的过程.45.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只改变张力的收缩.46.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的缩短的收缩.47.单收缩:如果给予肌肉一次短促的电刺激,可出现一次动作电位,然后出现一次肌肉收缩和舒张的形式,此时记录到的曲线呈锯齿状,这种肌肉收缩形式称~.48.前负荷:是指肌肉收缩前就加到肌肉上的负荷.49.最适初长度:最适前负荷时的肌肉初长度.50.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51.肌肉收缩能力:是指与前,后负荷都无关的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和内在能力.52.血液(全血):由血浆和悬浮于其中的血细胞所组成的流体组织.53.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54.血清:若将未经抗凝处理的血液置于试管中任其自然凝固,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55.血量:是指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人的血量为体重的7%~8%.56.循环血量:大部分在血管系统中快速循环流动.57.储存血量:小部分滞留于肝,肺,腹腔及皮下静脉丛中,流动很慢.58.血浆渗透压:由血浆中的晶体和胶体颗粒共同构成.59.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60.低渗溶液:渗透压低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61.高渗溶液:渗透压高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62.红细胞可塑变形性:正常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具有变形的能力或特性.63.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64.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65.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是指红细胞在血管中于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66.血小板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67.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与血小板的相互黏着.68.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刺激后可将储存于致密体中物质排除的现象.69.血小板收缩:血小板内存在类似肌肉的收缩蛋白系统,包括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和各种相关蛋白.70.血小板吸附:血小板磷脂表面能吸附多种凝血因子.71.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引起的出血可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72.出血时间:用针刺破耳垂或指尖,自出血开始到出血自然停止的这段时间.73.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74.血液凝固:是指流动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75.凝血因子: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76.凝血时间:血液自离体至凝固所需的时间.77.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78.红细胞凝集: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加并混合在玻片上,红细胞即聚集成簇的现象.79.凝集原:镶嵌于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糖蛋白或糖脂,在凝集反应中起特异性抗原的作用.80.凝集素: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特异结合的抗体.81.等张溶液: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82.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浆中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特异结合的抗体.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激活因子X而启动的凝血过程.83.内源性凝血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X激活而发生的凝血.84.ABO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的凝集原A与凝集原B的情况而将血液分成四型的血型系统.凡红细胞膜只含A凝集原的为A型,如存在B凝集原的为B型,若A,B两种凝集原都有的就成AB型,这两种凝集原都没有则称O型.85.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86.全新舒张期:心室舒张期的前0.4秒内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状态.87.窦性节律:以窦房结以正常起搏点的心搏节律.88.异位节律:当潜在起搏点控制部分或整个心脏的活动时就成~.89.房室延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传导速度减慢,延搁时间较长.90.期前收缩(早搏或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91.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伴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92.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93.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94.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95.射血分数: 每搏量所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96.心指数:在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表面的心输出量.97.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98.心脏做功量(每分功或分功):一侧心室每分种所做的功.99.每搏功(搏功):一侧心室一次收缩所做的功,100.潜在起搏点:其他自律细胞的自律性较低,由于经常受到来自窦房结的快速节律活动的抑制,起本身的自律性通常不能变现出来.101.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对动脉壁的侧压力.102.收缩压:心室收缩射血时,动脉血压快速上升,达最高值.103.舒张压:心室舒张,动脉血压下降,于心舒末期降至最低值.104.平均动脉压:整个心动周期中各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5脉搏压: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106.中心静脉压:胸腔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10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108.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到-60mV这一段不能在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109.等长自身调节:指通过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强度和速度的改变以增加心肌收缩能力,从而增加每博输出量的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的改变无关.110.异常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自身长度的改变引起收缩强度的改变.111.等容舒张期:心室肌开始舒张时,室内压迅速下降,动脉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直到室内压下降到底于心房压,房室瓣开启时为止的这段时期.112.血流量(容积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液量.113.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是遇到的各种阻力.114.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的侧压力.115.动脉脉压:是指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116.心血管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与调节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117.