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念珠菌病[材料浅析]

合集下载

浅谈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浅谈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

河南
郑州
40 5 502

81—
经验 体会 Jn y niu 《 国 学 新》 卷 第2期( 第2 期)0 年8 ig a t i 中 医 创 第9 h 4 总 3 22 月 4 1
利奈 唑胺 治疗脑 出血术后 MR A]炎疗效分 析 S ̄ i t i
凌聪 ① 胡细玲 ① 陈川① 蔡 梅 钦①
d iO3 6 6is.64 4 8 .022 .4 o: .9 9 . n17 — 9 52 1 .40 7 l s
口腔念 珠菌病 为常见 的口腔黏膜 疾病 ,多数为念珠 菌属 感 染所 致 ,主要病 原菌 为白色念 珠菌 ,临床上常见的 口腔 念 珠 菌病 为鹅 口疮,又称雪 口病。 目前 ,医学上广泛使 用抗 生 素 以及 免疫 抑制剂,这就增 加了口腔 黏膜念珠 菌病 的发病机
苏打水浸泡 。
制霉 菌素属传统 的多烯类 抗真菌药物 ,其功效是能够结
合细胞膜 上的特异 固醇 ,从而 改变膜通透 性,使重要 细菌内
容物 漏出以起到杀灭 细菌的作用 。该药物有 较强的抗真菌疗 效 ,尤 其是针对念珠 菌更 为显 著,即便是重 复用药也不会产
1 . 改善身体 状 态 ,发 现身体 的其他疾病要 积极治 .2 3
1 统计学 处理 . 5
2 结 果
病患者 ,其 中男 6 7例,女 2 例 ; 龄 3 6 岁,平均 5 8 年 ~5 5岁, 3l ~6岁 6例 ,1 ~ 5岁 3 ,5 以 上 2 例 。将 6 65 8例 5岁 1 5例 患 者随机分为西地碘组 3 5例和制霉 菌素组 3 。 0例 1 临床症 状 . 2 急性伪 膜 型念 珠菌病 多发 于婴幼儿 和新 生 儿 ,其 主要症状 为唇、舌、颊、腭黏膜 外伪膜 较难擦 除 ,如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病ppt课件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病ppt课件
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iasis)
耳鼻咽喉研究
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主要是 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病, 种类较多,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的一种类型为急性 假膜型念珠菌性口炎,又称雪口或鹅 口疮(Thrush).
病因
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常寄生在正常人的口腔、 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平时此菌与口内其 他微生物存在拮抗作用,保持平衡状态,故 不发病。该菌在酸性环境下易于生长,当口 腔不洁、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致使菌群失调、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放射治疗使免疫机制 受抑制、原发性免疫功能缺陷、糖尿病或恶 病质等全身严重疾患、假牙下方pH偏低等情 况时该菌就会大量繁殖而致病。
婴儿雪口病,常是在分娩过程中为阴 道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也可通过被 白色念珠菌污染的哺乳器或母亲乳头 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
本病多见婴幼儿,好发于唇、颊、舌、腭粘 膜。其特征是病区粘膜先有充血、水肿,随 即出现许多白色小点。小点略高起,状似凝 乳,可融合成白色绒面状假膜,边界清,状 若铺雪(附图),此膜不易拭去,勉强撕去 时,可见出血面,不久再度形成白色假膜。 一般病人不感疼痛,全身症状亦不明显。个 别小儿可有低热、哭闹、拒食、口腔干燥等 症状。
雪口(左颊)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的治疗因为副作用小,一直受青 睐,针对口疮的治疗,林医生口疮药就 不错。 一般一天抹三次,快的一天就能见效。 慢的也是3-5天,能解决复发性鹅口疮 的困扰。
预防
喂乳时要注意乳头清洁,哺乳器消毒, 集体生活儿童应餐具消毒

浅析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浅析口腔念珠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年第16卷第86期 147投稿邮箱:sjzxyx88@0 引言口腔念珠菌病是指由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内黏膜病变的一类疾病,口腔念珠菌是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口腔内的真菌[1]。

由于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以及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使用,又因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口腔念珠菌病的病程、临床表现及所感染病菌的种类也存在一定变化,使得口腔念珠菌病变得比较常见[2]。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本院就医的口腔念珠菌病患者22例,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年龄3至63岁,平均(52.6±13.1)岁。

1.2 治疗方法1.2.1 一般治疗在对口腔念珠菌病进行治疗时,首先需要消除发病的诱因,并积极地治疗患者的系统性疾病。

部分患者因长期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使其口腔环境利于真菌的黏附与生长,对于此类患者需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对于体弱、存在免疫缺陷及与之有关的全身性的疾病、慢性的念珠菌感染以及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应给予其免疫增强的治疗,例如注射转移因子、胸腺肽。

1.2.2 局部药物治疗对局部进行药物治疗时可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氯己定、西地碘及制霉菌素等。

