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4——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此可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开始 所提出的基本观念——国家不是观念活动的产物, 而是“从作为家庭的成员和市民社会的成员而存在 的这种群体中产生的”,[6](,-12)或者说“家庭和市民 社会是国家的前提”,[6](p・10)并非马克思经过深思熟 虑得出的结论,而只是颠倒黑格尔哲学的主谓词关 系得出的一个必然的逻辑推论。马克思这时还没有 对黑格尔的国家观以及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 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因而实际上还并不能对它们 之间的关系做出真正准确的判断。“家庭和市民社 会是国家的前提”只是马克思从逻辑出发作出的一 个素朴的猜测,它与马克思后来指出的“市民社会 决定国家”的意义完全不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这时还没有对市民社会本身进行反思,而随 着批判的展开,我们将看到,马克思此后就不再坚 持“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这一说法,而是提出 要同时消除国家和市民社会本身的异化,这表明了 马克思的观点的转变。
朱 学 平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400031)
摘要:通过对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逻辑思路的分析,可以澄清国内学界对于马克思这一 文本中“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的长期误解,从而指出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发生
了一场重大的思想转变——即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的根本转变,并由此彻底改变了他以后一生的思想道
作者简介:朱学平(1970一),男,湖南常德人,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讲师,哲学博士。
78
万 方数据
的完全同一。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 言》中的自白,即“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 想,则构成了马克思这一批判的第三个主题和逻辑 层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手稿中,马克思 并未将这一主题明白揭示出来,只有在《论犹太人 问题》中,这一重要思想才第一次得到明确表达。 但是从马克思的自述及其早期思想发展来看,这一 思想无疑是马克思的批判所获得的真正成果和最重 要的结论。 理解马克思这一文本,千万不要将马克思后来 所言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思想与马克思 在批判一开始即提出的“市民社会构成国家的前 提”混同起来,从而误以为马克思在批判一开始就 提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基本观念(而这恰 恰是国内学界的普遍误读)。实际上,马克思的这 两个论断只是表面上相似,稍做思考就会发现它们 的含义完全不同,一个是马克思由第一个批判得出 的一个必然的逻辑结论,在随后的批判中马克思自 己也不再坚持这一论断;而另一个则是整个批判所 得出的最终结论,对马克思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根 本性的意义。下文我们将澄清这两个观点之间的根
第39卷第3期 V01.39.№.3 Jol朋a】of
E鹅t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llim
2 O

7年5月
0 0 7
N㈣al univeTs卸(P11ilos0I)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y,2
异化的扬弃:从政治批判到社会批判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解读
路。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批判;社会批判;国家;市民社会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579(200r7)03—00r78一06
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乃至全部思想发展过程 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具有根本性的转折意义,对 此我国理论界尚未有足够地认识到。国内学者一般 根据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 的自白以及马克思在批判之初所提出的“家庭和市 民社会构成国家的前提”的观念,将此文的基本主题 解读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1](p.75)[2](p・1∞)[3](P㈤, 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一观念是“贯穿马 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根本思想”[1](p75)[2](p・1㈣。 近来又有论者提出,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而是“重建人民生活和国家生活的同一性”构成马 克思批判的主旨。[4](p9)南京大学张一兵教授则曾 指出,在马克思这一文本中存在着一个“市民社 会”和“人”之间的逻辑悖结,即马克思一方面坚 持了从“市民社会”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逻 辑,另一方面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坚持了人本主义 的逻辑线索,[5](p岗)从而指明了上述两种理解方式 之间存在的紧张关系。 究竟应当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 判>序言》中的那一大段自白?在《黑格尔法哲学 批判》中真的存在着张一兵先生指出的这种逻辑上 的矛盾?马克思的批判为什么要中途而辍?要回答
79
万 方数据
的东西看作现实有限物的即存在的东西的、被规定 的东西的现实本质,或者说,他没有现实的存在物 看作无限物的真正主体,这正是二元论”。[6](p‘32)费 尔巴哈用自然人取代黑格尔的神秘主体,马克思则 进一步用现实的社会中的人、用市民社会的成员来 取代和颠覆黑格尔的神秘的观念主体,从而将现实 的人即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从抽象的理论和逻辑 的异化中解放出来。实际上,这只是马克思扬弃人 的异化的第一步。 对黑格尔来说,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都只是 同一观念主体的不同表达,国家作为观念的完美实 现构成了家庭和市民社会(它们是同一观念的不完 美体现)的最终目的。而对马克思来说,一旦摧毁 了黑格尔的神秘的观念主体,而代之以现实的主体 即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成员,那么国家理所当然就不 再是观念活动的产物,而只能是现实的人的活动的
产物。
其扬弃的问题,而且更是一个如何处理好西方古典 实体精神和现代个体精神之间的关系的大问题。在 黑格尔看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统一体现了西方古 典精神和现代精神之间的真正融合。[9](p’32)黑格尔 试图在充分实现了现代的个体自由的市民社会之 上,构建出一个古典希腊式的实体性的伦理国家, 以部分扬弃现代人的异化。 对黑格尔这一苦心孤诣的构思,马克思不以为 然。对于以现实的和自由的人为出发点的马克思来 说,黑格尔所设想的政治国家不啻是基督教天国的 世俗版,而黑格尔的国家学说以及现代国家中政治 天国和市民社会之间的二元论不过是基督教中天国 和尘俗之间的二元论的政治版。正如马克思所言: “政治制度到目前为止一直是宗教领域,是人民生 活的宗教,是同人民生活现实性的尘俗存在相对立 的人民生活普遍性的天国。……现代意义上的政治
象化、客观化和异化。
