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合集下载

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六国论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的: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缜密的构思和比照手法。

2、学习前两段的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3、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借古讽今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4、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5、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体会缜密的构思和比照手法。

2、学习文言字词和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1、提高学生对古今异义词语的准确识别,运用的能力。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多种论证方法逐层论证的手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第一节一、导入:在高一学习必修三时,我们学过贾谊的《过秦论》,贾谊通过回忆秦王朝的兴衰历史,总结了秦王朝迅速覆亡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奉劝汉文帝实行宽松的休养生息的政策,以稳固汉王朝的统治。

今天我们学习与《过秦论》相辉映的一篇史论---《六国论》。

二、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相传“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到达通六经百书、下笔顷刻数千言的程度。

学成后带着儿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与贾谊、刘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也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

三、解题: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政论和史论两种。

政论:主要用于发表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提供治国借鉴。

四、写作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输多胜少。

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

高中语文 六国论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案

某某省某某市某某中学高中语文六国论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文学常识和相关特殊句式。

2.认真扎实完成全文翻译,知识卡片梳理到位。

一、导入文学常识相关: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作者,解题: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现在某某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

苏洵精于古文写作,尤长于策论,主X“言必中当世之过”。

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

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他和其子及以文学著著称于世,世称“”。

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苏洵著有《嘉祐集》。

解题:六国,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合纵”对抗秦国,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被秦国“远交近攻”瓦解,相继灭亡。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X。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属于一篇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1.读准字音赂.秦()五国既丧.()厥.()暴.霜露()草芥.()与.嬴而不助五国()殆.尽()洎.()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日削.月割()为.国者()下咽.也()2.重点字词句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尝试将加点字词解释落实到导学案上,翻译划“”句子,有疑问处用红笔圈出。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 (高二选修)《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作者简介: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儿子、苏辙并称“”,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简介写作背景: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

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人教版选修《六国论》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教师版)

人教版选修《六国论》导学案设计(学生版教师版)

《六国论》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评价【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掌握文中重要虚词“为、以”的用法,总结归纳通假字和本文特殊句式及用法。

2. 根据古代散文的“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特点去鉴赏本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了解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理清思路,掌握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找出并提出文言知识疑难点,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借助工具书总结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词类活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苏洵关心国家、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抵抗外辱的思想,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以史为鉴共创未来”的与时俱进精神。

预习案【知识链接】一、解题1. 六国: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为了独占天下,国与国之间经常进行战争。

六国就是指的战国七雄中秦国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国家,它们都被秦国一个个地击破而消灭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

2.“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散文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一般有两种,即政论文和史论文,政论文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史论文主要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本文是属于史论文。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

苏洵写这篇文章时,北宋王朝对强敌契丹,西夏奉行以贿赂求苟安的政策,作此文为宋朝危机敲响警钟,以古为鉴,以当前政治,现实针对性很强。

三、归纳整理(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完成)1、掌握虚词“为”与“以”的用法(1)为a.至丹以荆卿为计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以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能够正确翻译文章。

2、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3、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4、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是它的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事二、作家作品作者:,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朝代)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

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

号为“老苏”,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同为“唐宋八大家”中的散文家。

后人有诗称赞:“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三、预习安排:1.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粗知大意。

2、思考:文章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四、检查预习1、容易读错的字弊在赂()秦思厥()先祖父暴()霜露如弃草芥()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多音字:暴:暴露、暴晒;与:与其,参与;为:行为,为了;燕:燕子,燕国3、重要词语:弊:赂:率:邑:薪:嬴:洎:谗:诛:殆:向使:故事:“理”与“数”:积威:劫:从: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第一段(1):全文纲领。

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以“割城”为例,论证“赂秦”之弊。

即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正论)第三段(3):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的事实,进一步论证“弊在赂秦”。