血-脑屏障:指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某些物质在两者间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毛细血管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可能是血脑屏障的形态学基础.118.血-脑脊液屏障:在毛细血管血液和脑脊液之间存在限制某些物质自由扩散的屏障. 119.呼吸:是指与外界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120.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121.深呼吸(用力呼吸):机体活动时,或吸入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或氧气含量减少时,呼吸将加深加快.122.胸式呼吸:以肋间外肌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123.腹式呼吸:以膈肌的舒缩为主的呼吸运动.124.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可随呼吸运动而发生周期变化.125.胸(膜腔)内负压:指胸膜腔内的压力,在平静呼吸过程,因其比大气压低.:127.通气/血流比值:指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钟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为0.84.128.比顺应性:肺顺应性(L/cmH2O)/肺总容量(L)129.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130.补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131.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132.余气量(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于肺内而不能呼出的气体量.133.肺容量:是指机体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联合气量.134.深吸气量:在平静呼气末中做最大呼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135.功能余气(残气)量:平静呼气末仍留存于肺内的气体量.136.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说能呼出的最大气值,是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之和. 137.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138.每份通气量:是指肺每分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139.最大通气量: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肺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140.解剖无效腔:是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分支至终末细支气管,这一段呼吸道管壁没有肺泡,因而无气体交换功能.141.肺泡无效腔:是指未参加气体交换的肺泡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可因血液在肺内分布不均匀等原因.142.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143.气体交换: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过程. 144.血红蛋白(Hb)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气量.145.血红蛋白(Hb)氧含量:血液中所含氧气量并非都能达到最大值,每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的氧气量.146.血红蛋白(Hb)氧饱和度:血红蛋白含氧量占血红蛋白氧容量的百分数.147.紫绀: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g/100ml以上时,皮肤和黏膜呈浅蓝色.148.氧解离曲线:是表示血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149.无效腔:从鼻腔到肺泡凡没有气体交换的管腔,分为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150.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引起吸气被抑制或肺缩小引起吸气的呼气运动反射,它包括肺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151.中枢化学感受器:存在与延髓腹外测表浅部位,对脑组织液和脑脊液中H+浓度变化敏感的化学感受器.152.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153.用力呼气量:是指一次最大呼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154.氧容量:100ml血液中,Hb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称为Hb的氧容量.155.肺泡通气量:是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等于(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156.功能残气量:平静呼气末端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等于残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157.消化:食物在消化到内被分解为可吸收小分子物质的过程.158.吸收: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159.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与消化液混合,并不断向消化道远端推进. 160.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液中各种消化酶的作用,将食物分解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161.胃肠激素:胃肠道黏膜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162.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松弛.163.胃排空:胃内容物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164.胆盐的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脉回肝脏的过程.165.基本电节律:指消化道平滑肌细胞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一种缓慢的节律性去极化电位变化.166.脑-肠肽:指一些在消化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中呈现双重分布的肽类激素.167.内在神经丛(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分布于食管至肛门的消化道壁内.168.胃肠激素:在胃,肠黏膜层散在分布有大量的内在分泌细胞,由这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169.咀嚼:是由咀嚼肌群顺序收缩而完成的反射性动作.170.吞咽:是指口腔内食物通过咽部和食管送入胃内的一系列动作.171.蠕动:食管肌顺序收缩而产生的一种向钱推进的波形运动.:17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黏膜和胃粘液分泌的碳酸氢盐一起构成了一道抵抗胃酸侵蚀的屏障.173.胃黏膜屏障:由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腔面膜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胃腔与胃黏膜上皮细胞之间的一道生理屏障.174.蠕动:为纵行肌和环行肌协调起来的一种推进性运动.175.呕吐:是将胃及部分肠内容物经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176.分节运动:以换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运动.177.食管下括约肌:在食管末端有一长2~4cm的高压区,在生理上起到类似括约肌的作用. 178.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179.超重:体重指数在25~29.9之间.180.肥胖:体重指数超过30.181.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182.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183.不感蒸发:人体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时,水分可从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渗出而被蒸发. 184.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185.体温调定点:由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186.蒸发散热:指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而散失体热的一种方法.187.