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视角看鲁迅——读《周作人谈鲁迅》有感

合集下载

读《鲁迅》有感500字5篇

读《鲁迅》有感500字5篇

读《鲁迅》有感500字5篇【导语】书是美景,读书是饱览美景。

足不出户,你可以遍游于千山万水,徜详于长江黄河之间,看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春江胜景,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景,更有那鱼水之乐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读《鲁迅》有感,供大家参考。

读《鲁迅》有感(一)今天,我认真读了《鲁迅》一文,我被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忘我工作、学习的精神深深打动,我反复认真地读了好几遍,受到深刻的教育。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

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

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

特别让我感动的是,鲁迅先生在逝世的前一天,还在写日记。

鲁迅先生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浪费过时间。

读着读着,禁不住热泪盈眶,我对鲁迅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和鲁迅先生比,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感到羞愧万分,巴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记得有一个双休日,老师布置我们回家好好复习功课,星期一回校考试。

我把老师的话当成耳边风,一回到家就打开电脑开始玩游戏,早已把老师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妈妈苦口婆心地劝我读书复习,我却随口说老师没布置作业,我也打心眼里没把复习功课当作一回事,老师又不检查的。

可是星期一考试时,我很多看似熟悉的题目都想不起来,真是后悔莫及。

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只有自认倒霉,等着挨老师、家长的批评。

还有一次,老师布置我们回家让父母给我们听写词语。

我却读都没读过,只是抄写了一遍,就让妈妈给我签字,以应付老师的检查。

星期一晚上,老师要求我们听写复习过的词语,一共二十几个词语,我就错了六、七个字。

老师批评了我,我感到非常惭愧。

我班的罗培培、戚宇航等同学,他们非常爱学习,在学习之余还经常看课外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参加学校举办的阅读竞赛中都获过奖,许多作文还在报纸上发表。

2024年鲁迅散文读书心得(2篇)

2024年鲁迅散文读书心得(2篇)

2024年鲁迅散文读书心得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

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

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

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

”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

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

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

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

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

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2024年鲁迅散文读书心得(2)____年鲁迅散文读书心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越来越匮乏。

尽管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物质条件得到满足,但内心的空虚感却愈发强烈。

我感到有必要去寻找一种能够填补这种空虚的东西,一种能够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

《鲁迅与周作人》读书笔记

《鲁迅与周作人》读书笔记

《鲁迅与周作人》读书笔记其实以前自己就有过将他们比较起来的看的心理,可看完这书以后,以前的看法未免太肤浅了,当然现在肯定也是很肤浅的,但总比先前的进了一步。

看鲁迅的传记或者评论文章时,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周作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但相对鲁迅来说,周作人那次与兄决绝之后,对他的打击是甚大的,这件事加重了鲁迅生命中坎坷沉重的一面,使鲁迅在以后的时间里孤军作战,对现实社会、人生产生了更大的怀疑。

我想但从这一点就可以生发出很多言论来吧,这里我也就不祥做讨论。

书中从第一节的“初梦”写到最后的“荣辱”,很显然我们就可以看到孙郁是从时间顺序来结构内容的。

兄弟两个从最初的日本留学到归国这段时期,可以说达到了各自知心的程度,鲁迅这种出于作为兄长的身份对周作人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我,鲁迅可以牺牲自己一部分的价值和追求来帮助弟弟,可以让自己整理翻译的书暑上弟弟的名字来发表,为了弟弟的生活费用支出,他本来可以再到日本研究几年的可他选择了归来,在弟弟回来之后,他又尽自己的能力尽量的把作人拉到自己身边来,此时的作人也跟哥哥一起奋战,一起译介外国优秀小说,探讨古文,特别在五四的时候与鲁迅一起举着思想启蒙的旗帜用文字表达着自己对中国的思考。

可寻路是痛苦和迷惘的,这之间的过程有两个人的互相支持其实也能挺得过去,但是后来恩怨终于发生了。

上面的叙述基本上可以概括书中的第一节到第五节。

书中提到了鲁迅与周作人的经历对他们性格及其创作的影响。

一个是在经历了沧桑世事之后依然选择了“入世”,这义无返顾的选择痛苦并夹杂着矛盾和怀疑,带着灵魂上的鬼气战斗着和生活着。

一个在没有经历过过多的困苦之后选择了“出世”。

在书斋里独自品味着人生,沉浸在书香气里怡然的探讨花草虫鱼,像个超脱的智者,可这种似乎与时代脱节的洒脱最终也使他走向了附逆的道路,令很多现代和当代的学者惋惜和为之悲哀。

