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小儿肠套叠6例临床分析论文
小儿肠套叠6例临床分析【摘要】为探讨小儿肠套叠的类型,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回顾性分析小儿肠套叠6例的治疗经过。
首诊为急性细菌性菌痢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肠套叠2例(33.3%)。
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失败而转手术4例。
本组肠套叠类型回—结肠型3例;回—回肠,结—结肠型各1例。
行手法复位4例中,复位后伴肠管坏死,行右半结肠切除,肠吻合1例,伴meckel憩室切除2例,伴回盲部修补1例。
小儿肠套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及手术治疗效果都非常重要。
直肠指诊检查,简单易行,对肠套叠诊断有特殊意义。
【关键词】肠套叠;小儿;治疗【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383-01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之一,我院于2000年4月至2001年12月间收治小儿肠套叠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本组6例,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10个月至10岁,12个月以内4例(66.7%),2岁1例(占16.7%),10岁1例(占16.7%)。
就诊季节4-9月4例(66.7%),11—12月2例(33.3%)。
1.2 临床表现及诊断以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血便和腹部包块等症状中的3项为主。
其中阵发性哭闹,腹痛,呕吐2例(33.3%),发热,呕吐,血便4例(66.7%)。
首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菌痢3例,上呼吸道感染1例,肠套叠2例。
出现首发症状到就诊时间为24h至7天。
首诊后以肠套叠直接收住外科治疗2例,由其他科室转入外科治疗4例,其中儿科2例,传染科2例。
2 治疗与结果本组6例均做低压(4.8—8.0kpa)空气灌肠复位,成功2例,失败而转手术治疗4例。
肠套叠的类型:回—结肠型4例,回—回肠,结—结肠型各1例。
行手法复位4例,复位后伴肠管坏死行右半结肠切除,肠吻合1例,伴meckel憩室切除2例,伴回盲部修补1例。
手术4例患儿术后未出现手术并发症,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21天。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治分析
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的诊治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原发性肠套叠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小儿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119例经彩超诊断,7例彩超未诊断但临床怀疑,经空气灌肠诊断。
121例经空气灌肠整复治疗,其中11例中转手术,5例发病超过48h,直接手术治疗。
结果110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16例经手术治疗,均顺利恢复。
结论小儿原发性肠套叠,彩超是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检查,空气灌肠复位是最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不适合空气灌肠复位及复位失败者应及时手术治疗。
关键词:原发性肠套叠;诊断;治疗原发性肠套叠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年龄以添加辅食期的婴儿(4~10月)最多见,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
其发病初期容易误诊,治疗方法较难把握,是小儿外科经常面对的疾病。
我院2008年12月至2011年10月共收治126例原发性肠套叠患儿,现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患儿共126例,其中男性患儿72例,女性54例。
发病平均年龄13.8个月(4个月~6岁),发病时间在24h内87例,占69.0%,24~48h有34例,占27.0%,超过48h以上5例,占4.0%。
本组病例中出现阵发性哭闹115例,109例有呕吐,85例伴有血便,97例腹部扪及包块。
发病至就诊时间3h~4d,平均23h。
1.2方法本组中经腹腔彩超做出初步诊断者为119例,7例彩超未做出肠套叠诊断者,但临床症状疑似,采用js-628e型灌肠整复仪进行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进行确诊并同时行灌肠整复,所有发病时间在48h以内的病例均直接进行空气灌肠,超过48h的病例,因患儿一般情况均较差,直接手术治疗。
空气灌肠前应先行腹部透视,了解有无肠梗阻、肠穿孔,再行空气灌肠。
操作步骤:先经肛门插入foley氏尿管,气囊充气阻塞肛门后(根据患儿年龄大小,气囊充气一般为10ml~25ml),连接灌肠仪,在x线透视监视下,先用低压(7~8kp)充气,如肿块头部与周围比较呈现一椭圆形阴影区,即为套头。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研究
小儿肠套叠的治疗进展研究本文从手术治疗小儿肠套叠,以及X线透视之下钡剂或空气灌肠复位术、纤维结肠内窥镜下气压复位术和B超监视下生理盐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人士的研究有所启示,进而促进小儿肠套叠治疗手段的不断发展。
标签:小儿;肠套叠;治疗进展;手术治疗肠套叠为小儿外科中的常见急腹症,主要是由于肠管的某部分及其依附在上面的肠系膜套入到附近的肠腔当中,进而造成不完全性的肠梗阻发生,为低位性的小肠机械性肠梗阻,其主要表现为回回结型和回结型[1]。