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热额外增加的想象.188.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189.食物的氧热价:通常把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190.呼吸商: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二氧化碳的产生量和耗氧量的比值.191.非蛋白呼吸商:糖和脂肪氧化的二氧化碳产生量和消耗量的比值.192.基础代谢率: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基础状态是:清晨,清醒,静卧,未做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五精神紧张期;测定前至少禁食12小时;室温保持在20°C~25°c.193.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侧肾脏生成的滤液总量.194.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195.有效滤过压:指肾小球滤过动力与阻力之差.其压力高低决定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嚷内压).196肾髓质高渗梯度:表明肾髓质组织间液是高渗的,而且越接近肾乳头部渗透压越高的现象. 197.肾小管重吸收:肾小管上皮细胞将小管液中某些物质重新转运回肾小管周围毛细血液中的过程.198.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机体内过剩的物质,异物或毒物等经血液循环沿一定途径排除体外的过程.199.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正常值为9~10mmol/L(160~180mg%).。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
环境学概论名词解释汇编1. 环境学(Environmental Science)环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环境学旨在理解并解决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它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生态学、地理学、化学和物理学等。
2.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自然环境是指与人类活动无直接关联的自然资源、气候、地形等要素的总体。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空气、水、土壤、气候等因素。
3.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环境污染是指环境中存在有害物质或能量,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的现象。
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它对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4. 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气候变化是指长期内地球气候系统发生的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加强,从而引起了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的现象。
5.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物种的丰富程度和多样性的度量。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可持续发展是指以满足当前世代需求为基础,而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模式。
在可持续发展中,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相互协调,追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7.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环境保护是指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以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
环境保护包括监测和控制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工作。
8. 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不断恢复并且源源不断供应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完整版)环境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保护法》)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者人类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者生态破坏,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身体健康以至生命安全及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3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提出对策和方案,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制度)5.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环保监督机构的设置和其权限的划分。
)6.环境保护法基本制度:是指为实现环境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依据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制定的,调整某一类特征或者某一方面环境保护社会关系的,具有重大意义和起主要作用的法律规范的统称。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一切建设项目,必须依法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工厂建设和三废利用工程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个、同时投产)8.征收排污费:是指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对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
(环保部门向排污的个体、单位征收费用)9.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有关征收排污费的对象、范围、标准以及排污费的征收、使用、管理和罚则等规定的总称。
10.限制治理制度:是指对污染严重的项目、行业、区域和位于特别保护区超标排污的污染源,由有关国家机关依法限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标的规定总称。
自考环境法笔记
第一章导论1.环境科学中的环境定义是指人群周围的境况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包括自然因素的各种物质、现象和过程及在人类历史中的社会、经济成分。
环境既包含了自然因素,也包含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
2.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中的环境定义目前,各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给环境下定义的方法包括三类:第一类,采用概括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进行描述。
概括性描述的优点在于包容性,但某些场合下个别物质或者要素是否属于法律上“环境”的范畴则需要立法机关另行解释。
第二类,采用列举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外延进行描述。
由于类别化和列举式描述没有对环境作定性解释,因此需要由单项法律重新规定或者由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对未在立法中列举的物质或者要素根据实际作出解释。
第三类,采用概括加列举式的方法在立法上对环境的内涵和外延都作出规定。
我国l989年《环境保护法》第2条将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注:该定义中包含三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的范畴被限定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影响的自然因素范围内,不包括社会、经济等其他因素;第二,这种自然因素既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与自然资源,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环境;第三,历史遗迹与自然状态也因其自然的本质属性而属于环境的范畴。
另外,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也开始从以人类为中心向以生物圈和地球整体为中心的方向转变,形成了“非人类中心的环境准则”。
