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园修注版

合集下载

《续板桥杂记》作者“珠泉居士”考

《续板桥杂记》作者“珠泉居士”考

·中国文言小说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21)02⁃0154⁃07《续板桥杂记》作者“珠泉居士”考宋世瑞(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阜阳236037)摘要:国家图书馆藏乾隆五十七年(1792)酉酉山房刻本,是目前所知之笔记体小说《续板桥杂记》(附《雪鸿小记》)刊刻年代最早、内容最为完整的一个版本。

根据此刻本的内容来考证珠泉居士的交游情况,并结合光绪《菱湖镇志》的记载,确定“苕南珠泉居士”为浙江省湖州府归安县菱湖镇人吴霖世。

关键词:酉酉山房;菱湖镇志;吴霖世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志码:A. All Rights Reserved.在清代的笔记体小说领域,存在着“聊斋体”“阅微体”“板桥体”等作品系列,其中“板桥体”中的《续板桥杂记》(附《雪鸿小记》)为乾隆晚期珠泉居士撰写的一部有关金陵、扬州一带青楼轶事的笔记体小说,也是继清初余怀《板桥杂记》之后的一部志艳杰作,较通行之本有《章台纪胜名著丛刊》本、《香艳丛书》本等。

笔者在国家图书馆见到此书的三个版本,即乾隆五十七年(1792)酉酉山房刻本(两种)、曲学家吴梅藏嘉庆年间步云轩刻本,其中酉酉山房刻本为后来所有版本之祖本,而步云轩刻本为《板桥杂记》《续板桥杂记》之合刻本,研究价值不高。

乾隆五十七年(1792)酉酉山房刻本《续板桥杂记》(附《雪鸿小记》)内容实为两个部分。

《续板桥杂记》三卷为金陵游迹,卷上《雅游》,卷中《丽品》,卷下《轶事》;所附《雪鸿小记》《雪鸿小记补遗》,为扬州青楼轶事。

此书大致由序言、收稿日期:2021-03-21基金项目:阜阳师范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2018kyq0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世瑞(1981-),男,山东菏泽人。

文学博士,阜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元明清笔记小说。

154题词、正文、跋语等四个部分组成,《续板桥杂记》原文部分依次为海陵默堂主人《弁言》、洪都黎松门《续板桥杂记序》、越州青阁居士《叙》、研香《序》、胡棣园等《题词》、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缘起》,丁柳溪评点《续板桥杂记》之《雅游》《丽品》《轶事》三卷,清溪照了居士《词余(仙吕·桂枝香)》。

《中国版刻图录》宋金元刻本勘误

《中国版刻图录》宋金元刻本勘误

叶中国版刻图录曳由北京图书馆渊今国家图书馆冤编袁1960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遥一年后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做调整并增加了清代中后期的刻本五十种袁出版为第二版遥该书以国家图书馆藏书为主袁并面向全国各大古籍收藏单位搜集所藏的古籍袁该书收录的古籍包含了上起唐代下至清代的优秀古籍刻本五百部袁图版六百余幅袁分为版刻尧活字尧版画三大部分[1]遥共影印为八册袁装帧采用了中国传统的书籍线装装帧形式遥其中宋代刻本二册尧金元刻本尧明刻本尧清刻本尧活字本尧版画各为一册袁另有目录一册遥在内容上以宋刻本部分最为完善袁几乎把著名的宋代刻本都收入其中袁活字本尧版画也收录的较为齐全袁元明刻本稍差袁清刻本为最差[2]遥但总体上袁此书还是远超过去所有的版本图录遥一尧宋刻本野匡高一八.四厘米袁广二六.三厘米遥十行袁行二十字遥注文双行袁行字同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宋刻存二十卷袁余卷清人影宋抄补遥道光间汪氏振绮堂刻本袁即据此本翻版遥冶[3]按叶中国版刻图录曳渊以下简称叶图录曳冤第二册图版四三及国家图书馆藏叶咸淳临安志曳宋咸淳刻本书影袁对比参核遥应为野匡高二六.三厘米袁广一八.四厘米遥冶叶图录曳作野匡高一八.四厘米袁广二六.三厘米冶袁误遥野匡高一九.二厘米袁广一五.四厘米遥十三行袁行二十四字至三十字不等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袁机以通鉴文字繁博袁乃区别其史实为此书以贯通之遥时官岩州教授袁即就郡庠开版袁杨万里出守临漳过岩州为之序袁故世称岩州本遥宋史尧玉海称孝宗诏岩州摹印十册以赐江上诸帅袁亦即此本遥宋讳缺笔至慎字遥补版绝少遥冶[4]按南宋史学家袁枢字机仲袁叶图录曳作野袁机以通鉴文字繁博冶脱一野仲冶字遥并叶图录曳第二册图版一〇〇及国家图书馆藏南宋孝宗淳熙二年渊1175年冤严陵郡庠刻本叶通鉴纪事本末曳书影袁对比参核遥应为野十四行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十三行冶袁误遥野匡高二四.五厘米袁广一六.二厘米遥八行袁行十五字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录唐宋八歌咏昆山名胜物产之作遥文字远胜明人俞允文重辑本遥写刻精绝袁下宋人真迹一等遥冶[5]按叶图录曳第二册图版一一六尧一一七袁对比参核遥南宋宁宗开禧三年渊1207年冤昆山县斋刻本叶昆山杂咏曳实为野行十六或十七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十五字冶袁误遥收稿日期院2021-10-27作者简介院陈赛渊1997-冤袁男袁汉族袁河北邯郸人袁赤峰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院数字博物馆与文化创意尧纸质文献保护曰吕富华渊1978-冤袁女袁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袁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导师袁研究方向院历史文献学尧北方民族文献遥基金项目院内蒙古自治区野蒙古族及北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冶项目叶金元笔记类书中的契丹史料整理与研究曳渊18N D X T 07冤叶中国版刻图录曳宋金元刻本勘误陈赛袁吕富华渊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袁内蒙古赤峰024000冤摘要院叶中国版刻图录曳是一部反映了中国历代版刻艺术的集大成之作袁这部书对版本鉴定工作尧书籍印刷史的研究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遥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叶中国版刻图录曳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袁本文以叶中国版刻图录曳渊1961年第二版冤为依据袁对其宋金元刻本部分进行勘误遥关键词院叶中国版刻图录曳曰宋金元刻本曰勘误中图分类号院G 256.2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673-2596渊2022冤01-0040-04V ol .43N o.1J an.2022第43卷第1期2022年1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野匡高二〇.七厘米袁广一三.六厘米遥十行袁行二十一字遥注文双行袁行字同遥宋讳缺笔至慎字遥卷末脱去尤袤后序袁别有清初毛扆校宋本袁尤跋俱全袁可据补遥刻工金大有尧曹侃尧李彦尧刘仲尧叶正尧刘文等袁又刻尤本文选遥文选刻于淳熙八年袁与此书年份正相衔接遥文选补版工人刘彦中尧刘用尧王明尧盛彦尧曹侑尧唐彬等袁均见此书遥此本字画多经后人描失袁原版补版袁今已无从辨认遥世无二帙袁此为本书传世最早刻本遥冶[6]按叶图录曳第二册图版一二一袁对比参核遥南宋孝宗淳熙七年渊1180年冤池阳郡斋刻本叶山海经传曳为野白口袁左右双边冶袁叶图录曳应据补遥野匡高二一.七厘米袁广一四.三厘米遥八行袁行十七字遥注文双行袁行字同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宋讳缺笔至廓字遥庆元六年李孟传知江州时刻于寻阳郡斋遥李孟传字文授袁宋史附见其父李光传遥卢文弨方言校本引李文授本袁当即此本袁但文字不尽合袁疑彼本后印有补版遥四部丛刊印本袁即据此影印遥冶[7]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三六袁对比参核遥南宋宁宗庆元六年渊1200年冤寻阳郡斋刻本叶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曳实为野四周双边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左右双边冶袁误遥野匡高二〇.七厘米袁广一四.六厘米遥十行袁行十六字遥注文双行袁行二十四字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版式字体与抚州公使库本周易尧春秋左氏传尧礼记并同袁知为同时官版遥题癸丑重刊者六十余叶袁癸丑为绍熙四年遥末附释文一卷遥冶[8]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三八尧一三九袁对比参核遥叶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曳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兴四年重修本实为野四周双边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左右双边冶袁误遥野匡高一八.五厘米袁广一一.六厘米遥十三行袁行二十四字遥白口袁四周双边遥卷中避宋讳不严格袁桓尧抅等字不缺笔遥刻工蔡才尧熊海尧余彦尧陈信等袁南宋初年又刻赣州本文选遥此书撰人欧阳忞原籍庐陵袁庐陵与赣州相距不远袁此书疑是庐陵刻本遥别有江州刻本袁郡守谯令宪尧朱甲重修袁顾广圻谓之重修本遥顾氏以此书为翻本袁反谓重修本为初本袁读者如以两本互勘袁便知其言绝非事实遥黄氏士礼居刻本袁即据此帙影刻遥冶[9]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四二袁对比参核遥叶舆地广记曳宋刻本实为野左右双边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四周双边冶袁误遥野匡高一八.三厘米袁广一二.五厘米遥十四行袁行二十七字遥细黑口袁左右双边遥宋讳缺笔至构字袁而慎字不缺笔遥字近瘦金体袁遒劲有力遥纸墨版式袁纯系南宋初叶建本风格遥存一百卷遥载记三十卷袁前人据别本精抄配补遥百衲二十四史印本袁即据此帙影印遥冶[10]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六五袁对比参核遥叶晋书曳宋刻本实为野行二十六字冶遥叶图录曳作野行二十七字冶袁误遥野匡高一七.八厘米袁广一二厘米遥十一行袁行十九字遥注文双行袁行二七字遥细黑口袁左右双边遥宋讳缺笔至慎字遥序后有绍熙二年建安余仁仲刻书广告六行遥卷一尧二尧四尧七尧十一后有余氏刊于万卷堂尧余仁仲刊于家塾尧仁仲比校讫各一行袁因知此即九经三传沿革例著录之建余氏本遥清嘉庆间汪喜孙问礼堂刻本袁即据此帙摹刻遥冶[11]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七〇袁对比参核遥南宋光宗绍熙二年渊1191年冤余仁仲万卷堂刻本叶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曳实为野行十八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十九字冶袁误遥野匡高一八.八厘米袁广一二.五厘米遥八行袁行十八字遥注文双行袁行二十四字遥细黑口袁四周双边遥耳记篇名遥宋讳缺笔至敦字遥宋景文公所用诸本参校后有庆元元年建安刘之问刻书识语袁目录后又有建安刘元起刊于家塾之敬室牌记遥版式与黄善夫本后汉书相似袁盖同时刻本遥冶[12]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八一尧一八二袁对比参核遥叶汉书注曳宋刘元起家塾刻本实为野十行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八行冶袁误遥野匡高二一.一厘米袁广一三.一厘米遥十行袁行十六字遥注文双行袁行二十一字尧二十二字不等遥细黑口袁四周双边遥杨氏四经四史之斋旧藏宋本四史之一遥宋讳缺笔至慎字遥初印精湛袁纸墨如新袁可称建本上乘遥目录后有建安蔡纯父刻梓于家塾牌记袁不记刻书年月袁以蔡氏一经堂本后汉书刻于嘉定元年例之袁疑亦嘉定前后刻本遥冶[13]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一八三尧一八四袁对比参核遥叶汉书集注曳实为野八行冶袁叶图录曳作野十行冶袁误遥野匡高二〇.八厘米袁广一三.八厘米遥八行袁行十五字遥细黑口袁左右双边遥卷末有绍兴十二年知汀州宁化县王观国刻书后序袁又有汀州宁化县学镂板及校勘监刻人衔名十二行遥宋讳缺笔至高宗嫌名觏字袁慎尧敦字不缺笔袁前人因定此书为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翻刻绍兴九年临安府学本遥原为汲古阁毛氏藏书袁陆贻典曾从毛斧季借校自藏明抄本袁改正讹文甚多遥毛氏汲古阁抄本袁即据此帙影抄遥冶[14]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二〇三尧二〇四袁对比参核遥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渊1142年冤汀州宁化县学刻本叶群经音辨曳实为野行十四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十五字冶袁误遥野匡高二二.二厘米袁广一六.四厘米遥十二行袁行二十字遥白口袁左右双边遥此为本书初刻本遥卷末载庆元三年吴仁杰自序袁并庆元六年方灿跋文称吴先生见属刊于罗田县庠袁后列州学生张师尹等校正衔名三行遥知不足斋丛书本袁即据此本校刻遥冶[15]按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二一七袁对比参核遥南宋宁宗庆元六年渊1200年冤罗田县庠刻本叶离骚草木疏曳实为野行二十一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二十字冶袁误遥野匡高二三.五厘米袁广一七.五厘米遥九行遥细黑口袁左右双边遥刻工吴文彬袁宝庆元年又刻广东漕司本九家集注杜诗遥杜诗开版宏朗袁与此书字体刀法如出一辙袁因疑此亦宝庆初年广东漕司刻本遥九家集注杜诗为福清曾噩倡刻袁除陆心源旧藏五卷外袁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本卷帙最多袁瞿氏书散袁今不知飘墮何所遥曾噩又刻大宝积经于广州遥宋时广州刻书传世者袁除部礼韵略外仅存上举二书遥冶[16]按叶礼部韵略曳袁该书最早在北宋真宗景德四年渊1007年冤时由丘雍尧戚纶编定袁今以佚失遥北宋仁宗景祐四年渊1037年冤由翰林学士知制诰丁度重新修订袁并改名为叶礼部韵略曳袁共五卷遥叶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曳是叶礼部韵略曳的修订本遥对比参核叶图录曳第三册图版二四八书名袁叶图录曳作野部礼冶二字当是颠倒袁应据改遥二尧金刻本野匡高一八.五厘米袁广一三厘米遥十三行袁行二十六字遥注文双行袁行三十字遥白口袁四周双边遥观纸墨刀法袁知是平水坊本遥存十三卷遥冶[17]按叶图录曳第四册图版二五八袁对比参核遥叶黄帝内经素问曳金刻本实为野行二十一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二十六冶字袁误遥三尧元刻本野匡高二四.三厘米袁广一六.六厘米遥十一行袁行二十字遥细黑口袁四周单边遥大德八年广州路士人陈大震尧路教授吕桂孙据淳祐南海志重修袁综记元时广州路所属七县事遥原二十卷袁此存五卷遥卷六记户口尧土贡尧税赋曰卷七记物产曰卷八记社稷尧壇壝尧城濠曰卷九记学校曰卷十记兵防尧仓库尧廨宇尧郡圃等遥卷中有后补之叶袁学校门记事至致和元年止遥世无二帙遥永乐大典内引南海志或广州府南海志袁即此书遥冶[18]按叶图录曳第四册图版三三八袁对比参核遥叶大德南海志曳元大德刻本实为野行二十一字冶袁叶图录曳作野行二十字冶袁误遥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要参考文献院也1页李景文,展鹏飞.评叶中国版刻图录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冤,1997渊04冤院120-123.也2页黄永年.古籍版本学[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09.31.也3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咸淳临安志曳宋潜说友纂修宋咸淳刻本杭州南京图书馆藏) [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15.也4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通鉴纪事本末曳宋袁枢撰宋淳熙二年严陵郡庠刻本建德)[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24.也5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昆山杂咏曳宋龚昱辑宋开禧三年昆山县斋刻本昆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28.也6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渊叶山海经传晋曳郭璞撰宋淳熙七年池阳郡斋刻本贵池)[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28.也7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解曳晋郭璞撰宋庆元六年寻阳郡斋刻本九江)[M].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1.也8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曳汉何休撰释文唐陆德明撰宋淳熙抚州公使库刻绍熙四年重修本抚州)[M].北京:文物出A bst ract :A s a com pr ehens i ve m as t er pi ece of t he l ong-l as t i ng engr avi ng ar t of anci ent Chi na,t he C hi nese E ngr avi ng C at al ogue i s of gr eat s i gni f i cance f or r es ear ches i ncl udi ng ver s i on i dent i f i cat i on and pr i nt i ng hi s -t or y.But f aul t s and m i s t akes do exi s t i n t hi s ser i es of docum ent s .Bas ed on t he s econd pr i nt ed ver s i on of 1961,t hi s paper f ocus es on s ever al m i s t akes and t he i nt endi ng cor r ect i ons .K eyw ords 院Chi nes e Engr avi ng Cat al ogue 曰C opi es of Song-J i n-Y uan 曰Cor r ect i onC orrect i ons on t he C opi es of C hi nes e E ngravi ng C at al oguePri nt ed i n Song-Ji n-Y uan D ynast i esC H E N S ai袁LU Fu-hua (C 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Chi f eng 024000袁Chi na)版社,1961.31.也9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舆地广记曳宋欧阳忞撰宋刻本疑吉安)[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2.也10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晋书曳唐房玄龄等撰宋刻本建阳)[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6.也11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春秋公羊经传解诂曳汉何休撰宋绍熙二年余仁仲万卷堂刻本建阳)[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6.也12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汉书注曳唐颜师古撰宋刘元起家塾刻本建阳北京大学图书馆藏)[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8.也13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汉书集注曳唐颜师古撰宋蔡琪家塾刻本建阳)[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38.也14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群经音辨曳宋贾昌朝撰宋绍兴十二年汀州宁化县学刻本宁化)[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41.也15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离骚草木疏曳宋吴仁杰撰宋庆元六年罗田县庠刻本罗田)[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42.也16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曳宋刻本广州)[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47.也17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黄帝内经素问曳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孙兆改误金刻本临汾)[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49.也18页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叶大德南海志曳元陈大震.吕桂孙纂修.元大德刻本广州)[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61.62.渊责任编辑徐阳冤。