(反论)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

旨借古讽今。

六、研习课文(一)研习第一段:1、朗读第一自然段2、落实重要词句:注意句读: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3、问题提问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提问2: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AB提问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4、背诵第一自然段。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六国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课题《六国论》2课堂类型欣赏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史论中借古讽今的写法。

学习本文论证严密的特点。

认识苏洵关于六国灭亡的观点:“弊在赂秦”。

教学重点政论目的,即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政府对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协政策。

教学难点史论内容,这是因为史论必须以史实为据,而它的叙史是高度概括的教学方法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问题探究法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1、2段。

二、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1)补充注释①迁灭--古代灭掉一个国家,要迁走该国的传国重器,如武王克商,迁九鼎于洛邑。

迁灭即灭亡。

下文“革灭”,革是除旧,也是灭亡的意思。

②义不赂秦--守义而不赂秦,即坚持不赂秦的正确原则。

③斯用兵之效也--这(是)用兵的功效。

斯,代词,这。

④“后秦击赵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三年(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李牧率师与战肥下,却之。

•封牧为武安君。

四年,秦攻番吾,李牧与之战,却之。

……七年,秦人攻赵、赵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将,击之。

李牧诛,司马尚免,赵忽及齐将颜聚代之。

赵忽军破,颜聚亡去。

以王迁降。

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郸为秦(郡)。

”文中的话即是这段史实的概括。

再,两次。

为郡,指邯郸成为秦的一个郡。

(按:“秦实行郡县制。

)⑤向使--对过去的事作假定时用。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理”与“数”为互文,也是天数、命运的意思。

(下一课《伶官传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义同此。

)(2)层次分析教师提示:上段分析韩、魏、楚三国是合着说的,它们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

这段分析齐、赵、燕三国是分开说的,它们的灭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与嬴而不助五国”“五国既丧,齐亦不免”)?哪一句是照应开头“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句话的?(“五国既丧”。

)作者对秦持怎样的态度?(从“与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评态度。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扎实掌握文言重点字词句,切实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反复诵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课文,将课下注释搬到课文中,标记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书写规范,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一、作家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教二子读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为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著作有《嘉祐集》。

二、历史背景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软弱,“澶(chán)渊之盟”(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正是针对北宋统治者屈服于辽和西夏、赂敌求安的行为,借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故事,写下《六国论》,批评北宋对外政策的不当,希望当政者改弦更张,重用人才,维护国家的主权。

【自主学习·梳理基础】1.识字注音。

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日削()月割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1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 理解《六国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历史背景;2. 掌握《六国论》中的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3. 探究《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二、学习重点1. 《六国论》的主要观点;2. 论证方法和语言技巧。

三、学习难点1. 对抗论和消长论的理解;2. 对“轻重利害”、“攻城略地”等思想的批判。

四、预习建议1. 阅读《六国论》,了解其中的思想和论证方法;2. 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明确其写作意图;3. 学习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五、课堂实践1. 分组讲解《六国论》中的重点观点和论证方法;2. 展示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究;3. 分析《六国论》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影响。

六、学后拓展1. 阅读《管子》、《韩非子》等经典著作,进一步了解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2. 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军事制度的演变过程;3. 调研各国政治制度的异同,探讨不同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六国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著作,它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并得出“兼并者存,分割者亡”的结论。

这一观点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从而在历史上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事件和人物。

此外,《六国论》采用了对抗论和消长论的论证方法,运用较为简洁明了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具备很强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六国论》的思想内涵和论证方法,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影响《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2《六国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六国论》是一部中国古代经典哲学著作,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兼军事家、韩国宰相孟轲,于公元前337年至335年间所著。

本文将从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要思想和影响、探讨其现实意义和价值等角度,来引导我们进一步了解和探究这一重要著作。

一、概括《六国论》的基本内容《六国论》主要就是孟轲对战国时期六国的兴亡成败的分析,讨论了各国间战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出了“兼并”“非兼并”“内外合攻”等六个阶段,阐明了赢得天下六合的必由之路。