在这个背景下,全球环境、生态系统以及气候等与环境相关的概念在环境立法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2011年6月,由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首次提出了与环境性质相似的“国土空间”的概念,即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力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陆上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自考环境化学题目与答案
环境化学习题集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环境污染: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生产和生活)的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态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其数量和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们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的物质产生有害影响者。
环境污染化学: 主要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生态环境体系中的来源、转化、归宿及生态效应的学科,又分为大气、水体和土壤三个部分。
化学污染物: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与天然环境化学组分共存和相互作用又可能产生不良生态效应或健康效应的化学物质。
环境化学:是一门研究有害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形态、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科学。
污染物的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所发生的空间位移及其所有引起的富集、分散和消失的过程谓之污染物的迁移。
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酸雨: 酸性物质的湿沉降而形成pH<5.6的降水。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浓度越来越高的CO2、H2O、CH4等物质具有使太阳辐射通过到达地面,却大量吸收了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地面温度升高的现象。
光化学烟雾: 碳氢化合物和NOx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烈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一些氧化性很强的二次污染物(如O3、PAN,硝酸等),这些反应物(一次污染物)和产物(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其中有气体和颗粒物)所形成的烟雾,称为光化学烟雾。
积聚膜:颗粒物的有效直径在0.05-2 μm范围内,主来源于爱根核膜的凝聚,燃烧过程所产生蒸汽冷凝、凝聚,以及由大气化学反应所产生的各种气体分子转化成的二次气溶胶等。
爱根核膜:爱根核膜:粒径小于0.05 μm,主要来源于燃烧过程所产生的一次气溶胶粒子和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均相成核转换的二次气溶胶粒子,所以又称成核型。
敏化光解: 水体中存在的天然物质(如腐殖质等)被阳光激发,又将其激发态的能量转移给化合物而导致的分解反应;生物积累: 生物从周围环境中(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中的名词解释
环境科学概论中的名词解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法和技术。
在环境科学概论中,涉及了许多专业名词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环境环境是指自然界中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物和人类等组成部分的总体。
环境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系统。
它由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和它们所处的非生物环境组成。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3. 污染物污染物是指对环境造成潜在危害的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体。
污染物可以来自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垃圾处理和农业活动等。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和氮、磷等营养物质。
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追求物质与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碳足迹碳足迹是指个人、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消费和生产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碳足迹通常用以衡量个体或集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从而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6.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在地球上的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7. 环境监测环境监测是通过对环境要素的采样、测量和分析,来了解环境质量、检测污染物以及评估环境影响的一种手段。
环境监测可以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指导环境管理和决策。
8.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能够自然循环更新,在人类可见的时间尺度内不会耗尽的能源。
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
可再生能源具有环保、持续和可持续发展等优势。
9. 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是将废弃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分类体系进行分类,以便进行不同的处理和回收利用。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A.30% B.50% C.70% D.100%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15. 平流层臭氧吸收【】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A.颗粒物B.SO2C.NO2 D.PAN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28. 桑基鱼塘的生产方式,符合的模式是【】A.生态规划B.环境规划C.生态工艺D.生态农场29. 属于污染型能源的是【】A.水力B.煤炭C.太阳能D.电力30. 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年份是【】A.1973年B.1983年C.1989年D.1996年31. 酸雨是指降水pH值小于【】A.B.6.0 C.D.32. 下列气体属于大气污染物的是【】A.O2B.N2 C.SO2D.Ar33. 固体废物资源化是指【】A.资源的再循环B.资源的再利用C.资源的再消费D.资源的能源化34.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有效措施是【】A.就地保护B.迁地保护C.物种保护D.离体保护35. 产生温室效应主要气体是【】A.CO2B.SO2C.NO2D.H2O36. 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同时”是【】A.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施工B.同时规划、同时设计、同时投产C.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D.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同时报废二、填空题(每小题l分)1.水环境中在__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无机汞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基汞。
江苏自考28529环境化学-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和性质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的变化的物质称为环境污染物。
2、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3、环境化学效应:在各种环境因素影响下,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环境效应即为环境化学效应。
4、环境生物效应:环境因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异而产生的后果即为环境生物效应。