马克思批判的第一步,就是从现实的人和市民 社会出发,再次颠倒黑格尔哲学中被颠倒的主词和 谓词、观念和现实之间的关系,把人和市民社会从 黑格尔神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的观念主体中解放出来。马克思一针见 血地指出:“黑格尔使各谓语、各客体变成独立的 东西,但是,他这样做的时候,把它们同它们的现 实的独立性、同它们的主体割裂开来了。然后现实 的主体作为结果出现,其实正应当从现实的主体出 发,考察它的客体化。因此,神秘的实体成了现实 的主体,而实在的主体则成了某种其他的东西,成 了神秘的实体的一个环节。……黑格尔没有把普遍
这些问题,就必须联系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对
收稿日期:20cr7—02一10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马克思本人的自述进行 仔细考量,由此揭示这一批判对于马克思的思想发 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笔者以为,国内学者在探讨马克思这一文本的 时候,几乎都没有真正揭示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 所发生的思想变化,从而对它作出了太过简单的处 理。正如张一兵教授所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并非是一个完全从一个逻辑前提出发的统一的文 本,实际上,其思想变换比张先生的指示更为复 杂。从批判的整个文本来看,马克思批判的主题是 人的异化特别是政治异化的扬弃。通观整部手稿就 会发现,马克思的批判其实是在三个层层深入的主 题和逻辑层面上展开。从“市民社会”和现实的人 出发批判和颠覆黑格尔的逻辑和国家观念,构成批 判的第一个主题和逻辑层次。这一主题几乎贯穿了 马克思的全部手稿,但是主要集中在手稿的第一部 分,即现存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第261—271节的 批判分析。[6](Pp.7—24)从对“内部国家制度本身”的 批判开始,到整个手稿的结束,政治异化的批判构 成了马克思批判的第二个主题和逻辑层次,这也是 整个批判的核心。这里,马克思批判的主旨主要是 要通过政治天国的消除,达到抽象的政治国家和抽 象的市民社会的扬弃,以实现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
马克思第一个层面的批判是继承费尔巴哈对黑 格尔哲学体系的批判,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神秘的 泛逻辑主义,将人、主体从黑格尔的神秘的逻辑主 体中解放出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 判黑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的开端,在《184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以及后来的其他著作中,马克思的批判 也就日益深刻、全面。从当时的思想背景来看,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尤其 是费尔巴哈的黑格尔哲学批判的一个重大突破。 在《哲学改革的临时纲要》中,费尔巴哈对黑 格尔的思辨形而上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反对 黑格尔以抽象的理念主体为出发点来建构整个体系 的做法,提出要从人出发颠倒黑格尔哲学的主谓词 关系,以消除黑格尔哲学的超越性、思辨性和间接 性,而代之以现实性、直接性和感性,用现实的、 直接的和感性的人取代黑格尔的抽象的、神秘的思 维和逻辑主体。这是西方现代哲学思维从形而上到 形而下、从抽象的思维天国到实在的感性世界、从 神秘的主体到现实的人的革命性转变。不过在费尔 巴哈这里,所谓的现实的、直接的和感性的人还只 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的人。正是这一点引起了马
本区别。
克思的不满。对于费尔巴哈的《哲学改革的临时纲 要》,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 使我满意,这就是:他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地强 的人出发批判和颠覆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思考的 主题。因而与费尔巴哈批判以逻辑学为核心的整个 黑格尔体系不同,马克思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黑格 尔法哲学。表面上,马克思的批判似乎只涉及整个 黑格尔哲学体系的一个部分,但实际上马克思比费 尔巴哈更尖锐、更犀利、更深刻、更加切中黑格尔 思想的要害,因为不是逻辑学,而是法哲学才是全 部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要害之所在。马克思的批判将 人们的目光从抽象的思维领域引到真正现实的社会 生活世界,其意义也就比费尔巴哈的批判更加重
生活就是人民生活的经院哲学。”…p.42)如何解构市
民生活和国家之间的二元主义,扬弃人的政治异 化,构成《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第二个但也是最 核心的主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马克思明白指出了这一点:“真理的彼岸世界 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 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 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 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 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
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黑格尔法哲学的核心问 题,就被黑格尔解释为观念主体即精神的有限性和 无限性之间的概念关系;同样在对于内部国家制度 的论述中,黑格尔也将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理解 为国家这一实体性观念的三个逻辑环节,即单一 性、特殊性和普遍性。抽象概念和具体现实之间的 平行,以及抽象的概念消解和取代具体的现实,构 成黑格尔法哲学的本质,其结果当然就只能是现实 和观念之间关系的完全颠倒以及现实本身的完全抽
变成对政治的批判。”…,.199)在《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的现存手稿中,从开始到结束,马克思对黑格 尔(和现代国家)的市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二元论 的批判反复出现,[6](阳・7_13)表明这正是马克思的批 判的真正关切之所在。 就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而论,黑格尔认为, 它们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国家构成市民社 会的内在目的,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国家决定市 民社会。马克思一开始就严厉批判黑格尔这种观念 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指出这是“一个没有解决的二 律背反”。[6](p.9)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和国家之
大。
调政治。”[7](m删)如何从真正现实的人即社会
对黑格尔来说,法哲学只是应用逻辑学,法学
只是哲学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部门。洲-。2)黑格尔
法哲学的任务就是严格按照逻辑学的概念体系推演 出整个自然法和国家法体系。在黑格尔的整个推演 过程中,不是现实的人、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等 等,而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体系,构成其法哲学的真 正对象,这就导致了费尔巴哈所言的主词和谓词或 者说现实和观念之间的绝对颠倒。单就马克思批判 的黑格尔国家学说这一部分而言,我们看到,市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