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精心整理政治经济学论述题1、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
?答:(1)物质资料再生产的四个环节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交换、分配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2)生产对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方式和性质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和性质。
二是生产的水平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水平。
(3)交换、分配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们有可能对生2?答:(1(2(3?3?(1?(2(3存在竞争,由于竞争,促使商品生产者想方设法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会促使优胜劣汰。
(优胜劣汰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对于破产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来说,会给这些企业及其职工带来较大影响。
这就需要国家、企业、职工三方面的努力:作为国家,要依法治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下岗职工的基本权益;作为企业,必须不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市场竞争力;作为职工,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画括号部分用自己语言概括)4、试述资本积累的原因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答:(1)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有两方面的原因: 内在动力:剩余价值的生产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没有止境的。
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剥削程度以外,资本家还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
?外在压力:竞争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从外部强制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迫使他们不断积累,进行扩大再生产力图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2)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大小。
(均成正比)(老师说应适当解释)5、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与联系。
答:资本的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在生产规模上的扩大。
资本的集中是指资本个体独立性的消灭,是许多小资本变成大资本。
政治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是一门以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的规律。
起源于道德哲学,主要受到18世纪发展起来的政治,社会经济的影响。
十九世纪,“Economics”(经济学)一词代替了“Political Economy”(政治经济学)。
不过在1890年Alfred Marshall 的那本极具影响力的著作出版之前,一个倡导用数学模型解决经济问题的学者William Stanley Jevons,建议将这门学科独立,并成为一门科学。
今天,政治经济学并不是经济学的同义词,甚至两者的含义有很大不同。
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poniz“(原意为城邦、国家以及经济)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而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该词,目的是说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畴。
1775年,卢梭为法国《百科全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条目,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区分开来。
可知,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活动的理论科学的名称自17世纪就开始得到应用了。
当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称时,政治经济学还只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个别经济现象,因而还没有形成为独立的真正的经济科学。
17世纪中叶以后,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资产阶级为了同封建势力作斗争,必然要求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分配的规律,论证资本主义生产的优越性。
这就产生了以A.斯密和D.李嘉图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
政治经济学
导论:政治经济学述要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经济的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二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如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等;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四是指节约。
2:古希腊色诺芬于公元前384~前371年间写成的《经济论》,最早使用“经济”一词3: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逐步形成的。
4:使政治经济学真正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英国的亚当·斯密,斯密花10年时间完成的《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
这是人类第一部系统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著作。
5:马克思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工人阶级的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正是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开始、以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为基础,实现其全部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全面变革,实现政治经济学革命的。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最终建立以马克思的伟大著作《资本论》的完成为标志。
6:本书就是一本主要阐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理论经济学或经济学。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3: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而科学技术渗透在各个实体性要素之中。
4: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叫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计,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能够。
6: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产关系实际上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7: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重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既是我们从理论高度认识和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科学,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指导。
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包括马克思创建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也包括后来由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和党中央发展了的经济思想与理论,还包括经济学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有关成果。
物质资料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
离开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也就不存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更不会产生反映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客观经济规律,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因此物质资料生产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要素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过程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要素的内容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
生产力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在生产过程中,作为劳动资料重要构成部分的生产工具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
劳动对象作为生产力中劳动加工的对象,它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自考:政治经济学原理,简答,论述!2011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在这个辩证关系中,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并不是单纯消极被动地由生产决定,它们又积极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各种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而经济规律是人们的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离开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②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③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