在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浓度3%左右)时,其治疗原理为白色的念珠菌存在喜酸恶碱的特性,针对这一特性,使用碱性的溶液于进食前后对患者的口腔、义齿、餐具等进行洗涤,其可有效地抑制白色念珠菌进行生长繁殖。

氯己定拥有抗真菌的作用,其可使用溶液(浓度0.2%)或凝胶(浓度1%)进行局部的涂布与含漱。

以碳酸氢钠与氯己定溶液进行交替漱洗,其可有效地消除患者口腔内的革兰阴性菌,并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繁殖。

西地碘拥有广谱杀菌的活性,且具有低毒、高效及口感好等优点,患者可每日含服3~4次,但对碘过敏的患者禁用。

制霉菌素属于四烯类的抗生素,其不易于被肠道吸收,因此多被使用在治疗消化道、皮肤及黏膜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临 床研 究
பைடு நூலகம்
C eA e健 l hsnog康e e ied妇 non a n 外 儿W Ht 中 r m h Fi
2年 第卷6 0 6 1第 1 月9 期 1
1 6 体 表 异 物 存 留诊 治 体 会 2例
华 林 芳
【 图分 类 号 ] 4 . 中 R69 4 【 献 标 识 码】 文 B 【 章 编 号] 6 2 3 3 2 1 )6 2 6 0 文 17 —6 8 一(0 10 —0 3 - 1
【 摘要 】目的 : 讨 各 类 体 表 异物 存 留的诊 治 方 法 。方 法 : 16例 体 表 异 物 存 留分 铁 质 异 物 组 、 铁 质 金 属 异 物 m S 非金 属 异 物 组 , 过 询 探 对 2 非 , 通 问病史, 触诊 检 查 , 线摄 片定 位 , X B超检 查 定 位 等 确 定异 物 存 留的 位 置 和 大 小 , 过 强磁 铁 吸 出或 局 麻 下 直视 手 术 摘 除 。 结 果 : 物 摘 除 总 体 成 通 异
止 血 , 毕 较 大 的 刨 口要 有 双 氧 水 和 生 理 盐 水 彻 底 冲 洗 , 层 缝 合 组 检查 可 帮助 定 位 , 作 为基 层 医 院 首选 方 法 , 有 较 高 敏 感 性 Ⅲ 。 非金 术 逐 可 就 织 , 规放置皮片引流; 常 术后 常 规 肌 注 TAT, 酌情 使 用 抗感 染 药 物 。 属异物 , 特别 是 植 物 类异 物 不 摘 除 , 部 感 染 灶 常 常 不 易 愈 合 , 对外 局 故 13结 果 : 质 异 物 取 出 8 . 铁 6例 , 功 率 9 . 3 ; 铁 质 金 属 异 物 和 非 伤 后 经 久不 愈 的创 口或 窦 道 , 细 观 察 挖 出 物 , 时 取 尽 异 物 , 得 尤 成 6 6 非 仔 及 显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导读:口腔念珠菌病是有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病,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寄生在人的皮肤、口腔、阴道或肠粘膜,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就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唇炎和口角炎以及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

……口腔念珠菌病是有念珠菌引起的一种口腔黏膜病,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种,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通常寄生在人的皮肤、口腔、阴道或肠粘膜,如果人体的免疫功能低下时,就容易引起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表现为念珠菌性口炎、唇炎和口角炎以及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等。

引起口腔念珠菌病有以下几个原因。

1、念珠菌病原致病。

念珠菌毒性的强弱取决于其毒性物质的代谢产物。

其中在消化道和阴道寄生的念珠菌属于酵母型,所以不存在致病性,当酵母型的念珠菌发育称为菌丝型念珠菌,才具有致病的可能。

此外,白色念珠菌在口腔黏膜中具有强粘附性,所以口腔念珠菌病时念珠菌病比较常见的一种。

2、人体的防御技能下降。

其实人体血液中有一种血清因子具有抗真菌功能的,它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其抑制能力在婴儿时期6-12个月就能达到成人的水平,所以容易患口腔念珠菌病的人群是半岁以前的婴儿,尤其是未满月的新生儿。

3、药物或其他因素影响人体的防御能力。

滥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容易引起口腔念珠菌病;广谱抗生素能使菌群失调,破坏人体内细菌和真菌的平衡,使体内维生素b族缺乏,导致念珠菌滋生和致病。

4、人体的其他疾病引起。

如何人本身患有内分泌功能疾病、甲状腺功能不足、爱狄森病、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等,都会容易患上口腔念珠菌病,此外糖尿病人皮肤的ph值比较低,含糖量高,有利于白色念珠菌的滋长和致病。