但两个人同时又好象是都与现实社会相抵牾的现代知识分子,只不过一个是进取,一个是退到书堆里寻乐趣。

浅析周作人晚期散文中与鲁迅有关的话题

浅析周作人晚期散文中与鲁迅有关的话题
周作人晚期每年 从 自己发表 的文章中编选部 分结集 出版 的习 的。他多次在 文中强调 文学作 品中都难 免有 “ 诗与真实 ” 成分 , 小说 惯, 周作人 晚年能够 出版的散文集只有《 鲁迅 的故 家》 、 《 鲁迅小说里 如此 , 散文也是如此 。 如《 野草》 里 的《 风筝 》 一文 , 里面 的“ 小兄弟 ” 确 的人物》 和《 鲁迅 的青年 时代 》 , 这些作品集 中的作 品都是 与鲁迅及 实是指 鲁迅 的三弟松寿( 即周建人) , 但 又不完全是 , 周作人认 为 “ 作 鲁迅的作品有关 的种种话题 , 只是他晚期散文创作 中一个很小 的部 者原 意重在 自己谴责 , 而这些折 毁风筝等事乃属 于诗 的部 分 , 是创 分, 属 于他 晚期散文 中的怀人叙事类散文 。对于周作人晚期散文 中 造 出来 的。事实上他对于儿 童与游 戏并 不是那么不 了解 , 虽然松寿 关 于鲁 迅话 题的解读 , 本文 主要用 了文本细读 的方 法 , 通 过对文本 喜爱风筝 , 而他不爱放风筝也是事实 ” , 知道 了这样 的事实 , 将有助 的品读来分析周 作人 晚年 的创作状况 。 于我们体会鲁迅的创作艺术 。 在这之前 , 有必要对周作人及其创作 时期做 出简单介绍梳理。 周作 人总是说 自己的文 章只谈事 实 , 不谈文艺思 想 , 但对 于鲁 周作人一生的思想 和创作 大致 可以分 为三个 时期 ,即前期 、 后 迅作 品中写得成功的地方 , 也往往会有精当的点评。 《 鲁迅小说里 的 期和 “ 晚期 ” 。 前期 和后期 的转折 出现在 1 9 2 0年代末期。阿英在《 现 人物》 一书中关 于《 阿 Q正传》 的文字最多 , 把这些文字连串起来 , 可 代十六家小品序》 里以 1 9 2 9 年作 为其创作转 向的界限 , 将周作人 的 以说就是一篇完整的对《 阿 Q正传 》 的细读 。 《 失败一》 中说到第二章 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阿英认为周作人在 1 9 2 8 年底 以前的创作 《 续优胜纪略》 , 认 为“ 所说的阿 Q并无其人 , 可是那些事情却都是有 充分显示 了其小品散文的艺术 风格 和成 就 , 他对现代散文所作 出的 过 的 , 即使有 的枝节部分 出于小说化 , 但其主干还是实在 的 , 不知在 贡献 主要体 现在这一时 期。 1 9 2 8 年1 1 月, 周 作人写 了《 闭户读 书 哪一时候由哪些人说过做过 , 著者 留心收集了来 , 现在都 给阿 Q背 论》 一文 , 鼓吹到 中国传统文化 中寻找精神的 出路 , 标 志着 他思想和 在身上” , 还指 出“ 这里有些 讽刺很是深刻 , 虽然从 表面看来 有许 多 文学 的重大转型 。1 9 4 9年 1 月, 周作 人被保释 出狱 , 1 O月辗转回到 玩笑分子 , 但这正是果 戈里的那苦笑 , 这种手法 在 以前 中国小说 里 新 中国成立后 的北京 , 这是周作 人创作 的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 , 为区 是很少有人用 的” [ ¨ 。 《 失败二》 中谈 到阿 Q被“ 假洋鬼子” 的哭 丧棒 打 别 于 已经 提 出的前 期和 后期 ,可称周作 人 1 9 4 9年 被保 释 出狱 至 了一节 , 认为作者描写 的“ 被 哭丧 棒所打 , 以及打后 的情 形 , 说得很 1 9 6 7年去世这段时期称为其创作的晚期。 深刻 , 这 已经超过 了滑稽而近于悲痛 了” l 1 l , 这些艺术 的批 评里是 不 仔 细阅读《 鲁 迅的故家》 、 《 鲁迅小说里 的人物》 和《 鲁迅 的青年 乏独特视角和精辟见解 的。 时代》 里 的文章 , 会发现周作人很 多 回忆鲁迅 的文 字和鲁迅 的关系 周作人谈鲁迅其人其文确实有许多得 天独厚 的优 势 , 但也并 非 并不十分 紧密 , 很多时候 只是借鲁迅之名来 写 自己的 文章 , 写由鲁 没有写作的障碍 。这 障碍有外在 的时代 环境 的限制 , 也有周作人 与 迅的童年、 少年和青年时代 的回忆 而引发的种种话题 , 这样 的“ 命题 鲁迅特殊的兄弟关 系所造成 的障碍 。这些写作 中的障碍 , 周 作人 在 “ 家属来写 这类文章 , 比较 不容易 , 许 多事情 中间 作 文” 对于经常苦于没有 写作题材 的周作人来说 , 是乐意为之的 。 借 文章 中也 表露过 : 着 回忆 鲁迅 的过程 , 周作人笔下的“ 旧世界” 复活 了。 挑选为难 , 是其一 , 写来 易涉寒伧 , 是 其二 ,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H 。 这 周 作人在《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 总序》 中说 : “ 有些物事特别是属 里所说 的“ 最重要 的一点” 是“ 易涉寒伧 ” 大概就是说兄 弟之 间因为 于乡土 的 , 土物方 言 , 外方人 不容易 了解 , 有说 明的必 要 , 此外 因为 知根 知底 , 了解 太深 , 很 难像普通读 者那样把鲁迅看 作一个 样样都 时地间隔 , 或有个别的事情环境 已经变迁 , 一般读 者不很 明了的 , 也 “ 伟大 的神 ” , 而如果根据 自己真实 的所 知所感 写出来 , 恐怕是 会让 就所知略加解说” 【 1 】 。所以 , 凡是鲁迅作 品中出现 的能够 引起他 的回 读者失望或者不满意的。 忆和话题的人名 、 地名和物名 , 都成为周作人写作的题 材。 由于这种种 的障碍 ,周作 人虽然如他 所说 没有在 文 中假 造事 周作人作为对鲁迅早 期生活最为熟 悉的人 , 他 的作 品对 于鲁 迅 实 , 所谈事实也严格 限定在 1 9 2 0年之前 , 但也还有很多关于鲁迅 的 研究 的特殊意是不容忽视 的。 周作人 的晚期散文为鲁迅研究 提供 了 观点是不能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及的 。在周作人 的晚年 , 除 了这 大量可靠 的第一手史料 , 填补 了鲁迅生平 、 创作和思 想研究 中的一 些公 开发表 的文章外 , 他还在一些私下 的场合 , 如给友人 的书信中 , 私 下” 的观点往往要 比发表 的文章更 为大胆 , 甚 些空 白。 周作人 比鲁迅小 3岁 , 在1 9 2 3 年兄弟失和 以前两人的关 系 谈 到过鲁迅 。这些 “ 都非常密切 , 不是朝夕相处 , 就是书信往来频繁 , 所 以周 作人 在提供 至放肆 。 在 这里 , 我们不妨 引用他 晚年 和香港友人曹聚仁 的通信 , 来 鲁迅早期 的史实方面确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尤其随着时 间推移 , 作为对《 鲁迅的故家》 、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和《 鲁迅 的青 年时代》 三 人 事变迁 , 到 五六十年 代 的时候 , 周作 人 的所 知几乎 就是 “ 海 内孤 部散 文集 中关于鲁迅研究部分的补充说明 。 参 考 文 献 本” 了。周作人说他写这些文章依靠 的主要是事实 , 就好像是钞票 , 用一张就会少一张 。 他也多次在文章中强调他写鲁迅 只依据事实的 [ 1 】 止庵校订同 作人 自编文集. 鲁迅小说里的人 物【 M】 . 石 家庄 : 河北教 特点, 并严格 恪守只谈他所 知道的鲁迅早期经历 的原则 , 以此 说 明 育 出版 社 , 2 0 0 2 . 2 】 止庵校订周 作人 自编文集. 鲁迅的故 家[ M】 . 石 家庄 : 河北教 育 出版 他 和当时流行的鲁迅研究的区别 , 如他所说 “ 我想缺少总还不要 紧 , 【 这比说 的过多 以至 中有虚假较胜一筹吧” 。 社, 2 0 0 2 . 由于与鲁迅 的特殊关系 , 周作人 对鲁 迅作 品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 [ 3 1 陈子善. 知 堂集外文. 四九年 以后[ M】 . 长沙: 岳麓 书社 , 1 9 8 8 . 4 ] 止庵校订. 周作人 自编文集. 鲁迅 的青年 时代【 M】 . 石 家庄 : 河北教育 对 作品的创作缘起和创作原型 的考察和探究 , 如《 狂人是谁 》 、 《 闰土 f 2 0 0 2 . 父 子》 、 《 为什么姓赵》 等文 。 这些谈论鲁迅小说 中的人物或故事原型 出 版 社 , 的文章 , 其 目的是提供 可以与小说 中的虚构进行 比较 的素材 , 由此 『 5 1 孙郁 . 被 亵渎的鲁L  ̄ f M ] . 北京: 群言 出版社 , 1 9 9 4 . 帮助读 者领 略鲁迅 的小说艺术创造 。 【 6 】 鲁迅. 华盖集 续编. 无花 的蔷 薇. 鲁迅全 集. 第三卷 [ M 】 . 北京 : 人 民文 周作人写了很 多关于鲁迅作 品的原 型考 察的文章 , 但并不是 主 学出版社 , 2 0 0 5 . 7 ] a k 庵校订. 周作 人 自编 文 集. 瓜豆集[ M ] . 石 家庄 : 河 北教 育 出版 社 , 张读者在阅读文学作 品时去按 图索�

鲁迅作品读后感5篇精选文章

鲁迅作品读后感5篇精选文章

鲁迅作品读后感5篇精选文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历史的一种有力的见证,更是人性的一种有力的说明,我一直都很崇拜鲁迅先生,的确是因为他的文章给我人生一种无比强劲的动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作品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鲁迅作品读后感1带着一种好奇和探究的心理我开始阅读鲁迅,一个伟大寻求着的心声,读到了鲁迅的思想,情感,知识,态度,言行.了解了鲁迅的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反省,更认识到鲁迅外冷内热的热烈情怀,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和挚爱.正因为对人生刻骨铭心的爱,才有了对戕害人生的言行的痛彻骨髓的恨,才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写照,人的生命是这样的珍贵,我们的人生如果用一种健康科学的态度和思想来经营和维持的话,我们本来可以过的更加幸福和快乐.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导致社会功能的不正常,导致社会家庭生活的不科学不健康,谁之过?社会管理者的责任,当然也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我们没有充分争取和使用我们手中的权力,缺乏对利益保护的追求认识和理解.民主与科学是人类发展进步的锐利武器,经过流血牺牲换来的宝贵财富却让我们弃之如敝履,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吗?一个缺乏有机统一组织的社会系统是不可能完全表现他的生命的丰富和生动的,一个健康的生命机体,有完善的系统组织,保证了功能的健全和活动的正常,实现了生命的完美展现,这才是可喜可贺的人生历史.鲁迅先生为构建新型的国民思想付出了一生的努力,和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做了一个彻底的坚定革命战士.我们却自陷在物欲横流的漩涡中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痛心疾首之余,仍然不想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那是我一生的追求,为了人生的幸福,必须像鲁迅先生一样做“韧”的努力和奋斗.周围的人们还会沉迷在现有的唯利是图的圈子里用异样的眼神看人,但在我的好友中已经有人觉醒,趁着黎明前黑暗的掩护悄悄地向着光明的方向轻装前进了.我要抓紧时间学习,去追赶前面奔跑的人们--------像鲁迅一样,做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鲁迅作品读后感2鲁迅先生的一生多是复杂坎坷的,《鲁迅自传》仅用千余字就浓缩了先生近50年的人生经历和写作成果,表现了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思想,为我们展示了一段真实而精彩的人生。

周作人《鲁迅的故事》读后感

周作人《鲁迅的故事》读后感

《鲁迅的故事》读后感当我翻开周作人写的《鲁迅的故事》,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仿佛看到了鲁迅在生活中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感受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本书通过周作人的叙述,让我看到了鲁迅真实、全面的人格,我意识到他是一个感情丰富、内心充满矛盾的人。

他的一生都在为寻求真理而努力,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和质疑自己。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性、道德和价值的深刻思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鲁迅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染。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不畏强权,不怕困难。

他的勇气和坚定不移的信念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他那种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地思考和质疑,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此外,周作人的叙述方式也让我印象深刻。

他以平实、诚挚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鲁迅的生活和思想。

他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但却能让人感受到真情、真实、真挚、真切的情感。

他的叙述是本色的,平淡如水的,但却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鲁迅的人生观和处世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强调独立思考和怀疑精神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不断地思考和质疑,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他的这种思考方式和处世原则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追求和理想。

总的来说,《鲁迅的故事》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

它不仅让我对鲁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的人生导师,指引我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和自信地走下去。

同时,《鲁迅的故事》也提醒着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用心去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和真谛。

我相信只要我们珍惜时间,用心去生活,我们就能在匆匆而过的生命中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鲁迅和周作人 作文