临床表现为呕吐、阵发性的腹痛、腹部肿块和便血等,且往往会伴有肠坏死、腹膜炎、感染和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情况,在健康婴儿中较为多见。
若是未得到及时的诊治,可造成肠穿孔和肠坏死,严重时可危及到患儿的生命。
在临床治疗中,主要有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类。
其中非手术治疗包括钡剂灌肠、空气灌肠和水压灌肠等几类。
本文就其主要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性分析。
1 小儿肠套叠的手术治疗进展大多数肠套叠患儿并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仅有少数患儿需进行传统开放性手术治疗。
但采用开放性的手术治存有多方面的不利因素,如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发生种类较多、手术创伤性较大等。
所以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应对患儿的相应手术指证进行灵活的掌握。
其主要的手术指征包括以下几点:①患儿的肠套叠属于小肠型;②经临床诊断存有明显的胃肠创孔或腹膜炎症状的患儿;③经过B 超、X线和内窥镜检查确诊为存有继发性疾病的患儿,如肿瘤、息肉和憩室等;④患儿的肠套叠复发率达到3次,及其以上;⑤患儿的全身状态不佳,存有发高烧、神经萎靡不正和休克等症状[2]。
根据相应的调查研究显示,若是为肠套叠患儿行开放性的手术复位,可导致较高的复发率,一般可达到1%~3%。
而分析手术之后频繁复发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手术不完全,由于治疗不彻底,未将其完全切除,造成疾病复发频繁。
所以,为有效的降低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复发率,在为患儿实施开放性手术的过程中,应对腹腔情况进行仔细的探查,尤其应注重对诱发肠套叠诱发因素的分析,例如息肉、肿瘤共和憩室。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
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分析和探讨。
方法: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结果:在经过精心的治疗之后,手术复位治疗组患儿共计达到了96%的总有效率,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达到了94%的总有效率,灌肠治疗组共计达到了76%的总有效率,相对于灌肠治疗组而言,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明显要高(P<0.05),手术复位治疗组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
结论:在对肠套叠症进行治疗的时候采用手术治疗的方法不仅能够将治疗时间缩短,同时还可以使患儿的治疗效果得以有效改善,采用手术复位术以及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具有较小的差异。
【关键词】手术治疗;肠套叠;肠切除【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182-02大量的研究表明,4到11个月的新生儿是肠套叠症最为多见的发病群体,灌肠治疗是治疗肠套叠最为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然而其治疗效果却并不理想。
在医学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在对肠套结进行治疗的时候广泛地采用到了手术治疗的方式,而且手术治疗的方式还受到了临床上的普遍认可[1]。
为了对小儿肠套叠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本文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09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套叠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式将这些患儿划分为三组:灌肠治疗组50例,手术复位治疗组50例以及手术复位加切除治疗组50例,对三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研究与分析【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儿童小肠套叠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提高儿童小肠套叠诊治水平。
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60例小肠套叠患儿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两组,A组(非手术)、B组(手术);对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60例小肠套叠病例中,非手术在治疗45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术组所有患儿均为一过性肠套叠。
平均复位时间为25~79 min,手术组患儿为原发性的8例、小肠息肉4例、腺瘤性息肉1例、小肠畸形1例、美克尔憩室1例。
两组患儿超声下套入的小肠长度及直径较比较(t=5.22、5.6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小肠套叠时间不超过70 min,无机械形性肠梗阻可自行复位,超声检查小肠套叠长度大于5cm和或套叠直径>2.5cm时,考虑手术治疗。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研究;分析肠套叠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急性腹痛性疾病,是引起患者肠梗阻的危险因素之一[1]。
由于患儿患病的年龄因素,其症状往往被哭闹所掩盖,给诊断治疗带来麻烦[2]。
随着超声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诊断儿童肠套叠的准确率已经非常高,成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及手段[3]。