5、其他因素导致。

如果人常在高温潮湿的条件下工作,也容易引起口腔念珠菌病。

另外,如果收到慢性局部的刺激,像过度吸烟,都会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致病的因素。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及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及诊断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 c 上的追踪 观察 ,痊 愈率
7 %,有效 率 9 %,井 证 6 7
实了消除袷创伤对该病治愈 的重要性 ;通过 动物实 验性 耠剖伤的研究与秸创伤性根尖周炎 患牙 的组织
学及细菌学研究 ,阐 明丁蛤刨伤引起 牙髓组 织和根
尖周组织的娈化规律以及导致牙髓和根尖周病 变和
一腔 的 一念 因 治 一珠 及 疗 一菌 诊 临 ~病 学 和 一 断 床 口病
27
维普资讯

斟酮成果 ・
Bl e Rs 1r02 v . o aMd e.g 2 . c3 N. l a 0 d1 3
7 动物 实验 中首次证 实 口腔 粘膜 的上皮 如发 . 生 白念感染 ,癌变的可能性大为增加 ,在临床上应 对此类病变注意念珠菌感染的检查。
下:
疑难病 症,挽救 了大量中老年 患者 的牙齿 ,提高 了 中老年 人的生活质量 与身体健康 。
( 收稿 :20 0 —2 ) 0 O一 9 6
1 收集 、详细观 察、明 确诊断 并治 疗了 数百 .
例 牙齿咬合病 中的以下 5类疾病 :秸创伤性 根
周膜 炎、骀自 伤性牙髓病和根根尖炎 、牙 臆裂 、骀
板处发生裂缝 ,裂 隙内容与 口腔相通 可发生 龋损, 十
、 . . . . , { 1 . .
他疾病 混淆 ,扶 而导致误诊 、弦诊 ,贻误治疗。因
此 ,对该病的致病机理 、易感原因 、} 艋床表现 、分 型及其诊 断治疗 预后 的研究有着 十分迫切而重要的 意义 。
易复发 。对临床诊治有指导意义 。
篇 .均为 S I C 收录,其中有关富组蛋 白抗念 珠菌机
理的研究受到 国际同行 的高度关 注。在中华口腔医

口腔念珠菌病12

口腔念珠菌病12
直接涂片,滴加10%KOH,微火加热,直接镜检,或 用PAS染色、革兰染色,查找菌丝或孢子,如为阳性 可以诊断为感染。 • 病原菌培养 通过棉拭子法、唾液培养、含漱液浓缩 等取标本接种于沙氏培养基,3-4日后形成乳黄色凸起 的菌落。 • 免疫法 检测患者血清和唾液抗念珠菌荧光抗体滴度。 • 活检法 对慢性增殖型念珠菌病应做活检,用PAS染色 找白色念珠菌菌丝,且要观察有无上皮异常增生。 • 基因诊断
15
16
17
念珠菌性唇炎(candidal cheilitis)
• 多表现为慢性炎症 • 多发生于高年(50岁以上)患者 • 一般发生于下唇,可同时有念珠菌口炎或口
角炎 • Gansen将本病分为两型,即糜烂型和颗粒型 • 糜烂型表现为下唇中部长期存在鲜红色糜烂
面,周围有过角化现象,表面脱屑,极易与 盘状红斑狼疮和光照性唇炎混淆 • 颗粒型者表现为下唇肿胀、唇红皮肤交界处 常有散在突出的小颗粒,类似腺性唇炎 • 本病确诊需镜检到真菌及菌培养为白色念珠 菌
• 家族性早发型CMC • 弥漫性CMC • 多发性内分泌型CMC • 迟发性CMC
20
21
病理
增厚的不全角化上皮有白念菌丝侵 入,称为上皮斑。病损位于棘细胞 层上方,棘层常有增生,固有层慢 性炎细胞浸润
22
诊断
1.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征 2.实验室检查 • 涂片检查病原菌 在病损处或义齿的组织面取标本做
• 常伴有口角炎 • 有些患者虽未带义齿,也可发生本病
13
14
慢性肥厚型(慢性增殖型,念珠菌性白斑)
• 病损多见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 • 颊部病损常对称的位于口角内侧三角区,表
现为黏膜上有固着紧密的白色斑块,亦可间 有红色斑块,严重时表面呈结节状或颗粒状 增生,自觉口干、烧灼感及轻微疼痛。 • 腭部病损可由义齿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 乳头状增生。 • 舌背病损可表现为丝状乳头增殖,色灰黑, 称为毛舌。 • 本型有高于4%的恶变率,故应提高警惕,争 取早日活检。