3.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联系和区别: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而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①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②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③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④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⑤自然条件⑥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⑦经济制度5.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涵义:①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在生产要素质量结构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的增长③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6.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着,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政治经济学-填空题+问答+论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填空+问答+论述)一、填空题1......... 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出发点。
2.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等四个环节。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和的统一。
4.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在于。
5.商品是和的矛盾统一体。
6.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是价值.... , 价值是交换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决定的。
8.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决定的。
9.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成反比。
10. 币的基本职能是和。
1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是指资本总公式在形式上与存在的矛盾。
1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和的统一。
13.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14.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
15.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和。
16.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和两部分。
1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的转化形式。
18.剩余价值既不能 , 又不能 ,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9..............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0.......... 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
21.资本主义再生产是和的统一。
22...... 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资本积累又......... 的重要源泉。
2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一般是以为前提的。
24.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基本形式是和。
25..... .....是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
26.产业资本循环依次要经历、、三个阶段, 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27.产业资本循环是和两个过程的统一。
28.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
29.资本循环重点是考察资本运动的 , 而资本周转考察的重点是则资本运动的。
30.资本的周转时间是和的总和。
31.生产资本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可分为和。
32.资本周转速度与成正比, 与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2: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说明这些变化对我国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启示。
资本主义工资形式的发展:工人由单纯的得到货币工资,到可以获得激励工资,再到可以得到部分股权分享。
启示:从多方面提高劳动者报酬,例如:建立健全激励制度;给予工人更多的股权分享,完善股票期权计划,送股和购股,信托式利润分享计划等。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过剩人口是相对于资本对劳动力需求而表现为过剩的劳动人口。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出现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一方面,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甚至绝对地减少;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供给却在迅速的增加。
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表现出的特有的人口规律。
相对过剩人口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家可以随时找到可供剥削的劳动力;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4:马克思关于资本运转的基本理论包括哪些基本要点?对企业经营管理有哪些借鉴意义?资本循环的中心问题是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为了保证资本循环连续进行,单个产业资本,必须按其再生产过程所要求的一定比例,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保持继起。
资本周转就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资本周转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而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以及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资本家总是力图加快资本周转。
撇开资本主义性质,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对社会主义生产经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企业的资金也必须根据再生产要求分为三个部分,也必须使三部分资金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保持继起。
即做到人、财、物合理配置和产、供、销三者互相衔接,保持平衡,才能使资金循环连续不断。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简答题1.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为什么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答:(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这是因为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虽然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
但是,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不按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就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最终导致经济活动失败。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如何?答:(1)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表现为: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3)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表现为: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有何关系?答:(1)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2)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多,由于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从而耗费在单个商品上的劳动量就会减少,价值量就会变小;反之,则相反。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简要说明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是如何实现的?答:(1)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规律,是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的规律。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中,社会劳动的分配有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完全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来实现;二是政府的干预,即有意识的分配。
在当代,无论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都是实行的主要依靠价值规律的作用为基础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劳动分配形式。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
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与论述题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一1、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1)它决定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2)它决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性质;(3)它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主要是由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和生产工具两项要素构成。
(2)生产力的要素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有紧密的联系:第一,人的科学技术知识愈丰富,劳动技能也就愈高;第二,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愈发展,生产工具也就愈先进。
(3)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就能增强改造自然的能力。