《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5古代散文选修《六国论》导案习目标: 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3、积累文言词句习重点难点: 1、文言特殊句式 2、文章的论证结构【预习案】【知识链接】:一、作者:《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时任翰林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秦国本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三、预习检测: 1.写出加线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燕赵之君()洎牧()以谗诛()革灭殆尽()2、理清思路第一段就提出了的中心点:第二段是以作为论据论证第三段再从的具体事实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探究案】第一课时一、生诵读全文并翻译二、归纳下列文言现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找出活用字(1)李牧连却之()(2)以弱天下之()(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思厥先祖父()(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可谓智力孤危()(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② 觉今是而昨非( ) 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② 此言得之( ) ③ 至德不得( ) ④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 ⑥ 林尽水,便得一山( ) (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② 相见恨晚( ) ③ 死者相藉( ) ④ 伯乐相马( ) (5)势:① 其势弱于秦( ) ②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3)后秦击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第二课时一、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明确:二、朗读1-2段探究以下问题 1、提问: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 2、问:从几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明确: 3、问: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 4、提问: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明确: 5、问:本段从哪几个方面说明赂秦的危害?明确: 6、问: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明确:三、朗读(3—6段):完成下列问题 1、提问:找出段中表述齐国灭亡的一句话明确: 2、提问: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明确: 3、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明确: 4、提问: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 5、提问:前一层与上一段末句有怎样的关系?后一层有什么作用?明确: 6、提问: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明确: 7、提问: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明确: 8、提问: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训练案】一、选出正确答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洎(jí)牧以谗诛不得下咽(yàn) 奉之弥(mí)繁 B.弊在赂(lù)秦弃之如草芥(jiè) 率(lǜ)赂秦耶 C.暴(bào) 霜露革灭殆(dài)尽之际小则获邑(yì) D.胜负之数(shǔ) 思厥(jué)先祖父与(yù)嬴而不助五国也2、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而不厌②不爱珍器重宝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不速之客④革灭殆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⑤或曰:六国互丧或未易量⑥却匈奴七百余里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3、选出加点字“而”不表转折的一项( )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故不战而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选出没有活用现象的句子( ) 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C.故不战强弱胜负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含有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②思厥先祖父③然后得一夕安寝④可谓智力孤危⑤剌客不行,良将犹在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⑧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⑨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D.①⑤⑨6 、下列句中“为”字,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为秦人积威所劫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邯郸为郡④圣人之所以为圣 A.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一样 B.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 C.①与②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互不相同[] D.①②与③④读音不同,②③④意义不一样 7、补出下列各句中省略的内容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③公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④竖子不足与()谋⑤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8、对下列各句从句式特点上分类正确的是()①句读之不知②唯弈秋之为听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④皆不可限以时月 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⑥其势弱于秦⑦唯利是图⑧吞舟是漏A①②③/④⑥/⑤⑦⑧ B①②③⑤/④⑥/⑦⑧C①②⑦⑧/③⑤/④⑥ D①②⑦⑧/③④⑤⑥9、选出下面两句译文正确的项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A为了国家,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B治理国家,千万不要让自己被别人积蓄的淫威所胁迫啊!C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D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被别人的淫威所威胁啊!②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A秦国人想吞掉六国也吞不下去 B秦国人吞食六国也不能咽下咽喉C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去 D秦国人连吃饭都不能咽下咽喉去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在城门关闭以后才赶到)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愈寒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怎么)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 (1)、解释加点词语:①子与我衣与:②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爱:③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必定:④若夫欲利人之心利:(2)、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之人不余欺也 B.石之铿然有声者 C.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语(3)、下列对“道其不济夫”的译文,最符合原意思的一项是( ) A.我说的道理不是行不通呀 B.我的说难道不会成功吗 C.我的主张大概不会实现了 D.我说的道理也许不济事吧(4)、表现了戎夷的什么精神? 明确:【《六国论》导学案5】。

《六国论》导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六国论》导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PPT模板下载