鲁迅和周作人 作文

鲁迅和周作人作文
《鲁迅和周作人》
嘿,咱今儿就来说说鲁迅和周作人这俩兄弟。

你们知道不,有一次我去图书馆,在那满是书的架子中间穿梭,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一样。

突然,我看到了鲁迅的书,那书脊上的名字特别显眼。

我就想啊,这鲁迅可真是厉害,他的文字就像一把犀利的剑,能直接刺到人心窝里去。

然后呢,我又在旁边看到了周作人的书。

哎呀呀,这周作人也不简单呐,他的文字呢,有一种别样的韵味。

这让我想起他们俩兄弟的故事。

虽然是兄弟,可人生的道路却大不相同。

鲁迅那是一身正气,为了国家和人民,啥都敢说,啥都敢做。

而周作人呢,好像走着走着就有点偏离轨道了。

不过呢,这也不能怪他,人嘛,总是会有不同的选择。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

但不管怎么说,鲁迅和周作人这俩名字,在咱中国的文学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虽然有着不同的光芒,但都值得我们去好好欣赏和研究。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还得继续在这图书馆里探索呢,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关于他们俩的有趣事儿。

嘿嘿!。

对于鲁迅的感悟200字

对于鲁迅的感悟200字

对于鲁迅的感悟引言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社会的觉醒和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鲁迅的作品和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他的贡献,以及对我们今天的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感悟鲁迅的思想,探讨他的作品对于当代社会的指引意义。

人性的探索鲁迅的作品中常常揭示人性的丑陋和权力的腐败。

在《狂人日记》中,主人公与社会发生冲突,进而认识到自己的无力和社会的虚伪。

这种对于人性的探索是深入的、细腻的,让我们直面内心的阴暗面,引发对人性的深思。

通过鲁迅的笔触,我们看到了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一种与外界冲突的情感,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当代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的矛盾与改革鲁迅关注社会的不公平和矛盾,并提出了自己对于社会改革的见解。

在《阿Q正传》中,阿Q作为社会底层人物的形象,展现了社会不公对于个体的压迫和伤害。

鲁迅认为只有通过社会的改革和变革才能解决这些矛盾。

鲁迅的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不断反思、改革才能寻求社会进步的出路。

文学的力量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文学的力量。

他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犀利的文字表达,唤醒了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鲁迅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的艺术,更是文化的批评和对社会的呐喊。

他的作品鼓励我们关注社会现实,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以文学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变。

人民的希望与力量鲁迅一直认为人民是社会的主体和变革的力量。

他在《呐喊》中强调了人民的觉醒和抗争,以及力量的集体行动和积极参与。

鲁迅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只有通过人民的团结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鲁迅的思想让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改变社会的力量,激励我们积极行动,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论鲁迅的作品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与社会。

通过对他的评析和研究,我们不但能更好地理解他的贡献,也能从他的思想中找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从周树人成长为鲁迅群文阅读观后感

从周树人成长为鲁迅群文阅读观后感

从周树人成长为鲁迅群文阅读观后感《鲁迅传》有多种版本,我独喜欢许寿裳。

一直以来,“鲁迅”成为一个符号,往往很“教科书”,很“官方”,甚至很“神坛”。

但许寿裳笔下的鲁迅,则很天然,很“原版”,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完整的“人”。

最初的周树人,很不“高大”,甚至十分怯懦。

从周树人到鲁迅,其间的徘徊、彷徨、挫败,成为一个伟大灵魂之必须,被我久久打量。

二十多岁的周树人依然过得很折腾,在日本留学的七年,他不断转学,显然,此处的“转”等同于“流转”“辗转”“流徙”,更是周树人内心的迷茫、惶惑、不确定的外在表现,他一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在仙台医学院时的周树人,早已瞥见四肢发达的国人是何等麻木,于是毅然弃医改行。

平时我们总是把“弃医从文”脱口而出,其实从“弃医”到“从文”并非一夜之间,周树人“弃医”的同时也并未确立人生目标,而是筚路蓝缕,屡启山林;“从文”,也是后来的事了,他从仙台回到东京首先参加的是革命党:光复会。

周树人执行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回国暗杀。

这时,他的怯懦适时造访:如果我死了,我母亲谁来照顾?幸而周树人没有成为荆轲,否则中国文学史该有多么沉寂。

周树人的犹疑受到“组织”的严厉批评,显然,他并不具备“彻底的革命性”:哪有一边革命一边惦记家人的呢!被淘汰,成为注定的命运。

从周树人这一段时间的阅读和书写来看,杂乱无章、漫无目标甚至自相矛盾。

他在东京闲住两年多,每周末去章太炎的寓所听经学课,只用文言翻译了一本小说集,写了几篇头绪纷乱的文化论文;外国文学,他也一直在介绍,但从无系统。

从心智上看,在成为“鲁迅”之前,周树人其实意志消沉、徘徊游移。

但尚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情。

当他一个人生病,躺在榻榻米上,对着月光下的自己的影子说:“只有你知道,我是一个人在挣扎,只有你知道,有多少次,我已经向命运投降,渴望一死了之,但我终于活了下来。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三年后,周树人回国做中小学教师,做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小官,谋生而已;其唯一兴趣,是校雠古籍,抄录整理古碑。

对鲁迅文章的思考作文

对鲁迅文章的思考作文

对鲁迅文章的思考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咱们从小就在课本里读他的文章,什么,还有那犀利深刻的等等。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读鲁迅文章的时候,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孩儿。

那时候,老师在课堂上讲得眉飞色舞,我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

就觉得这文章怎么这么绕啊,好多字不认识,好多话也不明白。

比如说里,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当时我就想,这孔乙己可真奇怪,偷书就偷书呗,还非得辩解。

随着年龄慢慢长大,再读鲁迅的文章,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

就拿来说吧,小时候读,就觉得闰土是个有趣的玩伴,能抓鸟,能在瓜地里刺猹。

可后来才明白,那背后藏着的是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曾经那么鲜活、那么充满生机的闰土,长大后却被生活压弯了腰,变得木讷、拘谨。