(原创)耦园风雨四十年

(原创)耦园风雨四十年

(原创)耦园风雨四十年世界文化遗产耦园坐落在苏州古城平江历史街区里,具体位置在仓街中部的小新桥巷,苏州老话有吃煞太监弄饿死仓街的说法,说明以前仓街住的穷人多,在这里清代知府陆锦把它作为居所,可以想象当年的气派,其后几易园主,直到晚清由沈姓大户人家所有,扩建今天耦园的西部花园和西北侧的二层群楼,形成耦园三面环水的独特地形风格。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苏州园林管理处下属古建维修队(后来的古建公司)翻修后对外开放今天耦园的东部花园,当时的入园门口在今天的小新桥巷东侧小桥边,入园门往东是一个小院子,小院子的北侧有一个圆形月洞门,形成一个别有洞天的框景景观,框景内的主体景观是一组气势雄浑的黄石假山,据行家评论它是唯一可以和苏州景德路环秀山庄假山可以媲美的黄石假山,区别是环秀山庄假山是用太湖石,还有专家认为这二组假山都是叠石名家戈裕良的遗作,还有园林专家认为是张向阳所叠,从耦园黄石堆叠的自然纹理看,极似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至少是师徒作品。

耦园的最东南角有一个小楼名曰听橹楼,是园主聆听河外河护城河渔民摇橹的地方,说明这个地方以前极其安静,可惜后来在对面建了振亚丝织厂和染织厂,每天来来往往有五千职工,加上机器的轰鸣这个地方不再有那么诗情画意了,园子的最东北有一个名曰双照楼的茶室,二楼茶室三面有长窗,冬天里从早上喝茶可以喝到下午有一个桌子始终能照到太阳。

在上世界八十年代耦园的二楼茶室和艺圃的临水茶室是最受老苏州钟爱的喝茶朋友聚会处。

现耦园的中部院子原来居住着三户人家,八十年代初期一度有一个老领导用二套新公房换取一户有独立院子的中部一户人家,没过五年政府有偿收回整体中部院落,这个苏州知名的老干部后来搬迁到了桂花新村。

耦园的西部一度作为苏州园林学校,后来该学校搬到虎丘附近,现在搬到越溪变成了旅游财经专科学校,西部园子今天看到的四个厅堂当时全部是教室,最北部的书楼当时是教师和学校领导的办公室。

耦园局部开放时由于位置偏游客不多,每年都是亏损的,于是园林局设定了一个标准,只要亏损低于五万元就算耦园主任考评合格,于是历任主任动足脑筋,有把空置房间出租存放深圳锦绣中华缩景园装置的,有请电视剧《红楼梦》摄制组长期驻点拍外景的,花样繁多,一度还出租给商人承包,该商人为了拉人气,和游船合作,让客人在拙政园门口河道上船开到耦园上岸,最荒唐的是说服东园管理处领导,让外地旅游车开进东园,从涵碧山楼旁桥经过开到东园最南端停车,让外地旅客下车过桥去耦园旅游,这样的安排至今没有改变,当时的东园是卖门票的,一段时间里买票的本地游客在林荫大道散步会遭遇急驶的大巴车,还以为遇到了首长游园,这至少在苏州园林里是绝无竟有的现象,当然现在你去北寺塔后花园游览也会遇到行驶缓慢的车辆,只是这些是寺庙管理人员的小车行驶比较礼貌。

耦园教程文件

耦园教程文件
耦园
地点:江苏省苏州市仓街小新桥巷
时间: 1876年耦园落成,1960-1980年
进行整修,1980年全部对外开放。
规模:东西长108米,南北宽78米,
近乎长方形,占地约12亩(7917平方 米),建筑面积为4496平方米。
耦园位置处于平江历史文化保护区,周边
建设控制地带50米之内无高大建筑及工矿企业。 原与耦园正门隔河相望的振亚丝织厂因城市总体 规划之需要已迁移。东面濒临的护城河亦因苏州 市环古城风貌工程的竣工,使原来堤岸斑剥、船 舶喧闹的护城河旧貌换新颜。护城河两岸树木葱 郁、鸟语花香,与耦园古景点相映成辉。耦园西 、北面分别为居民区,街道不宽,但相当整洁, 绝大部分的民宅均属30-40年代建筑,粉墙黛瓦, 虽高低参差不齐,但再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尚能保 留下这些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实属不易。
厚古朴,属苏州园林假山之上品, 素有盛名。
东花园俯瞰
黄石假山
西花园面积不大,整个园子 以“织帘老屋”书斋为中心,分 隔为东、南、北不间断的三个院 落。西花园环境幽雅宁静,具苏 州书斋花园的特色。
西花园俯瞰
“织帘老屋”之南——湖石假山, 小巧玲 珑,峰峦绝壁,山洞蹬道一应俱全,山间散 植乔木,老树参天,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 遥相对。
西园:织帘老屋 ,藏书楼 ,鹤寿亭
东园:无俗韵轩,藤花舫,黄石假山,储香馆 , 城曲草堂, 双照楼 ,望月亭 ,吾爱亭, 山水间,听橹楼,魁星阁
东花园占地5亩,是耦园的精华 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围环以亭 廊楼榭,呼应主景,整个布局疏密 得体,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精妙佳 构。
东花园中黄石假山气势雄伟,浑
凹字形,五间开阔,气宇恢宏,厅前建有砖 细墙楼,砖雕精美,额题“诗酒联欢”。
大厅与楼厅东侧建有平房与楼房一片,间

耦园(修注版)

耦园(修注版)

情留耦园原文苏州游子(江苏无锡) 2014-09-28 18:50:28苏州平江路是人们很喜欢的一条苏州水巷。

在平江路上走进一条小巷——大新桥巷,再往前走,穿过仓街,就是小新桥巷,这两条巷过去叫做星桥巷。

这是一条巷河平行的水巷,南面傍河,岸上杨柳依依,民居临水而居,粉墙黛瓦。

对岸的粉墙上,有的地方爬满了绿藤。

在幽静的小巷深处,藏着一座精巧的园林。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耦园。

耦园是苏州至今为止保护最好的清代园林。

清代雍正年间(清初),四川保宁知府陆锦曾在苏州城墙边内城河畔买地建园,取名涉园。

涉园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

同治年间(清末),苏松太道道台、浙江湖州人沈秉成在苏州做了几年官以后,喜欢上了苏州,在退隐后决定定居苏州。

他买下涉园的废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进行扩建,并为园子取名耦园。

“耦”字是两人并力耕作的意思,又通作“偶”。

沈秉成给这座他喜欢的园林取名为“耦”,大概是两层意思,一是退隐江湖,二是夫妻恩爱。

曾是朝廷大员的沈秉成和他的爱妻——晚清有名的才女、诗人、画家严永华在此偕隐,过了一段难忘的生活。

柳荫下,有一座门坊,上面砖刻门额上的“耦园”二字,是沈秉成的孙子的好友、书法家周退密所书。

耦园三边环河。

杨柳、深巷、小河、石桥,粉墙黛瓦,耦园的门前风光,在苏州园林中是很美的。

耦园门前的河边,是一座小河埠。

过去,苏州小河密布,想来,朋友们就是在此上岸进入耦园和沈秉成夫妇吟诗作画的。

耦园大门,是苏州经常可以看到的旧式人家的那种大门,高大宽敞,但并不显赫。

虽然沈秉成曾是大官,但门口没有抱鼓对等显示官员身份的附属设施,刻意保持着低调。

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座大门并不是一般的木门,整座大门是用上等竹片拼制而成,再漆成栗式,做工很精细。

这样的大门,在苏州并不多见。

耦园的设计和布置,很多都是双双成对的,这大概和沈秉成将这里作为夫妻偕隐的城市山林的主题思想有关吧。

耦园的总体布局,是中间住宅区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别是花园,也是一种寓意吧。

苏州园林鉴赏文章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

苏州园林鉴赏文章易学与苏州耦园布局.

苏州耦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耦园所包含的文化意蕴尚有待进一步的发掘。

现通过对耦园的研究,发现其布局是主人运用易学原理的结果,这在以“师法自然”为圭臬的苏州造园史上,实属仅此一例。

这一新发现丰富了耦园的文化诠释。

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园林文化遗产,应该引起学界的充分重视。

关键字:易学;耦园布局;文化遗产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Suzhou Ouyuan strongly requires our attention to further research of its profound culture background after it was approved its application of world cultural legacy by UN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recently. At present, extensive research work show that the layout of Ouyuan is the result of applying Book of Changes ingeniously by its owner. The new discovery enriches the explanation to Ouyuan Culture, which stands Ouyuan as the only example for its sophisticated arrangement in Suzhou where the worship to n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guideline. Great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its most cherished unique cultural treasure.Key words:Book of Changes;Ouyuan layout;cultural legacy“师法自然”是苏州古典园林造园的最高境界。

精妙的耦园

精妙的耦园

精妙的耦园顶图.这是苏州耦园东侧水面景色。

图片中的河右侧为苏州的“东园公园”,从公园内也可进入耦园,这相邻俩园为一水之隔。

精妙的耦园我两年前曾游过苏州耦园,当时耦园的许多建筑尚在整修。

今年五月,我再次去游时,耦园已修葺一新,显得十分幽静,又很精美。

耦园对很多外地游人而言,可能对它鲜为知晓。

耦园没有其它园林,如拙政园、留园名气响,但耦园以它自身魅力,精妙的建筑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前往。

耦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三面临水,一面通街。

它隐在苏州市为仓街小新巷的深处,环境幽雅。

它原是清初保宁知府陆锦致辞官归故里后始构筑的“涉园”,到同治十三年左右,此园归按察史沈秉成隐退后所得,並重修扩建,1876年耦园落成,沈秉成夫妇在园内偕隐了8年,伉丽情深,十分恩爱。

1941年为江苏常州实业家刘国钧所得。

解放后,1955年,刘国鈞经苏州市工商联主任陶叔南(后曾任苏州市副市长)将耦园赠给苏州市人民政府,1961年政府批准划给市园林管理处整修后开放。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什么称耦园呢?耦园不但具有园林的三要素“山水、花木、建筑”之间的和谐。

而且还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当年园主人沈秉成与夫人严永华在此相与啸咏,游艺终老。

夫妇俩取名“耦园”,“耦”与“偶”相通。

此外“耦园”还有双关之意;一是;住宅东西各有一花园。

二是;更体现寓有夫妇偕缘,伉丽唱和之意。

园主人沈秉成夫妇撰有“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

”之联镌刻为砖刻砌于园中廊内。

我不嚕苏了,还是请大家,随我镜头进入精妙的耦园来欣赏吧!图1.这是耦园门前一景,耦园前后设有河埠,粉墙黛瓦,映衬着小桥流水,颇有江南水乡风韵。

图2.耦园的大门十分普通,处在深巷端,与普通人家的门面相似。

一.耦园的中轴住宅部分;图3.“偕隐双山”,它为园宅轿厅,是园主迎接访客之所,园主妇严永华有诗“偕隐双山间,一庐着可託”表明夫妻伉丽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 (摘自堂中说明牌)图4.载酒堂.这是住宅的主厅,是为园主沈秉成宴请宾客或举行重大仪式之所,堂名取自堂中宋人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