5、污染物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6、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称为光化学烟雾。
7、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8、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称为光化学反应。
9、酸性降水:是指通过降水,如雨、雪、雾、冰雹等将大气中的酸性物质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10、天然水的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11、天然水的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
12、专属吸附: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
13、专属吸附凝聚:胶体颗粒专属吸附异电子的离子化合态,降低表面电位,即产生电中和现象,使颗粒脱稳而凝聚。
14、絮团卷扫絮凝:已经发生凝聚或絮凝的聚集体絮团物,在运动中以其巨大的表面吸附卷带胶体微粒,生成更大絮团,使体系失去稳定而沉降。
15、颗粒层吸附絮凝:水溶液透过颗粒层过滤时,由于颗粒表面的吸附作用,使水中胶体颗粒相互接近而发生凝聚或絮凝。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1、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
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
4、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5、生态平衡:指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
8、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9、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
10、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11、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
1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2018年10月自考00228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l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试卷(课程代码00228)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
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
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选出。
1.关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中“环境”的含义,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环境的范畴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等因素B.自然因素包括各种天然的环境要素和经人工改造的环境C.历史遗迹和自然状态不属于环境的范畴D.城市和乡村不属于环境的范畴2.以下选项中属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制定的环境法律的是A.英国的《禁止在伦敦使用露天燃煤炉具的条例》B.日本的《公害对策基本法》C.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置法》D.美国的《国家环境政策基本法》3.以下不属于我国自然保护法律的是A.《野生动物保护法》 B.《海岛保护法》C.《自然保护区条例》 D. 《水污染防治法》4.我国现行生效的环境基本法是A.1979年制定的《环境保护法》 B.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C.2015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 D.2017年修正的《海洋环境保护法》5.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所要实现的效益中不粤錾A.经济效益 B.社会效益 C.边际效益 D.环境效益6.甲环保部门和乙企业双方在污染物排放是否超标的问题上发生分歧,下列用来判断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选项是A.环境监测方法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C.企业排放标准 D.环境质量标准7.下列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的是A.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B.国家各类生态建设和保护规划C.专项环境保护规划 D.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8.S村和T村分别位于龙潭溪的上下游,分属相邻的两市。
自考管理学原理名词解释
3.2.社会责任是指组织在遵守、维护和改善社会秩序、保护增加社会福利等方面所承担的职责和义务。
3.3.管理道德指规定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组织活动本身及其结果往往对社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7.3.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原理是指对组织结构中的职权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处理得越是适中,就越是有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行。
7.4.稳定性与适应性相结合原理是指越是能在组织结构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之间取得平衡,就越能保证组织的正常运行。
7.5.组织结构是组织中划分、组合和协调人们的活动和任务的一种正式的框架,表现为组织各部分的排列顺序、空间位置、聚集状态、联系方式和相互关系。
9.3.当解决一个问题或做出一项决策必须汇总两个或更多的管理者的职权才能实现时,就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职权是分裂的。
9.4.个人管理又叫个人负责制,指的是整个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集中在一个人的手里,由他对整个组织负责。
9.5.委员会管理是指组织中的最高决策权交给两位以上的管理者,即把权力分散到一个集体中去。
1.2.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本身又是它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1.3.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1.1924—1932年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一项研究。由于研究是在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因此后人称之为霍桑试验。
18.1.预算
18.2.财务预算
18.3.流动比率
18.4.速动比率
18.5.计划评审技术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汇总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汇总环境设计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涉及到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等多个领域。
在自考环境设计课程中,有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我们掌握。
本文将对自考环境设计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汇总。
一、环境设计概述环境设计是在特定空间背景下,通过对室内环境、景观环境、展示环境等的规划和设计,创造出符合人们活动需求和审美要求的环境。
环境设计要考虑到人的行为习惯、心理需求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和美感。
二、室内设计知识点1. 空间规划:室内设计需要根据使用目的和空间大小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包括功能分区、流线设计等。
2. 色彩搭配:色彩是室内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氛围和效果。
3. 家具与软装:选择适合空间的家具和软装是室内设计的关键,需要考虑到样式、材质、舒适度等因素。
4. 灯光设计:灯光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焦点,需要根据空间的功能和需求进行合理的照明设计。
三、景观设计知识点1. 地形地貌: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到地形地貌的特点,合理利用地势进行设计规划。
2. 植物配置: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环境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注重植物的色彩和形态搭配。