3、经济规律为什么具有客观性?原因有二:(1)导致经济规律产生,发挥作用,发生变化的条件是客观的。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劳动资料: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5、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取适合本人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体现了生产过程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6、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当中内在的,本质的,一定的联系.政治经济学简答题二1、怎样理解商品二因素,它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关系怎样?(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2)使用价值是物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或交换的物质承担者,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4)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它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它形成价值。
2、试述商品二因素的相互关系商品二因素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是对立同一的关系。
(1)二者是同一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共处于同一体中,缺少就不成其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当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本身
的理论体系以及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
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部门政治经
济学和剩余价值学说等。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劳动价值论、剩
余价值论、分配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部门政治经济学包括宏观政
治经济学、微观政治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剩余价值学说则是
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
础和核心。
与政治经济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理论体系则包括历史学、社会学、伦
理学、文化学等。
这些学科的理论体系与政治经济学相互渗透和融合,共同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
总之,政治经济学的自然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关注
经济现象的表面现象,更注重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为人
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汇总第七章
第七章资本的流通过程1、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2、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产业资本要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
如果用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A表示劳动力,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购买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
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如果用P表示生产过程,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那么,生产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三阶段是销售阶段。
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由生产阶段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与剩余价值。
如果以W'、G'分别表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货币,则售卖阶段可用如下公式表示:W'一G'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并分别执行着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的方式相结合,生产出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4、产业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顺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叫做资本循环。
用公式表示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
所以产业资本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5、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即具有并存性。
(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资本在时间上相继进行转化,即具有继起性。
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与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互相联系和互为条件的。
政治经济学八大论述题
1.现代社会信用的主要形式及其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信用的本质是以偿还与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关系,其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企业信用,消费信用等且在商品经济中具有如下双重作用:1.信用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可以增加投资机会,加速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节省了流通费用,有效调节经济运行,并且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平均化 2.信用又加深了商品经济社会的矛盾,首先,信用的发展有可能造成虚假繁荣,加深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其次,信用还会引发货币信用危机。
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如何实现(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的2..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3.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4.超额剩余价值属于相对剩余价值的范畴5.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现象6.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7.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劳动力价值下降,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8.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3.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在高物质文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家的独立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要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就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4收入分配的公平与效率关系1.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2.效率是指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前提下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3.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4.公平绝不是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6.公平和效率互为基础,互相促进7.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5.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所应包括的内在要素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加快要素市场培育,完善市场体系,这是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3.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6.宏观调控的目标、手段和政策及其应用(政府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膨胀与紧缩两种情况下的稳定器作用)目标:1.提高经济效率,保持经济持续,均衡增长2.实现社会公平3.充分就业4.稳定物价5.平衡国际收支手段:计划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应用:货币政策三工具应用(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财政政策五工具应用(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1)当经济过热时(具体表现为通货膨胀、供不应求、需求过旺、物资紧张、就业旺盛等)①从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卖出公债,就收回了货币,实现了货币回笼)②从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增加税种(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减少政府采购、减少公共建设、减少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2)当经济衰退时(具体表现为通货紧缩、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疲软、内需不足、就业不足、失业率升高等)①从松货币政策: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公债)(买进公债,就放出了货币,实现了货币投放)②从松财政政策:降低利率、降低税种(财政收入政策两工具);增加政府采购、增加公共建设、增加转移支付(财政支出政策三工具)7.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及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原因(必要性、重要意义)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高速增长2.资金供给缺口较大3.以传统技术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导致产业结构调整困难,升级优化缓慢4.以高投入作支撑,低效益为代价形成的高速度,会带来高通胀,使社会无法承受5.高投入,高速度的增长方式,带来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破坏,损害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6.经济增长长期以资本,土地,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为主,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为辅,虽然也可增大全国经济的总量,但人均占有量的增长却很缓慢。