耦园简介资料

耦园简介资料
• 耦园的建筑和园林景观融合了各种文化元素
• 为后来的园林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04
耦园的保护与开发
耦园的保护现状与挑战
耦园的保护现状总体良好 -园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观
得到了有效保护
耦园面临的保护挑战
• 游客的参观活动没有对园林造成严重
• 如何在保护园林文物的同时,满足游
破坏
客的需求
• 如何在开发和利用中,保持园林的原
• 园林景观与佛教文化相结合
⌛️
耦园的建筑具有独特风格
• 采用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
• 融合徽派和苏派建筑特色
耦园在当地的影响与地位
耦园是苏州著名的园林景点 -吸引
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耦园是文人墨客的聚集

耦园是当地的文化地标
• 与其他园林景点共同展现了苏州
• 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 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词佳作
• 园林景观为建筑增色添彩,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耦园的园林景观与绿化
01
耦园的园林景观以水为主题
• 水池、小桥、亭子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优美的水景
• 使得整个园林充满灵动和生机
02
耦园的绿化丰富多样
• 种植了许多古树和奇花异草
• 绿化与园林景观相互映衬,营造出优美的意境
03
耦园的园林景观具有季节性变化
• 不同季节,园林景观呈现出不同的美
•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 使耦园成为展示苏州历史文化的窗口
耦园的未来发展将注重可持续发展
• 在保护园林文物的同时,适度开发旅游资源
• 使耦园成为苏州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目录3-3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目录3-3