鲁迅先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闰土的变化,“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瞧瞧这描写,多细致啊,仿佛闰土就站在咱们眼前,让人心里忍不住一阵发酸。

还有里的阿 Q,那个自欺欺人的形象,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阿Q 被人打了,还自我安慰说“儿子打老子”,这种精神胜利法,初看觉得滑稽,再看却能感受到那个时代底层人民的悲哀和无助。

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只能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

鲁迅的文章里,常常有很多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比如中,人们居然相信用人血馒头能治病,这是多么愚昧无知啊!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故事,狠狠地刺痛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再比如说里的祥林嫂,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着自己的悲惨遭遇,从开始人们的同情到最后的厌烦。

这多像咱们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啊,当一个人的苦难被反复诉说,人们的耐心就会渐渐消失。

可这能怪那些失去耐心的人吗?还是说这个冷漠的社会让大家变得麻木不仁?我有时候就在想,鲁迅要是活在咱们这个时代,他会写些什么呢?也许他还会用他那尖锐的笔,去揭露一些社会问题。

从周树人到鲁迅观后感

从周树人到鲁迅观后感

从周树人到鲁迅观后感看了关于从周树人到鲁迅的那些事儿,真的是感慨颇多,就像突然走进了一场超酷的变身之旅。

你说这周树人吧,一开始就是个普普通通名字的普通人(这是跟后来的鲁迅比起来的“普通”)。

他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有点才华、有点想法,但还没找到自己“超级英雄”形态的人。

然后呢,就像被命运选中了一样,他开始踏上了成为鲁迅的路。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周树人变成鲁迅的这个过程,感觉他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铠甲,但这铠甲不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能在和旧势力战斗的时候更勇猛。

他看问题的角度那叫一个犀利,就像他眼睛里装了X光机,一眼就看穿了封建社会那些个吃人的礼教。

而且他特别勇敢,当时那么多不合理的事儿,别人可能都不敢吭声,他可好,跳出来就喊:“你们这些不对劲儿的东西,我可都看见了!”从他的文字里能看出来,他对老百姓那是真的心疼。

像写孔乙己的时候,把孔乙己这个可怜又有点迂腐的小人物刻画得那叫一个生动。

感觉鲁迅就站在旁边,看着孔乙己的遭遇,心里想着:“看,这就是那个时代把人折磨成的样子。

”他就像是老百姓的代言人,把那些底层人的苦和无奈都喊了出来。

而且鲁迅还特别幽默,你别看他老是批判这个批判那个,但是他的幽默是那种让人笑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就像他写阿Q,阿Q那些个又可笑又可悲的行为,读的时候让人忍不住笑,可笑着笑着就觉得特别难受,因为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的劣根性。

这就像是他给我们变了个魔术,表面上是逗趣儿,实际上是在给我们揭开一道很深很深的伤疤。

总的来说,看从周树人到鲁迅的转变,就像是看一场华丽的逆袭。

他从一个个体变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一个永远刻在中国人心里的文化符号。

他的文字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那个黑暗的社会和现在这个光明的时代,让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又该走向何方。

真的,看完之后就对这个叫鲁迅(或者周树人)的人更加肃然起敬了,感觉他在我心里的形象比之前更加高大,而且更加立体了呢。

谈鲁迅作文(通用22篇)

谈鲁迅作文(通用22篇)

谈鲁迅作文(通用22篇)谈鲁迅作文(通用2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谈鲁迅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鲁迅作文篇1我喜欢鲁迅,我没有装深沉。

除了课本上的,我甚至没怎么看过他的作品。

不是不想看,是真的太难理解了。

一个顺口溜大概已传遍了中国的每所学校,说现在的学生“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周树人和文言文并列,可见其难度。

若要我说出喜欢鲁迅先生理由,我还真说不出个所以然。

也许是崇拜他的深刻见解,也许是折服于他独到眼界,也许是惊诧于他前沿的思想领悟,也许仅仅是沉迷于课本上鲁迅先生肖像那双深邃的眼睛。

后来在语文选修课本上跟随萧红的笔墨对鲁迅先生了解了更多,在萧红的笔下,鲁迅是一位绅士,一个温和的大哥哥。

这让十七岁的我忍不住浮想联翩,若我生在那个时代,真想嫁给他啊。

有一天我跟朋友聊天儿,朋友向我抱怨为什么鲁迅的文章会被选为必学的课文,还变态地要求背诵。

我的一句话结束了她喋喋不休的抱怨,我小声地说,我很喜欢鲁迅啊。

她朝向远处的头大弧度地转向我,看我的眼神犹如看着一个傻子。

然后我们一起沉默到上课铃响,默默地走进教室。

朋友的反应让我怀疑我是不是脑子坏了,可是我控制不住,对鲁迅先生的迷恋没有任何消减。

随后在同桌的影响下我喜欢上了许嵩,最先吸引我的并不是歌声或嗓音,也不算曲调,而是歌词。

那是我偶然间在网上看到关于《毁人不倦》的解读,那篇文章对我的震惊程度犹如一记炸雷,原来看似普通的歌词竟有如此的深意。

好奇心驱使我去了解许嵩其他歌的解读,从此打开新世界……之后的某一天,我又天马行空,我竟然觉得鲁迅先生和许嵩有相似之处,深刻的见解,独到的眼界,温和的大哥哥……我想我是不是魔怔了,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我居然会联系在一起。

当然,我不会再把这种惊人的想法与朋友分享了。

谈鲁迅作文篇2卡尔维诺先生的《看不见的城市》曾有这样一句话:“地狱不一定存在,要是真有的话,它恐怕就是我们每日生活的人间”。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周作人的作品的读后感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周作人的作品的读后感