政治经济学简答+论述题
1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如何理解经济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都是客观过程的内在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主观上是否认识经济规律,它总是客观存在和必然发生作用的。
列宁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做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反而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列宁选集》第1卷,第33页)。
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就会相应地产生什么样的经济规律。
人们只能够发现、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但是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
2 商品价值量是怎么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生产这种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整个社会生产一种商品所耗费的平均时间长,则该种商品的价值量就大,反之就小。
3 说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条件下,社会生产一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那么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减少;反之的话,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延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只对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有影响,而不影响一定周期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即生产的所有该种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
因为决定商品价值总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要生产周期的长度不发生改变,那么社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变,商品的价值总量也不变。
4 相对剩余价值是怎么产生的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这种提高剩余价值率的的方法,就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本质上都来源于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
个别资本家通过技术或其他手段使自己手下的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称为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一般的劳动生产率,那么按照这个个别的劳动生产率进行生产,这个资本家手下的工人在相同生产时间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就高于其他大多数资本家手下的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个别劳动生产率条件下生产出的单个劳动产品的个别商品价值小于社会劳动生产率下生产出的单个劳动产品的商品价值。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精选)
7.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
财富积累,贫困积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尖锐化。
8.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绝对:技术不提高,延长时间——增加剩余时间
相对:时间不延长,技术提高——增加剩余时间
超额:个别追求提高技术,大家追求提高技术,相对产生
25. 市场规则
市场进出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市场竞争规则
26. 现代企业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政企分开
27. 当代经济危机
从滞涨危机演化为金融危机:先发生在金融领域,再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往新兴国家蔓延。
原因:过度创新监管不力,过分虚拟化脱离实体经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6. 产业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职能形式货币,为m生产做准备
生产阶段,职能形式生产,生产m
销售阶段,职能形式商品,实现m
17.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需要,社市经发展完善的需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适应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
18. 商品经济
社会胡生产,等价交换,市场竞争配置社会资源
制度决定体制的特点,决定体制的发展方向。制度的性质特征通过体制反映,体制是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
21. 经济全球化新的发展趋势
跨国公司推进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区域经济集团化成为重要表现方式
国际经济协调推动全球化不断加强
22. 外贸政策
关税政策:进口税出口税
非关税政策:进口配额,行政手段,自愿出口限制等
4.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
内因:逐利性带来的欲望无止尽:加重剥削,扩大生产。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解
❖ 因为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与实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3、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巴斯夏;英国的马尔萨斯、西尼耳、 穆勒;美国的凯里克拉、奥国的门格尔、庞巴维克等。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主要任务是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辩护。 历史上还有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如西斯蒙第、空想社会主 义经济思想如罗伯特•欧文等。 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以马歇尔为代表的剑桥学派、瑞典维克塞 尔为代表的瑞典学派、凯恩斯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弗里德 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萨缪尔逊为代表的后古典综合学派、 坎南、罗宾斯为代表的伦敦学派、拉弗、费尔德斯坦为代表 的供应学派、卢卡斯的理性预期学派、欧根等的弗莱堡学派 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 近现代/经济的含义
①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 ②指经济活动,即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 换、分配、消费等生产和再生产活动; ③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如工业经济; ④指节约、精打细算之意,如经济效益。
➢ “经济”一词的近现代用法在中国的使用是20世纪初。是从 日本引进这一概念的。
➢ 19世纪下半叶日本使用中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翻译英 语词汇“Economy”,当时译为“经济”、“理财”、“生计”等, 直到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的肯定下,才把“‘经济”译法 确定下来。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讲 解
2、经济学的产生
➢ 从历史角度看: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经济活动; 人们对经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经济思想(粗疏 的、不完整、不系统); 经济思想系统化形成经济理论; 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成为一门学科,形成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简答题和论述题 汇总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2)二者有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3、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是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工人运动, 为自己的命运进行斗争,需要有自己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作指导。
二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第二章:1、为什么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
1.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及其区别与联系。
答:
剩余价值是指由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国际垄断同盟的内部矛盾,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垄断资本的利益而展开的,所以同盟内部的冲突和摩擦都是必然的。
3.为什么社会主义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
答:
社会主义的宏观调控,是指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种管理形式。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加强和完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组织、协调与计划指导,从宏观上优化资源配置和优化产业结构,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3.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然性是什么?
答:对外经济关系是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间各种经济联系的总称。它包括对外贸易、资金交流、技术交流等具体形式。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是由下面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它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两种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提高劳动强度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为什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凡是商品都有价值,但怎样表现一个 商品价值的大小呢?例如1件衣服和1 商品价值的大小呢?例如1件衣服和1件毛 料衣服,哪件衣服的价值大? 商品的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 必须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