《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目录3-3罗壮勇公年谱二卷清罗思举清光绪宣统间泉唐汪氏刻〈振绮堂丛书》本 (清)罗思举(1764-1840)校经叟自订年谱一卷清李富孙清道光二十四年嘉兴李氏刻本 (清)李富孙(1764-1844)雷塘庵主弟子记八卷清张鉴清光绪仪征阮氏嫏囗仙馆刻本 (清)阮元(1764-1849)杜文端公自订年谱一卷杜堮清咸丰九年滨州杜氏刻本(清)杜堮(1764-1858)方聚成禅师年谱一卷清真净清道光五年刻本(清)悟成(1766-1831)绳枻齐年谱额二卷清蒋攸铦清道光十五年襄平蒋氏刻本 (清)蒋攸铦(1766-1831)守拙居士自编年谱一卷清蔡銮登清道光间桐乡蔡氏刻本 (清)蔡銮登(1766-1834)王伯申先生年谱一卷闵尔昌民国间刻《高邮王氏父子年谱》本(清)王引之(1766-1834)顾千里先生年谱一卷补遗一卷日神田喜一郎民国十五年大东书局铅印《国学月刊》第一卷第一期本 (清)顾广圻(1766-1835) 顾千里先生年谱二卷赵诒琛民国间昆山赵诒琛刻《对树书屋丛刻》本 (清)顾广圻(1766-1835)生述一卷清张琛清道光咸间丰刻《日锄斋诗集》本(清)张琛(1766-?)卞征君年谱一卷卞宗谟民国元年揖峰书屋木活字《卞征君集》本(清)卞萃文(1768-1845)彭湘涵先生年谱一卷清缪朝荃清光绪元年东仓书库刻《小谟殇馆全集》本 (清)彭兆荪(1769-1821)武进李先生年谱三卷先师小德录一卷清蒋彤民国间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清)李兆洛(1769-1841)瞿木夫先生自订年谱一卷清瞿中溶民国间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清)瞿中溶(1769-1842)书农府君年谱一卷清胡珵清道光间仁和胡氏刻本 (清)胡敬(1769-1845)平叔府君年谱一卷清孙慧惇清道光二十二年金匮孙氏刻本 (清)孙尔准(1770-1832)云翁自订年谱一卷清王楚堂清光绪十三年仁和王永言刻本 (清)王楚堂(1770-1839)鹿樵自叙年谱稿二卷清张大镛清道光十八年昭文张氏刻本 (清)张大镛(1770-1838)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五卷清杨芳清道光二十年南海傅祥麟寳和堂刻本 (清)杨芳(1770-1839)思补老人自订年谱一卷清潘世恩清咸丰五年吴门潘氏刻本 (清)潘世恩(1770-1854)恩福堂年谱一卷清英和清道光间刻本 (清)英和(1771-1840)厚山府君年谱一卷清卢端黼清道光间刻本 (清)卢坤(1772-1835) 冯旭林先生年谱一卷行述一卷清王心照清道光十六年木活字《椿影集》本 (清)冯春晖(1772-1836)方仪卫先生年谱一卷清郑福照清同治七年刻《仪卫轩文集》本(清)方东树(1772-1851)先文端公自订年谱一卷清汤金钊清咸丰六年萧山汤氏刻《寸心知室存稿》本 (清)汤金钊(1772-1856)太鹤山人年谱一卷清端木百禄民国三十三年瑞安林氏铅印《惜砚楼丛刊》本 (清)端木国湖(1773-1837)荷屋府君年谱一卷清吴荣光清道光间南海吴氏刻本(清)吴荣光(1773-1843)显考萼君府君年谱一卷清童恩清同治间刻《今白华堂集》本 (清)童槐(1773-1857)徐侣樵先生年谱一卷清支清彦清咸丰五年锦屏徐氏刻本 (清)徐起渭(1774-1854)俞理初先生年谱一卷谱余一卷诗文补遗一卷王立中民国间安徽丛书编印处影印暨铅印《安徽丛书》本 (清)俞正燮(1775-1840) 退庵自订年谱一卷清梁章锯清光绪元年福州梁氏杭州刻《二思堂丛书》本 (清)梁章巨(1775-1849)包慎伯先生年谱一卷胡韫玉民国二十二年安吴胡氏铅印《朴学斋丛刊》本 (清)包世臣(1775-1855)邓尚书年谱一卷补遗一卷邓邦囗清宣统元年江浦陈潜刻本 (清)邓廷桢(1776-1846)季思手订年谱一卷清龚守正清咸丰间仁和龚氏刻本(清)龚守正(1776-1851)岁贡士寿臧府君年谱一卷清徐士燕民国间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清)徐同柏(1776-1854)慎齐年谱一卷清陈益言清嘉庆七年金华陈氏刻《豫立轩文集》本(清)陈仁言(1777-1801)月沧自编年谱一卷清吕璜清道光二十一年永福吕氏桂林刻《月沧文集》本 (清)吕璜(1777-1839)汤贞悯公年谱一卷陈韬民国二十二年铅印本(清)汤贻汾(1778-1853)栗恭勤公年谱二卷清张壬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 (清)栗毓美(1778-1840)芸皋先生自纂年谱一卷清周凯清道光二十年爱吾庐刻《内自讼斋文集》本 (清)周凯(1779-1837)陶文毅公年谱二卷王焕錪民国三十七年南通王焕錪油印本 (清)陶澍(1779-1839)鼎甫府君年谱一卷清沈宗涵清道光十三年刻本 (清)沈维鐈(1779-1849)穆精额年谱一卷清穆精额清道光间《金山赫舍里氏渊源》朱格稿本 (清)穆精额(1779-?)苍溪府君年谱一卷清倪宝璜清同治间刻本(清)倪承弼(1780-1847)知非录一卷清孔昭杰清咸丰间刻本 (清)孔昭杰(1780-1852)张南山先生年谱撮略一卷清金青茅清咸丰间刻本(清)张维屏(1780-1859)客世行年一卷清冯古椿清乌丝栏抄本 (清)冯古椿(1780-?)张介侯先生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冯国瑞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慰景卢丛刻》本 (清)张澍(1781-1847)徐星伯先生事辑一卷缪荃孙清光绪二十七年江阴缪氏刻《艺风堂文集》本 (清)徐松(1781-1848)竹胜府君年谱一卷附录一卷清常恩清咸丰四年满洲纳喇氏刻本(清)斋清阿(1781-1851)知所止斋自订年谱一卷补述一卷清何汝霖清咸丰三年江宁何氏刻本 (清)何汝霖(1781-1853)云墀老人自订年谱一卷清彭玉雯清光绪二年南昌彭氏刻本 (清)彭玉雯(1781-1862)杨国桢海梁氏自叙年谱一卷清杨国桢清道光三十年崇庆杨氏刻本(清)杨国桢(1782-1849)稺圭府君年谱一卷清周汝筠清同治间祥符周氏刻本(清)周之琦(1782-1862)冯柳东先生年谱一卷清史诠民国间嘉兴谭新嘉绿丝栏抄本 (清)冯登府(1783-1841)南村府君自订年谱一卷清陈华龄清咸丰七年甘泉陈氏刻本 (清)陈华龄(1783-1855)先仲兄少司寇公年谱一卷清法良清道光二十九年袁浦官署刻〈抱冲斋诗集〉本 (清)斌良(1784-1847)兰石公年谱一卷郭嗣蕃民国二十年莆田新民印书局铅印《增默蓭文集》本 (清)郭尚先(1785-1833)姚石甫先生年谱一卷清姚濬昌清同治六年桐城姚氏安福县署重刻《中复堂全集》本 (清)姚莹(1785-1853)颐寿老人年谱二卷清钱宝琛清同治八年太仓钱氏刻本 (清)钱寳琛(1785-1859)先温和公年谱一卷清张茂辰清同治间上海张氏刻本(清)张祥河(1785-1862)汪荀叔自撰年谱一卷清汪喜孙民国间灰格抄《寿母小记》本 (清)汪喜孙(1786-1847)阮邻自订年谱一卷清徐保字清咸丰间乌程徐氏刻本(清)徐报字(1786-1851)征君陈先生年谱一卷清管庆祺民国二十七年铅印《戊寅丛编》本(清)陈奂(1786-1863)言旧录一卷清张金吾民国间吴兴刘氏刻《嘉业堂丛书》本 (清)张金吾(1787-1829)徐秋士先生自订年谱一卷清徐元润清道光三十年太仓徐氏刻本(清)徐元润(1787-1848)啖蔗轩自订年谱一卷东归日记一卷清方士淦清同治十一年两淮运署刻本 (清)方士淦(1787-1849)杜文正公年谱一卷清杜翰清咸丰九年滨州杜氏刻本(清)杜受田(1787-1852)中议自订年谱八卷吹庐小草一卷清杨炳堃清光绪十一年归安杨氏刻本 (清)杨炳堃(1787-1858)先恭勤公年谱四卷诔词一卷清徐彬清咸丰九年静海徐氏刻本 (清)徐泽醇(1787-1858)东岩府君年谱一卷清长启清同治九年广州刻本(清)裕泰(1788-1851)石隐山人自订年谱一卷清朱駿聲民国十八年铅印《国立北平图书馆月刊》第三卷第五期本 (清)朱骏声(1788-1858)无成录一卷清陸我嵩清道光二十八年浔州郡署刻本(清)陆我嵩(1789-1838)凌台府君年谱一卷清葛以簡清道光间刻本(清)葛云飞(1789-1841)朝议公自订年谱一卷清陆模清咸丰间娄县陆氏刻本(清)陆模(1789-1850)王宝仁自述行年纪略一卷清王宝仁清光绪九年太仓王维驎重刻本(清)王寳仁(1789-1852)刘孟瞻先生年谱二卷附录一卷日小澤文四郎民国二十八年北平文思楼铅印本 (清)刘文淇(1789-1854)彭春洲先生诗谱一卷清李光廷清同治间刻《诗义堂集》本 (清)彭泰来(1790-1866)柳堂纪年随笔二卷清周李燮清道光光绪间云南周李氏景莲堂《周李合浦》稿本 (清)周凤翥(1791-1858)宝素堂金石书画编年录二卷清達受清抄本 (清)达受(1791-1858) 丹魁堂自订年谱一卷感遇录一卷清季芝昌清咸丰十一年江阴季氏刻本 (清)季芝昌(1791-1861)先文端公年谱一卷行状一卷清翁同書清稿本(清)翁心存(1791-1862)警石府君年谱一卷清錢應溥清同治三年嘉兴钱氏稿本 (清)錢泰吉(1791-1863)定盦先生年谱一卷吳昌綬清光绪三十四年仁和吴氏双照楼刻《龚礼部集》本 (清)龚自珍(1792-1841)定盦年谱稿本一卷黃守恒民国十二年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北平铅印《碑传集补》本 (清)龚自珍(1792-1841)定庵先生年谱外纪二卷張祖廉民国九年嘉善张氏铅印《娟境楼丛刻》本 (清)龚自珍(1792-1841)小浮山人年谱一卷清潘曾沂清咸丰间吴县潘氏苏州刻本 (清)潘曾沂(1792-1853)先河南公年谱二卷清周廷冕清光绪四年临桂赁庐刻本 (清)周启运(1792-1853)四留山人自记一卷清陈肇清咸丰四年平度陈氏刻本(清)陈肇(1792-1853)文节府君年谱一卷清吳養原清咸丰同治间刻本 (清)吴文镕(1792-1854)彭文敬公自订年谱一卷清彭蘊章清同治三年刻《彭文敬公全集》本 (清)彭蕴章(1792-1862)致初自谱一卷清徐栋清同治四年安肃徐氏刻本(清)徐栋(1793-1865)观斋行年自记一卷清祈寯藻清同治间寿阳祁氏刻本(清)祁寯藻(1793-1866)骆文忠公自订年谱二卷清駱秉章清光绪二十一年思贤书局长沙刻本 (清)骆秉章(1793-1867)馥芬居日记一卷清王汝潤民国十五年铅印《先泽残存续编》本(清)王汝润(1793-1868)吴竹如先生年谱一卷清方宗誠清光绪四年畿辅志局刻本 (清)吴廷栋(1793-1873)思补过斋主人自叙年谱一卷清李基溥清同治间长白李氏刻本 (清)李基溥(1794-1867)丁柘唐先生历年记略一卷清丁一鹏清末朱格抄本 (清)丁晏(1794-1876)柘唐府君年谱一卷清丁壽恒清抄本 (清)丁晏(1794-1876)大梦纪年一卷清汪荆川清道光二十四年鬲津汪荆川刻本 (清)汪荆川(1794-?)勿斋自订年谱一卷清陈士枚清同治间刻本 (清)陈士枚(1794-?) 迟悔斋年谱一卷清曹肅孫清同治光绪间科《洛阳曹氏丛书》本(清)曹肃孙(1795-?)梦盦居士自编年谱一卷清程庭鷺民国二十四年铅印《乙亥丛编》本 (清)程庭鹭(1796-1859)斯未信斋主人自订年谱一卷清徐宗幹清同治间南通徐氏刻本 (清)徐宗干(1796-1866)王兰史自订年谱一卷清王锡九清同治六年山阴王氏刻本 (清)王锡九(1797-1852)赵文恪公自订年谱不分卷清赵光清同治十六年昆明赵氏木活字本(清)赵光(1797-1865)仲升自订年谱一卷清徐廣縉清光绪十八年鹿邑徐氏刻本 (清)徐广缙(1797-1870)陈秋门先生年谱一卷石榮暲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清)陈光亨(1797-1877)萃英堂老人自订年谱一卷清煦葊清同治间刻本 (清)煦葊(1797-?) 礼部君年谱一卷梅英杰編清宣统三年宁乡梅英杰刻《梅氏遗书》本 (清)梅锺澍(1798-1841)王靖毅公年谱二卷附录四卷清王家勤清同治间刻本(清)王懿德(1798-1861)王文勤公年谱一卷清王传璨民国二十二年闽县王氏铅印本 (清)王庆云(1798-1862)敬亭先生年谱一卷附录一卷清陈乐三清咸丰五年内乡王检心彭城重刻本 (清)陈心一(1799-1842)张亨甫先生年谱一卷清李云诰清同治六年刻《张亨甫全集》本(清)张际亮(1799-1843)向忠武公行略一卷清过铸清梁溪过氏刻《向张二公传忠录》本(清)向荣(1799-1856)胞兄纪略二卷清牛树桃清同治十三年蓉城刻《省斋全集》本 (清)牛树桃(1799-?)苏河督年谱一卷清苏廷魁民国间抄本 (清)苏廷魁(1800-1878)南溪韩公年谱一卷清陈昌运清宣统二年泉唐王氏铅印《振绮堂丛书初集》本 (清)韩超(1800-1878)武秋瀛自订年谱一卷清武澄清清光绪十四年刻本(清)武澄清(1800-1884)先文忠公自订年谱一卷清沈兆霖清同治间刻本 (清)沈兆霖(1801-1862)冯桂山自订年谱一卷清冯德馨清同治间洛阳冯氏课本 (清)冯德馨(1801-1868)汪悔翁自书纪事一卷清汪士鐸民国二十二年铅印《骨董琐集》本(清)汪士铎(1802-1889)黼山府君年谱一卷清余香祖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清)余龙光(1803-1867)一斋公年谱一卷清周以均清光绪三年宁寿堂木活字《越城周氏支谱》本 (清)周以均(1804-1871)厚庵自叙年华录一卷清戯谢兰生清光绪间木活字本(清)谢兰生(1804-1898)邹叔绩先生年谱一卷李景侨民国二十六年抱一遗集委员会铅印《抱一遗着》本 (清)邹汉勋(1805-1853)绳其武斋自篆年谱一卷清黄赞汤清同治九年庐陵黄氏刻本 (清)黄赞汤(1805-1853)先伯石州公年谱不分卷张继文民国十年石印本 (清)张穆(1805--1849)歠醨残客自记年谱一卷周衠清上海周衠稿本 (清)周衠(1805-?) 着庵先生年谱一卷清范兆兰清同治十三年真率堂刻本 (清)唐吉汉(1806-1861)郑子尹先生年谱一卷赵恺民国十八年贵阳铅印《巢经巢遗诗》本(清)郑珍(1806-1864)诰封光禄大夫刘公象久年谱一卷清刘策先清光绪二年沂水刘氏刻本 (清)刘恒泰(1806-1873)殷谱经侍郎自订年谱一卷清殷兆镛清宣统三年吴江殷氏铅印本(清)殷兆镛(1806-1883)张惠肃公年谱八卷卷首一卷张祖祐1962年扬州古旧书店油印本(清)张亮基(1807-1871)朱九江先生年谱一卷简朝亮清光绪二十三年顺德简氏读书草堂刻《朱九江先生集》本 (清)朱次琦(1807-1882)朱九江先生年谱注一卷张启煌注民国十九年刻《朱九江先生集注》本 (清)朱次琦(1807-1882)还读我书室老人手订年谱二卷清董恂清光绪间甘泉董氏刻本 (清)董恂(1807-1892)告存漫叟年谱一卷清马先登清光绪十五年大荔马氏刻本 (清)马先登(1807-?)罗忠节公年谱二卷清郭嵩焘清同治二年长沙刻本(清)罗泽南(1808-1856)遂翁自订年谱一卷清赵畇清光绪间太湖赵氏刻本 (清)赵畇(1808-1877)王母先太夫人年谱一卷王先谦清光绪二十六年湘乡陈毅等刻《虚受堂文集》本 (清)鲍氏(1808-1882)梦因录一卷清张文虎清光绪间刻《覆瓿集》本 (清)张文虎(1808-1885)龙川李夫子年谱一卷清谢逢源196?乌丝栏抄本(清)李光炘(1808-1885)万清轩先生年谱一卷清张鼎元清光绪三十二年叠山书院刻《万清轩全书》本 (清)万斛泉(1808-1904)余孝惠先生年谱一卷清吴师澄清光绪间刻《尊小学斋集》本 (清)余治(1809-1874)侯官王壮愍公年谱清王矞云民国三十年候官王氏北平铅印本 (清)王有龄(1810-1861)敝帚斋主人年谱一卷补一卷清徐鼒清同治十三年福州邸舍刻本(清)徐鼒(1810-1862)顨斋自订年谱一卷清翁同书清同治间常熟翁氏刻本(清)翁同书(1810-1865)潘绂庭自订年谱一卷清潘曾绶清光绪九年吴县潘氏刻本 (清)潘曾绶(1810-1883)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清李瀚章清光绪二年传忠书局刻《曾文正公全集》本 (清)曾国藩(1811-1872)鸿蒙室主人自订年表二卷清方玉润清光绪间刻《星烈日记汇要》本 (清)方玉润(1811-1883)胡文忠公年谱一卷清夏先范清光绪二十五年湖南粮储道署刻《胡文忠公政书》本 (清)胡林翼(1812-1861)胡文忠公年谱三卷梅英杰民国十八年宁乡梅氏抱冰堂刻本 (清)胡林翼(1812-1861)石知府君年谱一卷清佚名清同治间桐梓赵氏刻本 (清)赵旭(1812-1866)先父年谱一卷李慎修民国间铅印《率性篇》本 (清)李学侗(1812-1875)先考至山府君年谱一卷林履庄清光绪十三年大梁刻本 (清)林希祖(1812-1877)编年自纪一卷清丁守存清光绪间日照丁氏刻本 (清)丁守存(1812-1883)左文襄公年谱十卷清罗正钧清光绪二十三年湘阴左氏长沙刻本(清)左宗棠(1812-1885)涂大司马年谱一卷行述一卷清涂宗瀛民国九年芜湖江东印书馆铅印《六安涂大司马遗集》本 (清)涂宗瀛(1812-1894)仲骧年谱一卷清杨超格清绿丝栏抄本 (清)杨超格(1812-?)谢家山人自订年谱一卷清唐莹清光绪间安庆刻《谢家山人集》本(清)唐莹(1813-1884)十年读书之庐主人自叙年谱一卷清李钟文清光绪十五年长白李氏刻本 (清)李钟文(1814-1874)椒生府君年谱一卷清罗惇衍清光绪间顺德罗氏刻本(清)罗惇衍(1814-1874)程竹溪先生年谱一卷清严宝枝清光绪三年吴县谢氏刻本 (清)程仁恩(1814-1877)钱警斋公年谱一卷清钱世铭清宣统三年镇洋钱氏刻本 (清)钱世铭(1815-1861)八旬自述百韵诗一卷清黄炳垕清同治光绪间余姚黄氏刻《留书种阁集》本 (清)黄炳垕(1815-1893)吴太夫人年谱三卷续一卷清董金鉴清末会稽董氏取斯家塾刻本(清)吴氏(1815-1907)质斋先生年谱一卷清王其慎清末刻本 (清)萧培元(1816-1873)静叟自述一卷清倉景愉民国二十三年国立北平图书馆抄本 (清)仓景愉(1816-1890)先考雨生府君年谱编略一卷清张惟儁清光绪二十五年善化张氏刻本 (清)张时树(1816-1898)文文忠公自订年谱二卷清文祥清光绪八年刻《文文忠公事略》本(清)文祥(1818-1893)刘武慎公年谱三卷清邓辅纶清光绪间铅印《刘武慎公遗书》本(清)刘长佑(1818-1887)雪泥鸿爪四编邵亨豫清光绪间常熟邵氏刻本(清)邵亨豫(1818-1883)方柏堂先生谱系略一卷清陈澹然清光绪间木活字《方柏堂先生事实考略》本 (清)方宗诚(1818-1888)教谕公稀龄撮记一卷清陈元恒民国间《金陵陈氏宗谱》稿本 (清)陈元恒(1818-1892)主善堂主人年谱一卷清成琦清光绪间满洲成琦稿本(清)成琦(1818-?)损斋先生编年一卷清杨玉清民国间海宁陈乃干共读楼乌丝栏抄本(清)杨树椿(1819-1874)龚光禄公年谱一卷清龚家尚民国七年仁和龚氏铅印本 (清)龚自闳(1819-1879)莜闲年谱一卷清潘曾玮清光绪十三年刻本(清)潘曾玮(1819-1886)藐叟年谱一卷续一卷清杨岘民国间吴兴刘氏嘉业堂刻《吴兴丛书》本 (清)杨岘(1819-1898)庐山海印老人年谱一卷清本源清光绪二十六年西山翠巌寺刻本(清)海清(1819-1898)张忠武公行略一卷清过铸清梁溪过氏刻《向张二公传忠录》本(清)张国梁(1820-1860)惕盦年谱一卷斋诗集四卷清崇实清光绪三年长白完颜氏北京刻本(清)崇寳(1820-1876)丁文诚公年谱一卷清唐炯清光绪二十七年岳池刻本(清)丁寳祯(1820-1886)马端敏公年谱一卷清马新祐清光绪三年荷泽马氏刻本 (清)马新贻(1821-1870)通斋自记一卷清蔣翹然清光绪间刻本 (清)蒋翘然(1821-1875)蔷庵府君年状一卷清赵彻诒清光绪间阳湖赵氏刻本(清)赵曾向(1821-1882)开封府君年谱二卷清孙孟平清宣统二年铅印《孙先生遗书》本(清)孙云锦(1821-1892)曲园自述诗一卷补一卷清俞樾清光绪间德清俞氏刻《春在堂全书》本 (清)俞樾(1821-1907)知非录一卷清庞钟璐清光绪间常熟庞氏刻本(清)庞锺璐(1822-1876)桐溪达叟自编年谱一卷清严辰清光绪间刻本(清)严辰(1822-1893)顾斋简谱一卷杨恩濬民国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铅印《山右丛书初编》本 (清)王轩(1823-1887)裴光禄年谱四卷清裴士骐清光绪二十五年刻本 (清)裴荫森(1823-1895)陈元禄自订年谱一卷清陈元禄清抄本 (清)陈元禄(1823-?)怀庭府君年状一卷清陈鼎清光绪间木活字本(清)陈锺英(1824-1880)梅府君年谱一卷鸦岑诗录一卷梅颐杰民国十三年宁乡梅氏铅印本(清)梅鉴源(1824-1884)泾舟老人洪琴西先生年谱四卷清章洪钧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 (清)洪汝奎(1824-1887)曾忠襄公年谱四卷荣哀录二卷王定安清光绪二十九年刻本 (清)曾国荃(1824-1890)太学生段公斗恒年谱一卷贾坛民国三年武威段氏多寿堂铅印《武威段氏族谱》本 (清)段枢(1824-1890)清麓年谱二卷张元勋民国十一年刻本 (清)贺瑞麟(1824-1893) 贺清麓先生年谱一卷孙乃琨民国十六年于陵石熙祚刻本 (清)贺瑞麟(1824-1893)王壮武公年谱二卷清罗正钧清光绪十八年湘乡王氏江宁刻《王壮武公遗集》本 (清)王鑫(1825-1857)李秀成大事年表一卷李景侨民国二十六年抱一遗集委员会铅印《抱一遗着》本 (清)李秀成(1825-1864)小西腴山馆主人自着年谱二卷清吴大廷清光绪五年刻《小酉腴山馆集》本 (清)吴大廷(1825-1878)耕经堂年谱三卷清叶伯英清光绪间抄本 (清)叶伯英(1825-1888) 酒五经吟馆年谱一卷清恭钊清光绪间刻《酒五经吟馆诗草》本(清)恭钊(1825-?)竹问道人自述年谱一卷清黎培敬清光绪十七年湘潭黎氏刻《黎文肃公遗书》本 (清)黎培敬(1826-1882)章午峰先生年谱一卷清章家祚清光绪十八年铜陵章氏刻本 (清)章邦元(1826-1886)鹤槎年谱一卷清崇厚述民国十九年铅印本 (清)崇厚(1826-1893) 先考通奉府君年谱一卷刘锦藻清光绪间乌程刘氏刻本(清)刘镛(1826-1899)寿州孙文正公年谱一卷孙传檙民国间朱丝栏抄本(清)孙家鼐(1827-1909)鲍公年谱一卷清李叔璠清同治间刻本 (清)鲍超(1828-1886)配南纪年随笔一卷清周李燮清道光光绪间云南周李氏景莲堂《周李合浦》本 (清)周李燮(1828-1889)草心阁自订年谱一卷清徐景轼清光间刻本 (清)徐景轼(1828-?) 雪鸿山馆纪年一卷清赵守纯 1958年广州古籍书店油印本 (清)赵守纯(1828-?)岑襄勤公年谱十卷赵藩清光绪二十五年西林岑春荣河朔使署刻本(清)岑毓英(1829-1889)成山老人自撰年谱六卷附录一卷清唐炯清宣统二年京师铅印本(清)唐炯(1829-1909)潘文勤公年谱一卷清潘祖年清光绪间刻本(清)潘祖荫(1830-1890)寄生府君年谱一卷清堵焕辰清光绪间越城堵氏刻本(清)堵城(1830-1896)苏溪渔隐读书谱四卷清耿文光清光绪间刻《耿氏丛书》本 (清)耿文光(1830-1908)先考子松府君年谱一卷屠夫人行状一卷夏庚复民国九年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铅印本 (清)夏同善(1831-1880)王安甫年谱一卷清王文思民国十五年铅印《先泽残存续编》本(清)王文思(1831-1886)三省轩自记一卷清王世恩清光绪间木活字本 (清)王世恩(1831-?) 先考松生府君年谱四卷丁立中清光绪二十五年钱塘丁氏嘉惠堂刻《宜堂类编》本 (清)丁丙(1832-1899)厚堂公自记年谱一卷清钟念祖民国十二年至德堂木活字《会稽钟氏宗谱》本 (清)钟念祖(1833-?)先君舜臣府君年谱一卷清涂儒翯民国十三年同文书社石印《大围山房文集》本 (清)涂启先(1834-1899)晚悔庵年谱一卷邓崇甲民国间朱绿格抄本(清)黄舒昺(1834-1901)子颍林公年谱一卷清林绮清光绪三十二年富平林氏刻本 (清)林穗(1835-1893)孟晋斋年谱一卷清顾家相民国二年增刻重印《孟晋斋文集》本(清)顾寿祯(1836-1893)蔼仁府君自订年谱一卷清龚易图清光绪十九年闽县龚氏刻本 (清)龚易图(1836-1893)畬经老人自述年谱一卷清杜焕章民国十七年铅印《畲经馆遗集》本 (清)杜焕章(1836-1912)怡园老人年谱一卷清陈芾清光绪二十二年铅印《执砚山馆诗集》本 (清)陈芾(1836-?)唐公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唐鸿学清光绪三十四年石印本 (清)唐友耕(1837-1882)石柱山农行年录一卷清吕凤岐民国间铅印《静然斋杂着》本 (清)吕凤岐(1837-1895)春渚草堂居士年谱一卷清朱彭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 (清)朱彭年(1837-1896)荪甫公年谱一卷庄俞民国二十五年铅印《毘陵庄氏增修族谱》本(清)庄鼎臣(1837-1905)年事记略暖香堂笔记二卷清延昌清末朱丝栏稿本 (清)延昌(1837-1909)张文襄公年谱十卷许同莘民国二十八年南皮张氏舍利函斋武汉铅印本 (清)张之洞(1837-1909)张文襄公年谱六卷胡钧民国二十八年北京天华印书馆铅印本 (清)张之洞(1837-1909)严廉访自订年谱一卷严金清民国间铅印《严廉访遗稿》本 (清)严金清(1837-1909)海珊自纪一卷清翁曾翰清同治十一年常熟翁曾翰稿本 (清)翁曾翰(1837-?)鞠笙年谱一卷日记一卷清邢崇先民国五年定襄牛氏铅印《雪华馆丛编》本 (清)邢崇先(1837-?)半隐先生花甲记略一卷华鄂堂文钞清钟毓清光绪二十五年江东钟氏刻本 (清)钟毓(1837-?)虚阁先生年谱一卷严蔚春清末抄本 (清)严玉森(1838-1901)徐愚斋自叙年谱一卷上海杂记二篇清徐润民国十六年香山徐氏铅印本 (清)徐润(1838-1911)先考侍郎公年谱一卷寿福清宣统二年京邸铅印《嘉定长白二先生奏议》本 (清)寳廷(1840-1891)王筱泉先生年谱一卷王孝箴清光绪二十年铅印《论语经正路》本(清)王用诰(1840-1893)钟鹤笙征君年谱一卷钟镜芙民国间刻暨铅印《刖足集》本 (清)钟。