口腔念珠菌病224例临床表现及真菌学诊断的临床应用

口腔念珠菌病224例临床表现及真菌学诊断的临床应用

3中外医疗I N FOR I GN M DI L TR TM NT 中外医疗2008NO .17CHI NA FO REI GN M EDI CAL TREATM ENT 临床医学口腔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感染,念珠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健康人口腔、阴道、消化道等处均可带菌[1],通常为酵母形细胞并不引起疾病,当宿主存在某些全身及局部刺激因素时常引起念珠菌感染,造成感染的念珠菌一般是菌丝形[2],念珠菌一般侵犯口腔、胃肠道、肛门、指(趾)甲、肺、尿道、心内膜皮肤少数可侵犯关节、骨髓、肾脏[3],念珠菌病发生于世界不同地区、民族、年龄及性别、口腔念珠菌感染在90年代后,随着广谱抗菌素及激素的广泛应用,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将224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的诊断探讨如下。

1临床资料1.1年龄分布224例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年龄范围在8~72岁,平均年龄64岁,其中30~40岁患者14例(6%)、40~60岁112例(50%)、60岁以上患者98例(43%)。

1.2性别分布在224例中,男性142例,女性82例,男女之比1.7∶1。

1.3易感因素分析224例患者中,以口腔局部义齿修复、年老体弱、婴幼儿、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头面部放化疗为多;其次,口腔卫生不良、严重血液病等。

2发病诱因见表13临床表现见表24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224例唾液涂片及细菌培养,阳性中20例非念珠菌,其余为白色念珠菌。

5治疗方法及疗程大多数病例常规应用制霉菌素50个单位,每天4次含化用。

2%碳酸氢纳溶液含漱每天4次,长效抗菌剂溶液含漱每天4次或浸泡义齿每天1h,对急性伪膜型白色念珠菌感染,采用2%碳酸氢纳溶液清洗口腔内侧粘膜病变区及哺乳前清洗乳房或哺乳工具,然后用2片制霉菌素碾碎加入少量甘油调伴成糊剂,局部涂口腔粘膜病变区,每天4次,一般连续用药10~15d 即可治愈。

对急性萎缩性白色念珠菌感染,需经过1.5~2个月左右才可治愈。

口腔念珠菌感染80例临床分析

口腔念珠菌感染80例临床分析
2 结果
11 一般资料 : . 本组患者 中男 4 6例 , 5 . % , 3 占 75 女 4例 , 年
龄 6个月 一 4岁 。1腔卫生 不 良者 7例 , 87 % ; 7 5 1 占 . 5 曾使用广
谱抗 生素者 2 l例 , 2 . % ; 占 6 3 曾接 受放 射性治 疗者 1 2例 , 占
持每天早 晚刷 牙一次 , 饭后漱 口。对 照组 : 常规应用 制霉菌素
3 讨论
进行治疗 , 应用制霉菌 素 5 O万 U, 4次含化 服用 , 分 并坚持 用 2 %碳 酸氢钠 溶液漱 口。治疗组 : 口服氟康 唑 10m / 配合 0 g d,
1% ; 大 手 术 史 者 1 5 有 0铡 , 1. % ; 重 血 液 病 者 8 , 占 25 严 占
2 1 治 疗效果 : . 本次研究各组疗效 : 见表 1 。
表 1 治疗后 两组治疗效果( 例)
1% 。患有其他消耗性疾病者 6例 , 75 。 0 占 .% 1 2 临床表现 : 生儿及婴幼儿 主要表现为 口腔局部 疼痛明 . 新

口干 , 烧灼不适感。检查 可 见到唇、 鄂 等 出现伪 膜 , 舌、 不
易 去 除 : 年 患 者 主 要 表 现 为 舌 黏 膜 萎 缩 , 见 及 弥 漫 性 红 老 可 斑 . 变 多 集 中 于舌 及 两颊 上腭 部 。 病
1 3 方 法 .
注 = 6 3 , 0 O 9 . 1 P< . l
疗效果不明显者应用抗真 菌药 物并 使用年 以增强剂增 强机体 免疫力。两组均坚持治疗 2个疗程 (4d 疗程) 1 / 。
14 疗 效评 价 指 标 : 愈 : 床 症 状 消 失 , 痛 消 失 , 珠 菌 . 痊 临 疼 念 培 养 阴 性 , 效 : 床症 状 减轻 , 显 临 口腔 黏膜 角 化 物 消 退 > 5 ; 7、 % 见效 : 床症 状 减 轻 , 临 口腔 黏 膜 角 化 物 消 退 > 5 ; 效 : 床 3% 无 临

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的治疗

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的治疗

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的治疗发表时间:2014-08-01T09:31:51.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红梅[导读] 口腔内存在多种念珠菌,例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

李红梅(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铁锋区北局宅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61000)【摘要】目的浅谈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的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47例患者资料,制定治疗方案。

结果经过我院的精心治疗,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的康复率高,47例患者中有45例患者完全康复,2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

结论及时的确诊、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患者早日康复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治疗【中图分类号】R781.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7-0152-02 口腔内存在多种念珠菌,例如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高里念珠菌、类星形念珠菌。