3 3.了解课文中
部分文言词的 意义与现代汉 语...
4 4.学习本文围
绕中心论点用 对比方法逐层 论...
5 5、本文的论证
虽然周密,但 有些说理却欠 妥...
感谢观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六国论》导学案
最新版模板,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预计演示时长
本次演示内容概要
《六国论》导学案
20分钟
总目录数
一级目录数
其他目录数
演示内容长度
923字符
总页数
13个
3个
10个
x页
目录
01 一、导读目的
03 三、精讲提示
02 二、导读重点
一、导读目的
2、学习本文极有 分寸的论证语言。
1、学习本文中例 证、对比、分层、
引用等论...
3、理解作者提出 “六国破灭”“弊
在赂秦”...
二、导读重点
1、运用逻辑 思维的知识,
探索本文严 密的推...
2、多角度、 多侧面地提 出问题,启 发学生求...
三、精讲提示
1.了解作者借 1
史抒怀、借古 讽今的用意, 领...
2.结合单元知 2
识短文,学习 有关文言文中 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六国论含解析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散文之部六国论含解析学案

六国论本课话题——以史为鉴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先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作者借古讽今,论述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在赂秦。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宫崎骏具有强烈的反战思想。

这种反战思想在他的《风之谷》《幽灵公主》《天空之城》《哈尔的移动城堡》《红猪》等主要作品中都有深刻的体现。

同样,《起风了》这部收山之作也因为包含警惕日本民族主义和战争风险的主题,传递着一种安静的反战信息。

宫崎骏也批评过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修宪提议,称“那些短视的人不应该打宪法的主意。

”认为那些对历史缺乏了解的政客“不应该搞乱国家的基础”,并多次出言提醒日本民众对日本社会右倾化问题提高警惕,还呼吁日本政府向二战慰安妇明确道歉并做出妥善赔偿。

作为一位有着超强影响力的国际大师,宫崎骏忠于历史,并且敦促日本政府正视历史,他高尚的人格和独立的精神气质让我们钦佩。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诗经·大雅》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太宗历史应是人类的教师。

——赫尔巴特[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赂.秦(lù) 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 抱薪.救火(xīn)与嬴.而不助五国也(y ín ɡ) 燕.赵之君(y ān)洎.牧以谗诛(j ì) 邯郸..(H án)(d ān)草芥.(ji è) 日削.月割(xu ē)为.国者(w éi) 胜负之数.(sh ù)下咽.(y àn) 殆.尽(d ài)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兵贵神速.(快,迅速)不速.之客(邀请)(2)兵⎩⎪⎨⎪⎧非兵.不利(兵器,武器)斯用兵.之效也(武力)而秦兵.又至矣(军队)(3)故⎩⎪⎨⎪⎧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的,原有的)君安与项伯有故.(老交情,旧交)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缘故,原因)(4)得⎩⎪⎨⎪⎧此言得.之(适宜、得当)诚不得.已(能够)较秦之所得.(得到,获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 有得.(心得,收获)(5)与⎩⎪⎨⎪⎧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则与.斗卮酒(给予,授予)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连词,表并列,和、同)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介词, 表比较 对象,跟、同)(6)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表否定,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有)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副词,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并力西向.(对,对着,这里是对付的意思)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朝向,对着) (8)以⎩⎪⎨⎪⎧洎牧以.谗诛(介词,因为)秦以.攻取之外(介词,用、凭)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相当于连词“而”) 第3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日.削月.割(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用作动词,坚持正义)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用作动词,礼遇) (4)以地事.秦(名词用作动词,侍奉)(5)不能独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6)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坚持到底)(7)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受贿);大的(受贿)](8)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至于..颠覆古义: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高二语文《六国论》优秀导学案设计

高二语文《六国论》优秀导学案设计

《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作者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使用例证、对比、引用等论证方法展开论述。

二.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1.实词,如:与(动)判(形)数(名)事(动)道(名)厥(代)速(动)等。