耦园:一座罗曼蒂克的爱情之园

耦园:一座罗曼蒂克的爱情之园

耦园:一座罗曼蒂克的爱情之园作者:申功晶来源:《时代邮刊·下半月》2017年第05期姑苏城的东北一隅,三面绕河埠,一头通仓街,风水煞好,一溜儿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鳞次栉比枕河而居,耦园则低调地隐匿其中,简朴的朱门含而不露地半掩着。

耦园,初听其名,以为园中多莲藕,去过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我想看的莲藕,“耦”通“偶”字——佳偶天成的意思。

伫立在这座山水天地间的园子中,仿佛置身一幅淡墨渲染的国画里。

那悠长的备弄,墙头的青苔,深邃的古井……无一不在向世人倾诉着那—段颇具东方式罗曼蒂克色彩的爱情故事:他在朋友家看到挂在墙上的几幅画,欢喜得很,便询问画的主人是谁,得知是主人的幺妹,心生仰慕。

几年后,他饱受丧妻之痛,卧病在床,她已然出落成亭亭少女,轻移莲步,走进了他的生活。

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病情渐渐好转。

她是一个大家闺秀,有才有德有容有貌,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是懂他的,不管他平步青云,还是仕途失意,她都不离不弃,始终如一默默支持着他。

一个男人,得妻如此,夫复何求?于是,他毅然辞官,携美人归隐田园,在苏州僻静角落处购置了一处宅地,开始共筑他们爱情的家园和心灵的港湾——耦园。

名字是园子灵魂的体现,一个‘锅”字完美地砼释了“一宅两园”的格局:以正宅建筑为中心轴,东、西各一处花园,东花园安徽运来的黄石假山与西花园“生辰纲”湖石假山相互对称,东园读书楼和西园藏书阁遥相呼应,目形漏窗与月形漏窗交相辉映,枕波双隐亭、双照楼……无一不成双成对,“偶”字精髓在园子的布局风格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完美地诠释着这对夫妻的恩爱。

载酒堂是正宅的中心建筑,面阔三间,气宇轩昂;厅中堂对联“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与砖雕匾额“诗酒联欢”相切合。

诗词见证他们的风雅,美酒滋润着他们的爱情。

沿回廊穿过边门至西花园,鸳鸯厅式的“织帘老屋’将花园不间断分割为东、南、北三个院落,东有鹤寿亭,南为绵延起伏的湖石假山,最北面古朴清冷的鲽砚庐呈曲形状,内藏诗书万卷,“万卷图书传世富”的情怀展露着书斋花园的特色。

吴昌硕与耦园

吴昌硕与耦园

吴昌硕与耦园吴昌硕与耦园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建筑艺术和园林艺术的精华,在世界园林史中独树一帜,而为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苏州园林作为我国古代私家园林的典型,它是物质财富和文学艺术的结合物。

它的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着浓厚的地方风情和独立的人文个性。

其中,文人与园林就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文人,原本就是园林的主人;有的文人,曾参与过园林的构筑设计;还有些文人,热爱园林,熟知园林,曾在园林中流连、吟诗作画、读书著述……使苏州园林具有浓重的书香气息。

苏州园林又是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吟诗作画的理想场所,向来为诗人画家所青睐。

位于苏州古城东隅的耦园,就是一座典型的书斋园林。

近代书画篆刻家吴昌硕,以书画篆刻名重海内外。

他早年客居吴门,时以篆刻广交游,结识了如听枫园吴云、耦园沈秉成、攀古楼潘祖荫等一时胜流名士。

同时使他与苏州的名园胜迹结下了情缘,并留下了不少诗篇,他的《耦园杂诗》即为其中之一。

近年以来,有关介绍耦园的书籍不少,如《游赏耦园》、《耦园诗文选》等,而在这些书中的“园主与名人”、“耦园与名人”对有关吴昌硕与耦园主人沈秉成,以及吴昌硕的《耦园杂诗》均无一提及。

为了保存园林文化,提高园林的文化品位,笔者在此把有关吴昌硕与耦园主人沈秉成结识的情况,以及吴昌硕的《耦园杂诗》等作些介绍。

以供有关部门参考,和广大读者谈助。

一、吴昌硕与耦园主人沈秉成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苍石、昌石等,号苦铁、缶庐等。

七十岁后以字昌硕行,浙江安吉(旧属湖州府)人。

他的书法、绘画、篆刻均集各家之长,并融会贯通,自成面目。

而成为近百年来在书画篆刻艺苑一代宗师。

从《吴昌硕〈石交集〉》中相关文字,并结合其在书、画、篆刻作品上的款识来考察,吴昌硕流寓苏州的时间应该是在公元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或稍前。

他之所以会选择苏州作为自己寄居之地,原因主要是受苏州文化的吸引,加上这里人才辐辏,尤其是他的一些同乡前辈,如:以鉴藏金石书画著称的归安(湖州)吴云、书法家归安杨见山、耦园主人归安沈秉成等当时都寓居在苏州,他到此可凭自己擅长的篆刻,并借“乡谊”来获得乡前辈们的关照、指点,和提携,同时可“因得纵观法物,于摹印作篆稍有进境”(《石交集·吴云传略》),以此可为自己的从艺生涯打开一片天地。

苏州耦园诗话

苏州耦园诗话

苏州耦园诗话作者:毕明迩耦园诗情耦园里有一著名的砖雕对联:“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

虽然没有上款下款,但可以想见必是沈严夫妇在耦园时的遗物。

有人说是严夫人自制并手书,有人则认为是友人书赠,未知孰是(但我倾向后说,不过也无实证)。

佳偶的故事,人们或许比较知道;而他们的诗作,则看到的较少。

听说在耦园资料室内藏有当年园主人的诗集多种,但是这却不是常人所能看到的。

容易看到的是民国总统徐世昌所编《晚晴簃诗汇》,其中收有二人的诗多首,包括沈道台所作《耦园落成纪事》和严夫人的《外子侨吴十年矣甲申冬以京兆诏起感述》二首与耦园和他们住耦园时的心情有关的诗。

先说《耦园落成纪事》,“不隐山林隐朝市,草堂开傍阖闾城。

支窗独树春光锁,环砌微波晓涨生。

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

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

”这诗是沈秉成从道台任上辞官归隐,买园修建落成后所写。

其“疏傅辞官非避世,阆仙学佛敢忘情”透露了沈并非像陶渊明那样就是想归隐,就此不想再为五斗米折腰,而只是一个过程。

这疏傅,是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他们分别从太傅少傅位上辞官,说是“官成名立,不去恐有后患”,于是一起辞官回乡。