3. 水体设计:水体是景观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需要考虑到水池、喷泉等的布置和运营维护。
4. 硬质景观:硬质景观包括石材、木材、建筑物等,需要进行合理的材料选择和布局规划。
四、展示设计知识点1. 展览陈列:展览陈列需要考虑到展品的排列、搭配和展示方式,通过创意的展示方式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2. 展示道具:选择适合展览主题和风格的展示道具,注重道具的材质和造型设计。
3. 图文呈现:展示设计中的图文呈现需要考虑到文字和图片的搭配方式,呈现信息的清晰度和美感。
以上仅是对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的简要概述,具体的知识点还包括设计原理、设计案例分析、设计软件的应用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设计项目的参与来提高我们的设计能力。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2范文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2范文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名词解释汇总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我国立法范畴中的一部重要法律,旨在确保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本文将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几个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一个关键概念。
它指的是在任何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开始之前,通过系统的研究和评估,对该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的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是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通过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可以提前预测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从而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维护生态平衡而划定的特定区域。
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其他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并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在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破坏和破坏自然资源,禁止开展商业性开采和利用活动。
三、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和要求。
它强调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应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同时鼓励将废弃物转化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核心是从源头上减少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措施,可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损耗。
四、污染防治设施污染防治设施是为了降低和控制污染物排放而建造的设施和设备。
根据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任何污染源都应建立相应的污染防治设施,并严格遵守相关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它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空气、水体和土壤的质量,维护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平衡。
总结起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的这些名词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总结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总结环境设计是一门与人类活动环境紧密相关的学科,它涉及到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
自考环境设计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和理解环境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下面是我对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的总结:一、环境设计概述环境设计是指通过对建筑、室内或景观的布局、装饰、材料运用等方面的设计,为人们创造一个舒适、美观、功能完善的环境。
它的目的是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提升居住、办公、游憩等场所的品质。
二、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空间布局、结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等方面。
合理的布局可以提高空间利用率,结构设计则要求建筑的稳固性和安全性。
2.建筑风格:不同的建筑风格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特色,如古典风格、现代风格、传统风格等。
学习建筑风格有助于了解各个时期的建筑发展和特点。
3.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外观和整体效果。
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点和用途,如混凝土、玻璃、金属等。
三、室内设计1.室内设计的要素:包括空间规划、色彩搭配、家具摆放和装饰等。
合理的空间规划可以提高活动的便利性和舒适感,色彩搭配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
2.材料运用:室内设计中的材料运用要考虑到材料的质感、色彩、安全性等方面。
地板、墙面、天花板等都需要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装修。
3.照明设计:照明设计是室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影响到室内空间的明暗程度、色彩还原度等。
合理的照明设计可以提升室内空间的品质。
四、景观设计1.景观设计的原则:景观设计要考虑到环境、功能和美学等方面的因素。
合理的布局、植物选择、水体设计等都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2.景观材料: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材料包括绿化植物、铺装材料、雕塑等。
它们的选择要考虑到美观性、耐久性和环保性。
3.景观照明:景观照明的设计是为了在夜间营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
通过灯光的设置和色彩的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表现形式。
五、人居环境设计规范人居环境设计规范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标准。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归纳
自考环境设计知识点归纳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涵盖了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领域。
它的核心是通过创造、组织和改善人造环境来满足人们的需求,并打造一个舒适、美观、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空间。
对于自考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环境设计的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自考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