鲁迅作品朝花夕拾读后感周作人的作品的读后感一点,一点,一点点地看完了《朝花夕拾》,连串的时间,连串的记忆,真想将鲁迅爷爷的记忆当做我的。

整本文集用词语简洁柔和,正是鲁迅爷爷的平易近人的体现。

书中的抨击,讽刺,嘲笑,正是鲁迅爷爷对当时社会的反感与不满,表现了一个想让让民族进步,想让社会安定,为孩子着想的鲁迅爷爷。

这本书向我们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图卷,封建的社会制度,社会对人民的囚禁。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园中淘气天真的小孩子,观菜畦、吃桑葚、听鸣蝉与油蛉和蟋蟀的音乐会,看黄蜂、玩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到在书屋读书习字,三言到五言,再到七言。

课上偷偷画画,到书屋的小园玩耍。

无一不体现出小孩子追求自由,热爱大自然的心态,也表现了社会对孩子们的束缚。

《在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中,这两个人物,给鲁迅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两个由当时社会造就的人物。

一个下层的劳动者,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阿长,她思想、性格上有很多消极、落后的东西,是封建社会思想毒害的结果,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浑浊、昏暗。

正直倔强的爱国者范爱农,对革命前的黑暗社会强烈的不满,追求革命,当时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体现了旧社会人民对束缚的反抗,向往自由、安乐的心。

人民从囚禁中走向了反抗。

《朝花夕拾》是鲁迅爷爷对往事的回忆,有趣的童年往事、鲜明的人物形象,一件一件往事,同时也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表现了鲁迅爷爷对艰苦劳动人民的惋惜、同情,也表现了对当时社会的厌恶,告诉我们不要再回去那让人受苦的社会,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

让我们了解历史,感谢美好生活的由来。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

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鲁迅读后感850字5篇

鲁迅读后感850字5篇

鲁迅读后感850字5篇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历史的一种有力的见证,更是人性的一种有力的说明,我一直都很崇拜鲁迅先生,的确是因为他的文章给我人生一种无比强劲的动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鲁迅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鲁迅读后感1读《鲁迅杂文精选》,我没有潜心研究鲁迅写杂文的艺术手法,而是被鲁迅一字一句中透出的浓烈郁勃、无拘无束、实话实说的豪放性情所感染了。

有什么写什么,是他写作的最大特点——真。

这是唤醒旧中国正昏昏沉睡的文学志士的良药,是把掩盖真相的敌人与糊涂的旧中国消灭的武器。

即使是在看古铜镜子时,他还能发现当时封建保守的旧思想,揭示旧中国的落后是由于不能虚心学习外国文化。

他是一个激情派的作家,同时他又是十分严肃严谨的,他的思想是深邃无比的。

在《玩偶之家》这个话剧给人的震撼背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写出了《娜拉走后怎样》明确地指出一颗觉醒的心并无力改变女人玩偶一样的地位,只有要求经济权才是关键;雷峰塔倒掉后,他辛辣地讽刺中国人“奴才式的破坏”与“盗寇式的破坏”(再论雷峰塔的倒掉);又继续颇满无奈地嘲笑了一种“合群、爱国的自大”(随感录三十八)。

鲁迅永远把公众看来是平常事的另外陈腐、病态、丑恶、龌龊的一面无情地展示出来。

他用深邃的思想当指南针,永远地走在大家的前面,指引着人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他写道:“‘狂飙文豪’高长虹攻击我时,说道劣迹多端······是深得捣鬼正脉的。

”(捣鬼心传)鲁迅从来对他人得讽刺都是不羞不恼、不以为然、安然面对。

竟然在文章中加入了这些他人对自己的讽刺,流畅自然、真真切切,其中稍加一点小戏谑,这也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风格。

鲁迅写杂文不精雕细琢,而如行云流水一般真切自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让我们在品他的文章之外,也感受到他“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的闪光灵魂。

在无尽的黑暗中,总会有一丝光明,而光明终将吞噬黑暗,走向幸福的未来。

鲁迅散文读后感(精选12篇)

鲁迅散文读后感(精选12篇)

鲁迅散文读后感(精选12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鲁迅散文读后感(精选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鲁迅散文读后感1这本书收辑了鲁迅先生《朝花夕拾》、《野草》等一生全部散文。

读整片我读了整整一天,也许我阅读的速度着实太慢了,也许鲁迅先生写的东西总让我陷入思想的旋涡,但总算获益匪浅。

而最有印象的散文有《立论》《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诗歌则是《自嘲》《自题小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小时候看过的散文,那时总认为鲁迅先生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还有“美女蛇的故事,行如人体的何首乌吃后长生不老的传所写的无过于我们现在所看的神话童话书故事,什么“人面的兽,九头现在却不那么认为了!鲁迅先生写了那么多有趣的事,也许并不是因为要给我们知道他的童年过得有多精彩,而是为了回忆和缅怀已逝去的人和事。

这是一种生命的进化,思想的升华。

长妈妈和百草园,<<山海经>>和三味书屋都陪伴了鲁迅先生的整个童年,都是构成她美好回忆的轴心载体。

因此他才会情不自禁的述说了那么多。

而<<立论>>这篇散文却让我认为它所说的是那时中国流行的"惯病"—————虚荣泛滥,是非不分。

而这恰恰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个性独特————爱憎分明,明辨是非。

对于那两首诗歌<<自嘲>>和<<自题小像>>呢?虽没学过,但却让我喜爱。

特别是<<自嘲>>里的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却是千古名句。

<<自题小像>>中的那句"寄寒予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也更是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周作人讲解鲁迅读后感800字

周作人讲解鲁迅读后感800字

周作人讲解鲁迅读后感800字周作人讲解鲁迅读后感800字精选篇1他的作品数不胜数,有《彷徨》、《呐喊》、《朝花夕拾》……他的*抑扬顿挫,他的*留连忘返,他的*针针见血。

最令我感兴趣的,非《朝花夕拾》莫属。

《朝花夕拾》是鲁迅一九二七年七月十一日,写完于广州。

这本书中的作品都是回忆性*,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本书共有十篇*,这十篇*的语言都是清新、朴实,亲切感人。

本书原名叫《旧事重提》,但鲁迅觉得不太优美,于是将它改为《朝花夕拾》。

这个题目带露折花,色香好了很多。

这本书都是鲁迅回忆童年美好时光而写下。

其中最吸引我的还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

这篇*是鲁迅回忆自己在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美好时光。

这篇*多次用了景色描写,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一句话就用了景色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的景色优美与神奇,表现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回忆。