而沈道台,他自己虽辞官,却不像他们是为避世。

阆仙,是唐贾岛,就是那以“推敲”名世的诗人,他年轻时曾学佛出家,后来又还俗,考进士入仕。

写在这里,等于是说自己退隐也像贾岛出家一样,以后还是要“还俗”的。

古人说“诗言志”,这两句诗正说明了诗人之志。

“不隐山林隐朝市”一句,或许也透露了同样的心情。

“支窗环砌”一联,则是写的新园落成后的美景。

“卜邻恰喜平泉近,问字车常载酒迎”一联,则是说这里和拙政园近,而那里正住着好朋友张子青夫子,这是多么快活的事啊。

两个人枕波双隐在耦园,城曲筑诗城,至少留下了两部诗集。

《鲽砚庐诗钞》和《鲽砚庐联吟集》。

这鲽砚庐,是耦园里他们二人同用的书斋名,沈道台也有诗记之:“先是得鱼石,比目征瑞兆。

琢砚共守之,翰墨常静好。

”说是他以前得到一块鱼形的砚石,切开来很像比目鱼的形状,正是我们夫妇结婚的吉兆。

《秦淮画舫录》

《秦淮画舫录》

《香艷叢書》第十四集卷三《秦淮畫舫錄》[清] 捧花生序一山塘綠水,酒地花天,煙月紅橋,爭船簫局。

大江南北,述冶游者,無不哆口繁華,醉心佳麗矣。

至于記金陵之瑣事,聽石州之新聲。

渡接青溪,居連白石。

單舟疊舸,釵飛釧動之場;六柱重闌,簧暖笙清之會。

蓋其分腴江、孔,金粉猶多;拾沈齊、梁,風流未沫。

固有孫棨、張泌之記載,敦頤、彥夔之撰著,所覙縷未及者。

故聯俊侶,洽歡悰,必以秦淮為最。

乃自燕子桃花,徒傳舊曲;帕盟盒會,久斷前聞。

甄綜巳虛,妍華不發。

水波黯黯,楮墨沉沉。

幾使澹心雜記一編,芬響莫嗣此捧花生畫舫錄所由昉也。

嚼蕊吹葉,寫翠傳紅。

人聚大羅之天,書續小名之錄。

姝麗遇之操琯,姓字榮于鐫苕。

洵研北之綺懷,江東之艷紀矣。

仆十載重來,難尋泥爪;三春小住,易感風花。

每憶涼笛一枝,水廳宵露;明鐙四角,浪槳秋風。

扇影鬟絲,眉繚花而語結;脂奩鏡檻,手攜玉以魂銷。

如夢如塵,頓成前度。

坐令墜歡難拾,單情不雙。

興倦尋芳,又過辛夸花下;情殷感舊,朅來丁字簾前。

粉白墻圍,認依依之乘柳;油紅窗掩,添寂寂之新菭。

觸批因之,何能己已。

所幸天葩獨秀,奇花初胎。

晚出既多,后來居上。

銖衣妝薄,不數綺紈;彩筆敷華,足空粉黛。

題品冠于玉笈,契賞俠于璚情。

差慰羈孤,不辭鏤刻。

殆又非斟酌橋邊,茱萸灣畔,所得有此雋韻也。

屬為跋尾,永識傾心。

此日墨池雪嶺,聲價有待于崔崖;翌時吹竹彈絲,陶寫定邀夫溫尉。

嘉度丁丑,日月會于龍〔豖+尨〕之次,海昌楊文蓀拜序。

序二七九甫卸,十千倦沽。

款古歡之罕通,接元言而寡析。

乃挈雁櫝,籠雞缸,就捧花生聯討春之社,結排日之歡。

生矍然曰:“唯唯,否否。

子姑舍是,仆病未能焉。

”徐出所述《秦淮畫舫錄》以相屬,曰:“是編也,子盍為我弁之。

”余受而卒業,曰:“茲豈洪公小名錄耶?抑豈黃氏青樓集耶?惟夫志瑤英之美者,必表異于連城;擷桃李之秾者,亦延芳于群卉。

方其金錢會啟,華鬘天開,窺臣則無事登墻,送客則何嫌交舄。

.覆來翠被,眉語初成。

報到金釵,指纖微露。

苏州藕园的导游词精彩例文

苏州藕园的导游词精彩例文

苏州藕园的导游词精彩例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报告材料、策划方案、条据文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党团资料、教案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plans, report materials, planning plans, doctrinal documen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lesson plan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苏州藕园的导游词精彩例文藕园坐落于城东区小新桥镇巷7号,被列入江苏文物古迹,这也是一座很有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录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录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书名目録愛禮先生集十卷(明)劉駟撰明刻本集部第25冊愛日堂詩集二十八卷(清)陳元龍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4冊安分先生集十卷(明)鄭本忠撰民國間鈔本集部第26冊安序堂文鈔二十卷(清)毛際可撰清康熙間刻增修本集部第229冊啽囈集一卷(元)宋旡撰明刻本集部第23冊鼇峰類稿二十六卷(明)毛紀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45冊八代文鈔一百六卷(明)李賓編明刻本集部第341-5冊白華樓藏稿十一卷續稿十五卷吟稿十卷玉芝山房稿二十二卷耄年錄九卷(明)茅坤撰明嘉靖萬曆間遞刻本玉芝山房稿明萬曆十六年刻本耄年錄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05-6冊白漊先生文集四卷(清)沈受宏撰清乾隆三年沈起元學易堂刻本集部第238冊白洛原遺稿八卷(明)白悅撰明隆慶元年皇甫汸刻本集部第96冊白茅堂集四十六卷(清)顧景星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5-6冊白沙先生詩教解十卷詩教外傳五卷(明)陳憲章撰(明)湛若水註明刻本集部第35冊白石詞集一卷(宋)姜夔撰清康熙五十七年曾時燦刻白石詩集附本集部第421冊白石山房集二十七卷(清)李振裕撰清康熙間香雪堂刻本集部第243冊白石山房文稿十四卷(清)李振裕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43冊白石山房逸稿五卷補遺一卷(明)張丁撰清乾隆十四年承啓堂刻本集部第26冊白田草堂存稿二十四卷附行狀一卷崇祀鄉賢錄一卷(清)王懋竑撰(清)附王箴聽等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68冊白下集十一卷(明)黃姬水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86冊白雪樓詩集十卷(明)李攀龍撰明嘉靖四十二年魏裳刻本集部第110冊白榆集二十八卷(明)屠隆撰明萬曆間龔堯惠刻本集部第180冊白雲村文集四卷臥象山房詩正集七卷(清)李澄中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0冊白雲集七卷附錄一卷(明)陳昴撰明萬曆四十六年宋珏刻本集部第189冊白雲詩集七卷咏梅詩一卷(清)盧存心撰清乾隆間數間草堂刻本集部第280冊白齋先生詩集九卷白齋竹里詩集續三卷文略一卷(明)張琦撰明正德八年自刻嘉靖二年續刻本集部第52冊百尺梧桐閣集詩十六卷文八卷遺稿十卷(清)汪懋麟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41冊百花洲集二卷(明)鄧雲霄撰明萬曆三十五年陳元素等刻本集部第178冊百可亭摘稿七卷詩集摘稿二卷(明)龐尚鵬撰明萬曆二十七年龐英山刻本集部第129冊百名家詩選八十九卷(清)魏憲輯清康熙間枕江堂刻本集部第397冊半江趙先生文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明)趙寬撰明嘉靖四十年趙禴刻本集部第42冊半洲稿四卷(明)張經撰明嘉靖十六年司馬泰刻本集部第75冊包侍御集文卷(明)包節撰明嘉靖三十七年包杞等刻本集部第96冊寶菌堂遺詩二卷(清)趙執端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2冊寶綸堂集十二卷(清)許纘曾撰清稿本集部第218冊寶善堂稿二卷(明)朱慎鍾撰明萬曆三年刻本集部第140冊寶顏堂訂正樂府指迷二卷(宋)張炎撰明萬曆繡水沈氏刻寶顏堂祕笈本集部第425冊寶制堂錄二卷(明)劉節撰清乾隆十四年刻本集部第58冊抱經齋詩集十四卷文集不分卷附焚餘草一卷(清)徐嘉炎撰(清)附徐肇森撰清康熙三十八年刻本集部第250冊抱山集選一卷(清)王士禧撰清康熙間刻王漁洋遺書本集部第227冊北墅緒言五卷(清)陸次雲撰清康熙二十三年宛羽齋刻增修本集部第237冊北游漫稿詩二卷文三卷(明)鄭若庸撰詩清鈔本﹑文明隆慶三年汪良迪刻本集部第144冊北虞先生遺文六卷(明)邵圭潔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19冊被褐先生詩文稿十七卷(存十一卷)(明)華善述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42冊筆峰文集不分卷(明)王鳳靈撰明鈔本集部第74冊筆山崔先生文集十卷(明)崔涯撰明萬曆二十六年崔廷健刻本集部第94冊碧川文選四卷(明)楊守阯撰明嘉靖四年陸鈳刻本集部第42冊卞郎中詩集七卷(明)卞榮撰明成化十六年吳綖刻本集部第35冊蠙衣生黔草二十四卷傳草二十二卷首一卷(明)郭子章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55-6冊蠙衣生粵草十卷蜀草十一卷(明)郭子章撰明萬曆十八年周應鰲刻本集部第154冊冰川詩式十卷(明)梁橋撰明隆慶四年朱睦囗(左木右挈)梁夢龍刻本集部第417冊冰玉堂綴逸稿二卷蘭舟漫稿一卷附二餘詞一卷(明)陳如綸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96冊冰齋文集四卷(清)懷應聘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60冊伯生詩後三卷(元)虞集撰民國三年上虞羅氏輯雲窗叢刻影印元至元六年劉氏日新堂刻本集部第22冊泊水齋文鈔三卷(明)張慎言撰清康熙三十九年張茂生刻本集部第183冊博望山人稿二十卷(明)曹履吉撰明崇禎十七年曹臺望等刻本集部第185-6冊薄遊草二十四卷(明)謝廷諒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77冊檗菴集二卷(明)汪禔撰清康熙十八年刻汪氏家集三種本集部第146冊補註李滄溟先生文選四卷(明)李攀龍撰(明)宋祖駿補註(明)宋祖驊補註明宋光廷刻本集部第110冊才調集十卷(蜀)韋縠編(清)馮舒評點(清)馮班評點清康熙四十三年垂雲堂刻本集部第288冊采菊雜咏一卷(明)馬宏衜撰明末汲古閣刻本集部第194冊采薇集四卷幽貞集二卷邕歈稿六卷(明)董傳策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22冊蔡恭靖公遺稿十卷(明)蔡國珍撰清乾隆十六年蔡尚才刻本集部第132冊蔡氏九儒書九卷首一卷(明)蔡有鵾輯(清)蔡重增輯清雍正十一年蔡重刻本集部第346冊蔡文莊公集八卷附錄三卷(明)蔡清撰清乾隆七年遜敏齋刻本集部第42-43冊蠶桑樂府一卷(清)沈炳震撰清鈔本集部第277冊蠶尾集十卷續集二卷後集二卷(清)王士禎撰清康熙間刻王漁洋遺書本集部第227冊滄浪櫂歌一卷(明)陶宗儀撰清嘉慶四年桐川顧修刻讀畫齋叢書本集部第24冊滄洲詩集十卷續集二卷附錄一卷(明)張泰撰明弘治三年成桂刻嘉靖十三年毛淵增修本集部第38冊蒼耳齋詩集十七卷(明)方問孝撰明萬曆間蔣之秀等刻本集部第157冊曹太史含齋先生文集十六卷(明)曹大章撰明萬曆二十八年曹祖鶴刻增修本集部第127冊草窗集二卷(明)劉溥撰明成化十六年劉氏刻本集部第32冊草窗梅花集句三卷附錄梅花集句一卷(明)童琥撰明崇禎七年汪載德刻本集部第46冊草廬先生輯粹七卷(元)吳澄撰(明)王蓂輯明嘉靖二十四年謝適然刻本集部第21冊草亭文集不分卷詩集不分卷(清)彭任撰清刻本集部第236冊茶山老人遺集二卷附錄一卷(元)沈貞撰(清)王藻輯(等)清乾隆三年後逸亭刻本集部第23冊槎翁文集十八卷(明)劉崧撰明嘉靖元年徐冠刻本集部第24冊柴省軒先生文鈔十二卷外集一卷(清)柴紹炳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10冊柴墟文集十五卷(明)儲巏撰明嘉靖四年刻本集部第42冊孱守齋遺稿四卷(清)姚世鈺撰清乾隆十八年張四科刻本集部第277冊產鶴亭詩十一卷(清)曹庭棟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82冊長谷集十五卷(明)徐獻忠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86冊長嘯軒詩集六卷(清)曹煐曾撰清乾隆十四年曹氏五園刻石倉世纂本集部第272冊常評事集四卷寫情集二卷(明)常倫撰明嘉靖七年王溱刻本集部第68冊車書樓選刻翰墨鼎彝十卷(明)王世茂編明刻本集部第383冊宸章集錄不分卷(明)費宏編明藍格鈔本集部第292冊陳白陽集十卷附錄一卷(明)陳淳撰明萬曆四十三年陳仁錫閱帆堂刻陳沈兩先生稿本集部第146冊陳后岡詩集一卷文集一卷(明)陳束撰明萬曆十九年林可成刻本集部第90冊陳恪勤集三十九卷(清)陳鵬年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9冊陳履吉采芝堂文集十六卷(明)周益祥撰明萬曆四十一年刻本(卷十六配鈔本)集部第195冊陳剩夫先生集四卷(明)陳真晟撰清康熙四十八年張伯行正誼堂刻本集部第38冊陳石閭詩三十卷(清)陳景元撰稿本集部第282冊陳文岡先生文集二十卷(明)陳棐撰明萬曆九年陳心文刻本集部第103冊陳文正公文集十三卷(宋)陳康伯撰清康熙二十九年刻本集部第15冊陳先生適適齋鑑鬚集七卷(明)陳玉輝撰清康熙十一年刻本集部第182冊陳學士吟窗雜錄五十卷(宋)陳應行輯明嘉靖間刻本(卷一至卷五配鈔本)集部第415冊陳元凱集五卷(明)陳勳撰明天啓二年呂純如刻本集部第179冊陳竹山先生文集內篇二卷外篇二卷(明)陳兆?清雍正七年刻本集部第26冊程文恭公遺稿三十二卷(明)程文德撰明萬曆十二年程光裕刻本集部第90冊程仲權先生詩集十卷文集十六卷(明)程可中撰明程胤萬程胤兆刻本集部第190冊誠正齋文集八卷(清)上官鉝撰清康熙二十二年刻本集部第202冊澄懷園文存十五卷載赓集六卷詩選十二卷澄懷園語四卷自訂年譜六卷(清)張廷玉撰清乾隆間刻澄懷園全集本(詩選年譜光緒間張氏重刻本)集部第262冊澄江集七卷(清)陸次雲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37冊澄遠堂三世詩存八卷(清)李繩遠編清康熙三十六年李繩違刻本集部第394冊尺牘雋言十二卷(明)陳臣忠輯明閔邁德刻朱墨套印本集部第334冊尺牘清裁六十卷補遺一卷(明)王世貞編明隆慶五年自刻本集部第309冊尺五堂詩刪初刻六卷近刻四卷(清)嚴我斯撰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集部第239冊恥躬堂文集二十卷(清)王命岳撰清康熙二十三年刻本集部第224冊冲谿先生集二十二卷(明)彭輅撰明萬曆三十九年彭潤宏刻本集部第116冊崇蘭館集二十卷(明)莫如忠撰明萬曆十四年馮大受董其昌等刻本集部第104-5冊崇雅堂稿八卷(清)王植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2冊崇雅堂集十五卷附錄一卷(明)鍾羽正撰清順治十五年丁耀亢刻本集部第167冊崇質堂集二十卷附錄一卷(明)李萬實撰清康熙四十年李長祚刻本集部第112冊寵壽堂詩集三十卷(清)張競光撰清康熙二年石鏡山房刻增修本集部第238冊樗林摘稿三卷附錄一卷(明)秦鏜撰明嘉靖三十九年刻本集部第55冊鋤經餘草十三卷(清)王文清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4冊楚詞九歌解一卷(清)顧成天撰清乾隆六年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燈四卷附楚懷襄二王在位事蹟考一卷(清)林雲銘撰清康熙三十六年挹奎樓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集解十六卷蒙引二卷考異一卷大序一卷小序一卷(明)汪瑗撰明萬曆四十三年汪文英刻本集部第1冊楚辭評林八卷總評一卷(宋)朱熹集註(明)沈雲翔輯評明崇禎十年吳郡八詠樓刻本集部第2冊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明)黃文煥撰明崇禎十六年刻清順治十四年續刻本集部第1冊楚辭新集註八卷末一卷(清)屈復撰清乾隆三年弱水草堂刻本集部第2冊楚風補四十八卷前編一卷末編一卷(清)廖元度輯清乾隆十四年際恆堂刻本集部第403冊楚騷協韻十卷讀騷大旨一卷(明)屠本畯撰明隆慶六年刻本集部第1冊處實堂集八卷續集十卷(明)張鳳翼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37冊炊聞詞二卷(清)王士祿撰清光緒二十七年海豐吳氏金陵刻吳氏石蓮庵刻山左人詞本集部第421冊春及堂詩集四十三卷(清)倪國璉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5冊春秋詞命三卷(明)王鏊輯(明)王徹註明正德間刻本集部第292冊春秋詩話五卷(清)勞孝輿撰清乾隆十六年刻本集部第421冊詞海遺珠四卷(明)勞堪編明萬曆四年盧整吳邦刻本集部第313冊詞林萬選四卷(明)楊慎輯清乾隆十七年曲溪洪振珂重印明末毛氏汲古閣刻詞苑英華本集部第421冊詞韻二卷附古韻通略一卷(清)仲恆編/王又華補切/仲瑠訂註(清)附柴紹炳撰/毛先舒輯清康熙十八年刻詞學全書本集部第426冊詞致錄十六卷(明)李天麟編明萬曆十五年刻本集部第327冊此觀堂集十二卷(明)羅萬藻撰清乾隆二十一年躍齋刻本集部第192冊賜閒堂集四十卷(明)申時行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34冊賜書樓嶢山集四卷補刻一卷詩集一卷(清)田從典撰清雍正九年賜書樓刻本集部第256冊賜書堂詩鈔八卷(清)周長發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74冊賜餘堂集十四卷(明)吳中行撰明萬曆二十八年吳亮吳奕等刻本集部第156冊聰山集十二卷荆園小語一卷荆園進語一卷申鳧盟先生年譜略一卷崇祀鄉賢錄一卷(清)申涵光撰(清)申涵煜撰年譜(清)申涵昐撰年譜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7冊藂桂軒詩二卷(明)吳大經撰明萬曆間刻藍印本集部第182冊叢桂堂全集四卷(明)顏延榘撰清初刻本集部第193冊崔東洲集二十卷續集十一卷(明)崔桐撰明嘉靖二十九年曹金刻三十四年周希哲續刻本集部第72-3冊崔氏洹詞十七卷附錄四卷(明)崔銑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周鎬等池州刻本集部第56冊翠滴樓詩集六卷(清)馮雲驌撰民國二十五年山西書局補刻清暉堂刻本集部第247冊翠樓集三卷(清)劉云份編清康熙間野香堂刻本集部第395冊存存稿十卷續編三卷(明)周泰編(明)周寀續編清乾隆三十七年周希元活字印本集部第291冊存復齋文集十卷附錄一卷(元)朱德潤撰明成化十一年項璁刻本集部第22冊存餘堂詩話一卷(明)朱承爵撰明嘉靖十八年至二十年顧氏大石山房刻顧氏明朝四十家小說本集部第417冊寸碧堂詩集二卷外集一卷(明)汪膺撰清康熙間刻鈍翁全集本集部第192冊達觀樓集二十四卷(明)鄒維璉撰清乾隆三十一年重刻本集部第183冊大泌山房集一百三十四卷目錄二卷(明)李維楨撰明萬曆三十九年刻本(卷八十卷八十一卷九十一至卷九十三配鈔本)集部第150-53冊大明宣宗皇帝御製集四十四卷(存二十六卷)(明)宣宗朱瞻基撰明內府鈔本集部第24冊大司馬鳳岡沈先生文集四卷(明)沈良才撰清鈔本集部第103冊?(宋)方頤孫編明弘治間刻本集部第416冊大厓李先生詩集十二卷文集八卷(明)李承箕撰明正德五年吳廷舉刻本集部第43冊大雅堂摘稿二卷(明)况叔祺撰民國二十五年高安藍壽堃排印本集部第121冊大鄣山人集五十三卷(明)吳子玉撰明萬曆十六年黃正蒙刻本集部第141冊呆齋前稿十六卷存稿十卷續稿五卷劉文安公呆齋先生策略十卷年譜一卷(明)劉定之撰明刻明萬曆二十二年楊一桂補刻本(策略年譜清劉世選刻本)集部第34冊戴氏集十二卷(明)戴冠撰明嘉靖二十七年張魯刻本集部第63冊戴中丞遺集八卷附錄一卷(明)戴鱀撰明嘉靖三十九年戴士充刻本集部第74冊淡軒稿十二卷補遺一卷(明)林文撰明嘉四十五年林炳章刻民國重修本(張琴鈔補)集部第33冊憺園文集三十六卷(清)徐乾學撰清康熙間冠山堂刻本集部第242-3冊澹初詩稿八卷(清)沈翼機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63冊澹然先生文集六卷(明)陳敬宗撰清鈔本集部第29冊澹友軒文集十六卷(清)薛所蘊撰清順治十六年自刻本集部第197冊甔甀洞稿五十四卷目錄二卷續稿二十七卷目錄二卷(明)吳國倫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22-23冊道榮堂文集六卷首一卷(清)陳鵬年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集部第259-60冊道山集六卷(明)鄭棠撰清活字本集部第32冊道山堂前集不分卷後集十卷(清)陳軾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01冊道腴堂詩集四卷(清)曹煜曾撰清乾隆十四年曹氏五畝園刻石倉世纂本集部第272冊道園集不分卷(元)虞集撰清康熙四十九年崇仁縣署刻本集部第22冊得月稿七卷(元)呂不用撰清鈔本集部第23冊德星堂文集八卷續集一卷河工集一卷詩集五卷(清)許汝霖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3冊燈窻末藝一卷攢眉集一卷(明)楊循吉撰明人文集叢刊影印明鈔本集部第43冊鄧定宇先生文集四卷(明)鄧以讚撰明周文光刻本集部第156冊荻溪集二卷(元)王佶撰清鈔本集部第24冊杕左堂集詩六卷詞四卷(清)孫致彌撰清乾隆間刻本集部第255冊棣華書屋近刻四卷(存二卷)(清)朱緗撰(清)朱絳撰(清)朱綱撰清刻本集部第408冊釣臺集二卷(明)楊束編明萬曆十三年刻本集部第329冊調象菴稿四十卷(明)鄒迪光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59-60冊鼎鐫諸方家彙編皇明名公文雋八卷(明)袁宏道輯(明)丘兆麟補明師儉堂蕭少衢刻本集部第330冊定菴集五卷附榮壽錄一卷(明)張悅撰明弘治十七年劉琬刻本集部第37冊定峰樂府十卷甲子定峰山左雜詠一卷附諸公論樂府書一卷(清)沙張白撰清康熙間刻嘉慶間印本集部第234冊冬關詩鈔六卷補遺一卷(清)釋通復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11冊冬心先生集四卷(清)金農撰清雍正十一年廣陵般若庵刻本集部第282冊東白堂詞選初集十五卷附詞論一卷(清)佟世南選(清)張星耀撰詞論清康熙十七年刻本集部第424冊東村集十卷附刊一卷(清)李呈祥撰清康熙間儀一堂刻本集部第203冊東岱山房詩錄十三卷外集一卷江右稿二卷(江右稿存卷上)(明)李先芳撰明嘉靖間刻本集部第119冊東臯詩存四十八卷詩餘四卷(清)汪之珩編清乾隆三十一年文園刻本集部第413冊東谷集詩二十卷續刻詩二卷文八卷續刻文四卷歸庸齋詩錄四卷文錄四卷桑榆集詩三卷文三卷(清)白胤謙撰清順治康熙間刻東谷全集本集部第204冊東匯詩集十卷(明)呂希周撰明嘉靖三十三年呂端甫刻本集部第88冊東極篇四卷(明)文翔鳳撰明萬曆間刻文太青先生全集本集部第184冊東江集鈔九卷附錄一卷別集五卷(明)沈謙撰清康熙十五年沈聖昭沈聖暉刻本集部第195冊東廓鄒先生文集十二卷(明)鄒守益撰清刻本集部第65-66冊東里文集二十五卷(明)楊士奇撰明刻本集部第28冊東瀧遺稿四卷制策一卷附錄一卷(明)彭教撰鈔本集部第38冊東麓遺稿十卷(明)汪佃撰明刻本集部第73冊東甌詩集七卷續集八卷補遺一卷(明)趙諫輯明刻本集部第297冊東坪詩集八卷(清)胡慶豫撰清乾隆三十二年刻本集部第282冊東坡禪喜集十四卷(宋)蘇軾撰(明)馮夢禎批點(明)凌濛初輯明天啓元年凌濛初刻套印本集部第13冊東坡詩話錄三卷(元)陳秀民編清鈔本集部第416冊東坡文談錄一卷(元)陳秀民編清鈔本集部第416冊東坡養生集十二卷(宋)蘇軾撰(清)王如錫輯明崇禎間刻本集部第13冊東泉文集八卷(明)姚鏌撰明嘉靖間刻清修本集部第46冊東山草堂集六卷(清)潘安禮撰清乾隆四年刻本集部第280冊東山草堂陶詩箋五卷首一卷(清)邱嘉穗評註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3冊東山草堂文集二十卷詩集八卷續編一卷邇言六卷(清)邱嘉穗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59冊東所先生文集十三卷(明)張詡撰明嘉靖三十年張希舉刻本集部第43冊東塘集十卷(明)毛伯溫撰明嘉靖十九年王儀刻本集部第63冊東田集十五卷(明)馬中錫撰清康熙四十六年甘陵賈棠輯刻馬東田孫沙溪兩公遺集合編本集部第41冊東罔集十卷(明)柯暹撰明柯株林等刻本集部第30冊東溪續稿三卷別稿一卷(明)鄧庠撰明正德十年自刻本集部第41冊東行百詠集句九卷(存六卷)(明)陳循撰明刻本集部第31冊東遊集一卷(明)黃金撰明鈔本集部第85冊東原集七卷(明)杜瓊撰明張習鈔本集部第78冊東苑文鈔二卷詩鈔一卷(清)毛先舒撰清康熙間刻思古堂十四種書本集部第211冊東越證學錄十六卷(明)周汝登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165冊董學士泌園集三十七卷(明)董份撰明萬曆間董嗣茂刻本集部第107冊洞庭湖君山詩集三卷(明)胥文相編明萬曆元年胥焯刻本集部第297冊都下贈僧詩一卷(明)楊循吉撰明人文集叢刊影印明鈔本集部第43冊牘雋四卷(清)蕭士珂輯清順治間刻本集部第385冊讀杜詩愚得十八卷重定杜子年譜詩史目錄一卷(明)單復撰明天順元年朱熊梅月軒刻弘治十四年重修本集部第4冊讀杜心解六卷首二卷(清)浦起龍撰清雍正二年至三年浦氏寧我齋刻本集部第8-9冊讀騷列論一卷(清)顧成天撰清乾隆六年刻本集部第2冊讀史亭詩集十六卷文集二十二卷(清)彭而述撰清康熙四十七年彭始搏刻本集部第200-1冊讀書堂綵衣全集四十六卷(清)趙士麟撰清康熙三十五年刻本集部第239-40冊讀書堂杜工部詩集註解二十卷文集註解二卷杜工部編年詩史譜目一卷(唐)杜甫撰(清)張溍註清康熙三十七年張氏讀書堂刻本集部第5-6冊杜工部七言律詩二卷(唐)杜甫撰(元)虞集註明刻本集部第3冊杜工部詩說十二卷杜詩概說一卷(清)黃生撰清康熙三十五年一木堂刻本集部第5冊杜工部詩通十六卷(明)張綖註明隆慶六年張守中刻本集部第4冊杜律詳解八卷(清)紀容舒撰清鈔本集部第8冊杜律意箋二卷(唐)杜甫撰(明)顏廷榘箋注明刻本集部第5冊杜律意註二卷(明)趙統撰清刻本集部第4冊杜詩闡三十三卷(清)盧元昌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7-8冊杜詩鈔述註十六卷(明)林兆珂撰明萬曆間刻本集部第4冊杜詩分類五卷(唐)杜甫撰(明)傅振商輯明萬曆四十一年傅振商刻本集部第5冊杜詩會粹二十四卷年譜一卷(唐)杜甫撰(清)張遠箋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6冊杜詩論文五十六卷(清)吳見思撰(清)潘眉評清康熙十一年常州岱淵堂刻本集部第7冊端峰先生松菊堂集二十四卷(明)孫鏊撰明萬曆三十八年張垣刻本集部第147冊端簡鄭公文集十二卷(明)鄭曉撰明萬曆二十八年鄭心材刻本集部第85冊斷腸詩集十卷後集八卷(宋)朱淑真撰清同治二年潘鍾瑞鈔本集部第20冊對山集十九卷(明)康海撰明嘉靖二十四年吳孟祺刻本(卷八卷九配鈔本)集部第52冊鈍翁前後類稿六十二卷續稿五十六卷(清)汪琬撰清康熙間刻本集部第227-8冊而庵說唐詩二十二卷首一卷(清)徐增撰清康熙間九浩堂刻本集部第396冊二槐草存一卷(清)王翃撰清康熙十一年王庭刻本集部第205冊。