一、空间规划与设计1. 空间概念与组织- 空间的分类与特点-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空间的布局与流线2. 空间功能需求- 功能区划与分区- 空间功能的关联与衔接- 空间功能需求的优化和平衡3. 空间设计原则- 尺度与比例的运用- 颜色与光线的搭配- 材料与质感的选择- 空间形式与结构的设计二、建筑与结构设计1. 建筑结构体系- 结构的分类与特点- 结构材料的选择与应用- 结构的稳定性与安全性2. 建筑构造设计- 墙体、屋面、地板等构造的设计与施工- 建筑构造与功能布局的关联3. 建筑外立面设计- 外立面形式与材料选择- 外立面与环境的关系- 建筑立面的美学与表现三、室内设计1. 室内空间规划- 室内功能布局与区域划分- 室内流线与交通组织- 室内地面、墙面、天花等元素的设计2. 室内装饰设计- 室内材料与质感的选择- 室内颜色、光线、家具的搭配与运用- 室内装饰元素的造型与表现3. 室内环境照明设计- 光色与照度的选择与控制- 环境照明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室内照明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四、景观设计1. 景观空间规划与设计- 学习场地、城市公园、住宅社区的规划- 景观元素与功能布置的关系- 景观造型与空间序列的设计2. 景观材料与植物选择- 景观材料的特点与应用- 植物选择与景观效果的关联- 水体、石材、景观灯具等元素的运用3. 景观照明与景观装饰- 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与技术要求- 景观装饰元素的造型与表现- 景观照明与场所氛围的营造五、环境设计与可持续发展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设计- 建筑节能与环保设计的原理与方法- 室内环境质量与室内装修材料的选择- 景观绿化与生态设计的关系2. 环境规划与生态设计- 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系统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治理结语自考环境设计专业的知识点包括空间规划与设计、建筑与结构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以及环境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自考本科环境设计
自考本科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括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多个方面。
环境设计的目标是通过创造优美、舒适、健康、安全和可持续的空间,提供人们生活、工作和休闲的良好环境。
首先,环境设计在城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城市的规划和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
环境设计师通过对城市的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创造了绿色、宜居的城市环境。
他们考虑到人们的出行、居住、工作等各个方面的需求,使城市更加美观、便捷和适宜居住。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环境设计师会考虑到街道的宽度、建筑物的高度、道路的位置等因素,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在公园和广场的设计中,他们会注重景观、植被和休闲设施的设置,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
通过环境设计,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得到了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环境设计在景观设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景观设计是通过改造和营造自然和人工环境,以满足人们对美学、功能和情感体验的需求。
景观设计师通过对地形、植被和建筑等要素的布局和组合,创造出独特和有特色的景观。
他们在设计公园、庭院、广场等场所时,会注重色彩、材质、比例和形状的搭配,使景观更加和谐、舒适和吸引人。
景观设计还包括对水体、雕塑、照明等要素的设计,通过合理的布置和设计,营造出一种独特和愉悦的视觉和空间体验。
景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与自然相融合、舒适宜人的环境,让人们能够在其中放松、休息和享受。
最后,环境设计在室内设计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室内设计是通过对室内环境的规划和布置,提供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室内设计师通过合理的空间分割、色彩搭配、家具和装饰品的选择,创造出舒适、温馨和功能性的室内环境。
他们考虑到人们的使用习惯和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家具和设备,使人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和舒适。
室内设计还注重细节的处理,通过灯光、材质和装饰的选择,为室内空间增添了艺术的氛围和品质。
室内设计的目标是为居住者或使用者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和个性化的生活或工作环境,使人们能够在其中得到满足和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1、环境: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等。
在环境学上一般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自然资源:指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3、生态学:指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主体包括整个生物界。
4、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5、生态平衡:指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6、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难。
7、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这一新兴部门法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与发展、目的和任务、体系、性质和特点、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基本理论等。
8、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9、生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的,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
10、生物放大: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11、十分之一定律: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
低位营养级的生物想高位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由于低位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所剩余的能量只有大约1/10能够被上一级所利用,这称为十分之一定律。
1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想环境中排入了超过环境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的现象。
13、自然环境破坏:指人类不适当的开发利用环境中的一个或数个要素,或是进行工程建设,使环境要素的质量降低、数量减少,从而破坏或降低了它们的环境效能,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某种资源枯竭而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种环境现象。
第二章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版画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主体: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参加者,又称“权利4、目的一元论:是指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环境立法的只具有一个目的,即为了保护人群健康。
日本、匈牙利等过法律就采用此观点。
零增长理论:是1968年国际性学术组织“罗马俱乐部”在其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中提出的著名理论。
第四章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保护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同意整体。
2、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指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地位的综合性实体法,即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重大问题加以全面综合调整的立法,主要对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目的、范围、方针政策、基本原则、重要措施、管理制度、组织机构、法律责任等作出原则性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的立法依据。
3、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指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
第五章1、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2、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环境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以避免环境立法工作的盲目性和无序性。
