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亮人物形象

(罗胜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1班 0)

[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诸亮就是其中之一。诸亮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它的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受世人赞叹,作者耗费笔墨把他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然而诸亮深陷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忠君思想,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时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也塑造了一个没有用他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是心甘情愿地戴着道德楷模的桂冠走上传统文化祭坛的一个对最高道德追寻的诸亮。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命运的最大特色。在这个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亦枉然”的遗恨!诸亮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亮德才兼备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亮为后人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是多谋善断,集文治武功于一体的“智慧”的化身,具有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其光辉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淡泊名利,静以修身

诸亮是“俭以养德”之典。诸亮一生崇尚节俭,并以此来治国。身为宰辅、“相父”,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其俭约实在罕见。终其一生,如其所言,清正廉洁,字字浩然,垂千古。在诸亮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的影响下,蜀汉形成了以节俭为荣、奢

华为耻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很多蜀汉官员都做到了居官清廉,不尚奢华。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1]。”费伟“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2]。”

诸亮后来位极人臣,在治国理政、戎马倥偬的百忙之中,从没忘掉治家和对后辈的教育,在齐家上他同样要求他的子们养成节俭的习气,从而以成大器。

他不以财产遗子,却留下了《与兄谨言子乔书》、《与兄谨言子瞻书》、《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一批精神财富,以告诫后辈。其教育子女的佳作《诫子书》千古流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段话谆谆教诲,给后辈留下了“澹泊致学,俭以养德”,“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身治性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神机妙算,智谋无双

在民间,常听到这样一些俗言口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可见,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葛亮的大名联系着“智慧”、“聪明”。诸葛亮因此被誉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的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4]十四岁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尽管年未弱冠,与刘表、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怀有伟大志向,不屈于权贵,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取荆州、夺西川、成鼎足、图中原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的预言家”。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他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

志。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放弃了依靠权势,依靠强者的原则,把命运押在一个屡遭挫折寄人篱下的落魄将军刘备身上,他这种大胆的选择,也体现了胸怀大志的诸葛亮的卓越远见和胆量。

首先在军事上。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征南之役, 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了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27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博望烧屯,初试锋芒。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蜀汉政权建立后,他更是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使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即使是在失街亭这样的大败之后,“空城计”又使诸葛亮的智慧在这失误之中更显得超乎寻常。此外,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表现他的“智”。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的确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其中几个例子。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之后周瑜又多次设计要害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过。在周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诸葛亮又在七星坛借来东风,从而有了火烧赤壁的一段佳话。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借箭“借”了东风。《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这可谓是古往今来的战争的总结。诸葛亮了解曹操的为人,借箭时料定曹操不会派兵出来,就故意让士兵擂鼓呐喊,让曹操放箭,结果向曹军借到了十万支箭。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诸葛亮的这种有远见的政治才略,超长的聪明才智实为让世人佩服。关于诸葛亮<隆中对>一文,我相当之敬佩诸葛亮高瞻远瞩的能力,对事态的发展与谋划,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精妙之处,不一而足!他在治国上不仅高瞻远瞩,用兵有道,而且追求务实,勤政为民。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后次年托孤于诸葛亮,在羞愤与悔恨中病逝。诸葛亮用他的勇气和智慧承担起了维系蜀汉国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