苏州耦园导游词奉献版

苏州耦园导游词奉献版

苏州耦园导览词【概述】耦园座北朝南,三面环水。

南沿小新桥巷,大门面水,有河埠驳岸码头,一条沿河小路笔直地伸展出去,连着西面的人家;北临小柳枝巷,后门设有私家码头,东接内护城河,如今依然橹声袅袅。

再东面已经是城垣的残迹,野树遮挡了外面的驳船和市井的嘈杂。

在这不显山漏水的市井之间、简陋的民居周围,耦园如幽兰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简洁文雅里,像它的主人一样孤芳自赏,自我满足于个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谧中,像苏州古城一样永远的遗世独立,保留着最鲜明的个性和最丰富的内涵,就象贝聿铭先生所说“有明遗构”。

三百年来,耦园安静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

清初这里原是仕人陆锦归还故里后建造的涉园,名取自渊明的《归去来辞》,“园日涉以成趣”,体现了主人游园时不断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间(公元1874年)安徽巡抚沈秉成抱病下野,偕爱妻退隐,请了当时有名的画家顾纭在涉园的基础上拓展开辟,这样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园。

偏于一隅,“枕波双隐”,“耦园住佳耦,城曲筑诗城”。

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连理,又道出了整个园宅的特征,布局上中轴对称、东西对应。

耦园,摒弃了世间的纷扰,汇聚了自然的精华,流连于“诗酒联欢”、吟风诵月的风流岁月里,静默在潜心修道、书生意气的自在中,还幸福在鸳梦温暖、两两相随的神仙日子里。

如今虽然佳偶不再,但诗城已然。

我们刚才看到门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砖刻门额“耦园”两字,一面为隶书,一面为篆书,是园主沈秉成孙子的好友、近代书法家周退密先生所书,古朴、典雅、沉静,正符合了耦园的基调。

大家再注意看耦园的大门,简单而坚固的石门框内竟然不是木制的门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

细密的交织中把沉涩剔除了,鲜动活泼的生活情趣跃然而出,男耕女织、夫妻和谐的生活气息越发浓厚了。

“游览路线——”【穿过“平泉小隐”天井,来到轿厅中央平面图前】大家看这幅耦园全景图,园子不大,占地面积0.8公顷,中央部分有明显的南北中轴线,从水码头开始,依次为门厅、轿厅(我们现在的位置)、大厅和楼厅,整个住宅区带有明显的仕宦第宅的传统特点。

六十种曲玉合记

六十种曲玉合记

六十种曲玉合记《六十种曲玉合记》(明)梅鼎祚玉合记(明)梅鼎祚着绣刻演剧十本第三套春芜(朱玉)琴心(相如)玉镜(温峤)怀香(韩寿)彩毫(李白)运甓(陶侃)鸾鎞(杜恙)玉合(韩翊)金莲(苏轼)四喜(宋郊)绣刻玉合记定本玉合记目录第一出标目第二出赠处第三出怀春第四出宸游第五出邂逅第六出缘合第七出参成第八出除戎第九出诇约第十出怀仙第十一出义姤第十二出译宾第十三出醳负第十四出逆萌第十五出逢世第十六出拒间第十七出言祖第十八出悟眞第十九出发难第二十出焚修第二十一出杭海第二十二出西幸第二十三出祝发第二十四出兵变第二十五出逃禅第二十六出入道第二十七出通讯第二十八出感旧第二十九出嗣音第三十出奏凯第三十一出砥节第三十二出卜居第三十三出闺晤第三十四出道遘第三十五出投合第三十六出出山第三十七出还玉第三十八出谢諐第三十九出闻上第四十出赐完第一出标目【玉楼春】〔末上〕画堂春色浓于酒。