但是一旦诊断明确后,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尚无明确意见及指标,保守治疗会给患儿带来延误治疗而导致肠坏死,危及患儿生命,手术治疗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增加患儿痛苦[4]。
因此找寻一种合理的数据及方法避免患儿不必要的风险成为广大医生研究课题。
本研究对入组患儿临床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等进行归纳对比分析重点解决手术适应症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儿科自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60例按照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分为A组45例(非手术治疗)、B 组15例(手术治疗);年龄1~4岁,平均3.2岁,体重10-20 kg,平均14.1 kg,其中男46例、女14例,空肠套入空肠型10例、回肠套入回肠型20例、空肠套入回肠型20例、回盲型5例、回结型5例;全部病历资料、超声影像资料完整),排除其他因素所致的急性腹痛患儿及病例资料和超声影像资料不完整的病历,所有患儿均为首次发病,均在1小时内入院就诊。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范文最新推荐------------------------------------------------------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
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
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
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
(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
(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HP。
(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
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
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
腹部压痛部位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
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1 / 3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
1.3.2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
52例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分析
例, 乙状结 肠 以上 1 , 于直肠 上段 2例 。套 人头部 例 位
的深 浅 与套 人 时问长短无 直接 因果关 系 。 2 2 影像表 现 . ① 腹 部 X线 : 部 出现 一 侧 肠管 胀 腹
[ 要] 目的 摘
探 讨 小 儿肠 套 叠影 像 表 现 、 术发 现及 灌肠 能 否 整 复 因素 。方 法 收 集 5 肠 套 叠 影像 以及 手 术 手 2例
或整 复病 例 进 行 分 析 。结 果 套 叠影 像表 现 为局 限性 小 肠 积 液 积 气 或 肠 梗 阻 , 组 织 肿 块 征 。结 论 肠 套 叠 影 像 表 现 软 及 手 术 发 现 有 一 定 特征 ; 病 时 间 、 叠类 型 、 病 年龄 是影 响 复位 成 败 的 因素 。 发 套 发
2 3 套叠整 复 检 查 同 时整 复 成 功 5例 , 中套 叠 . 其 时间在 1 2h以内 3例 ,1  ̄2 2 4h2例 。多数套 叠时 间 较长 或套入 较深 、 复杂 , 较 无法 整复 。 2 4 手术 发 现 肠 系膜 淋 巴结 肿 大 ; 叠 近端 肠 管 . 套
肠 后 同心 圆 征 消 失 。
下 腹 部 一 段 小 肠 呈 拱形 充 气 扩 张 , 扩 张 程 度不 一 , 其 扩 张 小 肠 远端 无 液平 , 结肠 无 气 或 少 量气 体 , 部分 患
儿 有 明确软组 织肿 块 征 。扩 张小 肠 远端 无 液 平 , 虑 考 为 套人 时间较 短 , 人 头 部 较深 , 肠 液体 量 较少 , 套 小 少
・ 29 ・ 06
西 部 医学 2 1 0 0年 1 1月 第 2 卷 第 1 期 Me We t h n , o 0 0 V 12 , . 1 2 1 dJ s C ia N v2 1 , o . 2 No 1
小儿肠套叠研究新进展
家庭护理与康复指导
家庭护理
家长应了解肠套叠的预防和护理知识,注意观察 宝宝的病情变化,及时就医。
康复指导
对于手术治疗后的患儿,家长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整。
心理支持
肠套叠可能给患儿带来心理压力,家长应注意孩 子的情绪变化,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023 WORK SUMMARY
小儿肠套叠研究新进 展
REPORTING
目录
• 引言 • 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 • 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与护理 • 小儿肠套叠研究新进展与展望
PART 01
引言
研究背景
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腹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且存在多种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 展和研究的深入,小儿肠套叠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