这篇*还加入了《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奇的面纱。

幼时的鲁迅受此影响,天天等待着美女蛇的出现,等待着老和尚给他一个神奇的盒子,但是终究没有出现。

这实在是太天真了。

这本书还有其他一系列的童年回忆,如《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等等,都能体现出鲁迅幼时的天真可爱,和他对幼时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这本书中,鲁迅写过一句话:“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它的出现,让我眼前一亮,心想:我也从记忆中“抄”出一篇*来吧!于是我便绞尽脑汁,想把过去的记忆全部掏出来,看看有没有童年趣事,但没有。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_读后感作文_

周作人散文读后感3篇周作人读后感1活在民国年代,战火纷飞中一不留神,小说中血肉横飞的情节就会在自己身上上演。

谈起那时文人的为人处世,虽说的确需要积极面对与投身变革,但在某些时节沉郁淡泊些或许能活得相对“轻松”和“舒坦”些。

这是我读罢《周作人早期散文选》的第一感受。

说起文才笔法,周作人未必逊于其兄鲁迅,甚至某些方面有所超越,却因对事物看得极为透彻的眼光以及生来易于烦躁激动的性格,字里行间总是透出一股独特的幽怨郁愤之气。

其实他也曾做过鲁迅那样斗士般的文人,以满腔热忱毫不留情地一次次直戳时代、社会或人民的痛处,为的是大众听到这些呼喊与击打能有所反应、想法甚至行动。

而从这本书中,我恰好看出他蕴含着的或激愤或淡然的复杂情感。

从头读过,通篇带着闲寂恢诡的日式幽默与变革时代的批判思想,彼此从思想上似乎是对立的,读来却顺理成章。

倘若排除时代与社会因素,饮茶听雨、尝鲜品酒、谈鬼说蝇,不经意间天南海北的零七碎八已经被周作人摹了个遍。

以掩藏于温吞之下的犀利目光扫视着埋藏在家常里短中的风花雪月,然后将其转换成袅袅婷婷的文字,宛若一叶随波荡漾的小舟,不紧不慢地掠过一处处山川草木,总要在某处有所停留,幽雅地打个怜惜而玩味的转儿,待吸够了香气、尝遍了滋味再悄然前行,于不经意回眸间又在某处风景留下一道浅而雅的痕。

这恐怕正是周作人前期的闲适杂感散文风格受到诸多好评的原因所在。

从《初恋》中对“她”的“淡淡的一种恋慕”,到《喝茶》中“瓦屋纸窗下、可抵十年陈梦”的“清泉绿茶”;从《乌篷船》中充满旧江南风趣情味的明瓦乌篷船,到《谈酒》中感到喝酒之时“怀着‘杞天之虑’,生恐强硬的礼教反动之后将引起颓废的风气”,无不以怜惜品味的态度、丰润雍容的京派笔法雕琢着每一个本不腴润的平凡物事,从中提炼出庸人体会不到的不平凡来。

比起平和冲淡来,周作人的犀利浮躁之风格同样老辣痛肤,尤其在涉及封建礼教之愚昧、国民性格之丑恶及军阀统治之暴虐等方面,愈发激烈敏感,其思想深度也愈发深入骨髓。

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5篇)

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5篇)

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人物传记读后感(推荐5篇)》。

第一篇:鲁迅传的读后感前不久,我刚听完了《鲁迅传》这本书,书中主要介绍了鲁迅一生的经历和生活。

我认为这本书非常好。

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鲁迅。

他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是浙江绍兴人,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

“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最崇敬的笔名。

他去过日本留学,开始是做医生,后来又成了作家。

在《鲁迅传》一书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鲁迅的精神。

鲁迅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的革命事业上。

虽然他家很穷,但仍造就了一位伟人,真是好厉害!因为当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非常时期,而鲁迅则带领大家在这场暴风雨中前行。

他顶住压力发表了许多著名的小说,真是太顽强了!先生很简单的介绍自己的作品,还提到“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其实,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为世人所推崇。

他的这种写法,恰恰表现了他谦逊质朴的人品。

我认为他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不做日本鬼子的奴隶,不当日本鬼子的俘虏。

所以,我们应当学习他的精神。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说的这句话一点不错,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他的身影永远刻在我的心中!第二篇:《名人传记》读后感600字寒假里,我读到了一本好书――《牛顿》,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我们的童年,从幸福走来,从快乐走来。

但是,艾萨克。

牛顿可没这样美好的童年。

他还没出世,爸爸就离开了人间,二三岁时妈妈改嫁到别处。

在村里,他常被取笑为没妈的孩子,在小朋友们眼中,他更是个成天默不做声的无聊玩伴,只知道拿小锤子到处一通捶。

《鲁迅》读后感

《鲁迅》读后感

《鲁迅》读后感《鲁迅》读后感1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鲁迅》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鲁迅》读后感1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

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

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

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

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

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可那毕竟是几十年前的封建社会,离现在已经有那么漫长而浩瀚的一段历史。

可是,到了现在的社会,大人们还是大同小异、异曲同工地为我们打造一个标准童年:束缚。

《鲁迅》读后感2希望是人们对某件事或者某个东西上看到了也许会有的结果,也会抱有希望。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安利柯的母亲又对安利柯有什么希望吧。

安利柯的.母亲想让安利柯成才,看到了希望鼓励安利柯的信,温和婉转。

歌德曾经说过:“期望是生命的灵魂、心灵的灯塔、成功的指导。

”让别人对你产生希望是你的荣誉,因为他看好你,欣赏你。

一个人要有自信、希望、同情心和灵性才可能获得赞扬,缺一不可。

点燃希望,种下一颗种子,就有了希望;每天高要求,就有了希望……每天多说我希望,每天多做就有希望。

今天,你做到了吗?星期二,我们学了《鲁迅与时间》,这篇文章使我深受教育。

鲁迅是一位有名的作家,他只活了55岁,但他给我们留下了640万文字的宝贵遗产。

鲁迅往往白天要接待客人,到了晚上10点至12点时才有时间写字、看书。

而且一直工作到凌晨2、3点,每天很少休息,只睡一会儿时间。

然后又起来工作。

除夕夜是人们团聚和休息的时间,但在鲁迅看来这是抓紧时间写作的好机会。

在每个除夕夜,人家都在快乐地庆贺,而鲁迅却抓紧时间写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一种视角看鲁迅
——读《周作人谈鲁迅》有感夜幕降落,华灯初上。