其中白色念珠菌的检出率最高,致病能力最强,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

主要原因是白色念珠菌比其他念珠菌具有更强的繁殖生长能力和对环境更强的适应能力,这一生存特点也与它的致病能力密切相关。

胞壁表面抗原的表达及其黏附作用与白色念珠菌致病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胞壁与致病性的关系是白色念珠菌致病性的研究热点。

白色念珠菌以芽生方式繁殖,当患有白色念珠菌病时,口腔白色念珠菌呈现菌丝状生长。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院收治口腔白色念珠菌患者47例,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21例。

正常状态下,白色念珠菌生存于口腔、咽部、肠道、阴道和皮肤等处,但并不发病。

当宿主免疫状况等因素改变,出现非致病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或发生遗传特点的改变而转化为致病菌,导致局部感染,严重者可能发生危及生命的全身系统感染。

正常人口腔白色念珠菌检出率为30%~50%,检出率的多少与患者年龄、局部的口腔环境、身体状况、疾病和药物的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及治疗策略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及治疗策略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及治疗策略作者:陈丰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2014年第29期陈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口腔科,福建福州 350001[摘要] 目的探讨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选取100例口腔念珠菌病感染患者行真菌培养。

对100例口腔念珠菌病进行病因学分析并观察广谱抗生素与激素等药物治疗效果。

结果经过菌落培养鉴定,菌落颜色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白色念珠菌或都柏林念珠菌,菌落呈绿色,第二种是热带念珠菌,菌落呈蓝灰色或铁蓝色,第三种为光滑念珠菌,菌落呈紫色。

经过药物治疗,100例口腔念珠菌病感染患者中,痊愈85例(85.00%),显效13例(13.00%),有效2例(2.00%),未见治疗无效的患者。

结论口腔念珠菌主要种类为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以及光滑念珠菌,采用广谱抗生素以及激素等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 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治疗措施[中图分类号] R7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b)-0026-02念珠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不仅会寄生于人体口腔中,还会在人体消化道、尿道、阴道等[1]诸多部位寄生,严重威胁了患者的身心健康。

随着近年来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广谱抗菌素以及激素等大量使用,使得口腔念珠菌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2]。

针对这一现状,对口腔念珠菌进行病因学分析,掌握口腔念珠菌的流行学趋势与临床表现,对于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

现根据我院口腔念珠菌病病因学分析以及临床治疗的疗效进行汇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口腔念珠菌病感染患者临床治疗病例进行抽样,选取100例口腔念珠菌病感染患者行真菌培养。

口腔念珠菌病病历

口腔念珠菌病病历

病历如下:
患者,女性,68岁。

主诉:口腔发干10天。

现病史:患者2周前因慢性咽炎,在他院连续使用头孢等抗生素输液治疗5天,咽部症状减轻,近10天口腔发干,伴舌部疼痛,未经诊治,今来就诊。

既往史:否认其他系统病史。

临床检查:舌背、双颊、上腭后份黏膜充血明显,舌背乳头萎缩,并可见散在白色假膜,假膜呈凝乳状,稍用力可擦去,口腔湿润度尚可。

涂片检查:刮取口腔黏膜表面的假膜,显微镜下可见较多芽生孢子和假菌丝,提示念珠菌感染。

HIV抗体检测:阴性。

诊断:口腔念珠菌病。

询问近期用药情况,尤其是有无滥用抗生素或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等。

询问生活史,如输血史、不安全性接触等。

以上病历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

口腔念珠菌病【概述】口腔念珠菌病(oral candidiasis)是真菌——念珠菌属感染所引起的口腔粘膜疾病。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发生菌群失调或免疫力降低,而使内脏、皮肤、粘膜被真菌感染者日益增多,口腔粘膜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也相应增高。

Gruby(1842)从口疮患者的病变处分离出酵母样菌;Berkhont(1923)确认此种菌属于隐球菌科的念珠菌、高里念珠菌、假热带念珠菌。

其中白色念珠菌是最主要的病原菌。

鹅口疮(雪口病)是最常见的口腔念珠菌病。

【诊断】白色念珠菌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目前认为最可靠的是在玉米培养基上形成厚壁孢子,而最简单的方法是标本直接镜检。

口腔科医生常采取口腔粘膜的假膜、脱落上皮、痂壳等标本,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液数滴,覆以盖玻片,用微火加热以溶解角质,然后立即进行镜检,如发现假菌丝或芽胞,就可确认为真菌感染,但还必须通过培养,才能确诊为白色念珠菌。

急性假膜型念珠菌口炎,应与急性球菌性口炎(膜性口炎)鉴别。

膜性口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球菌感染引起,儿童和老年人易罹患,可发生于口腔粘膜任何部位,患区充血水肿明显,大量纤维蛋白原从血管内渗出,凝结成灰白色或灰黄色假膜,表面光滑致密,略高出于粘膜面。