2.虚词,如:率盖始然则向使至于等。

3.古今义容易弄混的词,如:其实祖父故事至于等4.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省略句、被动句的翻译等。

【学习难点】一.理解并学习作者严密的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思路。

二.对一些句子的翻译是难点。

【知识链接】1.六国:战国时期,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策略,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韩魏楚三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三国纷纷割地求和,进而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因势小力弱或方法措施不当等而灭亡。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韩割武遂予秦。

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2.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六国论”实为论六国,论六国灭亡的道理,因此本文为史论,即评论历史的议论文。

3.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

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学案

人教版高二语文《六国论》学案

《六国论》学案姓名:班级:学号: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

3.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用意,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

“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四、时代背景: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

其时,西、北方边患严重,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1004年,大辽举兵攻宋,当时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并在澶州打了一仗,宋军大胜。

形势如此有利,北宋统治者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士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

后辽又连连加码,宋均慨然答应。

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一代又一代的“为国者”皆被敌人积威所劫,以物供敌,以钱富敌。

眼见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果将不堪设想。

苏洵为此心忧,忧而思救,于是写下了这篇醒世文章,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第一、二节█课堂导学一、研读第一段1、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2、问题探究A.第一段中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B.作者从哪两个方面说明这一中心论点的?二、研读第二段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国之所大欲,诸1、翻译句子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学习目标1、理解:弊、率、完、暴、速、再、数、礼、宜、故事、颠覆等词语的含义。

2、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3、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对比论证等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文章论证过程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作者简介:
苏洵,字,号,“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与儿子、苏辙并称“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故事:苏轼二十岁时到京师去考进士,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

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延请苏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入席,一举人建议为助酒兴,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内容是每人说一个历史人物的典故,联系那样菜,那样菜就归谁吃,行令要从年纪大的到年纪小的。

其余五举人连声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钓鱼”,年最长者傲气满脸地端走了鱼;“秦琼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十足地端走了马肉;“苏武北海牧羊”,第三个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张飞蜀都卖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猪肉;“关羽荆州卖豆腐”,第五个从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喝,苏轼开口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盘菜全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同学们想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简介写作背景:
1、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日益衰落。

强秦向东夺取六国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2、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

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

解题:
1、六国,
2、战国七雄地图(见课本)
3、文体: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论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借鉴。

《六国论》属于政论还是史论?
正音正字
暴霜露为国者小则得邑
思厥先祖父与嬴洎牧以谗诛
邯郸燕赵革灭殆尽
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整体把握
速读课文,感知文体和文章内容,并梳理结构脉络
三、具体研习课文
研读第一部分
①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这一中心论点的?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研读第二部分
①这两段文字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
②用一句话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③本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内容,印证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话?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话能够概括齐国灭亡的原因?
⑥试比较燕赵两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⑦请找出第一段中与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话。

⑧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研读第三部分
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四、课文总结:
文言知识点整理
一、通假字
1、暴秦之欲无厌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当与秦相较
二、古今异义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6、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8、后秦击赵者再.
三、词类活用
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小[形作名,小的战果]则获邑,大则得城
4、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5、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6、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7、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8、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9、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10、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四、一词多义:
为: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2、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
2、秦以]攻战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4、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6、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8、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而: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3、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4、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5、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6、二败而三胜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9、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表承接的连词]胜之之势
1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其: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
2、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4、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之: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3、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与: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亡: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2、并力西向
犹:1、以地事秦,犹动词,好象)抱薪救火
2、良将犹在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2、始速祸焉
终:1、终继五国迁灭
2、惜其用武而不终
兵:1、斯用兵之效也.
2、非兵.不利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此言得之
五、文言句式
1、句: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洎牧以谗诛
2、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3、句:较秦(受赂)所得与战胜而得者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斩荆棘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之)以予人(诸侯)奉之弥繁,(秦国)侵之愈急
4、句:赵尝五战于秦(赵尝于秦五战)教学设计
张洪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