花插盈头杯到手。

百年三万六千场。

人世难逢开笑口。

靑天高朗闲搔首。

眼底英雄谁更有。

试歌垂柳觅章台。

昔日靑靑今在否。

【满庭芳】才子韩翃。

名姬柳氏。

多情打得成双。

参军出塞。

鼙鼓起渔阳。

暂向禅林寄迹。

遭番将强逼专房。

还朝后。

香车绮陌。

邂逅各沾裳。

雄威看许俊。

立时飞马。

夺取孤凰。

把当年玉合。

再整新装。

为问王孙侍女。

重相会下界仙乡。

章台咏。

风流节侠。

千古播词场。

李王孙仙游浊世。

许中丞义合良缘。

柳夫人章台名擅。

韩君平禁苑诗传。

第二出赠处【遶池游】〔生韩君平唐巾服上〕云和日灿。

着眼春浓淡。

展靑旛玉田初暖。

娇鸟华林。

杂英芳甸。

尽行吟风流少年。

〔韩诗〕时辈已争先。

书躭守太玄。

绛纱儒客帐。

丹诀羽人篇。

魏阙心犹恋。

周才道岂捐。

一丘自无逸。

三府会招贤。

小生姓韩。

名翃。

字君平。

本贯邓州南阳人也。

棨戟门墙。

何止朱轮十乘。

诗书户牖。

眞看缥帙千函。

自家穆穆天成。

轩轩霞举。

幼叨文笔。

抉二酉之珍藏。

长学阴符。

占六庚之害气。

一向来风花寄胜。

婚宦无心。

卽今天宝十载。

正陆机入洛之年。

应贾谊对廷之荐。

金农隶书四屏

金农隶书四屏

金农隶书四屏
金农(1687-1763),浙江钱塘人,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扬州八怪』之首。

嗜奇好学,工于诗文书法,诗文古奥奇特,并精于鉴别,书法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

晋公游戏画五牛,最后一匹金络头。

不比田家晚晴候,野塘浮鼻野风秋。

泼墨米家山大好,吴生习气嗤汝曹。

莲房废滓都收用,不藉一床秋兔毫。

秀木幽坡覆短莎,王孙画羊吾旧物。

失去苍茫异代非,春草年年生怨绿。

春草年年生怨绿可怜羖䍽上天飞
题识:杭人金农
钤印:金农私印、冬心先生、古泉、生于丁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耦园(修注版)————————————————————————————————作者: ————————————————————————————————日期:情留耦园原文苏州游子(江苏无锡)2014-09-28 18:50:28苏州平江路是人们很喜欢的一条苏州水巷。

在平江路上走进一条小巷——大新桥巷,再往前走,穿过仓街,就是小新桥巷,这两条巷过去叫做星桥巷。

这是一条巷河平行的水巷,南面傍河,岸上杨柳依依,民居临水而居,粉墙黛瓦。

对岸的粉墙上,有的地方爬满了绿藤。

在幽静的小巷深处,藏着一座精巧的园林。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耦园。

耦园是苏州至今为止保护最好的清代园林。

清代雍正年间(清初),四川保宁知府陆锦曾在苏州城墙边内城河畔买地建园,取名涉园。

涉园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之中。

同治年间(清末),苏松太道道台、浙江湖州人沈秉成在苏州做了几年官以后,喜欢上了苏州,在退隐后决定定居苏州。

他买下涉园的废墟,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进行扩建,并为园子取名耦园。

“耦”字是两人并力耕作的意思,又通作“偶”。

沈秉成给这座他喜欢的园林取名为“耦”,大概是两层意思,一是退隐江湖,二是夫妻恩爱。

曾是朝廷大员的沈秉成和他的爱妻——晚清有名的才女、诗人、画家严永华在此偕隐,过了一段难忘的生活。

柳荫下,有一座门坊,上面砖刻门额上的“耦园”二字,是沈秉成的孙子的好友、书法家周退密所书。

耦园三边环河。

杨柳、深巷、小河、石桥,粉墙黛瓦,耦园的门前风光,在苏州园林中是很美的。

耦园门前的河边,是一座小河埠。

过去,苏州小河密布,想来,朋友们就是在此上岸进入耦园与沈秉成夫妇吟诗作画的。

耦园大门,是苏州经常可以看到的旧式人家的那种大门,高大宽敞,但并不显赫。

虽然沈秉成曾是大官,但门口没有抱鼓对等显示官员身份的附属设施,刻意保持着低调。

如果你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座大门并不是一般的木门,整座大门是用上等竹片拼制而成,再漆成栗式,做工很精细。

这样的大门,在苏州并不多见。

耦园的设计和布置,很多都是双双成对的,这大概与沈秉成将这里作为夫妻偕隐的城市山林的主题思想有关吧。

耦园的总体布局,是中间住宅区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对称分别是花园,也是一种寓意吧。

跨过门槛,就是耦园中部住宅区的门厅。

一具木制双面屏风遮隔了内外两重天地。

门厅后面是一个小小的天井。

天井的地坪由青砖竖砌,绿色的小草不时顽强地从青砖间钻出来。

天井中的那口井不知是什么时代开凿的,想必有些年头了吧。

天井中的门楼的砖额上是“平泉小隐”四字。

“平泉”原是唐朝高官李邺侯的别墅的名称。

园主沈秉成大概在这里表示他罢官后隐居的意思吧。

轿厅,是主人迎接访客的场所。

轿厅匾额“偕隐双山”,取自女主人严永华的诗“偕隐双山门,一尘差可(差cha可:勉强可以)托”。

两侧的抱柱联是“逍遥于城市而外,仿佛乎山水之间”,表达了伉俪唱和,退隐山林的志向。

轿厅后面的天井里植有一棵桂树,可惜桂花还未开放,见桂而未闻香。

天井门楼上的砖雕门额是“厚德载福”,这是苏州常见的门额。

如果你到苏州东山去,可以看到很多人家的门楼上都是这样的门额。

走过天井,便来到载酒堂。

这是园中主人宴请宾客的地方。

取名引用唐人诗句“东园载酒西园醉”。

酿酒在中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古代的风雅之人大多是好酒的。

作为文人,沈秉成也不例外。

1950年,载酒堂因居民不慎失火烧毁。

现在的厅堂是1993年按原样重建的。

堂内红木家具十分精致,可惜已不是原物了。

载酒堂向北,是呈凹字形的楼厅。

楼上的通道东至东花园的双照楼,西至西花园的藏书楼。

因此,这座楼厅人称“走马楼”。

楼厅面对的是一座水磨砖的墙门。

门楣上的有三层精美的砖雕,人物栩栩如生,是为“诗酒联欢”额题的生动写照。

这些砖雕在“文革”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一二层的人物头像都已被毁。

向西穿过“琐春”小门,里面别有天地,又是一个小院。

院中一幢小楼,一个天井,十分幽静。

走过曲折的过道和走廊,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耦园的西花园。

西园是一个以藏书楼为主、湖石假山为衬的书斋庭院。

在西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半亭,亭内有小方桌和三只石圆凳,古朴素雅。

小桌的桌面是一块黑色的砖,据说是嘉庆时宫内的地砖,又称金砖。

沿走廊一路西行。

走廊对面有一只正方形的小亭。

这座小亭就是鹤寿亭。

小亭之所以命名为“鹤寿亭”,据说跟沈秉成收藏的各种版本的“瘗鹤铭”拓片的不同有关,而沈秉成又自名老鹤,喜欢鹤遗世独立的品质。

也有人说那座半亭才是真正的鹤寿亭,故且存疑。

鹤寿亭的边上就是织帘老屋。

园主沈秉成追求夫妻偕隐,所以园内很多建筑的取名都很平淡,织帘老屋就是其中之“织帘老屋”取意南朝吴兴人沈驎lin2士织帘谋生,著述课徒的事迹。

屋内匾额据说是清代原物。

织帘老屋为西园的主建筑。

硬山顶,鸳鸯厅式,银杏木地罩将大厅一隔为二,使建筑和空间处理显得清秀典雅。

屋内的门窗都是用银杏木所雕,中间是镂空的图案,窗景也更显雅致。

织帘老屋北面是一个庭院。

庭院的北面就是著名的藏书楼了。

这么大的藏书楼,想必藏书的数量是极多的。

遥想当年,这里是翰墨书香,园主夫妇徜徉在书海之中,是那种物我两忘,心如止水的快乐。

藏书楼也有它自己的秘密,据说,耦园有密道和密室,一个出口就在藏书楼。

一米多宽的密道,将住宅区和东西花园都连通起来,而藏书楼里就有密室。

《苏州杂志》曾刊载当年当事人的回忆,一处密室在楼道下,一个书架就是密室的门;另一处密室在楼顶上,楼顶的三根活动椽子就是一个很大密室的入口。

解放前夕,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在楼顶的密室里收听解放区的广播,刻印传单,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里散发,鼓动苏州的工人和学生护厂护校,迎接解放。

可惜藏书楼是不能进入的,也阻止了人们的探秘行动。

小院的铺地也很有特色,有各色卵石和碎瓷拼砌成美丽的图案。

院中有一口宋井,可惜井是圈非,井是宋井,井圈已不是原物,是从别处移来的。

耦园中有很多对景,“东池西井”,这口井与东花园的受月池就构成一组遥遥相对的对景。

织帘老屋的南面是一座湖石假山,与东花园的黄石假山遥相响应。

湖石假山由采自西山的太湖石构成的岩溶地貌,山中有洞壑,山坡有磴道,山顶有平台,湖石假山与逶迤的走廊,起伏的云墙,百年古树有机结合,组成了美丽的庭院。

在湖石假山上看到的织帘老屋。

云墙之南是一个以纫兰室为主体建筑的小庭院,幽静,给人一种出凡脱俗的感觉。

穿过住宅区,来到耦园的东花园。

东花园是以黄石假山为主、读书楼建筑为辅的泉石胜景,这是耦园的精华所在。

园中更是处处流露出双双归隐的情趣。

从载酒堂东侧的小门进去,是一个小天井,这是住宅区与西花园之间的过渡和铺垫。

这个小天井不同于住宅区的石板地,而是一处小景致。

院中三座太湖石峰,分别是“浮玉”、“白业”、“古月”,一株百年古松,数株桂树,就有了些许诗情画意。

峰石旁有一座石制花座,原是为了放置兰花而设。

庭院的对面是无俗韵轩,这是原来园主的小型会客场所,是沈秉成夫妇和他们的知己好友品茗小叙、谈诗论画的地方。

轩内的一副银杏硬对楹联是清代何绍基所作:“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轩东墙的花窗外围,是砖刻隶书小对“耦园住佳耦,城曲作诗城”,横额“枕波双隐”。

这是严永华亲撰。

虽然轩名“无俗韵轩”,但人们还是愿意称作“枕波轩”。

走出枕波轩小院,就是樨廊,沿着樨廓往北走,是一座旱舫,三面是窗,便于观赏园景。

因南窗外有一株紫藤,因此叫作藤花舫。

舫内有一红木藤面湘妃榻,墙上是一幅紫藤图,与舫名相对应。

藤花舫向北是储香馆。

想来这里秋天一定是桂香袭人。

储香馆是园主后裔读书的地方,园主一定希望子孙们蟾宫折桂吧。

储香馆边有一条通道,从这里出去就是游船码头。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园子南北都有驳岸码头是耦园的一大特色,是其他园林少有的。

从储香馆向东就是西花园的主建筑城曲草堂。

城曲,是因为耦园在苏州城的东北耦,草堂,是因为园主夫妇甘于过清苦的日子。

当然,这只是文人的自白。

城曲草堂的楼上是补读旧书楼,是园主旧时的读书之处。

但是不准上楼,也就无法亲见沈秉成当年读书的环境了。

城曲草堂匾还是原匾。

曲草堂的前面是露台,一块石板架在几块湖石上,想来是一张琴台。

夜色如水,对月操琴,不亦乐乎。

城曲草堂之东建有一室,是安乐国。

其实主人建耦园,又何尝不是将园子当作他们归隐山林的安乐国。

安乐国以东就是还砚斋zhai1。

斋名是因玄祖东甫先生失眺砚而由其元孙沈秉成复得的传奇而来。

银杏木的地罩将斋一分为二。

还砚斋是园主的书房。

还砚斋的楼上是双照楼,是城曲草堂建筑群的最东端。

三面临窗,视野开阔,据说可观赏日月双照。

双照楼是历来苏州文人雅集的地方。

但未能上楼,无从一见好风景。

双照楼向南,沿园墙是一条长廊,叫做筠廓。

筠就是新竹的意思。

这是一条半廓,廊边修篁(竹子)丛丛。

筠廊北端是望月亭,这是赏月胜地。

每当明月初升,天上之月,水中之月,尽收眼底。

沿长廊南行,廊壁上有一石碑——抡(lun2选择)元图、碑。

上面是乾嘉四大家之一的王文治画的三只香橼。

王文治是书法家,画作很少,因此这块碑是很珍贵的。

筠廊边是受月池。

池西侧是黄石假山,山映水中,更显山的陡峭。

尽管水池不大,假山不高,却有了山林的感觉。

在江南,在苏州,有水的地方就有桥,即使在园林的小池上也是如此。

受月池上的桥是一座三曲桥,名叫宛(wan3曲折)虹杠(gang1小桥),宛虹是屈曲之虹,杠是小桥的意思。

在桥上,站在不同的角度,你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

宛虹杠侧,是吾爱亭。

名字是取陶渊明“吾亦爱吾庐”诗句。

沈秉成夫妇跟陶渊明一样,向往田园生活。

在吾爱亭中,近看池鱼,远望樨廊,别有意韵。

在筠廊两侧,吾爱亭与望月亭互为对景;隔着受月池,吾爱亭与樨廊的无名半亭又互为对景。

吾爱亭中,桌面上也是一块金砖,与西花园又遥相呼应。

继续南行,在园子的东南角是便静宧yi2,是一个适于静养的地方。

便静宧在园子的东南角,它的楼上就是有名的听橹楼了。

墙外就是娄江,过去这条河是很热闹的,特别在夜深人静时,听到的就是墙外行船欸乃的摇橹声和船上人的吴侬软语。

这座小楼的附近就是一楼一阁的魁星阁了。

魁星阁的楼底都是冰裂纹的窗户,从窗户中看出去的园景别有风格。

魁星阁和听橹楼两阁毗连,上有阁道,下有连廊。

恰与园名“耦”字相切。

听橹楼又与园子东北角的双照楼互为对景。

魁星阁前是一座水榭,榭名“山水间”,取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意思。

也有“高山流水”的涵意吧。

阁中有一座鸡翅木圆雕“岁寒三友”称冠苏州。

这座圆雕技艺高超,刻出了松竹梅的风韵。

这是解放后从苏州洞庭东山购入放置在这里的。

从魁星阁往北就是一条蜿蜒的长廊——樨廓,樨廊因木樨而得名,木樨就是桂花。

秋天,浓浓的桂香在长廊边流淌。

樨廊曲曲折折,上上下下,与筠廓相对,让园子多了一道风景线。

樨廊上的花窗。

圆镜式花窗象征太阳,月洞门象征月亮,象征着“日月同辉,夫妻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