PART 02
小儿肠套叠的病因及发病 机制
病因研究
01
02
03
病毒感染
一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 引发肠套叠,尤其是轮状 病毒和腺病毒。
饮食改变
突然改变饮食,尤其是引 入固体食物,可能增加肠 套叠的风险。
肠蠕动异常
肠道蠕动异常或肠道痉挛 可能导致肠套叠。
发病机制研究
肠套叠循环模型
肠套叠的发生与肠道的循 环血液流动有关,该模型 有助于理解其发病机制。
临床研究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效果和预后 ,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方案。
预防保健
加强小儿肠套叠的预防保健宣传教育,提高家长和医生的早期识别 和干预能力,减少肠套叠的发生和复发。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充分考虑 患儿的年龄、病情、病程等因素 ,以便选择最适合患儿的治疗方 法。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价值论文
超声在小儿肠套叠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临床患儿病例32例,对其二维超声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患儿经超声诊断基本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较高。
结论:采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的准确率较高,具有典型特征,值得临床将其作为小儿肠套叠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诊断;超声;临床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42-01目前在临床上小儿肠套叠主要就是指一部分肠管以及其肠系膜进入到邻近的肠腔内的一种机械性梗阻现象,属于婴幼儿一种十分常见的急腹症。
目前采用超声对本病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在小儿肠套叠诊断中超声的应用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小儿肠套叠临床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超声诊断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对象为我院在2010年4月-2012年4月间收治的小儿肠套叠临床患儿,共抽取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8±1.2)岁。
患儿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烦恼和哭闹13例,腹泻5例,间歇性腹痛并发生红果酱样血便14例。
患儿病程为3小时-3天,平均(1.4±0.7)天。
1.2方法1.2.1研究方法:将抽取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以及超声检查的相关资料和诊断结果进行整理,针对患儿超声诊断情况展开回顾性分析。
1.2.2检查方法:本次所用仪器为philips-envisor 彩色超声诊断仪,所用探头为线阵和凸阵式,频率为3.5-15mhz。
在检查过程中,保证患儿仰卧位,首先对腹部进行全面的检查,对是否存在异常包块、肠管是否发生扩张、是否发生蠕动亢进以及是否存在腹腔积液等状况进行仔细观察,而后针对包块展开重点扫查,对包块的位置、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观察。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小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急腹症,特别是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
它的发生率估计在1/200至1/1000之间,而在6个月到1岁婴儿中为1/150至1/600。
小儿肠套叠是指在肠腔内形成的肠壁的套叠,导致其中一段肠管向另一段从胃顶端穿过,从而发生肠套叠。
这种状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就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坏死以及穿孔。
目前,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方法,虽然手术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它的手术费用高昂,并且在诊断时病情已经是进展了很多,这也就导致了它的的死亡率比较高,大约是3%-10%。
出现此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目前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不完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因此,许多学者通过对小儿肠套叠的研究探究其诊断和治疗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其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的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包括腹泻、呕吐、腹痛以及便血等。
这些表现在婴幼儿中尤其突出,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病情中表现的特征可能不尽相同。
因此,医生在研究小儿肠套叠时,需要对这些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次是影像学检查的作用。
目前,影像学检查的主要方法是经肛门直肠造影法、腹部X线和超声波检查等。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医生对小儿肠套叠进行初步的诊断,并提供有关病情的更多信息。