交换价值就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 交换价值就是指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 使用价值交换的量的关系或量的比例。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交换价值 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基础,交换价值的大小是由价值决定的。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 自然经济 商品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 作用的商品经济 产品经济
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商品经济的产本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先有商品生产还是先有商品交换?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产品有了剩余,在 各部落之间,有了偶尔的物物交换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私有制,从 而出现了以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第五部分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 会主义经济制度及其主要特征 的思想。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原理贵在理解 点面结合,在全面系统学 习基础上弄懂重点和难点问题
前
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
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 人们选购商品时,总希望“物美价 廉”。那么“物美”和“价廉”各是从什 。那么“物美” 价廉” 么角度提出要求呢?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缺一不可。 缺一不可。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面:任何人 无法同时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政治科学》(罗斯金,第十二版)——第16章:政治经济学
1 政府与经济
1.10 利率
世界各国频繁运用利率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利率政策已成为各国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求,进 而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率政策在中央银行货 币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上升时,便提高利率、 收紧信贷;当过热的经济和通货膨胀得到控制时, 便会把利率适当地调低。
1 政府与经济
张海洋
TS14090067
《政治科学》(罗斯金,第十二版)——第16章: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引言
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涵盖了经济和政 府之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保守派也要求政府稳定经 济。有些政府会通过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性支出来稳 定经济,另一些则主张通过利率来提高或降低货币供 应量。美国经常遭受通货膨胀、税收增加、预算削减、 贸易赤字、石油危机、突发经济泡沫等问题的困扰。 由于从未有足够的资金来实现这一切,美国必须不断 地重新考虑其庞大的全民福利项目(社会保险和医疗保 险),这被看作与针对穷人的福利(食品券和医疗补助) 相对立的。
1 政府与经济
1.15 公平
(1)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收入增长 变得不平等,中产阶级逐渐减少。富人分得 更多的“蛋糕”,而穷人和占大多数的中产 阶级分到了小块。 (2)外包:美国工厂的海外生产,降低 蓝领工人的收入。
(3)共和党的减税政策对富人有利。
(4)靠工资生活的美国的收入停滞不前, 依赖债务和妻子的收入来平衡。
1.11 税收减免
里根总统利用“供应经济学”刺激经济, 关注投资和生产,不同于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凯 恩斯主义。
肯尼迪的刺激供给方思想:降低税率刺激 经济增长并产生更多的税收收入。 税收减免的副作用:“税档潜升”
1 政府与经济
1.12 预算赤字
列宁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述
列宁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论述
列宁是俄国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和经济学家,他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有许多重要的论述。
1. 帝国主义论: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是他在政治经济学方面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他在该书中指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导致了帝国主义的形成。
他解释了帝国主义时代的经济特征,如垄断、金融资本、国际分工等,并预测了帝国主义时代的战争和革命。
2. 无产阶级的反抗与革命:列宁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矛盾和剥削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贫困和剥削。
他主张无产阶级应该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
他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对于革命的重要性,提出了党组织的理论和组织策略。
3.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
他主张国有化和计划经济,认为只有把生产资料置于国家所有和进行经济计划,才能彻底消灭私人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
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是更高阶段的商品生产”以及“社会主义就是社会的组织性计划”等理论。
4. 市场经济与商品生产:列宁对市场经济和商品生产有着批判性的观点。
他认为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导致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并强调社会主义的目标是消除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
他批评了自由竞争和私营企业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强调国家的经济干预和控制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列宁对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论述,他的著作和思想对后来的共产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1、中国在建国初期形成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1)客观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需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
但是,究竟采取怎样的体制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新中国毕竟缺乏经验。
②从自己已有的实践看,战争年代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为支援前线采取集中动员的方式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群众生产运动收效明显;“一五”期间,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强工农联盟,采取统购统销等政策措施,取得了成功。
③从国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看,原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
这些情况下,很自然地成了新中国建立全国统一、集中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
(2)主观原因:①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排斥市场经济,成为寻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思想阻碍。
②传统的市场经济观排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抵制。
③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讳言财利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阻碍着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
2、我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是什么?当前还面临着哪些迫切问题需要解决?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1)成功经验:①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结合具体国情,不照搬他国经济管理体制,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②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制度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引入市场经济关系,才能形成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
③必须坚持改革实践,正确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路线的结果。
④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⑤必须坚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人民生活状况的好坏是衡量社会建设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
(2)问题:①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资源、环境、就业等压力不断增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资源、能源、环境、技术瓶颈的制约更为突出。
②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不断扩大,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③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还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④社会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群众看病难、上学难和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⑤地区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⑥中国人民生活现状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
(3)看法:①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②统筹城乡发展,构造城乡一体化的要素市场体系,缩小城乡差距。
③坚持自主创新。