假膜易被拭去,遗留糜烂面而有渗血。

区域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全身反应。

涂片检查或细菌培养可确定主要的病原菌。

【治疗措施】口腔念珠菌病以局部治疗为主,但严重病例及慢性念珠菌感染常需辅以全身治疗才能奏效。

1.局部药物治疗(1)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本药系治疗婴幼儿鹅口疮的常用药物。

用于哺乳前后洗涤口腔,以消除能分解产酸的残留凝乳或糖类,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可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

轻症患儿不用其它药物,病变在2~3天内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预防复发。

也可用本药在哺乳前后洗净乳头,以免交叉感染或重复感染。

(2)龙胆紫水溶液:龙胆紫液在1∶10万的浓度时,仍能抑制念珠菌的生长。

口腔念珠菌病讲课PPT课件

口腔念珠菌病讲课PPT课件

定义和分类
口腔念珠菌病是一种由念珠菌引 起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
不同类型口腔念珠菌病的治疗方 法和预后不同
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口腔 念珠菌病可分为急性假膜型、急 性萎缩型、慢性萎缩型和慢性增 生型四种类型
了解念珠菌病的定义和分类有助 于医生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 高治愈率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口腔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
PART 3
口腔念珠菌病的危害
对口腔健康的影响
口腔念珠菌病会导致口腔黏膜出 现白色斑块,影响美观。
口腔念珠菌病会降低口腔免疫力, 增加感染其他疾病的风险。
口腔念珠菌病会引发口腔疼痛、 口干等症状,影响进食和吞咽。
口腔念珠菌病会影响口腔的正常 功能,如发音、呼吸等。
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念珠菌病可引起 口腔黏膜疼痛、 灼烧感,影响进 食和吞咽。
疾病恶化:念珠菌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可能恶化,引起其他身体部 位的感染,如肺部、肠道等。
心理影响: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口腔症状,可能对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和困扰, 影响生活质量。
PART 4
口腔念珠菌病的如氟康唑、制 霉菌素等,可 有效抑制念珠 菌生长繁殖。
局部用药:如 克霉唑、咪康 唑等口腔抗菌 剂,可减轻症 状,控制感染。
康复期注意事项和预防复发措施
定期复查:在康复期间,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恢复情况。
保持口腔卫生:口腔念珠菌病容易复发,因此患者应特别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每天刷牙、漱口, 保持口腔清洁。
增强免疫力:患者在康复期间应积极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以便更好地抵御疾病。
避免刺激性物质:口腔念珠菌病患者在康复期间应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如烟草、酒精等,以免 加重病情。

口腔念珠菌病小知识(2024年)

口腔念珠菌病小知识(2024年)

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Ora1.CandidOSiS)主要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发的口腔黏膜疾病,是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由于20世纪40年代以来,随着临床上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增加,器官移植手术逐渐成熟,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口腔念珠菌病的发病率也日益上升,其危害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为什么会感染口腔念珠菌病口腔念珠菌病主要是由念珠菌这种真菌感染所造成的一种口腔黏膜疾病,念珠菌是口腔常驻菌群,身体免疫功能正常或者口腔黏膜没有破损的情况下是不容易感染致病的,但是当身体免疫力低下或者是大量使用了抗生素以及免疫抑制剂,或者由于放化疗造成了口腔黏膜的损伤,就很容易引发口咽念珠菌病。

二、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表现口腔念珠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口干、发黏、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味觉减退等,主要体征为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片、口腔黏膜发红、口角失白潮红、白色不规则增厚、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

由于诱发因素、感染人群和病程的不同,口腔念珠菌病呈现出不同的临床类型。

1.念珠菌性口炎主要发生于新生儿称为雪口病,鹅口疮,软腭颊舌及嘴唇粘膜充血,有散在的白色的小斑点,斑点融合后形成片状发生于成人的为急性红斑型,有假膜,伴有口角炎表现为粘膜的充血糜烂,丝状乳头萎缩,味觉丧失等。

2 .念珠菌唇炎分为颗粒型和糜烂型。

3 .念珠菌口角炎症状表现为双侧嘴角破裂,皮肤粘膜充血,可以结痂。

4 .其他涉及皮肤、口腔粘膜和甲床的一种慢性粘膜念珠菌病,常伴有免疫功能低下,这时长期不愈合的鹅口疮和口角炎症应提高警惕。

三、如何预防口腔念珠菌病1.增强H身机体免疫力,人体免疫系统的H身抗体能够监控、识别入侵者,因此增强自身机体免疫力非常关键,2 .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口常生活当中经常洗手,手部清洗后可用速十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 .儿童在冬季宜防护口唇干燥开裂,改正舔唇吮舌的不良习惯。

4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病人,或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均应警惕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生。