接下来,医生还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比如保守治疗或手术等。
最后是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主要是指通过药物控制或其它非手术方法来治疗小儿肠套叠的病情,例如反复进行肠减压、静脉注射等方式。
而手术治疗则是指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肠套叠的部位解除,恢复肠道正常的蠕动。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是否选择采用哪种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医生的专业经验来判断。
190例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分析
没有病理性套头的复发性肠套叠,流体灌肠复位是首选治疗方法。 3 . 3对 套 头为病 理性 的复 发性 肠套 叠应尽 量 采取 手术 治疗 。本组 1 1 例 ,有 病理性套头者 1 例 ,套叠 间隔时间在 1 个月左右 ,该 患者套叠复 发2 次才行 手术治疗 ,在首 次套叠后 ,因复位 时和复位 后便血 较多 ,
考 虑有器质性 病变 ,便血停止 后行钡 灌肠检查未 发现异 常 ,2 次 复发
临床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
定,不易再发。余1 8 7 例都是经灌肠复位成功的,因灌肠复位后腹腔
没有受到干扰 ,肠管之 间没有粘 连固定 ,套叠再 次复发的机会 比首 次
1临 床资料 1 . 1一般资料 :5 年 间共 收治肠 套叠患) 6 4 5 7 例 ,采用 空气灌肠4 4 6 例, 手术治疗4 6 例 ( 术前空 气灌肠3 5 例 ,直 接手术 1 I N ),复 发 1 9 0 例, 我院治疗的 1 9 0 例 复发性肠套 叠病例 ,其 中采用 空气灌肠复位病例4 4 6 例 ,手术复 位病例 4 6 例 ,其 中男 3 6 2 例 ,女8 4 例 。首次套 叠手术 位者 1 1 例 ,余 皆为灌肠 复位 ;年龄最小 者3 个 月 ,最 大者5 岁; 4 个月 以下 者l O 例 ,4 - 1 0 个月者3 7 2 例 ,1 0 个月 以上者6 4 例 。首次套 叠时肥胖 患 3 6 2 9 9 例( 6 5 . 4 % ) ( 肥胖 儿为大于 或等于标准体质量 的2 0 %) ,1 N 内有 腹
6 0 ・临床研究 ・
J a n u a  ̄2 0 1 5 , V o 1 0 、 儿复发性肠 套叠的分析
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诊治论文
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诊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治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20例小儿患者在b超监视下行水压灌肠复位成功16例,其余均手术治疗. 20例全部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急性肠套叠水压灌肠复位成功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早治疗。
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肠套叠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肠套叠/诊断;肠套叠/治疗【中国分类号】r7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410-01小儿急性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国外文献报道新生儿发病率低于1.3%,国内文献报道为3%[1,2]。
关键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在非手术疗法中有钡灌肠,空气灌肠复位疗法,尤其空气灌肠复位在近30余年来已广泛应用。
近十余年来采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也收到良好效果。
我院自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间收治的小儿急性肠套叠20例在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例中男15例,女5例,男女之比3:1。
年龄2~3月7例,4~7月7例,8~10月4例,1~1.5岁2例。
1例在7月份发病,其余全部在冬春季节发病。
1.2 临床表现 :当病儿已具备阵发性有规律性哭闹、呕吐、血便及腹部触及腊肠形肿块时,即可确定诊断。
本组病例:急性阵发性哭闹及呕吐20例。
便血20例,其中17例明显便血,为果酱样,带血丝大便,血水样;2例肛诊指检带血;1例清洁灌肠发现有血。
右下腹包块8例。
腹胀6例,伴发热9例,伴腹泻者6例(多在哭闹前)。
1.3 x线、b超及实验室检查 17例腹部透视无异常发现,2例有肠梗阻现象,1例右腹肠管胀气。
b超诊断均发现肠套叠。
钡灌肠:20例均发现肠套叠,其中13例为回结肠性套叠,6例为回盲结肠性套叠,1例为回回结肠性套叠。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病因探讨及治疗
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病因探讨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療方法。
结果:所有继发性肠套叠均可于腹部触及肿块,经腹部B超辅助诊断,诊断明确后,均行手术治疗。
结论:儿童继发性肠套叠有多种原发病因,其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查体及辅助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
关键词儿童继发性肠套叠病因资料与方法2003~2009年收治继发性肠套叠患者10例,均经腹部B超检查及手术所证实;年龄2~12岁;其中男6例,女4例。
导致肠套叠的原因为: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色素沉着多发性胃肠道息肉病(Peutz-Jeghers氏病)4例,美克耳憩室3例,纤维瘤1例。