④关注民生问题,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⑤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3、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1)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认识:①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a.科学发展包括经济制度的科学发展,b.以人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c.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②科学发展观强调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结合,而非片面追求经济发展指标。
③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转型期,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并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
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代价不仅是经济、生态、资源、环境方面的负效应,还有政治、社会方面的负效应,增长GDP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为应对这些问题,应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健康快速增长的同时,不断降低成本和代价。
在这个意义上说,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促社会进步和减缩代价的过程。
4、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利益主体的科学含义是理解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前提?(1)含义:能够支配经济利益的生产,决定经济利益的分配和消费,在经济事件过程中能够发挥主动作用的经济利益获得者。
(2)原因:因为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经济的利益主体的经济性质,①对于明确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动机和目的,②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③对于科学地调节和控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基本前提。
5、请比较和论述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
(1)在社会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2)共性:都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具有中国民族经济的社会性质。
面对国际经济竞争,中国公、私两类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都是中国民族经济这种共同的社会性质就会显现出出来。
(3)差异性:A.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
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B.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
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
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6、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谈谈你对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有关争论的看法。
(1)相互依赖关系:A.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①这是公有制经济平稳实现体制转换的需要。
②这是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展自身的需要。
B.非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①面对外国资本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借助于国有经济的强大,才能作为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得以生存发展。
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提供发展。
③非公有制经济需要从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中吸取营养,克服自身弊病,求得发展。
④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公有制经济发挥主体作为,才能有稳定发展的可能。
⑤从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私营经济发展的最终出路是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2)看法:①“国进民退”是指经济发展的“逆市场化”状态或趋势,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
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
②直接原因是宏观政策引发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和金融体制的影响),深层原因是垄断改革滞后。
③最近几年的很多例子,比如说像中粮入股蒙牛,陕北油田被地方政府强行收归国有等案例均显示出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的恶化。
比如说近期内蒙古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方案,即本地的煤炭私营企业必须与国有煤炭集团或者是国有控股合资煤炭企业进行整合,也就是被国有企业纳入旗下。
还有一个广为关注的例子是山东的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公司,被山东省政府所主导的山东钢铁集团强行“重组”了,虽然该企业做了很多的努力不想被兼并,但是最终也没有办法脱逃,还是接受了这样违背民企意愿的结局。
以及前几年江苏“铁本事件”的惨状。
(有选择的挑几个例子)④我认为,“国进民退”的“逆市场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多数经济领域中企业所有权的转换和资本效率、经营绩效的降低,关键是这种复辟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入到一场深重的灾难之中,甚至可能引发有史以来中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而且它将扭曲中国社会本已逐步展开的市场理性和资源配置机制,对依赖有序市场竞争的合法公民形成负面激励,对包括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内的福利社会形成发展阻碍,对业已推进十几年的市场经济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
⑤因此,“国进民退”这一“逆市场化”的大倒退,已经不是大家批评批评、议论议论而已,而是到了非要制止不可的地步了。
7、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
(1)原因: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创造了产权关系组织形式的条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
①现代企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
②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成为公有制实现过程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
③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事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局。
(2)看法:①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内容不是将国有资产出售,而是进行转型。
②原因: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国企效率低下问题。
③在加快实施股份制改革和经营者收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
目前,比较普遍地存在“国资贱卖”等形式的国资流失,以及上市国企产权改革中侵略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应当得到遏止。
但绝不能就此把改革概括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
国企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
④转换机制,做强做大是企业改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否国退民进,无论是否进行狭义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信托机制和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都是必要的。
8、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包括哪些项目?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难点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1)项目:①社会救济;②社会优抚;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保险;⑤个人互助保险。
(2)难点: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和筹集方式。
(3)如何完善:①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基金征缴率,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确保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②大力建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大课题。
③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④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努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9、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怎样克服地方保护主义?(1)主要表现: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性干预。
例如,A.封锁市场,阻止其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例如: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发文规定:新啤集团为其辖区内铁路局夜市啤酒的惟一经销商,所有摊主只许销售新疆啤酒这一种产品。
B.过度投资建设技术水平低、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导致过度竞争;C.保护对本地区的劣势企业。
(2)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改革措施:①消除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时期形成体制性的障碍。
②科学地制定地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根治地方官员由本位利益驱动的短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