(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向、目标、任务、具体立法项目以及完成立法规划的措施和保障。
3、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物物相关”律:是指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5、“相生相克”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6、“能流物复”律:是指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的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的,并在流动过程中递减;某种物质一旦进入环境,便会在环境中不断地循环,有的还会在生物体内累积(生物富集)]7、“负载定额”律:是指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受)能力上限,包括一定的生物生产能力、吸收消化污染物的能力、忍受一定程度的外部冲击的能力。
如果超过这种负载能力的上限,生态系统就会遭到污染和破坏。
8、“协调稳定”律:即只有在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协调时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
9、“时空有益”律:即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组合,构成独特的区域生态系统。
10、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1、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利害影响。
第六章1、环境与资源管理:是指国家采用行政、经济、法律、科学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调整和监督,目的在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第七章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基本原则:是指为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确认的、体现环境保护工作基本方针、政策,并为国家环境与资源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则。
2、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就是指要使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简称为三项建设三同步和三统一)。
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预防为主,是指在国家的环境管理中,通过计划、规划及各种管理手段,采取防范性措施,防止环境损害的发生。
对于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要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作到防治结合。
4、奖励综合利用的原则:是指把物质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做到物尽其用,以便使整个社会生产和消费的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取得最好成绩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的原则:是指对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进行恢复、整治和养护。
污染者治理,是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组织或个人,有责任对其污染源被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
6、公民环境权:是由美国学者在东京会议上提出的,指每一个公民都有在良好环境下生活的权利,它是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受到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第八章1、土地利用规划制度:是指国家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制定土地利用的全面规划,对城镇设置、工农业布局、交通设施等进行总体安排,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3、“三同时”制度:是指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早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黄金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4、许可证制度:是指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5、征收排污费制度:是指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污染物的排污者,按照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费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九章1、自然资源权限制度:是指法律关于自然资源归谁所有、使用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谁承担的一系列规定构成的规范系统。
2、自然资源规划制度:是指根据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本身的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的规划期内对管辖区域内各类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恢复和管理作出总体安排的法律制度。
3、自然资源调查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调查的主体、对象、范围、内容、程序方法和调查结果的效力所作的规定,是自然资源调查的法制化。
4、自然资源许可制度:是指在从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活动之前,必须向有关管理机关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发给许可证后,方可进行该活动的一套管理措施。
6、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是指国家采取强制手段使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或个人支付一定费用的一套管理措施。
7、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取得:是指自然资源权属主体根据一定的法律事实获得某资源的所有权,从而可以对该自然资源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8、自然资源使用权:是指单位和个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或者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实际使用并取得相应利益的权利。
9、自然资源调查:是指由法定机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分布、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条件等进行全面的野外考察、室内资料分析与必要的座谈访问等工作的总称。
10、自然资源档案:是指对自然资源调查所获资料、成果按一定方法进行汇集、整理、立卷归档并集中保管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总称。
11、自然资源档案制度:是指法律对自然资源档案的种类、级别、适用对象、内容、范围、资料更新时间、查阅和借阅方法、保管技术和设备与设施、保管机构及其管理要求等作出的规定。
12、环境基准:指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对人体或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
第十章1、环境标准:是指国家为了维护环境质量、控制污染,从而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生态平衡,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各种技术规范的总称。
2、环境质量标准:是指以维护一定环境质量,保护人群健康、社会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制定环境中各类有害物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容许含量。
3、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指为了实现国家的环境目标和环境质量标准,对污染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的浓度或数量所作的限量规定。
4、环保基础标准和环保方法标准:是指为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需要遵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符号、指南、导则以及关于抽样、分析、试验、监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