临床表现:8例病人腹部可扪及肿块,其余2例在手术前麻醉状态下扪及肿块。
有血便表现5例,有呕吐表现4例。
所有病例均做腹部B超检查:可探及肠套叠包块,表现为:①沿肠管长轴见局部呈低和中等回声相间的平行结构,短轴切面呈同心圆状或靶心状;②病变近端可见肠黏膜水肿的低回声肠壁增厚;③常伴有肠梗阻的声像图表现。
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均行肠切除吻合术,Peutz-Jeghers氏病2例肠管发生坏死者行肠切除吻合术,其余2例肠管无坏死者及美克耳憩室、纤维瘤分别在整复套叠后切开肠壁,将息肉或肿瘤切除。
所有病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出院随访0.5~6年无粘连性肠梗阻发生,无肠套叠复发。
讨论肠套叠多见于儿童,肠套叠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约95%的小儿肠套叠属于原发型,5%左右的病例为继发型。
由于肠管有明显的机械原因,如美克尔憩室翻入回肠腔内,成为肠套叠的起点,又如肠息肉、肿瘤等也可牵引肠壁而发生肠套叠。
继发性肠套叠类型与原发病及病变部位有关。
本组套叠发生类型有回结型、小肠型、多发型。
肠套叠的四个主要症状即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和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肿块,均具备时,诊断是很容易的。
但继发性肠套叠由于继发于器质性病变,因此临床表现各有其特点。
小儿肠套叠的误诊探讨 张冬生
小儿肠套叠的误诊探讨张冬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误诊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60例小儿不典型急性肠套叠误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结果本组60例患儿均没有肠套叠的典型临床症状,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的8例,急性肠炎的10例,细菌性痢疾24例,脑炎4例,上呼吸道感染8例,发热原因待查6例。
结论保持高度的警惕性,耐心询问患儿病史,仔细的进行腹部检查,并进行肛门指标检查,因为正常的进行辅助检查是防止小儿肠套叠误诊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小儿肠套叠诊断误诊肠套叠是由一部分肠管及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形成,小儿肠套叠也称特发性肠套叠、约占全部儿童肠套叠的95%;是小儿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肠套叠的三大典型症状是腹痛、便血和腹部肿块。
表现为突然发作剧烈的阵发性腹痛,患儿阵发哭闹不安,有安静如常的间歇期。
伴有呕吐和果酱样便血,腹部包块[1];这样的临床病例不难诊断。
但是部分患儿由于肠套叠早期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常常容易造成误诊或者漏诊。
下面通过总结2005年9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不典型小儿肠套叠误诊的患儿资料,现在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0例患儿中男44例,女16例,年龄小于6个月有6例,6~12个月的有34例,1~2岁的有12例,2~3岁的有8例。
发病至入院时间小于24小时的有26例,24~48小时的有20例,48~72小时的有12例,72~96小时的有2例。
1.2 临床表现 60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拒乳、拒食、发热、哭闹、呕吐、抽搐、腹痛、腹胀、黏液血便、黄色稀便或水样便。
1.3 放射线检查 24例腹部X线检查见气液平,36例进行X线空气灌肠检查、有肠套叠表现,气体到达套叠头部可以看见“杯口状”或者“弹簧状”的阴影。
1.4 超声检查 38例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横断扫描发现同心圆或者靶形征,纵断扫描可以看见套管征等套肠叠征象,22例腹部超声检查仅仅可见腹部含气性包块影。
小儿肠套叠护理论文
小儿肠套叠护理论文【关键词】小儿肠套叠小儿肠套叠在临床上较多见,常发生于2岁以内婴儿,主要是由于饮食改变、腹泻等原因引起的肠功能紊乱,致使某一肠管套入邻近肠管,引起的肠梗阻,如不及早发现、治疗将发生肠缺血、坏死,导致穿孔,直接威胁患儿生命。
目前,空气灌肠仍是主要的诊治方法[1],由于较方便、安全,快速应用十分广泛。
2005年4月~2006年1月,我院共收治153例小儿肠套叠,由于判断正确,处理及时,护理得当,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153例,男90例,女63例,年龄小于4个月的患儿8例,年龄4个月~1岁的患儿80例,1~3岁的患儿55例,3~8岁的患儿10例。
诱发因素:本组在夏末秋初发病43例(28%),冬末春初发病40例(26%),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者41例(27%),改变饮食者26例(17%),暴饮暴食者10例(6%),无明显诱因76例(57%)。
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有76例发病前有腹泻病史,肠套叠发生在腹泻前3天的35例,4~5天的有16例,14例以便血待查收住留观室,21例在腹泻基础上就诊时已发生肠套叠,而家长以呕吐、腹泻为主诉。
所有患儿均有哭吵不安、呕吐、腹痛、表情痛苦、精神萎靡、嗜睡、面色苍白、拒乳或饮食差。
55例发病无腹泻史,为突然发病。
153例中Ⅰ度脱水91例,Ⅱ度脱水30例,排血水便14例。
腹部扪及包块50例。
腹部B超提示肠套叠的有153例。
反复发生肠套叠者6例,分别为9、6、3、2次。
2急救与护理2.1做好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向患儿家长解释肠套叠的原因,发生发展经过以及严重性,减少其恐惧感,避免侥幸心理,以快捷、认真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取得家长的信任和协助。
争取在短时间内早期进行空气灌肠治疗。