在每个星辰浩瀚落下点点星芒的夜晚,你是否曾刻意地拿出一晚闲暇的时光,关上手机、翻开书的扉页在一个阳光洒进市内的春风沉醉的午后,你是否曾陶醉在盎然的春意之中,用一本好书来开启一整年的生机焕发读书吧,一本好书会让你卸下尘世的烦俗,带你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姐姐的书架上看见了这本周作人写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作人谈鲁迅》。

不知是命运有意的或是无意的安排,安排我以这样的方式有认识了一次这位曾在文学史上绽放璀璨的大思想家。

此书从鲁迅的青年时代写起,通过兄弟间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别样的鲁迅。

这本书中,鲁迅不再是那个一手点着雪茄、一手执着战笔的他,而是从更为亲切与近距离地层次上,从书里走了出来,穿过了时空来到了读者身边。

你或许知道鲁迅精通古文学,但你未必知道鲁迅年少时期拓印古文本的狂热与执着;你或许知道鲁迅的三味书屋,但你未必知道鲁迅在遇见寿镜吾先生之前与周作人一起经历的私塾教育;你或许知道鲁迅曾留学日本弃医从文,但你未必知道鲁迅在日本期间专注于翻译德国的文学经典……这些都是教科书里不
会授予我们的鲁迅,是一个更平常更为真实与立体的鲁迅。

在中学时期,鲁迅先生的文章几乎是大多数学生的心头痛。

这缘是先生的文章大多内涵深远,且其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是十分犀利与露骨的。

或许是自身也难以避免的阿Q 般的精神胜利法的缺陷,在读到《阿Q正传》、《孔乙己》这类文章时,我是带有一丝自愧的。

回想起语文教科书中的周树人,就觉得这个言语带刺、嘴上横着扎人胡须、眉眼间带有一股凝重的先生好似在蔑视这个社会的一切,可是在其兄弟周作人的这本书中,我开始看到一个不一样的“迅哥儿”。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篇名为《鲁迅的笑》的文章,文章里记述了这么一回事情。

在北大教学期间的某一堂课,鲁迅讲小说到了《红楼梦》,因为提及了林黛玉,便问同学们爱林黛玉不爱。

学生们大抵都是爱的吧,从中又有一个学生反问了先生这个问题,鲁迅先生直言不讳:“我不爱。

”学生又问,为什么不爱。

先生是这样作答的:“因为她老是哭哭啼啼。

”所以便可揣测当时先生应该是嘴角挂着一丝笑意的吧,周作人评判鲁迅先生当时给予了大家很多的亲切之感。

由此又可以得知,即便我们通过一些存留下来的画像看到的鲁迅先生的形象多是不苟言笑的,又通过很多的有关他的文化论争的文章可以感受到他是言辞犀利、不苟言笑之辈,可却从这次的小插曲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不同寻常的一面。

卸下了战士的盾与矛,他也是一个普通人,我们不该把他限定在一个框架之中,而应该通过更为全面的渠道与材料去认识
一个更真实的鲁迅。

在这本书中,周作人不仅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及人生经历做出了更为全面的概述,同时也对先生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做出了更为详尽的阐述。

例如让我对《阿Q正传》有了新的理解的那篇名为《为什么姓赵》的文章,在该篇中,周作人重点阐释了鲁迅在书中讲述的阿Q姓赵这一情节。

周作人写到,阿Q本应该姓谢,还有个哥哥叫谢阿有,可如是一来,那他与赵太爷同姓的这一情节便不再成立。

若要将赵太爷改名为谢太爷,可这书中的“赵太爷”与“钱太爷”是有讲究的。

《百家姓》中的头两名的姓氏正是代表着中国士大夫的新旧两派,若要改为姓谢,那这意思可就偏离了鲁迅先生的本意了。

在书中,阿Q的姓甚名谁以及籍贯都是一个未知数,就这样的写作基调,鲁迅先生也曾在书末结语云:“我所聊以自慰的,是一个‘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

”周作人对于这番话的评价是:“这话说的很是滑稽,同时对于学界的讽刺也是深刻的。

”若不是周作人与鲁迅几乎成长在同一生活环境之中,我们便也不会了解到阿Q的确有其人,我们便也不能更明确的得知鲁迅先生设定阿Q这一人物时的深刻用意。

因此通过这本书,我们不仅可以更全面、真实地还原了鲁迅的形象,也使得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典型形象变得丰满、立体起来。

若是你对周作人有所了解,便一定会知道在历史上的后
来,周作人与鲁迅是断绝了兄弟关系的,这其中有政治的因素,也有着文学观念的相斥导致的原因。

但是这并不会影响周作人去写鲁迅的生平以及去评述鲁迅的文章与理论,这也恰恰让我们看到一个文人在文学面前的严肃与虔诚。

除开这本书的写作内容,就其写作的手法与艺术特色之上,我觉得周作人的文章还是很值得去品读的,尤其是散文方面,其文学成绩是不容小觑的。

周作人的散文具有着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两类风格,在这本书中,他较少地运用到了散文这类创作文体,但还是能从他叙事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其深厚的文学功底。

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谈这本书,这也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合上书本,闭上双眼的同时仿佛是交了一位老友一般又重新认识了那个曾被文学史认为呐喊着革命口号的“旗手”鲁迅。

这一次的鲁迅,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将笔作为工具执着于批判现实不放的冰冷的他,而是从更常人化的角度走出了书本,只是一位平常的却不平凡文艺工作者。

用一本书换一种视角,用一本书重新认识鲁迅。

文学院15级中文1班沈莉
联系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