口腔念珠菌的分离及鉴定

口腔念珠菌的分离及鉴定
菌, 近 平 滑 念珠 菌 , 乳酒念珠菌 , 克柔 念 珠 菌 , 热 带 念 珠 3 ] 。 但 是 口腔 中检 出最 多 的还是 白色 念珠 菌 , 包 括 带菌 状 态和 感 染状 态 , 估 计 白色 念 珠 菌 占 口腔
S a m a r a n a y a k e提 出把 口腔 黏膜 念 珠 菌 病 分 成 两类 : 一类 是 原发 的 口腔 黏 膜 念 珠 菌 病 , 病 变 局 限 在 口腔 黏 膜 , 不 累及 皮 肤 及 其 他 黏 膜 ; 另 一类 是继 发 口腔黏 膜念 珠 菌 病 , 病 损不 仅存 在 于 口腔 黏 膜还 累 及 口外 部位 , 如皮肤等 , 这类 疾 病通 常 与免 疫 系
统 缺 陷有 关 , 临 床上 较 不 常见 。第 一类 病 损 包 括三 种 经 典类 型 : 伪膜型, 红斑 型 以及 增 生型 , 增 生 型还 被 细分 为斑 块型和 结 节型 团 。
检 出念 珠 菌 的 8 0 % ,近年 来 非 白念 的 比例有 增 高 的 趋 势 。在对 人类 致病 性上 , 除 了 白色念 珠菌 , 非 白色 念 珠菌 的重 要性越 来 越 多的得 到公 认 。光滑 念珠 菌 和 克 柔 念 珠 菌 被 认 为 对 某 些 抗 真 菌 药 物 的耐 药 性 增 强 。都 柏 林念 珠 菌是 最 近才 发 现 的致病 菌 , 1 9 9 5 年, 首次在 H I V感染 者 的念 珠 菌性 口腔粘 膜 炎 症 患 者 的 口腔 标 本 中共 同分 离 出 白色 念 珠 菌 和 都 柏 林
物敏 感 性 , 具有 重要 意 义[ 润 。本文 对 口腔 标本 中念
珠菌 的分 离和 鉴 定方法 做一 个全 面 的回顾 。
法, 印迹 培养 、 『 去 [ 印 , 全 唾液 收集 培 o 3 , 漱 口水 浓 缩 培 养[ 加以及 活 检 。每 种 方法 都 各有 优 缺 点 , 取 样 方 法 的选择 取 决于病 损局 部 的状 况 。确 立病 损且 容 易 暴 露 的创面 适 合 棉拭 子 或者 印迹 培 养法 直 接 取材 , 因 为这样 可 以准确 提供 病损 部位 的微 生物信 息 。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长期慢性反复持久的口腔、指甲、皮肤和 阴道的念珠菌病;
• 内分泌障碍,常见甲状腺、甲状旁腺、肾 上腺皮质等功能低下,则称为念珠菌内分 泌病综合征;
• 口腔为慢性增殖型或慢性萎缩型。
重点资料
21
诊断口腔念珠菌病
• 除依靠病史和临床表现外,还需要实验室 检查证实损伤组织中存在病原菌。
重点资料
22
实验室检查
• 本型的颊黏膜病损,常对称地位于口角内侧三角 区,呈结节状或颗粒状增生,或为固着紧密的白 色角质斑块,类似一般黏膜白斑。腭部病损可由 托牙性口炎发展而来,黏膜呈乳头状增生。
• 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轻度到中度的上皮不典型增生。
重点资料
18
念珠菌性唇炎
重点资料
19
念珠菌口角炎
重点资料
20
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CMCC)
• 自觉症状为口干、疼痛及烧灼感,少数尚 有发木感。
重点资料
14
重点资料
15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
• 又称义齿性口炎; • 损害部位常在上颌义齿腭侧面接触之腭、
龈黏膜。黏膜呈亮红色水肿,或有黄白色 的条索状或斑点状假膜,
重点资料
16
重点资料
17
慢性增殖性
• 又称慢性肥厚型念珠菌口炎、念珠菌白斑。多见 于颊黏膜、舌背及腭部。由于菌丝深入到黏膜内 部,引起角化不全、棘层肥厚、上皮增生、微脓 肿形成以及固有层乳头的炎症细胞浸润,而表层 的假膜与上皮层附着紧密,不易剥脱。
重点资料
8
临床表现
主诉: 口干、发粘、口腔黏膜烧灼感、疼痛、 味觉减退等。
主要体征:舌背乳头萎缩、口腔黏膜任何 部位的白色凝乳状斑膜、口腔黏膜发红、 口角湿白潮红、斑块及结节状增生等。
舌乳头萎缩的疾病:口腔念珠菌病;缺铁性贫血;扁平苔藓; 干燥综合征;地图舌;VitB2缺乏。
重点资料
9
伪膜型念珠菌病
百分比 13.4 18.6 28.6 8.9 11.9 11.2 5.9 1.4
重点资料6Fra bibliotek病变部位分为:
1.念珠菌性口炎 2.念珠菌性唇炎 3.念珠菌口角炎 4.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 5.艾滋病相关性口腔念珠菌病
重点资料
7
念珠菌性口炎