2.2空气灌肠操作方法空气灌肠即是指通过肛门注入气体,以空气压力将肠套叠整复。
压力在60~90cmH2O,一般不超过120cmH2O。
灌肠前皮下注射阿托品0.01~0.02mg/kg,或者水合氯醛0.5ml/kg灌肠,以利肠套叠整复。
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
小儿肠套叠研究进展【摘要】肠套叠是小儿常见急腹症,小儿肠套叠的产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治疗尤为重要,在治疗过程中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并发症、死亡率及减少小儿肠套叠的误诊率的关键。
【关键词】研究进展;小儿肠套叠;诊断方法医学研究表明,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通常是小儿肠套叠,其中大多数患者以2岁以下儿童居多,小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常见的表现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而对于肠管,则多无器质性病变[1]。
其发生常与肠功能失调、蠕动异常、肠管解剖特点等因素有关[2]。
目前,国内外都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开展了多种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进展1.1 病因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目前对于肠套叠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通常可能的发病原因如下:①促发因素:可能和患儿饮食的改变有关,如早期添加量过大、添加辅食时过早、卫生意识差、气候变化、腹泻等引起的肠道感染,与小儿胃肠功能发育不健全等多种原因有关。
②淋巴增生:末端回肠淋巴组织增生可导致发病[3]。
③感染:研究发现,由于没有对小儿回盲部系膜进行充分的固定,导致其移动度较大,易引起复杂性肠套叠。
另外,小儿肠套叠与轮状病毒的关系密切,其本质都是由于肠道病毒感染,所引发的肠蠕动不协调及功能紊乱[4]。
④痉挛:通常情况下,在肠管痉挛后也可因鞘部发生痉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为不可逆性的肠套叠,同时由于蠕动的增强,从而套入远端连续的肠管(鞘部)形成了套叠。
⑤生长抑素与胃泌素:小儿肠套叠也可能和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下降、胃泌素的升高有一定的关系。
在肠套叠早期,可见血浆生长抑素水平低下,由于生长抑素对胃肠道运动具有调节的作用,水平低下可导致胃肠运动功能的失调[5]。
⑥机械因素:据统计,有一小部分的病例为继发性肠套叠,3岁以上的患儿居多,表现为具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肿瘤、肠重复畸形、肠息肉等。
研究表明,低龄儿的肠管较年长儿细小,因此在肠套叠发生时通常不易造成完全性肠梗阻,且还有自行松解整复的可能,但是其病程长,症状不典型,如若发生套叠较紧情况,则后期的整复较为困难,也易引起复发[6]。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外科诊疗探讨(一)
婴幼儿急性肠套叠外科诊疗探讨(一)【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发病原因、诊断、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
方法对93例婴幼儿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93例中84例经空气或钡剂灌肠明确诊断。
84例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3例;93例中行外科手术30例,其中复合型套叠15例,回结肠型11例,回盲型4例,12例因合并肠坏死行肠切除吻合术。
除2例术后因合并症死亡,其余均治愈出院。
结论①患儿年龄越小,临床表现越不典型且非手术复位的可能性越小;②空气或钡剂灌肠对婴幼儿肠套叠早期或晚期不典型病例诊断有决定意义;③手术时机要根据发病时间、结合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后选择,发病时间不能作为唯一依据。
【关键词】肠套叠;婴儿;外科手术;急腹症婴幼儿急性肠套叠是小儿外科最常见的急腹症,诊断不及时或治疗不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严重者发生肠穿孔、肠坏死等。
现将我院住院治疗的93例病例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中男68例,女25例。
月龄2~28个月,平均7.8个月,其中1岁以内79例,占84.95%。
发病时间最短为4h,最长为4天,平均28h。
有阵发性哭闹或腹痛者80例(86.02%);呕吐68例(73.12%);血便78例(83.87%),多为果酱便和血性粘液便;明显腹胀23例(24.73%);面色苍白伴精神萎靡13例(13.98%);腹部可扪及肿块72例(77.42%);腹膜炎体征9例(9.68%)。
直肠指检发现血便21例。
伴发热25例,其中T39℃以上2例,T38℃以上8例,其余均在38℃以下。
49例发病前有腹泻史,以蛋花样稀便或水样便为主,量多粘液少,无腥臭味;36例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2例母乳喂养,无添加辅食史。
5例曾误诊为细菌性痢疾,3例误诊为坏死性肠炎。
1.2辅助检查WBC>20×109/L8例,(10~20)×109/L37例,正常范围48例。
93例中行低压空气或钡剂灌肠84例,均能确诊肠套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小儿肠套叠研究论文
我院自2001年1月〜2004年7月共诊治小儿肠套叠82例,其中69 例在门诊成功灌肠复位,有13例手术治疗。
现将这些病例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82例中男42例,女40岁。
3个月〜1岁52例,1〜2岁12例,2〜3岁9例,3〜5岁8例,7岁1例。
年龄最小者为102天患儿,年龄最大者为7岁患儿。
1.2临床表现1.
2.1症状(1)腹痛或腹部不适感:此症状在年龄较小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呻吟、屈腿,其中有10例患儿就诊时表现为数神萎靡、嗜睡而无上述表现,而此类患儿多伴有严重的腹泻病史。
(2)恶心、呕吐:82例皆出现恶心及/或呕吐症状,多在腹痛发作后出现,进食后呕吐症状多更明显。
(3)血便:表现为红色果酱样便或血水样便,14例,占17%其中能自行排血便者9例,占11% 直肠指检带出血便者5例,占6%另外有22例在行大便常规检查后示红细胞++〜
++++/HP。
(4)其它表现如发热、脱水、精神不振可随伴发病的不同而可有可无。
曾有文献报道少数肠套叠病例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1]。
1.2.2体格检查查体可触及腹部肿物,多呈腊肠样,且光滑有弹性,部分患儿右下腹空虚感比较明显,且在触诊时伴有明显的屈腿样动作,但多因查体时患儿不合作而影响肿物触及率,同时亦因辅助检查的开展而对此项查体技能有所忽视。
腹部压痛部位
多在右上腹和脐周为主,一般无反跳痛,肠鸣音表现为活跃、亢进,但少数病例肠鸣音无上述表现。
1.3辅助检查1.3.1大便常规共检查
36例,红细胞++〜++++/HP,少数白细胞+〜++/HP。
132 影像学检查有68例应用彩超检查即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其余14例在腹部X 线透视检查下发现典型影像学改变。
1.4临床诊断在行影像学检查前被临床诊断为(1)急性肠炎21例占25%(2)急性胃炎11例占13% (3)上呼吸道感染(胃肠型)13例占15%(4)肠套叠28例占34% (5)其他如呕吐原因、腹痛原因等共10例占12% 1.5治疗及转归本组72例全身情况好,腹胀不严重,无腹膜刺激征者,在腹部透视下行空气灌肠整复。
其中2例在压力达12kPa持续时间约10min不能复位而转行手术治疗。
1例在压力达12kPa后患儿突然出现面色青紫、呼吸困难,X线示腹腔积气,遂急症行手术治疗。
其余10例均因套叠时间超过24h,血便明显而直接行手术治疗。
13例手术治疗中有6 例行套叠肠管复位后肠系膜折叠,7例因已发生肠坏死而行回肠及回盲部切除。
82例患儿均成功抢救。
2讨论肠套叠是3个月〜6岁期间引起肠梗阻的最常见原因,60%本病患儿的年龄在1岁以内,80%患儿的年龄在2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多于女孩,约为4:1 :2]。
典型症状为腹痛、呕吐、血便,查体可触及套叠肿块。
本组临床观察男女发病比率接近于1 : 1,可能与样本数量少有关。
另外,肠套叠因常继发于呼吸道或胃肠道疾病,部分患儿来诊时已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等中毒症状,而此类患儿可无腹痛、便血表现,极易出现漏诊或误诊而延误非手术治疗时机。
因此在影像学检查进一步证实前详细地询问病史及耐心细致地查体尤为重要,查体时尤其要注意腹部体
征如套叠肿块、腹部空虚感等。
在便血患儿中,如镜检红细胞每高倍
范文最新推荐
镜视野达+++或以上,而白细胞无相应增多,应高度怀疑本病。
治疗中笔者发现回-结肠套叠多见,少数为结-结肠套叠,而回-回肠套叠后再与盲肠套叠最少见。
在治疗上,作者认为套叠时间少于24h,病
人无血便,或虽有血便但时间少于12h者,也可试行空气灌肠,但灌肠时初始压不宜过大,以9kPa为宜,且注意保持压力时间。
若持续2min 套叠肠管无明显活动可试增加压力,但上限不宜超过13kPa,持续时间不宜超过10mi n,否则易发生肠穿孔,同长时间腹压过高亦可影响患儿呼吸,引起呼吸心跳骤停。
肠套叠为小儿外科急腹症,但绝大多数首诊于儿科,因此,儿科医师应注意本病特别是早期的不同表现形式,并及时请外科医师会诊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1罗星荣.以嗜睡、惊厥为早期表现的肠套叠1例.实用儿科杂志,1989, 4:209.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362.。