假膜型念珠菌,急性或慢性; 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慢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慢性增殖性念珠菌病
重点资料
24
念珠菌为皮肤黏膜及消化道 等的常驻菌,从皮肤、黏膜、 痰、粪便标本中培养分离出 的念珠菌不能肯定为致病菌, 只有在直接镜检下见到寄生 状态的假菌丝才能肯定诊断。
重点资料
25
药物治疗
局部药 物治疗
•消毒防腐剂+局部抗真菌药物 碳酸氢钠:2%-4%,改变真菌的生殖环境 甲紫:0.05%,与蛋白结合影响真菌代谢 氯己定:0.2%溶液/1%凝胶,吸附于细胞壁, 改变其结构和渗透平衡,抑制细胞壁修复
自觉症状为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重点资料
11
重点资料
12
重点资料
13
急性红斑型(萎缩型)念珠菌病
• 又称抗生素性口炎、抗生素舌炎;
• 多见于用抗生素、激素后及HIV患者;
• 黏膜上出现外形弥散的红斑,以舌黏膜多 见,严重时舌背黏膜充血呈鲜红色并有舌 乳头萎缩,双颊、上腭及口角也可有红色 斑块。
重点资料
26
Side Effect
酮康唑:肝损伤→化学系肝炎→死亡 恶心 呕吐 胃肠不适 头痛等
肝病史者慎用
氟康唑:血尿 急性药物性肝炎 伊曲康唑:白细胞减少症 味觉丧失
蛋白尿
长期使用易造成肝损伤!!
重点资料
27
Situation and problems
口腔念珠菌病
oral candidosis
口腔念珠菌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口腔真菌感染。
重点资料
1
口腔念珠菌病的病因
念珠菌有230余种,致病性念珠菌至少有7种 以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为主 热带念珠菌 高里念珠菌 乳酒念珠菌 克柔念珠菌 近平滑念珠菌 季也蒙念珠菌 都柏林念珠菌
西地碘:与体内蛋白、核酸、酶等发生反应
制霉菌素:5-10万单位/ml,破坏真菌细胞膜释 放钾,使胞内糖原分解终止而失去活力。
全身抗 菌药物
酮康唑:200mg,2-4周一疗程,抑制真菌 细胞膜DNA和RNA。
氟康唑:100mg(首次加倍),7-14天, 抑制真菌细胞膜的主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 成
伊曲康唑:100mg,和真菌细胞色素P450 高度亲和,抑制麦角固醇的合成
• 涂片法 • 培养法 • 组织病理检查
重点资料
23
涂片法
• 直接涂片法
取标本涂于载 玻片上,滴入 10%KOH,微 加热,光镜下 可见折射性强 的芽生孢子和 假菌丝。
• 革兰染色法
刮取损伤组织, 趁湿润固定, 常规革兰染色 阳性。
•PAS染色法
标本干燥后用 PAS染色,芽孢 呈红色,假菌 丝较蓝,较便 于观察。
重点资料
4
局部因素
唾液流量减少(口腔干燥综合征 50-70%) 上皮的改变(天疱疮、多形渗出性红斑) 共生状态的改变(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碳酸饮料)
全身因素
激素状态的改变(糖尿病 内分泌改变 缺铁(镜面舌)和叶酸 抗生素的使用 免疫抑制剂
重点资料
5
易感因素
诱因 全身应用抗生素 年老体弱婴幼儿 全口局部义齿修复 口腔卫生不良 头颈部放疗 肿瘤化疗 大手术后虚弱 严重血液病
重点资料
2
发病机制
白色念珠菌的毒力 菌体形式 黏附力 侵袭酶 表面受体
宿主的防御功能 免疫功能 血清铁锌代谢 血清抑制因子 葡萄糖和维生素A 机械屏障
重点资料
3
• 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有芽生孢子(spore, yeast form)和假菌丝(pseudohyphae, mycelial form)2种存在形式,假菌丝是孢 子大量繁殖的致病形式。
急性、亚急性病程,少数慢性; 多发生在颊、舌、软腭和唇; 白色凝乳状的斑点或斑膜,周围黏膜充血
发红,斑块可擦去,暴露糜烂面可轻度出 血; 自觉症状为口干,烧灼不适,轻微疼痛, 小儿则哭闹不安。
重点资料
10
成人发生的假膜型念珠菌病多有易感因素存在, 特别是艾滋病患者等,易复发。
病程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病损可发生在口腔 黏膜任何部位,表现乳白色绒状伪膜,为念珠菌 的菌丝,孢子及坏死脱落的上皮汇集而成。病情 轻时病变周围黏膜无明显变化;重则周围黏膜充 血发红。这些伪膜大多紧贴在黏膜上不易剥离。 如强行剥离时可发生渗血,且不久又有新的绒膜 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